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字化战场与可穿戴计算机(共含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你要吃油泼面吗”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数字化战场与可穿戴计算机
简述了数字化战场的提出及发展过程,分析了数字化战场给参战人员带来的影响,指出了实现数字化战场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最后针对数字化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兵数字系统提出了我们的解决方案:可穿戴计算机.
作 者:李东 杨孝宗 王承发 Li Dong Yang Xiaozong Wang Chengfa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150001 刊 名: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年,卷(期): 21(6) 分类号:V4 关键词:数字信息处理 战场信息系统 计算机数字化与人文科学
信息技术扩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时空界域,丰富了人的“类”本质,同时也直接触发了对人文科学否定和批判思潮的'再度兴起.本文分析了这种思潮的理论渊源,通过对人文科学的学科功能及学科精神等方面的讨论,阐明了人文科学在信息时代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作 者:韩小谦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 刊 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 年,卷(期): “”(11) 分类号:B804.4 关键词:人文科学 人文精神 数字化 信息时代计算机与数字化测量
分析了仪器发展的几个阶段,探讨了网络化时代的`虚拟仪器体系结构,并对数字化测量作了详细的介绍.
作 者:侯明 作者单位: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一一,陕西,西安,710024 刊 名: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 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 年,卷(期): “”(29) 分类号:P2 关键词:体系结构 虚拟仪器 数字化测量无人机的战场应用与发展趋势
文章主要介绍了军用无人机在战场的主要用途和未来无人机的发展趋势.
作 者:张畏 张首一 作者单位:解放军炮兵学院五系四十四队,安徽,合肥,230000 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3) 分类号:V2 关键词:无人机 战场应用 发展趋势文献资源数字化与数字化资源开发
摘 要 以浙江图书馆的实践和探索为例,论证在复合型图书馆发展阶段,在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中,应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示灯,以特色数据库为制高点,以地方文献为重头戏,以开发利用为生命线。
关键词 数字化;复合型图书馆;系统科学;特色数据库;地方文献
中图分类号 G25O.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21403一OOO9―02,
文献资源数字化和数字化资源开发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复合型图书馆研究课题的核心问题。本文围绕这一命题,以浙江图书馆的实践探索为例进行理性思考。
1 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示灯
系统科学将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构成与自然科学、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并立的新兴科学门类。系统科学一方面以提炼融合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的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等技术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因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的自身综合性横断学科自组织理论的创立而丰实。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系统科学前进的步伐。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项典型的系统工程,具备了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动态性、有序性等基本特征。
1.1 数字图书馆是人类大智慧的结晶和高科技产物的庞大人造系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从宏观视角而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脱离不了国际间的携手合作。例如美国联邦政府提供资金的合作规划――数字图书馆创始工程第二阶段,是一个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单位主办,由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协会(IMLS )等单位协办的政府机构内的计划。该启动计划是由多机构发起,旨在寻求提供下一代数字图书馆基础研究的统一领导,以推动分布于全球的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并赞助现存的和新建的团体关注有所创新的应用领域。我国文化部于2ooo年开始在全国倡导实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旨在建设超大规模的优质中文信息资源库群,并通过国家高速宽带网向全国及全球提供服务,最终形成世界上最全面、最系统的网上中文信息基地和服务中心。再如中美100万册图书数字化计划,预计耗资近2ooo万美计划在3年内对100万册中、英文图书进行数字化加工,实现网上全文检索、阅读。该计划已于上半年正式启动。从微观而论,数字图书馆的准确定义应该是超大规模的、分布的、多文化、多媒体、多语种,可无缝连接、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由若干子系统构建,包括数字资源的采集、加工、知识挖掘、信息发布与检索、管理、参考咨询、用户培训等。因此,无论从规模、内容到形式、技术都远非仅凭任何一个馆的实力能够企及的。
1.2 数字图书馆系统是一个实体和抽象相结合的动态的开放系统,技术创新为其不竭源泉和动力
数字图书馆系统以计算机硬件、网络通信设备等物理状态的存在作为组成要素,又由概念、原理、指令、程序等非物质实体构成。比如,以处理文献资源为基本目的的元数据标准,以揭示收藏和服务功能的OPAC体系,知识产权的授权使用,数字化资源质量保障体系和效益评估体系,与环境有信息、物质和能量交互作用,系统内部结构也可以随时间变化。数字化信息资源组织形式从顺序的、线性结构转变为直接的、网状结构;信息存储形式从单介质转变为多媒体。技术是数字图书馆系统演化进程系统的序参量,技术轨迹的斜率,即技术突变,引起局面的突变。数字图书馆建设本身充满着不确定性,无处不在的非线性永久地发生作用。
互联网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万维网实现了网页的连通,如何将物理上互连的众多资源汇聚起来,联合提供服务,是近几年新兴的网格技术的实质。网格就是要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的全面连通,其应用将遍及各个领域,成为具有高性能处理、海量数据存储和大量仪器设备等特征的21世纪人类社会的信息处理基础设施,最终实现网络虚拟环境上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
2 以特色数据库为制高点
2.1 拿来主义
数字图书馆好比长江大海,不弃涓流,容纳百川;而形形色色规模不等的数据库构成其主体和实质性基础。我国已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内涵宏富、使用成熟的大型数据库,仅浙江图书馆先后引进及建成的大型镜像站就有<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基本古籍库》等。上述数据库可能其内容有交叉,但已没有必要重复建设。国家图书馆制定的数字资源建设八原则:即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的原则,公益性为主的原则,突出重点原则,严格遵照标准规范的原则,自建与购进并举、相互协调与相互补充的原则,注重规模与时效的原则,统一管理、定期维护的原则,自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归纳精当透辟,可资各图书馆借鉴。
2.2 自建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宗旨是将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数字化,加速改变互联网上中文信息匮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当代建设的辉煌成就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展示,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各图书馆正根据自身馆藏特色与地域优势,利用“都柏林核心元数据”格式,按照选题、编排、数据质量、检索途径、用户界面等规定建立专题数据库,尽全挖掘、扫描、收集(或链接)、整合、存贮、揭示有价值的实体和虚拟资源。
2.2.1 古籍善本数字化
古籍因其不可再生,亟待保护的文物价值和不涉及知识产权保护范畴的可操作性,应当列为先行实施数字化的文献资源。已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的《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收录范围为:“一般以清代乾隆六十年为下限。凡乾隆六十年以前之写本、刻本、活字本、抄本与稿本,皆在选录之列。清代嘉庆元年以后宣统三年以前之稿本,流传较少之刻本、抄本、名家批校题跋本,19以后罕见之传抄本,亦在选录之列。”共收录古籍6935种7506部,其中经部864种955部,史部1894种部,子部1528种1641部,集部2574种2805部,丛部75种84部。2OO2年7月起,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确定再造善本1300种,首期再造唐宋善本700种。2OO3年已再造善本4o余种,耗资2OOO万元。2OO4年再造200种。古籍尤其是孤本、善本的数字化,堪称是最妥善的保护、保存措施。
2.2.2 缩微胶片转化
缩微摄影技术采用专门的设备、材料和工艺,把文献资料以缩小影像的形式摄影记录在胶片上,经加工制作成缩微品保存和使用,为保护文献原件、提高文献利用率、降低管理费用发挥过重要作用,成为文献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与数字化资源比较,其存储空间仍旧占用大,保管条件要求高以及检索不便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浙江图书馆经过2o年的努力,已将大量古籍和特藏制成缩微胶片,仅清末民国期间的浙江版旧期刊就逾530余种、旧报纸250余种,共计50万拍。将这批珍贵资源的数字化已纳入议事日程。
2.2.3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库
集中精兵强将,开发研制既兼容通用又特性鲜明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本身极具科学探索意义,并且蕴涵着明显的或潜在的经济实用价值,应当予以重点扶持和鼓励。比如,浙江图书馆初步建成的《中国历代名人图像数据库》和《外国名人图像数据库》,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浓缩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创造者中的代表人物的风貌,具备文化、教育、审美、统计、工具等多种功能。前者设立了名人姓名、汉语拼音、生卒年、生平功名(例如官衔升降、职业变更、中举登第等)、字号别称、时代(分远古、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近现代)、籍贯(古今地名)、图片说明等检索点,已收录人物5OOO余名,图像10000余幅,预计人物将达10000余名,图像2O00O余幅;后者设立有英文名、中译名、身份、生卒年、生平事迹、国别及出生地、所属大洲、图片说明等检索点,已收录人物2OOO余名,图像4OOOO余幅,预计将达10000余人,3OOOOO余幅图像。数据库分别可通过局域网和广域网访问.问世以来广受欢迎。
3 以地方文献为重头戏
家有谱,方有志,国有史。古人云: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珍贵财富和奇葩,享有“地域百科全书”的美誉,具备资治、存史、教化、兴利等功能。开发、利用其宏富祥瞻的信息内涵,为社会主义精神、物质文明服务,意义显著、前景广阔。但纸质地方文献不少系非正式出版、未广泛流通的灰色文献,存在着冗余度大,头绪纷繁,查检不便,引用困难等诸多缺陷。浙江图书馆从19建馆肇始,就将尽全收藏本省地方文献胪列为文献采集条例的重中之重。迄今为止,经多方征集和采购已入藏新编浙江省省级志、综合志、专业志1600余种。浙江图书馆正着手将此1600余种新编方志印刷本全文,采用先进录入加工技术数字化。并经标引,建成操作电脑化、检索智能化、传递网络化、存储自由化、资源共享化的浙江省新编地方志数据库,为浙江省地方志的取精用弘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地方戏曲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根深而叶茂,浙江图书馆将建立多媒体数据库的首选目标锁定为发源于本土而影响全国、享誉环球的<越剧》。其框架结构为越剧史料、越剧简史、梨园往事:轶闻、传记;越剧之最;越剧剧目:传统剧、经整理的古装剧、新编古装剧、现代剧;流派唱腔:越剧音乐、常用乐器;越剧表演流派和艺术特色,表演行当及表演程式,名家新秀:演员、编剧、导演、作曲;舞台美术、化妆;越剧机构和学校(19个):戏班、剧团、研究机构,另有相关资料,包括:越剧研究、相关论著、演出习俗、越剧戏考、戏曲会演资料、评奖资料、拍摄电影、录像名单等。
浙江图书馆初步建成和在建的数据库尚有《浙江旅游文化多媒体数据库》,以遍及浙江的成千上万的名胜古迹、文化景观为经,以名人、翰墨、特产、佳话为纬;<浙江藏书研究数据库》全面揭示1260余位浙江籍藏书家的独特魅力和藏书活动的文化底蕴,以及<浙江期刊选目数据库》《关注长三角专题数据库》等。
4 以开发利用为生命线
纸质出版物增长势头依然迅猛,而网上可利用资源更呈海量发展趋势,智能化模糊检索体系极大提升了文献的查准率、查全率,强化了信息的可共享性和增值性;纷至沓来的信息用户也愈渐成熟,需求更凸显多元化、理性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全天候开放f下转第页)(上接第1O页)和全方位揭示各类实体和虚拟资源,构建便捷的信息通道、知识平台和导航系统,理所当然地成为以保存文化遗产、传播知识信息、开启智力资源为己任的图书馆工作者在知识经济新时代的神圣职责。
4.1 弘扬先进文化,倡导网络文明
“网络文明工程”是由文化部、团中央、广电总局、全国学联、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光明日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单位于2OOO年l2月7日共同发起主办,以“文明上网、文明建网、文明网络”为宗旨的大型网络管理和引导活动。根据对搜索引擎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互联网上相对独立的中文文化网站约为5个,其中以WWW开头的,约有34OOO个。我国数以千计的公共图书馆大多建有自己的网站,而且开设了电子及多媒体阅览室,也正在以高品位的创意,高格调的`内涵,高标准的管理,高质量的服务成为网络文明工程
的骨干力量。
4.2 主动激活信息,积极参与竞争
数字化资源因其多文化、多语种,纷繁而虚拟,既形成汪洋大海式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知识、智力源头活水,也造就了深不可测、奥妙无穷的科技迷宫,增大了深度挖掘、精当整合的难度,对于图书馆工作者的文化素养、业务功底和动手能力相应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浙江图书馆在网页上不仅启用馆藏书目查检、预约、续借,自建和引进数据库,搜索引擎推荐和技巧指导,有关网站链接、网络资源导航等功能,并且开辟信息服务和互动热线,快捷解答咨询,代为检索遍及科研课题、专利发明、技术革新、编史修志、策划设计、留学深造、论文撰写等各类资料,并编汇和原文传递包括饮用水、乳制品、酒业、保健品、管理营销、房地产、等多项专题系列资料。占有优势的丰瞻广袤的资源,训练有素的娴熟查检技能和世代相传的职业道德根基,构建了图书馆介入市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4.3 建设开发并举,纸质网络双赢
枯树无果实,空话无价值,数字资源建设不仅需要坐而论道,更需要起而行动。我们亲身参加了数据库建立的实践,真切地体会到其调研、筹谋、搜寻、输入、校对、补充、更新..道道工序的繁琐艰辛,也领略到其包含的创造性劳动、智力展现与个性张扬的成就感,尤其可以分享被开发使用、发挥效益的喜悦。而被愈来愈多的人所认识、所使用乃至信赖和倚重,正是数据库建立以及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终极目标。边建边用,以使用的深度、广度、力度作为评估价值、改进质量的试金石和催化剂,可以确保文献数字化的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人类文化传统和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注定了复合型图书馆的长期客观存在,事实雄辩地证明,数字化资源建设不会因为停电的烦恼以及病毒、黑客的作崇,减缓前进的步伐。与此同时,纸质文献的全方位开架阅览、外借,也没有因为失窃频仍而畏首畏尾;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于这一不可逾越的图书馆发展阶段的各个工作环节。遵循系统科学要素,前瞻性地通盘考虑实体和虚拟资源的现状与发展,有目的地推动两者的相济互补、共存共荣,制定一馆一地一省以至全国的文献数字化建设、开发及共建共享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建设与使用并重的措施,图书馆必定会取得文献数字化的飞跃,开创纸质与数字化资源管理及利用双赢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钱学森.大力发展系统工程,尽早建立系统科学体系 光明日报,1979―11―10(2).
[2]黄晓斌,邓爱贞.网格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图书馆建设情报资料工作,,(5):32―35.
[3]刘世昕.新一代互联网将升华为“网格”WWW要变CCC.中国青年报,20O2―04―12(5).
[4]赵达雄.美英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项目概览[J].图书馆杂志,2O02,(3):70―71.
[5]劳莱斯・莱斯格.重围中的因特网
[6]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指导小组.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2003--规划)
(赵达雄,男,浙江图书馆研究馆员)
(陈蓓,女,浙江图书馆馆员)
(张蓉,女,浙江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出处〕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第3期
期刊数字化与著作权方案 - 毕业论文
【摘 要 题】数字出版
【正 文】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期刊内容数字化、尤其是网络化,显得日益重要,期刊社以及其他机构开始涉足这1领域。当技术不再是问题之后,著作权问题日益浮出水面。以光盘方式复制期刊、经互联网向公众提供、传输期刊内容,属于作者的1项权利,作者可以许可、禁止此种行为。另1方面,光盘复制与网上传输的实施,对于期刊自身的发展也构成1定的负面影响。此时,如何在作者、期刊社与数字化复制传输方3者之间处理好各种权利义务关系,非常重要。
1、期刊著作权:必须事先考虑的问题
讨论期刊数字化过程涉及到的著作权问题,应从期刊本身的著作权法律关系入手,此所谓上游问题。
在没有因各种法律行为而产生更多法律关系的情况下,依照法律规定,期刊的编辑出版主要涉及到两方面的主体,即期刊社与作者,双方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期刊拥有自己的权利。以下具体分析双方依著作权法所享有的法定权利。
1.作者权利
期刊作者是指其作品被期刊发表的人。按照著作权法,在作者与期刊社没有就其作品著作权做特别约定的情况下,作者理所当然对自己的作品享有著作权。
(1)作者向期刊社投稿、包括应邀为期刊社撰稿并交稿,行为本身构成对发表权的许可,即授权期刊社在本刊发表其作品。然后,当作品发表以后,作者发表权因1次用尽而消失。
(2)期刊发表是对作品的1次性使用。因为,杂志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能将作品用于本刊的某1个刊期。在双方没有其他协商的情况下,作品发表后,期刊社不得在其他场合、媒体,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该作品。
――以上分析说明,对于期刊所发表的作品,期刊社仅仅获得1次性发表的权利,其他权利仍属于作者。
2.期刊社的权利
期刊社因其编辑出版这1创造性活动而被著作权法赋予权利,其中包括著作权和邻接权。
(1)作为汇编作品的著作权
期刊整体属于汇编作品,而著作权法第104条规定,“……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因而,期刊社作为期刊这1汇编作品的作者,就期刊整体享有著作权。那么,期刊著作权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呢?
依据著作权法,只有“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才构成汇编作品并产生著作权。由此,期刊著作权的对象应该是体现了独创性的“选择或者编排”。具体而言,期刊编辑的独创性主要体现于编辑者对具体作品的选择、排序,以及编辑体例等方面。因此,1篇、少量几篇文章很难说明期刊出版者的主观思想与编排方法,自然看不出什么独创性。只有将期刊作为1个整体,综合考察所有作品的排列顺序、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编辑方面的技巧与方法,出版者的独创性才能得以显现。
这样,期刊著作权的内容主要是,禁止他人未经期刊社许可复制1份期刊的全部或大部分内容――如果这种复制体现了期刊出版者的创造性。
(2)版式权――期刊的邻接权
我国著作权法第3105条规定了出版物的版式权:“出版者有权许可或者禁止他人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依此规定,我国法律承认期刊出版者享有版式权。
“版式”即印刷品的版面格式,而版面则是出版物页面上文字、图画及其他内容的编排形式。期刊的“版式权”是期刊社就其所设计的期刊版面编排格式所享有的专有使用权。也有论者将它称为“版式设计权”、“版本权”。版式权1般被视为出版者的邻接权。
实践中,未经期刊社许可,他人不得复制其期刊版式。期刊版式的复制行为主要是,按照期刊原有版式,完整或部分地复制期刊,出版纸质出版物、光盘出版物或在互联网上提供传播。与期刊著作权不同,版式权体现于期刊的所有版面,哪怕仅仅是1页。像某些期刊复印资料等出版物,如果它们对期刊文章的是按照原版式复印,因而,其复印行为既是对作者著作权的使用,同时也是对原期刊版式权的使用。
另外,版式设计应该不包含期刊的封面及其他装帧设计。因为封面与装帧设计可以作为单独的作品而享有著作权。
2、期刊数字化涉及的有关问题
经上述分析可知,期刊数字化过程中涉及到的著作权包括作者就其单篇作品所拥有的作者权和期刊社所拥有的汇编作品著作权及其版式权。为此,在著作权法律框架下,从期刊到数字化(包括光盘和网络),可以讨论的著作权解决方案有如下几种:
1.期刊社自己经营光盘复制与网络传输业务,此时,对于作者投稿行为,可以以声明的方式,视为包含纸介期刊、光盘与网络传输3个授权。此种做法固然容易操作,但并非每1家期刊社都会开展光盘复制和网络传输两种业务。
2.期刊社之外的第3方经营光盘复制或网络传输(以下简称数字媒体),是当前我国期刊数字化的主要趋势。此时,著作权问题的解决状况,存在如下几种情形:
(1)期刊作品的著作权属于作者,数字媒体进行期刊数字化,必须经过作者的授权。此种做法操作难度相当大,甚至非人力所可为:作品数量浩如烟海,11授权,殊难进行。
(2)期刊数字化还必须取得期刊社许可。期刊数字化涉及到期刊社的版式权,作为汇编作品和装帧设计的著作权以及名称权、甚至商标权等。期刊数量最多几千家,难度远远低于作者授权。
而不经期刊社许可、也不侵犯其权利的数字化“期刊”充其量是1个独立的数据库,根本达不到数字化期刊的效果。另外,数字媒体海量的输入工作同样存在不少麻烦。
(3)既要取得期刊社许可、又要取得作者许可,并且还要追求工作效率,就要寻求更好的著作权解决方案。由此就诞生了当前广泛采用的著作权授权模式――由数字媒体与作者、期刊社3方共同、分阶段参与,进行1揽子式的授权。虽非严格意义上的集体管理,但其效果不亚于、甚至超过集体管理。
3、数字化著作权方案解析
如上所述,期刊数字化的著作权问题难点在于作者授权。为此,数字媒体很自然地就想到1揽子的集体授权方式。而集体授权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期刊社进行。由此,我们看到了当前大量存在于期刊的著作权解决方案声明。
我们通过个案分析来说明这1问题。《知识产权》是我国法学类核心期刊,其2005年第3期的目录页刊登了两则有关著作权的声明――“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经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1次性给付。免费提供作者文章引用统计分析资料。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为实现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网络化,我刊现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稿件1经录用,均视为作者同意文章被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1次性给付。”
目前,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以及重庆维普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是目前影响较大的期刊数字与网络化工程。它们对数字化过程中的'著作权问题的处理方式大致相同。
CNKI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英文(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简称,作为国家信息化重点工程,它建立了多个CNKI数据库,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等。为解决期刊数字网络化中的著作权问题,CNKI进行了不少探索与努力。从CNKI的网站上,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CNKI有关期刊文献著作权的说明。
据称,CNKI数据库均依法取得期刊编辑部等出版单位及文献作者的授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与期刊出版单位签署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协议》、《中国期刊网入网协议》等法律文件。另1方面,入编CNKI数据库的期刊出版单位也分别采用了与作者签约、要约、公告明示等方式,从作者处取得了在CNKI数据库中使用其文章的许可。至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与期刊编辑部签署各种著作权协议总数达17600多份(项),支付著作权使用费1207.85万元。
另外,CNKI还参照国际通行惯例,制定了在数据库信息传播过程中保护有关知识产权的规则,并在技术上给予了必要的保证。比如,用户签订使用数据库的授权协议,限定数据库使用范围与方式,禁止盗版、非法复制、超范围扩散、利用数据库文章非法出版、控制数据库价格等等。
CNKI解决著作权的方案表明,在其进行期刊光盘复制、网络传输过程中,各方面的权利、利益都尽可能地得到了保障。第1,所有投稿人都可以以默认的方式同意期刊社的声明,将作品加入CNKI数据库;同时,他也可以以明示的方式声明不加入CNKI数据库。所以,作者并未在投稿的同时失去数字化复制与传输的权利。第2,期刊数字化中1系列的许可都是有偿的。数字媒体经营者有偿许可用户使用其产品(作品);数字媒体经营者向期刊社支付了著作权使用费,包括作者的稿酬;然后,作者可以从编辑部得到它。――我们认为,至少在目前人们可以探讨的方
数字化制造与现代化管理
小巨人公司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引入了全新的机床制造概念,也就是加工过程高度柔性化、复合化、精益化,制造和管理过程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企业的销售(包括售前和售后的服务)、生产、技术、财务、人事全部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作 者:王勇 刘玉霞 作者单位:王勇(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刘玉霞(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刊 名:航空制造技术 ISTIC英文刊名: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年,卷(期):2008 “”(2) 分类号:V2 关键词:★ 考场如战场作文
★ 吊古战场文翻译
★ 数字化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