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的山水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麻辣兔头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谢灵运的山水诗(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麻辣兔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谢灵运的山水诗

篇1:谢灵运的山水诗

,谢灵运是南北朝最著名的诗人,也是中国古代山水诗人的`鼻祖,开创并且辉煌了山水诗一派,他的作品不是很多,但有许多的经典之作,其中大部分都是山水诗作,下面是谢灵运的一些山水诗,由unjs.com收集整理!

谢灵运的山水诗67首:

登池上楼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             答中书诗 答谢谘议         长歌行                      赠从弟弘元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善哉行         登江中孤屿

燕歌行        庐陵王墓下作          游南亭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七里濑        述祖德诗

豫章行        苦寒行        陇西行

悲哉行    入彭蠡湖口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邻里相送至方山   相逢行    晚出西射堂诗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    过始宁墅诗

富春渚诗    鞠歌行   上留田行

君子有所思行     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   日出东南隅行

缓歌行      顺东西门行    酬从弟惠连

初去郡      初发石首城    彭城宫中直感岁暮诗

泰山吟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    登永嘉绿嶂山诗

郡东山望溟海诗   种桑诗     游岭门山诗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诗    游赤石进帆海诗

石室山诗    登石室饭僧诗         斋中读书诗

命学士讲书诗     登临海峤初发中作与从弟惠连可见羊何共和之

读书斋诗    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    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五言

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诗    过白岸亭诗    田南树园激流植援

折杨柳行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   白石岩下径行田诗

道路忆山中   石壁立招提精舍诗   石门岩上宿翻译

登上戍石鼓山诗   登石门最高顶诗   东阳溪中赠答

谢灵运的山水诗67首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诗句大全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篇2:谢灵运山水诗的审美

谢灵运山水诗的审美

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的创始人。政治上的失意,使他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纵情山水成为诗人赍志不伸的一生得以排遣郁闷的生存方式。

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他游山历水,以文学家的眼光去感知山水,把山水与文学融在一起,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山水文学。谢灵运的山水诗文是受前朝文人、诗风的影响,受前人文学的熏陶以及儒、道、玄、佛多种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写景方式、写作技巧、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等各方面获得了诸多文学经验,他把这些文学经验运用于对山水景物的精致描摹中,取得了不朽的成就。谢灵运用俯观仰察的审美观照方式所构造的审美意象,通过多种表现手法表现出来。

1.观山水之清丽秀美,以心观物

永初三年(公元422),谢灵运受到京城徐羡之的挤排,由京师贬到永嘉(今浙江温州)当太守,他无心仕途,买舟南下。从建康到永嘉,恰要路过位于始宁的祖宅。途经始宁故园时,引起了谢灵运的思绪。祖上的丰功伟业与自己目前处于政治上的低谷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到先祖的功业,激起了他自傲自重的情怀,一向高傲的他于此更觉愤懑不平。而先祖们肥遁避祸的睿智,又好像在向他昭示了抗俗明志的途径。《过始宁墅》表面上是写退隐以遂素志,但实际上也是影射他对出身寒微的刘宋王朝的傲视。

从《过始宁墅》中的四句可以看出谢灵运对山水的寄情。重重叠叠的山岩峭壁,连绵萦环的水中洲渚,一山一水,凸现诗人跳跃性的观物思维。洁白的云絮抱护着向空壁立的幽峭山岩,而山下清波泛着涟漪,这又是一上一下的以心观物,波动的眼光和审美观照,让读者心随其动。水的旁边有倾斜着的竹子,翠绿的蔓藤临岸袅娜,将她们碧绿而修长的身姿倒映在水中,仿佛少女的顾影自怜,照镜自媚。这里展现了一幅清丽秀美的'景象:首先是色彩缤纷的色彩美,白、绿、清三色交杂。其次是全方位的空间挪移美,高、中、低远近结合。展现出一个空旷、静谧、恬淡、闲适的境界。“抱”与“媚”两个字不但把自然的景物拟人化了,而且也写出了自然生命之间相互嬉戏的情态。“抱”字显示诗人一种博大的胸怀,“媚”字,也体现一种娇柔的情趣。诗人以心观物,物皆显示着作者心境的色彩,山中的景物都被赋予了生动的拟人性。那挺立于云间的幽石,正象征着谢灵运的孤傲自矜,宁折不弯。而石头的宁静又反衬了诗人心理的不安分。那湖水中倒映的绿筱,也有着和诗人一样喜欢孤芳自赏的个性,一样的竹子,一样的石头,有着相似的孤傲性格的两个物体,竟然就能抛开世俗,相互嬉戏,好像忘记了世俗的不公,仕途的不顺。于是,我们看到景物中自有诗人的影子在里面,写景也就成为了抒情,成了诗人表明心情的镜子。这正是这几句诗的“画外音”。同时要说的是,这首山水诗,在写作艺术上也有着令人惊叹的地方,前后共四句写景,但却不是简单的记载,而是像诗人手里拿着摄像机,镜头的推拉灵活自如,用长镜头的手法,前两句笼统地写整体,用特写镜头,后两句刻画细节,并两两成对,诗人在用心体会着山林泉石的勃勃生气,世间万物有灵气,这灵气和发现者同进同退,智者能见智,仁者能见仁,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2.借山水之灵气,排忧拂怨

此诗作于永嘉太守任上,相当典型地表现了他在仕隐问题上的思想矛盾,仕途受挫,壮志难展,难免内心郁郁寡欢。满腔苦闷,怀才不遇,当然须有发泄之所,所以他“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白居易《读谢灵运诗》)。谢灵运在诗中说自己在京城时就一直没有忘情对丘壑的游赏,不想到了山水秀丽的永嘉,心情和生活变得十分闲寂,有感而发,在养病之余不废笔耕,而且时有佳作出炉。想到春秋时期的长沮、桀溺等绝意仕宦,却不免耕稼之苦;讲到西汉学者扬雄热衷升官进爵,却不能逃避投阁之危,诗人觉得自己像得道的高僧,悟出只有像《庄子·达生篇》所说的那样,顺应自然,才是人生正确的途径,表达了希望远离仕途,归隐山林的愿望。

但实际上,由于谢灵运出身于东晋煊赫一时的大士族家庭,门第高贵而又深具才情,因而天生具有一种优越感。他的祖父谢玄,因在淝水战役中击败前秦苻坚而为他的家族增添了荣耀,他的曾外祖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王羲之,他从小就受到渊源家学的熏陶,自认是有文韬武略的人,他自己曾自负地说:“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他希望能利用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做点贡献,但是仕途的不顺和当权者的冷遇使他心灰意冷,向有鸿鹄之志的谢灵运,只能寄寓山水,别情它移,宣泄愤懑。所以,他自出任永嘉太守之后,无论是在任还是隐居,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他的许多山水诗刻意地描写景色的秀丽和天地的灵气,其实都是为了排遣政治上的积怨,无奈的现实淹没不住自身的孤傲,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施展宏图,那就利用自己的才华转移感情的寄托,通过寄情山水之灵气来排怨拂忧吧。

3.选自然之胜景,哲思体悟

这首诗作于景平元年(公元423),即谢灵运出为永嘉太守的第二年初春,写经过白岸亭的感想。在经过白岸亭时,谢灵运沿途欣赏景物,远眺近观,尽情欣赏,可是一想到现实中的自己仕途坎坷,别人却是“捧日承恩”,相比之下,不觉暗自伤神,突然产生荣辱兴衰的悬殊感慨,只好在外物远累的玄理中,寻求解脱的方法,借用《老子》“见素抱朴”的思想,消解他无法侍奉朝廷,只能在世途颠踬的无聊和痛苦。由此可知,山水自然是谢灵运实现其审美活动——“哲思”之理想去处,而“体悟”,则是他为了解脱烦忧,将自己的思想提高到超出世间政治范围之外的理想境界。谢灵运将山水美景,作为自己表达心灵深处的审美情趣。他的内在情怀,哲思体悟,与审美理想共鸣,写来自是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俱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入彭蠡湖口》·谢灵运

这首诗作于元嘉八年(公元431年)晚春,距他最后在广州被刑只有两年。此前,会稽太守孟顗诬灵运在浙聚众图谋不轨,灵运赴京自诉,总算文帝“见谅”,留他在京,一年后将他外放江西。此诗即是谢灵运由京城建康赴临川途中所作,是进入鄱阳湖前后航程的记录,也是庐山山南春天景色的记录。当时,谢灵运从湖口进入鄱阳湖,再经星子县到都昌县南二十里的松门,这段水路共有三百二十里,都在庐山之南。一路上孤舟逐浪,水中颠簸,行舟的险恶,实衬映着诗人人生道路的坎坷凶险。当时他的处境已十分险恶,所以在赴任途中没有什么好心绪。谢灵运对此感到厌倦与愤恨。但是船外动人的春色,又使得这位山水诗宗不得不挥动彩笔,描绘了一幅色彩缤纷的春光图。如果说,这首诗是谢灵运山水诗清俊秀逸风格的代表作,那么,其中“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便是一人出口万人称好的绝句。诗人慕石镜,羡松门,想象大自然的奥妙无穷,产生强烈的退隐之志,但“徒作《千里曲》”,身不由己,又如何逃脱厄运呢?清·黄子云《野鸿诗的》评点本诗说:“康乐于汉魏外,别开蹊径,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三者兼长,洵堪睥睨一世。”

谢灵运总是带着一种强烈的入世情感步入山水,然后再对自然山水进行观照和体悟,在静虑、参悟中,诗人最初的情感渐趋平息淡化,其纷扰杂乱的情绪也最终化为恬静平和的心境,最后消融在景色之中。

4.以富丽精工之词,审美山水

谢灵运的山水诗鲜丽清新,为历代评论家所公认。如鲍照云:“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黄庭坚云:“谢康乐庾义城之诗,炉锤之功,不遗余力。”严羽曰:“康乐之诗精工。”皆言谢灵运擅长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奇异秀美的山水景色。他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四句用拟人手法写山水因气候和时间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清妍之态,令人愉悦,忘却回归。一个“变”字和“能娱人”三字,生动之极,使得无知的山水也具有了生命和情感,似乎不是诗人忘情于山水,而是山水以其清妍秀美主动来挽留诗人。其后四句“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写泛舟湖上之所见:远方,林峦山壑之中,夜幕渐渐收拢,而云霞也在迷漫中渐渐消散;近处,微波荡漾的湖面上,荷叶田田,那丛丛菖蒲,株株稗草,在船桨剪开的波光中摇曳动荡,相依相倾。把船行水上的动态的湖上晚景刻画得如在眼前,字里行间充满宁静闲逸的气氛,流荡着清新秀美的自然气息。这四句从林峦沟壑写到天边云霞,从满湖的芰荷写到船边的蒲稗,描绘出一幅天光湖色映辉的湖上晚归图,进一步渲染出清晖娱人、游子澹然的意兴。

谢灵运作为中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真正以自然山水为独立、客观的审美对象,对山水景物进行精细刻画,营造画境。他对自然山水的审美,由理性的感知转化为沉醉自然,感悟人生,通过对山水的审美活动,完美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篇3: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动因

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动因

谢灵运是我国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第一个成功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他以大量山水诗改变了东晋玄言诗晦涩艰深、无病呻吟的不良文风,给诗歌注入了新的气息。

一、主观因素

(一)个人喜好

谢灵运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一个主观原因是因为谢灵运对山水风景“素所爱好”,酷爱旅游。《宋书・本传》记载了他做永嘉太守时寄情山水的情景:“郡有名山水,灵运素以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他的《斋中读书》写道:“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这说明灵运过去在京时也一直喜欢游山玩水,未废弃对丘壑的游赏,为了探寻仙美的山水奇景,他甚至不惜逢山开道,遇水搭桥,驱使他家中的数百名奴仆和门生“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宋书・谢灵运传》)如人们所熟知喜爱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反映出谢灵运对祖国山水草木的无比热爱。

(二)骄奢任纵的个性思想与深厚的文学修养

谢灵运骄奢任纵的个性思想与深厚的文学修养也成为他山水创作的又一动因。谢氏家族作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其子弟不仅享有士族的'世袭特权,而且有着与生俱来的爵禄。出身在这样一个功名显赫之家,谢灵运十五岁就因祖父谢玄的功绩袭封康乐公,食邑两千户,根本不会为物质生活发愁。他凭借“父祖之资,生业甚厚”的经济条件,可以终日“寻山陟岭”“肆意遨游”,甚至“伐山开径”“惊动县邑”,这种骄奢任纵的性格也使他有闲情意志去纵情山水。再者,谢灵运自身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天资机敏,加上谢家长辈特别注重对谢灵运在文学上的栽培,写出了“名动京师”“贵贱莫不竞写”的山水诗作。

二、客观生活条件

(一)生平经历

从客观生活条件上来看,谢灵运山水诗的产生,首先与他的出生经历息息相关。谢灵运的一生,总是处在一个矛盾的漩涡里挣扎,虽出身名门,然而他的仕途却并不顺利,他在任职时并没有得到重用,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处于声色狗马之间的玩物地位的御用文人。更因“灵运为性褊激,多衍礼度,朝廷危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政治上的极度失意只能使心高气傲、胸怀远志的谢灵运极度的苦闷与愤激,不但不懂得低调以务实,反而“常怀愤愤”“构扇异同,非毁时政。”或许正是这一切复杂的环境,才激发他走入山水。谢灵运走向“山水”是为了发泄私愤,为了表明自己的清高,也是为了向执政者施威,在自然山水中寻找某种精神的慰藉。所以,自然山水是谢灵运的出世之所,是他心灵的避难所,也是现实政治失意者的寄宿。

(二)生活环境

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动因与他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谢灵运出生后备受祖父谢玄疼爱,早早就被送到风景秀丽的杭州寄养,十五岁才回到会稽。他的幼年、少年都是在杭州度过的,杭州“淡妆浓沫总相宜”的西湖风光对陶冶谢灵运的性情固然有过相当大的影响。另外,他的出生地浙江会稽,处处名山佳水:“会稽境内特多名山水,峰峦险峻,吐纳云雾,松栝枫柏,擢干竦条,潭壑镜彻,清流泻注。”同时,会稽也是一个文人荟萃之所,东汉著名的思想家王充、东晋玄言诗人孙绰、书法家王羲之父子以及谢氏家族不少诗人也都家居会稽一带。山水的滋润,文人的浸染,家庭的熏陶,这种优越的生活环境致使他纵情游览,为他的山水诗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家族传统

谢氏家族好山水的习性以及隐逸传统也成为推动谢灵运大力进行山水创作的动因。谢氏家族素以怡山悦水著称,其崇尚清谈、崇尚山水自然之风几世流传。谢灵运曾祖辈的谢安喜好山水:“尝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浚谷,悠然叹曰:‘此去伯夷何远!’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晋书・谢安传》)祖父谢玄也爱好山水,好渔钓,其《与兄书》曰:“居家大都无所为,正以垂纶为事,足以永日。此固下有鲈鱼,一出钓得四十七枚。”《太平御览》谢灵运的行为也因此受到家族杰出人物谢安和谢玄的影响,谢灵运所出身的家族,更具隐逸的传统。谢氏家族的这种隐逸传统在后来谢灵运的几次归隐活动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他们好山水的习性与隐逸传统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谢灵运的山水诗作。

(四)时代背景

谢灵运山水诗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乱世”,政治动荡不安,面对天灾人祸,人们的生命无所依靠、朝不保夕,许多士大夫胆战心惊,为安身保己,纷纷渴望远离尘嚣,归隐山林,产生了强烈的遁世思想。同时,封建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永嘉之乱后,门阀士族凭借其政治、经济特权,到处求田问舍,封山占水,大建庄园,经济生活富裕。这一时期,随着西汉统治的崩溃,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受到强烈冲击,佛道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思想为核心的出世观念成为时代的思想主流。在这种思潮下,人们的思想大大解放,开始摆脱儒家“实用主义”诗学观念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精神自由和自我价值成为那个时代士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情趣。在这样一个时代环境中,“山水”诗歌创作才得以产生。魏晋这个文学自觉的特定时代,是谢灵运山水诗产生的一个重要动因。

综上所述,谢灵运正是凭借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出众的才华及优越的生活环境,将山水自然作为他诗作的主体,把两晋时初见端倪的山水诗发展为中国文学上的山水诗派,实现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关键性演变。

篇4:谢灵运山水诗的文学精神

谢灵运山水诗的文学精神

谢灵运是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他留下了许多体现山水之声色状貌的山水诗,也留下了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学精神。

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优秀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他善于作诗、精通史学,最为后人所熟知的是他极其富有灵性的山水诗,世人称其为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公元4,江山易主,在东晋时期处于政权核心地位的门阀制度渐渐失去其原本的地位,对当时的文学造成了一定影响。其中,身为门阀氏族后代的谢灵运继承了先辈的热血与雄心,却受动荡局势影响,终不受重用。复杂时代一方面给谢灵运带来了苦难与折磨;另一方面,国家不幸诗家幸,坎坷的经历也给谢灵运带来了许多巧思灵感,使他创作出清新淡雅的山水诗。谢灵运因仕途失意而选择将压抑的心情释放在醉人的山水之中,他醉心于游山玩水,开创了山水诗派,谱写了许多情趣高雅、志趣脱俗、富有深厚文学精神的山水诗,他还将他对人生的超脱感悟融入诗中,形成了独特而厚重的文学精神。从他的诗中可观其山水诗的文学精神包含乐景精神、归隐精神、明志精神、悟道精神,这既是他个人高雅情趣的体现,也是他留给世人的深刻启迪。

一、以景为乐,超然尘世的乐景精神

谢灵运纵情于奇山异水间,享受山水之乐,超然于尘世烦恼之上,独得赏景之趣,以心感受寸草寸土,谢公早就与山水融为一体。他的山水诗风格清新、用词生动、意境优美,钟嵘《诗品》评其诗宛若“芙蓉出水”。 南朝钟嵘在《诗品》中以“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道出玄言诗的不足,而谢诗写实地描绘山水的声色状貌,能够逐渐摆脱玄言诗的“淡乎寡味”,追求辞藻绚丽、表现新奇,独具一格。

谢氏山水诗以表现景物为主,《登池上楼》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便是极具代表性的千古名句。初春悄临,原本枯败的池塘里正酝酿着新生,过冬的禽鸟归来,新生的春草抽芽儿,当时久病的谢灵运敏感地从这两个细微之处嗅到了春的气息。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朴实的炼字原汁原味地呈现了这一幅声色交融的初春美景图。壮丽山水诗是谢灵运山水诗的主旋律,不同的观赏角度呈现出诗人眼中不同的自然之美。谢灵运山水诗中所表现的景物独立于诗人的主观情绪之上,诗人追求客观呈现景物原状,尽量还原最真实的大自然,不赘述煽情,却仍能将景物写得可爱动人,着实令人钦佩。谢灵运登高远眺览胜景,有《登上戍石鼓山》的“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及《登池上楼》的“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隆;身临其境游山水,有《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的“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与《游南亭》的“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清丽的自然风光经诗人之手跃然纸上,诗句的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借景排忧后得到慰藉的心情。这种乐景精神表达了诗人尊敬自然、返璞归真的真性情,谢灵运以自然为友,在纵情山水中求得内心的宁静,在清泉峭岩中尽享山水的快慰,使得笔下的山水真实而细腻、清纯而美好,将读者共同带入忘忧之境。以山水为乐是诗人所要传递的精神,他相信在游览的过程中可暂时抛却尘世的遗憾与烦恼,高山流水也能荡涤那被纷扰所羁绊的心灵,他的乐景精神也将后人写作的视野引向自然,引导人们将文学与自然结合,提醒了后人注重对自然的审美。

二、沉醉山水,淡泊名利的归隐精神

归隐精神在诗人遭遇人生碰壁时产生、在沉醉山水中得到巩固。归隐精神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较为复杂。他的归隐愿望伴随着矛盾并经历了一步步的变化:仕途的失意使得谢灵运欲抒发壮志而不得、欲有所作为而不能,他转而投入山水之间排解内心苦闷,归隐之心起初令他有感于愧负宿心,但一次次残酷的现实不断提醒着他与政坛的格格不入,当谢灵运将这份苦闷挥洒在山水之间时,他才得到了心灵的解脱。在《过始宁墅》中,谢灵运认为自己“捉疾相倚薄”,不善做官,不如还乡“葺宇临回江,筑观基曾巅”,流露出了他欲幽居于大自然的愿望;《游南亭》的“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涯”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夕、四季都有山水为伴的美好愿望,隐居乐活的情态跃然纸上。虽然谢灵运的归隐精神存在矛盾,但这一归隐精神仍是谢公诸多创作情绪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一方面。谢灵运的归隐诉求在纵情山水的过程中越发强烈,一步步得到确认,《道路忆山中》写于谢灵运赴任途中,失势的现实使眼前的风光勾起了他“追寻栖息时”的念头,令他万分想念在始宁隐居时无拘无束的生活。最终谢灵运将其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交付予山水,流连山水的快慰冲淡了他的愁绪,实现了他人生态度的转变,正如他在《七里濑》中写道:“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谢灵运向严光与任公看齐,向往两人淡泊的隐居生活,终对远离政治感到释怀,认为自己即使身为隐士,也可如任公一般给人们带来好处,实现人生价值。这样的领悟显然已经得到升华。看淡名利,忘忧于山水,归隐精神影响了谢灵运的人生,也成就了他的山水诗。

三、壮志未酬,抒发抱负的明志精神

谢灵运虽最终被推向了政治的边缘地带,但他的诗中隐含的对政治的明志精神仍是不可忽视的。

晋宋易代之际,谢灵运面对纷扰复杂的局势,对曾经的家族辉煌眷恋不忘,渴望东晋时期的鼎盛。他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以诗为剑,与命运抗争,为光复而战,因此诗中既包含了热情的斗志,也包含了失势失志的痛苦抑郁。他的心情是复杂的,他留恋京都,也对政治不满,在内心深处,谢灵运渴望着建功立业的名誉,迷恋着门阀氏族的荣耀,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他报国无门,内心悲愤,唯有以隐居之名聊以自慰。谢灵运在或仕或隐的矛盾心情中浮沉,这些矛盾情绪都被留在了诗歌的字句之间。谢灵运在朝廷中遭遇排挤、遭受猜忌时借《初发石首城》表白心迹,“故山日已远,**岂还时”中的“风浪”既指眼前险浪,也指官场险势,从诗人发出“皎皎明发心,不为岁寒欺”的感叹中仍可见其对官场的不甘心;《游岭门山》中以“早莅建德乡,民怀虞芮意”两句表现自己为官时的成就,难以忘怀建功立业的心愿;谢公在《石室山》中称赞石室山的风光“虚泛径千载,峥嵘非一朝”,同时叹惋石室山的壮美无人欣赏,石室山风光之美好就好比诗人品行之优秀,石室山的落寞则好比诗人的怀才不遇,诗人为自己呐喊,也为自己感到惋惜。官场抛弃了谢灵运,他却没有狭隘地以同样的放弃来回馈政治,他仍保持内心的渴望,抓住最后一丝希望在诗中书写下抱负、表明志向,这是十分勇敢的。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明志精神实为诗人对政治理想的念念不忘,是诗人的内心深处对官场抱持着的一股热情。 四、寄情于景,借诗喻理的悟道精神

观谢公现存的山水诗,可见不仅有单纯的景物描绘,还有诗尾的深刻说理,诗人赏景而作的诗,包含了悟道精神。

诗人在游览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哲理,理入诗歌,警句叠出,丰富了诗歌的精神内涵,也提升了诗歌的精神层次。尽管或仕或隐的矛盾始终困扰着谢灵运,但他在山涧清波、草木泉石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重获了心灵的宁静。游览富春江时,谢灵运于江中小洲写下《富春渚》,在“溯流触惊急,临坼阻参错”的奇险风光面前,他感慨“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勉励自己保持心胸开阔,不去理会世间烦忧,看淡一切,人生便乐得轻松,这种大气的豁达将谢灵运从痛苦的泥沼中解救出来,旷达的心境就此炼成;《过白岸亭》也是谢氏山水诗中的`名作,诗尾以“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抒发其追求隐居、坚守淳朴本性的愿望,这与崇尚本真、抱朴避世的老庄思想是一致的,谢公深谙此道。除此之外,在游赏山水之余,将山水带来的愉悦引向哲理思考,以玄理或佛理作为解脱内心苦闷的方剂。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这首诗写诗人从南山出发前往北山的沿途所见所感。前四句写明出游的地点、时间和行程,后十二句即描写沿途所见之景,最后六句则从所见景物中引出诗人所感,表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的情怀和孤高的个性,使他体会到了物我合一的崇高境界。又如《过白岸亭》通过对永嘉白岸的山川风物描写,表达了诗人从中感悟的人生哲理,通过诗中“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两句,诗人巧妙地将《老子》中“吾不知其名,强为之曰大”与“曲则全,枉则直”的哲理,跟青翠的山色与渔钓的野趣融汇一起,不露痕迹地表露了诗人顺应自然,追求自然之道的玄理。《登石门最高顶》诗认为,深沉无欲为紧要处,要遵守养生之道,甘处贫穷,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以期达到物我不分、无忧无乐的境界。《登池上楼》《游南亭》等诗,也都在景情交融之中,巧妙地汇入了哲理的感悟,从而体现出富有美感的“理趣”风格,使诗人纪游之情与所悟的人生处世哲理融合在一起,浑然一体。可见,谢灵运的山水诗是诗人在山水景物的细致描写中熔铸了自己的情感及对人生、宇宙和道的感悟与探索。谢灵运借山水悟道,由对自然山水的天然感受转入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文笔自然流畅,诗歌意蕴十足。谢灵运的山水之旅富有内涵,山水诗中这份隽永的精神财富将永久地影响后人,鼓励我们不断思考人生、感悟人生。

结语

乐景精神、归隐精神、明志精神与悟道精神是谢灵运山水诗中蕴含的深刻的文学精神,它们与谢氏山水诗一同流芳百世,启迪无数后人。乐景精神使谢灵运获得心灵的平静,归隐精神使谢灵运找到人生的定位,明志精神使谢灵运抒发热血的志向,悟道精神则使谢灵运的人生感悟得到升华。

谢灵运在绮丽的自然风光中肆意畅游,乐享风光,借景悟得深刻哲理。谢诗所蕴含的文学精神无比深厚,乐景精神、归隐精神、明志精神、悟道精神不仅勉励谢灵运自身,也给世人带来无限启迪。这四种精神构成了谢诗的灵魂,是值得后人珍视的文化宝藏。

篇5: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根源

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根源

魏晋时期,谢灵运以其独特的视角,开创了整个诗坛清新明丽的风格,成为我国第一个大量发掘自然美的文学家。

我国的山水诗萌芽于先秦两汉,孕育于魏晋南北朝,于唐宋走向成熟,攀越上艺术的顶峰。南北朝时期,山水自然成为中国文人抒情寄志的载体,山水诗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伴随着宴游诗、行旅诗的繁荣而勃然兴起。谢灵运是中国诗坛上创立山水诗的标志性人物,是以山水景物大量入诗的第一人。

一、中国山水诗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把自然作为独立的欣赏对象和艺术的表现对象,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我国的山水诗也正是萌芽于先秦两汉,孕育于魏晋南北朝,于唐宋走向成熟,攀越上艺术的顶峰。

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诗人都执著于自然声色之美的吟咏,共同为我国山水诗的最后产生和成熟铺平了道路。谢灵运山水诗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山水诗正式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登上历史舞台。

山水诗之所以出现于魏晋南北朝,并随之产生令人惊叹不已的井喷现象,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决定的。魏晋时代名教崩毁,伦理失序,中国文化史进入了士人投身自然、游乐山水的山水审美的自觉时代。

二、谢灵运生平

谢灵运(385—433),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父亲谢瑍是东晋开国时的著名人物、指挥淝水之战以八万人马击败苻坚百万之众的谢玄之子。母亲刘氏,则是王献之的甥女。强烈的门第观念,出众的文学才华,以及偏激的鲜明个性,再加上无可选择的社会背景,这些都决定了天才诗人谢灵运的人生道路。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根源

谢灵运在中国诗坛上之所以能成为创立山水诗的标志性人物,首先在于他是以山水景物大量入诗的第一人。

(一)重振家风之希冀

早年的谢灵运有着强烈的门第优越感,家族辉煌显赫的影相深深的印在了他的心中。身为华贵高门的自豪感与优越感已经深化为谢灵运思想中重要的潜在因素,这一点在他的诗文之中频频表现出来。与此相联系的是谢灵运对自我独立精神的肯定,正是因为他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思想性格,使他在入宋以后虽然表面上也曾歌功颂德,与刘宋统治者虚与委蛇。但其内心深处却一直认为自己的精神更为高贵,所以从未真正尊重刘宋的统治者,这自然会引起当政者的反感与惩罚。其次在当时谢氏子弟中,谢灵运因为是谢玄的嫡亲孙子,在人才辈出的谢氏家族子弟中亦是佼佼者,不仅谢家的长辈对他寄予了一定的希望,即使他自己也是以重振家族风范为己任。谢灵运一生的现实选择甚至思想发展大都可以从他性格与思想中的这两方面得到解释。

(二)政治选择的失误

步入仕途的谢灵运因为受到其族叔谢混的影响,从而追随当时的豫州刺史刘毅多年。然而事实证明了谢灵运此次的选择是错误的,几年之后刘毅在与刘裕的的争斗中失败被杀。这时的谢灵运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转为投靠刘裕,他心中常常有志不得伸的苦闷。谢灵运之所以没有归隐而又转主而侍,是因为他没有放弃现实中的政治追求,没有放弃重振家族的希望,又开始在朝中寻求新的政治靠山:刘裕的次子庐陵王刘义真,然而这是谢灵运政治生涯中的又一次错误,决定了他一生必然不遇的政治命运。

(三)走向自然山水

山水自然在谢灵运出守永嘉后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基本上过的是接近自然的生活。这使他脱离了世俗社会中的许多束缚,在山水中徘徊思索,为自我的现实生存困境寻求合理的解释,试图在山水中消解自己对现实的无奈与焦虑,这对他心态的调整至关重要。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谢灵运的思想才真正走向了成熟。在这个希望、失望、再希望、再失望以致最后绝望的生命历程中,谢灵运表达失望的方式便是肆意遨游,纵情山水。然而自然山水常常以其幽美之姿、广蕴之理给他以美的享受与哲思的启迪。他寓目辄书,将个人在山水自然中所感受到的一切表现于诗中,形成充满奇致逸韵的山水佳作。

(四)知音不遇,精神孤单

“赏心”一词曾数次出现在谢灵运的`山水诗文中,它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欣赏自然山水而从中抒情悟理,这一点体现了他的山水诗作的基本结构;另一种含义便是“赏心之友”。既可以理解自己的政治追求与志向抱负,能够与自我之精神相契合的友人。这两种含义尽管所指的对象不同,但都流露出了谢灵运渴求知音而不遇的无奈之情。

更多时候,优美的自然风景还是以其独特的方式抚慰了诗人痛苦疲倦的身心。无论哪一时期,谢灵运在面对自然之时,心中常有难以排遣的精神孤单。

谢灵运寄情于山水,俯仰于山光水色之间,细察大自然的各种美景,用准确的语言去描绘自然山水,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的本性,因此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的物象出自他的笔下,他写山便描尽山姿,写水便描尽水态,惟妙惟肖、顾盼生姿。其实谢灵运选择的是一种新的人生观,纵情山水间,游目骋怀,这时候,世俗的羁绊、生命的忧伤所带来的烦恼都被化解了,他看到了万事万物随心所欲地运转着,山水草木都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人同大自然的交流方式也摆脱了名教束缚下的拘谨而放任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要以除去世俗的隔阂为条件的,这时,人可以回归自然,放开世俗的劳累,于是自然山水成了名利之外的一块自由洁净的天地,也成了能让诗人动荡灵魂安心的家园。

篇6:谢灵运山水诗产生的原因

谢灵运山水诗产生的原因

谢灵运是我国著名的山水诗人,其诗高雅秀丽,自然生动,为后世山水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社会发展来考察,山水真正进入文学是在魏晋六朝时期,并在谢灵运的笔下得以成熟。谢灵运的山水诗清新秀丽,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其诗产生的原因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个人的政治得失、家学传统、会稽优美的自然风光等无不关系。本文拟从以下五方面来阐述谢灵运山水诗产生的原因。

一、政治上的失意

谢灵运出生于富贵家族,从小就继承了父祖丰厚的财产,经济条件很好,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刘裕代晋后对高门大族采取了压制政策,只给了他一个世子左卫的闲官,又将他承袭的康乐公降为康乐侯。而本性桀骜不驯的谢灵运不但不懂得低调处理,反而“构扇异同,非毁时政”,将政治前途倚仗在志大才疏、任性使气的庐陵王刘义真身上。刘义真倒台后,他也随即被贬到偏僻的永嘉任太守。宋文帝即位之后,重新起用谢灵运,但这也不过是他为了搜罗一批文人以点缀升平罢了。宋文帝看中的是谢灵运“诗书独绝”的文学天才,所谓“寻迁侍中,日夕引见,赏遇甚厚”,也还是继承其父“以文义处之”的原有政策,视谢灵运为文学弄臣,根本无心安排他什么重要职务。与宋文帝的期望、要求截然相反,谢灵运私下却以为这次可以施展下政治抱负,然而却是又一次的“唯以文义见接,每逢上宴,谈赏而已”。谢灵运不甘做以词赋为业的御用文人,于是干脆称疾不朝,对政治彻底心灰意冷。仕途的失意让他苦闷不堪,于是他便寄情于山水。

二、社会风气的影响

魏晋时期,社会政治**,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倾轧,使维护大一统的士大夫们痛心疾首,渐渐地与大一统政权疏远了。而作为正统观念的儒学,由于具有排他性和复杂性,其建立的一整套所谓的人伦关系、行为准则、是非标准,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现实生活,于是诸子思想重新活跃起来,特别是老庄哲学和佛教思想对士人的影响巨大。老庄那种“清静无为” 匿迹山林的思想和佛教徒“山栖木食”生活所酿成的“集岩水之娱”的意识,刚好抚慰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对朝政的不满情绪,于是他们纷纷将目光移向山水,归隐山林。如阮籍“登临山水,终日忘归”;羊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砚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谢安“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在这种氛围下,士人们在酒醉饭饱之余,发而为诗,自然容易写下相当数量反映山林生活和描绘自然景色的山水诗。到谢灵运,也是“以文章会友,共为山泽之游”,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山水作品。

这个时期玄风之盛对谢灵运山水诗的产生亦有影响。在魏晋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上,山水和玄理是相通的,郭象就认为“自然之理,有寄物而通也”。为了表现玄理,诗人们往往借助山水景物的形象,以求收到更好的效果,使山水诗成为言玄悟道的工具,孙绰的《三月三日》就是这种“托怀玄胜,远咏老庄”的写景诗,谢灵运的山水诗中也有不少寄托玄情逸趣的辞句。

三、传统家风的影响

谢氏一门,有纵情山水的传统家风。他的二世祖谢鲲,就有爱好山水的嗜好,曾有纵意山水丘壑,自信高人一等的说法。谢安喜好山水:“尝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浚谷,悠然叹曰:‘此去伯夷何远!’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谢玄也爱山水,好渔钓,其《与兄书》曰:“居家大都无所为,正以垂纶为事,足以永日。此固下有鲈鱼,一出钓得四十七枚。”又云:“昨日疏成后出钓,手所获鱼,以为二坩,今奉送。”谢灵运在文中也有提及,其《述祖德》一诗序中写到“王父龛定淮南,负荷世业,尊主隆人。逮贤相徂谢,君子逍遥,拂衣蕃岳,考卜东山”,在诗文里又写到“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遗情舍尘雾,贞观秋壑美”,用浓墨重笔来叙述谢安和谢玄不恋名利而归隐山林的高风亮节。家风如此,谢灵运自然而然会受到影响,他在祖业基础上营建庄园,别具一格:“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还时常出去猎奇,“寻山涉岭,必造幽峻,岩幛千重,莫不备尽”,并且“所至辄为诗咏”。

四、满足尊重的.需要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都有尊重的需要――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对谢灵运来说,在仕途失意受挫后,对尊重的需求更为凸显,尤其是来自于他人的认同。通过大气势的巡山涉水这一行为,他试图表明自己是上流的名士阶层,以此来获得威望、名誉和赏识。换言之,他是借用这一行为来获取别人对他高层名士资格的认同,从而弥补他内心不能进入权力中心的遗憾。此外,他的诗写得很好,“贵贱莫不竞写,宿夕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极大满足了他的自尊感,这也是鼓励他从事旅游进而大量写山水诗的重要动因。

五、丰富的旅游资源

谢灵运的故乡会稽山水秀丽,美不胜收,《世说新语》注引《会稽郡记》说:“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蒸霞蔚。’”又:“会稽境特多名山水,峰隆峻,吐纳云雾,松栝枫柏,擢干竦条,潭壑镜彻,清流泻注,王子敬见之曰:‘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犹难为怀。’”谢灵运也明确提到:“会稽既丰山水,是以江左嘉遁,并多居之。”试举几例著名的山水风光:

谢灵运的始宁墅,其周边的景色很漂亮,“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他在《过始宁墅》一诗中写到东山一带秀丽的风光:“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山深水曲,云石相倚,水竹相映,好一幅光彩照人的色彩画!

富春江,是永嘉一条著名的河流,它水汹浪涌,崖危岸峭,江中有定山、赤亭等景观:“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溯流触惊急,临圻阻参错。”吴均在《与宋元思书》中对富春江的秀丽同样有出色的描写:“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谢灵运在嵊县石门建有新居一所,其四周景色绝佳,有《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诗纪其事:“跻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苔滑谁能步,葛弱岂可扪。……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早闻夕飙急,晚见朝日暾。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居高踞山巅,上摩苍天,如卧云中;路险苔滑,只有扶援葛藤之飞茎,才能攀临绝顶。俯仰上下,只见潭水清澈见底,猿猴跳跃林间;谷深崖倾,只有中午才能见到太阳。其险、其奇、其幽、其静,可见一斑。

离永嘉八十几里的白岸亭,其周边风光旖旎,流水潺潺,山色青翠透明:“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援萝聆青岸,春心自相属。”

永嘉城北的绿嶂山也秀色可餐,潭水寒光闪闪,竹木青翠光润,溪流曲曲弯弯,丛深林密,山岩重叠,令人东西难辨:“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澹潋结寒姿,团润霜质。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眷西谓初月,顾北疑落日。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永嘉西四十里还有一处著名的风景,那就是石鼓山。谢灵运在《登上戍石鼓山》一诗中就描写了从石鼓山上纵目四望所看到的风景:左边是一片开阔地带,溪水缓缓流过;右边是一段狭窄地带,山岭逶迤;借着夕阳的余照,涧水波光粼粼,由于白云的衬托,峰峦越发显得重重叠叠;白芷、绿,也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极目睐左阔,回顾眺右狭。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白芷竞新苕,绿齐初叶。”

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给谢灵运带来了大量的素材,引起他的诗兴,是他写作山水诗的又一大原因。

总之,谢灵运山水诗的产生与以上五大原因不无关系。他的山水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好好借鉴。

篇7:谢灵运山水诗的写作特点

谢灵运山水诗的写作特点

在中国诗歌史上,谢灵运是第一个有意识的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主要功绩在于他以成功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山水诗”在诗歌史上的独立地位。

一、引言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里称谢灵运是“第一个在诗里全力刻画山水的人”,虽然在他之前,也有一些完整的描绘山水的诗出现,如庾阐的《衡山诗》,湛方生的《天晴诗》,谢混的《游西池》,殷仲文的《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等,但谢灵运才是第一个有意识的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真正使山水诗走出了理窟,走向了独立,使山水从文学的“附庸”变为“大国”,并成为人们竞相写作的题材的人物非他莫属。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研究晋宋山水诗的发展几乎没有人不引用这句话。他是开创山水诗派的鼻祖,但刘勰的“《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的说法是否可信呢?如果从谢灵运山水诗的用典特点来加以分析的话,不难得出答案。

二、谢灵运山水诗的用典特色

用典,又称用事、隶事、事类,现在常称作引用。刘勰云:“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在篇幅有限的诗歌中运用典故成为增加诗歌内涵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在艺术效果上,典故的加入也使诗歌变得具有多层意蕴而耐人咀嚼回味。纵观谢灵运的山水诗作,其引用典故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经史子集无所不包,从中可见其知识的渊博和庞杂,以至于清人吴淇有“非注莫解其词,非疏莫通其义”的说法。据统计,谢诗引“三玄”入诗,以《庄子》为最多,用《易》次之,《老子》再次之。由此观之,庄、老思想在其诗中不仅没有告退,与较早的陶诗相比,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

谢灵运诗作中所引的“三玄”中的一些典故,如《过白岸亭》中的“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七里濑》中的“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以上诗句中“抱朴”、“要妙”均出自于《老子》。《登永嘉绿嶂山》一诗中的“恬知既已交,缮性从此出”,《郡东山望溟海》中的“萱苏始无慰,寂寞终可求”,以上诗句中的“缮性”、“寂寞”出自于《庄子》。《登永嘉绿嶂山》诗中的“蛊上贵不事”一句出自《易・蛊》;“履二美贞吉”一句出自《易・履》。类似的例证不胜枚举,不再一一赘述。纵观谢诗中所引用的这些“三玄”中的典故,大都是表达自己希望远离尘世纷争,包含着避世隐居的思想。我想他之所以产生这种归隐思想,不仅是受他所处的时代风气的影响,也与他特殊的人生经历和跌宕的政治遭际有关。

谢诗中的典故,论数量的话以“三玄”为最多,但若论引用的质量的话,应该是化用楚辞中的'典故最为灵活和巧妙。例如,《石门岩上宿》中的“朝搴苑中兰”语出屈原《离骚》,“美人竟不来,阳阿徒发”化用屈原《九歌・少司命》。《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的“清晖能娱人,游子忘归”化用屈原《九歌・东君》。《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中的“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化用《九歌・山鬼》。《东山望海》诗化用《九章・思美人》和《离骚》,几乎全篇都来自屈原诗赋。为什么谢灵运如此钟爱屈子呢?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他自身宦海浮沉、怀才不遇的不幸遭遇与屈原相类吧,这些寄托遥深的诗赋很容易引起他内心深处强烈的共鸣,因此化用起来也很自然贴切,生动形象。

除了引用“三玄”和楚辞中的大量典故外,在谢诗中还有一些历史典故是以直接引用人名的方式出现的,最典型的如《初去郡》,一首诗中竟然接连引征了九个人物,此诗是对其仕隐思想的一次全面总结。在《七里濑》一诗中,“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二句中的严光、任公也都是隐逸的代表人物。类似的典故还有很多,如《游赤石进帆海》中的“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入冬道路》中的“鲁连谢千金,延州权去朝”等等,他所引的这些人名不仅仅代表个人,实际上也包含着和这个人相关的系列事件,以历史上的旷达之士来自勉自勖,或抒写内心归隐的渴慕,或表达仕途失意的愤懑。

三、从其用典特色出发,分析谢灵运山水诗的写作特点

一般都认为,谢诗有其特有的固定结构模式,大多是按叙事、写景、说理三部分来写的,由于他总是习惯以议论说理结尾,所以就形成了为众人所诟病的“玄言的尾巴”的评价。但是从以上我所列举的他所引用的一些典故及其意义来看,其山水诗中的用典多集中在叙事和说理部分,而写景部分鲜见,比较之下他引用“三玄”中的典故是最多的,这些玄言在其诗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都有涉及,所以仅仅理解为“玄言的尾巴”是不完全准确的。另外,很多人都认为谢诗那所谓的“玄言的尾巴”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是多余的累赘,而实际上这些玄言大多是其内心真实矛盾与苦闷的反映,其诗结尾部分的说理在艺术表现上很像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卒章显其志”。

谢灵运的山水诗从表面上看,大多确实是先叙出游,次写美景,最后发感喟,但却有一条流贯于其中的情感脉络:他的内心激荡着许多矛盾与苦闷,遂寄情于山水,在山水美景的感召启发下,心头的郁闷暂且消解,实现了对“道”的体悟。在大体一致的脉络下,其诗中的情与理都能体现出逻辑上的嬗变与递进。从总体上看,他的很多山水诗都能够做到情、景、理三者的通融和谐,形成了在景中畅理言情、三者趋向统一的格局。清黄子云《野鸿诗的》云:“康乐于汉魏外别开蹊径,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三者兼长,洵堪睥睨一世。”王夫之《古诗评选》评曰:“(谢诗)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神理流于两间,天地供其一目。”这些评论都是对其诗很高的但又中肯的评价。

四、小结

总而言之,从谢灵运的用典特色能够看出,他所引的典故大多是借古人之酒杯,浇其胸中之块垒,借其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矛盾和人生苦闷,并在自然山水的洗礼中获得人生的领悟。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用典之妙者“如水中著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倘若谢诗所引的典故与其所描写的清新自然的景色和所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的话,就能做到如前人所说的“经营惨淡,钩深索隐,而一归自然”;倘若其所引的典故与其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美景和内心想要表达的感情有所脱离甚至断裂的话,就会招来诸如“语多生撰”、“有句无篇”、“玄言的尾巴”等指责。这也正是谢诗为人推崇和被人诟病的原因所在,所以对于谢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只持其一端而失之片面。

篇8: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根源

1、《诗经》《楚辞》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及所反映出的自然审美意识

《诗经》中涉及到许多高山崇丘、山川草木、大川长河、风霜雨露等自然景物,诗人在感悟人生,抒发社会忧思时,常常会选取某种自然景物来营造氛围,将自然景物作为抒发情怀的媒介。例如《周南.桃天》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绚烂的桃花使人想到美丽女子的容颜;“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小雅节南山》,即用南山的高峻雄伟来比喻显赫的权势。

在楚辞中自然山水景物已逐渐成为诗歌主旨的重要部分,而不仅仅是传递情感的媒介,尽管还没成为独立的审美意象,但具有了审美价值。屈原将一腔忠心爱国及被放逐的苦闷之情借助自然景物表达的淋漓尽致,大大突破《诗经》中人与自然景物简单对应的格式,同时也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魏晋隐逸之风对山水诗创作的影响

魏晋隐逸之风盛行,许多文人学士栖身林泉,寄情山水,在山川草木中寻求心灵的快慰,直接推动了山水诗的兴起。汉末儒学衰落,加之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不断,政权更迭频繁,不安士人遭受摧残和压迫,社会地位不稳,故变得消极失意,清淡避世,逐渐演变为玄学,在魏晋时期大倡,而山水也作为文人学士谈玄悟道的媒介出现在他们的诗作中。陶渊明、谢灵运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山水诗形成的基础,也为唐代山水诗的鼎盛提供了艺术借鉴。

3、玄学和玄言诗对山水诗创作的影响

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的玄学把儒家提倡的“名教”与老庄提倡的“自然”结合在一起,引导士大夫从山水中寻求人生的哲理和趣味。因此在玄学发展的过程中,山水审美的意识也渐增。借山水体玄成为当时一种普遍的风气。在玄言诗里,也常常寓玄理于山水之中,或借山水以抒情,因而出现了不少描写自然山水的佳句,可以说玄言诗本身就孕育了山水诗。

李白的山水诗

王维山水诗代表作

王维的山水诗

谢灵运的旅游审美观

山水诗——《山居秋暝》

王维山水诗文献综述

李白山水诗的意象

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山水诗先秦古诗词:《十月之交》

七里濑,七里濑谢灵运,七里濑的意思,七里濑赏析

谢灵运的山水诗(合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谢灵运的山水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