苏州园林第一课时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vaneeta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苏州园林第一课时(共含14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vaneet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苏州园林第一课时

篇1:苏州园林第一课时

苏州园林(第一课时)

苏州园林(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4.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解决办法:

1.复习说明文有关的文体知识。

2.分组讨论、填表、比较等方法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

3.放映教学记录片《苏州园林》或结合课文看苏州园林的照片,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说话训练。课前进行5分钟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介绍一处建筑物。

2.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感知文章的结构内容。

3.分组竞赛。学习过程中把全班分为男女两组,每组成员答对一个问题给本组加1分,课后评出“优胜组”并选出“最佳表现学生”以激发课堂气氛和参与意识。

4.拟题训练。学习本文后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进行拟题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请你们介绍一下自己知道的名胜古迹或身边一个建筑物。”(自由发言,进行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诗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吗?苏州园林现存近200处,它们有悠久的历史。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把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创造了一个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

(一)明确目标

1.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明确说明文的阅读要点。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以总分的结构形式进行有条理说明的方法。

3.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全文,然后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朗读课文时学生自愿朗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如下:苏州园林有100多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因此我国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成为其他地方园林的标本。如果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应错过。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追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是苏州园林亭台轩榭布局的特点。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或者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具有一种艺术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在上面安排上桥梁,并且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岩,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真是“鱼戏莲叶间”的入画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也相间。没有松柏,也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有的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无限繁华和欢悦。

苏州园林里也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增加了景致的层次和深度,几乎可以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苏州园林的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甚至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尽量做到工细而决不庸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梁子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墙壁白色,墙壁下面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花开时节,各种花明艳照眼。

2.为了加深对苏州园林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放映教学记录片《苏州园林》或结合课文看苏州园林的照片。这样可以更形象地感受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出示幻灯片并男女竞赛)

(1)什么叫说明文?

(2)说明文从对象上可分为哪两类?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哪两类?

(3)如何理解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

(4)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5)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6)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7)说明文、记叙文和议/论文三种文体有何区别?

(8)你认为阅读这种文体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9)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说明文?并结合说明文的阅读知识点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

(1)说明文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体。

(2)说明文从对象上可分为具体事物说明文和抽象事理说明文。从语言上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

(3)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是指本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标志。也就是这个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所没有的特征。说明事物是首先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中就抓住了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巍峨、雄伟、庄严。

(4)说明文中为了使说明文字条理化,常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文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空间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等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主要用于说明事理的文章,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5)要想把事物说明得好,还要讲求方法。说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等。

(6)说明文的语言,要求简练、准确,讲究分寸。有时也运用生动性的语言进行说明,使说明事物更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7)记叙文、议/论文与说明文的区别在于:记叙文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以形象感人,以情动人;议/论文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以理服人;而说明文要实事求是地比较客观地说明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8)阅读说明文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9)(略)

2.背景、作者简介。

背景 这是一篇为摄影集写的“序文”。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可是那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满意。好在作者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园林他都熟悉。还有,他借助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中的195幅精美的照片作参考,亲手写了这篇序文。序文写好后不知何故,这本新的《苏州园林》迟迟不出版,《百科知识》杂志的编辑部知道了,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作者就以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最后几句话,“拙政诸园寄深眷”这句话在第一段里,第一段也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苏州园林》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著名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当过编辑。从19开始写短篇小说。19,他和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提出“为人生”的主张。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长篇小说有《倪焕之》。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在语文教学和教材规范化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3.生字词。(采取形式是男、女各派一名代表,另找一名学生叫写,看谁写得对,写得规范)

如:轩榭 丘壑 嶙峋 镂空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4.文章内容的具体分析。

分组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1)作者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

(2)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什么?文中围绕这一总特点如何展开做具体说明的?

(3)苏州园林在亭台轩榭的建筑布局方面有何特点?

(4)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配合方面有何特征?

(5)文中第6自然段中“隔而不隔,界而不界”如何理解?

(6)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引导学生明确回答如下:

(1)作者评价苏州园林“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一词确

篇2:苏州园林第一课时教案

苏州园林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清总说、分说的结构,把握文章描述的苏州园林的特征。

体味文章语言的多样性,揣摩用词的

准确性。

0领略作者笔下的图画美,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描述的苏州园林的特征,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叶圣陶的资料,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或自己和家

人的照片。有去过苏州园林的,就依照课前布置所做的准备,向大家作介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

整体感知

导人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凡到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被苏州园林典雅别致

的景色所陶醉的。下面请到过苏州园林的同学向我们展示一下照片,并加以介绍。(学

生的介绍大致是支离破碎的、局部的。)苏州园林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跟随现代著

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一同走进苏州园林,去感受那如诗如画的园林艺术世界。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大屏幕展示苏州园林风光片,配上古筝曲,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a.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其总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7 .

b.。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大意,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听读思考后,讨论明确:

a.苏州园林的总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游园”“如在画图中”是本文的总纲。其总特征具体表现在四个“讲究”上。

b·全文共10个段落。各段段意:◆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点;◆介绍建筑物的布局;◆介绍假山池沼的艺术;◆介绍花草树木的画意;◆介绍花墙廊子的层次;◆介绍细小角落的图画美;◆介绍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介绍屋室的色彩装饰;◆结束语。

教师小结:

如此来读文章,就把长文章读“短”了,再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就简单了。我们来看看

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事物的?

衅生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明确:

第2段概括了全文的中心,因为这一段点明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以下段落都是

围绕这一特征展开逐一进行说明的。第2段与第3~9段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

从全文看,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逻辑

顺序。

教师小结:

本文准确地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把事物说明得有条不紊、井

然有序。

篇3:苏州园林(第二课时)

苏州园林(第二课时)

苏州园林(第二课时)

说话训练。要求抓住特征,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介绍一建筑物。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理清了说明顺序,同时欣赏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那么阅读说明文还应注意哪些方面?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2.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3.拟题训练。

(二)整体感知

细读文章内容,找出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体会语言的多样性?

本文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使被说明的事物易被读者理解。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比较突出。作者常常在与其他地方的园林的比较中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色,这是指导我们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1)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2)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3)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这是因为在它的周围有苍翠的树木,鲜艳的花卉,使人在幽静闲适的环境中依然有丰富多彩的感觉,所以没有用彩绘的必要。

本文的语言多种多样。(1)以说明为主;适当进行描写和议论。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用解说的方法介绍苏州园林,但它并不排斥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为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就记叙景物而言,它的手法与游记有很大的区别。游记描述景物,常在某个特定时间、某个固定的角度观察环境或者移步换形,境随人迁。本文则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文章的记叙语言简洁、生动,赏心悦目地表现出景物的形象。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情景;古老的藤萝枝干“盘曲嶙峋”,开花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这些地方,稍加点染,便显得生机盎然,沁人耳目。类似的例子,俯拾皆是。(2)语言准确简练,耐人寻味。动词的运用,如“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补”字,表现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单调为多彩。副词的运用,如“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其中的“大多”,“极少”就用得有分寸,既不夸大,又不缩小。再如“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其中的“一切”“决不”“一律”则表示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2)说明文语言有哪些特点?

(3)阅读说明文应抓住哪几个方面?

引导回答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列图表等。

(2)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练、平实、生动等。

(3)阅读说明文应该注意下列几个方面:明确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等。

2.具体研讨课文。

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2)本文为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与哪些事物作了比较?各说明了什么特点?

(3)本文运用了哪些例子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4)课文中有不少概括性的句子,从文中找出来,并作分析?

(5)文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句富有画意,试找出几个例子加以体会?

(6)“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句中“据说”能否去掉?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如下:

(1)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下:

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苏州园林总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二层(第3-9自然段),分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指出苏州园林要写的不止这些,引人回味。

(2)第3自然段介绍布局时,用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与古代宫殿和住房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建筑特点。第5自然段介绍花草树木时与外国式的花园作比较,写出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特点。第9自然段在介绍苏州园林建筑物色彩时与北京园林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色调能给人们以安静闲适的感觉这一图画美的特点。

(3)第5自然段,在说明花草树木的映衬时举了例“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形象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风采。第7自然段,为了说明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所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这样就使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了,人们容易领悟和理解。

(4)课文中有不少概括性的句子。如“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它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全文中心,给人以总体的认识。“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它概括了假山的艺术特点。又如“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等。

(5)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这句话精练而形象,写出了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盘曲的嶙峋”写藤萝的古色,“珠光宝气”显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一幅生意盎然的画面,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等等。

(6)“据说”,一词不能去掉。因为苏州园林究竟有多少处,作者没有考察过,去掉后变成肯定的意思,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不能去掉,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四).总结、扩展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苏州园林。明确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文章的说明顺序――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恰当的运用了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体会了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准确、简练、生动等,同时我们也明确了阅读说明文时应抓住的知识点――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的准确性等。下面请同学们以课文第4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为例进行拟题训练,然后男、女同学相互回答,看哪一组同学拟的好,回答的准确。

示例如下:

第4自然段: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

2.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特点是____________,池沼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3.本段的结构方式是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

4.本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句子“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中“大多”能否去掉?为什么?

6.句子“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游览者的感受角度说明苏州园林堆叠讲究艺术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最后两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如下:

1.苏州园林里假山和池沼的建筑特色。

2.假山堆叠的特点是艺术美,池沼的特点,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结构方式是总分,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4.说明方法是分类别,举例子等。

5.“大多”不能去掉,因为“大多”一词是说苏州园林的池沼多数是引用活水,但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水,如果去掉了就与事实不符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苏州园林里假山的堆叠充分体现了建筑师们的艺术构思已经超出了技术范畴。

7.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8.作用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练习第三题。

2.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其后的问题。(把选段印出发给同学们。)

(1)(甲)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

A.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B.美人峰细看才像美人,九狮山、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竟有鸳鸯之意。C.过去有些园名,寒碧山庄、梅园、网师园,都是很有讲究的,园内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D.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E.亭榭之额真是赏景的说明书,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无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P.而楹联文辞之隽永,书法之美妙,更令人一唱三叹,徘徊不已。C.镇江焦山顶的别峰庵,为郑板桥读书处,小斋三间,一庭花树,门联写着“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游者见到,顿觉心怀舒畅,亲切地感到景物宜人,博得人人称好,游罢个个传诵。

(乙)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①甲文和乙文是围绕中国园林、苏州园林的什么特

篇4:苏州园林(第二课时)

苏州园林(第二课时)

苏州园林(第二课时)

说话训练。要求抓住特征,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介绍一建筑物。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理清了说明顺序,同时欣赏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那么阅读说明文还应注意哪些方面?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2.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3.拟题训练。

(二)整体感知

细读文章内容,找出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体会语言的多样性?

本文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使被说明的事物易被读者理解。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比较突出。作者常常在与其他地方的园林的比较中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色,这是指导我们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1)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2)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3)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这是因为在它的周围有苍翠的树木,鲜艳的花卉,使人在幽静闲适的环境中依然有丰富多彩的.感觉,所以没有用彩绘的必要。

本文的语言多种多样。(1)以说明为主;适当进行描写和议论。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用解说的方法介绍苏州园林,但它并不排斥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为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就记叙景物而言,它的手法与游记有很大的区别。游记描述景物,常在某个特定时间、某个固定的角度观察环境或者移步换形,境随人迁。本文则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文章的记叙语言简洁、生动,赏心悦目地表现出景物的形象。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情景;古老的藤萝枝干“盘曲嶙峋”,开花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这些地方,稍加点染,便显得生机盎然,沁人耳目。类似的例子,俯拾皆是。(2)语言准确简练,耐人寻味。动词的运用,如“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补”字,表现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单调为多彩。副词的运用,如“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其中的“大多”,“极少”就用得有分寸,既不夸大,又不缩小。再如“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其中的“一切”“决不”“一律”则表示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2)说明文语言有哪些特点?

(3)阅读说明文应抓住哪几个方面?

引导回答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列图表等。

(2)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练、平实、生动等。

(3)阅读说明文应该注意下列几个方面:明确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等。

2.具体研讨课文。

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2)本文为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与哪些事物作了比较?各说明了什么特点?

(3)本文运用了哪些例子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4)课文中有不少概括性的句子,从文中找出来,并作分析?

(5)文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句富有画意,试找出几个例子加以体会?

(6)“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句中“据说”能否去掉?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如下:

(1)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下:

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苏州园林总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二层(第3-9自然段),分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指出苏州园林要写的不止这些,引人回味。

(2)第3自然段介绍布局时,用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与古代宫殿和住房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建筑特点。第5自然段介绍花草树木时与外国式的花园作比较,写出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特点。第9自然段在介绍苏州园林建筑物色彩时与北京园林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色调能给人们以安静闲适的感觉这一图画美的特点。

(3)第5自然段,在说明花草树木的映衬时举了例“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形象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风采。第7自然段,为了说明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所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这样就使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了,人们容易领悟和理解。

(4)课文中有不少概括性的句子。如“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它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全文中心,给人以总体的认识。“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它概括了假山的艺术特点。又如“

篇5: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珠算( p.3,例3、例4)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珠算小数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珠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3+0.4    1.5+0.5    2.4+1.2    4.5-0.9    5.3-4.8   8+2.5

2、笔算(计算之后说说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7.65+2.13   3.14-2.09   0.96+4.68   8-7.56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用珠算计算,做好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珠算方法)。

2、出示例3  用珠算计算。8.76+4.03

(1)由全班学生用珠算计算.

(2)计算之后,说说小数加法的珠算方法。

3、出示例4  用珠算计算。 5.6-0.85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解决此例题。)

4、小结

(1)讲解珠算小数加减法的拨珠方法。

(2)请学生填好书上第3页的内容,并读一遍。

5、练习

(1)试一试  26.75+3.4     25.72-9.8

(2)书上第4页2、4。

三、布置作业

p.4   1、3

篇6: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准备题,用竖式计算。

345+159      1328-579     426+98       2307-296

(全班练习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口算    口算练习(1)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教学例1。

(1)读题由学生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板书算式2.83+1.57

①2.87元和1.57元各是几角几分?    ②竖式怎么列?  为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3)师生一起计算出结果。

(4)说一说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小数加法怎样计算?

3、学习例2    计算。 15.64-3.9

(1)全体学生试做。

(2)集体评议。评议之后说说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列竖式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4、试一试    10.84+2.6      3.05-2.85

5、请学生观察例1和例2,大家来归纳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填在书上。

6、练一练

书上第2页   1、4、5

7、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三、作业

书上第2页练一练   第2、3

篇7:诗词 第一课时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古代诗词优美的意境。

2.学习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3.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

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力倡古文。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韩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9岁能诗文,15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事败之后,其父、师先后死难。夏完淳复人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军败后,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为抗清奔走。后为人告发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畴以其年幼,欲为他并脱,夏完淳痛骂不止,凛然就义,年仅17岁,他的诗歌表现出悲壮激越、高亢雄壮的风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和诗人。有《夏完淳集》。

2.诗歌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整体感知: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宋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

设计问题:(1)开头两句点出了人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出了什么景色?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人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

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

曲径通幽。

(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哪些感慨?

这两话是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的欣赏起来。他举日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

(5)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这时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声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6)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本诗的写作背景: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部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城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当韩愈到达离京城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讲读前两句,提问:

(1)这两句点明了什么?明确: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同时也有虽遭获被贬亦无怨无悔。提问:

(2)开头这两句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说说有什么作用?明确:“朝一夕”说明了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外。

(3)诗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明确: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韩愈刚直不阿的性格。

(4)诗的五、六句是什么描写?作者借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是描写环境的。云彩浓重横在秦岭上空,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前行,“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看不见家,也看不见京城,他此时不独系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险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凄楚的激愤之情。

(6)诗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明

篇8:《景阳冈》第一课时 之一

《景阳冈》第一课时 之一

《景阳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武松是个勇敢无畏、豪迈倔强的人。

2、能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通过讨论明白学习这篇课文与现在提倡野生动物保护法并不矛盾,我们要学习的是武松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武松打虎是怎样打死猛虎,从而体会武松的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国古代有四大名著,《水浒传》就是其中的一部,它请讲述了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故事。书中刻画了许多英雄人物,据说有一百零八位,武松就是其中的一位。谈到武松大家想到什么事?对了,是打锰虎。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景阳冈》。

二、初学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完成课后填空1。

(分别是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2、检查自学情况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交流填空题1

(3)你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精彩?

三、学习重点部分武松打虎

分小组讨论

1、武松是怎样打死锰虎的?用自已的话说说。

2、你从中体会到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3、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内容

(1)自读练习

(2)指名读,学生点评。

四、展开讨论,延伸课外,深化中心。

提供一则新闻

一个饿熊闯进一家农户对其农人进行嘶咬,可是村民却束手无策,原因是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熊是属于国家保护动物,没有上级命令不能擅自伤害。待村长打电话请示上级后再去营救那村民,那村民已被熊咬死。

提出讨论题

看了这则新闻,你有什么想法?现在人们提倡保护野生动物,武松打虎这类文章不该看了,你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学习的是武松勇敢无畏的精神,并不是人人去打虎,而当人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还是应当机立断保护。

《景阳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9:古诗第一课时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 残、 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使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这首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附: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10:短文 第一课时

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说明静物动景的写作方法。

2.继续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着重理解某些文言实词。

3.了解我国丰富物产和美妙景观。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难点: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

解决办法:

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疏理以前学过的古文知识。

2.课上多用讲解、提问、启发、诱导等方法,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复述比赛。

2.小组知识竞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现在给大家读一首杜牧的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从诗中我们也知道早在唐朝我国就已有了荔枝,而且荔枝是水果中的上品。

荔枝的妙处,苏轼也称赞过,他在《惠州一绝》一诗中曾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那么在白居易眼中,荔枝又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文章《荔枝图序》。

(一)明确目标

1.通读全文明确说明对象。

2.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一些文言文知识。

(二)整体感知

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了荔枝的知识。荔枝出产在广东、福建,当时在三峡一带也有出产。因其不耐久藏,离产地稍远就无法尝到,甚至无法见到。作者在产地见到后,为不认识的人和认识又不甚了解其变化的人画图题字,以便了解。这篇说明文着重描述荔枝的形态,用了很多比喻,形象的描绘出荔枝的花、叶、果实和果实的外形、核、壳、膜、瓢肉以及浆液的味道,可以说面面俱到又不嗦,叙述清晰如睹其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人民痛苦的中唐时期。29岁考中进士,唐宪宗元和二年,他得到了翰林学士的职位,三年后被任为左拾遗。其后因进谏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其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职。他提出“文学合为时而著”的进步文学主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传下来的诗篇近三千首,著有《白氏长庆集》。

2.解题。

3.朗读课文并正音。

帷wéi葡萄pú táo枇杷pí bá缯zēng

绡xiāo 瓤ráng醴lǐ 酪lào

4.重点字释义。

帷盖:车篷的帷幕。

华:花。荣:开花。实:果实。果:颗粒。缯:绸。绡:生丝的织物。瓤:果肉。莹白:洁白。醴:甜酒。

5.重点句子释义。

(1)大略如彼:大体上像那些东西。

(2)命工吏图而书之:让画工绘了图,题上字。

(3)盖为不识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目的是为了没有见过荔枝和见过荔枝可是不是在采下后三天之内见到的人们而写。

6.逐句翻译。

(1)荔枝生巴、峡间:荔枝生长在长江三峡与大巴山之间。

(2)树形团团如帷盖:树的形状团团的像车篷的帷幕。

(3)叶如桂,冬青:叶子像桂树叶,冬天也绿。

(4)华如桔,春荣:花朵像桔树花,春天开。

(5)实如丹,夏熟:果实红色,夏天成熟。

(6)果如葡萄:颗粒像葡萄。

(7)核如枇杷:果核像枇杷。

(8)壳如红缯:果皮像红绸。

(9)膜如紫绡:内膜像紫缎。

(10)瓤肉莹白如冰雪:内瓤洁白像冰雪。

(11)浆液甘酸如醴酪:浆液甜酸像甜酒和奶酪。

(12)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大略像上面说的.那些东西,其实超过了那些东西。

(1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如果离开树枝,一天就变了颜色。

(14)二日而香变:二天就失去了香味。

(15)三日而味变:三天就变了滋味。

(16)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四五天以后色香味都失去了。

(17)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元和十五年夏天,南宾郡太守白乐天。

(18)命工吏图而书之:命令画工绘了图,题了字。

(19)盖为不识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为没见过荔枝,或虽然见过但还没有看到摘下三天以内的荔枝的人们写的。

7.分析课文。

短文分三个层次,“荔枝生巴、峡间……其实过之。”为第一层,详细地介绍了荔枝的产地,树的形状、叶子、花、果、果实的颜色、果簇的形状、果核、果壳、内膜、瓤肉、浆液。“若离本枝……色香味尽去矣。”为第二层,说明了荔枝不易久藏的特点,“元和十五年……者云”为第三层交代了做序的缘由。

8.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开展复述比赛。

9.根据原文内容扩写,写成400字的一篇说明文。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文言说明文,了解了荔枝的特点并学习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希望同学们认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根据你的观察写一篇说明一种水果的文章,题目自拟。

(六)设计板书

荔枝图序

白居易

篇11:蜘蛛 第一课时

蜘蛛 第一课时

教学建议

结构内容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以幼年时听到的关于蜘蛛的一个诗谜作文章的小引,形象鲜明地概括了蜘蛛会结网的生态特征。

第二部分(2~3)具体记叙蜘蛛捉飞将的情景,着重说明它各种各样捉拿的方法。

第三部分(4~6)说明蛛丝的成因及利用。

第四部分(7)介绍了有丝而不结网的其他蜘蛛,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完整。

谋篇立意

本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关于昆虫知识的小品文。文章由表(蜘蛛的生活习性)及里(蜘蛛吐丝的生理机制),由此(蜘蛛本身的形态性质、常见的结网蜘蛛)及彼(蛛丝的用途和较少见的一些不结网的蜘蛛)。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蜘蛛的生态特征,以及人类对蛛丝的认识和利用。

脉络层次

一篇好的说明文,在说明的内容科学确切的基础上,还要求行文的脉络要清楚,层次要分明,使人读了一目了然。在介绍蜘蛛捕虫的技巧时,作者安排的顺序是从易到难。作者先写蜘蛛是如何捕捉蚊蚋等小虫,次写如何捕捉力气较大的飞虫,再写如何捕捉带枪的'飞将,最后写最难的是捉披甲的飞将以及被蜾赢袭击的情况。在介绍蜘蛛身体机构的巧妙,各种腺体的生理功能时,作者则以蜘蛛结网的过程为顺序,从最初做绷架的辐射腺写到把丝粘着时用的梨状腺。在说明各种腺时又都按名称、状态、功用等顺序来写。作者就是这样从易到难,由表及里地把蜘蛛结网与捕虫以及它的生理机构等特点介绍得一清二楚。

多种表达方式

虽然说明文(包括科学小品)主要表达方式在于说明。但是,如果恰当地配合一些必要的记叙和描写,会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情趣盎然,使人读了如饮甘泉,如品佳肴。如本文开头,先用叙述手法,从眼前蜘蛛织网的情况点明了蜘蛛活动的时令和地点,引起了对儿时一则谜语的回忆,使文章富有生活气息,自然亲切,引人入胜。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介绍蜘蛛捕捉“披甲飞将”的经过,则用了绘声绘形的描摹手法,写出各种具体情状。请看以下这段蜘蛛捕捉最难捉披甲飞将的描写是多么精彩:

“……有时候缚了几转,又被它从网里滑脱,啪的一声跌在地上了,蜘蛛只好怅然地在网上望一望。”

“啪的一声”和“怅然”绘声绘形地写出了蜘蛛在捕捉披甲的飞将时吃力的情形和失望的神情,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状。

准确的用词

形象生动、准确精当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如写蚊蚋等小飞虫;用“触在网上”;写力气较大的飞虫,用“投入网里”;写带枪的飞将,用“被网粘住”;写甲虫,“用被兜住了”。这些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各种飞将投入罗网的情景。

此外,文中还用了“捆缚得细密到像一个布袋”,“来的飞将是带枪的”等比喻或拟人的手法,使读者获得形象的感受,从而对蜘蛛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的表现有了具体的了解和认识。

观察与描绘

本文描写生动形象,特别是“捉飞将”的情形,惟妙惟肖。生动形象的描绘,是建立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应留心观察日常所见事物,逐步积累。

实际与新意

一篇好的科学小品,不能只简单地停留在某方面知识入门的介绍上,应当尽量联系现实,联系科学实验和生产方面的趋向和成果。本文在谈到蛛丝的利用时,不是简单停留在介绍小孩用蛛丝结网网飞虫这些一般的知识,而是着重介绍人工养蜘蛛吐丝作丝织品以及把蛛丝用在制作天文仪器上的情况。这样,就使文章富有新意,使人读了大开眼界,能激起读者对科研的强烈兴趣。

如何把握说明对象

把握文章说明对象,一般可从分析标题入手。当然,也有例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说明对象并不是人民英雄,而是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中考中要求分析的说明文常常并无标题,那又怎么办呢?那还得认真阅读课文(语段),逐段(逐句)排队、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对象。须要提醒的是不要将文章的局部的说明对象视为全文的说明对象,例如《蜘蛛》一文的说明对象是蜘蛛,而不能以偏概全,只将蜘蛛的生活习性这一方面作为全文的说明对象。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2.学习本文生动性说明的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

(三)情感目标

欣赏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二、学法引导

1.以本文为例,引导学生学会用“新”眼光去看“旧”事物,在“旧”事物中看出新迹象、新特点,借此寻求新知识,获得新认识。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头脑中再现相关的情景,体会文章的精彩之处,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细节。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难点:平实性说明与生动性说明的区别。

解决办法:

1.复习文艺性说明文的有关文体知识。

2.把生动性说明改成平实性说明。

3.讨论分析共同归纳。

4.质疑问难。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说话训练。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2.信息交流。观察蜘蛛、阅读文章或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料进行交流。

3.拟题训练。结合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完成《倍受青睐的蛛丝》和《会飞的花》的阅读训练。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听说训练。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同学们,今天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是什么吗?”(蜘蛛)“你观察过张网捕虫的蜘蛛吗?你了解它们的生活习

篇12:蜘蛛 第一课时

教学建议

结构内容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以幼年时听到的关于蜘蛛的一个诗谜作文章的小引,形象鲜明地概括了蜘蛛会结网的生态特征。

第二部分(2~3)具体记叙蜘蛛捉飞将的情景,着重说明它各种各样捉拿的方法。

第三部分(4~6)说明蛛丝的成因及利用。

第四部分(7)介绍了有丝而不结网的其他蜘蛛,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完整。

谋篇立意

本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关于昆虫知识的小品文。文章由表(蜘蛛的生活习性)及里(蜘蛛吐丝的生理机制),由此(蜘蛛本身的形态性质、常见的结网蜘蛛)及彼(蛛丝的用途和较少见的一些不结网的蜘蛛)。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蜘蛛的生态特征,以及人类对蛛丝的认识和利用。

脉络层次

一篇好的说明文,在说明的内容科学确切的基础上,还要求行文的脉络要清楚,层次要分明,使人读了一目了然。在介绍蜘蛛捕虫的技巧时,作者安排的顺序是从易到难。作者先写蜘蛛是如何捕捉蚊蚋等小虫,次写如何捕捉力气较大的飞虫,再写如何捕捉带枪的飞将,最后写最难的是捉披甲的飞将以及被蜾赢袭击的情况。在介绍蜘蛛身体机构的巧妙,各种腺体的生理功能时,作者则以蜘蛛结网的过程为顺序,从最初做绷架的辐射腺写到把丝粘着时用的梨状腺。在说明各种腺时又都按名称、状态、功用等顺序来写。作者就是这样从易到难,由表及里地把蜘蛛结网与捕虫以及它的生理机构等特点介绍得一清二楚。

多种表达方式

虽然说明文(包括科学小品)主要表达方式在于说明。但是,如果恰当地配合一些必要的记叙和描写,会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情趣盎然,使人读了如饮甘泉,如品佳肴。如本文开头,先用叙述手法,从眼前蜘蛛织网的情况点明了蜘蛛活动的时令和地点,引起了对儿时一则谜语的回忆,使文章富有生活气息,自然亲切,引人入胜。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介绍蜘蛛捕捉“披甲飞将”的经过,则用了绘声绘形的描摹手法,写出各种具体情状。请看以下这段蜘蛛捕捉最难捉披甲飞将的描写是多么精彩:

“……有时候缚了几转,又被它从网里滑脱,啪的一声跌在地上了,蜘蛛只好怅然地在网上望一望。”

“啪的一声”和“怅然”绘声绘形地写出了蜘蛛在捕捉披甲的飞将时吃力的情形和失望的神情,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状。

准确的用词

形象生动、准确精当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如写蚊蚋等小飞虫;用“触在网上”;写力气较大的飞虫,用“投入网里”;写带枪的飞将,用“被网粘住”;写甲虫,“用被兜住了”。这些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各种飞将投入罗网的情景。

此外,文中还用了“捆缚得细密到像一个布袋”,“来的飞将是带枪的”等比喻或拟人的手法,使读者获得形象的感受,从而对蜘蛛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的表现有了具体的了解和认识。

观察与描绘

本文描写生动形象,特别是“捉飞将”的情形,惟妙惟肖。生动形象的描绘,是建立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应留心观察日常所见事物,逐步积累。

实际与新意

一篇好的科学小品,不能只简单地停留在某方面知识入门的介绍上,应当尽量联系现实,联系科学实验和生产方面的趋向和成果。本文在谈到蛛丝的利用时,不是简单停留在介绍小孩用蛛丝结网网飞虫这些一般的知识,而是着重介绍人工养蜘蛛吐丝作丝织品以及把蛛丝用在制作天文仪器上的情况。这样,就使文章富有新意,使人读了大开眼界,能激起读者对科研的强烈兴趣。

如何把握说明对象

把握文章说明对象,一般可从分析标题入手。当然,也有例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说明对象并不是人民英雄,而是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中考中要求分析的说明文常常并无标题,那又怎么办呢?那还得认真阅读课文(语段),逐段(逐句)排队、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对象。须要提醒的是不要将文章的局部的说明对象视为全文的说明对象,例如《蜘蛛》一文的说明对象是蜘蛛,而不能以偏概全,只将蜘蛛的生活习性这一方面作为全文的说明对象。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2.学习本文生动性说明的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

(三)情感目标

欣赏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二、学法引导

1.以本文为例,引导学生学会用“新”眼光去看“旧”事物,在“旧”事物中看出新迹象、新特点,借此寻求新知识,获得新认识。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头脑中再现相关的情景,体会文章的精彩之处,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细节。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难点:平实性说明与生动性说明的区别。

解决办法:

1.复习文艺性说明文的有关文体知识。

2.把生动性说明改成平实性说明。

3.讨论分析共同归纳。

4.质疑问难。

四、课时安排

篇13:蜘蛛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听说训练。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同学们,今天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是什么吗?”(蜘蛛)“你观察过张网捕虫的蜘蛛吗?你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吗?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能结网吗、’“蜘蛛很常见,但往往不被我们注意。本文的作者却对它作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建人写的这篇说明文――《蜘蛛》。”

(-)明确目标

1.了解蜘蛛这种小动物的有关知识。

2.学习掌握分类别、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3.复习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说明顺序。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自愿,每人一段),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

本文抓住蜘蛛结网捕食的生态特征来写的。围绕这个特征,介绍了蜘蛛各种各样的捕食方法;蛛丝产生的生理机制;蛛丝的用途及其他有丝而不结网的蜘蛛等内容。文章把重点放在蜘蛛的实用价值上,具体说明了人们对它的利用过程。

2.信息交流。结合你自己对蜘蛛的观察了解或根据阅读的文章内容,或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料,试模拟一只可爱的小蜘蛛的口吻,用第一人称介绍一下“自己”。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

我叫蜘蛛。我们家族约有三万五千余种,属于节肢动物。我们结网定居,常在屋檐、庭园、树丛间,结大型车轮状垂直的圆形网。清晨、傍晚或夜间居网的中心,白天隐伏网旁,以树叶缝隙、树枝为隐藏地点,并要用一信号丝与网相连。当昆虫或它物触网,被网上粘液(粘丝)粘住,我就扑出,以螯肢摄捉,注入毒汁和消化液,并用蛛丝缚住猎物,然后像咬一片面包或饼干似的把它们吃掉,作为美餐。

我捉拿食物的方法各种各样,人称“诸葛亮”。如果蚊、蚋等小虫飞来,触在网上,我就采取“擒拿法”,迅速赶到,把它们捉住,咬在“嘴”里,吸取它的汁液,或者咬了回到网中央去,好像咬一片面包或饼干似的慢慢享用。如果投入网里的不是这等小虫,而是力气较大的飞虫,我就采用“相缚法”。用脚拿丝去缚它们,直到那牺牲者挣扎不动为止。如果来的飞将是带枪的,如蜜蜂等,我就采用“游击战”的方法。用丝向它身上绕一下,转身便走,走不多远,又回转去,再绕一下,又走开。等到看着那飞将挣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边,把它细细捆缚。

我们最难捉的是披甲的飞将。有时它们飞入网里,被兜住了,由于它的甲很厚,很重,而且力气很耐久。它的六条腿东推西撑,是很难捉住的。有时好不容易把这条腿缚住,那条腿又伸出来,真是没有办法。这倒还没有什么要紧。最可怕的是碰见蜾赢。它有时静悄悄地忽然来了,振动着翅膀,刺刺地向网里一撞,忽又离开。网起了振动,我以为已有生物被网住了,匆匆地赶去捕捉时,不提防蜾赢用了最敏捷的手段,忽然把我的腿抱住,迅速飞去,这时我是很难保全自己的性命了,成了它儿女的“面包”了。

我织网的技能较好,因此我也被称为“数学家”、“织网家”。我之所以能织网,是因为我的腹内有数种腺,藏着液体,都能从腹部末端放出来。一种叫做壶状腺,放出来的液体,遇空气凝结成丝,用以做最初的棚架和辐射线。一种叫做葡萄状腺,放出来的液体也固结为丝,用以做螺旋形的线。一种叫做腹合腺,放出来的液体不会凝结成丝,即是粘液,和前一种腺液同时放出来,附在丝上,因为物理作用,凝成一粒粒的细珠状,使丝很热。

我所产生的丝一般比蚕丝更细,而且很韧,又不会扭曲,因此可以用于精密仪器上使用,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我还可以用于田间地头捕捉害虫,为农民服务,做出贡献,这既可省农药,又省工本,还可以避免农药对粮食和环境的污染,而且确保粮食的丰收。同时我们还可以作为药物,为人民治病呢。

这就是我,动物界中一名普通成员。希望你们多多了解我,支持我。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l)什么是科学小品?

(2)科学小品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

(l)科学小品是一种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写给一般人看,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

(2)科学小品的基本要求是知识性、科学性、

篇14:蜘蛛 第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说话训练。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2.信息交流。观察蜘蛛、阅读文章或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料进行交流。

3.拟题训练。结合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完成《倍受青睐的蛛丝》和《会飞的花》的阅读训练。

七、教学步骤

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爸爸妈妈》第一课时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吃水不忘挖井人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猫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四季》第一课时教案

基础训练6 第一课时

春笋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老王》第一课时教案

《Clothes》第一课时教案

苏州园林第一课时(精选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苏州园林第一课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