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类型(共含9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福福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远方类型诗歌
穿行在田野里
没有麦子的金黄
没有稻谷的清香
我带着种子
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播下希望
穿行在夜风里
没有沉默的路人
没有昏暗的灯光
我带着锄头和镰刀
在无人的原野独自流浪
穿行在岁月里
没有母亲的呼唤
没有袅袅的炊烟
我牵着大黄和小黑
坐在村头听鸟儿熟悉的鸣唱
我忘了带上钱
一场大病就能熄灭我所有的光亮
我忘了带上爱人
一时的思念就能割断百转的`愁肠
我忘了带上真相
一路的故事会让我觉得黑夜漫长
假如我远行的那天
恰好带上了诗歌
我会带着她和希望
带上沉默许久的灵魂
一步一步,走向远方
思念类型诗歌
情人节的那天飘着雪花
路上亮晶晶的好滑
别把我的相思贴着地面摩擦
幸福的人儿手拿芳香的玫瑰花
幸福洋溢在空中潇洒
树上的`枝条肥了枝丫
鸟儿偶尔停留在树杈
天地融为了一幅画
粉妆玉砌耀眼无暇
白茫茫的世界为啥看不到天涯
我的思念洋洋洒洒
在旷野中寻求你的回答
我在想你,你知道吗
离别的那天你没有说话
留下一万个疑问纠结我心乱如麻
虽然你的信息每天传达
但我收不到你亲手送的玫瑰花
我把祝福带给远方的亲人啊
万语千言怎能读懂那个牵挂
收下我漂泊**的年华
别再让它肆意随时光蒸发
别再让无言敲打流泪的雪花
碎了一地无奈的乱世嘉华
我在等待里霜白了我的脸颊
为啥那个梦里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家
我每天在想你,你知道吗
你是不是也在期盼里助长萌芽
是不是也在思念里找寻流失的那些话
是不是也在远方挂满泪花
一字一句写满了牵挂
情人节的玫瑰你也很想送给她
别再消沉把爱留下
别再回忆那凄美的刹那
爱过没有什么取舍报答
爱过就会永远牵挂
天上的雪花就是你的回答
落地思念成全了爱的佳话
你也在想我,我记住了呀
尘封的也许已经久远,
但我却喜欢回忆,
回忆却是展望未来
一张笑脸 两缕冷艳,三分姿色 七分激情。
是青春的脉动
血液里才有着不安分
我渴望成为扑向火焰的飞蛾
即使会被灼伤,也在所不惜
因为有一种精神---信念
在我心中已经深深扎下了根
不断地在成长着
路漫漫
我还走着
只要不停下,失败的地方,会有幸福落到实处
坚信,在路上的人生,充实而有意义
生于草莽处,
本来性悠闲。
偶饮昆仑水,
化作金丹仙。
从此白云宿,
天地任吾眠。
慷慨长歌过,
纵横沧海前。
心随狂风动,
意存自在天。
只作杜康饮,
踉跄扶月弦。
身无半点雅,
唯有一分癫。
但求命无悔,
愿埋五岳间。
我本楚狂凤歌人,
天教散漫傲红尘。
宝剑半出铁铸骨,
冰心一片玉砌魂。
不论凡俗缚此身,
仰天长啸长精神。
闲看静雅真格调,
淡引酒樽映月痕。
诗歌设题类型及答题方法
一、《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1、初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注: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本身的特点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
形象
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
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
人物形象:A、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中其他人物。
自然景象或意象:诗人感情的载体。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语言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 、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表达技巧
1.掌握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掌握表达方式(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白描细节等;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掌握其他表现手法(对比、照应、衬托、渲染、双关、铺垫、抑扬、联想、想象等)
思想内容和情感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对其深层内涵进行准确的揭示,合理的分析评价;对古代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观的进行分析评价。
二、诗歌设题类型及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妙句涵咏
答题步骤:
①描述诗句展示的景象。(注意诗句的位置)
②明确该句使用的表达技巧。
③明确该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或者表现意境所起的作用,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④比较类题目在最后应加上“这句比另外一句更****”之类的话。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答案参考】
“雁引愁心去”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步骤一)这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步骤二)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步骤三)“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步骤四)
例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答案】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步骤一)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步骤三)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1、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 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答案】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步骤一) 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步骤二)
【解析】由于本题的第二题问的是本诗的情感,所以本题组织答案时可以省略步骤三。
第三种类型: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2)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喻。(2)拟人。(3)夸张。 (4)双关。 (5)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1: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例2
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步骤一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赋予山以灵性,化无情为有情,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步骤二)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类型: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1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五种类型: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1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六种类型: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例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七种类型:思想、情感评价
答题步骤:
①描写了什么形象、事件,构成了什么意境。
②运用了什么技巧。
③抒发了什么情感
例1: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惊。(步骤一)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步骤三)
三、过关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间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 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案】
(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答出含意的,给2分;答出作者对石、竹同样怜爱的,给1分;答出作者怜爱的理由的,给2分。
如答成作者态度是“厚于竹而薄于石”的,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一、从内容范畴来考察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及特征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从内容范畴上可划分两类:实体性意象和虚拟性意象。所谓实体性意象是指诗人自己或前人通过感官感知并选取的客观存在的事物。而虚拟性意象指诗人或前人根据自身生活的直接、间接经验加上一定的想象虚拟出的事物。
(一)实体性意象类型
我们现以清人冯浩《玉生诗集笺注》所辑为准,对其全部诗歌意象进行统计考察。该集中共保存了李商隐诗歌603首,我对其作了仔细的统计,603首诗歌中共用意象为7957个(所有意象统计均不包含诗歌题日中的意象。以下分类也如此),其中实体性意象为7579个,占整个诗歌意象总数的95%强。在这7579个实体性意象中,属于客观自然范畴的为3533个。客观自然范畴的诗歌意象可大致分成这么几类:天文、地理、气象、时间、人体、动物、植物、无生物等。社会历史范畴的为4046个。社会历史范畴诗歌意象可大致分成这么几类:人物、地理(人文)、建筑物、精神活动、器物、书典文章、朝代、机构等。
(二)虚拟性意象类型
虚拟性意象指诗人或前人根据自身生活的直接、间接经验加上一定的想象虚拟出的事物,它一般不是诗人营造意象的主体,因此普遍在作品中所占比重都较小。李商隐在他六百多首诗歌中共用了378个虚拟意象,占他诗歌意象总量的近5%。这个比重看似不大。其实还是不小的。这378个虚拟意象可以大致分为这么几类:人物、动物、仙境、植物、器物等。
以上是对李商隐诗歌意象在内容方面的统计划分。有一点要补充说明的是,众所周知,李商隐诗歌善于用典,且用典的数量还较大,但本文在统计划分时并没有将其典故意象单列一类。这主要出于这样的考虑:在我看来,典故也是无所不包的,也同样包含了上述所分的几类。所以,一般诗歌意象分析中将典故单独分类的做法不可取,起码对本文不可取。况且,哪些是典,哪些不是。这其实还要放到具体诗句中去解读,或考查其具体的意象组合。比如“蝴蝶”是客观自然意象,但它若和“庄子”组合在一起时就成了典故,那么,它的意义和性质就都不一样了。因此,本文在统计划分时将典故中的意象分别归人上述几类中,这样既体现了划分标准的统一,又便于论述。
(三)李商隐诗歌意象在内容上的类型特征
纵观上面统计划分的两大类李商隐诗歌意象内容,我们发现他诗歌意象在内容上有如下的一些特征:
1.系情纤物 就前文对其所有诗歌意象的统计而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喜用纤物,系情于纤物。之所以这样,据我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正是整个太唐帝国国运式微的低谷。整个时代风貌就缺乏初、盛唐时的高雄豪健的气概。其次,李商隐本身命运多舛,从其生平和诗作还可以看出他身体也比较赢弱多病。这样一来,就使得李商隐个人气质中有一种带有纤绵柔弱的倾向,他的情感世界里必然充满了悲悯和哀伤,他已然做不到再像初、盛唐时的诗人能把一腔壮志豪情外放到山水、田园、边塞之间,他只好将诗情内敛,内敛为关注自身以及和自身关系最密切的日常事物,于是他将观察视角、表现范围浓缩到那些纤柔微小的物象上,似乎这样更适合宣泄心灵深处细微复杂的感受。2.钟爱女性 李商隐大量的诗歌意象是和女性相关的。在李商隐的意识中对女性是十分关注。极为钟爱的,同时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极为多情的诗人。这一点从他自身曲折复杂的感情史和他创作并流传下来的大量无题的、有题的爱情诗中也可以得到佐证。3.善为艳科 诗歌发展到中晚唐时总体上就渐趋绮艳。呈现出词化的倾向,从元稹到李贺再到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等人的诗作莫不有此特征,犹以商隐为最。说商隐诗有词化倾向是多方面的,有题材、内容、意象、意境、语言等多种因素构成。而其中意象类型的浓艳倾向是义山诗冲破“诗庄词媚”囿域而为艳科一个突出的原因,上文已谈到李商隐诗歌意象系情纤物、钟爱女性的倾向,其中已然体现了他营造意象时善为艳科的特质。例如妩媚动人的女性人物和女性身体部位意象、绮艳精巧的女性器物意象以及那些色彩斑斓又极易产生艳情联想的月、霞、花、柳、飞鸟、蝴蝶、凤凰等意象。不仅如此,李商隐还很会调色,他会在这些已很艳丽柔媚的意象前后附着和谐斑斓的色彩。如果我们把义山诗中所有的艳象组成一幅图画,那将必然绚丽艳媚至极。4.慨叹同类 李商隐诗歌在取象时较多地选择那些和诗人自身命运、境遇暗相契合的事物,从表面看似咏物叹人,实则喟己伤怀。5.寄托飘幻 李商隐是个极爱幻想且情绪波动不定的诗人。表现在诗歌中就是他常爱用一些飘幻的意象,意象虽在诗中各有自己的特定的内涵,但它们身上有个共通的特质――飘幻,或飘忽不定,或变幻无常。或稍纵即逝。或消融无迹,或来去无踪,或空幻不实。
二、从表达目的来考察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及特征
在我看来,所有人诗的“象”都是有“意”的,不过由于诗人营象的目的不同,意象的性质也就跟着不同。而诗人创造意象的目的不外乎描摹物象以呈物态或借象达意抒情言志两种情况。据此,我们可以把古典诗歌意象的类型大致分为两大类,即再现性意象和表现性意象。所谓再现性意象是指诗人以个性化的'诗歌语言再现生活物象,以达到描摹物象、表达情思目的的一种意象。从意象形式的角度研究意象类型的研究者称之为“描述性意象”。谓表现性意象是指诗人借物象以表达含蓄、蕴藉、曲折情思的一种意象。也就是说这两种意象类型的根本区别在于:再现性意象是以象构境,意在象中:表现性意象也是借象达意,但意在象外。从上述诗歌意象目的性分类的角度来考查,李商隐诗歌意象的主流属于表现性意象。我把他的这一类型意象分为比拟、象征、起兴三类进行阐述。
(一)比拟类意象比,即比喻;拟,即拟人或拟物。比拟类意象就是诗人用具体可感的物象比拟抽象的情思,或将本身抽象的情思具化为易感的物象。李商隐诗歌中表现性意象较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善用比拟类意象。这类意象可分三个层面来分析:一为“比”;二为“拟”;三为“比”、“拟”合用。关于“比”前文已经谈到,李商隐诗歌在取象时较多地选择“类我”意象,即那些和诗人自身命运、境遇暗相契合的事物,并触及到诗人情感、理想、个性、气质和境遇的不同层面,其中有不少“比”的意象含在其内。“拟”类意象在李商隐诗中频频出现,特别是在其咏物诗中。非咏物诗中也有,如“鸟应悲蜀帝,蝉是怨齐王”(《韩舍人即事》)、“莫将越客千丝网,网得西施别赠人”(《寄成都高苗二从事》)、“鸟言成谍诉,多是恨彤”(《异俗二首》其一)、“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日》)等便是。
(二)象征类意象象征是近代西方的文艺理论提出的,是文学表现的基本手法之一。李商隐固然不懂得后人总结的这些有关象征和象征意象的理论,但他在实际创作中却无形中印合了这些文艺理论,而且独具特色。李商隐的诗历来就被认为晦涩难解,我想这与他在诗中频用含蓄婉曲的象征类意象不无关系。商隐诗歌中的象征类意象很多很杂,我把他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为共性的象征意象;二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象征意象:三为纯个性的象征意象。
此外,李商隐很善于将别人不常用或根本不用的意象引入自己的诗中,并精心营造,使其内涵不断丰饶。这不仅丰富了古典诗歌的意象外延。同时也使得不少很不起眼的意象打上了李商隐的烙印,凸现出玉骆生型的象征意义。特别在他大量极具特色的咏物诗中这一表现更为明显。如“可怜荣落在朝昏”的槿花。“为恋巴江好,无辞瘴雾蒸”的北禽,“只知防浩露,不觉逆尖风”的蝶莺,“皎洁终无倦,煎熬亦自求”的灯等等……还有一些意象别的诗人也许在诗句中偶尔用到,但像李商隐这样以之为题。终章吟咏,并深含诗人独特象征意义的绝少有之。如“泪”、“肠”、“袜”、“风”、“瑶池”、“乱石”、“鸾凤”等等……这些意象群一同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玉生型的象征世界。
(三)起兴类意象兴,作为一种诗歌表现手法肇始于《诗经》,并形成传统,奉为典范,后人多有仿效。李商隐诗歌中也很爱以物起兴,诚如刘学锴所言“李商隐的托物寓怀诗都更接近于‘兴’体”。我根据他起兴意象与所咏情志的关联情况把它分为三种:一为有关联的。这是“兴”中最常见,也是最易被人们接受的一种。李商隐诗中的如《南朝》中以“玄武湖”、“鸡鸣埭”起兴就很自然明了,因为“玄武湖”、“鸡鸣埭”都是南朝都城(今南京)著名处所,以此引起对南朝兴亡的感慨就显得合情合理。第二种是表面着没关联或关联不大,但通过反复揣摩或经点拨后发现之间是有关联的。李商隐诗中这类的起兴意象也不少,例如《石城》。从整首诗的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情诗,抒写了男女欢爱不能久长的怅惘之情。但诗以“石城”起兴,从字面上实在看不出二者有何关联。但当我们了解了石城有个多情善歌的女子莫愁,那首表现男情女爱的《莫愁乐》也与之有关的时候,就会理解诗人这样起兴的缘由。第三种是没有关联的。这种情况在李商隐诗歌中却多处出现。这种起兴之象与所咏之词无关的情况,这不能不说是个很特殊的现象。如《戏题友人壁》:
花径逶适柳巷深,小阑亭午啭春禽。相如解作长门赋,却用文君取酒金。
诗中起兴的“花径”、“柳巷”与后面所发相如、文君之慨实在找不出有什么联系。从客观上来讲,首先,李商隐在诗歌表达方面就存在诗旨不明确的倾向,这从他大量的无题诗和准无题诗(即以诗的开头字面为题,但该题又不能统摄全篇,如《人欲》、《一片》、《日射》、《为有》之类)的存在可以看出。也就是说,作者自己在构思或吟罢一首诗时就有不知所云之感,故难于定题。其次,也许他起兴的意象与所表之意当时确有某种关联,只是由于史料不足,时间久远,他的许多生活细节和个人隐私我们无从知晓,所以阅读起来难于获得原来的情感线索,有隔断莫名之感。从主观上来讲,首先,李商隐心理敏感复杂,情绪波动不定,诸多情愫不便也不想明说,故取朦胧之象,而为晦涩之辞。其次,李商隐吟诗的目的无外乎赠人和自遣(形同日记),并不是为广大的陌生读者和千百年后的读者而作,所以,他只求在相互熟悉和相对狭小的阅读圈内被接受即可。
(四)李商隐诗歌中表现性意象的特征细读李商隐诗集,我发现他诗歌中的表现性意象有这样一些特征,现拈出并简述之:
1.所取意象以纤物为多(这与前文所论“系情纤物”的内容倾向息息相关)。
2.“拟人”时不大用人的具体行为动词,而喜用心理动词,如“恋”、“矜”、“害”、“悲”、“忍委”、“怨”、“恨”等;“拟物”时,喜用名词,如“眉”、“腰”、“芳心”、“须”、“眼”、“身”等。
3.“比喻”时,一般不“以彼物比此物”。而多是“人”与“物”互比,且不大用具体的比喻词,“比”义皆蕴含在诗意中(这也是其诗歌表达曲隐的原因之一)。
4.比拟、象征的对象和本体之间并不追求外形上简单的一一对应,而更注重内质上的神韵相通。
5.在象征类意象中,他善于将别人不常用或根本不用的意象引入自己的诗中,并精心营造,使其内涵不断丰饶,凸现出玉生型的象征意义。
6.不少起兴的意象(他物)与诗人欲表之意(所咏之词)关联不大,甚至毫无关联(起码从现存的诗歌文本中看是这样)。这使得他的诗歌在意象营造上不太合乎“不即不离”、“不粘不脱”的美学原则,而显得“意”与“象”之间“离”“脱”得太多。
古诗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形象上,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形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①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掌握常见意象的.特殊意义
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代表民族和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如:梅、莲等
②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了解诗人惯用手法
一个出色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如屈原常用美人、香草、凤凰等,李白的诗中多黄河、大鹏、明月、剑侠等意象。折合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诗人也会给予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义,要注意结合诗句辨析。如: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 唐·杜甫《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李商隐《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③准确理解修饰词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秋思之祖”。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意境: 萧瑟苍凉;情感: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
3.诗歌意象鉴赏的答题步骤
①什么形象?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概括形象特点。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
★ 审计报告类型
★ 短语类型
★ 作文类型
★ 四种教师类型
★ 思念类型语录
★ 初中作文类型
★ 仲裁协议书类型
★ 短语结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