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余姚县海塘记》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COOLOOHOO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安石《余姚县海塘记》(共含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OOLOOHO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王安石《余姚县海塘记》

篇1:王安石《余姚县海塘记》

宋·王安石

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始堤之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方作堤时,岁丁亥十一月也,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乏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其仁民之心,效见于事如此,亦可以已,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令嗣续而完之,以求其存。善夫!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而后之君子者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

予尝以事至余姚,而君过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君曰:“道以闳大隐密,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其治效教令施为之详,凡与人共,而尤丁宁以急者,其易知较然者也。通途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旱之灾;而兴学校,属其民人相与习礼乐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宁以急,而较然易知者也。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至或尽其力以事刀笔簿书之间而已。而反以谓古所为尤丁宁以急者,吾不暇以为;吾曾为之,而曾不足以为之;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嘻!其可叹也。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其不出于此乎?”予良以其言为然。既而闻君之为其县,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既而又有堤之役,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为之书其堤事,因并书其言终始而存之,以告后之人。庆历八年七月日记。

译文:

从云柯乡往南,到某一处,有一道几尺宽的堤坝,截断了海水潮汐,使其无法涌漫溢到旁边的农田,这是谢知县主持修造的。堤坝一修建完成,谢知县写信给我,拜托我记下修建这座堤坝的始末,信中写道:“(你的文章)使继任者(对这堤坝)可以有所了解,能够在他任期结束之前保全这项工程而不至于毁坏。”谢知县本人是阳夏人,字是师厚,名字叫做景初。谢景初的祖上以文才闻名天下,后来接连几代人地位显贵,到了景初这代,就凭借文才传承家业了。他管理县政,并不因为才能而自负,从而忽视百姓们的疾苦。一开始修建堤坝时,正是丁亥年十一月,他能够身先士卒不畏冰雪严霜的苦痛,来鼓励百姓努力劳作、治理水患。他也能让百姓和谐一致相互劝勉奔走忙碌,甚至忘记了劳作的辛苦。于是没有过多久,堤坝就建成了。他仁爱百姓的心思,在这件事上已经彰显得很明显了,但是他依旧不满足于此,又考虑着把这事告知后人,让后来者继续将这座堤坝保护完好,好让堤坝永世长存。好啊,仁德的人能够思前想后解决百姓的灾害,他已经做到这些了,事迹不应该不流传下去。

而后世的君子,探求谢景初的事,知道了他做的事,也不可能没有触动。

我曾因为有事到余姚这个地方,他来拜访我,和我沉稳有度地(从容不迫、不紧不慢)谈论起天下的事。谢景初说:“道宏大而隐秘,圣人化育振起万物成这个样子,而世人却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大概大道的确有难以理解的地方。圣人详细的政事治理、法令制度、实施办法,凡是和百姓切身相关,而且十分关切的,都是容易理解、突出显明的。疏通道路河流,治理农田桑园,修建防护的'堤坝沟渠来抵御旱涝灾害;兴建学校,教导百姓在学校学习礼乐之道,来化育百姓,这些尤其是(圣人)殷切关注,而且容易理解的。现在这些做官的人,那些愚蠢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而那些所谓有才能的,致力于出奇创新博得名声威望,以求惊世骇俗;甚至有的人耗费全部精力在对付公文、账簿、书册上了。居然反过来说,古人做的那些急百姓所急的事情,我没时间去做;或我曾经去做了,竟不够力量来做好它;或者说一万人之中只会有一个人去做,而且这些事不够用来扬名于世显现他们的才能。哈,这也真是令人感叹了!治理天下国家将近百年,但是以德化民、废除刑杀的结果,却还没有达到,难道不是出于这个原因吗?”我确实认为他的话是正确的。不久后听说他治理县政,到任后就在江河上修建桥梁,办学聘请学者教化平民子弟,接着筑堤坝的工程。由此我相信他的言论都付诸实践,没有欺骗我。我为他写文记述修建堤坝之事,趁机连同他说过的言论前前后后都写了保存下来,来告知后来之人。庆历八年七月七日记。

篇2:王安石《海塘记》古诗阅读答案

王安石《海塘记》古诗阅读答案

海塘记

王安石

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始堤之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方作堤时,岁丁亥十一月也,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其仁民之心,效见于事如此,亦可以已,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令嗣续而完之,以永其存。善夫!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而后之君子考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

而异时予尝以事至余姚,而君过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君曰:“道以闳大隐密,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其治政教令施为之详,凡与人共,而尤丁宁以急者,其易知较然者也。通途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旱之灾;而兴学校,属其民人相与习礼乐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宁以急,而较然易知者也。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至或尽其力以事刀笔簿书之间而已,而反以谓古所为尤丁宁以急者,吾不暇以为,吾曾为之,而曾不足以为之,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嘻!其可叹也。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其不出于此乎?”予良以其言为然。既而闻君之为其县,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既而又有堤之役,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为之书其堤事,因并书其言终始而存之,以告后之人。庆历八年七月日记。

9.下列加点词的解 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      冒:淹没,漫溢。

B.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                  世:继承。

C.其易知较然者也                      较:比较。

D.而胜残去杀之效                      胜:克制。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①始堤之成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①而犹自以为未也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①其不出于此乎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以告后之人          ②木欣欣以向荣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部体现谢君“仁民之心”的一组是

①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

②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

③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

④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

⑤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

⑥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②③⑤

12.下列有关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赏谢景初一心为百姓办实事的行为,后来又听到他对天下事的议论,就为他记下了修堤坝的事,同时也可资后人借鉴和思考。

B.谢景初具有实干精神,身先士卒,与百姓同甘共苦,组织、带领民众修筑拦海堤坝,充分体现了他急民之困的为官之道。

C.文章综合运用记叙、议论的`手法,在交代写作缘由、肯定谢景初言行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自身的为政理念。

D.谢景初批判了当世官吏哗众取宠之风,反对沉迷刀笔簿书之行,认为宋代近百年间教化不行的原因就在于官吏缺乏惠民思想。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5分)

(2)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3分)

(3)予良以其言为然。(2分)

参考答案:

9.C(较:明显,明白。)

10.C(两者都是副词,表反诘语气。A项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音节助词。B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D项①连词,表目的;②连词,表修饰。)

11.B

12.A(作者先是听到了他对天下事的议论,而后才听说他的做法。)

13.(10分)

(1)(5分)谢君用书信嘱托我为堤坝的建成作记的当初,说:“让后来人对此有可以考证的材料,能够终其任职使堤坝完好而不毁坏。”(注意“以”“属”“考”“卒”“隳”等的翻译。)

(2)(3分)他担任县令(或:治理县事),不因才能自负而忽视他的百姓的急难。(注意“为”“以”“忽”等的翻译。)

(3)(2分)我确实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注意“ 良”“以为”“然”等的翻译。)

篇3:海塘记阅读及答案

海塘记阅读及答案

王安石

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始堤之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方作堤时,岁丁亥十一月也,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其仁民之心,效见于事如此,亦可以已,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令嗣续而完之,以永其存。善夫!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而后之君子考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

而异时予尝以事至余姚,而君过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君曰:道以闳大隐密,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其治政教令施为之详,凡与人共,而尤丁宁以急者,其易知较然者也。通途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旱之灾;而兴学校,属其民人相与习礼乐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宁以急,而较然易知者也。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至或尽其力以事刀笔簿书之间而已,而反以谓古所为尤丁宁以急者,吾不暇以为,吾曾为之,而曾不足以为之,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嘻!其可叹也。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其不出于此乎?予良以其言为然。既而闻君之为其县,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既而又有堤之役,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为之书其堤事,因并书其言终始而存之,以告后之人。庆历八年七月日记。

9.下列加点词的解 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 冒:淹没,漫溢。

B.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 世:继承。

C.其易知较然者也 较:比较。

D.而胜残去杀之效 胜:克制。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①始堤之成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①而犹自以为未也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①其不出于此乎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以告后之人 ②木欣欣以向荣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部体现谢君仁民之心的一组是

①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

②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

③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

④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

⑤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

⑥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②③⑤

12.下列有关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赏谢景初一心为百姓办实事的行为,后来又听到他对天下事的议论,就为他记下了修堤坝的事,同时也可资后人借鉴和思考。

B.谢景初具有实干精神,身先士卒,与百姓同甘共苦,组织、带领民众修筑拦海堤坝,充分体现了他急民之困的为官之道。

C.文章综合运用记叙、议论的手法,在交代写作缘由、肯定谢景初言行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自身的为政理念。

D.谢景初批判了当世官吏哗众取宠之风,反对沉迷刀笔簿书之行,认为宋代近百年间教化不行的原因就在于官吏缺乏惠民思想。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5分)

(2)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3分)

(3)予良以其言为然。(2分)

参考答案:

9.C(较:明显,明白。)

10.C(两者都是副词,表反诘语气。A项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音节助词。B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D项①连词,表目的;②连词,表修饰。)

11.B

12.A(作者先是听到了他对天下事的议论,而后才听说他的'做法。)

13.(10分)

(1)(5分)谢君用书信嘱托我为堤坝的建成作记的当初,说:让后来人对此有可以考证的材料,能够终其任职使堤坝完好而不毁坏。(注意以属考卒隳等的翻译。)

(2)(3分)他担任县令(或:治理县事),不因才能自负而忽视他的百姓的急难。(注意为以忽等的翻译。)

(3)(2分)我确实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注意 良以为然等的翻译。)

篇4:王安石《慈溪县学记》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之政,至于受成、献馘、讯囚之事,无不出于学。于此养天下智仁、圣义、忠和之士,以至一偏之伎、一曲之学,无所不养。而又取士大夫之材行完洁,而其施设已尝试于位而去者,以为之师。释奠、释菜,以教不忘其学之所自;迁徙、逼逐,以勉其怠而除其恶。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古之在上者,事不虑而尽,功不为而足,其要如此而已。此二帝、三王所以治天下国家而立学之本意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斫木抟土,如浮屠、道士法,为王者象。州县吏春秋帅其属释奠于其堂,而学士者或不预焉。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时庆历某年也。

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噫!林君其有道者耶!夫吏者,无变今之法,而不失古之实,此有道者之所能也。林君之为,其几于此矣。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篇5:王安石 虔州学记翻译

《虔州学记》

王安石

虔于江南地最旷,大山长谷,荒翳险阻,交、广、闽、越铜盐之贩,道所出入,盗夺之奸,视天下为多。庆历中,尝诏立学州县,虔亦应诏,而卑陋褊迫不足为美观。州人欲会私财迁而大之久矣.然吏常力屈于听狱。而不暇顾此.凡二十一年。而后改筑于州所治之东南,以从州人之愿。盖经始于治平元年二月。提点刑狱宋城蔡侯行州事之时,而考之以十月者。知州事钱塘元侯也。二侯皆天下所谓才吏,故其就此不劳,而斋祠、讲说、候望、宿息,莫不有所。又斥余财市田及书,以待学者,内外完善矣。于是州人相与乐二侯之适己。而来请文以记其成。

余闻之也,先王所谓道德者,性命之理而已。其度数在乎俎豆、钟鼓、管弦之间。而常患乎难知,故为之官师,为之学,以聚天下之士,期命辩说,诵歌弦舞,使之深知其意。

周道微,不幸而有秦,君臣英知屈己以学,而乐于自用,其所建立悖矣。而恶夫非之者,乃烧《诗》《书》,杀学士,扫除天下之庠序,然后非之者愈多,而终于不胜。何哉?先王之道德出于性命之理,而性命之理出于人心。《诗》《书》能循而达之,非能夺其所有而予之以其所无也。经虽亡,出于人心者犹在,则亦安能使我舍己之昭昭而从我于聋昏哉?然是心非特秦也,当孔子时,既有欲毁乡校者矣。盖上失其政。人自为义,不务出至善以胜之,而患乎有为之难.则是心非特秦也。墨子区区,不知失者在此,而发“尚同”①之论,彼其为愚,亦独何异于秦?

呜呼,道之不一久矣。扬子曰:“如将复驾其②所说,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③。”盖有意乎辟雍④学校之事。善乎其言,虽孔子出,必从之矣。今天子以盛德新即位。庶几能及此乎!今之守吏,实古之诸侯,其异于古者,不在乎施设之不专,而在乎所受于朝廷未有先王之法度;不在乎无所于教,而在乎所以教未有以成士大夫仁义之材。虔虽地旷以远,得所以教,则虽抵禁触法而不悔者,亦将有以聪明其耳目而善其心,又况乎学问之民?

【注】①尚同:墨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地位居下者逐层服从居上者,从而达到“一同天下之议”的治世。②其:此指孔子。③金口木舌:指木铎,古时施行政教时,击木铎以振告万民。后用来比喻宣扬圣人的教化。④辟雍:周天子所设的大学,汉代以后,历代都有。

参考译文

虔州在江南是土地最空阔的,高山深谷,荒山险阻,交、广闽、越贩卖铜盐的人,取道这里,从这里出入,偷盗抢劫作奸犯科的事,比全国其他地方多。庆历年间,朝廷曾经下诏在州县建立学校,虔州也响应了号召,可是学堂低矮简陋狭小不能算是美观,虔州人想要聚聚私有财产,迁移并扩建学堂已经很久了,但是官吏常常在处理案件上耗尽精力,没有空闲顾及此事,总共有二十一年了。此后,改建在州驻地的东南,来顺从虔州人的愿望。学堂在治平元年二月开始营建,提点刑狱宋城蔡侯代理虔州事务的时候,而在治平元年十月建成学堂的人,是知州事钱塘元侯。这两位侯爵,都是天下所说的有才的官吏,所以他们建成学堂不辞辛苦,斋祠、讲说、候望、宿息,都建有学堂。然后州人又拿出剩余的钱买了土地和书,来等待求学的人,内外都具备了(万事俱备)。因此,虔州人都感激两位侯爵满足了自己的愿望,因而请我写了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我听说,先王所说的治国的道德,是性命的`本真罢了。它的界限在俎豆、钟鼓、管弦之间,却常常担心百姓难以了解,所以替百姓安排官方老师,给百姓建学堂,来聚集天下的学子,希望可以让他们辨别讲演,颂歌弦舞,使他们深深了解其中的意思。

周王朝衰落之后,不幸的是接连而来的是秦朝,君臣不知道委屈自己来学习,却以自以为是为乐,因而它倡导的道义也就错了。秦讨厌那些指责他们的人,于是就烧毁了《诗》《书》,杀有学问的人,拆除全国的学校,这样以后,指责秦的人更多,秦终于没有长久得保有天下。为什呢?先王所说的治国的道德,是从性命的本真中提炼出来的。而性命的本真来自于人心。《诗》《书》能够遵循这种本真并发扬光大,而不是剥夺百姓拥有的东西,然后把他们缺少的东西赐给他们。经书虽然没有了,但出于人心的东西还在。怎么能让我舍弃自己明白的道理来顺从糊涂的理念呢?可是这种想法不仅仅秦人有。处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有想毁坏乡校的人。大概是上层(上级)施政有过失,人们就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不追求做到最好来超过他人,却担心有所作为的艰难,这种想法不仅仅存在于秦朝啊。墨子见识浅陋,不懂错在这里,却发出“尚同”的言论,他算是愚笨,难道和秦有什么区别?

哎呀,风尚不一样已经很久了。扬子说;“如果要再推行孔子的言说,赶不上让各位学者宣扬圣人的教化。”他大概是要说建立学堂的事。他的话很好啊,即使孔子再生,也一定会听从他的建议。现在天子凭借他高尚的美德刚刚登上皇位,大概能达到这个高度吧!现在的地方官吏,实际上就是古代得诸侯,他们和古代诸侯不同的地方,不在于没有拥有设施,而在于从朝廷那里接受到的没有先王的法令制度;不在于没有什么教化百姓的,而在于用来教化的没有用来成就士大夫仁义的人才。虔州虽然土地空阔并且偏远,若能够真的得以教化,那么触犯刑律不知悔改的人,也将有用来使他们耳聪目明并且心地善良的方法,何况有学问的百姓呢?

篇6:王安石的《虔州学记》

王安石的《虔州学记》

虔于江南地最旷,大山长谷,荒翳险阻,交、广、闽、越铜盐之贩,道所出入,椎埋、盗夺、鼓铸之奸,视天下为多。庆历中,尝诏立学州县,虔亦应诏,而卑陋褊迫不足为美观。州人欲合私财迁而大之久矣。然吏常力屈于听狱,而不暇顾此。凡二十一年,而后改筑于州所治之东南,以从州人之愿。盖经始于治平元年二月,提点刑狱宋城蔡侯行州事之时,而考之以十月者,知州事钱塘元侯也。二侯皆天下所谓才吏,故其就此不劳,而斋祠、讲说、候望、宿息以至庖氵?,莫不有所。又斥馀财市田及书,以待学者,内外完善矣。于是州人相与乐二侯之适己,而来请文以记其成。

余闻之也,先王所谓道德者,性命之理而已。其度数在乎俎豆、钟鼓、管弦之间,而常患乎难知,故为之官师,为之学,以聚天下之士,期命辩说,诵歌弦舞,使之深知其意。夫士,牧民者也。牧知地之所在,则彼不知者驱之尔。然士学而不知,知而不行,行而不至,则奈何?先王于是乎有政矣。夫政,非为劝沮而已也,然亦所以为劝沮。故举其学之成者以为卿大夫,其次虽未成,而不害其能至者以为士,此舜所谓庸之者也。若夫道隆而德骏者,又不止此,虽天子,北面而问焉,而与之迭为宾主,此舜所谓承之者也。蔽陷畔逃,不可与有言,则挞之以诲其过,书之以识其恶,待之以岁月之久而终不化,则放弃、杀戮之刑随其后,此舜所谓威之者也。盖其教法,德则异之以智、仁、圣、义、忠、和,行则同之以孝、友、睦、姻、任、恤,艺则尽之以礼、乐、射、御、书、数。淫言诐行诡怪之术,不足以辅世,则无所容乎其时。而诸侯之所以教,一皆听于天子,天子命之矣,然后兴学。命之历数,所以时其迟速;命之权量,所以节其丰杀。命不在是,则上之人不以教,而为学者不道也。士之奔走、揖让、酬酢、笑语、升降,出入乎此,则无非教者。高可以至于命,其下亦不失为人用,其流及乎既衰矣,尚可以鼓舞群众,使有以异于后世之人。故当是时,妇人之所能言,童子之所可知,有后世老师宿儒之所惑而不悟者也;武夫之所道,鄙人之所守,有后世豪杰名士之所惮而愧之者也。尧、舜、三代从容无为,同四海于一堂之上,而流风馀俗,咏叹之不息,凡以此也。

周道微,不幸而有秦,君臣莫知屈己以学,而乐于自用,其所建立悖矣。而恶夫非之者,乃烧《诗》、《书》,杀学士,扫除天下之庠序,然后非之者愈多,而终于不胜。何哉?先王之道德出于性命之理,而性命之理出于人心。《诗》、《书》能循而达之,非能夺其所有而予之以其所无也。经虽亡,出于人心者犹在,则亦安能使我舍己之昭昭而从我于聋昏哉?然是心非特秦也,当孔子时,既有欲毁乡校者矣。盖上失其政,人自为义,不务出至善以胜之,而患乎有为之难,则是心非特秦也。墨子区区,不知失者在此,而发“尚同”之论,彼其为愚,亦独何异于秦。

呜呼,道之不一久矣。扬子曰:“如将复驾其所说,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盖有意乎辟雍学校之事。善乎其言,虽孔子出,必从之矣。今天子以盛德新即位,庶几能及此乎!今之守吏,实古之诸侯,其异于古者,不在乎施设之不专,而在乎所受于朝廷未有先王之法度;不在乎无所于教,而在乎所以教未有以成士大夫仁义之材。虔虽地旷以远,得所以教,则虽悍昏へ凶、抵禁触法而不悔者,亦将有以聪明其耳目而善其心,又况乎学问之民?故余为书二侯之绩,因道古今之变及所望乎上者,使归而刻石焉。

篇7:王安石 虔州学记翻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盗夺之奸,视天下为多 视:考察,察看。

B.而考之以十月者,知州事钱塘元侯也 考:落成,建成。

C.周道微,不幸而有秦 微:衰落,衰败。

D.《诗》《书》能循而达之 循:遵守,沿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卑陋褊迫不足为美观 ②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B.①于是州人相与乐二侯之适己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C.①使之深知其意 ②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①虔虽地旷以远 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直接阐述自己观点的一项是

①而后改筑于州所治之东南,以从州人之愿

②先王之道德出于性命之理,而性命之理出于人心

③彼其为愚,亦独何异于秦

④如将复驾其所说,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

⑤善乎其言,虽孔子出,必从之矣

⑥则虽抵禁触法而不悔者,亦将有以聪明其耳目而善其心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⑨⑤ D.④⑤⑥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虔州地域空阔,教育设施落后,蔡侯、元侯二位地方长官能够顺应民意,不辞辛苦, 先后为建设学校付出了心血。

B.作者认为秦朝焚烧《诗经》《尚书》、杀害学士、废除学校却不能使统治长久,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白先王道德是性命之理的道理。

C.作者满怀激情借本文向当时天子进言,要读圣贤,广立学,对学校在教化百姓、培养仁义之材方面充满期待。

D.作者不仅叙述了虔州建立学校的始末,更借此评价了古人对道德人心的不同认识, 阐述了自己对学校教育的深刻见解。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州人欲合私财迁而大之久矣,然吏常力屈于听狱,而不暇顾此,凡二十一年。(5分)

(2)盖上失其政,人自为义,不务出至善以胜之,而患乎有为之难,则是心非特秦也。(5 分)

参考答案

1.A(视:比照,比较。)

2.B(助词,主谓之间,不译。A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C①代词,它们的;②语气副词,还是。D①连词,表并列;②介词,因。)

3.B

4.C(“向当时天子进言”文中无依据。)

5.

⑴(5分)虔州人想要聚集私人财产(或“集资”)迁移并扩建州学已经很久了,但是官吏常常在处理诉讼案件上精力耗尽,没有空闲顾及此事,总共有二十一年了。(注意“合”“大”“屈”“听狱”“凡”的翻译。)

⑵(5分)上层施政有过失,人们就按照自己的意志(或“自己认为合乎正义的标准”)做事,不追求做到最好来超过他人,却忧虑有所作为的艰难,那么这种想法不仅仅存在于秦朝啊。(注意“义”“务”“患”“特”的翻译和语句的通顺。)

篇8:王安石虔州学记翻译

【原文】虔于江南地最旷,大山长谷,荒翳险阻,交、广、闽、越铜盐之贩,道所出入,椎埋、盗夺、鼓铸之奸,视天下为多。庆历中,尝诏立学州县,虔亦应诏,而卑陋褊迫不足为美观。州人欲合私财迁而大之久矣。然吏常力屈于听狱,而不暇顾此。凡二十一年,而后改筑于州所治之东南,以从州人之愿。盖经始于治平元年二月,提点刑狱宋城蔡侯行州事之时,而考之以十月者,知州事钱塘元侯也。二侯皆天下所谓才吏,故其就此不劳,而斋祠、讲说、候望、宿息以至庖氵?,莫不有所。又斥馀财市田及书,以待学者,内外完善矣。于是州人相与乐二侯之适己,而来请文以记其成。

余闻之也,先王所谓道德者,性命之理而已。其度数在乎俎豆、钟鼓、管弦之间,而常患乎难知,故为之官师,为之学,以聚天下之士,期命辩说,诵歌弦舞,使之深知其意。夫士,牧民者也。牧知地之所在,则彼不知者驱之尔。然士学而不知,知而不行,行而不至,则奈何?先王于是乎有政矣。夫政,非为劝沮而已也,然亦所以为劝沮。故举其学之成者以为卿大夫,其次虽未成,而不害其能至者以为士,此舜所谓庸之者也。若夫道隆而德骏者,又不止此,虽天子,北面而问焉,而与之迭为宾主,此舜所谓承之者也。蔽陷畔逃,不可与有言,则挞之以诲其过,书之以识其恶,待之以岁月之久而终不化,则放弃、杀戮之刑随其后,此舜所谓威之者也。盖其教法,德则异之以智、仁、圣、义、忠、和,行则同之以孝、友、睦、姻、任、恤,艺则尽之以礼、乐、射、御、书、数。淫言诐行诡怪之术,不足以辅世,则无所容乎其时。而诸侯之所以教,一皆听于天子,天子命之矣,然后兴学。命之历数,所以时其迟速;命之权量,所以节其丰杀。命不在是,则上之人不以教,而为学者不道也。士之奔走、揖让、酬酢、笑语、升降,出入乎此,则无非教者。高可以至于命,其下亦不失为人用,其流及乎既衰矣,尚可以鼓舞群众,使有以异于后世之人。故当是时,妇人之所能言,童子之所可知,有后世老师宿儒之所惑而不悟者也;武夫之所道,鄙人之所守,有后世豪杰名士之所惮而愧之者也。尧、舜、三代从容无为,同四海于一堂之上,而流风馀俗,咏叹之不息,凡以此也。

周道微,不幸而有秦,君臣莫知屈己以学,而乐于自用,其所建立悖矣。而恶夫非之者,乃烧《诗》、《书》,杀学士,扫除天下之庠序,然后非之者愈多,而终于不胜。何哉?先王之道德出于性命之理,而性命之理出于人心。《诗》、《书》能循而达之,非能夺其所有而予之以其所无也。经虽亡,出于人心者犹在,则亦安能使我舍己之昭昭而从我于聋昏哉?然是心非特秦也,当孔子时,既有欲毁乡校者矣。盖上失其政,人自为义,不务出至善以胜之,而患乎有为之难,则是心非特秦也。墨子区区,不知失者在此,而发“尚同”之论,彼其为愚,亦独何异于秦。

呜呼,道之不一久矣。扬子曰:“如将复驾其所说,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盖有意乎辟雍学校之事。善乎其言,虽孔子出,必从之矣。今天子以盛德新即位,庶几能及此乎!今之守吏,实古之诸侯,其异于古者,不在乎施设之不专,而在乎所受于朝廷未有先王之法度;不在乎无所于教,而在乎所以教未有以成士大夫仁义之材。虔虽地旷以远,得所以教,则虽悍昏へ凶、抵禁触法而不悔者,亦将有以聪明其耳目而善其心,又况乎学问之民?故余为书二侯之绩,因道古今之变及所望乎上者,使归而刻石焉。

【译文】虔州在江南是土地最空阔的,高山深谷,荒山险阻,交、广闽、越贩卖铜盐的人,取道这里,从这里出入,偷盗抢劫作奸犯科的事,比全国其他地方多。庆历年间,朝廷曾经下诏在州县建立学校,虔州也响应了号召,可是学堂低矮简陋狭小不能算是美观,虔州人想要聚聚私有财产,迁移并扩建学堂已经很久了,但是官吏常常在处理案件上耗尽精力,没有空闲顾及此事,总共有二十一年了。此后,改建在州驻地的东南,来顺从虔州人的愿望。学堂在治平元年二月开始营建,提点刑狱宋城蔡侯代理虔州事务的时候,而在治平元年十月建成学堂的人,是知州事钱塘元侯。这两位侯爵,都是天下所说的有才的官吏,所以他们建成学堂不辞辛苦,斋祠、讲说、候望、宿息,都建有学堂。然后州人又拿出剩余的钱买了土地和书,来等待求学的人,内外都具备了(万事俱备)。因此,虔州人都感激两位侯爵满足了自己的愿望,因而请我写了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我听说,先王所说的治国的道德,是性命的本真罢了。它的界限在俎豆、钟鼓、管弦之间,却常常担心百姓难以了解,所以替百姓安排官方老师,给百姓建学堂,来聚集天下的.学子,希望可以让他们辨别讲演,颂歌弦舞,使他们深深了解其中的意思。

周王朝衰落之后,不幸的是接连而来的是秦朝,君臣不知道委屈自己来学习,却以自以为是为乐,因而它倡导的道义也就错了。秦讨厌那些指责他们的人,于是就烧毁了《诗》《书》,杀有学问的人,拆除全国的学校,这样以后,指责秦的人更多,秦终于没有长久得保有天下。为什呢?先王所说的治国的道德,是从性命的本真中提炼出来的。而性命的本真来自于人心。《诗》《书》能够遵循这种本真并发扬光大,而不是剥夺百姓拥有的东西,然后把他们缺少的东西赐给他们。经书虽然没有了,但出于人心的东西还在。怎么能让我舍弃自己明白的道理来顺从糊涂的理念呢?可是这种想法不仅仅秦人有。处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有想毁坏乡校的人。大概是上层(上级)施政有过失,人们就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不追求做到最好来超过他人,却担心有所作为的艰难,这种想法不仅仅存在于秦朝啊。墨子见识浅陋,不懂错在这里,却发出“尚同”的言论,他算是愚笨,难道和秦有什么区别?

哎呀,风尚不一样已经很久了。扬子说;“如果要再推行孔子的言说,赶不上让各位学者宣扬圣人的教化。”他大概是要说建立学堂的事。他的话很好啊,即使孔子再生,也一定会听从他的建议。现在天子凭借他高尚的美德刚刚登上皇位,大概能达到这个高度吧!现在的地方官吏,实际上就是古代得诸侯,他们和古代诸侯不同的地方,不在于没有拥有设施,而在于从朝廷那里接受到的没有先王的法令制度;不在于没有什么教化百姓的,而在于用来教化的没有用来成就士大夫仁义的人才。虔州虽然土地空阔并且偏远,若能够真的得以教化,那么触犯刑律不知悔改的人,也将有用来使他们耳聪目明并且心地善良的方法,何况有学问的百姓呢?所以我为虔州百姓记叙两位侯爵的事迹,趁机说说虔州古今的变化以及他们盼望上司的愿望,让他们回去可在石头上。

篇9:参加县乒乓球赛周记

参加县乒乓球赛周记

昨天晚上,我晚饭吃的特别得快,你们知道是为啥吗?要是不知道,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我晚上要去参加县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

这次的比赛场地是妙高镇小学的一楼教室比赛,此比赛中,对我们来说稍微强一些的对手就是实验小学了,其他的对手对我们来说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是还要小心警惕为妙。

比赛就要开始了。晚上我们要打的是团体赛。我们等第一队——实验小学的打好后,便轮到我们——新世纪实验学校打了。我们的对手是黄沙腰小学,这个队的选手打的不怎么好,跟我打的那个人第一局被我泡了个清汤,第二局只赢了一个球。

到了今天早上,对我们来说危险而又关键的一场球赛开始了:我们——新世纪实验学校VS实验小学。这场球赛等于就是我们决冠亚军一样,哪边赢了,哪边就一定能得冠军。

打的时候,老师把我排在第二个和对方的张乐翼打。因为对手的'球龄比我高,技术比我好,所以教练对我说:“只要放开来打就行了,输赢无所谓。”结果我真的输了。但是没关系,我们对的另外两个男的赢了,所以最终的结果还是我们赢了。

余姚停电通知

我的家乡余姚的作文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北山》

王安石诗词

余姚—杨梅之乡三年级写景作文

王安石的古诗

王安石后期诗歌

梅花诗句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感想

王安石《余姚县海塘记》(推荐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王安石《余姚县海塘记》,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