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谢灵运的旅游审美观(共含8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uvno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谢灵运的旅游审美观
谢灵运(385-433),南朝刘宋时期的大诗人,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谢灵运生活的时代正是人性觉醒、旅游自觉的六朝时代,出身名门的他由于仕途不得志,更是自觉步入山水,沉浸于旅游.这位勇敢而富有创造精神的'旅行家,游兴极浓,一生中足迹几乎遍布了江南的名山胜水,如庐山、富春江、方山、天姥山、石门山、华子冈等,并留下了大量优美的山水诗文.谢灵运在长期的旅游与赏悟中,逐渐形成了深邃丰富的旅游审美观.
作 者:黄平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10097 刊 名:华夏文化 英文刊名:CHINESE CULTURE 年,卷(期): “”(4) 分类号: 关键词:审美观是什么论文
审美观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审美观点、抱什么样的审美态度和运用什么样的审美方法对自然景观、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人生进行审美活动的总称,是一个人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
审美观是一个哲学概念。所谓审美,指的是主体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它包括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等范畴。人体美的审美标准是复杂的,它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不存在永恒的、绝对不变的标准。
从医学角度来看,评判人体美也要达到健康与美的和谐统一。健康是容貌美的基础:人体生理功能健全和机体健康是容貌美的'基础,任何一种美都离不开审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正常规律,人体美也不例外。如果人体生理功能有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容貌的审美,并有可能形成容貌的生理缺陷,而容貌的生理缺陷又会引发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人体美感。
人体比例要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和社会普遍审美要求:人体美是社会美和自然美的和谐统一。自然美一般侧重于形式,而人体美是自然美的最高形式,它遵循形式美的一般规律,同时,人体的审美也要符合社会普遍的审美要求。
整体和局部相结合原则:在人体健康状态和审美评价过程中都应遵循整体与局部并重的原则,既重视局部美化,也不可忽视整体的审美和健康。整体美和局部美相结合是实施美容操作不可忽视的原则。
审美共性与审美个性相结合原则:人体审美的共性要求是在美容技术实施中遵循人们普遍接受的人体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一般的人体形式美表现为左右对称、比例均衡、线条流畅、体形均匀,动作协调。由于年龄、性别、气质、种族与地理的差异,个性审美原则是各有个性、不相雷同。因此,任何审美都是审美共性和个性得到的统一,在医学美容技术实施中既要反映人体审美的共性要求,又要突出人体美的个性特征。
审美标准要不断发展:人体的审美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进步,人类对于自身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人体审美标准也不断变化。一方面淘汰那些有害人体健康的审美标准,一方面又要对正确的审美标准进行调整和完善。
以真为美的具体内涵是重科学、尚真诚。
宇宙万物,真的未必都美,但凡美必真。这是一条美的原理。任何虚假的东西都与美无缘。虚伪的爱情,犹如阳光下的肥皂泡,虽绚丽多彩,可惜转瞬即逝;“口蜜腹剑”的人,虽貌似真诚,不过纸终归包不住火。
以善为美的具体内涵是重教化、尚伦理。
无美不善与凡美必真相对应,这是又一条美的原理。人世间,一切恶的东西都无资格跨进美的圣殿,而且还在美的排斥之列。诚然,花花世界,无奇不有,貌美心善的人有之,貌美心恶的人亦有之。然而,披着羊皮的狼与毒蛇化成的美女,只能骗得世人怜爱于一时,岂能迷惑世人于长久。
以纯朴为美的具体内涵是重本色、尚自然。
“人之初”和“物之初”,未经人为的原始状态,就是人的本色、物的本色,质纯形朴,淡雅高洁。庄子赞美这样的本色,“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而众美从之”。庄子以为能体现纯朴的人,应尊为大千世界的“真人”。纯朴是中华民族的一项重要传统美德。
以真为美、以善为美和以纯朴为美,三者完全协调一致,相得益彰。一切科学真理从来就是朴素无华,一切社会道德也从来就是朴素无华。熔真、善、纯朴于一炉,化真、善、纯朴于一体,晶莹圣洁,熠熠生辉,此乃人间的至美。
这些就是我们所倡导的以真为美、以善为美和以纯朴为美的审美观。
关于审美观的论文
关于审美观的论文一
论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美是人类生活及社会进步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教育活动,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完美的发展。
美育在我国古代已有所运用,随着历史的前进,演变,人的传统意识的影响,中国的审美教育将面临着建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审美教育的实施迫在眉睫,审美教育的意识更有待于改变。
关键词:审美教育人的全面发展寓教于乐技能主义
美是人类生活及社会进步中一个永恒的主题,美是人类共同的上帝,爱美之心至高无上!人生需要美,需要美的生活,需要美感,而这一切都需要审美教育。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人和自古以来教育的方式,其中心和目标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并且对人性进行塑造和改造,抑制人性中丑恶的因素,发挥光大人性中美善的因素;
对情感,感性等生命的非理性存在进行规范和引导,使其合乎理性的要求。
总之是提高人的素质,使每个人都有一个趋向理想完美的生命,都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一,美育的目的
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1],“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1],并通过人的审美发展而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个体自身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完美的发展。
美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工程,从培养教育的对象上来看,包括婴幼儿美育,青少年美育,中老年美育等阶段;
从教育的环境上来看,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
在这三个美育的环境中,家庭美育是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基础,社会美育是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的继续,而学校美育上承家庭美育,下启社会美育,指导并协调家庭和社会美育,是实施美育的关键。
学校教育是否实施美育,直接关系到能否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审美教育其内容包括审美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审美活动能力的培养两大方面。
审美文化知识是在人类进化的历史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作为个体的人不可能重新尝试这个建构过程,
这就需要通过审美教育尽快地使个体获得这种文化知识,并达到自己时代应有的水平。
审美活动能力是指人对自身美和环境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的审美欣赏与创造的能力。
审美文化知识是审美活动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审美活动能力又是审美文化知识积累和丰富的前提和基础,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二,美育的任务
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缺少美育的教育,将是不完整的教育,也就无所谓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审美教育活动,将完成两大任务:一是重建审美意识,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人生态度;
二是培养审美能力,即培养感受美,鉴赏美,想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造就一代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新人。
审美意识的建构
审美意识的建构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确立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等特点。
由于人们的生活境遇,实践经验,世界观和文化修养等的不同,审美观又因人而异,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为什么同样一种事物或现象,在有些人看来是美的,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丑的呢关键在于他们的审美观的差异。
审美观是人们从审美角度对事物正确与错误,高尚与低贱,先进与落后,美与丑的一种基本评价定向。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人们才可能确立科学,客观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
自觉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否则就会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
正确的审美观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要通过接受审美教育,学习美学理论知识而获得。
二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把对美的需要作为动机,逐渐形成的主观审美的积极的情感和兴趣。
审美情趣虽以个人主观偏爱的形式表现,但它并不是纯粹的孤立现象,而是一定时代,民族的审美要求,趋向和理想的反映,
具有社会历史的内容,既表现了个体的差异性,特殊性和多样性,又表现了社会的共同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往往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我国封建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为了标榜高洁,往往以松,竹,梅,菊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表现了某种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情趣。
可是陶渊明独爱傲爽怒放的菊花,陆游偏好冰肌玉骨的梅花,王安石更爱挺拔不屈的松树,郑板桥尤好高风亮节的青竹,个人的审美情趣又不完全一样。
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是审美主体生而具有的,它需要培养教育。
现代的研究者大都非常重视美育“陶养感情”[2],“使人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3]的功能。
梁启超说:“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
这种工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
”[4]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或者使高尚的趣味得以发展,或者使低级趣味得以增长,因而,营造审美教育环境也十分重要。
三是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化修养。
审美意识的重建也包括了审美主体具备一定的审美文化修养。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5]掌握基本的美学理论知识,对于提高我们的审美修养十分必要。
四是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
引起人们审美生活是美育社会功能的体现,它一方面发掘社会生活中固有的美来启迪人心,培养高品位的生活情趣;
另一方面又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来提高人的艺术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是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审美感受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主要是从形式上感受美,并获得美感的能力。
它是人们进行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整个审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审美鉴赏能力,审美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萌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审美感受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缺少对美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
试想:读诗不能感受音节韵律的美,听音乐不能感受旋律节奏的美,欣赏自然风光不能感受到形,声,色,光,影的美,这样岂不是“身在美中不知美”二是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鉴赏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的基础上,对美的辨别,理解和评价能力。
辨别是审美的关键,如果美丑不分,就会走向美育的反面。
辨别又是困难的,因为世界上的事物具有复杂性,美丑也常常混杂难分,这就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和积累。
理解是审美的核心,人要真正获得美感,就在于理解。
我国古代的钟子期之所以为“伯牙的知音”,也正是他透过琴音领悟了其中深含的意蕴。
评价能力是以上各种能力的综合水平,是审美的进一步升华。
它要求从整体上,实质上把握美,并要知道美的原因所在。
三是审美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能动地改造世界;同样,人们感受美,鉴赏美的目的是为了想象和创造美。
美的创造能力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多样统一律,移情律,审美心理距离和自由的规律等)创造艺术美,现实美的能力。
创造美是审美活动的最高成果,也是美的归宿和美育的最终目的。
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培养:一是审美理想的培养。
因为审美理想在创造美的活动中起指导作用,它支配着美的创造目标,并激发创造动力和敏感;其二要提高创造美的心理素质。
美的创造需要感知,理性,更需要情感和想象;其三要发挥个性特点,创造出新意。
人人都发挥出自己的特点,自由地追求美,那么创造出的世界才能是全面的,和谐的。
真正的人生就是要为创造一个美的世界而奋斗,在创造世界美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本身的美和完善。
美育任务的各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培养感受美的能力是美育的基础,培养鉴赏美的能力是美育的发展,培养想象和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提高,
而重建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实现个体的审美发展并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才是美育的最终目的。
三,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是美学和教育学的“合金”,是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
[6]尽管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其功效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他却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渗透在人的心理领域的各个方面。
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而且给人以真的启迪,智的诱发,健的促进。
美育以它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促进个体和谐发展。
发展完美的人格,是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完满和充实,人的智力,品格,情操和体魄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审美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而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或中心环节在于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这种心理结构的建造“从个人来说是经过教育的结果,所以讲欣赏能力,就直接牵涉到培养这个心理结构的问题。
假如我们所受的艺术熏陶多,文化教养水平高,那就会使心理结构丰富,审美能力强,你就能够在人家不能够发现美的地方发现美。
”[7]并进行美的创造。
因此,可以说,审美教育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
它主要是通过运用人类长期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美的产品和揭示出美的规律,去影响个体的感官和心理,增强审美感受的创造力,形成平衡和协调的心理结构,并间接地影响智力和品德的发展,最终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
在塑造完美人格,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新人的过程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是不可缺少的。
那么完美人格的塑造其最基本的建构手段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审美教育。
一个全面发展完美的人格心理结构包括认知结构,伦理结构,审美结构,审美教育就是建构人的审美结构,
以美的感受为最终目的,美则是融洽了真和善的感性结构,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
如果说真是事物的合规律性,善是行为的合目的性的话,那么美恰好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审美教育具有完整性与和谐性的特点,它使受教育者变被动为主动,不期而然地在审美对象的刺激下获得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自由愉悦。
所以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释放的性质”。
[8]审美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直观的因素,从而有助于创造心理的形成,这是“以美启真”;审美又具有自由意志的因素,因而储备了能跨越生死,不计利害的道德实现的可能性,这是“以美储善”。
这就是说,审美教育有助认知结构和伦理结构的建立,有助于智力和品德的发展。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伦理的人,理智的人,同时又是审美的人。
(二)审美教育对智育发展的作用。
关于审美教育提高人的智力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审美教育。
现代科学已证明了美育和智育都能发展人的智力,但其作用不同。
智育着重于知识方面的教育,美育着重于感情,意志方面的陶冶。
审美观自我评价
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积极生活的显现,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引起的愉悦的情感,审美观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审美观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会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审美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人类共同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如清澈、秀丽、壮观、优雅、净洁等,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并且,人也按照加强这种感受的方向来改造和保护环境。由此形成和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在当代,审美意识和环境意识的相互渗透作用更加强化。审美意识是人类保护环境的一种情感动力,促进了环境意识的发展,并部分地渗入到环境意识中成为一方面的重要内容。人对环境的审美经验、情趣、理想、观点等多种形式的审美意识,是环境意识必然包含的内容。
为一个重要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美学范畴,“审美观照”这个概念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在美学理论和实践中,都有非常广泛的运用。但人们对这个范畴虽然常用,却多是习焉不察,对它的内涵与渊源不甚了了。在《哲学研究》1期上读到林美茂先生的《哲人看到的是什么----关于柏拉图哲学中‘观照’问题的辨析》一文,甚受启悟。本文则拟从中国哲学和美学的角度出发,对“审美观照”这个美学范畴作一初步的阐析。
在我看来,审美观照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必要过程,是审美主客体之间发生实践性联系的特殊方式。审美状态的进入,审美活动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审美观照这个阶段的发生。作为审美经验的一种,审美观照与直觉、想象、联想、回忆、移情等都是有密切联系的,但确实又不可以等同。在审美活动的实践中,观照与直觉等非常相近,甚至有相同的一些性质,但从理论上认识,审美观照是不可取代的。如果有的审美经验的要素在审美过程中,并不一定都要出现或存在,但是审美观照却是必不可少的。或者可以说,没有审美观照这个过程,就不成其为“审美”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审美观照是审美活动中最为关键、最为本质的环节,它的存在,是审美活动与一般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标志。
审美观照,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所发生的最为直接的联系。观照是以一种视觉直观的方式,对于具有表象形式的客体进行意向性的投射,从而生成具有审美价值的意象。观照不能没有视觉方式,这也意味着观照的对象必须是表象化的客体。在这一点上,我是颇为赞同英国美学家鲍桑葵的观点的,鲍桑葵认为只有表象化的、感性化的东西,方能成为审美对象,他说:“除掉那些可以让我们看的东西外,什么都对我们没有用处,而我们甩感受或者想象的只有是那些能成为直接外表或表象的东西。这就是审美表象的基本学说。”但同时,审美观照又远不止于一般的视觉观看,又兼之以明显的心理活动。“观照”的本来涵义出自于中国哲学,它的所指从来都不止于一般的视觉观看,而是意味着通过视觉观赏把握事物的本体的、终极的意义,
(这点将在下面论及。)
观照并不排除认识,在观照过程中会包含着认识价值的产生;而如果以认识作为观照的`本质,那自然是对观照的特质的扭曲。观照是审美主体以充满情韵的眼光和超越逻辑思维的智慧,来看对象物时的观赏与晤对。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对象的映入,而且是以特有的角度将其改造成以此一对象为原型的审美意象。它不仅是对对象为观赏的客体,而是与对象彼此投入,形成物我两忘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由此形成,审美价值的生成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之中。
审美观照对于审美主客体都需要相应的条件。就客体而言,能够成为审美观照的对象之物,一是感性的、具象的,能够提供给审美主体的知觉以原型或者说是整体性的材料;二是对象本身具有某种审美属性,或云美的潜质,在主体的意向性召唤中使其美的潜质或属性得以呈现或云“敞亮”;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一是需要排除欲念,使心境空明虚静,凝神注目于对象物;二是主体是以独特的智慧、灵性进行直观,没有这个条件,也很难谈到审美观照。
审美观照是人的主客体关系的一种特殊方式,其过程是相对短暂的。长时间的与对象物凝神观照是很难想象的。但是审美观照却是主体进入审美过程、审美情境的最重要的、最关键的阶段。在进入审美观照的同时,主体暂时隔断了与其它事物的所有的、任何方式的联系,而有意或无意地投入于此一对象的凝神注目之中,从而产生审美愉悦。主体与对象在观照中形成了物我两忘的情境,其实,这种物我两忘的情境,还是主体的一种感受而已。但与这种情境相伴的,恰恰是主体所产生的审美愉悦。在观照达到极致时,就是叔本华所说的“自失”的状态。叔本华颇为深刻地论述了主体在进行审美观照时的情境,他说:“人在这时,按一句有意味的德国成语来说,就是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了,也即是说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已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觉知这对象的人,所以人们也不能再把直观者[其人]和直观[本身]分开来了,而是两者已经合一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充满,所占据。”.叔本华所说的“直观”,从美学意义而言,与我们说的“观照”基本上是一致的。尽管叔本华的观点有其自己的出发点,但这里对于“直观”也即审美观照的分析是较为充分和合乎实际的。值得注意的是,叔本华在论述审美观照时指出了由此而产生的审美愉悦(或云“快感”),他说:“不管它是由艺术品引起的,或是直接由于观审自然和生活而引起的,本质上是同一愉快。”在我看来,进入审美观照的过程,必然带来的就是主体的审美愉悦感。主体隔断了与其他现实事物的关系,而以特殊的兴趣和情韵凝神观照某一特定的对象,以至于达到物我两忘、“自失”于对象之中的程度,不能不使主体产生一种充塞身心的审美愉悦感。刘勰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等等,都是在审美观照中获
背景
“审美观照”这个范畴有着深厚的中国哲学背景,可以说“观照”的主要含义是来自于中国哲学传统的。审美观照的主体虚静心境、物我两忘的情境、主客体的意向性关联以及本质直观等特征,都在中国哲学和美学有关“观照”的思想资料中蕴含。
孟子审美观探微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学说,他认为审美观与伦理道德观是和谐统一的;人的形体美和服饰美必须与其心灵美相一致;善是美的基础,美高于善.孟子的'审美观开辟了中国古代审美观的一个新境界,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作 者:黄桂婵 作者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广西,南宁,530003 刊 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NING POLYTECHNIC 年,卷(期): 8(1) 分类号:B83.06 关键词:孟子 伦理道德 审美观登江中孤屿谢灵运江南倦历览,
江北旷周旋。①
怀新道转迥,②
寻异景不延。③
乱流趋孤屿,④
孤屿媚中川。⑤
云日相晖映,
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
蕴真谁为传。⑥
想象昆山姿,⑦
缅邈区中缘。⑧
始信安期术,⑨
得尽养生年。
【作者】
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大康),他出身于东普大族,是谢玄的孙子,
袭康乐公,因称“谢康乐”。刘宋代晋,降公爵为候。宋少帝时,出为永嘉大
守,不久辞官,东归会稽。文帝时,为临川内史。元嘉十年获罪被诛。性喜山
水,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注释】
①旷:久。开端二句言在江的南北两岸游览已久。 ②此句言一心贪寻新境,
不觉道路遥远。 ③这句言采得奇景又恨时间容易过去,不能延长。 ④乱流:
横绝水流而直渡。 ⑤媚:妍美悦人。中川:川中。 ⑥表:显明。灵:神异。
真:仙人。以上二句言此山的灵异如此表著而世人不赏,即使蕴藏仙真又有谁
能传呢? ⑦昆山:昆仑山,传说中神仙住处。 ⑧缅邈:远也。区中缘:人
世的尘缘。 ⑨安期:即安期生,传说中的仙人名。《列仙传》说他是琅邪阜
乡人,白言千岁。
【品评】
这是谢灵运游永嘉江心孤屿时写下的。陈祚明说:“康乐情深于山水,故
山游之作弥佳。”此诗正表现了大谢对山水自然的一片深情。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六句为第一层,叙写登孤屿的经过。由江南倦游
激发出对睽违已久的江北的怀念,他“怀新”而忘道路迥远,“寻异”而恨光
景易逝,终于横江北渡,登上江心孤屿。“云日”二句为第二层,写登孤屿所
见景色。白云丽日,交相辉映;碧空绿水,一片澄澈。此二句是谢诗中的写景
名句,将孤屿之“媚”生动地传写出来。“表灵”六句为第三层,抒发登孤屿
的感想。他由孤屿的幽僻而联想到远离尘嚣的昆仑仙境,井由此生发出求仙长
生的企望。
此诗叙事、写景、说理,层次分明,过渡自然。由山水自然美中体悟玄理。
是东晋玄学思潮的一大特色,而谢诗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艺术表现。
诗歌的艺术和审美观
诗歌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赏诗、作诗,反映着对诗歌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审美观”。
审美意识,人皆有之。但是“审美观”则不流俗,更不从众,且存在着一定的倾向。
“审美观”的倾向何在?归根结蒂,乃是一种阶级意识。因为此社会并不是无阶级区分的原始社会,且此社会也绝不是无阶级灵感性的思想与认识麻木的社会。
当今社会,总揽国内外,艺术并不是没头没脑而想随自己所想所思怎么发挥创作就怎么发挥创作的。故此,当今艺术的表现也是有阶级性的。
那么,诗歌对艺术的表现,不带有阶级的“色彩”,不管从现实生活抑或从观点逻辑,都是不可解释也不可理喻的。
中国上世纪的“朦胧诗”穿着喇叭裤来,一时间在中国诗坛倍受追捧,其事其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发展中的中国——具体说,是发展中的中华民族,还是把喇叭裤丢到了一边,且把“朦胧诗”也定格于中国那段时期文化的历史的“格子”里去了。
因为中华民族审美观的主流充满生机地还活着而没有死,“朦胧诗”的美学触角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美学观历史发展主航道里,即仅仅是“赤壁一炬”的可笑的小小插曲,而远没有动摇中华民族审美观的主根基。
是美是丑,泱泱中华大国自知自明,毋庸别人指点,也毋庸本地的那些被加“冠”的酸腐之“儒”过多嚎叫。——须知:这是历史,这是中国历史!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
1959年3月11日,胡适见到文物社的《毛泽东诗词十九首》,便断语云:“真有点肉麻”,且对《蝶恋花?答李淑一》更是反感:“没有一句通的”。——难道毛泽东的诗词“肉麻”吗?毛泽东的“蝶恋花”词语句不通吗?毛泽东仅仅是胡适所言的一个“散文家”吗?——胡适,即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典型的酸腐之“儒”!
当今,在中国文坛(当然包括诗坛),类胡适这样的“酸腐之‘儒’”大有人在。单就中国诗坛而言,已经明明知道“朦胧诗”是穿着喇叭裤进入中国的,但是个别把持诗坛的编辑、主编依旧执迷不悟,用心崇拜,且生“谬种”而不言“蒙”,力竭推崇“意象诗”,而实则“换汤不换药”,推出的实则是“朦胧诗”。对此,更有甚者“马屁精”无不称道。
立足中国,面对世界,清清楚楚可见的历史事实——当今中国国家政党清明,社会发展蓬蓬勃勃,爱民主、爱自由的`百姓们各展风采,畅所欲言,但做为可以说是文学语言“前锋”的诗歌却被有的人打着“现代意象”的“番号”而扭向“朦胧”,这要是被升级到“用心”二字上冤枉吗?
艺术的审美观不是刻意追求的,恰似对那所谓的“美女”的求爱。“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己有一张“大中华”的脸,却一定要漂白,那成什么形象了?可想而知!
对历史社会的发展,必须承认且毋庸讳言一个事实:在阶级社会里,尽管政治斗争可以弭耳,但是阶级斗争何时都没消停过。
文化领域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思想主阵地,越是经济发展、繁荣,这个战场的“硝烟”就燃烧得越是熊熊,因为“价值观”的取向和“多元意识”的滋生与蔓延,恰让“审美观”绽放出了绚烂的烟花。
而文化的特殊点注定了其生存的命运——民族性,恰似那“白色人种”、“棕色人种”、“黑色人种”恰不逢时而不可逆于其肤色之道理;文化生命力的立足点还在本土而不在星球之外。
大作家莫言是在中国本土成就了他的“诺贝尔奖”,而不是在瑞士;瑞士只不过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驿站”,是世界洞悉东方之星的“观测站”。
当然,固步自封是“夜郎自大”的写照,而兼收并蓄地合理“扬弃”则是自尊、自重的必须。
话归原点:诗歌艺术的审美观离不开自我该把握的“主心骨”;反之,“东施效颦”从哪儿来还到哪儿去,则无赘言!
我的审美观作文
很多年以后,我喜欢上了天真妩媚的邱淑贞。她迷人的身材,姣好的容貌,芬芳的年龄,很难从香港女星中找出一个可以和她媲美的绝世美女。她黛眉长,檀口小,看过的人都会记住她的气质和味道。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她证实了这个理论。
很多人羡慕她的运气,很早,便可以和李连杰合作。你们得有她的容貌和功夫啊。她不是那种演技出众的女明星,但她塑造的形象却很难让人忘记。一开始我以为她是武术出身,从倚天屠龙记开始,武术一直与她形影不离。倚天屠龙记小说的结局是张无忌与赵敏修成正果,而在电影版邱淑贞天真无邪,生死相依,武术不凡的小昭永远留在了张的身边。人们无法忘记李连杰身边这个红颜知己,不管与张敏,梅艳芳,李嘉欣相比,她都是独一无二的。
或许两个会武术的人心灵默契会很高,就像伯牙子期在一起高山流水遇知音。
邱淑贞走红的那段时间,出演的电影场场爆满。
她曾是王晶的绯闻女友,王晶捧红了这个性感女郎,但是无论她多性感,都有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好像不曾谈过恋爱的少女。在鹿鼎记中,邱淑贞变成了无厘头,蛮横泼辣的建宁公主,邱淑贞承担了少量打戏。一个练武术的女子在妩媚的外表下,肯定有一颗未染尘世的美丽心灵,一份专注目标的决心。在众星云集中,她总能找到合适自己的角色,让自己的美丽发光发热。
如果说在选美中,她没有脱颖而出,那么在电影之路她一帆风顺。她出境时,我们常看到她的娇艳红唇,不知道她是习惯了红唇,还是有意为之。可能这样的她更美丽。由她主演的城市猎人,她是集美丽聪慧妩媚于一身的**,在未知生死的.大船上与强大的敌人周旋。她果然有香港小姐的气质和风采。影片中,她与黎明交相辉映的美丽帅气,闪到了所有人的眼睛。
在第二年的赌神续集中,最出彩的角色就是她。从来没有女性有那样的矫健,把红衣红裙演绎成一个经典。在王晶导演的电影里积累的人气,使她出演了新少林五祖红豆一角。王晶发掘了她的武术天分,我觉得她的成功一方面感谢王晶,一方面靠自己的努力。对于女人,这是最大的幸运。红豆与母亲骗亲的景象依然在眼前,但她俏丽聪敏娇艳善良又不可否认,难怪冷漠的洪熙官也对她动心。红豆这个精彩的角色,她飘摇的身世命运,她的痴情可爱,让我想起了一首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集,此物最相思。
我跟同学说起她,那个叫红豆的女子,那个用红色唇膏的明星,他说邱淑贞。把红衣红唇穿成一种经典,穿出一种美丽,王晶的女友,妩媚又天真的女子。后来她嫁给了有钱人,相夫教子。难免有人这样说。
★ 谢灵运的山水诗
★ 命学士讲书诗,命学士讲书诗谢灵运,命学士讲书诗的意思,命学士讲书诗赏析
★ 旅游倡议书
★ 旅游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