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相互感恩,始得和谐散文(共含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橘子城堡的点点”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相互感恩,始得和谐作文
尊敬的老师:
您好!
坐在静若无人的考场里,看着“感恩”两个字,脑海里就跳出您的形象——您披着晨曦匆匆赶往学校,您忙着备课奋战在银色的雪夜,您不顾酷热遨游在书海之中……您的恩情,恰似滚圆剔透的鹅卵石,静立在我记忆的小溪里,永不消失,永远闪光。
只是想起那次发生的事,我至今都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块。那天,您带来我们班语文考试成绩不佳的消息,然后将一肚子怨气发向班上的差生,进而历数您的苦处,痛斥我们不感念您的恩情,不用心学习,并大力颂扬其他班同学的生进事迹,您甚至说您再也不想教我们了。
那一天,您始终冷漠地、高傲地斜视着我们,就像是一个施舍恩惠的财主等待着乞丐叩谢一般。可是,我们不仅没有跪地叩谢老师您的大恩大德,反而有不少同学心生不解,乃至怨恨,——师生关系如此紧张,老师,您有责任吗?
“是的,学生感恩于老师,乃天经地义。这个话题已经议了千百年。可是,老师该感恩于学生呢?”我说,该。
或许您会说,学生没有给我钱,送我物,也没有给予我生活上的帮助,何恩之有啊?是的,这些都是事实,但是,您也要看到,正是因为有了学生渴求知识的需要,才有了老师这个职业,才有了老师们进修提升的原动力。给予你们工作岗位,是不是恩情?促进你们发展,算不算恩情?帮助你们实现人生价值,有没有恩情?这一切,都是我们学生给予的,怎能说学生无恩于自己的老师呢?
一个老师,如果在内心里感恩于自己的学生,那他就不仅是执着于教书,更应专注于育人——他会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流;他会充满爱心,关怀每一个差生;他会不惧困难,与学生共担风雨……老师,这一切您也做得到!
我们常说要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是因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恩于我们。这种认识,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相互感恩,就会认矛盾越来越远;相互感恩,就会让心灵越来越近。试想,在一所学校里,如果老师与学生相互感恩,领导与老师相互感恩,那一定是充满关爱的和谐校园;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父母与子女相互感恩,丈夫与妻子相互感恩,那里一定是湿馨和谐的幸福港弯。
尊敬的老师,我们就要告别您了,您的教育和恩情将会变作我们奋进向上,报效社会的动力。临别之际,我也送您一句话:做一个感恩于学生的老师,用自己的努力去构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这是您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祝您:青春常在
您的学生:
目逾篱墙,始得春光的散文
走过城市乡村,无论机关小区,还是别墅茅屋,都见围起或高或矮,或固或颓的围墙篱笆;经历人情世故,不管达官贵人,抑或凡夫俗子,时常拉出或近或远,或明或暗的距离隔阂。篱墙围住了安全,却抑制了眼睛的自由;距离阻隔了隐私,却囹圄了心灵的亲近。篱墙内太局限,圈子里太狭隘。唉!“逼仄何逼仄,我居巷南子巷北。可恨邻里间,十日不一见颜色。”
既如此,何不更上一层楼,目逾篱墙,放飞心灵?
登上高楼,拭目四望。我看见了,篱墙外有一座小公园,溪江西傍,春水浅浅,岸柳垂绦。花草树木被东风吹醒,肆意萌长,逞娇斗媚。园中有亭阁木椅,一对母子廊下嬉戏。儿子伏在草地上,撅着小屁股,瞪着大眼睛,目光随着一只小蚂蚁的足迹在泥土、草尖爬动。年轻的妈妈用手机在一旁拍录儿子和蚂蚁。儿子嘟着小嘴,呆萌而认真;妈妈眯着细眼,惬意而幸福。但不久,儿子便嚷嚷,“看不见了,看不见了!”妈妈连忙俯身看儿子的眼睛,明亮的眸子里没了蚂蚁的踪迹,原来它钻进巢穴里去了。
“莫嚷,来,儿子,我们在妈妈的手机里找找看,你的.蚂蚁有没有钻进去。”儿子安静下来,依偎在妈妈怀里,看妈妈点开手机打开视频。
“看见了,我和小蚂蚁都在手机里呢!”儿子很激动,也很满意。
“儿子,我们把这段视频放在妈妈的朋友圈里好吗?”
“好的。妈妈,什么是朋友圈?”儿子好奇地问。
“朋友圈就是跟妈妈关系好的叔叔阿姨之间画了一个圈圈,我们把视频发进圈里,他们都能看到我的乖儿子和他的小蚂蚁了。”妈妈耐心地向他解释。
“妈妈,雯雯表妹、海绵宝宝、猪猪侠还有倒霉熊能不能看到我和小蚂蚁呢?还有小蚂蚁的妈妈能不能看到?”
儿子满眼认真,在妈妈怔住无语那一刹那间又一脸迷惑。
眼光离开母子,掠过亭台花木,躲过灰白屋顶和车流不息的马路,不由自主地栖息在远处大广场上两位摆弄风筝的少年身上。
两位身着校服的少年在其他由家人陪伴放风筝的孩子群中很显眼,他们可能刚上完培优班,匆匆做完大堆的家庭作业,然后相约兴冲冲聚在广场来放风筝。但两人都不太有经验,一人牵拉线轴,一人手捧雄鹰风筝,牵拉与放松配合很不协调,要么风筝拖拉在地,要么冲刺而上又重重坠地。一次次尝试,又一次次失败,但两人并没放弃,时而交流探讨,时而争论辩解,时而奔过去向成功者讨教。
又几次努力后,他们那只风筝,终于雄鹰般展翅飞向天空。雄鹰呼啦啦地逆风而上,和风儿一块撒欢嬉戏。少年手中的线轴越放越快,雄鹰御风越飞越高,两人兴奋而紧张,一起奔跑,四道目光由细线传导到高空中放飞的梦想。
早该是放风筝的季节,但为什么风筝的线轴总是被挚爱孩子的父母们紧紧攥在手掌中?为什么总不放心让孩子们走出你的视野呢?
再把视线抬高一些,西北天际处,那一江春水消逝的方向,隐约中有一带远山,是险峻陡峭,还是柔和平坦,已是分辨不清,只是远远地站在这座小城的西北方向的旷野里,宛若一丝飘带,又似一抹淡云。隐逸,飘忽,像要超尘脱俗而去,逃匿视野之外。
那本来是我熟悉的山,经常从外地回来穿山而过,透过车窗瞟上几眼,感受着它们的彪悍和敦实,绮丽和丰富。驾车在高速路上疾驰而过短暂的邂逅之间,我总给自己留下一句依依不舍的愿望:“抽空一定来爬爬这座座高山”。但真的到了有空的日子里,我竟将它们一次次淡忘了。
二十多年来,虽然我并没远离过这座小城,但每天上班下班,跑菜场逛超市,在车流人海中匆忙穿梭,好像空闲不出时间和整理不出心情心有旁骛,而究竟忙乎出啥名目,连自己也讲不清楚,更不用说把曾经的“抽空一定来爬爬这座座高山”许诺付诸行动,即便头顶是蓝天还是灰霾,也难得观察一番。
围困在繁琐生活的篱墙内,隔离于悠然、散淡、雍容、沉稳的诗意和禅悟的美好心境之外,虚脱而无聊地活着而不自知,相对于这座小城的形成历史来说是何其卑微,相对于远山的静默更是渺小。 那山,一直都沉默无言地站在那里,不为等你。当我又读到辛弃疾 《贺新郎》“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的句子时,越加感到了莫大的讽刺。
雪兄是美术教师,每日坚持完成一幅小品,寒来暑往不辍。他与我交往多年,时常把画作拍照微信与我。今天发给我这张《春来小城》照片是他近期创作的一幅油画。白天忙碌,无暇品味,晚饭后闲坐下来,打开微信浏览,一下子被吸去了魂魄,这幅画面里竟跳跃着我日日生活的篱墙内的人、物。
和谐得从心开始的短文散文
无论何时何地,问候家人、问候朋友吧,问候同事、问候苍生吧,问候天地、问候宇宙吧。问候一切值得我们问候的天地人。
11月21日是第33个世界问候日。
1973年11月21日,南半球的早春时节,澳大利亚姆可马克与米切尔两兄弟忽发奇想,自费印刷了大量有关问候的宣传材料寄给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及世界知名人士,向他们阐述设立世界问候日的.重要意义。第一个世界问候日由此诞生。
33年过去了,世界问候日的宗旨也由最初通过寄发问候信,呼吁和劝告有关领导人放弃军事手段,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呼吁世界名流为促进世界和平发挥作用等,发展成为以促进人类相亲相爱为主题为主题的纪念日。
其实,问候日只是一个提醒,提醒大家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关心自己以外的世界;让我们走出小我,走向大我,走向和谐与幸福。
轻轻的一声问候,不一定带来什么具体的财富,但它却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让人感知到亲情与温暖,让你增添力量与勇气。工作、生活中总有不如意之时,总有不如意之事,但只要你心中有太阳,阳光就会永远伴随在你的身旁。问候之心、关爱之心、感恩之心是健康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之一。
幸福需要大家一起去创造,事业需要大家共同去成就。平常的日子里,多一声问候、多一片关爱。心情就会舒畅,生活就会温馨,事业就会更加发达。
无论何时何地,问候家人、问候朋友吧,问候同事、问候苍生吧,问候天地、问候宇宙吧。问候一切值得我们问候的天地人。问候是风度,问候是关怀、问候是美好的祝愿。和谐家庭从问候开始,和谐中国从问候开始,和谐世界也从问候开始。而和谐本身则从心开始,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起步。
★ 愿得幸福生活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