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兮点点,风暂留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一斤蛙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依兮点点,风暂留(共含5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斤蛙”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依兮点点,风暂留

篇1:依兮点点,风暂留

依兮点点,风暂留_650字

很久,没有走在这条熟悉而陌生的街道上了,身体也很难适应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与只身一人的孤单产生的强烈反差。身体里仿佛渴求着什么来填充空白与虚无。

路段依旧如记忆中那般流光溢彩,霓虹、白炽与冷光交相辉映出幻影,把这个狭窄的街道衬托得繁华而隆重。

似乎每个晚上,都成了一次彻夜的狂欢。

抬头望见暮色四合的天际,无尽的漆黑将曾经在记忆中闪烁过的星辰消隐。

记忆里,小时候喜欢独自躺在开阔的草地上仰望夏日的星夜,黄昏后的`夏风变得清爽,拂过挺立着的小草。现在回想起来是有点幼稚的自我享受。每天辨认着黑色绸缎上若隐若现的白色光点,似乎在不停覆灭与重生着。

偶尔会很认真地端着一本《星象大全》饶有兴趣地翻动,比对着将它们一一对号入座。

周围环境静谧而清凉,与天空闪烁的星光遥相呼应。然而这样的情趣,也同样被某些漆黑的东西消隐掉了。在记忆杂糅中消失了。

华丽的街道与沉寂的天空,天地仿佛倒转一般,我脚踏天空,身体在风中飘摇。

-

天气

-

周末完成作业闲在家里,感觉自己加速步入老年,年纪轻轻、朝气蓬勃的我突然有了散步的打算。

被阳光渲染着的下午,漫步在院里,周末的学生们都出去撒欢了,连带着热闹与喧嚣。所以周围很安静,我也有了点悠闲的感觉。

忽然感觉身体脱离了地面,高出那么两三厘米。

不是忽然翱翔天际,也没有塌实地站立,微妙地高出了两三厘米。

这样细微的距离本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但却始终缺乏着脚踏实地的安全感。纵使知道自己不会因为突然坠落而受伤却依旧心惊胆战,就像在一片漆黑中下楼梯,唯恐自己没有准备地崴了脚。有时候觉得,自己能站立在空气中,是因为脚下踩着从身体里抽出的某些东西,每走一步,身体就越感到空虚。

于是越走越烦躁,干脆回家。

【依兮点点,风暂留_650字】

篇2:《诗经·卫风·伯兮》

《诗经·卫风·伯兮》

《伯兮》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算得上“深明大义”,她对自己的丈夫能“为王前驱”很感骄傲,但久久的盼待一次次落空仍然给她带来巨大的痛苦。对于古代妇女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家庭;家庭被破坏了,她们的人生也就被彻底破坏了。而等待从军的丈夫,这与一般的别离相思是不同的——其背后有很深的忧惧。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伯兮朅兮1,

邦之桀兮2。

伯也执殳3,

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

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4?

谁适为容5!

其雨其雨,

杲杲出日6。

愿言思伯,

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7?

言树之背8。

愿言思伯,

使我心痗9。

我的大哥真威猛,

真是邦国的英雄。

我的大哥执长殳,

做了君王的前锋。

自从大哥东行后,

头发散乱像飞蓬。

膏脂哪样还缺少?

为谁修饰我颜容!

天要下雨就下雨,

却出太阳亮灿灿。

一心想着我大哥,

想得头痛也心甘。

哪儿去找忘忧草?

种它就在屋北面。

一心想着我大哥,

使我伤心病恹恹。

1.朅(qiè切):英武高大。

2.桀:同“杰”。

3.殳(shū书):古兵器,杖类。长丈二无刃。

4.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

5.适:悦。

6.杲(ɡǎo稿):明亮的样子。

7.谖草:萱草,忘忧草,俗称黄花菜。

8.背:屋子北面。

9.痗(mèi妹):忧思成病。

【注释】

1、伯:或是男子的表子。女子也可以叫她的爱人为“伯”、“叔”。“朅(怯qiè)”:见《硕人》篇注。

2、桀(杰jié):本义是特立貌,引申为英杰。

3、殳(殊shū):兵器名,杖类,长一丈二尺,用竹制成。

4、前驱:在前导引。

5、蓬:草名。蓬草一干分枝以数十记,枝上生稚枝,密排细叶。枝后往往在近根处折断,遇风就被卷起飞旋,所以叫“飞蓬”。这句是以飞蓬比头发散乱。

6、膏沐:指润发的油。

7、適(迪dí):悦。谁適为容:言修饰容貌为了取悦谁呢?

8、杲杲(搞gǎo):明貌。以上两句言盼望下雨时心想:下雨吧!下雨吧!而太阳偏又出现,比喻盼望丈夫回家而丈夫偏不回来。

9、愿言:犹“愿然”,沉思貌。

10、疾:犹“痛”。甘心首疾:言虽头痛也是心甘情愿的。

11、谖(宣xuān):忘。谖草:是假想的令人善忘之草。后人因为“谖”和“萱”同音,便称萱草为忘忧草。

12、树:动词,种植。背:古文和“北”同字。这里“背”指北堂,或称后庭,就是后房的北阶下。以上二句是说世上哪有谖草让我种在北堂呢?也就是说要想忘了心上的事是不可能的。

13、痗(妹mèi,又音悔huǐ):病,忧伤。

【题解及原文】

这诗写一个妇人思念她的从军远征的丈夫。她想象丈夫执殳前躯,气概英武,颇有一些骄傲之感,但别后刻骨的相思却是够受的。在她寂寞无聊的生活里,那相思不但丢不开,甚至倒成为她宁愿不丢开的东西了。

【今译】

我的哥啊多英勇,在咱卫国数英雄。我哥手上拿殳杖,为王打仗做先锋。

打从我哥东方去,我的头发乱蓬蓬。香油香膏哪缺少,叫我为谁来美容!

好像天天盼下雨,天天太阳像火盆。一心只把哥来想,哪怕想得脑袋疼。

哪儿去找忘忧草?为我移到北堂栽。一心只把哥来想,病到心头化不开。

【讲解】

战争会破坏很多东西,而它首先破坏的是军人自身的家庭生活。军人尚未走到战场,他们的妻子已经被抛置在孤独与恐惧中了。她们的怀念不是一般的怀念,那永远是充满不安和忧虑的。等待出征的丈夫回来,几乎成为她们生活中唯一有意义的内容。

然而战争又总是不可避免的。不管一场正在进行的战争其必要性如何、能否被评判为“正义”,从事这场战争的群体和它的领导者,总是要勉励群体中的成员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最大的牺牲。国家给军人以荣誉,使他们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值得的;这荣誉也会影响他们的家人——尤其是妻子,使她们认为家庭生活的破坏以及自身的痛苦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此,写妻子怀念从军的丈夫的诗篇,通常会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为丈夫而骄傲——这骄傲来自国家、来自群体的奖勉;思念丈夫并为之担忧——这种情绪来自个人的内心。

《伯兮》就是典型的这种诗篇。

诗一开篇,我们看到一个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描述她的丈夫。“伯”本是兄弟间排行的第一位,也就是老大,这里转用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所以我们译作“大哥”),口气中带着亲切感。——现代的歌谣还常见这种情形。这位丈夫为什么是值得骄傲的呢?一则他长得英武伟岸,是一国中的豪杰,同时也因为他非常勇敢,充当了君王的先锋(由此看“伯”身份,当是贵族阶层中的武士)。而骄傲的来源,主要恐怕是在后一点上。假如“伯”虽然长得高大英武,在战争发生时却畏缩不前,妻子就没什么可以公然夸耀的了。——其实,一般人所知道的光荣,也就是社会所认定的光荣,个人在这方面是没有多少独立判断的能力的。

转入第二章,写自从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头发——女性身体最富装饰性的部分——零乱得像一蓬草。这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情诗最典型的表达方法,如“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徐幹《室思》),“终日恹恹倦梳裹”(柳永《定**》),“起来慵自梳头”(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等等,不胜枚举。这是以对女性的美丽的暂时性的毁坏,表明她对异性的封闭,也即表明她对丈夫的忠贞。不过,作为军人的妻子,这种举动还有进一步的`意味。在古代,妇女是不能上战场的,因此妻子对从军的丈夫的忠贞,实也是间接表现了对于国家的忠贞——这就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群体——国家的要求。试想,假定一个军人在前方冒着生命危险打仗,他的妻子却在后方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走东家串西家,哪怕并无不轨之举,他能够安心吗?这不仅对于家庭是危险的,对于国家也有极大的不利。所以,社会尤其需要鼓励军人的妻子对其丈夫表现彻底的忠贞。此诗不管是出于什么人之手(它可能是一位妇女的自述,也可能是他人的拟写),这样写才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后来杜甫的《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对从军的丈夫表示“罗襦不复施”,还要“当君洗红妆”,好让他安心上战场,与本篇可谓一脉相承。

然而,尽管诗中的女主人公算得上“深明大义”,她对自己的丈夫能“为王前驱”很感骄傲,但久久的盼待一次次落空仍然给她带来巨大的痛苦。对于古代妇女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家庭;家庭被破坏了,她们的人生也就被彻底破坏了。而等待从军的丈夫,这与一般的别离相思是不同的——其背后有很深的忧惧。潘岳《寡妇赋》用本诗为典故,有云:“彼诗人之攸叹兮,徒愿言而心疼……荣华晔其始茂兮,良人忽已指背。”正是揭示了诗中未从正面写出,而又确实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恐怕丈夫最终不能归来的忧惧。知道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第三、四两章所描写的女主人公的期待、失望与难以排遣的痛苦。她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忘忧”,因为这“忧”已经使她不堪负担了。

诗必须有真实的感情,否则不能打动人;但诗人的感情也并非可以尽情抒发的,它常常受到社会观念的制约。拿《伯兮》来说,如果一味写那位妻子为丈夫的报效国家而自豪,那会让人觉得不自然——至少是不近人情;反过来,如果一味写妻子对丈夫的盼待,乃至发展到对战争的厌恶(这在事实上绝非不可能),却又不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所以最后它成为我们读到的这个样子:对亲人的强烈感情经过责任感的梳理而变得柔婉,有很深的痛苦与哀愁,但并没有激烈的怨愤。由于本诗所涉及的那种社会背景在中国历史上是长期存在的,所以它的感情表现也就成为后世同类型诗歌的典范。

关于本篇的题旨,《毛诗序》解释为:“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同“返”)焉。”意思就是:理想的政治不应该使国人行役无度,以至破坏了他们的家庭生活。实际所谓“刺”在诗中并无根据,不过作者所表达的儒家政治理想,却是符合诗中女主人公的愿望的。

篇3:国风·卫风·伯兮

先秦佚名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译文

我的丈夫真威猛,真是邦国的英雄。我的丈夫执长殳,做了君王的前锋。

自从丈夫东行后,头发散乱像飞蓬。膏脂哪样还缺少?为谁修饰我颜容!

天要下雨就下雨,却出太阳亮灿灿。一心想着我丈夫,想得头痛也心甘。

哪儿去找忘忧草?种它就在屋北面。一心想着我丈夫,使我伤心病恹恹。

注释

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系指其丈夫。朅(qiè):英武高大。

桀:同“杰”。

殳(shū):古兵器,杖类。长丈二无刃。

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

适(dí):悦。

杲(gǎo):明亮的样子。

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俗称黄花菜。

背:屋子北面。

痗(mèi):忧思成病。

鉴赏

战争会破坏很多东西,而它首先破坏的是军人自身的家庭生活。军人尚未走到战场,他们的妻子已经被抛置在孤独与恐惧中了。她们的怀念不是一般的怀念,那永远是充满不安和忧虑的。等待出征的丈夫回来,几乎成为她们生活中唯一有意义的内容。

然而战争又总是不可避免的。不管一场正在进行的战争其必要性如何、能否被评判为“正义”,从事这场战争的群体和它的领导者,总是要勉励群体中的成员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最大的牺牲。国家给军人以荣誉,使他们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值得的;这荣誉也会影响他们的家人——尤其是妻子,使她们认为家庭生活的破坏以及自身的痛苦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此,写妻子怀念从军的丈夫的诗篇,通常会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为丈夫而骄傲——这骄傲来自国家、来自群体的奖勉;思念丈夫并为之担忧——这种情绪来自个人的内心。《卫风·伯兮》就是典型的这种诗篇。

诗一开篇,写一个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描述她的丈夫。“伯”本是兄弟间排行的第一位,也就是老大,这里转用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口气中带着亲切感。这位丈夫值得骄傲的地方在于:一则他长得英武伟岸,是一国中的豪杰,同时也因为他非常勇敢,充当了君王的先锋(由此看“伯”身份,当是贵族阶层中的武士)。而骄傲的来源,主要恐怕是在后一点上。假如“伯”虽然长得高大英武,在战争发生时却畏缩不前,妻子就没什么可以公然夸耀的了。——其实,一般人所知道的光荣,也就是社会所认定的光荣,个人在这方面是没有多少独立判断的能力的。

转入第二章,写自从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头发——女性身体最富装饰性的部分——零乱得像一蓬草。这是以对女性的美丽的暂时性的毁坏,表明她对异性的封闭,也即表明她对丈夫的忠贞。不过,作为军人的妻子,这种举动还有进一步的意味。在古代,妇女是不能上战场的,因此妻子对从军的丈夫的忠贞,实也是间接表现了对于国家的忠贞——这就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群体——国家的要求。假定一个军人在前方冒着生命危险打仗,他的妻子却在后方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走东家串西家,哪怕并无不轨之举,他也不能够安心。这不仅对于家庭是危险的,对于国家也有极大的不利。所以,社会尤其需要鼓励军人的妻子对其丈夫表现彻底的忠贞。此诗不管是出于什么人之手(它可能是一位妇女的自述,也可能是他人的拟写),这样写才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后来杜甫的《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对从军的丈夫表示“罗襦不复施”,还要“当君洗红妆”,好让他安心上战场,与此篇可谓一脉相承。

然而,尽管诗中的女主人公算得上“深明大义”,她对自己的丈夫能“为王前驱”很感骄傲,但久久的盼待一次次落空仍然给她带来巨大的痛苦。对于古代妇女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家庭;家庭被破坏了,她们的人生也就被彻底破坏了。而等待从军的丈夫,这与一般的别离相思是不同的——其背后有很深的忧惧。潘岳《寡妇赋》用此诗为典故,有云:“彼诗人之攸叹兮,徒愿言而心疼……荣华晔其始茂兮,良人忽已指背。”正是揭示了诗中未从正面写出,而又确实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恐怕丈夫最终不能归来的忧惧。这一点是理解第三、四两章所描写的女主人公的期待、失望与难以排遣的痛苦之情的基础。她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忘忧”,因为这“忧”已经使她不堪负担了。

诗必须有真实的感情,否则不能打动人;但诗人的感情也并非可以尽情抒发的,它常常受到社会观念的制约。拿《卫风·伯兮》来说,如果一味写那位妻子为丈夫的报效国家而自豪,那会让人觉得不自然——至少是不近人情;反过来,如果一味写妻子对丈夫的盼待,乃至发展到对战争的厌恶(这在事实上绝非不可能),却又不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所以最后它成为这个样子:对亲人的强烈感情经过责任感的梳理而变得柔婉,有很深的痛苦与哀愁,但并没有激烈的怨愤。

在艺术构思上,全诗采用赋法,边叙事,边抒情。紧扣一个“思”字,思妇先由夸夫转而引起思夫,又由思夫而无心梳妆到因思夫而头痛,进而再由头痛到因思夫而患了心病,从而呈现出一种抑扬顿挫的跌宕之势。描述步步细致,感情层层加深,情节层层推展,主人公的内心冲突以及冲突的辗转递升,既脉络清晰,又符合人物的心理逻辑,使人物形象具有饱满的精神内涵。同时,诗情奇崛不平,充满辩证色彩。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题旨、背景,《毛诗序》解释为:“《伯兮》,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意思是说:理想的政治不应该使国人行役无度,以至破坏了他们的家庭生活。实际所谓“刺”在诗中并无根据,不过作者所表达的儒家政治理想,却是符合诗中女主人公的愿望的。

篇4:诗经·国风·郑风·蘀兮

诗经·国风·郑风·蘀兮

萚兮

朝代:先秦

原文: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注释:

1、萚(拓tuò):草木落下的皮或叶。

2、吹:古读如“磋(错cuò)”。女:同“汝”,指萚.此章和下章头两句以风吹萚叶起兴。人在歌舞欢乐的时候常有飘飘欲起的感觉,所以和风萚联想。

3、女子呼爱人为伯或叔或叔伯。“叔兮伯兮”语气像对两人,实际是对一人说话。

4、倡:带头唱歌。女(汝)指叔伯。

5、漂:或作“飘”,吹动。

6、要(yào):会合。指唱歌的人以声音相会和,也就是和。

译文:

枯叶呀枯叶,风吹动了你。兄弟们呀,唱起你的歌,我来应和!

枯叶呀枯叶,风吹落了你。兄弟们呀,唱起你的歌,我来收束。

鉴赏:

在《诗经》305 篇中,《萚兮》该是最短小的之一,它的文辞极为简单。诗人看见枯叶被风吹落,心中自然而然涌发出伤感的情绪;这情绪到底因何而生,却也难以明说——或者说出来也没有多大意思,无非是岁月流逝不再,繁华光景倏忽便已憔悴之类。他只是想有人与他一起唱歌,让心中的伤感随着歌声流出。“叔兮伯兮”,恐怕也并无实指之人,不过是对于可能有的亲近者的呼唤罢了。

但这种单纯的歌谣,虽然古老,却又是常新的。从《萚兮》之后,像楚辞《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像唐人王勃《山中》的“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直到现代徐志摩的《落叶小唱》,不知有多少相似的表述。因为在《萚兮》中,已经关联着人生最基本的两种情绪:对于岁月的留恋,以及在寂寞中对于亲友之情的渴望。这是人人都会有的情绪,每个人只是用不同的形式和语言来表述它。

《萚兮》因为单纯,而又有特别令人感动的地方。在“萚兮萚兮,风其吹(漂)女”之后,诗人不再说下去,让人觉着从落叶中看到的生命的流失,根本就是无奈的事情,不说也罢。而后“叔兮伯兮,倡予和(要)女”,又让人觉着人生的寂寞归根结蒂还是无从排遣。不可能真的就有人应着这呼唤唱出心心相印的歌来,寂寞也不可能真的会让人相互走近。呼唤也只是呼唤而已吧。如此想来,这种古老的歌子,浸着很深的悲凉。

儒者说诗,常有奇怪的谈论。《毛诗序》说:“《萚兮》,刺忽(郑昭公忽)也。君弱臣强,不倡而和也。”这已是牵强附会,于诗无证。朱熹《诗集传》更谓:“此淫女之词。”实在诗中主人公性别为男为女,本无从辨别,“淫”字更不知从何说起。想要做圣贤的人,到处看见淫邪,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篇5:诗经·国风·邶风·简兮

诗经·国风·邶风·简兮

原文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

有力如虎,执辔台组。

左手执籥,右手秉翟,

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山有榛,隰有苓。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注释

刺贤人不为时用,居于伶馆。

简:一说鼓声,一说大貌。万舞:舞名。在前上处:在前列的上头。

硕:大貌。俣俣(音与):大而美。辔(音配):马缰。组:丝织的宽带子。

龠(音月):古乐器。三孔笛。翟(音敌):野鸡的尾羽。赫:红色。渥(音握):厚。赭:赤褐色,赭石。锡:赐。爵:青铜制酒器,用以温酒和盛酒。

榛(音真):落叶灌木。花黄褐色,果实叫榛子,果皮坚硬,果肉可食。隰(音席):低下的湿地。苓(音零):一说甘草,一说苍耳,一说黄药,一说地黄。

译文

鼓声咚咚擂得响, 舞师将要演万舞。

日头高照正当顶, 舞师正在排前头。

身材高大又魁梧, 公庭里面当众舞。

强壮有力如猛虎, 手执缰绳真英武。

左手拿着六孔笛, 右手挥动雉尾毛。

面色通红如褐土, 国君赐他一杯酒。

榛树生长在山上, 苦苓长在低湿地。

心里思念是谁人, 正是西方那美人。

西方美人真英俊, 他是西方来的人。

诗经故事

周幽王是爱极了褒姒的,可美人就是不笑,还总是喜欢登高,在最高的地方凭栏远眺,看云、看天、看南山。

时间稍长,周幽王也察觉了褒姒的这个喜好,就带着她游完了镐京中的最高处,还去了两次终南山,可美人还是未启朱唇、露玉齿、含笑颜。

北地犬戎做乱,时常危及京师,为迅招各诸侯勤王,周王室加高加大了报警联络用的烽火台。

这台儿修的很高,正苦于所有的高处都带着褒姒游玩了,还未见美人一笑的周幽王听臣子来报说台儿修起了,马上就高高兴兴的带着褒姒去视察观礼去了。

烽火台高,烽火台大,烽火台上的风也大,风吹散了褒美人的长发,凌乱的黑发映衬着美人的雪肤,飘飘欲仙似的,幽王呆了,可还是没见着美人一笑。

不笑就不笑吧,可褒姒在烽火台上的那付模样也惹幽王爱怜的,如是去的次数就多了。

当一小队兵丁在烽火台下操演阵法时,人叫马鸣的'场面引得褒姒观注了不少,脸色也比平日里平和了许多,仿佛她对军队里的将士特别的喜欢、关注。

细心的周幽王发现了这点滴现象,心中马上就有了一个让褒姒高兴的主意了。

那天他们在烽火台上玩的很晚了,夕阳西下时,幽王让兵士们点燃了烽火。

后面的场景大家就都再熟悉不过了,周幽王因此举而失了国,被申侯联络犬戎攻下了镐京,杀死在骊山下。

那时的卫国已在卫武公的治理下,有四十余年了,国力富强、军队齐壮,有安邦定国的实力、勇气和机遇呢,那卫武公自然就干了一番大大的事业,出兵驱逐了犬戎,安定了周室,还帮着周平王把京城迁到了络邑。

强大的西周告一段落,东周开始了,说是卫武王做了一件改朝换代的事,其实也没多大的夸张的。当然,周平王是没有亏待卫武公的,正式的命他为公了,今天我们才能把他称之为公的,呵呵,他以前都只能称为侯呢,他老子就叫个卫黎侯。

卫武公佐周平王恢复了周室后,自已也耀升成了公,对周平王自然也是感恩的很,因此卫国上下对刚开张营业的周王室,还是蛮尊重的。而周平王也知晓卫国的份量,为卫武公升职时还派出了隆重的礼队,周边的各诸侯国也都派出了使节,祝贺观礼,那仪式是前所未有的隆重了。

不说别的,就只整个庆贺队伍前面那个领舞的人的表演,就让卫国的老百姓兴奋了三个月,谈论了好几辈人呢。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鉴赏

《简兮》一诗,由于卒章词语隐约、意象朦胧,所以全诗旨趣要眇难测。旧说是讽刺卫君不能任贤授能、使贤者居于伶官的诗,如《毛诗序》、朱熹《诗集传》、方玉润《诗经原始》、吴闿生《诗义会通》等均持此说。而今人多以为《毛诗序》不足征,纷出新解。邓荃《诗经国风译注》认为是描写舞女辛酸的诗歌,翟相君《诗经新解》却考定诗中舞者为庄姜,此篇是讽谕卫庄公沉湎声色的作品。案据诗中所用“山有榛,隰有苓”这一隐语,可知有关男女情思,所以余冠英《诗经选》、高亨《诗经今注》、袁梅《诗经译注》等认为是卫国宫廷女子(贵族妇女或一般侍女)赞美、爱慕舞师的诗歌,此说可从。

全诗四章,第一章写卫国宫廷举行大型舞蹈,交待了舞名、时间、地点和领舞者的位置,第二章写舞师武舞时的雄壮勇猛,突出他高大魁梧的身躯和威武健美的舞姿,第三章写他文舞时的雍容优雅、风度翩翩。舞师的多才多艺使得这位女子赞美有加,心生爱慕。第四章是这位女性情感发展的高潮,倾诉了她对舞师的深切慕悦和刻骨相思。

全诗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第四章,吴闿生《诗义会通》曾引旧评说“末章词微意远,缥缈无端”,这一章用朦胧的意象和晦涩的隐语将这位女性绵邈低徊的相思展示无遗。诗歌用“山有榛,隰有苓”托兴,根据《诗经》中其他七处“山有……”“隰有……”对举句式的理解,此处是以树隐喻男子,以草隐喻女子,托兴男女情思,引出下文“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西方美人”,旧说多附和曲解,诗意因此玄之又玄。在诗中,“西方美人”乃是指舞师,其例一同于屈原用美人代指楚王。后四句若断若连,回环复沓,意味深远。“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两句是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两句的扩展延伸,钟惺《评点诗经》云:“看他西方美人,美人西方,只倒转两字,而意已远,词已悲矣。”而“后一章两‘兮’字忽作变调,亦与首章首句神韵相应”(陈继揆《读诗臆补》),以“细媚淡远之笔作结,神韵绝佳”(牛运震《诗志》)。

依·昔

旦兮作文

淘气包点点作文

点点四年级作文

《国风邶风简兮》的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日月失兮,岁不我与

归来兮的作文

点点伤生活随笔

描写小狗点点作文

大班数学教案:点点画板

依兮点点,风暂留(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依兮点点,风暂留,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