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琴文言文(共含8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若去”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说琴文言文
何子有琴,三年不张。从其游者戴仲鹖,取而绳以弦,进而求操焉。何子御之,三叩其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徐察其音,莫知病端。仲鹖曰:“是病于材也。予视其黟然黑,衺然腐也。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何子曰:“噫!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凡攻琴者,首选材,审制器。其器有四:弦、轸、徽、越。弦以被音,轸以机弦,徽以比度,越以亮节。被音则清浊见,机弦则高下张,比度则细大弗逾,亮节则声应不伏。故弦取其韧密也,轸取其栝圆也,徽取其数次也,越取其中疏也。今是琴,弦之韧,疎,轸之栝,滞;徽之数,失钧;越之中,浅以隘。疎,故清浊弗能具;滞,故高下弗能通;失钧,故细大相逾;浅隘,故声应沉伏。是以宫商不识职,而律吕叛度。虽使伶伦钧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夫是琴之材,桐之为也。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蟠纡纶囷,璀璨岪郁,文炳彪凤,质参金玉,不为不良也。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上而君得之,可以荐清庙,设大廷,合神纳宾,赞实出伏,畅民洁物。下而士人得之,可以宣气养德,道情和志。何至黟然衺然,为腐材置物邪!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如常以求固执,缚柱以求张弛,自混而欲别物,自褊而欲求多。直木轮,屈木辐,巨木节,细木兀几何不为材之病也。是故君子慎焉。
“操之以劲,动之以时,明之以序,藏之以虚。劲则能弗挠也,时则能应变也,序则能辨方也,虚则能受益也。劲者信也,时者知也,序者义也,虚者谦也。信以居之,知以行之,义以制之,谦以保之。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故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材何罪焉!”
仲鹖怃然离席曰:“信取于弦乎,知取于轸乎,义取于徽乎,谦取于越乎。一物而众理备焉。予不敏,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
——选自《四库全书》本《何大复集》
翻译:
何子有一张琴,三年不去弹它。他的学生戴仲鹖,拿下来装上弦,进奉请他弹奏。何子拂弄一过,三次拨动琴弦,弦却不听手指指挥,发出的声音杂乱无章,仔细听它的音响,不知毛病在什么地方。仲鹖道:“这个毛病在于木质不好。我看它黑黑的,弯弯的,快腐朽了。它的质地不能胜任琴弦,所以弹起来声音不能发扬。”何子道:“咦!这不是木质的过错,我要严厉责备制琴人!凡是做一张琴,首先要选择木材,但更重要的是要审察是不是按照规格制作成器。琴器有四:弦、轸、徽、越。弦用来发音,轸用来控制弦,徽用来比较音的度数,越用来调和音节。发音就能分出清浊,控制弦就能显出高下,比较度数就能轻重适当,音节调和就能使音响不沉闷暗哑。故而弦要取它韧性的细密,轸要取它琴捩的圆滑,徽要取它度数的次序,越要取它小孔的通畅。现在这张琴,弦的韧性稀疏,轸的琴捩滞涩,徽的度数失去均衡,越的.小孔又浅又隘。稀疏,所以清音浊音不能齐全;滞涩,所以高音低音不能相通;失去均衡,所以轻音重音互相侵越;又浅又隘,所以音声沉闷暗哑。这样五音混乱,音律也离开了法度。尽管让黄帝的乐官伶伦来调弦运指,春秋时的琴师伯牙来按照节拍亲自弹奏,他们也不知如何能叫音声和谐了。
“现在看这张琴的材料,是用桐木制成的。桐木原是生长在深山幽谷,依据着巨大的磬石,经受着风雨的滋化,云烟的蒸润,回绕曲折,光亮沉郁,外表像彩凤那样焕发,质地像金玉那样完美,不能说不是良材。要是叫制作者按照规格做好,修治完善以备随时弹奏,凿削合格以成一张好琴,装饰美观以便出而应世。上焉者使君王得到,可以献之于宗庙,陈设在朝廷,祭享神灵,延见贵宾,唱赞祭礼,疏通隐闭,使民情通畅,万物洁净。下焉者使士大夫得到,可以融洽气质,培养德性,导引情操,和睦心志。何至于黑黑的、弯弯的,成为腐朽之材、无用之物呢!我看天下不责怪材料的人,太少了。鲁隐公去棠地观鱼以为是择善而从,把琴柱缚得牢牢的以为可以使琴弦张弛如意,自己混乱还想要分清事物,自己狭隘还想要求取众多。直木作轮,屈木作辐,巨木斗拱,细木大梁,哪能不使材料出毛病呵!因此君子对此是很慎重的。
“弹琴要有劲,行动要候时,观察要有顺序,藏要有容量。有劲就能不受阻挠,候时就能应付变化,有顺序就能辨别方向,有容量就能受到效益。劲就是信用,时就是智慧,顺序就是仁义,容量就是谦逊。信用作为居处,智慧指挥
行动,仁义用来制约,谦虚可以保身。朴实作为内含,文采作为外表。为人所知就出而用世,不为人所知就修养自身。所以《中庸》说:‘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怎么可以责罪材料呢!”
仲鹖听了不觉恍然若失,离开坐位说道:“信用不就是取于弦吗,智慧不就是取于轸吗,仁义不就是取于徽吗,谦逊不就是取于越吗?一件东西而所有的道理都齐全了。我所知太少了,要改弦更张,恭恭敬敬地听从您的教导。”
工人善琴文言文
万历末,詹懋举者守颍州。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耳。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见一老人贸薪入城,担头常囊此,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贱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翻译:
万历年间,詹懋举任颍州的太守。有次召用木工。詹正在弹琴,木工站在窗外,抬头画指,好像在评价好坏。叫来问他:“你很擅长弹琴吗?”木工答说“是”。让他弹,木工就演奏了一遍刚才詹懋举弹的曲子,弹得很好。詹很惊讶,问从哪学来的。木工回答说:“家在西郊外,见一老人进城卖柴,总把琴装在口袋里挂在担头,于是请让看看。听他弹奏,心里很高兴,于是向他学琴。”詹给他钱,他不要,说:“我,贫贱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劳。”又说:“您的琴是下品,我有琴,是老人赠的,现在献给您。”果然是把好琴。詹懋举于是跟着木工学琴,学完以后,当时的琴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
注释
①万历:明朝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②守颍州:任颍州的太守。
③适:恰好④矫:举、抬。
⑤否:同“恶”坏的
⑥一过:一遍
⑦诘:责问
⑧贸:买卖,这里指卖
⑨囊:口袋,这里指装在口袋里,名作动。
(10)贻:赠送
山人善琴文言文翻译
【原文】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hú),相和悲鸣。后游郢楚,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ǎo)闻之,咨嗟惋叹。既阕,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叩之。媪(ǎo):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山人默然而反。
【注释】
①尝:曾经
②鹘(hú):一种凶猛的鸟。
③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④媪(ǎo):老妇人。
⑤阕:止息,终了。
⑥款扉:款,敲;扉,门。
⑦叩:问,询问 。
⑧絮:棉花。
⑨鼓:弹琴。
⑩类:像。
【翻译】
在开国初年,有个乔山人善于弹琴。他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曾经得到过奇异的人传授。他常常在荒山野岭,多次地弹奏,使飞鸟凄凉,使鹘鸟寒冷,一起应和着悲哀地鸣叫。一次他游历到楚国,在旅店独自弹奏洞庭曲。隔壁的'一位老妇人听了琴音,非常感动,不禁感叹惋惜。(曲子)已经弹奏完了,乔山人说道:“我弹琴大半辈子,终于在这里遇见了知音!”敲门问她,老妇人说道:“我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是把弹棉花当作职业的。现在听见你在这里弹的琴声,极像我老伴弹棉花的声音罢了!"
蔡邕听琴文言文内容
作者
范晔(公元3-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南)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其中《杨震暮夜却金》已编入小学教材,《强项令》选入中学教材。
正文
吴人有烧桐以爨①者,邕闻火烈②之声,知其良木,因③请而裁④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扰焦,故时人⑤名⑥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⑦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⑧邕者,比⑨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⑩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乡邦所宗二,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字词解释
①爨:烧饭
②烈:同“裂”
③因:于是
④裁:剪
⑤时人:当时的人
⑥名:(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
⑦召:同“招”,招待
⑧比:等到
⑨潜:偷偷地
⑩向:刚才
而:表转折,却
素:向来
宗:尊重
怃然:失落的样子
鼓:弹奏
方向:正对着
却:后退
惟:只是希望
形:表现
岂...乎:难道...吗?
21 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圉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22 陈留:古地名
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倒装)
二:被动句(为...所)
译文
译文:吴地有个焚烧桐木做饭的人,蔡邕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段很好的木头,就请人用
这个木头做了一张琴,果然弹出了美妙的音乐,可是木头尾部烧焦了,所以当时把这个琴就叫做“焦尾琴”。起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溜回去了。仆人告诉主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蔡邕一向被乡里人推崇。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离开的原因,蔡邕详细把情况告知了他,大家没有不吃惊的。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儿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随着他一进一退。我内心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这难道就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蔡邕笑着说:“这足以称之为杀心啊!”
背景故事
汉代,古琴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乐器,欣赏古琴音乐的水平有了普遍性提高。
东汉时期有个蔡邕,我们谈焦尾琴时谈到过,他是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和文学家。在音乐方面,他很有成就,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写过《琴操》一书。
蔡邕曾经做过官,做官时因为人正直,办事公正,遭到邪恶势力的谗言诬害,被充军流放。过了许久,他又被赦免。赦免之后,他带着一家老小在外奔波,为的是躲避那班有权势的恶人们的谋害,在外过着流亡的生活。
后来,他躲到自己的故乡陈留去了。乡亲们听说蔡邕回来了,都很高兴,因为蔡邕为老百姓做过好事,威信一直很高。一到家乡,亲朋好友一个个请蔡邕到家中去促膝叙谈家常和国事。蔡邕被乡亲们的热情所感动,久久积压心头的万端愁绪好象慢慢解开了。
有一次,多年不见的朋友林仁听说蔡邕回乡了,特意准备了一桌酒席,邀请蔡邕到家里去作客。老朋友盛盛情难却,蔡邕只好应约。他兴致勃勃地往林仁家走去,走到要家大门外时,突然停止了脚步。原来屋里正在弹琴,琴声引起了蔡邕的注意,他就站在门外倾听。
开初,琴声悠扬,优美动人。不一会,琴声变得沉重、浑浊,有一种紧迫感。蔡邕蓦地听到琴声里隐隐地透露出一股“杀”气。他本能地愕住了。十年来死去活来的亡命生涯,使他对任何一种细微不祥之兆,都有着特别的敏感。他突然警惕起来:林仁请我赴宴,为什么琴声里隐藏着杀机?莫非多年不见的朋友变了,心怀鬼胎,也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狼狈为奸?今日请我赴宴是假,伺机谋害是真……想着想着,他感到可怕。再一听琴声,呀!杀气不但未减,不更加紧张了,正是生死存亡之际,莫非他们立即要下毒手了?于是蔡邕转身回头就走。
正在这时,另一位应邀赴宴的客人迎面走来。他看见蔡邕回身离去,神色异样,不知出了什么事,连忙拦住蔡邕问道:“蔡兄到哪里去?怎么到了门口不进去呢?”蔡邕好象什么也没有听见,仍然慌忙地、急匆匆地往远外走去。
主人得知蔡邕到了门口,未进大门就转身回去了,感到莫名其妙。今日是专诚款待老朋友蔡邕,他为什么不领情呢?林仁认为可能是自己没有好好接待客人,有失礼的举动,伤了老朋友的自尊心,老朋友受到怠慢,才生气离去。
主人心里非常不安,连忙亲自赶到蔡邕住的地方,再一次请他赴宴,并且再三向他道歉,说是忙于屋内张罗,有失远迎,请老朋友不要介意,今日看在老朋友面子上,一定要到家里去坐坐,家里还有其他客人正在等候。好说歹说,总算又把蔡邕请到了宴席上。
客人们热情洋溢地频频举杯祝福,个个开怀畅饮,唯有坐在首席的蔡邕好象惊弓之鸟,心魂未定,左顾右盼,掩盖不住内心的恐慌。真是一人向隅,举桌不安。主人再也忍耐不住心里要说的话了。他非常坦率地对蔡邕说:
“蔡兄,我们是多年的知己,虽然许久不见,情谊却仍然如同当初,亲似手足。不知道今日你心里有什么不快的事情,能不能对小弟讲讲,也好分担优愁。如果是小弟家中有失礼怠慢的'地方,只管讲出来,千万不必介意。”
客人们也帮着为主人说话,争先恐后、开诚布公地请蔡邕不要计较主人的过失,也许有什么误会,有什么难言的心事,为什么不可以跟故乡的亲朋好友倾诉呢?
听了主人和客人们的一席肺腑之言,蔡邕慢慢地觉察到刚才也许是自己产生了一种错觉,老朋友这里并没有什么异常的情况,不会危及他的安全,主人态度很诚恳,客人更是有话直说,没有把自己当作外人。
蔡邕这时才放心地举起酒杯,把久久不敢进口的酒喝了下去,并直截了当地把刚才在门口听到琴声里带有“杀气”而产生的疑虑讲了出来。
蔡邕的话一说完,整个宴厅里响起了一阵善意的大笑,主人十分坦然,毋庸置辩,哪里会有杀人之意呢?客人更了解主人,这完全是一种误会。从这个误会里,主人更加了解蔡邕了,久别的老朋友蔡邕是经受了种种折磨,身心受到了伤害,才这样如惊弓之鸟。
可是,最后解开疑团的还是那位刚才弹琴的客人。他听了蔡邕的话,会心地笑了,认为这不能错怪蔡邕多心,而要怪他弹琴没有弹好曲子。原来,蔡邕在门口时,他正在弹琴。弹着弹着,忽然看到窗外一棵树上,有一只螳螂,张牙舞爪地正爬向一只蟑的身后。螳螂正要扑过去了,千钧一发之际,弹琴的人发现那只蝉要飞走了,他担心螳螂扑不住蝉,手上情不自禁地为螳蝉助威。大概就在这时,琴声时充满了“杀气”,正好被蔡邕听出了这琴声中隐藏的杀机。
听了弹琴的客人介绍,一场误会才最后解除。大家喜形于色,兴致越来越高。
蔡邕一边微笑,一边向林仁陪礼道歉,认为失礼的不是主人,而是自己。误会解除后,宴会上气氛热闹非凡,一下子到了高潮,大家都争着向蔡邕敬酒。满座高朋,开怀畅谈,尽情痛饮。
这场误会过去,平静之后,大家对蔡邕听琴的本领,欣赏琴乐的能力,一个个惊叹不已,佩服之至。
对古琴的演奏,有欣赏能力的听琴者,可以理解琴声的内,在含义和声外之音,这种欣赏能力也是不容易达到的。要有这种欣赏能力,还得懂得古琴的音律。蔡邕就是精通音律的音乐察。
据传有一种叫做虞美人草的植物对古琴有欣赏能力,懂得古琴的音律。古人演奏某一个曲子时,虞美人草会十分激动,枝叶都会自然地摇动起来。据说,这是在合着琴声的节拍和旋律,高兴地翩翩起舞。这个曲子后来被人命名为《虞美人曲》。
《琴谕》是明代宋濂写的一篇散文。琴谕由“辨琴”之喻而引发的“识人”之鉴,其间的含义,是颇为发人深思的。以下是琴谕文言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琴谕》阅读材料
客有为予言,楚越之交恒多山。山民齐氏者,不识琴。问人曰:“何谓琴?”或答之曰:“琴之为制,广前狭后,圆上方下,岳首而越底①,被之以丝,则铿铿然泠泠然可听也。”齐氏悦曰:“是知琴也。”
一日,至通都大邑,见负筑来者,亟趋视之,惊曰:“是不类广前狭后、圆上方下者耶?”反侧视之,良久又曰:“是不类岳首而越底者耶?”以指横度之,则亦有声出丝间,复曰:“是又不类铿铿泠泠之可听耶?”遂力致其人而归,师之三年,早晚不辍,自以为尽其技也。
向之告者偶过焉。闻其声辄瞿然曰:“子习者筑也,非琴也。不然,何若是嘈杂淫哇也?”
因出琴而鼓。齐氏闻之,蹙额曰:“子绐②我矣!子绐我矣!淡乎如大羹③玄酒④,朴乎若蒉桴⑤土鼓,不足乐也。予所嗜者异乎是,若鸾凤之鸣,若笙箫之间作,若燕赵美人之善讴。吾不知子琴之为筑,吾筑之为琴也。请终乐之。”
嗟夫!琴之为器,人所易识。山民乃筑当之。则夫强指乡愿⑥为君子,日爱之而不知厌者,尚何怪乎?感斯言,作琴谕。
[注]①岳首而越底:琴头象山,琴底有小孔。 ②绐:欺骗。 ③大羹:未放调味料的肉汤。 ④玄酒:兑水的酒。 ⑤蒉桴:用土块做成的鼓槌。 ⑥乡愿:外貌忠厚老实,讨人喜欢,实际上却不能明辨是非的老好人。
《琴谕》阅读题题目
3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亟趋视之 (2)若笙箫之间作
(3)请终乐之 (4)山民乃筑当之
36、下面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和( )。(2分)
A、楚越之交恒多山 B、师之三年,早晚不辍
C、若燕赵美人之善讴 D、吾不知子琴之为筑
E、山民乃筑当之
37、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齐氏悦曰:“是知琴也。”
(2)向之告者偶过焉。
38、听了齐氏的一番话,“向之告者”会作何感想?请展开想象,拟写一小段他的心理活动。
39、从文中可见,作者之所以作此文的目的是 。(3分)
35、(1)赶紧,赶快 (2)交替,错杂 (3)终止,停止 (4)却 (4分)
36、C D(2分)
37、(1)姓齐的高兴地说:“这(我)就知道什么是琴了。” (悦,是 2分)
(2)先前告诉他(什么是琴)的人偶尔路过那个地方。 (向,焉,省略句 3分)
38、可围绕齐氏的短识、囿于表象、固执己见等方面展开思考、想象,合理即可。(3分)
39、讽喻那些在人际交往中也“以筑为琴”,常常把表里不一、伪善的老好人错当成品德高尚、操行美好的君子,而且天天爱惜拥戴却不知厌倦的人。他们不会“识人”,比“不辨琴筑”更可悲,更危险。
《琴谕》参考译文
有客人跟我说,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全都是山。有个姓齐的山民,不认识琴。问别人:“什么是琴啊?”有人回答他说:“琴的形状是前面宽后面窄,上面圆下面方,琴头象山琴底有小孔,装上丝弦,就能发出铿铿泠泠好听的声音。”姓齐的高兴地说:“这(我)就知道什么是琴了。”
一天,(他)来到四通八达的大城市,看见一个背着筑的人,赶紧走上前去看,惊异地说:“这不像是前面宽后面窄,上面圆下面方的`样子吗?”颠来倒去地看那筑,很长时间又说:“这不像是琴头象山琴底有小孔的样子吗?”用手指横着拨弄它,也会有声音从丝弦之间发出,又说:“这不像铿铿泠泠好听的声音吗?”(他)就竭力让那人和他一起回家,向他学了三年,从早到晚不停顿,自认为把他的技艺都学到了。
先前告诉他(什么是琴)的人偶尔路过那个地方,听到他演奏的筑声就惊讶地说:“您学的是筑,不是琴啊。要不然,怎么会是这么嘈杂难听啊?”
那人于是拿出琴来演奏。姓齐的听了,皱着眉头说:“您骗我啊!您骗我啊!(这音乐)淡得如同没放调料的肉汤和兑了水的酒,简单得就象土鼓草棒,不能算是音乐。我所喜好的和这完全不同,那就像鸾凤的鸣叫,就像笙箫交响,又仿佛是燕赵的善于歌唱的美女歌声。我不知道您的琴是筑呢,还是我的筑是琴。请你停止您的音乐吧。”
唉!琴作为一种乐器,人很容易识别的。山民却把筑当做它。就如同硬要说伪善的老好人是君子,天天爱戴着他们而不知厌倦的人,还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有感于此,便作了这篇琴谕。
诗词说文言文
诗词者,发乎情,感于悟,持于礼,说(shui)不可言其也。故意到之,情寄之,盖之以诗词耶。
余好诗词,虽才思甚少,亦予以其三等之分也。
其下者,无病呻吟也。故此等诗词,多为绞尽脑汁所凑得,纵通,亦难登大雅之堂。有平仄难分者,有格律不通者,有韵之未押者等,皆为下者。
其中者,多数打油诗词也。故虽不错,亦不能词中桂冠,诗中王者矣。有词藻华丽者,有格律平仄皆通且押韵者。然,此等惟中者也。
其上者,当有平仄之陡峭,格律之陈守,押韵之协调,词字之简练。噫,此等方可称为上者矣。
然,纵观古今,上者亦如过江之鲫,不可数也。故上者,亦有上下之分也。
上者之下分,一如诗词之上者也。上者之上分,上者仅其中之一也,多数耳目能详,家喻户晓之佳作,盖因其发乎情,感于悟,持于礼,寄情于上,妙不可言也。
寄以志,思以乡,意以恨,言以爱等,皆为情也。故诗词者,发乎情,感于悟耶。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伯牙善鼓琴( ) ⑵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
⑶更造崩山之音( ) ⑷志想象犹吾心也( )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伯牙善鼓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B.乃援琴而鼓之。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C.止于岩下。 吾于何逃声哉。
D.钟子期必得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伯牙士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翻译下列句子(3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答案:
1、(1)弹 (2)指山的北边,河流的南边 (3)再,进一步 (4)好像
2、B
3、高山流水,解释: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4、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 说难文言文翻译
★ 问说文言文翻译
★ 日喻说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