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共含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修道院里的歌者”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浅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时代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为此笔者提出若干建议.
作 者:唐玮 作者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江苏,无锡,214000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大学生 文化素质教育 高等教育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访大连大学党委书记王志强《 光明日报 》( 06月13日 16 版) 大连大学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作为一所市属高校,能够获批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凭借的是先进的大学文化理念和将理念扎实予以贯彻的实践。日前,记者专程采访了该校党委书记王志强教授。 记者:作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大连大学的特色是什么? 王志强:现在国内外名校的大学文化都经历了一个漫长渐进、自然积淀的形成过程。大连大学还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它将形成怎样的大学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说只能被动地等待,而是也要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比如不断根据学校的实情去凝练一些精神理念,让这些理念在实践中打磨、修正、清晰和沉淀。所以如果说我们的大学文化建设有什么亮点的话,那就是我们有一种积极、主动的文化创造意识和观念,而不是坐等。大连大学的文化一定要经过几代连大人的努力才能渐成,我们今天的创造就是它将来有所成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正在创造大连大学的文化史,而这种创造精神本身也正是大连大学文化精神的一部分。 从实践层面而言,我校的博物馆是我们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最重要的载体。博物馆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展览面积近3760平方米,根据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分别设置了人文社会科学展厅、自然科学展厅、生命科学展厅、艺术展厅和东北历史文物展厅五个部分,图片、实物展品近万件,涉猎学校十大学科门类55个本科专业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为医学、化学、机械设计制作及其自动化、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音乐学等多个专业提供了教学场所。大连大学博物馆充分体现和实现了多学科文化素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综合功能。 记者: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结合,大连大学是如何开展的? 王志强: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了教育既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又要为受教育者个人全面发展服务。所谓受教育者个人全面发展,落到大学教育的实践层面就是指通识教育。大连大学是一所拥有哲、法、经济、教育、文、艺术、史、理、工、医、管理11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正可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进行通识教育的建设。 大连大学的公共选修课分为四类,各类课程的教育目标明确:人文科学与艺术类,培养认知、分辨、批判的能力和领悟鉴赏能力;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类,让学生了解社会科学家如何解读人类行为并探知现代社会问题;自然科学与技术类,探讨科学概念的发现、发展及如何形成原理法则,进而影响人类与世界;医药学与健康类,了解人类自身规律、人类疾病及其治疗原则,增加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生活质量。这四类课程构成较为完善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对社会、自然和人自身的知识都有所了解,达到了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健全心智的目标。 记者:在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上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结合,很多高校也都在尝试,但若具体到文理如何实现交叉、互渗和融合,是很复杂的。 王志强:是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结合,从学科角度来看,也称为文理的结合。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我们很提倡学科的交叉、互助和共赢。但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等原因,更多的是理与理、理与工的结合,文科内部本就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所以学科的交叉主要还是在理科内部和文科内部进行,而且主要是教师科研课题的合作。 为了鼓励文理学科之间的交叉,以及重视学生的受益性,我们在学校教改课题的立项上特别予以政策倾斜,也确实因此出现了文科教师与理科教师的合作项目,如我校的重点教改课题中有1项为历史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专业的老师们联合申报的《文理深层交融的通识教育改革:以史学和数学的合作为探索》。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研讨和实践,该课题组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学校对此很关注,因为这有可能成为我们找到文理如何进行交叉的较好切入点,从而真正将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落到教学实践层面,让学生受益。这也是我们学校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各层面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尝试之一。 (本报记者 吴 琳)共产党宣言/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
社会主义人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
帝国主义论/ 列宁
国家与革命/ 列宁
毛泽东著作选读/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
邓小平文选/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
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 普列治诺夫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普列治诺夫
建国方略/ 孙中山
理想国/ 柏拉图
政治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拉斯韦尔
社会契约论/ 卢梭
纯粹理性批判/ (德国)康德
小逻辑/ 黑格尔
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
人性论/ (英国)体谟
利维坦/ (英国)霍布斯
美学/ (德)黑格尔著;先朱光潜译
物种起源/ 达尔文
古代社会/ 摩尔根
现代政治分析/ 达尔
政治学说史/ 萨拜因
新工具/ 培根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
正义论/ 罗尔斯
历史研究/ 汤因比
社会学大纲/ 李达
外国史学名著选/ 吴子廑
诗经/
楚辞/
周易/
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
道德经/
老子/
庄子/ 庄子
荀子/ 荀子
韩非子/ 韩非
孙子兵法/ 孙武
史记/ 司马迁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
文史通义/ 章学诚
四库全书总目/ 纪昀等
颜氏家训/ 颜之推
中国神话传说/ 袁珂
世说新语/ 刘义庆
文选/ 萧统
古文观止/ 吴楚材、吴调侯
唐诗三百首/ 孙洙
唐宋名家词选/ 龙榆生
窦娥冤/ 关治卿
西厢记/ 王实甫
牡丹亭/ 汤显祖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水浒传/ 施耐庵
西游记/ 吴承恩
长生殿/ (清)洪升
桃花扇/ (清)孙尚任
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
儒林外史/ 吴敬梓
红楼梦/ 曹雪芹
毛泽东诗词集/ 中共中央研究室编
鲁迅选集/ 鲁迅
女神/ 郭沫若
胡适文存/ 胡适
朱清诗文选集/ 朱自清
闻一多诗文选集/ 闻一多
艾青诗选/ 艾青
子夜/ 茅盾
围城/ 钱钟书
雷雨/ 曹禺
骆驼祥子/ 老舍
家/ 巴金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丁玲
暴见骤雨/ 周立波
红旗谱/ 梁斌
青春之歌/ 杨沫
红岩/ 罗广斌、杨益言
神曲/ (意大利)但丁
堂吉诃德/ (西班牙)塞万提斯
红与黑/ (法国)斯丹达尔(又译司汤达)
高老头/ (法国)巴尔扎克
罗密欧与朱丽叶/ (英国)莎士比亚
简爱/ (英国)夏洛特·勃朗特
牛虻/ (爱尔兰)艾·丽·伏尼契
浮士德/ (德国)歌德
普希金抒情诗选集/ (俄国)普希金
安娜·卡列尼娜/ (俄国)托尔斯泰
母亲/ (俄苏)高尔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马克思传/ (德)弗·梅林
老人与海/ (美国)海明威
荒野的呼唤/ 杰克·伦敦
罪与罚/ (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夫卡小说选/ (奥地利)卡夫卡
荒原/ (美)托·史·艾略特
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范围:
问卷调查所选样本为云南高职院校的三所重点院校的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7份,回收率96.8%。
2、调查方法:
分为问卷发放调查与采访调查两种。因本次调查范围较小,固采用即发即写即收的方式,问卷回收率较高。
二、调查结果
(一)基本认知状况
1、在受到的人文教育或精神陶冶中,对您影响最大的是:( )
从调查结果看,在职业院校中,学校教育依然是大学生接受人文教育与熏陶的最主要途径,占44.44%;其次是家庭,占25.84%;社会途径占18.35%,书刊与传媒占11.37%。
2、您认为人文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说重要吗?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90.7%的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对他们非常重要;7%的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对个人重要性一般;仅分别有1%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不重要或者没有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3、您认为自己需要人文素质的学习培养吗?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人文素质的学习有较强烈的需求。认为非常需要和需要人文素质培养的占了94.3%。
4、您认为自然科学人才的成功与他们自身的人文素质:
70.5%的大学生对此有清楚的认知;18.3%的大学生认为会有一定的关系;但有11.2%的大学生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关系。
5、除了本专业的书刊外,您最感兴趣的书籍杂志是:( )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非专业书刊,对大学生拓展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层次有重要意义。从调查结果看,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生活类书籍,其次是艺术类和文史哲类,再次是时政类,魔幻和体育类最次。
6、您个人最大的业余爱好是:( )
本题中有170名大学生选择了多项业余爱好,对数据统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就总体比例看,47.3%的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最高;对电影和旅游也有较大兴趣,均占到34%;体育运动与上网则在25%左右。
7、您J为您在人文方面的爱好会使你( ):
从调查结果看,半数大学生认为人文方面的爱好最大的作用是使人心灵充实,其次是使言谈举止文雅、提高生活品位,再次是可以使自身性格开朗。
8、您对学校的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态度是( )
职业院校均延续开设有人文素质选修课,调查结果反映出课程设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但满意度并不是很高,不甚满意的同学也占了18.9%。
(二)人文知识储备状况
1、文学知识:学生大多数爱好文学,在校期间普遍能够通过阅读中外经典名著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对文学知识了解较好。此部分作答情况最好。对于四大名著及其作者、第一部诗歌总集等知识的认知度达到91.5%和79.1%。
2、历史知识:有77.5%的同学回答出被称为“国父”的'是“孙中山”;60.4%的同学知道建国历史最短的大国是美国;能够说出道家学说代表人物的同学有79.8%。
3、科技常识:有59.7%的同学了解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是毕N;87.9%的同学都能判断蒸汽机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在哲学家的认知上有82.4%的同学判断正确。但在地理认知上稍有遗憾,知道世界上最长河流的同学有39.8%。
4、艺术素养: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5.6%的学生能够回答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包括拉斐尔。
(三)人文素质拓展状况
民族意识方面,大学生对全球化、多极化背景下民族意识变化趋势并不是十分自信。认为民族意识变化趋势增强的学生不到一半(41.6%)。
校园文化生活方面,大学生最有兴趣的是文艺活动(58.4%);专业培训(43.4%)也较有吸引力;对社团活动(35.1%)、体育活动(31.8%)和人文讲座(30.7%)的积极性不是很大。从关注角度看,大学生更喜欢文化娱乐新闻(57.4%),其次是科技新闻(31.5%),再次才是政治经济新闻(25.3%)。
三、分析小结
在多元化环境中,95后大学生有着广泛的吸收文化因子的渠道。在学校这个主阵地针对性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其他的影响渠道。
他们对于对人文教育的需求较为迫切,兴趣很高,这无疑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利的认识上的保障。
在经济较宽裕、物质较丰富的时代背景下,95后大学生更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对国家时政缺少一定的关注,实际上分离了个人小发展与社会大发展之间的联系。这点值得我们去注意和思考当下教育整体导向存在的问题。95后大学生生长在物质丰富的社会环境下,数码产品特别是智能手机已经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丰富多元的社会文化为精神需求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对职业院校如何引导这些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5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远远高于其他社会群体,网络成为他们获取社会资讯的主渠道。这说明过度娱乐化的确已经成为社会现象,大学生更是受到了影响。利用好网络资源,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可以取得更广、更深的教学效果;同时,怎样防止部分学生沉迷网络致荒废学业,也是培养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课题。
素质教育对职业院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精神、道德修养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综合上述多项调查选题结果及对其的研判分析,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到素质教育的现状,并进一步探索职业院校加强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针对95后大学生准确地定位素质教育在他们成长成才中的作用。
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
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再思考
教育部副部长 周远清
随着全教会及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谈话精神的深入学习和贯彻,素质教育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高等教育如何贯彻全教会精神,高等学校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经过几年来教育思想观念的探讨,以及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特别是通过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的深入学习和领会,方向已经明确,思路也已清晰,而且也初步形成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然而,真正要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明确。
关于素质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是对“素质”一词经过几年来的探讨和实践,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一种界定。这一界定对于人才培养来讲,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首先,作为心理品质,这里所讲的“素质”有别于人的生理素质,不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它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也就是说,素质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
其次,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单纯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素质,知识只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没有知识作基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便不具有必然性和目标性,但只具有丰富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较高的素质。
第三,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由于它是知识积淀、内化的结果,因而它具有理性的特征,同时它又是潜在的,是通过外在形态(人的言行)来体现的,因此,素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对待外界和自身的态度。因而,也有专家将人才的素质概括为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身的态度。
当然,并不因为素质的相对稳定性而断言素质一旦形成就是一成不变的,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它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因而它又会在外界的影响和冲击下,发生变化,有时可能是质的变化。从这一意义而言,人才的素质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人才素质应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也就是通过教育在这几个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关于素质教育
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由于素质及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使我们对人才、人才培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从素质的观念出发,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人才的素质又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这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人才观。从这一意义出发,在人才培养上,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特别是应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在提高素质中又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也就成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观念,或称之为素质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从重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能力直至注重提高素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教育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五六十年代在我国流传着一个著名的比喻,即给学生干粮不如给学生猎枪,这个比喻强调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构成人才的要素中,有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东西存在,对于人才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更具影响力的东西存在,或者说使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存在,那就是“素质”,其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为人之道,就是“做人”。
现实的存在已经证实了这样一个道理,具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具备了较高素质的人,换言之,只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而缺乏较高素质的人才不能称之为完全的或是健全的人才。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的提高,不能算是完善的教育。由此可见,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提出,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重视传授知识到既重视传授知识又重视培养能力,是教育思想的一大突破,从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到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素质,是教育思想的又一大突破。
然而,我们并不由此推断,过去的教育,特别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着眼点的教育体系或模式,对人才素质的提高就不产生影响或发挥作用。就一般意义而言,任一种类型、模式或方式的教育对人才的心理品质即素质都会产生影响,“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是可以体现于任一种教育的。但值得指出的是,在素质的提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教育中,教育本身对人才素质的提高所产生的影响带有不自觉性和不确定性,而只有当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提出以后,提高素质才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明确目的。因而,加强或注重素质教育,可以说是教育思想观念上具有时代特征的一重大突破。
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
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倡导素质教育的思想,不是以一种教育代替另一种教育,也不是以素质教育取代专业教育,或者说不能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因此,从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出发,高等教育应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专业教育,因此,就高等教育而言,重视素质教育就应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素质教育中的三个要素,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在高等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现行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挑战。
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没有相应的知识的武装,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从素质教育的思想出发,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除了专业的有关知识外,更应重视学生“为人”、“做人”所必备的知识,即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知识。
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所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即“做人”的能力。
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但素质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更加复杂,所以加强或注重素质教育,就要更加注重渗透性的教育,养成型的教育,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内化过程,为此就应更加注重实践,包括社会实践。仅仅是表层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育方法的变革与更新。
从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看,高质量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和完美统一。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的解决如何做人,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即既要使学生学会做事,又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才是理想的教育。因而我们认为,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这与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完全一致的。
关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1995年,针对当时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我们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并在全国部分高等学校进行试点。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偏颇与不足,其中人文教育薄弱尤其突出,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提出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一设想在高校引起强烈反响,得到普遍的认同。
通过三年多的实践,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采取了积极措施: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确定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建立若干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并提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要实现“三提高”,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这使得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弥补了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同时也顺应时代潮流和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可以说,起到了一种“催化剂”的作用。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着重强调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认识,其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其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在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这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证实。首先,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始终与高等教育界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和讨论相依相伴。在开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场以“加强素质教育,提高质量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正在全国高等教育界展开,这就使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具有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思想观念讨论中的收获与突破对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反过来也推动了思想观念的改革。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在高等教育界逐步确立,并逐渐深入到高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头脑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其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强调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强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调通过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注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知识的内化过程,重视课内外、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实践,这些做法有利于推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无疑为在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实践的基础,提供了实践的经验。
文化素质教育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基础,对这一点,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有精辟的论述。江泽民同志讲到:“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他同时指出:“对干部、群众和学生必须认真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教育,没有这些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1999年1月3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大学时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实际上强调了文化素质教育对于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确立的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就业务素质而言,文化素质教育一方面为学生学好业务打好文化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从更深层次推动专业教育。业务素质是学生服务于社会的特殊本领,如果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无论在专业学习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他都能够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学业和工作。对于身体心理素质来说,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能够爱惜生命、重视健康,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进而使自己能够应付和承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困难和压力。
无疑,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从一个方面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但我们也要十分清楚地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不等于是素质教育的全部,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必须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必须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彻到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别在业务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当然也包括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或分类,所以教育者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能把学校仅仅看作是一种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不能把教学活动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要自始至终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学校也要转变观念,高等学校所培养的高质量人才不仅仅是基础扎实、能力强的专门人才,而且同时应具有较高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