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当代友谊的故事事例(共含10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哇啾啾啾唧”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剪纸,陶瓷;还有民族艺术,戏剧,图画,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等等。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传统节日--端午节。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历史是:从前,有个叫屈原的大臣,他写了许许多多爱国的诗。有一次,一些和屈原一起做官的人来的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渐渐地讨厌了屈原。不久,楚怀王死了,他的儿子当上了国王,一些嫉妒屈原的小人又在国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国王一气之下把屈原赶出了楚国京城。过了几天,秦国又来攻打楚国,楚国失败了,楚国的京城被抢占了,屈原看到楚国的老百姓受苦受难,自己又无法出力,就跳汨罗江自杀了。
楚国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心里十分悲痛,就跳进汨罗江打捞屈原的遗体,人们划着小船,把米洒进汨罗江,以防鱼儿咬屈原的遗体。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屈原的遗体,原来有一条好心肠的鳌鱼把他驮回自己的家了。
以后演变成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中国还有很多传统佳节: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我就不一一说了。
中国传统节日都是远近文明、文明中外的,我们能过上这些传统文化,我感到无比的开心和自豪!我们要把这美好的传统文化发扬下去!
今天是母亲节,金地天逸举行插花活动,我和妈妈兴致勃勃地参加了。
我们迫不及待地跑到二楼大厅。插花活动已经热火朝天地开始了。我和妈妈也加入队伍,动起手来。我们首先向工作人员要了一个晶莹剔透的长方形玻璃花瓶。妈妈说接下来就由我来完成,可我却不知所措了。我东张希望,看见一位叔叔拿了一块花泥塞进玻璃瓶里。我学他的样子,也拿了一块花泥放进自己的花瓶里。放好以后,我向工作人员要了一些五颜六色的花朵。有白色的百合;有芬芳扑鼻的白玫瑰红玫瑰和黄玫瑰;有紫色的薰衣草;还有高贵的马蹄莲。材料都准备好了,这下我可以大显身手了。我先把玫瑰花的包装纸接二连三地卸下来。然后,我用剪刀剪去玫瑰多余的枝叶,只留下玫瑰的花朵和部分花枝,并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插在花瓶的中央。下一个就轮到我们的大美女——百合花了。我让它们站在玫瑰花的旁边,和玫瑰一比高下。高贵的女王——马蹄莲出场了。我把它们嵌在花儿们之间,这样更能显出它们尊贵的气质。胆小的薰衣草默默地走上舞台,悄悄地立在花丛中也来凑凑热闹。花儿们都上场了。我左瞧瞧又看看,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要不要给它们加件绿色的外衣?我急忙去拿了一些长青叶,加在鲜花们的四周。这样,一盆精致完美的插花作品就做好了。妈妈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今天刚好是母亲节,我把这一瓶花送给了妈妈,祝妈妈像花儿一样美丽!
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
爷爷家养着一条小狗,名叫豆豆,我每次去看望爷爷,都要和豆豆玩耍,现在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了,只要我不高兴的时候,它都会跑过来陪伴我。看着它跳来跳去,活泼可爱的样子,我就把不开心的事情抛到脑后去,觉得自己也快乐起来。
暑假有一天,爸爸妈妈说要带我去爷爷家玩,去爷爷家可以看见豆豆我就非常高兴,迫不及待的冲下楼,抢在爸爸妈妈之前出了门。 可是走到路口,我就停了下来,因为我想起来了一件事情,爸爸问我:“为什么不走了?”我说:“今天有同学要来我们家玩。”爸爸说:“不要紧,改天再来玩也是一样的,我们走吧。”我说:“怎么能这样呢?”我扭头就往回走,爸爸一下就抓住了我的手不让我回去,我一下就哭了起来。我说:“爸爸,要是你换成我的话,同学来找你玩,我不让你去,你会愿意吗?”爸爸一脸惊愕,放开了我的手。
这时,站在一旁的妈妈说话了:“让他回去吧,看来我们家的儿子还很守信用,将来肯定会有出息的。”我高兴蹦起来亲了妈妈一口:“谢谢妈妈!”说完向爸爸做了一个鬼脸,就往家里跑去了。回到家中,我坐在沙发上,耐心地等待着同学的到来。
既然答应了别人,就一定要做到,我们要做一个守信用的孩子。
中国向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讲文明,懂礼貌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应有的道德,更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人如果没有了讲文明的道德,怎么能在这个社会大家庭立足呢?且这也是人与人交往基本的素养。
彬彬有礼则广受大众欢迎。讲文明首先要做到姿态潇洒,着装得体,行为检点,仪表端庄,讲究卫生,举止文明,动作优雅,手势得当,表情自然……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文明礼貌的重要性。
现在有许多人在一些旅游景点乱扔垃圾,有时甚至还会给清理垃圾的工人带来危险。有一次,我们全家去爬山,有一位游客随手将一个空瓶子往后一扔,旁边是一处很深的山崖,瓶子一直落到半山腰的一块石头上,正巧旁边有一位身着清洁工衣服的爷爷,见了此状边摇头边叹了一口气。随后,清洁工爷爷便在自己腰上系上绳索,然后小心翼翼地往空瓶子所在的地方走去,然后将瓶子捡起放到了手中的垃圾袋里,这时如果发生绳索断裂或是什么其他意外的话,清洁工爷爷就会坠崖而亡。直到那位爷爷安全的上来后,我那颗悬到嗓子眼的心才算放下。可见,游客的不文明行文不仅使得景点失去美丽的外套,而且还可能造成其他的伤害。
正如《管子》中所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由此可见,一个人的不文明行为会对国家造成危害;而人类的不文明行为不仅会给地球造成污染,也是等同在慢性自杀。
记得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么一句话:“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今天,不算失败,因为还有明天可以努力;如果一个人失去了金钱,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钱袋;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文明,那么就彻底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时时刻刻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
作为学校的教师代表,我今天参加了一个迎接第37个教师节的座谈会。接到通知的时候我以为只是一个类似培训之类的差事,去了才知道,参与座谈的是全县中小学的校长,政协、人大代表,县长,县委书记。而教师代表,不到10人。
座谈会按定好的流程进行,领导和代表按照提前准备好的稿子发言,其他人鼓掌。最后到县委书记总结的时候,他说想真正听一下大家的内心话,不要流于形式,他推后发言。后来的发言,画风突转,从一开始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到后来的争抢话筒停不下来,座谈多拖了两个多小时。我说到自己出书的事,电视台的人也私下留了我的电话,让我送几本过去。
年华似水去无回,晓镜惆怅暗自悲。没有歌颂,没有口号,大家都只是诉说着自己的平凡,平凡中又有满足和幸福。养花的人,花香四溢的时候不一定能收获多少喜悦,但是修剪、施肥、浇水的过程,他们总是很享受。
头发花白的老头之所以说当老师自豪,是因为看着曾经的学生一个个成家立业长大成人,他的青春已经悄悄地藏进了他的头发之中,藏在了他对学生的笑脸之下。不再年轻,心里的牵挂也多了起来,如同一把草生长在内心深处,每一个学生都能让他那样地思念。
背离故土,远在新疆却选择支教的小姑娘说自己不后悔,是因为那些山里的孩子总是让她忧心牵挂,割舍不下,那是一种坚守,一种责任。把花季献给贫瘠的土地,她说她要让那些贫瘠土地上的花朵,同样美丽绽放。她终将逝去的青春已经找到了寄托,在另一代身上得到了发扬。美丽的青春不会逝去,只是它们找到了另外的去处。
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每一次被触动之后都会更加坚定信念,也知道阻且长,需要摆正心态认真对待。由于职场的勾心斗角,官场的点头哈腰,使很多人失去了原本的纯真,最初的本心也在机械而呆板的运转中变得扭曲。而我这样平凡的过活,不会有太多的大悲大喜,也不用委屈自己去迎合别人,倒也顺了我的性格。
匆匆一生,总有太多的人晴空对雨帘,你在等,我在寻。多少年里,他们逐鹿商海,混迹官场,欲当枭雄,却皱了额头,白了两鬓。回首从前,有多少往事消失在地平线,有多少朋友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只为盼一夜月圆,在星空下面对着面,用曾经轻慢而悠扬的歌声来泡一杯香茗,叙一段情缘,谈谈今日,说说明天……
关于友谊的名人事例
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俞伯牙,这人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他在深山老林里弹琴的时候,来了一个打柴人叫钟子期。俞伯牙一弹琴,钟子期就说了:“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心里很惊讶,因为他心里正想表现高山呢,就被听出来了。俞伯牙心想:我换一个主题,我表现流水,看你还能不能听出来。谁知,钟子期一听,又说:“洋洋兮若江河。”不管俞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音乐表现的内容。于是乎两个人就成了好朋友,成了知音。但是,没多久钟子期去世了,俞伯牙痛失知音,伤心到极点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琴给摔了,发誓永远不再弹琴。这个故事后来就形成了“高山流水”的成语,形成了“知音”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
生死之交的故事
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忽悠赠答。郑少谷曾有诗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意思是:当王子衡讲评诗歌时,就是鲁国孔子的弟子听了,也会如春风。
后来郑少谷死了,王子衡惊闻噩耗,哀伤至极,他不顾千里奔波,特地赶到福建,为他办理丧事,宽慰亲属。
“元白”情深的故事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管鲍”指春秋时期的着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步牙两个人。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步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管仲深情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后来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帮助君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
青年的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马克思长期的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当,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给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他们同住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钟头,讨论各种问题;分开后,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们之间的关怀还表现在时时刻刻设法给予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恩格斯从事着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时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鲁肃和周瑜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2,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2,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对这位文武全才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 。
范仲淹与王质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过从甚室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在那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封建社会里,王质能做到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真诚待友,和那些见利忘义之徒相比较,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周恩来和张学良
周总理和张学良将军没有见过几面,可是他们却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在西安事变后,他们才见过第一次面,不过他们却是一见如故。当得知张学良准备和蒋介石一起回到南京时,周总理心急如焚,赶忙跑到机场劝阻,不过当他到机场时,飞机已经起飞了。
在张学良被软禁后,周总理曾想尽办法营救,奈何没有成功。在周总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没有忘记张学良。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不能忘了两位张先生啊,他们都对国家做过贡献。
张学良曾对人说周总理是他一生中最值得交的一个朋友 。
“有一种爱,它是无言的,是严肃的,在当时往往无法细诉,然而,它让你在过后的日子里越体会越有味道,一生一世忘不了,它就是那宽广无边的父爱。”小时候,我总觉得母爱是最伟大的,但是,自从我看了《感悟父爱》这本书之后,使我改变了看法。其中有一篇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位父亲,家里十分贫寒。他有一个不孝的儿子,每天给他惹事生非,因此,父亲显得十分苍老。有一天,儿子又闯下了大祸,父亲唠叨了两句,儿子一气之下,随手拿起菜刀砍下了父亲的右手,父亲倒在了血泊之中,痛苦的声吟着。而那不孝的儿子,连头也没有回,扬长而去。
几十年过去了,原本只会惹事的儿子,已经成为了将军。当他回家时,父亲惊呆了,他没有想到这个不孝之子还敢回来。这天夜里,儿子的仇家杀进门来。眼看儿子就要死在敌人的刀下了,突然,从后院闯出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用唯一的左手紧紧握住敌人的刀刃并用沙哑的声音喊到:“儿啊,快跑,快跑……”从此,老人双手俱废。但他依然觉的不亏,因为左手为了儿子,右手也为了儿子。
读到这儿,我不经潸然泪下。常言道:“父爱如山,母爱似水。”父亲的爱,是春天里的一缕阳光,和煦地照耀在我的身上;是夏日里的一丝凉风,吹散了我心中的烦热;是秋日里的一串串硕果,指引着我走向成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那颗冰冷的心。父亲,一个平凡的人,他总是不求回报,默默的帮助你,支持你。他会用生命为你铺下最光辉的道路!
在我眼里,您是高大的,优秀的,是我的偶像。但是,您一直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不节约用电!
电,是光明之火;电,是绿色的能源;电,是我们忠实的朋友。它和我们的生活形影不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发光发亮而毫无怨言。可是,我每回到地下室看用电量时,咱们家的用电量都是“遥遥领先”的。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是因为您平常不节约用电。
记得一个夏天的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突然“叮铃铃,叮铃铃”电话响了,您赶快去接。原来,领导让您写一份报告,您便立刻钻入卧室开始写报告。过了差不多半小时,您满头大汗的出来了,脸上写满了不解,我想:您一定是遇到难题了。果然,您头也不回的走到电脑屋,顺手按下了墙上的两个按钮,阳台的灯也被您打开了。您打开电脑,查阅了一些资料之后,便头也不回的又走进了卧室,我定睛一看,大叫一声:“妈妈,快过来,看看咱们的‘费电王’又开始费电了!”妈妈走进来,也“气愤”的说:“看看,看看,电脑不知道关,没事开俩灯,打印机开着……太费电了!”
您这时又走了出来,到我的卧室里,又打开了我的卧室灯,走到写字台前,拿起了一支笔,便走出去了。唉!卧室的灯和卫生间的灯全开着,就连台灯这个可怜的小家伙也不放过,“费电王”真是喜欢费电。
老爸,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应运而生,电量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资源是有限的。没有了电,人们就开不了电灯,永远出在黑暗的世界中;没有了电,人们就开不了电风扇,炎热也永远包围着我们;没有了电,我们就无法使用电话,电视……,我们的生活将陷入混乱。一些山区的孩子至今都不知道“电”是什么。
爸爸,和我们一起节约用电吧,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节约用电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如今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电了,电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但是电其实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用电是可耻的行为,我们都要做一个节约用电的人。
开着电灯、电视,房间里长时间空无一人......你又是否看到过类似的现象?你们是否想过:电,它并不是上帝的恩赐。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电能源。但是,如果不如节制地继续浪费,必将加速地球上能源的枯竭!
例如:有时人走了,电风扇还“呼呼”地在转。晚上,人睡觉了,电视机还开着,一直到一觉醒来才起来关。还有些人们空调开着,电风扇也开着,家里楼上楼下电灯如同白昼。人多面广,大家都在用你这位朋友,这样你的负荷就超量了,因超负荷有不得不悄声地离开了!
在夏天,家里做到能不开空调时就尽量不开,同一间房子尽量少开灯,而且做到不开无人灯。除自己做到外,平常还要向父母亲宣传节约用你的意义,使全家、全社会都做到节约用你,特别是晚上7时到9时这时是用你的高峰,尽量减少用你,我们可以把节约下来的你支援工厂生产更多的产品。就让我们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主动宣传节约用你的好处,是节约用你家喻户晓,使人人养成节约用你的良好习惯,让你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有情趣!
大家都一起做一个节约用电的人吧,节约我们的资源,好好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许多人都在成长,我也不例外。小时候,我总觉得在饭店吃饭打包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可有一次,妈妈的态度改变了我对打包的认识。 那次,我和妈妈还有几个阿姨一起去饭店吃饭。吃完后,妈妈就叫服务员打包,我看着桌上所剩无几的菜肴,轻轻地推了推说:“妈妈,打包不好,没面子!”“谁说没面子得,你们老师没教你们要养成爱惜粮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吗?你那首《悯农》不是很会背吗?难道你只是表面功夫?”见妈妈越说越激动,我窘极了,赶忙推了推妈妈示意她小声说。妈妈更生气了,怒吼道:“推什么推?给我背一遍诗!”妈妈真是讨厌,一级台阶都不给我下。
我用两眼的余光瞅了瞅别人,她们都看着我,好像等我出丑似的,我又看着妈妈,她那坚定的眼神,让我确信这一次必背无疑了,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背了起来:“锄禾日、日当午……”奇怪,平时这首诗背的滚瓜烂熟的,今天背起来怎么有些疙疙瘩瘩,我哽咽了,不听话的眼泪掉了下来。
妈妈搂住我,一边帮我擦眼泪,一边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要记住,农民伯伯不容易,我们现在日子过得好了,可有些地方仍然很落后,好多人还不能吃饱饭,我们可不能浪费粮食!打包回家,可以做第二天的早饭,也可以当点心吃啊!这有什么错,有什么见不得人呢?”“我知道错了,我去帮你拿打包盒。”
从此,我再也没有浪费过一点粮食,别人浪费,我也会说服她。这件事成了我成长道路上刻骨铭心的事。
★ 尊老敬老当代故事
★ 有关当代家乡故事
★ 当代名人故事精选
★ 现代感恩故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