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捡麦穗儿散文(共含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EMIL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捡麦穗儿散文
五黄六月天,是家乡收麦的时节。当骄阳烤得麦梢儿褪去最后一丝绿意的时候,庄稼人就准备开镰割麦了。
麦收时节,是大忙季节,大人小孩都不能闲着。记得在生产队集体劳动的时候,每到割麦季节,学校都要给我们放一周左右的夏忙假,让我们这些学生娃回家帮大人收麦子。那时候,集体耕种集体收割,为了防止“磨洋工”,每割一块儿麦子,生产队长都要把男女劳力大致分配均匀,或五人一组,或六人一伙儿,比赛割麦子。随着小组长一声令下,割麦的队伍一字儿排开,挽起袖子,迈开步子,抡圆膀子,挥舞银镰,有说有笑的开始割起来。庄稼人个个都是割麦的好把式,你看他们面对沉甸甸的麦穗深深地弯下腰,左腿上前,右腿在后,左手搂过一把麦子,右手挥舞雪亮的镰刀,唰唰,唰唰,……划出优美的弧线,然后左腿一抬,右手用镰刀一搂,割下的麦子就齐整整地躺在地上,再转身“刷刷刷刷”地开割。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连贯娴熟而又富有节奏,简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顿把饭功夫,那一大块儿气宇轩昂的.麦子被齐整整地放倒了,这儿一铺,那儿一堆。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麦海,转眼间,只剩下寸把长的麦茬,犹如高超的理发师理过的板儿寸。这时候,先割完的笑没割完的“磨洋工”,后割完的抱怨组长分配不公,大伙儿说说笑笑,吵吵闹闹,只图嘴上快活,心里并不见怪,在说笑打闹中,早已忘记了繁重的劳动。
因为开展割麦竞赛,各组要比谁割得快,看谁割得多,为了比速度,割过的麦地到处是散落的麦穗儿。这时候,队长分派我们跟在大人后面捡麦穗儿,捡五斤麦穗儿记一分工,看谁捡得多,比谁捡得快。孩子们眼尖手快,腿脚灵便,你看他们穿着草鞋,拎着笼子,一路环顾四周,低着头,弯着腰,看见散落地上的麦子,就连杆带穗儿捡起来,攥在手里,好像攥着一个火把,小手握不住了,就挑出一根粗壮的麦秆儿逢麦穗儿尾部绕几圈儿缠住,各人绑的麦把子都做上记号,自个儿找个地方堆在一起。
开始捡麦穗儿的时候,大伙儿一字排开,如梳篦梳一般从地脚捡到地头,慢慢的,队伍乱了,特别是大兰和更栓,他们身强力壮,手脚麻利,专挑穗儿大粒儿饱的捡,转眼功夫就跑到前面去了。后面的一看也急眼了,一哄而散,四处去捡个儿大粒饱的麦穗儿。腊梅和小菊人小鬼大,浑水摸鱼,乘大伙儿不注意,悄悄从放倒的麦堆里抓起几把,塞进斜挎着的挎篮里,被阿呆发现了,大声喊道:“腊梅、小菊抓麦子啰!”“腊梅、小菊抓麦子啰!”这时我们才发现秘密,难怪腊梅和小菊的挎篮里都快装满了而我们的口袋却还是瘪塌塌的。“腊梅、小菊偷懒耍滑!”“腊梅、小菊偷懒耍滑!”在大伙儿的一片叫嚷声中,腊梅和小菊满脸通红地把抓起来的麦子丢进麦堆里,远远地捡去了。
正午的太阳好像一面魔镜射出万千支毒箭,刺得人如芒在背,浑身难受。乘着大人吃烟歇火的空儿,我们也纷纷溜到树下歇阴。孩子们是耐不住寂寞的。即使是在歇阴的间歇,他们也不忘玩耍打闹。乘着阿呆不注意,腊梅掐掉一个麦芒乍开的大麦穗儿,掀起阿呆的裤管,麦芒朝下塞进去,用力抖动裤管,越抖动裤管,麦穗儿贴着大腿越往上窜,扎得阿呆连蹦带跳,哇哇大叫,阿呆越蹦得欢,麦穗儿往上窜得越快,最后只有躲到草窠里,解下裤子,把麦穗儿捉出来,这时腿上被麦芒扎出一道道殷红的血印,热汗一出,辣得火烧火燎的痛。
爱打抱不平的更栓,发现腊梅报复阿呆,乘腊梅不注意,偷偷往腊梅的裤管里塞了一个大麦穗儿,想拉着腊梅到处跑,但是腊梅偏偏不上当,她用手死死捏住麦穗儿,任你怎样抖动裤管,麦穗儿也动弹不得,然后蹲在地上,慢慢卷起裤腿儿,把揉碎的麦穗儿掏出来。站起来,抖抖裤腿儿,掐掉一个麦穗儿去追打更栓,更栓在人缝里腾挪闪躲,上蹦下跳,扮着鬼脸,逗得大伙儿哈哈大笑。
疯够了,玩累了,各人把各人捡的麦把子收拢来,堆放在树荫下,剪掉麦秸秆儿,把麦穗儿装进蛇皮袋子,不一会儿,一只只干瘪的袋子纷纷站立起来了。掂着满袋的麦穗儿去过称,会计记下斤两,我们捡的麦穗儿就交公了。忙假结束了,会计把我们每个人捡的麦穗儿一合计,哎呀,还真不少,我捡了五十多斤,图十几分工呢。我们第一次用自己的劳动为集体和家庭做出了贡献,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啦。
如今捡麦穗儿的生活早已离我们远去了,但是每到割麦季节,童年捡麦穗儿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让人魂牵梦萦,让人难以忘怀!是啊,也许从那时起,我们在懵懂中体会到了什么是辛勤劳动,什么是颗粒归仓,什么是劳动的快乐,如今的孩子哪里懂得这些啊!
捡麦穗的老人的经典散文
六月的大运河边,连续刮了几天热昂昂的东南风,气温热了起来,站在阳光下一动不动,很快也能让人热得冒火,骄阳似火说的就是这样的天气,话里一点儿也没有夸张的意思。此时,田里的麦子也就熟透了。
由于有了收割机,弯镰割麦这种繁重的体力活也就成了历史。经历过的人重忆起过去的那段日子,心里仍是满满的酸涩,也有道不完的感慨,可见艰辛的根在人们的心里扎得有多深。
从远处望去,金色的麦田已被麦茬所代替,麦茬上浮着或密或稀的丛丛麦草,仍能想像出收割前那让人欣喜的状观。农安、物丰天下安,物价才会稳!这世上还有许多人,别看常在朋友圈里炫耀着富有,其实远没有富裕到不在乎物价的程度,物价稍有波动,还是很担心的,所以我们希望稳产丰收。
在一片割好的麦田里,我看到了一位老人,头上扎着一条毛巾,露出的头发是白色的,那是一种干枯的白色。她驼着背,手里拿着口袋,不时地弯下腰去捡拾着麦穗。每捡好一处,老人就要吃力地在麦茬里挪动到别的地方。有时走到厚的麦草前,我担心她会被绊倒了,最终她还是挪了过去,脚步显得是那么的沉重,我想老人的'关节也老了,已变得不再灵活。
在地边和地头上,机器漏掉的麦穗会很多,老人看到了,脸上会浮现出笑意,像遇上了宝藏一样,手上的动作也会跟着快起来。
“老人家,这边有很多呢。”我也发现了很多掉落的麦穗,就帮着她捡起来。
当我把捡好的麦穗送到她的口袋里时,老人向我表示了谢意。“麦子好不容易长成了这样,马上就能吃到嘴边的东西,最后再漏掉太可惜了。”老人感叹着,我发现她的眼睛也不好,眼里汪着的是浑浊的泪水。
捡好了这块地,老人要换地方了,她把口袋放到了路边的三轮车里。
那是一辆老式的脚蹬三轮车,车厢上落了漆,许多地方露出了斑驳的锈痕。她努力地直起身子,仍不比车把高出多少。前后挪动了几次车子,才把车子拐好方向。
然后,我看见老人跨到了车上,双手紧握住车把,身子几乎平伏在车上,接着就吱吱歪歪地骑走了。
老人的背影慢慢地消失在苍茫的远处,融成了麦田里的一个黑点。我这时才想起来,她的儿女呢?怎忍心让老人这样。
冷静下来一想,其实纵使儿女身有百万家产,甚至家产多到了花不完,农村的老人仍会这样,一生操劳惯了,她们难以停下自己勤劳的双手。世上也只有经历过困苦的人,才懂得粮食是比黄金还珍贵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守望者。
当我们急匆匆地想脱离开田地后,他们仍在大地上守望着,有了他们,这才换来了天下人安定的日子。对他们,我们能做到的,也惟有去深深的尊重。
语文 -捡麦穗
《拣麦穗》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 黄榆 (高中)
一. 教学目的:
1. 把握文章人物的个性、语言。
2. 了解故事线索,学习作者安排故事情节的手法。
3. 学习作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纯朴人性之美。
二. 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文中所传达的情感。
三. 课时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纯真的时光。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童年有什么样的'回忆呢?是不是有很多开心的事情发生呢?
生:(齐声)是。
(台下很多同学都在回忆,有的说小时候喜欢爬树,有的说最喜欢去游乐园玩,有的说小时侯没有作业很开心 …… )
师:同学们的童年真的过得丰富多彩。但你们肯定没有到过田地里拣麦穗的经历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现代女作家――张洁写的《拣麦穗》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了解张洁吗?
生:她是著名的女作家。
师:对。她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散文集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而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得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板书张洁作品)
师:张洁作品的创作主题都是围绕着“人”与“爱”展开的。那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她这篇描写童年的散文,一同来感受她细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吧。
师:现在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线索。 (同学阅读课文)
师:好,刚才同学们阅读过课文了,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复述故事。
(老师点名请一位同学)
一生:故事是说有一个小女孩想嫁给一个买灶糖的老汉,后来老汉死了,小女孩很伤心。
师:概括得很好,很精简。但是文中就只有小女孩和老汉吗?
生:不是,还有姑娘们和二姨。
师:那有没同学要再补充故事的?
(一女生举手)
师:好,那请这位同学再复述故事吧。
一女生:故事是开头写了一群姑娘们在拣麦穗,再讲小女孩也拣麦穗。因为她想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后来老汉死了,小姑娘很伤心,在柿子树下哭。
师:好。补充得很好。那么大家再想一下,姑娘们和故事的情节有什么关系呢?
生:(思考)
师: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文中一开始就写到了姑娘们干什么了?
生:拣麦穗。
师:拣麦穗干什么呀?
生:把麦穗卖了就可以备嫁妆。
师:哦,原来拣麦穗就是为了备嫁妆。那么小女孩拣麦穗也是为了备嫁妆了?
师:那这样一来我们就清楚了,文章开始就写到姑娘们拣麦穗就是为了引出小姑娘的故事。那接下来我们都来当一回导演将这个故事拍成电影好吗?
生:好(很兴奋,注意力都集中起来)。
师:拍电影我们首先要安排好故事的场景、人物、和人物的动作表情。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分为四个场景。那现在我们分四个小组,每个组负责一个场景。
第一组同学
生1:首先第一个场景是
《捡麦穗》教案
捡麦穗 张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赏析文中景物、人物描写理解作品复杂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学习生动传神、纯净朴素的语言风格。2、通过探究课文思路和作品主题,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情感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探究文章思路和主题。 2、感受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情感美。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1.继冰心之后,中国文坛又出现了一位熠熠闪耀的女作家――张洁。 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的文章如一幅 “幽雅淡泊的泼墨山水画”,“诗情画意被罩于一层由温柔的忧郁和缠绵所构成的朦胧薄雾之中,有点难以捉摸,却又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洁的散文《拣麦穗》,一起来走进张洁。 2.作者简介: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其中《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她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常在文坛中引起争论。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作者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字词积累: 字音:拣麦穗 (suì)磕(kē)碰戏谑(xuè) 害臊(sào) 山坳(ào) 蹒跚(pánshān) 词义:戏谑:开玩笑; 步履:步行,步伐;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 约莫:推测,估计。 企望:期盼,盼望。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四个同学一组) 思考讨论: 1.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请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 2.结合文章标题思考:谁拣麦穗?在拣麦穗时她们有着什么样的梦?梦实现了吗?两者对梦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线,暗线) 明确: 1.第一部分:直接入题,叙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幻梦以及幻梦破灭,姑娘们拣麦穗或姑娘们的梦想; 第二部分:回忆“我”童年拣麦穗的幻梦以及得到温爱,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或我的梦; 第三部分:卖灶糖老人的离去,“我”渴望爱的幻想破灭,卖灶糖的老汉去了或梦幻的破灭 2.“我”:和姑娘们;我:嫁卖灶糖老汉 姑娘们:换取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 梦想破灭;我: 寄托对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信念;姑娘们:麻木、顺受. 3.明线:拣麦穗;暗线:爱。汇成一曲催人泪下的人间挚爱的歌. 第二课时 四.赏析全文. A.精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a.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讲解: 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b.总领全文,并贯穿全文,为下文写“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 B. 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独白,“我”,二姨,老汉各一位同学). 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是怎样的女孩?天真烂漫,幼稚纯真. 天真无邪 2.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正因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护。 3.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位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他那样朴素地疼爱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4.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才讴歌的爱. C.精读第三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A.课文写到“我”在村口的柿子树下站着等卖灶糖的老汉时,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第三部分第7段和第9段) 1、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象征)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②运用了反衬手法。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景,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2.“小火柿子”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 “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3、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老汉离世的悲伤、痛苦、怀念之情。 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着追求。 B.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1.“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①“烟荷包”寄托了作者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之情。 ②“烟荷包”虽然粗糙、丑陋,但它饱含了作者对老汉所给予的那份朴素的疼爱的回忆,作者想找到它,就是想找到生活中朴素的温爱,这种温爱是作者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体会感情: 年少时每个人都有过五彩缤纷的梦,梦虽美丽,有时却如肥皂泡一般被现实一触即溃。于是有人沮丧,有人绝望,也有人重新点燃理想的火花。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第一和第三部分,初步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请两个朗读较好学生读。 提问:你们从他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引导:微带感伤的感情基调,令人伤心,惆怅。 六.小结: 拣麦穗以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描述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追逐美好的人和事的故事,是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颂。 今天我们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享了张洁的一段令人伤感的儿时经历,感受到她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向往。也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永远鲜红透亮。 【板书设计】 拣麦穗 → 拣梦想 换取嫁妆,寻觅幸福 姑娘们 梦想破灭 麻木顺受 “我” 嫁给 卖灶糖的老汉 寄托对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信念捡麦穗五年级作文
傍晚,雨过天晴,我们回到乡下。
刚停好车,琴姨已经开始向我炫耀:“贝贝,快来看,我们刚才到田里捡麦穗,捡了好多呢!”可不是吗,家门口的场上,堆满了麦穗,一片金黄,偶见一些还没完全成熟,黄中带绿。
“啊呀,你们也不等我一起去捡!”我好像错过了一次重要会议,懊恼极了。琴姨也抱怨:“谁让你们不早点回来!我只好和你老舅去捡,他还不乐意。”
“那没关系,现在还能出去。”我又跑到隔壁,叫来了宝姐。
我们提上篮子,带上剪刀,琴姨带着我们准备出发。
这时,奶奶发话了:“你们别出去了,外面刚下过雨,地里都是湿的”。
唉,太让人扫兴了,好在有妈妈撑腰:“让她们去吧,感受一下我们小时候的生活。”
“就是就是!”我们冲着奶奶伸了伸舌头。奶奶无奈,只好放我们走。
收割后的麦地,满地的麦茬,随处可见遗留下来的麦穗,或立或躺,我们可像是见着了宝贝。我和琴姨用剪刀剪下麦穗,宝姐负责提篮子。不一会功夫,一整篮子麦穗就被我们提回了家。
我问爷爷:“这些青绿色的'麦穗怎么办呀?”爷爷说:“没事儿,晒一晒,也会变黄的。”
看着这满满一篮子麦穗,我对琴姨说:“好有成就感啊,明天我早点回来,再去捡。”我们还计划好了,要把这些麦穗晒干,打出麦子,然后炒熟,磨成粉,拌上芝麻和白糖,那就是琴姨和妈妈她们小时候的美味零食——麦磨!
麦穗儿五年级作文
上星期的一天,我中午回老妈家,她非让我带回一袋麦穗儿,说是和几个老姐妹去郊区一块农民废弃的麦地上摘的,她蒸熟了,让我给女儿尝一尝。
我说拿几个就行了,让她观察认识一下即可,老妈不听,硬是装了一保鲜袋里命令我提走。
晚上女儿回来,看到麦穗儿欣喜若狂,剥了一粒又一粒,连说好吃,大概是觉得新鲜,晚饭还洒到粥碗里几颗。
“妈妈,难道面粉真的是它变的吗?”她举着一个麦穗儿,好奇地细细观察。
女儿见过麦地里的麦子,多是在未成熟的时候,对于成熟的麦穗儿,她大概是第一次“亲密接触”,并且自己亲手把麦仁剥出来品尝,看来平时让女儿接触大自然实在是太少了,真该检讨了。
第二天上学女儿带了四五个麦穗,说要给好朋友尝一尝,我建议她多带点,反正家里也没人吃,都要放干了,她不同意,坚持就带了几个。
下午放学回来,小妮子兴奋地说:“妈妈,我带的麦穗太受欢迎了,刚拿出来就被一抢而光!”
我没想到城市的孩子还对麦穗感兴趣啊,就好奇地问“她们觉得好吃吗?”
“当然了,所有的女同学都向我要,她们都说特别好吃,象玉米的味道,嚼着筋筋的!”
“你的同学都见过麦穗吗?”我问。
“好多是第一次见到呢,有的在电影电视上见过,只有薇薇见过,她老家好象是农村的!”
“那她们知道麦穗能做出什么吗?”
“我问了好几个人,她们都不知道,对了,贝贝说,这一粒一粒剥出来就是大米,哈哈!”女儿笑着,她也觉得有些好笑了。
“妈妈,明天我再带点吧,好几个人都问我要呢!”
“明天多带点吧,最好给科学老师带几个,让她在课上给你们讲解一下。”我说。
“好吧,今天我们班主任看见我带的.麦穗了,她也没管,呵呵!”
听女儿说平时班主任是绝不允许学生带零食来学校的,发现了就要立刻没收的,一定是看到孩子们新奇开心的样子,不忍心收缴了吧,我想。
麦穗儿,我望着它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图画:许多衣着朴素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灼人的烈日下,弯腰拾着麦穗儿,脸上的汗珠亮闪闪的,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是他们红扑扑的纯真的笑脸!
那片农科院的实验田,早已被高楼大厦所代替,“拾麦穗儿”的场景,却永远留在了记忆里。也就是经历了“拾麦穗儿”,使10岁的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劳动者的艰辛,这种体会大概是一生不会忘记的吧。
唉,现在的孩子,好象什么都不缺,又好象缺了很多很多...
捡麦穗的哲理故事
捡麦穗的哲理故事
他把弟子带到麦地边说:“你们去找一支眼见到的,最大的麦穗,但是一直向前走,不要后退。”
弟子们走下麦田,到处都是粗大的麦穗,哪一支才是最大的'呢?他们埋头前行,总以为最大的那支还没有见到,他们都尝试着摘了几支,结果都不满意,就扔掉了。过了好久,大家忽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走到头了!结果,多数弟子都是两手空空,他们望着麦田,无数大而沉甸甸的麦穗在风中摇曳,似乎带着嘲讽。
【启示】
很多人在生活中眼高手低,总是觉得下一次才是最好的,目前得到的,总是充满怀疑,但是时间和机会都是有限的,也许永远等不到下一次了。备战中考高考也是如此,很多人总是把希望寄托下一次,没有反思这一次没有把握住机会的原因,一直到考试都没有证明自己。考试结束了,当我们回首再看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是不是能想到:尽管有时候你捡到的麦穗很小,但是你可以把它变成种子,为它找一片肥沃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精心的耕作,那么总有一天你就可以拥有一片麦田。
拾麦穗散文
田野里麦子熟了,一望无际的金黄铺天盖地,麦浪在微风的抚弄下泛起一圈圈涟漪,好像一颗石子丢进了湖水里,经过了冬天霜雪的洗礼、春天雨露的灌溉、夏天骄阳的沐浴,这时的麦穗鼓鼓囊囊,麦芒笔直修长,几天之内成片的由青变黄。一台台收割机的锋利刀刃轻巧地把麦穗卷进机器,炎热的阳光照得大地有点烫,风儿夹杂着秸秆的清香荡漾开来。
我弯腰拾起几株连着秸秆的麦穗,几颗麦粒在手指的触碰下蹦了出来,饱满圆润,新鲜得讨人喜欢,不经意间又滑出了指缝。想起小时候,农村麦收的情景。那时没有收割机,靠的完全是人力,大人割完了麦子,扎成捆拉回家,叫我去田里拾麦穗。那些虽然是童年的记忆,却如昨天发生的事情一般,捡拾着一粒粒麦穗,我亲身体验着劳动的乐趣,也更加懂得珍惜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麦芒地里不像别处那么好走,不注意就会扎破脚,拾一会儿麦穗,如果累了,我就会逗逗附在麦芒上的'蚂蚱,追逐一只只飞舞的蝴蝶,喝一杯母亲为我灌好的糖茶水,抬头看看镶金边的云彩,倦意就消失在了田野里。奶奶最会看云识天气,常听她说:云往东,火喷喷;云往西,水滴滴;云往南,水飘船;云往北,收拾筐篮晒干麦。这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奶奶告诉过我,在旧社会那艰苦的岁月里,她们忍饥挨饿,常常是有上顿没下顿,吃不上饭,所以她们更加懂得珍惜粮食。由于过去家庭条件不好,母亲也格外节俭,常常教育我不要浪费。看着这沉甸甸的麦穗,我就想起了她们那些温馨的话语,能帮助家里拾麦穗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我也在拾麦穗中度过了一些快乐的时光。
现在收割机取代了人力,但是拾麦穗的情景却驻进了我的心中。
★ 养鸭儿的散文
★ 黑笼儿散文
★ 豆儿香散文
★ 玉儿优美散文
★ 墨雨萱儿散文
★ 儿要展翅飞散文
★ 千层底儿布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