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上的爱国小故事(共含7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as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爱国篇之苏武
民乐中有苏武牧羊,有很多版本,也有许多以苏武牧羊为题材的国画。苏武牧羊的故事最早记载于《汉书-苏武传》,记载了他北海牧羊的一段话。(见截图)讲了四点,一是终身监禁。匈奴的单于把苏武弄到北海,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
让他牧公羊,条件是公羊产崽了,才让他回。等于是终身监禁。二是绝粮。禀食不至,不供应粮食。三是只身一人。将苏武的随从全部打发到别的地方,只让他一个人去。在茫茫草原上,只有他一个人。四是牢记使命。这是最让人感动的。
杖汉节牧羊,持着汉使节的特殊汉节无论是走着还是卧着,都拿着它。这表明始终不忘自己的出使使命。苏武出使缘于意外:元封四年,匈奴派了使节来汉,这是有地位的人。来到后,得了病。汉武帝派人治,可惜死了。
然后汉中央政府就派了路充国作为汉使带着许多礼物护送他的尸体回去,匈奴误以为是杀了使节,就扣留了路充国。汉做到了仁至义尽。双方互相扣了十几批使节。使节往来就出现了意外。怎么解决?老单于死了,新单于继位后,害怕汉朝。这种情况下,释放了善意,将扣留的使节全部放了回去。
汉武帝感激这种善意。所以就派苏武出使匈奴,带了许多礼。这是他出使的重要原因。到了后,出现了第二个意外。公元前1苏武带了张胜、常惠等出使,到了匈奴后,发生了意外。匈奴内部在酝酿内乱。这是一个投降匈奴的汉人卫律,手下不满意,还想再回汉朝。被缑王和虞常利用了。缑王是昆邪王的姐姐的儿子,本投降了汉朝,后被俘,投降了匈奴。
他们借用这批人想发动内乱,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带着她来汉朝。苏武出使前,这事正在酝酿。苏武到达后,张胜与虞常本是好友,二人见面了。虞常说了想法。母亲与弟弟还在汉朝,希望能奖赏母亲与弟弟。张胜处理不谨慎。
本是来答谢好意的,遇到这种叛乱,不能介入。结果张胜答应了虞常的要求,意味着介入了这场叛乱。一个月后,匈奴单于外出打猎,发动叛乱的缑王和虞常觉得是机会,就劫持了单于的母亲,结果就在事件的前一夜,七十人中有一个人告密了。单于是去打猎了,但是子弟立即调兵打仗了,缑王与其他人战死,只有虞常活捉了。
张胜感到惊恐了。在害怕和担忧的情况下,才向苏武报告了这事。苏武也紧张了。想自杀,常惠等人劝阻了。苏武的第一反应就是自杀,这是为了保全国格。果然发现了这事,单于就召集人们商议想全部杀掉他们。左伊秩訾出来说话了。不能杀,叫他们投降。
面对逼降,苏武威武不屈:单于就派卫律召苏武来受审。引佩刀自刺。卫律赶快急救。救过来后,审判不下去了。张胜常惠等人将他送了回来。单于觉得他太有气节了,日夜派人去间候。抓了张胜。不久,苏武的伤好了。单于让审判虞常张胜,让苏武旁听。想逼着他投降。过程中,当着苏武的面,先杀了虞常,逼迫张胜,“当死”,判死刑。如果投降可以免死。张胜一看,吓瘫了。
卫律走到苏武的面前,“副有罪,当相坐。”苏武一句话顶了回去。本无谋,又非亲属,凭什么相坐?武不动。苏武坐在那儿纹丝不动,几乎没有害怕的神色。卫律说,当年我自己投降的时候,也不甘心,现在我也是享尽荣华。你为什么不投降呢?苏武“武不应”。卫律再劝他,要不听我的,将来想见我都见不到。
苏武对着卫律说,“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根本不想再见到你。卫律没有逼降成功。苏武还指责卫律,你挑起汉匈的矛盾,必然引起大的麻烦。匈奴的大难会从你开始。最终卫律报告了单于。单于听说后,越发想迫使苏武投降。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囚禁他,断了饮食,天上下着雪,苏武就靠坐垫上的毡毛吃。匈奴惊认他为神人。旧相识李陵最后的劝降:李陵劝降苏武说了五个方面。第一是忠义无法显现。你再忠于汉,再忠于使命,也没人知道。付出没有人知道的。李陵不知道被班固记录了下来。
第二是你哥哥因为汉武帝死了。第三是你弟弟也因汉武帝死了。你弟弟伴随汉武帝去祭祀,路上两拨人抢船,你弟弟奉命追杀凶手,没追上,害怕自杀了。第四是你母亲故去了,妻子改嫁了。第五是你妹妹和儿女杳无音信。五个方面,比卫律的逼降更有杀伤力。这是攻心术。
苏武听说后,回答的是,我做的一切都心甘情愿。一家人没什么功德,是靠着陛下提拔,封侯做将军。我为君死犹如子为父死。子为父死,无所恨也。这样的回答斩钉截铁。李陵还跟苏武说,还是听听我的劝吧。坚持不降,没有意义。苏武回答的是,自己觉得死了许久了,要逼我的话,我就当面死给你看。
这话让李陵感动羞愧。李陵只能无功而返。不久,他又来了,带来了新消息,确凿的消息说,你的国君汉武帝听说死了。这实际是告诉他再坚持真的没有意义。向南嚎哭。呕血,哭到血都吐出来。早晚都哭,一哭哭了几个月。这充分体现了苏武内心中忠于使命忠于国君忠于民族忠于国家最本质的四个方面。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继位。几年,汉匈关系缓和了。西汉向匈奴提出归还苏武。匈奴单于还不想还,谎称苏武死了。又出了意外。张胜投降了,常惠想捎话给汉天子,让看守和他一起去面见汉的使节,说苏武还活着,在北海牧羊,再见到匈奴单于时,射下大雁,腿上写着苏武在北海牧羊。使者责备单于。我们天子打猎时,打下了这封信。匈奴单于傻了。只好承认苏武活着,最终同意苏武回国。
十九年后,苏武回到了汉朝。须发尽白。汉宣帝甘露三年,汉匈关系好了。就想将功臣画一幅像,一共画了十三个,最后一个就是苏武。这就是图画麒麟阁。苏武在历史上是名人,从西汉后,流传得越来越广。汉代扬雄说,“张骞、苏武之奉使也,执节没身,不屈王命,虽古之肤使,其犹劣诸。
孙中山的崇高信仰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40年如一日,为中国的独立富强而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自己别无家产,仅有书籍、衣服、一所华侨捐献给他的小住宅。他革命一生的原动力是什么?就是“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崇高信仰。
孙中山执著无悔于革命,在于他有崇高的信仰,即“人群之需要”。信仰如山,仰之弥高。
关于钱学森爱国故事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汉朝的时候,有一位历史学家叫司马迁。他祖上几辈都是国家的史官,负责记录历史。司马迁年轻时立志继承家业,写出一部完整的史书。他离开长安,到各地远游,考察历史古迹,搜集到了许多珍重的史料,了解了英雄豪杰和人民群众的动人事迹。这使他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决心把那些丰功伟绩记录下来,传给后代的人们。之后他父亲去世了,他之后做了史官,想到自己的志向,就开始写作。
没想到这时候,一次政治事件把他卷了进去。司马迁为国家着想,说了几句真心话,得罪了汉武帝,被处以死刑。要免死只能出钱赎身或理解腐刑。司马迁家里没钱。他万不得已,理解了腐刑,以求活下去。腐刑是最残忍的刑罚,受刑人被割掉生殖器,失去男性特征,成了宦官一类的人。这对司马迁是多大的打击呀!有的人认为他不该怕死贪生,甘受污辱;朋友们也疏远了他。司马迁不去辩解,只是夜以继日地写作。多少年后,他最后完成了千古名著《史记》。这时候,他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人都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死了有如九牛亡一毛,有什么可怕的?我是为了写这部史书而求生的呀!我不愿意我们国家的历史在我手里中断,英雄的事迹在我心中埋没。此刻书写成了,就是让我死千次万次,我也不怕了!”
司马迁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得到传扬,甘受屈辱。他的爱国情感多么深厚啊!
做中国人光荣的很
有英雄就有懦夫,有爱国者就有卖国者。有一些人虽然是中国人,却认为中国处处不如外国,在外国人面前挺不起腰杆,甚至说“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抗日名将吉鸿昌对祖国有深厚的情感,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挺身而出,率军抵抗日本的侵略。他在外国人面前,也表现出了豪迈的气魄。
有一年,吉鸿昌被国民党政府派到美国去考察。一天,他到邮局寄包裹。美国的一个邮局工作人员听他说是中国人,就嘲笑说:“中国?我可不知道什么中国!”吉鸿昌听了,十分生气。可陪同他的一个使馆人员对他说:“你何必说是中国人呢?说是日本人,他对你的态度就会好了。”
吉鸿昌顿时感到受了污辱。他想:我们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貌古国、大国,为什么连是中国人都不敢说呢?他对使馆的人说:“你觉得做中国人丢脸吗?不光彩吗?我倒觉得做一个中国人光荣得很!我誓死不当崇洋媚外的洋奴!”
他回到住处,找来一块木牌,在上方工工整整写了“我是中国人”几个字,然后挂在胸前,外出时也不摘下。当美国人惊奇地注视他的时候,他心中十分自豪。
陈天华讴歌中华
为了拯救祖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志士们开始了推翻清朝的革命。这些志士中,有个叫陈天华的,是位杰出的革命宣传家。陈天华是个感情激烈的人,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听说俄国企图侵占我国东北,就咬破手指,写了几十幅血书寄回国内,号召开展反侵略斗争。他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被侵略者践踏,礼貌古国一天天衰落,而有些中国人丧失了信心,就奋笔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用长长的诗句,歌颂我们的山河、人民和历史。他写着:“我中华,原是个,有名大国;不比那,弹丸地,僻处偏方。论方里,四千万,五洲无比;论人口,四万万,世界谁当?论物产,真是个,取之不尽;论才智,也不让,东西两洋。”
他又十分愤恨地写了外国侵略者占我国土杀我人民的罪行。最后他呼唤人们赶快觉醒:“睡猛狮,梦中醒,向天一吼;百兽惊,龙蛇走,魑魅逃藏;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才是我,大国民,气吐眉扬。”
陈天华写的小册于,对宣传革命起了巨大的作用,许多人就是读了他的书,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自己之后为了唤醒民众,不惜投海自尽,用生命报效祖国。
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古语说:“忠孝不能两全”,“为国者终不顾家”。这当然不是说,报效国家就不能孝敬父母,不能管自己的家庭,而是说,当国家更需要自己的时候,要能公而忘私,甚至放下个人和家庭的幸福。自古以来,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是很多的。
汉代有个青年将领叫霍去病。他16岁就参了军,跟着舅舅卫青到边塞和入侵的匈奴人作战。别看他年纪轻,却英勇善战,能指挥成千上万的骑兵步兵,屡建战功。有一次,他率领一万精锐骑兵,深入敌后几千里,打败了敌人。之后他和卫青分兵两路,和匈奴进行决战,最后击退敌人,使国家的北方消除了外来的威胁。汉武帝加封有功将士,让他和卫青共同担任大司马,统率全国的军队。
霍去病少年从军,为国出生入死,却顾不上自己的家庭,他也从不追求享乐。汉武帝为他建造府第,给他优厚的待遇,他却说:“匈奴还没消灭,我怎样能顾自己的小家呢?”
正因长年征战,霍去病得了重病,24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把短暂的一生都贡献给了祖国,使人民享受了安宁。
★ 文天祥爱国小故事
★ 爱国小故事汇集
★ 历史上的传奇故事
★ 历史上的教子故事
★ 历史上爱子的故事
★ 三国小故事有哪些
★ 地理中国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