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美味肉蜾隆儿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迷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夏日美味肉蜾隆儿散文(共含3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迷藏”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夏日美味肉蜾隆儿散文

篇1:夏日美味肉蜾隆儿散文

夏日美味肉蜾隆儿散文

车灯,路灯、招牌的红绿彩灯,游弋闪烁的光线明灭交替,与无穷尽的黑暗轮番掌控前方的路。树影游移,花香暗袭。一星儿半绺儿焦香的烤肉味儿,随着微醺的晚来风,倏忽而来,飘然而去。

幽微的焦香气息,与众不同,似乎不是寻常烤鸡腿、烤肉串、烤鱼的香,可明明又是,各个摊子都是一样的食物,不会烤别的。在记忆里搜寻许久,忽然想起,幼时常吃的肉蜾隆儿(蝉的幼虫)就是这样的味儿。

我们这里不比南方,以前都是种些蔬菜小米,再加上离天子脚下太近的原因,民风淳朴,只说干活,不讲究吃喝,实在没什么美食。有特色能翻出花样的主食副食几乎没有,腊肉、火锅、凉皮都是外来的,鱼、虾、大米也是外来的',本地人的都不拿手,做熟而已。

夏日主妇们做饭,蒸馒头,熬一锅金黄的小米汤,撒几粒花生或一把绿豆。捣几瓣新蒜,拍两根顶花带刺新下来的嫩黄瓜,腌点儿青尖椒,汆一把莙荙菜,炒一锅发黑的长豆角或茄子,就是一顿美餐。

馋了,或过阴天,过年过节,想改善生活,就和面剁肉,做各种馅的包子饺子,或烙发面饼、烫面饼,韭菜鸡蛋合子。遇到红白大事或村里过会,吃饭的人多,主角都是一锅热气腾腾的熬肉菜。最好的做法,是用直径一米半多的大铁锅,架在土坯垒的柴火灶上,悠闲自在,细工小火,慢慢熬。

先炸面酱,加花椒、大料、姜块炖五花肉。备好冬瓜、海带、白菜、豆芽、红薯粉条、油炸豆腐、肉丸和粉皮儿,等水开,下菜,放粉条,咕嘟嘟冒着泡儿沸腾。等差不多熟了,倒入炖好的肉,用小锅另烧油、炒酱做浇头,抓一把葱花儿或碧绿的蒜苔,拿盐、酱油和香油一拌,“噗”地往大锅心一浇,酱香、肉香和着菜香,喷涌而出。

一般人吃饭都沿着锅边舀,惯吃家儿有窍门,往大锅中间下勺子。一按,一舀,满勺子都是肉。肉好吃,酥烂,不油不腻,入口即化。海带软烂,粉条豆腐浸饱汤汁儿。就着喧腾腾刚出锅的大馒头,一口气连吃两碗,吃得人满头大汗,痛快淋漓,豪气顿生。大锅熬菜,真真是燕赵大地标配的美味,慷慨激昂,荡气回肠,那叫一个香!

我小时有几年吃素,一星半点儿的肉不沾,夹在烧饼里都不肯吃,连口肉汤都不喝,所以热闹是别人的,自己只有眼看着,啃馒头喝白水的份儿。可有一样肉我还吃,那就是肉蜾隆儿。本地人都这么叫它,翻遍字典,这是我能找到的最合适字眼儿。

肉蜾隆儿是蝉的幼虫,成虫黄白色,约三厘米长,一厘米半粗。长着几只毛爪的硬壳,里面裹着满满的优质蛋白。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小小的蝉,活在世上亦不易。从在树枝上产卵,到借着风力钻入地下,谁也不知道它怎么在地下生活的,也许是靠吸食树根的汁液吧!有时挖土,能在横截面上发现几个未长成的幼虫。样子差不多,只是小一些。

经过四年的漫长等待,四年的黑暗摸索,四年的艰苦奋斗,四年的寂寞无声。一个夏日的雨后,湿润润的空气。它开始行动了,趁着泥土松软,用头部拱开那薄薄的一层土,从一个大小仅能容身的洞里爬出,身上沾着泥水,一路小心爬行,试图找到一棵树或是灌木丛。

终于,找到了,上去,等待变身。一夜功夫,变成淡褐色,长着透明薄翼的蝉。受尽苦楚,历尽辛酸,只为有那么几天,能徜佯在金色阳光之下,展翅高翔,自由自在地鸣叫。尽管发出的声音,大数人并不欣赏,认为那是一种难听的噪音。

脱下的黄色硬壳叫蝉蜕,能入药。本草记载,“能明目。去掉前半截,只用后半截,与钩藤共用,能治小儿夜啼。”还有许多别的功效。国人不愧是尝百草的神农氏后裔,无论什么动植物,都要拿来试试,看能不能吃,能不能入药,连用前半截还是用后半截都分的门儿清。

月华如水,幽长静谧的小巷,一株老柳树,非垂柳,拧根粗点儿的枝儿,细细搓几下,抽去中间的硬心,做成能吹的“呡儿”。枝影横斜如水底荇菜,搬个小板凳儿,几个女人哄着小竹车里的孩子,闲坐一起,摇着蒲扇,赶着飞虫和蚊子。

不知何时,一只肉蜾隆儿轻轻爬过来,也许它认为是到树根部了,就那么喜孜孜地爬着,一直到鞋面上,慢慢挪动,细细的爪儿,挠着人怪痒的。

“哟,逮住个肉蜾隆儿哎!”兴奋地说一句,顺手从房根基那儿揪棵草棍儿,绕几个圈绑上。拿回家,扔火边烤熟,做哄小孩儿的零食。

肉蜾隆儿,煮着能吃,油炸也能吃。夜间几个人成群结伴,说着笑着,拿着手电筒,就着大明月亮地儿,沿着乡间小路,一棵棵大树,一丛丛灌木晃过去,往往能摸到三五只。

太少,不值得煮一回,放在煤火灶边烤熟,第二天早上再吃——得常记着过去看,离火过近会烤糊,离的远又会跑掉,这小东西长着腿儿的。似乎有些残忍,是活体放在灶火边一点点烤熟的。可那种焦香酥脆,实在是难以抵制的诱惑。间或放的远,跑了,等到天亮,它已褪去多半个壳,成了蝉。

有时在餐饮街见有卖的,价钱很贵,明晃晃摆着一大盆,挨挨挤挤,盐水煮熟泡着。不知怎么回事,一点儿感觉都没有。不想吃,甚至,看到也觉得不舒服。那么多,总不是会野生的,想是人工养殖的?电视上见过有养的,想不出来那得费多大的心思。

许多年没再吃过肉蜾隆儿了。走在路上,看到路边草棵上挂着的透明蝉蜕,心情亦是喜悦的。

篇2:舌尖上的美味,肉糕散文

舌尖上的美味,肉糕散文

出门三五里,一处一乡风。意思是说,各地的风气民俗差异很大,可能隔几里路,民风民俗就有不同。

你就拿长阳、五峰、宜都来说,三地相邻,但乡风习俗就有很大的差异,仅肉糕而言,长阳、五峰是少数民族土家族聚集地,土家人喜好猪肉糕,而宜都偏好鱼肉糕。

是的,肉糕,是我们土家人最喜爱的美食,就像怕辣的人难以称为四川人一样,不吃肉糕的人,恐怕也很难被看成土家人了。

肉糕,常见于酒席上,那会儿生活条件不好,要办酒桌的话肉量要的大,而肥肉吃的人又少,所以就有人发明了肉糕,将肥肉打成泥,再加上淀粉和各种调味品打成糕状,放入蒸笼里,表层涮上蛋液,蒸熟后切成片,再做成扣碗,像极了肉片,而且吃起来又不腻,还挺体面,所以是酒席上常见的菜。

土家所用的调味料较为齐全,特别是辣味调料,可与川菜媲美。土家人口味上嗜酸喜辣,一般农户家都有泡、腌菜坛子十多个,常年装有稀广椒、榨广椒、泡菜等多种酸辣味小菜。

大家熟悉的土家美食十碗八扣的'第一份叫头子碗,肉糕垫粉条和黄花,是10道菜中不用盖碗的其中之一。十碗八扣的第一份头子碗以肉糕为主

肉糕是用猪肉末加面粉调和大火蒸出来的块状物(三角形,片状居多),然后在肉糕快好的时候在表面加上一层搅拌好的蛋黄,蒸上一会即可出锅。

十碗八扣的第一份头子碗以肉糕为主,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照顾到所有人,辅料没有像以前那样固定为粉条黄花,而是有所变化,有肉丝青椒的,有粉条黄花的,也有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总之灵活多变,同时也给这份头子碗增加了许多魅力和文化。

肉糕,我们土家山寨最负盛名的美食。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楚王嗜鱼成性,但又时常因鱼刺卡喉咙而恼火,许多厨师因此而成了刀下鬼。后来,有一麻城厨师在剖鱼时意外发现鱼刺很容易和鱼肉分离开来,于是把分离出来的鱼肉和猪肉混合,配上佐料剁成泥,蒸成块型。楚王食之,惊喜不已。肉糕从此问世,而且名声大震。从那时起,厨师告老还乡把技艺传流到民间后,人们把肉糕捧为“天子宴席”的佼佼者,在土家,肉糕是最重要的待客佳肴。人们是把大宴宾客称作“吃肉糕”的,就可以想象到肉糕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那时穷,平常如果不是有红白喜事,需要大宴宾客,是吃不上肉糕的。只有过年的时候,再穷的家庭,也要做上一些肉糕。肉糕对于过去的土家人来说,是衡量家庭底子好薄,是衡量你为人是否厚道的重要标准。前者很好理解,家里富,肉糕当然做得多些。对于后者,是因为肉糕是我们土家人待客必备佳肴,质量是否好,煮得是否可口,都能够折射出一个家庭是否热情待客的态度和境界。

那时候大集体,所有农村家里都很穷,到年关节期间家里总要准备好肉糕,但是,妈妈只允许我们小孩子们每人吃一小块,说是要留着过年或招待客人。尽管现在早已年过花甲,但儿时过年的情景已和肉糕一起,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

曾记得,在我们老家那里有个习俗,正月里拜年,初一是拜同村或者一般朋友的,可以不煮肉糕吃。可是到了初二初三一直到元宵节,来家里拜年的都是家里客人中的贵客,开年一上门,第一件事就是为客人煮上一碗肉糕。

那个拜年第一碗肉糕的煮法,用料是极考究的。首先是肉糕要切得薄薄的,如果家境不好,肉糕做的质量不高,就切不到那种薄薄的水平。然后是煮肉糕的汤料,那可是上好的鸡汤,炖的厚厚一层黄油的样子。还有就是,肉糕煮熟出锅的时候,还必须在上面搭上梢子。就是选择上好的瘦肉配上黄花、小葱之类做成梢子,盖在肉糕上。待客的主妇用圆盆,掇上桌子,请客人品尝。肉糕香、鸡汤鲜、小葱绿,尝着肉糕,就是和主人一起分享上一年的丰收的快乐,憧憬着来年好收成的希望。

人老了,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总是在我脑海倒腾着,肉糕的香味也时常撞击着我的鼻孔,那种诱人的滋味勾引起我对母亲的回忆,回忆之中我又身不由己地回到了那个年月,母亲打肉糕的情景涌上了我的心头:

每到腊月二十三,全村几乎家家都会传出“咚咚”剁案声。听到这声音,就会兴奋不已,早早地守候在灶台前,等着肉糕出锅。

只见母亲准备好豆腐、鸡蛋清、苕粉、瘦肉和肥肉、佐料等,将剁好的猪肉沫与豆腐、苕粉参合在一起,揉碎,成沫;再加佐料,再揉,直至成糊,倒进蒸笼,在蒸之前,再用鸡蛋黄撒洒,这可是个技术活儿哦!鸡蛋黄撒满整个蒸格表面。再在表面随意撒洒一些红色的汁液,原来是用红纸撕碎后浸泡后的水。

等到肉糕即将蒸熟,揭开蒸笼,将搅拌好的蛋黄均匀涂在肉糕上。10分钟后,一笼黄松松的肉糕热气腾腾出锅了。迫不及待的几个小馋鬼忍不住端起碗筷,争先品尝,我捻起一块放入口中,只觉鲜美滑软。

篇3: 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上散文

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上散文

甲和乙都是我丈夫的同学,当我知道他们两人的婚姻故事时,我真诚地对丈夫说,这两位男人品质好,我赞成你和他们深交。

与甲和乙,起初我都没有过什么接触,对于他们的故事,我也知之甚少。

但了解一个人不用通过很多的事情,关键的事情,一件也许就够了。

我敢说,无论甲和乙身上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缺点,那也都是瑕不掩瑜的。

为了证明我的观点不是空穴来风,还是请让我把这两位的婚姻故事简要讲给读者朋友吧。

甲和妻子是高中时谈的恋爱,高中毕业时,甲考上了大学,女朋友却落榜回家乡当了一名工人,可是,甲大学毕业,留在了省城,在不乏追求者的情况下,依然跟女朋友结了婚。

有了孩子之后,为了生活方便,妻子辞职在家当全职太太,甲一个人在外打拼养家糊口,日子过得很拮据。

即便后来甲不断提升职位,妻子与他出入社交圈子时,未免显得明显落伍,可是,甲从来对妻子都没有过怨言。

尤其是在灯红酒绿的年代,很多发达了的男人,都以没有共同语言为理由,抛弃地位明显低下的发妻,而甲并没有受到影响而怠慢妻子,反而对妻子更加呵护备至。

乙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在一个旅店住宿,妻子恰好是服务员,耳闻目睹了那姑娘的善良和能干,乙便心生爱慕之情。等到他们相处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姑娘才知道乙还不清楚她的农民身份,乙知情后还是选择了跟她结婚。

婚后,那个村办的旅店解体了,乙的妻子就做卖水果等小买卖补贴家用。

直到今天,乙的妻子也没什么正式的工作,可是,我们见到的`都是人家两口子琴瑟和鸣的幸福样子。

客观地讲,因为环境和地位的关系,甲和乙妻子与周围的女人相比,脑子至少显得有些不那么灵活,这一点甲和乙不是意识不到,只是他们深深懂得一诺千金,坚持糟糠之妻不下堂,是做为一个好男人的责任!所以,一直用爱弥补着差距,使得他们各自的婚姻得以健康存续。

嫁了这么好品质的男人,是女人太幸运了。

当然,甲和乙的妻子,也都分别是温柔贤惠持家有道的好女人,不然,再有责任感的男人也做不到始终珍惜。

从来发觉到甲和乙流露过对他们各自妻子那救世主般的优越感,妻子们也不曾表现出比别的女人矮半截的心态。

偶尔与这两位幸福的妻子聊天时,会半真半假地提醒了女友们身在福中要知福。

其实,她们两个的丈夫,不变心地休了他们已经很讲究了,在外边又不拈花惹草儿的,是他们太讲究了。她们两个做妻子的唯有好好珍惜,当然,他们一直珍惜呵护得不错。

婚姻经营得好也不是单方面的功劳,军功章上有丈夫的一半也自然有做妻子的一半。

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上,妻子不张扬,不显摆自己找了好丈夫,大家心里也是明镜儿似的。

相反,那些总是说自己找了好老婆的,不见得实际上真的如此,往往是破包子露了馅儿。

比如,我的一个男同学,老妈四十多岁生的他,宝贝疙瘩一样养大,等他大学毕业工作后,找对象第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带着老妈。

后来不知道是如何谈的,反正他结婚了。

在我每次在场合上见到他时,他都是带着老妈参加的,他说不把老妈带在身边不放心,而且,他照顾老妈很周到细致,令所有在场的人都佩服他的孝敬。

可是,我在敬佩他的同时,却忍不住在想,如果老婆真的贤惠孝敬,不会让丈夫出席什么场合都得领着老妈,一回老婆有特殊情况,不能照顾,可以理解,回回都特殊那就不得不令人匪夷所思了。

必须声明的是,这个我没有考证,所以,也还只是猜测,我是很不希望被我猜中的。

不然,我那个同学就太可悲了。

碗里的肉散文

夏日畅想散文

夏日余晖散文

养鸭儿的散文

黑笼儿散文

捡麦穗儿散文

豆儿香散文

玉儿优美散文

夏日时光的散文

夏日清晨高中散文

夏日美味肉蜾隆儿散文(推荐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夏日美味肉蜾隆儿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