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作业设计实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薄荷猫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古诗作业设计实例(共含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薄荷猫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古诗作业设计实例

篇1:古诗作业设计实例

古诗两首作业设计实例

古诗两首作业设计

1、《石灰吟》、《墨梅》都是:咏物诗。即两首诗都托物言志,借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做人志向和高尚思想情操。

2、《石灰吟》作者明代的于谦。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名句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墨梅》作者元代的王冕。这是一首题画诗。借墨笔画出来的梅花的色彩淡雅、不要别人夸奖只愿留下清香弥漫天地间来表达作者鄙视流俗、淡泊名利、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名句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4、写梅花的古诗:梅花(宋 王安石)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

5、再写一首托物言志的诗。竹石 (清 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默写《石灰吟》,解释字、句。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锤 击 千锤万击 若

等闲 若等闲 人间

全诗意思:

7、默写《墨梅》,解释字、句。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吾 洗砚池 池头 树 痕

淡墨痕 夸 清气 满乾坤

全诗意思:

篇2:古诗作业设计

古诗两首作业设计

一、将词语补充完整。

云( )风( ) 傍( )随( )

忙里( )( )风( )日( )

花( )柳( ) 心花( )( )

依( )傍( ) 柳( )花( )( )( )若狂

二、选择正确的意思。

余:①剩下;②大数或度量单位等后面的零头;③某种事情、情况以外或以后的时间;④我;⑤姓。

1、参加这次无偿献血活动的'人数达二百余人。

2、时人不识余心乐。 ()

3、退休老教师发挥余热,给社区的孩子辅导功课。()

4、哥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拉二胡。 ()

三、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诗句“( )”再现了绿树红花、黄莺欢歌的自然景观,诗句“( )”展示了水村山郭、酒旗招展的生活场景,诗句“( )”展现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图景。从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在赞美江南(春景)的同时,还有( )。

2、<春日偶成>是()诗人( )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兴致高涨时所写。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人们误以为作者“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诗句是( )。感受到作者(陶醉在春色之间,无比快乐的)心情。

四、积累:填写带有“山、水”的诗句。

1、遥望洞庭山水翠,( )。

2、水光潋滟晴方好,( )。

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4、京口瓜洲一水间,(两岸只隔数重山)。

篇3:小学古诗作业设计

小学古诗作业设计

一、读古诗填空。

1、《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记述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2、《所见》是(清)朝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古诗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牧童先是(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是因为他(意欲捕鸣蝉)”。我们还从诗中“(捕鸣蝉)”一词中可见当时是(夏季)。

二、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村居(高鼎)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小儿垂钓

(胡令能)草长莺飞二月天,

篱落疏疏一径深,

蓬头稚子学垂纶,拂地杨柳醉春烟。

树头花落未成阴

侧坐莓苔草映身。儿童散学归来早,

儿童急走追黄蝶

路人借问遥招手。忙趁东风放纸鸢

飞入菜花无处寻。

怕得鱼惊不应人。

三、解释:不知处:不知道在何处。

振:震荡。

林樾:林中成阴的地方。

樾:树阴。意欲:心想。“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大概是想捕捉那只正在鸣叫着的蝉,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这两句是因果关系。)

篇4:古诗课后作业设计

1.我会连。

黄河远上白云间       古来征战几人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       不破楼兰终不还

2边塞诗人很多,除了王昌龄,你还知道有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等。他们留给我们的千古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颂祖国山河的诗句有很多,你能根据下面的提示各写一句吗?

长江------------不尽长江滚滚来 杭州西湖-------__________________

桂林山水------______________ 庐山瀑布-------__________________

篇5:古诗作业设计2及答案

1、《石灰吟》、《墨梅》都是:咏物诗。即两首诗都托物言志,借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做人志向和高尚思想情操。

2、《石灰吟》作者明代的`于谦。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名句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墨梅》作者元代的王冕。这是一首题画诗。借墨笔画出来的梅花的色彩淡雅、不要别人夸奖只愿留下清香弥漫天地间来表达作者鄙视流俗、淡泊名利、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名句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4、写梅花的古诗:梅花(宋 王安石)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 ,为有暗香来。

5、再写一首托物言志的诗。竹石 (清 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默写《石灰吟》,解释字、句。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锤 击 千锤万击 若

等闲 若等闲 人间

全诗意思:

7、默写《墨梅》,解释字、句。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吾 洗砚池 池头 树 痕

淡墨痕 夸 清气 满乾坤

篇6:《24、古诗两首》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

屠( )符( )爆( )

著( )付( )暴( )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一岁除 (b)a、不计算在内 b、去掉 c、除法运算

2、曈曈日(a)a、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b、目光闪烁的样子。

3、千山鸟飞绝(b)a、断 b、绝迹,不存在 c、死 d、达到极点的

4、万径人踪灭 (a)a、不再存在 b、停止燃烧或发光 c、使熄灭

三、根据古诗填空。

1、《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诗的第一句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第三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象征了(美好光明)的前景。第四句既写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了(除旧迎新)的意思。诗的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与第四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能动脑筋改成一幅对联吗?(爆竹除旧岁)新桃换旧符。

2、《江雪》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柳宗元)。前两句诗让我们感受到(茫茫冰雪),后两句则体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调。诗中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四、拓展练习。

元日是一年的第一天,所以这一天常使古人抒情感怀。请读背下列诗人的诗作,体会诗人的心境。

1、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唐 李世民《元日》

2、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宋 陆游《木兰花 元日》

3、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 ——宋 杨万里《乙丑改元开禧元日》

篇7:第4课《古诗》作业设计

第4课《古诗两首》作业设计

第4课《古诗两首》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cāng tái lí bā hú dié lián xī chái fēi

( ) ( ) ( ) ( ) ( )

二.解释词语诗句

游园不值

小扣 柴扉 疏疏 走

应怜屐齿映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三.填空

1、《游园不值》是 (朝代)诗人 所写,诗人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诗中写得非常形象又充满哲理的一句是: ,

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

2、《宿新市徐公店》是 (朝代)诗人 所写,诗歌描绘了 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前两行写 ,后两行写 .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的情趣,渗透着诗人 。

3、与《游园不值》中的蕴含哲理的诗句一样,还有苏轼《题西林壁》中的 , _ .和杨万里《小池》中的 , 。

4、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分别是

四、积累

1、描写孩子活泼可爱的诗句: ,短笛无腔信口吹; ,忙趁东风放纸鸢; ,也傍桑阴学种瓜。

2、春景:日出江花红胜火, ,水村山郭酒旗风。竹外桃花三两枝, 。

一、默写古诗《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8:《古诗》同步作业练习题

《古诗两首》同步作业练习题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A北宋 B南宋 C陆游 D苏轼 E苏辙 F苏洵 G东坡居士 H放翁

1、《题西林壁》是( )文学家、书画家( )写的,他号(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

2、《游山西村》是( )诗人( )写的,他号( )

二、根据古诗内容回答问题

1、“题西林壁”的意思是( )。诗人从( )、( )、( )、( )、( )、( )这几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了庐山。

2、《题西林壁》后两句的意思是( ),( )。

三、按要求填空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

1、把诗句补充完整。其中多音字为( ),诗中读( )另一个读音是( )组词( )。

2、这首诗描写的'是( )(谁)在( )(时候)( )(做什么)的景象。

3、“足”的意思是( ),可以看出( )。

4、诗中的“山西村”在( )

A 今山西省山西村 B今浙江绍兴 C今浙江杭州

5、诗中写景寓哲理的两句是( ),( )。

告诉我们一个生活哲理:( )。

四、诗句接龙

1、举头( ),低头( )。

2、飞流直下( ),( )落九天。

3、小时( ),( )白玉盘。

4、嫦娥( ),( )。

5、( ),牵牛织女( )。

篇9:《古诗》设计

《古诗两首》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周末。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

生:请客。

师: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

生:做客。

师: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写。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初读古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先认真听一听这首诗的朗读,注意诗中生字的读音。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2、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4、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认识作者部分,简介作者。

5、师: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谁能说一下诗题的意思?

提示:

《回乡偶书》的偶书,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三、领悟诗意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3、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自读诗歌,勾画。

4、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例:

⑴ 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⑵ 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⑶ 他不是客。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⑷ 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5、师:是呀!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读诗句。

6、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答,例: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7、师: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练说。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四、感悟诗情

1、师: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感受。

2、师: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师适时指导语气和节奏: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提示: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4、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书写生字。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2、生自由读诗。

七、表演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学生分角色试练表演。

八、自选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给诗配画,并试着将组内的'作品组合成表现整首诗的连环画;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板书设计

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如果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离开的时候,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送了好远的路才分手,这时,你最想说什么呢?

指名回答。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他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情感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把握课文基调。

二、初读

1、师:请同学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2、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师补充。

李白(一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3、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给谁的?

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他怎么见到李白的呢?

生答,师补充介绍其中的典故。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赠汪伦》。

4、师: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三、理解

1、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诗的意思谁来说说看?

指名答。例: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2、师: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⑴ 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蹈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现在,苗、瑶、纳西等民族还有这种舞蹈。到这些地方参观游览时,一般都会有这种表演,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现学现跳。

⑵ 重点指导: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

师:1米=3尺,千尺相当于333、3米,想象一下千尺深到底有多深呢?

生:如果一层楼高4米的话,比83层楼还高。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例:用哪怕也翻译,诗句意思是: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用即使也,意思: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用就算也,意思:就算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用纵使也,意思:纵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乡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用感叹句、反问句来翻译这两句,能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例: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哪里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还可以用设问句来翻译: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夸张。

师: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整句又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比喻,用桃花潭水千尺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提示: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4、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不是我一个人送,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抬着美酒,踏歌相送,这才能感动李白。起立,一起吟诵一下。要做动作的可以做动作。

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

四、体会感情

1、师:此时此刻,望着匆匆赶来的汪伦,李白一定会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会对汪伦说些什么?汪伦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同座位一个演李白,一个演汪伦,在下面说一说,好吗?(引导:抱拳相向,依依惜别)

学生情境表演,指名两对学生表演。

2、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三读古诗:

⑴ 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齐读)

⑵ 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齐读)

⑶ 对,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

3、师:《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面,感受一下吧!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

五、扩展延伸

1、师:同学们,这番离情别意是那样的熟悉,望着踏歌赶来送行的汪伦,我们似乎又看见了痴痴东望的李白站在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似乎又听见了他那深情的吟唱

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

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如果说李白对汪伦是以诗相赠,那么对孟浩然便是以目光相送了。(齐读)

2、师:我们再看看古代诗人还有什么样的送别方式?出示:《别董大》

别 董 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愁前路无知己,

师有感情的诵读,生齐读。

师:这里诗人是用什么来送别友人的?

提示:鼓励的语言。

3、再出示:

渭城曲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一起读,体会这首诗中诗人以酒相送的情意。

六、总结

1、师: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

2、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背诵)

七、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生字的书写。

八、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能默写;

2、推荐阅读: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教学课后反思实例

作业设计心得体会

《古诗》设计

Lesson 65教学设计实例

作业设计新尝试

作业设计的心得

古诗教学设计

创新性作业设计随笔

25个三栏博客网站布局设计实例

古诗《小池》教学设计

古诗作业设计实例(锦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诗作业设计实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