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类型有哪些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留守尼古拉斯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的类型有哪些(共含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留守尼古拉斯”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古诗的类型有哪些

篇1:古诗的类型有哪些

古诗的类型有哪些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二、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

篇2:江雪是什么类型的古诗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江雪

诗人: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解

1、踪:脚迹。

2、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

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

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以此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篇3:十种题材的分别古诗类型

十种题材的分别古诗类型

1、爱情诗

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

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

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

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

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

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篇4: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

中唐诗人咏史、怀古而独占螯头的,无疑应首推“以气为主”、“用意深远”的刘禹锡。

综观刘禹锡此类诗作,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多为咏史之作,可谓之主观型,亦即重在表现主观情感,咏史而兼抒怀抱,用意明朗直捷,情怀悲愤沉痛。如《咏史二首》: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二诗所咏皆汉代史事,而表现的则是强烈的现实愤慨。史载:任安(字少卿)事大将军卫青,后卫青权势日退,骠骑将军霍去病日益贵盛,“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惟任安不肯。”[3]又,贾谊少年高才,满腹经纶,然终不为文帝信用,且遭远贬[4];而卫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5]。在这里,刘禹锡取此诸事,先于第一首中高度称赞了任少卿不以权势富贵而移徙志节的态度,表明了自己不肯降心辱志而欲砥柱中流的决心;继于第二首中通过贾谊与卫绾的两相比照,发出饱含悲愤的一问。事情很明显:贾谊才高而见弃于世,卫绾平庸却获致高位,这该是何等的不公!而追根溯源,这不公又正是那位号称贤明的汉文帝及其时代造成的。往者已矣,继者如故,放眼现实社会,有才者不得其用,无才者平步青云,试问,又是谁造成了这贤不肖的倒置?如果说,诗人的身世遭际恰与贾谊相似,在对贾谊的同情中即已深寓了他的不平,在对文帝的讽刺中即已深寓了对现实君主的批判,那么,诗人与任安相似的处境便不能不激起他与任安相类的刚直心性,不能不强化他身处浊世独立不移的孤愤情怀。所以,在《咏古二首有所寄》中,他游心于古,瞩目于今,借咏汉光武与阴丽华之事,说出了“岂无三千女?初心不可忘”的话来。“初心”者,昔日之信念也。这是劝告友人的话语①,也是诗人的自我表白,但就咏史而言,又全不说破,若即若离,粘中有脱,令人读来,别是一番情韵。

第二种类型多为怀古之作,可谓之客观型,亦即重在观照历史,将人生感慨不着痕迹地寄寓于楮墨之间,用意含蓄隐微,情感深沉厚重。换言之,这类作品的现实针对性不是那么强,主观意绪不是那么显,往往是抚今思古,怀古感今,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缓缓注入诗人源于苦难而又沉潜凝聚了的悲凉孤愤,从而使得作品具有一种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深度力度。且看《金陵五题》的一、二两首: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这是两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前人评《石头城》云:“山在,朝(潮)在,月在,惟六国不在,而空城耳。是亦伤古兴怀之作云耳。”[6]“石头为六朝重镇,今城空寂寞,独明月不异往时,繁华竟在何处?”[7]“山无异东晋之山,潮无异东晋之潮,月无异东晋之月,求东晋之宗庙宫室、英雄豪杰,俱不可见矣。意在言外,寄有于无。”[8]又评《乌衣巷》云:“此叹金陵之废也。朱雀、乌衣,并佳丽之地。今惟野花夕阳,岂复有王、谢堂乎?不言王、谢堂为百姓家,而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7]“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9]这些评语虽角度稍异,而归趣则一,即都认为两首诗饱含着诗人遥想人世变迁、盛衰更替而生发的深沉感慨。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似乎还不够深入。张震谓《乌衣巷》“亦有刺风,非偶然之作”[6],徐曾进一步指出:“言‘百姓家’已大为燕子不堪,又加‘寻常’二字于其上,则为燕子旧时主人何堪?故知不是扫燕子之兴,是扫王、谢之兴;王、谢之兴为何去扫他?盖欲扫当时执政之兴也。”[10]此二说认为刘诗怀古而兼寄讽谕,其中寓有现实郁愤,不为无见,然似仍稍有间隔。联系到刘禹锡在诗前小引中所谓“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尔心思,然有得”,可以得知,此数诗并非登临古迹之作,而是“尔生思,然有得”的产物,而这时诗人身陷谪籍已达二十一二年之久。由于是在沉思联想中所得,则其中必然杂有浓郁的主观意绪;由于是在生命长久沉沦后所作,则此主观意绪必定包蕴着诗人那历史不堪回首、人生不堪回首的无限沉痛;而当这种饱含沉痛的主观意绪自觉不自觉地贯注于诗篇之中时,也就必然会给诗中景物统统染色,举凡萧条之故国、寂寞之空城、惨淡之夕阳、无主之燕雀,无不呈现出历经沧海桑田的荒冷空寞气氛。这是人生的巨大悲凉,也是人生的巨大感恨,这悲凉、这感恨只能源于历经人生苦难的诗人心灵,而且势必导致其怀古之作的内在沉重。在这里,我们真切地感觉到了一位思想家、政治家而又是孤臣的贬谪诗人反思历史的力度,体察人生的深度。

这种力度和深度不独表现于上述二诗中,而且在其他同类作品中也清晰可辨: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州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金陵怀古》

故国荒台在,前临震泽波。绮罗随世尽,麋鹿占时多。筑用金椎力,摧因石鼠窠。昔年雕辇路,惟有采樵歌。

——《姑苏台》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泽雉飞。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徒使词臣庚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

——《荆州道怀古》

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

这些诗作无不低徊夷犹,力透纸背,沉重苍凉,感慨遥深。固然,其中并不乏总结历史教训,以为“有国存亡之鉴”[2]的意图,但更重要的,则是充溢于诗中那种悲凉而不衰飒、沉重而不失坚韧的精神气脉,以及纵横千古、涵盖一切的气象,方贞观评《荆州道怀古》云:“‘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不过写景句耳,而生前侈纵,死后荒凉,一一托出,又复光彩动人,非惊人语乎?”[11]汪师韩评《西塞山怀古》谓:“梦得之专咏晋事也,尊题也。下接云:‘人世几回伤往事’,若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在其笔底者。山形枕水之情景,不涉其境,不悉其妙。至于芦荻萧萧,履清时而依故垒,含蕴正靡穷矣!”[12]其中“依旧”二字“有高峰堕石之捷速”,“今逢”二字“有居安思危之遥深”,“至于前半一气呵成,具有山川形势,制胜谋略,因前验后,兴废皆然,下只以‘几回’二字轻轻兜满,何其神妙!”[13]从这些评语不难看出:表现手法的神妙与诗作内蕴的无穷相辅相成,饱含哲理的.历史反思与深沉悲凉的人生感慨互为补充,大大强化、深化了刘禹锡怀古之作的格调境界,所谓“雄浑老苍,沈著痛快,小家数不能及也”[14],洵非虚语。

诗人生命沉沦的悲凉感恨,赋予其怀古诗作以反思历史的力度和体察人生的深度,而当此悲凉感恨与诗人借古事抒己怀抱的意图结合在一起时,亦即上述第一种类型与第二种类型结合在一起时,便不能不形成一种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冲击力量。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堪称代表之作,诗云: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株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诗咏蜀先主庙,而无一语道及“庙”字,全写西蜀盛衰,在此盛衰过程中,尤为突出地指出了“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这关键性的一点。从历史上看,西蜀之盛,在于先主刘备得一诸葛贤相:西蜀之败,在于刘禅庸弱无能,不会用人。因而就史实和诗的性质而言,确是在咏史:然而在咏史的背后,又何尝没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广而言之,唐太宗李世民以降,李唐王朝的子孙们是一代不如一代了;狭而论之,顺宗之子宪宗违背父志,严酷打击贤能之士;宪宗之孙穆、敬二君“昏失德”[15],使得朝政日乱,国是日荒。所有这些,怎能不激起人对昏君庸臣的强烈愤慨?愤慨而不明言,借咏史以抒发之,打通今古,以古衬今,令人于历史相似性的联想中更深刻地认识现实,无疑愈发增加了诗作的内在意蕴,强化、深化了诗人讽刺抨击现实社会的力量。

与此诗在写法上相类,刘禹锡另一首很少为人注意的《经檀道济故垒》也表现了同样的情形: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檀道济,南朝刘宋时人,曾于武帝朝屡立战功,威名甚重,至文帝朝而为朝廷疑畏,死于非命。史载:“道济见收,愤怒气盛,……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时人歌曰:‘可怜《白符鸠》,枉杀檀江州!’”[16]刘禹锡诗作即取材于此,而且于诗下将此歌谣如实照录,其用意之所在,不难想知。联系到现实来看,王叔文坚明执亮,有文武之用,在顺宗朝领导革新,颇有成效,可到了宪宗朝先被远贬,继被赐死,这不是“枉杀”是什么?对唐之君主来说,这不是自坏其“万里长城”又是什么?如果说,在《华佗论》里,作者曾以史论的形式对“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的现象予以深刻揭露,那么,诗人在此便更以咏史的形式表现了对专制君主的无比激愤,对王叔文惨死的痛切哀悼。在《韩信庙》一诗中,作者如此说道:“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短短四句,融纳了多少历史的残酷和人生的体验!而“怕立功”三字,则将诗人在深刻反思中对历代忠良悲剧命运的认识和自我遭际的感受一笔写尽,令人读来,怵目惊心。刘禹锡曾在《刘氏集略说》中自述:“及谪沅、湘间,为江山风物之所荡,往往指事成歌诗,或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新唐书》本传亦谓:“禹锡久落魄,郁郁不自聊”,从主客体两方面道出了诗人每每睹物思怀、托古迹起兴以抒写忧愤的原因所在。

需要说明的是,刘禹锡这类咏史与怀古相结合的诗作,虽自抒怀抱,又不露痕迹,令人初读,俨然咏史,细加品味,精义方出。清人吴乔指出:“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惟“用意隐然,最为得体”[17]。由此看来,刘禹锡的上述诗作确已达到了这种境界,所不同的,只是刘诗于“用意隐然”中更多地带有贬谪诗人悲凉沉重的人生感恨而已。

篇5:高中语文篇:古诗鉴赏的七种类型

高中语文篇:古诗鉴赏的七种类型

(1)“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

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

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

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 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

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

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

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答题要点:

①找出诗中的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示例:

问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中二 、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答:①第二联中的“片云”.以远浮天边,喻诗人漂泊他乡;永夜的“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第三联中用“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③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用世的精神;同时从尾联看,诗人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情怀.但一生漂泊,终被遗弃,大有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怨愤之情。

(4)形象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像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②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

解答提示:

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题思路:

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答题要点:

①什么样的形象。

②形象的基本特征。

③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示例:

问: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试简析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

[答]拟人表现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5)语言特色型题

设题方式:

①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②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解题提示:这类题,不重在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因此要学会运用本编“一(二)古代诗词的语言”中所介绍的答题用语。

答题要求:

①用一两点或一二句式,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

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这首诗的语言持色。

[答]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6)主旨型题

设问方式:

①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②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词中有关诗句,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解答提示:

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答题要点:

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抒发或寄托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示例:

指明五代·欧阳炯《江城子》一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皇帝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挂了;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了。

(7)技巧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解答提示:

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面前说过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明辨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分借景

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②辨明表现手法。A.衬托(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三种;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③审清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

答题要求: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示例: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世人评它“善于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人之处,请品析之。

[答]这首诗确有过人之处:一是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二是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之情表现无遗。

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诗人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

上面就七种鉴赏题型,分别作了提示,反复强调的是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求,尽量做到答题到位、不丢分。当然,具体鉴赏、作答时也不能硬套,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

篇6:研究报告类型

折叠类型

1、实证性研究报告2、文献性研究报告3、理论性研究报告

折叠结构

题目、署名、内容提要和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注释和参考文献、附录

1、实证性研究报告:如教育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等。主要是用事实说明问题,材料力求具体典型,翔实可靠、格式规范。这类报告要求通过有关资料、数据及典型事例的介绍和分析,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指出问题,提出建议。这种研究报告既注重理论,又重视实践,往往跟接触性的研究方法有关。

2、文献性研究报告:主要以文献情报资料作为研究材料,以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为主,以文献的考证、分析、比较、综合为主要内容,着重研究教育领域某一方面的信息、进展、动态,以述评、综述类文章为主要表达形式。一般在教育史学、文献评论研究中用得较多。

3、理论性研究报告:狭义上的论文。以阐述对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理论认识为主要内容,重在研究对象本质及规律性认识的研究。独特的看法、创新的见解、深刻的哲理、严密的逻辑和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是其内在特点。理论性研究报告没有实证研究过程,因此对研究者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

论文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

一为论题,即真实性将被验证(论证)的命题、观点。论题的主要来源就是研究课题提出的假设及研究对假设验证的结果。论文最终是要论证论题的真实性而提出明确的论点。

二为论据,即证明论题真实性的依据。论据的来源应该是研究过程所获得的信度、效度高的事实材料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材料。

三为论证,即以论据证明论题的论述过程。论证是文章的结构层次、材料组织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文章思想观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与深刻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有效性和技巧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论文与实证性研究报告有区别,一般将科研工作中最主要,最精彩和具有创造性的内容和结果加以提炼,用较简明精炼的语言加以表达,论文不包括过多的具体研究方法和过程,而更强调内容的创新和学术价值。任何研究课题的成果都可以用论文来表达。

篇7:参考文献类型

(1)期刊文章(文献类型标识:J)

[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任选)。

(2)专著(文献类型标识:M)

[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文献类型标识:C)中析出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A)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任选)。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文献类型标识:D)

[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国际、国家标准(文献类型标识:S)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发布年。

(6)专利(文献类型标识:P)

[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名称[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7)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

(8)未定义类型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Z)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

参考文献的格式:

汉语(例子):

(1) 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在引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在同一文中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示,需要表明引文出处的,可在序号后加圆括号著名页码或章、节、篇名,采用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

(2)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其排列顺序以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准;参考文献列表时应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序号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示;每一条目的最后均以实心点结束。

(3)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4)关于参考文献中的起始页码,请在正文内的引文后以“(P+起止页码)”标注。

▲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 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陈送.五四前后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文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 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1992年.

[4] 白永秀,刘敢,任保平.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研究中心,.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英文(例子):

[01] Brown, 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

[02] Brown, J Set al.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 Educational Reasercher, 1, 1989.

[03] Chris, Dede. The Evolution of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 Immersion in Distributed Virtual World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pt-Oct, 1995.

[04] Hymes, 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J. B. Pride; J. Holmes (eds). Socio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

[05] L. E. Sarbaug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New Brunsw-ick, N.J.U.S.A: Transaction Books, 1988.

[06] Puhl, A.. Classroom A ssessment[J]. EnglishTeaching Forum, .

[07] Thomas, Jenny.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4): 91-111.

[08] William B Gudykuns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M].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 1983.

期刊标识符号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01-12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CAJ-CD B/T 1-1998》

文献标识码(WM) Document code 置分类号之后。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文章编号(WH) ABC三类必须编号。 Article ID

组成: 国际标准刊号-出版年-期次号-文章篇首页码-页数

-(YYYY)NN-PPPP-CC

1008-984501-0001-04

作者名拼音标法

张颖 ZHANG Ying 王西亮 WANG Xi-liang 诸葛华 ZHUGE Hua

=================================================================

【电子文献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

〔10〕Pacs-l: the public-access computer systems forum〔EB/OL〕.Houston, Tex: University of Houston Libraries, 1989[1995-05-17].

载体类型 磁带

(magnetic tape) 磁盘(disk) 光盘(CD-ROM) 联机网络

(online)

标志代码 MT DK CD OL

篇8:复印机类型

目前市场上复印机主要为模拟复印机和集几项功能一身的数目复印机,

复印机类型

模拟复印机由于受自身特点的限制,已经慢慢淡出市场,而数码复印机凭借其工作效率和复印质量以及低故障率,已经慢慢成为市场主流产品。

篇9:传输类型

传输类型指内存所采用的内存类型,不同类型的内存传输类型各有差异,在传输率、工作频率、工作方式、工作电压等方面都有不同,

传输类型

目前市场中主要有的内存类型有SDRAM、DDRSDRAM和RDRAM三种,其中DDRSDRAM内存占据了市场的主流,而SDRAM内存规格已不再发展,处于被淘汰的行列。RDRAM则始终未成为市场的主流,只有部分芯片组支持,而这些芯片组也逐渐退出了市场,RDRAM前景并不被看好。

诗歌类型

审计报告类型

短语类型

作文类型

马来西亚留学签证类型

四种教师类型

思念类型语录

初中作文类型

仲裁协议书类型

短语结构类型

古诗的类型有哪些(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诗的类型有哪些,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