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是什么(共含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盯紧小目标”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徐志摩在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诗歌体式的多样化、诗歌结构的规范化和诗歌技巧的纯粹化等方面所作的创造性努力,是其他中国诗人所不能替代的。《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之作,集中地体现了徐志摩的“三美”艺术创作风格。
19徐志摩来到剑桥大学,度过了一段真正悠闲的生活,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康桥世界”波光潋滟,绿草如茵,树木葱茏,碧空如洗。风光旖旎的康桥河岸边,他仰卧在黄花点缀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段美好的生活令他回国后仍魂牵梦绕。
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见到昔日的美景怎不让他激动万分。可很快又要告别这里的美景,告别风光秀丽的母校,怎不让他依依不舍?带着这种情感,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他写下了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诗作。诗人是如何利用创作技巧来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思想感情的呢?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时在形式上运用了“三美”原则: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下面谈谈笔者的体会: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 “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动态感和柔美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节奏感 旋律美弹跳性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押韵。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本诗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给人以美感。《再别康桥》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阕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所以我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里,快餐文化的砂轮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渐渐粗疏、冷漠时,我们更需要这一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洗涤我们的灵魂。从而使我们学会感受,感受生活中的美;学会感动,感动于生命中的激情。
徐志摩诗歌的三美特色是什么
作为新月诗派的开创者的徐志摩,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都以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原则为标准,他的许多诗歌都展现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特点。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诗歌的民族。在诗歌的璀璨星空中,有无数耀眼的明星,其中有一颗流星以他短暂而色彩斑谰的一生,照耀了中国新诗的天空,他,就是徐志摩。他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之一,这么多年来,学者们对徐志摩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他的诗歌艺术对于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卓著的贡献。他和闻一多先生都是新月诗派的开创者,新月诗派在中国新诗歌史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三美”主张是新月诗派诗歌理论的核心。新月诗派的诗歌理论其实主要就是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即“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其中节奏很重要,一行诗有几个音尺,音尺排列可以不固定,但每行的三字尺,二字尺数目应该相等。“绘画美”并不是强调中国古典诗歌“诗中有画”的审美传统,而是强调诗中辞藻给读者感觉上的美感,要求诗歌通过富有色彩感的辞藻,创造出具有绘画般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获得审美享受。“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匀齐”。因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是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既要求诗歌通过词句的排列构成空间图形,使读者在视觉上获得美感。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徐志摩在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诗歌体式的多样化、诗歌结构的规范化和诗歌技巧的纯粹化等方面所作的创造性努力,是其他中国诗人所不能替代的。《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之作,集中地体现了徐志摩的“三美”艺术创作风格。
1920年徐志摩来到剑桥大学,度过了一段真正悠闲的生活,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康桥世界”波光潋滟,绿草如茵,树木葱茏,碧空如洗。风光旖旎的康桥河岸边,他仰卧在黄花点缀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段美好的生活令他回国后仍魂牵梦绕。
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见到昔日的美景怎不让他激动万分。可很快又要告别这里的美景,告别风光秀丽的母校,怎不让他依依不舍?带着这种情感,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他写下了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诗作。诗人是如何利用创作技巧来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思想感情的呢?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时在形式上运用了“三美”原则: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下面谈谈笔者的体会: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动态感和柔美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节奏感 旋律美弹跳性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押韵。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本诗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给人以美感。《再别康桥》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阕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所以我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里,快餐文化的砂轮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渐渐粗疏、冷漠时,我们更需要这一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洗涤我们的灵魂。从而使我们学会感受,感受生活中的美;学会感动,感动于生命中的激情。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
徐志摩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其诗歌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笔重要财富。
徐志摩在诗歌方面的创作成就与性格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纯净、真实、热情的他具有了天才诗人所具有的一切气质。他从小生活富足,虽然以后家境慢慢衰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就是少时的无忧无虑造就了他的性格,再加上传统的教育和留学的经历都为他在诗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反过来说,他归国后的生活轨迹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他的性格体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徐志摩的所做所为就如他的诗歌一样惊世骇俗。而徐志摩对爱情的执着就注定了他的痛苦。而这种痛苦使他在诗歌里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也成就了他的诗名,也是他诗歌中成就最高的。
一、从形式上看徐志摩诗歌具有内在外在高度统一的美感
他遵从了闻一多的三美的理论,即所谓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各种诗体的尝试,他认为每一种诗体都有其最合适的内容来填充。其中最典型的是他对十四行诗体和散文诗体的尝试及突破。徐志摩诗歌的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是很有创造性的,他敢于突破古典的抒情方式,并糅入西方的各种思潮,还大胆的创造新的体式,敢为新诗开拓新的格律,意境优美、唯美。
二、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诗过于散漫、内容流于肤浅空泛之弊,从而使内容更有节制、思想更有深度
闻一多讲诗歌格律时谈到了三美,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贯彻。茅盾曾批评徐志摩的诗歌《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中说到:“我们能够指出这首诗歌形式上的美丽,章法很整饬,音调是铿锵的。但是这位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就是很少一点了。”但是诗歌并不是以传达内容的多少、优劣论成败的,作者在这首诗歌里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心情,这是一种感情的传达。诗歌所承载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抒情诗,对感情的传达的丰富程度和真实程度反而是一首诗歌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
先来看徐志摩的外在形式,主要是谈格律方面的创新,徐志摩诗歌的格式简单但却变化多端,从而衍生出了许多的美感。
徐志摩在诗歌的结构上是独具匠心的,撇开内容单从形式上看,他的.诗歌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比较整饬的方块形,这一点上与闻一多是一致的,闻一多的诗歌体式结构绝大多数都是严整的豆腐块,这可能是他们受古典诗词的影响,讲求句式、字数的整齐划一。再一种就是长节的矩形块,隔行退格的形式(或多行退格),一般退一格或者两格。第三种是每行齐头,只是从后面看多有参差,形成一个错落的美感。第四是每句均后错一字,形成倒阶梯状。
三、徐诗的意境无疑是美轮美奂的
从整体上看,徐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鲜活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或传达了一种感情或象征了一种精神或者势力。但无疑都是美好的意境空明清新而深远,这就使得他的多数作品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共鸣属文学理论的范畴,是文学接受的最高阶段,是作者、作品与读者一种心灵的契合,从而体现作品的力度,使人的人格实现提升,而徐的诗的意境就拥有这种强大的力量。他的诗歌不单单是所谓古代诗歌中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而更多的是渗进了一种强烈的抒情,其有很强的抒情感染力,读后韵味无穷。
四、“性灵”是徐志摩诗歌中的一种气质和内蕴
往往那诗人头脑中的灵光一闪,经过诗人的加工之后,便会成为一首绝唱。徐志摩同泰戈尔一样崇尚性灵。徐志摩的性灵还体现在他的文章中冥冥中像是个预言,让人感到惊讶。死亡是每个诗人都深深思考过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徐志摩这样能在生前绘声绘色的描写自己死亡的人,还是不曾见到过的。
徐志摩的诗歌在白话诗歌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某些方面具有开创之功,首先是在诗歌格律方面,很多都是值得现代诗人去借鉴和学习的,在一些方面,让后辈是无法企及的,在当时倡导诗歌的格律对于防止诗歌的散文化,寻求新诗歌在中国的发展道路方面功劳是不可磨灭的。还有他的诗歌的优美意境,唯美的追求,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美的遗产,他有才华,他的诗歌充满着性灵,但是他并不放纵自己的才华,他只是尽情的去展示,并且有节制,放开但又不放纵。他就是这样创造着美的遗产,那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就这样如溪流般的不经意间已在你的胸膛里流成了河流。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他的诗歌一定还能够继续流传下去,成为近代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星。
徐志摩作为现代诗人、散文家在现代文学的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在19到英国的剑桥大学学习之后,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和影响,特别是欧美国家的浪漫主义以及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使得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之路走上了正轨。徐志摩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尽管很大一部分已经流失,但是从现在尚存的诗歌可以看出其创作诗歌的风格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从他在剑桥大学里面创作的诗歌也可以看出当时徐志摩初期进行诗歌创作的思想状况以及他思想变化的痕迹。对于徐志摩的诗歌创作来看,与他当时所生活的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说是对当时社会背景下整体生活状态及思想状况的体现。
一徐志摩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分析
对徐志摩诗歌进行研究,就应该对徐志摩诗歌的创作特色与创作背景进行相应的了解和认识。首先,徐志摩进行诗歌创作的年代正好是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过程中,社会的背景成为了徐志摩进行诗歌创作的重要形成因素。徐志摩自己生活的年代中受到了“五四”新文化的影响,新文化从反对传统的文化作为自身根本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应该可以发现,徐志摩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将自己的诗歌创作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间建立起了有效的链接,这种有效链接的背后往往就形成了他自己的诗歌特色。其次,从徐志摩的诗歌可以看出其主题多为歌咏爱情与理想,同时还在追求光明与自由、赞美爱情与美好,这期间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这里可以看到他对于自由、美的追求以及对于自己信仰的追求。同样,在徐志摩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也受到了前期新月派诗人闻一多等人所提出的“诗歌三美主张”的影响,进而将自己的才华与“诗歌的三美”深深地结合在了一起。与此同时,对于徐志摩的诗歌所形成的时代背景,我们在看到其诗歌受到西方社会思想以及文化的影响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看到徐志摩的诗歌更多的是受到了东方诗歌创作的影响,使其作品能够在众多的诗歌中展现出自己所独特的艺术特色。
1徐志摩诗歌的清新灵动
对于徐志摩诗歌特色的研究,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看到徐志摩在诗歌中所书写出来的清新灵动之美。一些非常微妙的刻画往往是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一种有效载体,这种有效载体的背后其实就是对于诗人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有效体现。徐志摩就是一位善于捕捉、运用这种细节的一位诗人,将自身的思想和情感更多地融入到其诗歌创作过程中。徐志摩的诗歌大多数是对于一种艺术之美的具体感受,这种具体的感受往往体现到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之上,这种清新灵动的艺术之美就是通过其诗歌的内容展示出来的。例如,在其诗歌《她是睡着了》中,他用“香炉里袅起的一缕碧螺烟”来表示少女进入梦乡后的安静;用“涧泉幽抑了宣响的琴弦”这个意象来比喻少女熟睡时的轻微鼾声。这种对于人物具体形象的描述,往往给人一种清新灵动的感觉,进而将美好的意境展现到读者的面前。同时,在徐志摩的诗歌中还善于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一种清新灵动的美的表述,透过这种表述可以看到徐志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他通过对周围美景的一一描述,给人一种清新灵动之美的感觉。这种对于大自然的清新灵动之美最显著的就是在其《康桥西野暮色》中,他通过红日、紫云、青草、黄田、白水、晚霞等自然意象及老翁、老妇等意象,组成了一幅黄昏的美景图。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徐志摩清新灵动之美的艺术特色的创作,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幸福的感受,更多的时候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在徐志摩的诗歌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是徐志摩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对于景物的描写,在徐志摩的诗歌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彩虹、云雾、晚霞、红日、秋月这样的自然景象,这些自然景象在其诗歌中出现,本身就能够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清新灵动之美的有效展示。而且徐志摩喜欢将自身的情感寄托到景物、环境上面,他非常乐于通过这些景物那种若隐若现的展示,表现出其诗歌的一种清新灵动的艺术之美,进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徐志摩诗歌的忧郁与纯真
对于读过徐志摩诗歌的人来说,都可以看到其诗歌的另外一个艺术特色,就是那种带着一点点忧郁的艺术之美,或许这也和诗人徐志摩自身的性格与人生的阅历有着一定的原因。其实从徐志摩的早期诗歌来看,可以明显地看到其大部分的诗歌格调是相对明朗的,色调往往也是相对比较鲜艳的,而从1925年之后的诗歌就可以看到其诗歌中往往带有一定的忧郁成分在其中。或许对于徐志摩而言,这种忧郁的艺术特色不是自己所要刻意进行描写的内容,但是对于读者而言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忧郁的眼神在其中闪烁着。如在这一段时间中所创作的诗歌《海韵》、《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徐志摩对于自己未来生活的一种不确定,以及在今后的生活过程中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忧郁。徐志摩的忧郁主要来源于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同时在哀叹他自己的不幸生活,但徐志摩的忧郁是对生活的一种轻松洒脱的忧郁,同时也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没有明确认知的忧郁。基于此,徐志摩诗歌忧郁的艺术特色往往可以给人一种无限思考的力量,对于读者而言,当读到诗歌的时候往往很容易将自己的处境与诗歌当中所描述的那种场景联系到一起,这种联系不是那种刻意的联系,而是通过对于这种忧郁的意境的感知进而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想法的一个过程。
看到徐志摩忧郁艺术之美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徐志摩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具有一颗孩子般的天真的心,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自己的那种忧郁艺术之美很容易的表现出来。例如,徐志摩能够将那份简单的感情生活毫无疑虑地展示出来,在这里他没有作深沉状,而使得徐志摩的诗歌带有一种天真的、纯真的忧郁在其中,通过阅读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到,他始终都能够用那种孩子般的天真来看待社会、认识社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又能够充满纯真之美。这种纯真之美背后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徐志摩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所展示出来的那种纯真的情感。
3徐志摩诗歌的美好意境
美好意境是徐志摩诗歌的又一突出特质。徐志摩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就是他一直在追求作品的美好意境,这种美好意境往往是多个方面的,也往往是作者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风格所在。意境是美学范畴,是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理论的核心。最早在南北朝时期刘勰就提出过“神与物游”的艺术观点。“意”,就是指诗人的思想与感情;“境”,指诗人用以表现思想感情的图画,也就是情感客观化、对象化。“意”是诗的生命,“境”是附在“意”上的外表,是表现诗人情感的载体。徐志摩大多数的诗歌都和自己的生活现状有着一种密切的联系,徐志摩为了能够更加仔细的将诗歌的内容展示出来,同时能够将这种诗歌背后的意境展示到读者的脑海当中,他尽可能的将诗歌的中心思想放到诗歌的最后部分,同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往往花费了很多的语言在诗歌的外部环境的渲染方面,这种外部环境的渲染往往是多方位、多角度的进行描述的过程。有时候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并没有希望能够将这样的一种内心的感受带给读者,但是他的这种书写的方式往往不自然的就将这种意境展示到了读者的面前,让读者能够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也正因如此,徐志摩的诗歌往往可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其诗歌的意境当中,在这个过程中诗人自己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都能够完完全全地暴露到读者的面前,给读者一种切身的感受。
从一定的意义上来看,诗歌的创作往往就是一个景观与人的内心感受交相呼应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美好意境就能够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徐志摩在《起造一座墙》里宣誓:“我不仅要你最柔软的柔情,蕉衣似的永远裹住我的心;任凭秋风吹尽满园的黄叶,任凭白蚁蛀烂千年的画壁;即使有一天霹雳震翻了宇宙――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的自由!”诗人有时将爱深深地隐藏,是为了获得更加自由的爱,诗人用“墙”这一特殊的意象安置在充满爱意的空间里,使人感觉沉闷或快要窒息。但是,只要冲出这围墙,爱的灵魂就可能获得最大的自由,可见诗人寻求爱的自由是何等的高洁。对于徐志摩的诗歌中使用这种意境艺术之美进行创作的内容还有就是在《望月》中这样写道:“这使我想起你,我爱,当初也曾在恶运的利齿间捱!但如今,正如蓝天里明月,你已升起在幸福的前峰,洒光辉照亮地面的坎坷!”通过作者对于外在景色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了诗人对获取爱的自由的一种真情的流露,通过这种意境中的一个想象可以有效地看到自己对于未来生活的一种有效的向往,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按照自己所憧憬的样子生活下去,同时也可以发现他对于当时生活处境的一种内心的不满感受在其中。
总之,通观徐志摩的诗歌可以看出,不管是徐志摩对于爱情诗歌的表达内容还是对于后来社会生活不满意的诗歌描述,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更加的直接和具体,让读者在读起诗歌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切身体会。这就是徐志摩诗歌的一个最大的艺术特色所在――重在对美好意境的创设和运用,使得诗歌的魅力变得更加适合观众的内心感受。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徐志摩诗歌创作特色的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徐志摩早期在英国的诗歌创作,还是后期回到国内的诗歌创作,大多数诗歌的创作过程中所追寻的创作特色就是为了能够让诗歌拥有灵魂,拥有灵魂的最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让诗歌能够具备清新灵动的艺术之美,同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忧郁与纯真之美,这种忧郁的纯真往往是其诗歌的一个主要线索。再加上诗人对美好意境的追求,以及诗歌创作手法的淋漓尽致的应用,使我们通过对徐志摩诗歌的拜读,可以准确地感受到其诗歌的魅力所在。
温庭筠诗歌的“三美”
温庭筠诗歌既有清淡美,也有艳丽美。温庭筠的山水诗、僧寺诗及写闲居生活的诗篇,描写自然意象,抒发质朴、自然的感情,表现自然本真的生活之趣。
余恕诚先生认为晚唐诗坛显然有两大类型诗人或者有两个大的诗人群体。一是承接贾岛、姚合、张籍、孟郊的穷士诗人群体,诗歌风貌偏于清冷寒寂,另一群体是李商隐、温庭筠、杜牧为代表的诗人群,多写艳情和深探心灵,风貌绮丽委婉,亦不失悲怆。①晚唐诗坛“温李”并称,温庭筠属于绮艳一派,温庭筠的大量乐府诗和爱情风怀诗,色泽艳丽,辞藻华美,风格绮艳。但晚年温庭筠渐渐远离醉酒酣歌的人生,现实生活的失意和窘迫,把诗人逼向了田园山水和寺庙,他结交大德高僧,排遣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忧伤,其闲居田园创作的诗歌接近贾岛、姚合一派的自然、清冷风格。只不过没有贾岛、姚合一派的枯寒和冷寂,而多了一分鲜润和活力,呈现出一种清丽美。
清淡美
温庭筠晚年渐渐远离醉酒酣歌的人生,现实生活的失意和窘迫,把诗人逼向了田园山水和寺庙。温庭筠闲居田园和寺庙期间,写了一些山水诗、僧寺诗、闲居诗,描写风、雨、云、月这些自然意象,呈现出自然本色、朴素清淡的面貌,不过多地加以雕饰。在表现幽居闲逸生活时,流露自然本真的生活之趣,抒发一种自然质朴的情感。这类诗呈现出一种天然雕饰的自然清淡美。
如描写风的诗句,“凉风生竹楼”(《初秋寄友人》)②,这是写初秋的凉风,撩拨起诗人淡淡的离别遗恨。“西风吹马利如刀”(《途中偶作》),这里写凛冽的冬季寒风,烘托道路之辛苦劳顿,人生之艰辛。“高风汉阳渡”(《送人东游》)、“风满驿楼潮欲来”(《送吴处士游吴越》),这是一种呼啸山庄的大风,表现了自然界的一种气势和威力,诗歌呈现出一种壮阔高远的萧飒意境。
写雨的诗句,“雨中山殿灯”(《宿一公精舍》),这是写寺僧山殿的雨水,在雨的笼罩之下,更加幽暗静谧。“千峰随雨暗”(《处士卢岵山居》),这是写大雨,千座山峰消失在倾盆大雨之中,雨水之大似乎弥漫了整个天穹。“半夜竹窗雨”(《宿友人池》),这里写夜宿友人处,半夜倾听窗外的淅沥雨声,勾起内心深处的无限乡关之思。“荷喧雨到时”(《卢氏池上遇雨赠同游》),写雨从天上降落,倾落在荷叶上,哗哗地发出喧声,非常真切地模拟出自然界的声响和情态。“雨后苔侵井”(《题陈处士幽居》),写雨后,苔藓青翠欲滴,好像要爬上井架,描写细腻,真切自然。诗人用这些诗句描写自然界的雨水时,完全忠实于客观的自然界,没有诗人自己的想象主观成分,非常真切,原始质朴。
写月的诗句,“月到渡淮船”(《送人南游》),这首诗中的月色是自然的,好像是代诗人相送友人。“残月到淮墙”(《旅次盱眙县》),写残月映照墙上,衬托了一种旅途客人的孤愁。“看松月到衣”(《题造微禅师院》)、“清洛月寒吹玉笙”(《赠张炼师》),这两句中的月色洒在禅院和僧人居所,月光是清冷的,用自然的清冷月光来映衬寺院僧人的清寒朴素生活。“涧声山月中”(《宿辉公精舍》),这首诗写林岚浮于水烟之上,涧声响于山月之中,月光的自然清辉映照出一幅清景山水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这里写月,借自然的清冷的月光衬托一种寒苦的晓行图。这几首诗的月色都是自然的,月色柔和或者清冷,诗人没有刻意渲染一种娇美动人的艳丽色彩。
温庭筠写山居生活的诗《早秋山居》,素笔描绘自然景物:“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此诗颔联“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可谓白描佳句,秋天来到,树叶凋落,太阳洒落在窗户上,池塘涨水,这里写出了秋天到来的自然界的景象;颈联也用白描手法,写树上果子,写树叶,写猿过,写鹿行;最后写素琴之清韵已使机心杂念尽消,知音不在,素琴之声空伴清泉之韵,一派静寂的境界。这首诗中的自然界全是素笔描绘,诗人情感也是空无所有,表现了诗人的自然本真的生活情趣。
写闲居杜郊外生活的《杜郊居》:“槿篱芳援近樵家,垅麦青青一斜,寂寞游人寒食后,夜来风雨送梨花。”诗写杜郊居暮春景象,居处槿篱芳援,屋外垅麦青青,一条小路弯弯曲曲,通向幽处。诗人几乎都是在白描,不经意点染外在景物,而自然野趣如临画境。
温庭筠的这些山水诗、僧寺诗、闲居诗等,表现出一种“自然清淡美”。然而温庭筠的这种诗毕竟是少数,很多乐府诗篇经过诗人的精心雕琢,呈现出一种“艳丽美”。
艳丽美
温庭筠有些乐府诗篇,不像宫体诗和词,不写那种珠光宝气的富丽,不雕琢刻画闺阁庭院那种小环境。在这类乐府诗篇中,诗人追求唯美的艺术情趣,着意描绘自然意象,诗篇染上了诗人的审美色彩,呈现出一种“艳丽美”。
在风格华美的乐府诗篇中,自然明色染上了淡淡的色彩,甚至具有娇媚温柔的情态,“满楼明月梨花白”(《舞衣曲》),梨花本来白净,在满楼明月的映照之下,如雪一般,明亮照人。“楼前淡月连江白”(《湘东宴曲》),淡月是白的,但映照江水,就更白了,整个大自然好像笼罩在一片银白色之中。“脉脉新蟾如瞪目”(《夜宴谣》),“新蟾”指月,诗人赋予她脉脉情态,好像美丽女性的双眼明眸善睐。“罗屏半掩桃花月”(《郭处士击瓯歌》),“桃花月”,月在桃花的映衬之下,娇媚动人,这是形容女子的美丽脸庞,一种艳丽之美。“阶前碎月铺花影”(《生屏风歌》),月在树叶中洒下来,成了碎片,构成重重叠叠的美丽花影。“秦女含颦向烟月”(《惜春词》),月笼罩在烟雾之中,寓含秦女之悲情。这些诗句中的“月”已经烙上了诗人的审美意识,笼罩了一层艳丽色彩。
从触觉来感受,风是温软和煦的,“软风吹春星斗稀”“千里春风正无力”(《郭处士击瓯歌》)。从嗅觉来体味,甚至风带着香气,“烟香风软人参蕊”(《东峰歌》)。风态千般:“柳风吹破澄潭月”(《篥歌》)、“柳风吹尽眉间黄”(《汉皇迎春词》)。风含情万种,撩逗人的情思:“春风和雨吹池塘”(《春愁曲》)、“莫逐东风还摇荡”(《惜春词》)。诗人把自然界的风塑造成美人,并且化美为媚,为动态美,引人遐思,动人心魄。 在温庭筠诗中,雨轻柔如梦,“霏霏雾雨杏花天”(《阳春曲》)、“碎佩丛铃满烟雨”(《篥歌》)、“晓来微雨蕉花紫”。雨滋润了大自然界的一切,给自然增添了无限媚姿娇态,而诗人赋予雨水一种梦幻般的色彩。
温庭筠诗中,露水落在花上,晶莹透亮,如同美人脸上的莹莹泪珠:“鸡鸣埭上梨花露”(《鸡鸣埭歌》)、“荷心有露似骊珠”(《莲蒲谣》)。露湿花重,香飘不断:“露重花多香不销”(《张静婉采莲曲》)、“天露未干香着衣”(《郭处士击瓯歌》)。露沾花朵,犹如美人含情洒泪,娇态百媚:“宫花有露如新泪”(《晓仙谣》)。
温庭筠在乐府诗篇中追求一种唯美情趣,自然意象经过诗人的审美意识的观照和艺术加工,变成了唯美的意象群。举《东峰歌》为例来说明之:
锦砾潺玉溪水,晓来微雨藤花紫。冉冉山鸡红尾长,一声樵斧惊飞起。
松刺梳空石差齿,烟香风软人参蕊。阳崖一梦伴云根,仙菌灵芝梦魂里。
在这首诗中,自然界的山水,染上了诗人的审美意象和想象,带上了软媚温香的色彩。砾石已不是硬邦邦的自然界的冰冷石头,而是“锦砾”,披上一层锦缎,温暖而又多姿多彩。溪流是“玉溪”,高贵而温润。石头居然是天上的“云根”,能够飘动。风呢,云烟呢,“烟香风软”,云烟沁香,风飘软媚,自然界的风烟增添了一种柔媚气氛。经过诗人的渲染,这些自然景物充满道教气息。自然山水经过了多棱镜的映照,色彩缤纷,有“锦”“玉”“红”“紫”多彩叠合在一起,这个多棱镜就是诗人的唯美的创作理念,温庭筠就是要把自然渲染成一个美轮美奂的仙道境界。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升华为一种艺术美。
自然界的风、雨、云、月、露,在温庭筠的精心描绘下,升华为一种唯美的意象群,自然美升华为一种艺术美。这体现了作者的审美创作理念,是诗人唯美的艺术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温庭筠的这些山水诗、僧寺诗、闲居诗体现了一种自然清淡美,而一些乐府诗篇则呈现出一种艳丽美;还有一些诗篇,融合了自然清淡美和艳丽美,呈现出了清丽美。
清丽美
温庭筠还有一些诗歌融合了自然清淡美和艳丽美。在描写自然清淡美的时候,增添一笔亮丽的颜色,这样诗篇就呈现出清丽美。温庭筠晚年激情消退的时候,沉醉于山水田园和寺庙,但是他并未消沉下去,仍然对仕途、对生活抱有热情。有些诗篇在描写闲居山
水田园寺庙生活的.时候,仍然有温暖和热情。这就是“清”中伴有明丽,“清”中融合鲜润,故而不是寒冷瘦骨;静谧中有生机和活力,故而不是死寂和沉灭。虽然中晚唐贾岛、姚合一派的乡野寒瘦诗风,也有可能对温庭筠的诗歌创作产生影响,温庭筠晚年的身世遭遇也和贾岛、姚合等人相似相通,但是温庭筠的大部分诗歌没有贾岛和姚合那种苦味和枯寂。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评价温庭筠诗歌:“清不减贾岛,润更过之。世徒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殊未尝全鼎之味。”我们可以把“润更过之”理解为,温诗的清美风格中融合着明丽鲜媚,有生机和活力,不像贾岛的寒苦风味诗歌。虽然温庭筠也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一类苦况意味的诗歌,但具有清美风格的大部分诗歌都是清雅静逸,清中融合明丽鲜润,充满生机活力。
画家在画中调色,而温庭筠在诗中设色,他善于选取鲜丽的色彩来调和较为清冷的画面。如《赠张炼师》:“丹溪药尽变金骨,清洛月寒吹玉笙。他日隐居无访处,碧桃花发水纵横。”丹溪水清,清洛月寒,玉笙清雅,描绘的是一幅清幽明净的仙道境界,最后添加一笔:“碧桃花发水纵横”,顿时,一朵鲜艳桃花增添了整首诗歌的亮色,有了生机与活力。清雅中有飘逸,更有一种明丽鲜媚在其中,一种温暖油然而起。
《和友人盘石寺逢旧友》:“楚寺上方宿,满堂皆旧游。月溪逢远客,烟浪有归舟。江馆白 夜,水关红叶秋。西风吹暮雨,汀草更堪愁。”诗写的是与旧友相逢于清冷的寺庙,近处月下流水潺潺,远方烟雾霭霭,一派清寒凄迷的景色,有相逢就有分别,此时备感伤情。然而“江馆白 夜,水关红叶秋”这一联却给全诗的情调带来一丝亮色,这两句诗不用一个动词,纯用名词和形容词来建构意象。特别是“红叶”这一名词意象与全诗的凄寒情调反差很大,但是用在这里却调和了全诗的色彩,使全诗顿时有了一丝温暖和明亮,诗歌显得清新明净而不枯寒。
《碧涧驿晓思》:“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啼,满庭山杏花。”诗人风尘仆仆地奔波于驿路,难以安眠,好不容易入睡,清晓苏醒,却独对残灯,想念楚国故乡又远在天涯。情何以堪,孤苦难耐。这驿路辛苦,常常如是,但这时一路来相伴的淡月已渐渐隐没,子规声歇,已是凄寒之极!这时候诗人却突然感受到:“满庭山杏花”,开得洁白明艳,这最后一笔把清苦寒寂的境界带入艳丽,化清为艳,化凄苦为风雅,整个画面色彩变成了清艳,意境情调顿觉明丽风雅。
温庭筠诗中还有很多诗句用明丽色彩来调和全诗,这不仅仅是调动了全诗色彩,使诗歌有了亮色,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诗歌的意境风格,使温诗清而艳媚,多了一层鲜润,更增添了这类诗境的生机与活力。
温庭筠敏捷多才,能感受山水田园景物的清雅和幽静,更能写出意境清静的诗歌;他虽然一生坎坷,仕途屡屡受挫,但他较之李商隐要乐观,其心性的乐观开朗这一面,也能在这静谧的诗歌境界中表现出来。在这闲雅静谧的诗歌意境中,有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而不像贾岛、姚合一派走向了枯寒和死寂。
《赠隐者》:“茅堂对薇蕨,炉暖一裘轻。醉后楚山梦,觉来春鸟声。采茶溪树绿,煮要石泉清。不问人间事,忘机过此生。”诗先写隐者的居住环境,居住茅堂,室内有红炉,室外绿树环抱,清溪缠绕,幽静宜人,在这幽静的环境里,春鸟啼鸣,绿树婆娑,而隐者在室内煮药,偶尔也出去采茶,虽然隐居在深山老林,与世隔绝,但这幽静的境界中却是一派生机盎然。
《题造微禅师院》:“夜香闻偈后,岑寂掩双扉。罩竹灯和雪,看松月到衣。草堂磬断,江寺故人稀。惟忆湘南雨,春风独鸟归。”诗前半部分,写竹,写雪,又写禅师的寺院,描绘了清冷幽寒的环境。门户也掩上了,草堂钟磬声断,故人不见,声光色响人迹等一切好像消失无踪了。当这静幽境界要沉入死寂时,最后两句“惟忆湘南雨,春风独鸟归”,这记忆中的场景:湘南的春风春雨,鸟影掠过长空。美丽的春景,翱翔蓝天的飞鸟,把我们从清冷死寂般的意境中带出来。最后两句给诗歌增添了活力和亮色。温庭筠的这种清雅闲静风格的山水田园诗歌,境界清幽,但是清中伴有鲜润明丽,清而不寒瘦,静而不死寂,有活力、有生机。我们把这种美概括为“清丽美”。
综上所析,温庭筠诗歌呈现出自然清淡美、艳丽美,有些诗篇则融合自然清淡美和艳丽美,呈现出一种“清丽美”。
1,很强的个性
2,自我思想感情的剖露,哲理和诗情的融合
3,散文的诗化文字.奇艳瑰丽
三者合而为一, 构成了他的散文的“别一世界”。
郁达夫曾把徐志摩一路的散文家写作的散文的共同特征,归结为“带有自叙传的色彩”,这些自剖性的散文,作者的心胸是畅露的,文笔也是生动的,然而,调子是低沉的,认识是空幻的。
起造一座墙
你我千万不可亵渎那一个字,
别忘了在上帝跟前起的誓。
我不仅要你最柔软的柔情,
蕉衣似的永远裹着我的心;
我要你的爱有纯钢似的强,
在这流动的生里起造一座墙;
任凭秋风吹尽满园的黄叶,
任凭白蚁蛀烂千年的画壁;
就使有一天霹雳震翻了宇宙,——
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的自由!
翡冷翠的一夜
你真的走了,明天?那我,那我,……
你也不用管,迟早有那一天;
你愿意记着我,就记着我,
要不然趁早忘了这世界上
有我,省得想起时空着恼,
只当是一个梦,一个幻想;
只当是前天我们见的残红,
怯怜怜的在风前抖擞,一瓣,
两瓣,落地,叫人踩,变泥……
唉,叫人踩,变泥——变了泥倒干净,
这半死不活的才叫是受罪,
看着寒伧,累赘,叫人白眼——
天呀!你何苦来,你何苦来……
我可忘不了你,那一天你来,
就比如黑暗的前途见了光彩,
你是我的先生,我爱,我的恩人,
你教给我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爱,
你惊醒我的昏迷,偿还我的天真。
没有你我哪知道天是高,草是青?
你摸摸我的心,它这下跳得多快;
再摸我的脸,烧得多焦,亏这夜黑
看不见;爱,我气都喘不过来了,
别亲我了;我受不住这烈火似的活,
这阵子我的灵魂就象是火砖上的
熟铁,在爱的槌子下,砸,砸,火花
四散的飞洒……我晕了,抱着我,
爱,就让我在这儿清静的园内,
闭着眼,死在你的胸前,多美!
头顶白树上的风声,沙沙的,
算是我的丧歌,这一阵清风,
橄榄林里吹来的,带着石榴花香,
就带了我的灵魂走,还有那萤火,
多情的殷勤的萤火,有他们照路,
我到了那三环洞的桥上再停步,
听你在这儿抱着我半暖的身体,
悲声的叫我,亲我,摇我,咂我,……
我就微笑的再跟着清风走,
随他领着我,天堂,地狱,哪儿都成,
反正丢了这可厌的人生,实现这死
在爱里,这爱中心的死,不强如
五百次的投生?……自私,我知道,
可我也管不着……你伴着我死?
什么,不成双就不是完全的“爱死”,
要飞升也得两对翅膀儿打伙,
进了天堂还不一样的要照顾,
我少不了你,你也不能没有我;
要是地狱,我单身去你更不放心,
你说地狱不定比这世界文明
(虽则我不信,)象我这娇嫩的花朵,
难保不再遭风暴,不叫雨打,
那时候我喊你,你也听不分明,——
那不是求解脱反投进了泥坑,
倒叫冷眼的鬼串通了冷心的人,
笑我的命运,笑你懦怯的粗心?
这话也有理,那叫我怎么办呢?
活着难,太难就死也不得自由,
我又不愿你为我牺牲你的前程……
唉!你说还是活着等,等那一天!
有那一天吗?——你在,就是我的信心;
可是天亮你就得走,你真的忍心
丢了我走?我又不能留你,这是命;
但这花,没阳光晒,没甘露浸,
不死也不免瓣尖儿焦萎,多可怜!
你不能忘我,爱,除了在你的心里,
我再没有命;是,我听你的话,我等,
等铁树儿开花我也得耐心等;
爱,你永远是我头顶的一颗明星:
要是不幸死了,我就变一个萤火,
在这园里,挨着草根,暗沉沉的飞,
黄昏飞到半夜,半夜飞到天明,
只愿天空不生云,我望得见天
天上那颗不变的大星,那是你,
但愿你为我多放光明,隔着夜,
隔着天,通着恋爱的灵犀一点……
六月十一日,一九二五年翡冷翠山中
最后的那一天
在春风不再回来的那一年,
在枯枝不再青条的那一天,
那时间天空再没有光照,
只黑蒙蒙的妖氛弥漫着
太阳,月亮,星光死去了的空间;
在一切标准推翻的那一天,
在一切价值重估的那时间:
暴露在最后审判的威灵中
一切的虚伪与虚荣与虚空:
赤裸裸的灵魂们匍匐在主的跟前;——
我爱,那时间你我再不必张皇,
更不须声诉,辨冤,再不必隐藏,——
你我的心,象一朵雪白的并蒂莲,
在爱的青梗上秀挺,欢欣,鲜妍,——
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
偶 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我有一个恋爱
我有一个恋爱;——
我爱天上的明星;
我爱他们的晶莹:
人间没有这异样的神明。
在冷峭的暮冬的黄昏,
在寂寞的灰色的清晨。
在海上,在风雨后的山顶——
永远有一颗,万颗的明星!
山涧边小草花的知心,
高楼上小孩童的欢欣,
旅行人的灯亮与南针:——
万万里外闪烁的精灵!
我有一个破碎的魂灵,
像一堆破碎的水晶,
散布在荒野的枯草里——
饱啜你一瞬瞬的殷勤。
人生的冰激与柔情,
我也曾尝味,我也曾容忍;
有时阶砌下蟋蟀的秋吟,
引起我心伤,逼迫我泪零。
我袒露我的坦白的胸襟,
献爱与一天的明星,
任凭人生是幻是真
地球在或是消派——
大空中永远有不昧的明星!
沪杭车中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沙扬挪拉一首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
落叶
我又再次见到了那飘散着的一片片落叶。
见到落叶并不稀奇,但是这是在春天,四月的春天!春天见得最多的应是傲然怒放的鲜花和春风得意的杨柳,而不是这像蝴蝶一般在空中翩翩起舞,萦绕的落叶。我看着地上的落叶,有三种不同的颜色:翡翠般绿的,金子般黄的,火一般红的,真可以说是色彩繁多了。今年似乎与往年不同,春天的落叶特别多,几乎在每一棵树旁,都会有一片片落叶静静地躺在那儿等着清洁工人来打扫。
有些地方的叶子更多。我家附近的一个公园里,成堆的落叶铺散在石路上,没有什么人来打扫这里。一次,我放学来到这里,踩着已经没有水分的落叶,发出簌簌的响声,好像叶子碎了。但细心一点就会发现,这里的落叶竟一片也没有碎裂。
落叶有很多种,按季节,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叶子;按树木,可以分为梨树叶、桃树叶、樟树叶等形态各异的叶子;按颜色,可以分为红、绿、黄三种颜色。
谁都知道,落叶是秋的使者,在秋天,会有许许多多的落叶像仙女一样飘落下来,但在春天,也会有许多落叶的。其实,每一个季节都会有落叶的包括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四季常青的樟树也会有落叶。
海滩上种花
朋友是一种奢华:且不说酒肉势利,那是说不上朋友,真朋友是相知,但相知谈何容易,你要打开人家的心,你先得打开你自己的,你要在你的心里容纳人家的心,你先得把你的心推放到人家的心里去;这真心或真性情的相互的流转,是朋友的秘密,是朋友的快乐。但这是说你内心的力量够得到,性灵的活动有富余,可以随时开放,随时往外流,像山里的泉水,流向容得住你的同情的沟槽;有时你得冒险,你得花本钱,你得抵拚在I羹岈的乱石间,触刺的草缝里耐心的寻路,那时候艰难,苦痛,消耗,在在是可能的,在你这水一般灵动,水一般柔顺的寻求同情的心能找到平安欣快以前。
我所以说朋友是奢华,“相知”是宝贝,但得拿真性情的血本去换,去拚。因此我不敢轻易说话,因为我自己知道我的来源有限,十分的谨慎尚且不时有破产的恐惧;我不能随便“花”。前天有几位小朋友来邀我跟你们讲话,他们的恳切折服了我,使我不得不从命,但是小朋友们,说也惭愧,我拿什么来给你们呢?
我最先想来对你们说些孩子话,因为你们都还是孩子。但是那孩子的我到哪里去了?仿佛昨天我还是个孩子,今天不知怎的就变了样。什么是孩子要不为一点活泼的天真,但天真就比是泥土里的嫩芽,天冷泥土硬就压住了它的生机——这年头问谁去要和暖的春风?
★ 徐志摩诗歌
★ 徐志摩爱情诗歌
★ 徐志摩诗歌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