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王安石待客阅读(共含9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ZJ9007”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王安石待客阅读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②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③,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④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⑤,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果蔬:泛指菜肴。③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④脔:切成块的肉。⑤箸:筷子。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因谒公 ( ) ②觉饥甚而不敢去 ( )
③不复下箸 ( ) ④公取自食之 ( )
9、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与“公约之饭”中“之”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是吾剑之所从坠 B.遇子方虫,则一钳博之
C. 久之,目似瞑 D.故时有物外之趣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人愧甚而退”的原因。(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4分)①谒:拜见,请见 ②去:离开 ③复:再,又 ④食:吃
9、( B )(2分)
10、(2分)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奇怪了。(重点字:具、怪)
11、原因:客人看到王安石竟然把自己吃剩下的胡饼吃了。
王安石待客注释翻译启示内容
【注释】
(1)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2)至:到,往。
(3)京师:京城,都城
(4)因:于是
(5)谒:拜见。
(6)饭:饭食。
(7)翌日:第二天。
(8)馔(zhuàn):饭食
(9)去:离开。
(10)方:才。
(11)果蔬:泛指菜肴。
(12)具:准备。
(13)其人:指萧氏之子。
(14)心怪之:感到奇怪
(15)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16)脔(luán):切成块的肉。
(17)置:放、摆。
(18)而已:罢了。
(19)颇:很,十分。
(20)复:再。
(21)箸:筷子。
(22)啖(dàn):吃。
(23)旁:旁边,身旁。
(24)公:代词,指王安石。
(25)食:吃。
(26)之:代词,指胡饼。
(27)甚:很,非常,表示程度深。
(28)之:代词,代指萧氏子。
(29)而:转接,意思为“但”。
(30)顷:一会儿。
(31)而已:罢了。
(32)在:担任。
(33)盛服:穿着华丽的服装。
(34) 怪:奇怪。
(36) 约:请。
(37)意:以为 。
(38)惟:只
(39)相:宰相
(40)纵:惯养
(41)退:回来
(42)意:认为
(43)愧:羞愧
(44)盛:丰盛
【翻译】
王安石在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达京城,于是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过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果品蔬菜类的菜都没有准备,萧氏的儿子心里对王安石的做法感到奇怪。他们喝了几杯酒,先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汤罢了。萧氏的儿子很骄傲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羞愧地回去了。
【启示】
不屑那些酒囊饭袋的小人,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似乎是一个嫌贫爱富、阿谀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做人应当作风简朴,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这在今天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奢侈浪费,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方命坐(才)
B.萧氏子颇骄纵(很;非常)
C.惟啖胡饼中间少许(只)
D.其人愧甚而退(但是)
2、王安石具有 品质。
参考答案:
1、D
2、虽然位居高官,但艰苦朴素,勤俭持家。
文献记载中记载了多个王安石的典故,如《王安石待客》、《王安石改字》等作品,这些都是被收录在宋朝的奇闻异事中,从这些典故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
在《王安石待客》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个生活简朴,勤俭节约的人,虽然官至宰相,但是他依然过的很朴素,没有豪华大宴,没有铺张浪费,就算是自己的亲戚也没有例外,他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待客之风。
在《王安石改字》中可以看出王安石认真写作的态度,他注重语言与字句的锤炼,特别是艺术展现手法上独具创造力,也是有着这一份执着与态度,让他在文学上能有此成就。
在《王安石辞妾》中看以看出王安石为人仗义,能处处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格。
纵观王安石的一生,不论是做事做人都有其原则,而且严谨,一丝不苟,他从不夸大自我也不贬低他人,这是作为一个具有文化涵养的人必须要做到的。
但是王安石在性格上却有 一个缺陷,那就是过于固执,这种性格也造就其在历史上骂名一片,但是孰能无过,其对整个北宋的政治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与成就。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著名的历史人物,不仅在政坛更是在文坛上功绩显赫,对于后人来说我们可以学习其优良的品质及宝贵的精神,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才是从古人身上学到的最好的知识。
王荆公作为一代名相,孤傲高洁,远见卓识。他为人特立独行。据载,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署名苏洵但普遍认为是伪作的《辨奸论》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写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苏轼和王安石也历来不睦,王安石喜好惊人之言,苏轼曾作文讥讽。民间也有不少两人斗智的故事。他以直言勇谏出名,也因此招致骂名,但其铮铮风骨,千世留存。
说法一:王安石是个自负,自视甚高的人。
王安石从小就聪慧,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可谓是过目不忘,加之其勤奋好学及后天良好的教育,王安石成为了一代才子,才华横溢,其文采深受好评。王安石不仅书读的好,其更有自己的想法和志向,所以在古代王安石可以位列天才这一行列。但是王安石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自负,王安石创立了王安石新学,写了一本书叫《三经新学》,其中以《周礼义》为变法依据,这个重要部分就是王安石亲自训释的,因为他看不上前人对于古典书籍的注解,于是自己写了一本,这里面都是其自己的思想及对政治观念的理解,这本《三经新学》经官方发布,成为了官方之学,所有那些要通过科举入仕的人必须读这本书,不然别想金榜题名。
说法二:不讲卫生。王安石的不修边幅是出了名的,一年都可以不洗澡不换衣服,生活极其邋遢。
说法三:刚愎自用,不能容人。王安石面对老乡晏殊的劝诫与建议,他很是瞧不起与不屑。王安石对于欧阳修从没放在眼里过,在实行变法之初,对于那些顺从他变法的人都委以重任,不顺从的都赶出了京城。
说法四:特别执拗,王安石素有拗相公之称,当初包拯上任,王安石还是包拯的手下,一群人赏花喝酒,包拯亲自敬酒,轮到王安石时他以不会喝酒拒绝,一点都不留情面,可谓时毫无情商可言。
王安石待客阅读及答案
【原文】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娇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
(1)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2)至:到,往。
(3)京师:京城,都城
(4)因:于是
(5)谒:拜见。
(6)饭:饭食。
(7)翌日:第二天。
(8)馔(zhuàn):饭食
(9)去:离开。
(10)方:才。
(11)果蔬:泛指菜肴。
(12)具:准备。
(13)其人:指萧氏之子。
(14)心怪之:感到奇怪
(15)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16)脔(luán):切成块的肉。
(17)置:放、摆。
(18)而已:罢了。
(19)颇:很,十分。
(20)复:再。
(21)箸:筷子。
(22)啖(dàn):吃。
(23)旁:旁边,身旁。
(24)公:代词,指王安石。
(25)食:吃。
(26)之:代词,指胡饼。
(27)甚:很,非常,表示程度深。
(28)之:代词,代指萧氏子。
(29)而:转接,意思为“但”。
(30)顷:一会儿。
(31)而已:罢了。
(32)在:担任。
(33)盛服:穿着华丽的服装。
(34) 怪:奇怪。
(36) 约:请。
(37)意:以为 。
(38)惟:只
(39)相:宰相
(40)纵:惯养
(41)退:回来
(42)意:认为
(43)愧:羞愧
(44)盛:丰盛
【翻译】
王安石在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达京城,于是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过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果品蔬菜类的菜都没有准备,萧氏的儿子心里对王安石的做法感到奇怪。他们喝了几杯酒,先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汤罢了。萧氏的儿子很骄傲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羞愧地回去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 ) ②意为公必盛馔( )
③又久之,方命坐( ) ④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
2、翻译句子 ①觉饥甚而不敢去 ②其人已心怪之
3、理解:上文末了说“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4、这篇文言文中可以看出王安石什么品质?
参考答案:
1、①第二天 ②食物 ③才 ④ 吃
2、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
3、胡饼的四傍。
4、不屑那些酒囊饭袋的小人,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似乎是一个嫌贫爱富、阿谀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
5.解释:
(1)谒 (2)意 (3)具 (4)怪
(1)拜见 (2)料想 (3)准备 (4)以……为怪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
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luán):切成块的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 ) ②意为公必盛馔( )
③又久之,方命坐( ) ④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
2、翻译句子 ①觉饥甚而不敢去 ②其人已心怪之
3、理解:上文末了说“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4、这篇文言文中可以看出王安石什么品质?
参考答案:
1、①第二天 ②食物 ③才 ④ 吃
2、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
3、胡饼的四傍。
4、不屑那些酒囊饭袋的小人,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似乎是一个嫌贫爱富、阿谀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
【参考译文】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⑥两枚,次供猪脔⑦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⑧,惟啖⑨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盛馔(zhuàn):准备丰盛的饭菜。④果蔬:泛指果品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胡饼:烧饼。⑦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⑧箸:筷子。⑨啖:吃。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因谒公( ) (2)觉饥甚而不敢去( )
(3)其人已心怪之( ) (4)果蔬皆不具(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小题3: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1)拜访(2)离开 (3)对……感到奇怪或以……为怪(4)具备,准备
小题1:(2分)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惭愧地离开了。
小题1:(2分)节俭,不铺张浪费(意思符合即可)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品质的能力。结合文章中对“王安石”的描写来分析他的人物品质即可。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②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③,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④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⑤,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果蔬:泛指菜肴。③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④脔:切成块的肉。⑤箸:筷子。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因谒公②觉饥甚而不敢去()
③不复下箸 ( )④公取自食之 ( )
【小题2】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与“公约之饭”中“之”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是吾剑之所从坠B.遇子方虫,则一钳博之C.久之,目似瞑D.故时有物外之趣【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小题4】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人愧甚而退”的原因。(2分)
答案
【小题1】(4分)①谒:拜见,请见②去:离开③复:再,又④食:吃【小题1】
【小题1】( B )(2分)
【小题1】(2分)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奇怪了。(重点字:具、怪)
【小题1】原因:客人看到王安石竟然把自己吃剩下的胡饼吃了。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⑥两枚,次供猪脔⑦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⑧,惟啖⑨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盛馔(zhuàn):准备丰盛的饭菜。④果蔬:泛指果品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胡饼:烧饼。⑦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⑧箸:筷子。⑨啖:吃。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因谒公( ) (2)觉饥甚而不敢去( )
(3)其人已心怪之( ) (4)果蔬皆不具( )
【小题2】下列各句“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 ②又久之 ③公约之饭 ④其人心怪之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小题4】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答案:
【小题1】(4分)(1)拜访 (2)离开 (3)对……感到奇怪或以……为怪(4)具备,准备
【小题2】(2分) B
【小题3】(2分)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惭愧地离开了。
【小题4】(2分)节俭,不铺张浪费(意思符合即可)
★ 《王安石待客》
★ 小猪待客
★ 汉族待客的礼仪
★ 基本礼仪之待客
★ 待客的基本礼仪
★ 王安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