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优秀《古诗》教学设计(共含1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柳愚”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古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
一、快乐读书精彩展示
展示春天的古诗
自由展示春天的古诗
《望庐山瀑布》
二、激趣导入届时目标
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
看看大家认识吗?(板书:古诗)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理解“首”的本意,加深印象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修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1: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
2.师述:桃花静静地盛开着,花瓣是那么新鲜,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从巢里飞出来,有的站在枝头欢叫,有的在树间飞来飞去,自由欢快,没有人来打搅,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早晨)
3.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板书课题)
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日字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晓”是什么意思?师:在文中指“早晨”。
5.齐读“春晓”。“春晓”的意思就是――?
6.过渡: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出示卡片理解诗题)
教师描绘诗中的画面,学生边听边想象古诗意境
四:自主识字指导朗读
1.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2.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4.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2.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2)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眠:读mián不读mín。
(3)闻:前鼻音wén。
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4)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3.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4.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齐读古诗。
(2)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3)自由练习朗读,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2.感悟节奏。
(1)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2)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3.想象意境。
(1)课件或挂图: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
(2)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绝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背诵古诗。
自由读古诗
试着背诵
教师引导有感情朗读
粗略了解诗意
背诵古诗
六、随堂写字知道练习
(一)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
引导认识“折文”。2.捺要写出小“脚丫”。(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学生练习。
六、回顾知识总结提高
课题
《村居》
课时类型
【教学目标】
1、认识枯等7个生字,会写未等9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
(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小诗,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
三、学生自由读诗,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
四、生字教学
1、出示字卡认读: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大胆发言 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六、朗读全诗
七、试背全诗
八、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
2、学生范写。
九、拓展延伸
1、读书后古诗。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1、幻灯出示图片,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然后,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
(小男孩、黄蝶、花、小路)
2、大家来到这里,你认为这里的景色怎样?
(美丽)
人呢?
(可爱)
想知道这是哪里呢?这里是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店的地方,唐代诗人杨万里就住在这里。
(教师随手板书课题和作者)
3、让生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二、自由读诗,扫除生字障碍
师语:杨万里看到美丽的'景色,他写了一首诗。
1、圈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2、请小老师上讲台进行生字教学,班内交流识字方法,筛出难字进行教学。
3、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认读。
三、学习古诗
1、出示全诗画出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2、教师范读古诗。
3、学生自由以组学习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诗句。
4、班内交流学习情况。
(重点理解前两句古诗)
四、指导朗读
1、师语:这么美的春天,我们读诗时应该怎样读?
2、录音范读,学生模仿朗读。
五、背诵古诗
六、指导书写
七、布置作业
1、背会古诗。
2、积累古诗。
八、板书设计
枯 野火烧不尽 景 美丽
草 宿新市徐公店
荣 春风吹又生 人 可爱
《古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
1.出示课文插图: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指名说)清代有一位诗人为这写了一首诗,你想读读吗?
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所”。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对读,检查字音。
3.再自由读,说说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4.指名说。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1.出示挂图,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什么?(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歌声振林越)
2.多美的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四、读诗想画面
1.师配乐读古诗,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根据画面练习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五、读一读,想一想
从“林直”、“鸣蝉”可以知道这首古诗是写哪个季节的?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
第二课时
(一)看图导入
1.出示挂图: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图文对照,再读感悟
1.看图:池塘是怎样的?诗中是怎样写的?
(引出: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引导学生理解“泉眼”和“晴柔”。
2.图上还有什么?诗人是怎样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全班齐读。
(四)指导朗读
1.个别读。
2.评读。
(五)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分小组练习(一人读诗,其他人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指导背诵。
(六)巩固生字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认记字形。
(七)拓展练习
学生背诵其他自己学会的诗,比如杨万里的诗,或描写夏天的诗等。
(八)作业设计
1.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一两首描写夏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
所见
骑振捕闭
小 池
泉眼 树阴
小荷 蜻蜓
优秀《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
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篱、疏”的识记,“追、烧”的'书写。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想象体会、编故事。
【教学准备】
投影仪、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自由朗读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三、小组朗读
1、个别读,正音。
2、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
3、小组齐读。
4、组内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
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四、小组赛读
五、畅谈发现
1、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
2、你有什么要对小草说的吗?
3、小结:
小草虽然毫不起眼,但是它有着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呀!
六、比赛背诵
七、指导书写
1、观察字型及结构特点。
2、自主试写“未、店、枯、荣、菜”,评价再写。
3、教师指导书写“追、烧”。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枯木逢春 枯树 光荣
2、听写:
未来 追赶 枯树 烧火 光荣 洗菜 青菜 店门
3、背诵古诗《草》。
4、我们接着来学习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介绍杨万里。
二、自由朗读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三、小组朗读
1、个别读:
正音。
2、个别读:
比比谁读得好。
3、小组齐读。
4、组内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
疏疏、未、走等词语的理解。
四、小组赛读
1、认读生字:
住宿 徐徐 篱笆 稀疏 未来
2、赛读古诗:
师读──生读──小组读
五、畅谈发现
1、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
2、你对春天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3、小结:
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六、比赛背诵
七、指导书写
1、观察字型及结构特点。
2、教师指导书写:
徐 宿
3、学生抄写生字。
八、迁移使用
拓展想象读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图,我能编个故事。
教师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课后反思】
古诗教学重在入情入境赏读,不在解释词句的意思。
第一首古诗首先以问题带学生入境,通过看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再在学生的自读自悟、组内讨论、全班交流中入情。朗读从读通──读懂──读美──背诵体现层次的递进性,特别是背诵这一环节,用口语交际情景表演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兴趣浓,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显然是一举多得。
绘画是低段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第二则古诗意境优美,画面生动,让学生给诗配画,把古诗教学形象化生动化了。在赏读环节上设计了让学生给课件配乐朗诵,让学生对诗歌的节奏、韵律、快慢、语调、情趣等有了充分的练习,学生喜欢。
北师大版《古诗二首》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黄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古代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刘禹锡的《浪淘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凉州词》。
二、共同学习
(一)、自主学习
1、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王之涣,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2)补充介绍: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3.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4.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3、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描写戍边士兵的还乡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诗人的广阔胸怀。
(二)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三、小结
四、推荐阅读
1、王翰的《凉州词》
2、王之涣的诗歌
五、作业:
1、背诵默写
2、搜集描写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背诵或默写《凉州词》
评价并导入,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
二、共同学习
(一)、自主学习
1、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2)补充介绍: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3、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3、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二)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三、小结
四、推荐阅读
1、刘禹锡的《陋室铭》
2、刘禹锡的诗歌《西州乐天杨州初逢》《竹枝词》《乌衣巷》
五、拓展训练
1、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黄河。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二首
板书设计:
凉州词
王之涣
远眺黄河、孤城 环境
豁达、开阔的胸怀
近听羌笛声 心理
浪淘沙
刘禹锡
黄河壮阔雄伟的景象
博大的生命力
伟大的精神
达到美好境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方案
(《草》、《宿新市徐公店》)
教具准备
⒈图标:“我会读”“我会认”“我会写”“我会编”
⒉本课7个生字的`生字卡片。
教学目标
⒈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9个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⒊愿意了解诗人。
⒋有兴趣根据古诗和课文插图编故事。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朗读导入
自主识字
1. 小朋友,去年春天,我们学过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你们还记得吗?
2. 今天我们又要学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会读?(出示“我会读”图标)。
⒊看来,我们要先认识了生字,才能读好。
最新《古诗两首》的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深层含义。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请学生回忆过去的古诗积累,检查古诗背诵。
师:同学们刚才朗诵的这么多古诗,有的是写朋友送别,有的是写春日胜景,有的是感叹时光易逝我们理当珍惜今朝,内容丰富,包容万千。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师:人们常说一幅精美的图画,就是一首清丽的小诗。看着这一幅幅图画,你想起了哪些古诗?(《山行》—杜牧,《赠汪伦》──李白,《回乡偶书》──贺知章,《乞巧》──林杰)。指名有感情地朗诵,要注意引导把诗的韵味读出来。生诵完后师说: “这真是画中有诗呀!”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屏幕出示:学习古诗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析诗意;想画面、入诗境;悟诗情、吟诗文)
二、学词学句,读懂诗句,想象意境
1、自读诗句,要求读准读通,读出诗的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这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古代由于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印刻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一些名胜故意留出一块墙壁涂白,专供诗人们题诗发表。
3、再读这首诗,联系课后注释,谁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⑴ 解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谁再把前两句话的意思说说:
若学生说:横着看是连绵不断的山岭,站在侧面看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老师在学生说时插问: 岭和峰有什么不同?你能把看到的岭和峰画出来吗?(请学生上台板画。)你能把岭和峰的不同读出来吗?
若学生说:因为站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所站的位置不同,所以庐山的景象不同,教师引导:你用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诗的意境中。是呀,位置不同看到的景象当然不同,能把你想象到的景象向大家描述一下吗?请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随机板书:横、侧、远、近、高、低、)
⑵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庐山到底是怎样的呢?播放(或幻灯片显示)庐山不同角度的有关图片。
师:看了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带着赞美之情再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东坡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⑶ 解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感悟。(热爱:把对庐山的热爱读出来。)(感叹: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师: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就更好了。
当受到挫折遇到失败时,我们可以不唉声叹气,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当我们苦苦思索,仍理不出头绪时,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再思考,换一个方法去做事。
三、整体诵读,品悟诗情,背诵积累
师:这短短的`28个字不仅描绘了一幅迷人的图画,还说明着一个深刻的哲理,真令人赞叹,令人敬佩。我们把它背诵积累下来,好吗?
背诵,抄写,默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题西林壁》
二、诵读诗句,讨论诗意
1、指导诵读诗句:
⑴ 确定节奏:
启发学生回忆《题西林壁》的节奏,迁移确定《游山西村》的节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⑵ 学生个体独立朗诵。
⑶ 检测诵读,指名试背。
2、师生协同一起理解诗意,学生可以借助课后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的意思:
不要笑我们农家自酿的酒浑浊,
在这丰收之年招待客人是杀鸡宰猪,我们热情款待。
山一程,水一程,山山水水一程又一程,以为已走到路的尽头,没想到桃红柳绿,掩映着茅屋深深,却又是一个村庄。
也可让学生先说3、4两句,再讲农家们的热情招待,因为本首诗本身就是以倒置的写法来表达的。
三、想象诗境,编写故事
1、介绍陆游,写诗背景,及山西村的位置。
2、图片展示绍兴水乡景观,以及鉴湖的有关景致。
(山西村在鉴湖旁)
3、想象交流:
诗人为何出游,沿途景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观,及诗人的欣喜之情。
4、想象农家热情待客的所作所为,神态语言,主宾其乐融融的场景画面。尤其抓住“莫笑”、“足”,感受农人的豪爽、淳朴。
5、想象古诗意境,编写故事。交流朗读故事。
四、对比参读,提升认识
1、对比读《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交流:
两首诗的共同点。
(借景抒情)
2、领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蕴含的哲理:
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3、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教师小结】
其实,在古诗文中,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多诵读古诗文,多积累,一定会发现更多精彩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两首》的优秀教学设计最新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古诗二首的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六年制小学语文
学生视角: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着丰富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思考:本课中的两首诗堪称古代诗歌中的精品,两首诗特有的写作背景,赋予了诗句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作为两位诗人创作风格和人格格精神的生动写照。诗句虽语言通俗,但情感强烈。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背景资料,深刻领会诗歌反映出来的深厚爱国之情。同时应抓住诗句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受到爱国思想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设计特色:自主体悟想象创新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陆游、杜甫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2、录音范读磁带和舒缓的`乐曲。
教学要求: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5、学会4个生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歌意境。
3、学会2个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教学流程:
一、温故引新,确定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诗文画面课件或挂图、怀旧音乐带、相关古诗。
学生: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古诗作者的情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
(一)导入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从1册至今,我们已学过很多古诗,愿意把记得的古诗背一背吗?(抽学生背诵)这些古诗语言简洁,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今天,我们将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小池》。(板书课题)
2、简介杨万里的情况。
3、老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旁白: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初夏时节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了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
(二)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学生读,分组读,齐读。
3、再读诗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初知诗句大意。
(三)理解诗句,想象美景
1、说说你欣赏的诗句及欣赏它的原因。
2、交流品读情况,师相机点拨,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及选取了哪些初夏时节的景物。
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中惜,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注意交流、补充。
4、根据古诗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说说美景,画一画美景。
5、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又怎样?
6、品味读古诗。
(四)指导朗读,背诵诗歌。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试背,齐背。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泊船瓜洲》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随着杨万里的描写,欣赏了小池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的另一种情感。
2、学生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况,老师注意补充。
(二)初读诗句,学生质疑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复读古诗,直到读流利。
3、再读古诗,谈谈自己疑惑的地方。
4、寻求组内合作,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疑惑,粗知诗意。
(三)理解古诗,体会作者感情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读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其中哪些诗句集中表现了这种情感?
3、品读古诗。
(四)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试背、全班齐背。
(五)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思念家乡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要是能说出所选诗句出自谁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资料,完成这个环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教师总结:古诗是四个不相连属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图画,短短四句写景,有层次,有远近,声情并茂。而且黄翠白绿,众彩缤纷,形象鲜明活泼,分而不散,从而充分表现了诗人恬静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对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
(四)背诵全诗,体会美感
(五)布置作业
1.练说诗意。
2.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绝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交代学习方法
1.给学生演示《早发白帝城》音乐鉴赏的视频资料。
2.交代学习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五读法”来学习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知大意;三读精,解词义;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三)指导学习《早发白帝城》
1.揭题,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
(2)读了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习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①正字:朝(zhāo)还(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结构),辞(左右结构),猿(左右结构)
(2)二读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解词义。
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分两层意思来写,第一层告诉我们诗人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第二层写长江两岸的景色。)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从“朝”和“彩云间”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当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⑥第二层是写长江两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⑧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每句的意思。(分组讨论,指名说)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1)学生边看《早发白帝城》的影碟,边听师范读古诗。
(2)谈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
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两岸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
(3)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再读这首诗,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体会诗人的感情。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读李白和杜甫的诗,然后利用队会时间开一个班级诗会,看谁知道得多,理解得准确。
教案点评:
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背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
一、复习古诗,谈话导入
1.指名背诵古诗《草》。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3.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古诗《小池》。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杨万里描写暮春时节的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运用各种方法识字。
(1)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2)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3)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3.指导写字。
(1)小组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2)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三、细读古诗,总结学法
1.谁能说说我们学习《草》这首诗时是按照怎样的学习步骤来学习的?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2.请同学们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来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学生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
(2)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帮助)
四、诵读诗句,进入意境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捕捉蝴蝶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当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中找不到时,他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3.比赛读:谁读的好?好在哪儿?
4.背诵: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五、巩固古诗,能力培养
你能把这首小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吗?小组交流。
六、作业
1.背诵古诗。
2.把《宿新市徐公店》这个故事讲给自己身边的人听。
板书设计
2 古诗两首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笆 小路
一、激发兴趣,背诗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古诗了吧,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谁背的多,好不好?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谁先学会。(板书课题《草》)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草》这首诗。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境自主认读。
(3)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纠正字音“荣”、“烧”。
2.联系生活识字“枯”、“荣”。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你学懂了这首诗的哪个词或哪句诗,汇报一下。
2.小组内互相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师适时引导点拔。
3.指导朗读:你喜欢诗人描写的小草吗?为什么?
4.让我们在朗读中去赞美小草吧!
(指名读──配乐读──比赛读)
5.听着你们的朗读,我感到了春天是多么的美! 诗人白居易把我们带到了广阔无边的草原上,让我们领略了草原上的美景,谁能把你查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6.情境背诵,教师引导学生背诵。
7.指导写字
学习书写“枯”、“荣”、“烧”3个字。
(1)指名说说每个字书写要注意什么。
(2)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四、知识拓展,积累运用
1.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2.填空:
离离( )( )( ),
一岁一( )( )。
野火( )( )( ),
春风( )( )( )。
五、作业
背诵白居易的其它诗
板书设计
2 古诗两首
草
白居易
枯 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命力
古诗《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关于《古诗二首》的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两首唐诗——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
教学目标 :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与学的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傍晚江边的美景。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评价:(指名3个学生)
字音读准了,看得出你已经有所收获;
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最爱动脑筋;产生问题能解决的孩子更了不起。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
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2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你是结合第四句话读懂了“可怜”的意思)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8、的确!这般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带着你们的想象,谁能读出它的美?
评价:(指名3—4个学生)
最后一句读得回味悠长;
他描绘的是第二句的景色;给你配上优美的音乐,想试试吗?
我听出你对这幅美景的喜爱——边读边想象画面是个好方法;
因为你能读懂,所以读出韵味来了。
9、如今诗人白居易已作古,可谓物是人非。欣赏着江边美景,我们也来当一回白居易感受一下吧!——夕阳美景让人陶醉不已,不禁吟诗一首……
三、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2、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想想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位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
苏轼《中秋月》
李商隐《霜月》
白居易《江楼月》……
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五、板书设计 :
古诗二首
暮江吟 鸟鸣涧
残阳
江边 美 静 山中月夜
月夜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科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
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
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
代, 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 )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
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
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
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
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
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
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
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
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
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示儿》。
2.背默古诗《示儿》诗、词、句意及中心。
3.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设计]
示儿
死 定
悲 告
★ 古诗教学设计
★ 《古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