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了高考地理考点分析(共含8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qim”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等高线地形图在综合题中考查占8--10分;
26题考查:地形部位的判读,通视条件,量算水平距离,方向的判读,山区交通线选线的原则;
26题考查:量算水平距离,计算相对高度,通视条件,地形部位的判读;
27题考查:描述地形、地势特征,河流流向判断,估算长度,描绘剖面图,山区发生的地质灾害;
重要性
等高线地形图是用等高线来描述某地区地形起伏的地图,作为一种基础的、重要的地图类型,在高考考查的等值线图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判读内容,主要包括高度计算、地形部位判读、坡度大小分析以及地形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地球运动
地球运动在综合题中考查占10--12分;
14年27题考查:日出早晚问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昼夜长短变化;
重要性
地球运动地理意义是地理高考复习中的重难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要考点,成为体现地理高考试题难度的重要知识点。有关此内容的高考试题的总体特点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出奇。在高考地理卷中出现了不少好题,尤其近年多和二十四节气结合考查。
(三)气候
水在综合题中考查占10--14分;
28题、29(2)考查:湖泊对河流的影响,溯源侵蚀,水利工程建设,水文特征;
30题(1)考查:影响盐度的因素;
29题(2)、30(1)考查:洋流对航海的影响,影响含沙量的因素;
重要性
河流相关知识是历年高考地理考查的重点内容,多以等高线、区域、与河流有关的数据和图表等资料切入,综合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天气系统
天气系统在综合题中考查占10分;
13年28题考查:等压线的判读(数值大小和风向变化),天气系统名称和过境时特征,气流运动特征
重要性
天气系统既有事实性知识,也有原理性知识。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看,高考侧重考查风向、降水位置、天气过程、天气系统的判断等。试题经常以等压线图、天气系统图为载体,考查解读信息能力、调用知识能力,以及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从试题类型看,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但以选择题居多
高考等温线复习资料
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2.分析弯曲状况: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
3.分析疏密状况: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陡坡、锋面处;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缓坡。
4.分析数值特征:大小小大中间走;闭合曲线大大或小小;高值区——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低值区——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高(山岭、山脊)。
5.高考能力要求: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
高考模拟复习试题
例1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很多,不同工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区位指向,据此回答(1)~(2)题。
(1)薰衣草精油是由薰衣草提炼而成,每100千克薰衣草约萃取0.5千克精油。薰衣草精油生产的区位指向属于( )
A.市场指向型 B.原料指向型
C.动力指向型 D.技术指向型
(2)加拿大铝土矿蕴藏很少,但从其他国家进口铝土矿,炼铝能力居世界前列,其原因是( )
A.利用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B.水能资源丰富,炼铝成本低
C.铁路运输发达,便于原料输入
D.科研力量强,具有人才优势
【解析】 第(1)题,从题干中可知,每100千克薰衣草原料中仅能获取0.5千克精油,说明该工业生产原料消耗量大,为原料指向型工业。第(2)题,有色冶金工业为能源指向型工业,加拿大有丰富廉价的水能,是发展炼铝工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 (1)B (2)B
针对训练1 倾斜的椰树是北太平洋岛屿的一大奇观,读图完成(1)~(3)题。
(1)影响椰树林景观分布的首要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C.光热 D.降水
(2)椰子汁生产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与下列哪一组食品生产布局的主导因素相同( )
A.面包、食盐 B.速冻食品、饼干
C.鲜奶、果酱 D.豆浆、酱油
(3)下列反映工业区位主导因素与上述部门相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影响椰子树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光热条件,椰汁加工接近的是原料产地,鲜奶、果酱加工也是接近原料产地,④工业的主导因素为原料。
答案 (1)C (2)C (3)D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例2 某钢铁厂于19世纪初建在M地,20世纪80年代将炼铁厂从M地迁至N地,炼钢厂仍留在M地(如图所示),该钢铁厂所用的铁矿石一直依赖进口。下图中河流可通航。据此回答(1)~(2)题。
(1)该钢铁厂最初选择建在M地的有利条件有( )
①接近燃料地 ②接近铁矿 ③接近消费市场 ④大量廉价劳动力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2)该钢铁厂将炼铁厂迁至N地,可以降低( )
A.燃料运输费用 B.铁矿石运输费用
C.产品运输费用 D.废弃物的排放量
【解析】 从图中观察M地的位置可知,M地位于煤田,又临近工业地域,钢铁需求量大,故第(1)题选A。将炼铁厂迁至N地港口,缩短了铁矿石的运距,可减少铁矿石的运费。
【答案】 (1)A (2)B
针对训练2 如图为某工厂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工厂可能是( )
A.集成电路制造厂 B.家具厂
C.炼铝厂 D.乳制品厂
(2)该工厂从阶段Ⅰ发展到阶段Ⅱ反映了( )
A.原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步增强
B.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步增强
C.劳动力素质对工业的影响在逐步增强
D.信息网络的通达性已成为工业布局的决定性因素
解析 第(1)题,集成电路制造厂的主导区位为科技,家具厂的主导区位为市场,炼铝厂的主导区位为能源,结合图示,可排除A、B、C,选D。第(2)题,从图中可知,工厂由阶段Ⅰ布局在原料地到阶段Ⅱ布局在市场,说明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步增强。
答案 (1)D (2)B
气候在综合题中考查占10--12分;
27题考查:气候类型判读,描述气候特征,比较降水差异,气温变化原因分析
28题考查:比较降水差异,气温变化原因分析,昼夜温差变化分析
30题(2)考查:气候特征原因分析
重要性
气候是高考高频点的知识,从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及分数可见其重要性。气候的考查方向一般为气候类型、成因、分布规律、气候的影响等方面。解题时注意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相结合,分析各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以及分布规律,并推理出具体的分布地区。
(四)水
1、地图的定义:
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如符号、文字、颜色等),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2、地图的类型
地形图、行政图、交通图、旅游图、平面示意图、气候图、人口图、历史地图、卫星影像等等。
3.地图的作用:
旅行、航海、军事、工程建设、学习等
4、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方向
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5、判断方向常用的三种方法区域地理复习提纲指向标定法——在有方向标的地方地图上,指北的方向标指示北方(看箭头指的方向)。 一般定向法——一般的地图的方向就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判断。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向南北方向,纬线指向东西方向。 (站在北极,四周都是南;站在南极,四周都是北。)
6、比例尺的计算
① 已知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求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②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X比例尺
③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7、比例尺的表示形式
8、比例尺的大小
大比例尺: 大于或等于1:100000 小比例尺: 小于或等于1:1000000 中间的称为中比例尺.
9、比例尺大小与范围、表示内容详略关系
a、当图幅大小相同时
b、实地范围相同时
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
10、比例尺的缩放
①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__原比例尺×n; 原比例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②原比例尺缩小到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原比例尺缩小1/n ,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1/n) 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
11、比例尺大小与地形坡度、风力大小的关系
(1)若等高距和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比例尺越小,坡度越缓;
(2)若等压差和等压线疏密相同时: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风力越小。
(3)若等高(压)线疏密、比例尺、图幅相同时:等高距(或等压线)越大,坡度越大(风力越大);等高距(等压差)越小,坡度越小(风力越小)。
1.与等高线相关的几个概念
(1)示坡线:
在等高线图上如果画着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直线,叫示坡线,它总是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 (2)几条特殊的等高线与地貌
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平原地形; 5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和缓—— 丘陵地形; 5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高原地形
2、等高线地形图上有关问题的计算
相对高度=绝对高度之差即H相=H甲-H乙
有关陡崖的高度计算
陡崖顶部和底部绝对高度(海拔)的计算:假设重叠于某陡崖处的等高线中,值为y,最小值为x,等高距为h。则: x-h<底部绝对高度(海拔)≤x y≤顶部绝对高度(海拔)
陡崖处相对高度的计算:假设重叠于某陡崖处的等高线有n条,等高距为h。则: (n-1)?h≤相对高度<(n+1)?h
判断坡度大小:
同幅图: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
不同幅图:可根据 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
高考地理地图考点复习提纲:地球的大小和形状 大小
赤道半径: 6378 千米 极半径: 6357 千米 均半径: 6371 千米 赤道周长: 4万 千米
地球的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旋转椭球体。
(1)确定地理坐标
确定与书写地理坐标 ( 纬度°N/S,经度°W/E ) 计算某地点关于地心的对称点的地理坐标
(2)据经纬网判断方向—东西南北
①位于同一纬线或经线上两点方位的确定
A、位于同一纬线上两地判断东西方向
⑴两比较地点同在东经
⑵两比较地点同在西经
⑶两比较地点一个在东经,另一个在西经(当经度差小于或大于180°时)
B、位于同一经线上两地判断南北方向: 根据纬度的分布规律
既不在同一经线上,又不在同一纬线上两点方位的确定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及判断范围大小 1.任何一条经线上,纬度间隔1°的弧长约是111 km。
2.赤道上,跨经度1°的弧长约是111 km;任一纬线(纬度为φ)上,跨经度1°的弧长约是(111×cosφ)km。
3.跨经(纬)度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所表示的范围越小。 (4)两地间最近航线的问题 ①若两地间的经度差等于180° a、两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 b、两地位于不同半球 ②若两地间的经度差不等于180°
a、若E位于F的东方
从E到F的最短距离为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b、若G位于H的西方
从G到H的最短距离为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提纲
★ 高考化学考点
★ 高考考点欢迎词
★ 高考地理复习提纲
★ 高考地理知识点
★ 地理高考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