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因素关系探讨(共含7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三万”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因素关系探讨
为了解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于4月对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横断面调查.
作 者:薄娅 作者单位:安徽省工贸学校,淮南,23 刊 名:中国学校卫生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年,卷(期): 21(1) 分类号:B842 B841.7 关键词: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 SCL-90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试与分析
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当前学校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难点问题.抽样测试表明,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为强迫、抑郁、人际关系及敌对等.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作 者:童开妙 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40 刊 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POLYTECHNIC 年,卷(期):2001 1(4) 分类号:B84 关键词:心理健康 SCL-90 中专生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采取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xx县近郊的5所中学,其中高中一所,职高一所,初中三所,随机选取每个学校每个年段的班级各一个,合计15个班级共699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初一学生108人,初二学生121人,初三学生169人,高一学生119人,高二学生113人,高三学生69人;男生328人,女生371人。
实际发放问卷800份,收回699份,回收率为87.4;剔除35份效度量表得分高于7分的问卷35份,实得有效问卷664份,有效率为回收总卷数95.0。
2、调查工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MHT共有100个题项,包括8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该测验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每个题项后有“是”和“否”两个答案,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
8个内容量表得分累积起来,就是总得分。分量表从整体上表示焦虑程度强不强、焦虑范围广不广;而总得分则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
该测验以整个量表在65分以上,各内容量表上超过8分作为指标来考察其心理健康状况。如果一个学生的总分超过了65分,说明该生的总焦虑水平较高,范围较广,有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
8个内容量表中,任何一项标准分达到8分以上时,表明该生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需有针对性地辅导程度。
3、调查方法:本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配合给予统一指导语,利用学生自习时间集体施测。所有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调查的初步结果
1、xx县中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目前xx县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一般,具有正常的焦虑水平。从表一可以看出,被调查的664名中学生其总焦虑倾向标准平均分为38.40,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即8种焦虑倾向标准分之和在35分以下,属于低焦虑水平;总焦虑倾向标准分在65分以上,属于高焦虑水平;35分到65分之间的,属于中等焦虑水平),另外,在各个内容量表的得分上,学习焦虑得分最高(M=8.02),处在异常焦虑水平(焦虑倾向标准分在8分以下,属于焦虑正常,超过8分,属于异常焦虑)。
从表1也可得知,单项高分(8分以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循序为:学习焦虑(57.8,384人)、身体症状(22.3,148人)、过敏倾向(19.4,130)、自责倾向(17.5,116人)、对人焦虑(9.5,61人)、恐怖倾向(6.5,43人)、冲动倾向(4.4,29人)、孤独倾向(2.3,15人)。表1664名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和总量表上的得分学习对人孤独自责过敏身体恐怖冲动总焦虑焦虑焦虑倾向倾向倾向症状倾向倾向倾向平均分8.024.662.765.395.625.343.343.2338.40标准差2.852.112.062.172.152.812.542.2312.36检出率57.89.22.317.519.422.36.54.41.66在被调查的664名学生中,41.41的学生(275人)分数在35分以下,说明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分数在35分-65分之间的学生有378人,占所有被测学生的56.93,这部分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一般指导和教育;分数在65分以上的学生11人,占被测学生数的1.66,处于高焦虑水平,属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对于这些总焦虑倾向较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需要制订特别的个别辅导计划,要重点辅导。
2、不同性别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统计结果显示,xx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其余六个分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上都是女生高于男生,而且都达到了极其显著的差异,这个说明女生的总体焦虑程度要高于男中学生。表2不同性别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男生(n=309)女生(n=355)T值P值MSDMSD学习焦虑7.422.998.552.61-5.1670.000对人焦虑4.292.194.971.99-4.1890.000孤独倾向2.782.142.741.990.2810.779自责倾向4.992.115.732.17-4.4320.000过敏倾向5.342.195.872.09-3.1750.002身体症状4.953.045.682.55-3.3800.001恐怖倾向2.802.463.812.53-5.2260.000冲动倾向3.082.323.372.14-1.6680.096总量表35.6813.0740.7611.19-5.3870.000说明:在这里n表示被调查的个体数目;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差;T值是两个数字相比的一个比值;P值表示显著性,如果P值小于0.05,那么说明相比的两个数字存在差异,下同。
3、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以及全量表的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经过比较得知,初中生在这四个分量表和全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由此可见,高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初中生。
具体比较可见表3表3不同年龄段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初中生(n=378)高中生(n=284)T值P值MSDMSD学习焦虑8.432.777.492.874.2650.000对人焦虑4.972.144.251.204.3850.000孤独倾向2.832.112.661.991.0680.286自责倾向5.682.115.002.204.0580.000过敏倾向5.702.075.522.561.0160.310身体症状5.522.885.112.701.8500.065恐怖倾向3.512.563.122.511.9680.049冲动倾向3.352.293.082.141.5270.127总量表39.9812.1436.3012.353.8280.000同时,对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以及全量表上存在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在学习焦虑方面,初三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二、高三以及初一的学生;在对人焦虑方面高一、高二的学生要显著高于初三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初一学生要显著高于高一、高三的学生;在身体症状方面,初三学生要高于各个年级的学生,但是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总量表上,初三的学生要高于高一、高二的学生,初一学生要高于高一学生。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初三时期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多发期。
4、不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表4不同学校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梅中(n=119)二中(n=138)云职(n=136)三中(n=121)云中(n=150)MSDMSDMSDMSDMSD学习焦虑8.382.568.412.837.712.878.502.917.292.86对人焦虑4.562.035.002.064.332.055.322.304.171.96孤独倾向3.061.932.432.082.631.903.072.272.692.08自责倾向5.802.205.452.065.462.255.832.064.572.07过敏倾向5.772.035.622.035.602.205.712.175.452.32身体症状5.532.525.473.165.132.605.562.905.092.79恐怖倾向4.112.643.102.463.152.543.382.513.092.50冲动倾向3.532.173.092.203.002.273.452.473.152.02总量表40.7411.6638.5711.5637.1812.6140.8313.1535.5112.10对数据的统计后发现,不同学校的学生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可见表4。对五个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各个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可知,五个学校在学习焦虑(F=4.98,P<0.01=、对人焦虑(F=6.98,P<0.001=、自责倾向(F=7.94,P<0.001=、恐怖倾向(F=3.65,P<0.01=以及总量表(F=4.72,P<0.01=上存在差异。
经过事后比较发现:在学习焦虑上,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对人焦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二中、三中的学生,而职高的学生也要好于三中的学生;在自责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二中、三中和职高的学生,而其他几个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在恐怖倾向方面,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的学生;而在总量表上,也是云中的学生要好于梅中和三中的学生,而其他学校之间则不存在差异。
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本次调查共收集到53位畲族学生的问卷(占了所有被调查学生的8),并对畲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具体可见表5。表3不同民族学生在各个内容量表以及全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汉族(n=611)畲族(n=53)T值P值MSDMSD学习焦虑8.002.648.252.64-0.5900.556对人焦虑4.662.124.682.03-0.0780.938孤独倾向2.782.092.551.670.7800.436自责倾向5.682.115.002.204.0580.000过敏倾向5.602.155.922.13-1.0670.286身体症状5.352.825.302.770.1120.911恐怖倾向3.402.572.622.072.1430.032冲动倾向3.222.183.422.71-0.6240.533总量表38.4212.4738.1711.040.1410.888从上表可以得知,汉族学生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方面存在差距,汉族学生在该方面的得分要高于畲族的学生。
这说明汉族学生对某些日常事物的恐惧感要强于畲族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畲族学生的样本不足所引起的无差异的假象,这个有待今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三、调查结果分析
1、xx县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调查显示,目前xx县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一般,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41.41处于低焦虑水平,而有56.93处于中等焦虑水平,而有1.66处于异常焦虑状态,由此可见xx县中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于存在中等焦虑倾向的学生,即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十分需要通过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加以帮助,若焦虑异常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此外,对于处于异常焦虑倾向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是处于心理不健康的群体,总体焦虑倾向较强、焦虑范围较广,存在心理疾病,需要立即进行心理治疗,这部分学生不容忽视。
2、男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男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总体不如男生,这个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结果相似。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以及总量表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
造成两性差异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因素方面,如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期望,失败的归因方式等方面不同。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男女生对成败归因有不同的模式: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运气;而男性则更多的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将失败归因于任务艰难。
这种归因导致了男女生自信心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显然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有决定的影响。而且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女生往往使自己扮演一个弱者的形象,学习成绩不好认为是性别差异造成的,认为男生天生比女生聪明,而没有从其他方面找原因。
特别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以及对妇女的歧视都严重地挫伤了青年女性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制约着女生各方面的发展。其次是生理因素,由于女生性意识的萌生比男生约早一年的时间,因此性不安心理在女生身上表现得更早,更明显,他们变得易害羞、难为情,而且青春期的发育早于男生,青春期的女生对胜利的变化和月经的来临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所以常处于焦虑不安中,有时莫名其妙的紧张,特别是在与人交往时尤为突出,于是产生了对人焦虑。
男生在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上的得分要高于女生,但是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这个可能与男生的性格有关,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赋予男生的形象是生来就刚强,为此在感情上不轻易外露自己,长此以往心中苦闷无处诉说,产生孤独感,而女生较男生更喜欢找人倾诉,心中的不快易化解。
在冲动倾向方面,可能与男生更多地表现出攻击、多动和违纪等外向行为有关。综上所述,加强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心理辅导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3、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初三年级在各个年级中问题最多,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这主要因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的高峰期,在生理上,他们已基本上发育成熟,在心理上,初中三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推理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的某些观点或看法很深刻。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发展原因,初三学生的.自我概念也在逐渐形成并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良好设计,但由于对自我形象过度敏感,他们过于着重别人对自己的外在评价和成败得失的评价,以至于产生不良的自我形象,如自卑、自责等。同时,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遭遇的学习上的挫折感及生活上的心理危机,使得个体的心理状态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这将直接影响学生成就动机模式的确立,并由此影响其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人格的塑造和生涯的发展。
4、不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由调查结果可知,总体上,云中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其他几个学校较好。这个可能是因为xx中学和其他几个学校相比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
5、不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分析由研究可知,此次被调查的汉族和畲族学生只是在恐怖倾向上存在差异,汉族学生要高于畲族学生。这个可能是由于当前的家长给予子女的教育多是保护型的,使他们缺乏性格上的各种锻炼,依赖性和独立性都比较差,所以成长过程中一旦失去成人的帮助就感到不安和没有着落。
恐怖倾向的产生大多与家庭的过分保护有直接关系。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既涉及到学校和家庭,也包括社会环境。
就学校因素来说,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和教师好坏的标准,只顾考试课程而随意增加超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取消或削弱非考试科目的现象大量存在,加上少数教师自身人格偏异及不健康的教学行为,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就家庭因素来说,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过高。他们或者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主观地给孩子确立一个理想的目标;或者把孩子奉为“上帝”,使孩子拥有无限的权利。
孩子往往不能自己把握自己,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就社会来说,功利主义的主导性倾向和大众传媒的消极因素,使青少年处于一种无所适从和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他们要面临升学、就业、交友、休闲等各种生活压力,特别是性生理的早熟和非正常发展的性心理之间的矛盾,导致产生心理不适应,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协调。需要指出的是,中学生在冲动、自责、过敏、恐怖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其原因主要还是来自对学习、对考试的一种焦虑反应,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困扰,仍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更加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根据我们调查分析发现,改善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实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改善家庭教育
1、家长要注意儿童早期人格的培养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大多是儿童早期教育和社会交往带来的精神发育缺乏,如幼年的心理剥夺、童年的经历有时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态度和心理体验。如果在人生早期(一般指0-6岁)得到适应最佳教育将会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家长要加强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要抓住这一时期,向子女施以早期智力开发或优良品德的早期熏陶。家长还应经常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家长只有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同时在实现期望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原有期望进行调整,才能减轻孩子的压力。
应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运用符合子女身心发展实际的科学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2、让子女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我国自古以来,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子女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育人方法。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说明品德高尚的人都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育良好的品德习惯。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持之以恒,使子女的意志和性格从中得到锻炼,并帮助子女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3、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家庭环境的优化不仅应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气氛;还应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长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实践中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对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家长及时给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励、强化的效果。
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指出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因此在教育中,要减少斥责和限制,多给以“表扬”和“承认”的机会,以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为了帮助子女明辨是非,克服、纠正和根除不良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可以适当采取不损害孩子身心为比标准的惩罚。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子女,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用简单的手腕来应付,是无济于事的。”为此,家长应了解有关教育以及儿童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切实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二)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1、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机械地按照预设的一套模式向学生强行灌输,使学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被教育者的地位上。”这个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抹杀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应将中学生由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向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轨道上来,它有助于中小学教育走出狂热追逐高分、升学竞争愈演愈烈的误区,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把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才能在教育内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要纠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代替心理教育的片面倾向,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中去。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他助到自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可以采取宣传普及心理学常识(通过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和讲座的形式等)、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以及推广集体辅导、朋辈辅导的形式,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健康向上的心境。
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矫治。
3、加强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一定要讲究实效、慎重、科学,并注意把握时机。根据上海等地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的经验,初二年级是性教育的关键期,从这是开始系统地对他们进行有关方面的教育,并将这种教育有计划的延伸到高中阶段,是十分重要的。
4、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通过讲座、讨论、宣传材料等方式,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聘请有关专家和教育先进工作者介绍符号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经验,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以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5、重视家校沟通的途径建立家庭和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因此,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6、重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课余时间参加业余活动,有利于中学生多种才能的发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使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丰富,心理紧张得到缓解。
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脑力、体力的效率,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三)积极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锻炼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青少年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
其次是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特别是女同学要摆脱“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充分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
第三就是要学会自觉地调控情绪,保持积极的、健康的情绪,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对身心的伤害减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科学用脑,这个对处于紧张学习阶段的高三、初三年级学生尤为重要。总之,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应密切配合,综合治理,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景宁畲族自治县某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景宁县某高中358名学生开展调查,分析不同特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与国内中学生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该校高中生有65.08%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19.55%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女生恐怖因子得分高于男生,汉族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偏执等因子得分均高于畲族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学生(P均<0.05)。该校高中生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和偏执因子得分高于国内中学生模型(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汉族、父母离异及非独生子女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结论景宁县某校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应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多样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
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日趋成熟,但极少对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开展研究。而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在维护地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景宁畲族自治县(以下称景宁县)是浙江省内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为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选择该县某高中开展此次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景宁县某高中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该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各年级中随机抽取2个班级,对这些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调查,共调查学生358人,其中男生161人,女生197人;畲族170人,汉族188人。年龄14~20岁,平均(17.53±1.13)岁;其中14岁~11人,16岁~180人,18~20岁167人。独生子女134人,非独生子女224人。发放调查问卷358份,有效率为100.00%。
1.2方法
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从无、很轻、中等、偏重、严重”五个等级依次采取1~5分给予赋值,共代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共10个因子,按照国家常模结果,除去其他,其余9个因子中的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2,则认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3,表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2]。将本次调查9项因子各均分与国内中学生模型[3]比较。为进一步详细了解影响该校高中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原因,另外设置了11项有关学生自身及家庭信息的问卷同时开展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以班级为单位在同一时间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学生根据自己最近一周以来的.感觉进行自填量表,表格现场审核并当场回收。
1.3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特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平均分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高中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SCL-90中9个因子中任一因子≥2分的有233人,占总人数的65.08%;任一因子≥3分的有70人,占总人数的19.55%。9个因子的平均分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强迫症状(2.09±0.65)、人际关系敏感(1.94±0.65)、敌对(1.86±0.75)、偏执(1.82±0.63)、抑郁(1.80±0.64)、焦虑(1.77±0.62)、恐怖(1.70±0.65)、精神病性(1.68±0.59)和躯体化(1.62±0.54)。
2.2不同人口学特征高中生心理健康比较
不同性别比较,女生恐怖因子得分高于男生(P<0.01)。不同民族学生比较,汉族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偏执5个因子得分均高于畲族(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比较,非独生子女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3个因子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学生(P<0.05),
2.3与国内中学生模型比较
将本次调查9项因子各项均分与国内中学生模型[3]比较,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和偏执因子得分高于模型(P<0.05)。
2.4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以SCL-90总均分为因变量,以学生自身特征以及家庭状况等11项指标为自变量,包括民族、是否独生子女、住校还是通校、父母是否健在、父母是否离异、父母职业以及文化程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变量入选与剔除的检验水准分别取0.05与0.10),结果显示,汉族、父母离异以及非独生子女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景宁县某高校高中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偏低,发现有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占65.08%,高于其他地区相关研究[4-5],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占19.55%,与景英等[6]的研究接近,但高于李洁等[7]研究。与国内中学生模型比较,多项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模型,表明景宁县高中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景宁县某校高中生首要的心理问题是强迫症状,这与其他研究一致[7-9]。表现为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为在同伴中树立良好的印象,获得大家的认可,会无意中强迫自己做一些事情以引起别人的关注[10]。与男生相比,女生在恐怖因子上得分更高,这与女生胆小、感情丰富等个性因素有关。汉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畲族学生,分析原因是畲族为少数群体,且多聚集在山区,从事农林牧耕业居多,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也较小。非独生子女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方面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学生,这与独生子女从一出生就受到家庭关注,个性的发展也受到良好的影响,而非独生子女受到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民族、父母是否离异以及是否独生子女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关,提示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针对不同特征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除了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教育,对当地的汉族学生以及父母离异、非独生子女学生应给予更多的重视,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文源,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92,4(2):68.
[2]龚越鹏,邵辉徐,玉红,等.辽河油田部分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18(6):542-543.
[3]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8(2):88-90.
[4]徐精敏.武汉市高中生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35(9):1331-1333.
[5]廖晓玲.南昌市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6]景英,任红岩,傅茂笋,等.山东省城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2,18(5):338-343.
[7]李洁,王慧玲.内蒙古阿拉善盟一中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2,6(4):208-209.
[8]罗文伟,张瑞芳,陈军乐,等.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心理亚健康现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9):1427-1428.
[9]孙丽.对长春地区1091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59-761.
[10]张枫,刘毅梅,王洁,等.无锡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4(4):382-384.
西部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时西部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汉中市西乡县的200名留守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西部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西部初中留守学生的性别、是否与兄弟姐妹居住在一起、父母外出的时间长短以及代养人的教养方式等是影响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黑河学刊 英文刊名:HEIHE JOURNAL 年,卷(期): “”(5) 分类号:G444 关键词:留守学生 心理健康 西部 初中生高职警察学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
运用SCL-90对270名高职警察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总体评价,并与270名同校非警察学员、270名公安学员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警察学员的心理问题阳性率为35.56%;心理问题发生率列前的有“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强迫”和“敌对”;同校的`警察学员与非警察学员心理健康状况无差异,但优于公安学员.在影响学员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中,年级、生活费、父母职业作用较大,而学员个性对心理健康起着一定作用.
作 者:邵晓顺 作者单位: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杭州,310018 刊 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INICAL 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年,卷(期): 4(1) 分类号:BB49 关键词:警察学员 个性特征 心理健康 SCL-90某大学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调查某大学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某大学医学生314人,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生活事件调查表(LES)以及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分析医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除躯体化因子外,大学医学生SCL-90其余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P<0.05或0.01).是否独生子女、不同家庭气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负性生活事件分值及EPQ之N分高、家庭气氛不融洽,则SCL-90总分高.结论: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不良生活事件、情绪不稳定的人格特征、家庭气氛是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之一.
作 者:李志红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郑州,450052 刊 名: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 年,卷(期):2004 39(5) 分类号:B395.6 关键词:医学大学生 SCL-90 EPQ 心理健康 人格特征★ 中专学生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