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说难文言文翻译(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紫水晶99”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 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使自己的说法适合他。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接受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上抛弃了他。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机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
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
关其思和这位老人说的话都恰当,而重的被杀,轻的'被怀疑;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这是不可不明察的。
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刖罪。”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所以谏说谈论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进说。
龙作为一种动物,驯服时可以戏弄着骑它;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假使有人动它的话,就一定会被杀掉。君主也有逆鳞,游说进言的人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
谏说之难文言文翻译
谏说之难
原文: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从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 然。,’秦遂归晋侯。
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君遂出质。
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 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事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奏相 者泽也。
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剧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丨彼此一时也。
节选自《容斋随笔》
译文:
韩非写了《说难》,却死于因劝谏所招致的灾难,大概劝谏之难,自古以来就如此。至于为国君的知道了臣下所要劝谏的内容。虽然接见了来劝谏的臣子,而又拒绝接受他的意见,然而最终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这又是很困难且可喜可贺的事了,秦穆公俘获了晋惠公,晋国的阴饴甥前往秦国参加会盟,他将替晋国游说是毫无疑问的。秦穆公问道:“晋国和睦吗?”阴饴甥回答说:“不和睦。小人说一定要报仇,君子说一定报答恩德。”秦穆公又说:“你们国家认为你们君主(指晋惠公)的命运如何?”阴饴甥回答说:“小人认为他不会被免除刑罚,君子则认为一定会止晋惠公回晋国去,以德报怨,秦国一定不会这样做的。”泰国终于让晋惠公回了国。
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山要以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太后不肯,说:“谁敢再说以长安君作人质的事,我老妇一定要向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想拜见太后,太后气呼呼地请他进来,知道他必定是为长安君作人质的事而来的。左师慢慢坐下,先问太后身体如何,接着请求太后恩准让他的小儿子当个宫廷的黑衣卫十。太后说:“男子汉也爱怜自己的小儿子吗?”左师问答说:“比女人更厉害。”于是就言及太后之女燕后,接着深入探讨赵王三代以来没有功绩而封侯的子子孙孙,灾祸涉及他们自身的情况。太后醒悟,左师随即问道:“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处世?”太后说:“任凭您安排长安君吧。”于是遂将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
范雎在秦国逐渐受到疏远,蔡泽到了秦国,派人传话激怒范雎,说:“燕国来的客卿蔡泽是天下的能言善辩之士,他只要一见到秦王,必然要夺去范雎的相位、”范雎说:“百家之学说,我都了解,众人的雄辩,我都挫败过他们,这人又怎么能夺去找的相位呢?”于是派人找来蔡泽,对他说:“您扬言说要取代我为相,有这事吗;’蔡泽问答说:“是这洋,”随即引用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例子。范雌知道蔡泽要以游说之词难住白己,就故意说:“杀身成名,为什么不可以?”蔡泽以生命、名声都能保全的道理诱导他,以闳夭、周公之忠正圣明为他树立榜样。说观今的秦王不加倍封赏功臣,比不上秦孝公、楚越王,而范雎的功绩也比不上闳夭等人,规劝他把相印归还秦王,把相位让给更为贤明的人。范雎肃然起敬,没有了原先的恼怒,失去了自己昔日的雄辩,恭敬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并请蔡泽入室(把他)当作上等宾客。最后取代范雎作宰 相的就是蔡泽。
秦始皇曾将生母放逐出秦都,下令说:”有敢来以太后之事为谏的不赦”。已杀了二十七人。茅焦请求入宫劝谏,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烹杀他。茅焦借夏桀、殷纣狂脖背理这行为来责备秦工,话还没说完,秦王 母子就和好如初了。
吕甥(阴饴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言出于爱,蔡泽之说激发于理。至于茅焦真是所谓老虎嘴里拔牙了。范雎亲自使禳侯遭受(免职的)困境,而夺取了他的相位,为什么突然就不如蔡泽了呢?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 呀!
戴震难师文言文翻译
《戴震难师》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阶段曾经问问题难住老师的故事。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
作品原文
先生(戴震)是年(这年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老师)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朱熹)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文
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戴震)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却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却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师)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个孩子非同一般。”
注解
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在此文中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少:年轻。
乃能言:才能说话。
盖:大概,推测
蕴蓄:蕴藏,积累
就傅:跟随老师。就:靠近。
日数千言:字。
休:停
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孔子之言:话语。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为:是
非常:不寻常
日:每天
去:距离
乃:才。
就:跟随
作者简介
段玉裁:(1735—1815),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市人。生于雍正十三年,卒于嘉庆二十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乡试,入都会试,屡不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后又为四川富顺、南溪和巫山知县。经,称疾告归乡里。58岁时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
相关链接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日数千言不肯休(每天)(2)相去几何时矣(距离)(3)师无以应(回答)(4)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是)(代词,代曾子思想)(5)是年(这)
2.用现代文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
3.读了上文,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勤学好问 善于思考 踊跃质疑
4.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不是也会时常遇到一些困惑?你尝到过怀疑的甜头吗?请简要谈谈这方面的经历。
5.写出两则关于学贵有疑的名言。
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陈献章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
6.有什么启发?
应学习戴震勤于思考问题的精神
敢于疑问,敢于质问
医说原文: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易》曰:“视履考祥。”善医善计者为之。
擅长行医的人,不会根据人的胖瘦来开药,而是通过观察脉象的病变与否来开药方罢了;擅长治理天下的人,不会依据天下的安危来治理,而是通过考察纲纪严明与否来治理罢了。天下就相当于人;安危就相当于人的胖瘦;纲纪就相当于人的脉象。脉象上没有病变,这个人即使再瘦也不会危害人的自身;脉象有病变并且很胖的人,则必死无疑。通晓这个道理的君主,才懂得如何治理天下啊!夏朝、商朝、周朝的衰亡,是因为诸侯作乱而战争不断。而传位于数十个皇帝而天下不灭亡的',是因为纲纪严明罢了。秦朝称王天下,没有明确规定诸侯的权利,所以诸侯聚集在一起烧掉了咸阳宫,只传了两代天下就灭亡了,这是因为秦朝的纲纪不严明罢了!因此人的四肢即使没有病变,也是不可靠的,应该看脉象是否有病变才行。四海之内即使没有战事,也不值得骄傲,应该看这个国家的纲纪是否严明才行。忧虑其所依靠的,畏惧其所骄傲的,善于行医和擅长治理天下的人,常说自己是老天帮忙(这是谦虚)。《周易》说:“处于人生艰难跋涉之途的君子,应该经常检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并考察前途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那些善于行医和擅长治理天下的人就是这样啊!
附:
医 说( 10分)
韩 愈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易》曰:“视履考祥 。”善医善计者为之。
视履考祥:“履”为鞋子,引申为自己走过的路,亦指人生之路。“祥”为外界所呈现出的吉凶之兆,引申为即将应对的前程。“视履考祥”,意思是说,处于人生艰难跋涉之途的君子,应该经常检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并考察前途可能出现的新情况。 (《履卦·上九》云:“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
20、解释下列句中带点的词。(3分)
①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 ( ▲ ) ②忧其所可恃( ▲ )③聚兵而焚之( ▲ )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
22、杂说是借助一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本文韩愈借医治人的胖瘦来揭示一个怎样的道理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4分)
20、(3分)① 治 ② 依靠、依赖 ③ 兵器
21、(3分)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他的智谋学识就可以用来治理天下了!
22、(4分)文章通以人的胖瘦来比喻国家的安危,国家安危来自于国家的法令的落实,只有国家法令畅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根据答案可以视学生回答的内容斟酌给分)。
猿说文言文翻译
作者简介
(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
作品原文
产猿,猿毛若金丝,可观。猿奇,性可驯,然不离母。母黠,不可致。猎人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洒已,气绝。猎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子即悲鸣而下,敛手就致。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掷而毙。嗟夫!猿且知有母,不爱其死。况人也耶?
作品注释
1. :县名
2. 尤:更加
3. 黠致:聪慧、狡猾;得到
4. 傅矢:涂染箭头
5. 伺,观察、等待空隙、疏漏
6. 母度,估计
7. 饮:给......喝
8. 绝。完毕断
9. 鞭:用鞭子打
10. 敛手就致:收起制服
11. 安:睡
12. 爱:爱惜
13 .然 : 不过,但是
14.间:疏忽
15.爱:惜
16.辄:就
17.可观:可以
作品译文
这个地方盛产猿猴,猿猴的毛像金丝一样,发光。小的猿猴更加奇特,性格很温驯,但不离开母亲。母猴很狡猾,不能接近。猎人在箭上涂毒,等到母猴放松的时候射它,母猴知道自己不能活了,将乳汁洒在林间,让喝。乳汁洒尽后,就气绝而亡。猎人用鞭子抽打母猴的皮,悲哀地鸣叫,从树上下来了。每天夜里一定要枕着母亲的`皮才能睡觉,更有甚者则抱着母亲的皮翻腾而死。哎!猿猴尚且知道有母亲,不忍心看到它死,何况人呢?
作品中心
本文将猿的情深义重与猎人的阴险冷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猿母子生死与共、骨肉情深的至情至爱,启发人们:人应该比其他动物更懂得母爱。
《龙说》文言文翻译
龙说·韩愈
①龙嘘②气成云,云固⑨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③光景④,感震电,神变化⑤,水⑥下土,汩gǔ⑦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⑩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⑾不可欤(yú) !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⑧。”既曰:龙,云从之矣。
注释
①龙说:选自《杂说》,为其首篇,题目为编者加。
②嘘:喷吐。龙吹气成云是古代的一种传说。
③伏:遮蔽。
④景:通“影”。
⑤神变化:语出《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为蚕(虫蜀)[说明,此为一个字zh ],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
⑥水: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⑦汩:淹没
⑧云从龙:语出《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从:随,跟随。
⑨固:本来、当然。
⑩无以:没有可以用来。
⑾信:确实、的确。
译文
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
多么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简析: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韩愈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這篇根据典籍和传说写的杂感,用意很明显:作者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说明了圣君与贤臣之间的关系,即圣君是要依靠贤臣建功立业,贤臣又要仰仗圣君的识拔才能荷重行远,如此才能相得益彰。
通篇只就龙与云的关系着笔,从一个“灵”字着眼,所无一句点明本旨,可处处扣题。含蓄而又生动形象的写法,使行文委婉曲折,起伏跌宕,读来意味深远。“龙”与“云”相互依存,形象说明了圣君与贤臣相互依存。贤臣固然不可无圣君,而圣君更加不可无贤臣,说明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圣君与贤臣缺一不可。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问说文言文翻译
★ 翻译文言文
★ 文言文 翻译
★ 说琴文言文
★ 《答客难》翻译
★ 高中文言文翻译
★ 咏雪文言文翻译
★ 和氏璧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