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家庭教育中的五个雷区(共含9篇),供大家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igblu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家庭教育中的五个雷区
1、父母教育意见相左
父母意见不一致,是教育之大忌。
孩子2岁时,为了穿衣问题,爸爸说要少穿,妈妈说要多穿;4岁时,妈妈坚持给孩子喂饭,爸爸说一定要自己吃;6岁时,妈妈让孩子先吃饭后写作业,爸爸坚持写完作业才能吃饭……
就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因为家长意见相左,孩子的价值观开始紊乱。
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学习做人,爸爸妈妈我到底该听谁的呢?
2、父亲角色严重缺位
中国父亲角色严重缺位,已成为当下老严重的教育问题了。
中国孩子“阴盛阳衰”已成不争的事实,除了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爸爸去哪儿了”也是罪魁祸首。
我们见过太多哭哭啼啼的妈妈,抱怨孩子不听话,抱怨父亲不管家。
中国家庭的'格局往往是——父亲在外闯天下,母亲回家管孩子。这些传统思想,导致父亲教育角色的缺失,错过了孩子成长的黄金期。
3、把孩子完全交给学校
很多家长误以为教师都是神父,学校就是圣殿,孩子放在这儿就能脱胎换骨,变成圣人。
其实,错误的家庭教育种出来的苦果,很难瞬间变甜。
学校教育并非万能,家长将孩子完全推给学校,放任不管,是极不明智的。
那些口口声声宣扬孩子不听我话,只服老师管教的言论其实是逃避心理作怪。
如今重注生的转化工作日益艰难,与家长的不配合与推卸责任有很大关系。
4、让孩子做隐形留守儿童
都说没有非去不可的饭局,只有瞬间长大的孩子。
是的,家长的事业再伟大也应该陪伴孩子,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太诗意,这分明是父母的必备功课嘛!
但有的家长身在曹营心在汉,只做表面功夫,孩子写作业,你在玩手机;孩子在阅读,你在看电视。这种陪伴,不仅无用,而且还对孩子形成干扰。
你的伪陪伴,一不小心让孩子成为隐形“留守儿童”。
陪伴孩子,质量比时间更重要。
辅导孩子作业,不是对答案讲错题,而是关注孩子写作业的态度和习惯,通过引导点拨提升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和孩子下棋,不在意结果的输赢,而在乎学会规则懂得取舍。
5、把学习当惩罚手段极
教育最无效的手段就是罚抄罚背,除了让孩子进一步增加对学习的厌恶感之外,毫无用处。但很多家长偏偏喜欢这个手段,少则数十遍,多则数百遍。
学习本应充满乐趣,却因我们无节制的惩罚令孩子望而生畏。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家庭教育中的13个“雷区”
1.不要说孩子笨
有时在我们着急上火的时候,也许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样笨!”或者“你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有伤孩子自尊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给孩子心理蒙上阴影。
如果这句话成了家长的口头禅,一个没有主见、没有自信、呆头呆脑的笨孩子可能真的会诞生。
2.不要恐吓孩子
有时,对调皮、贪玩或屡教不改的孩子,我们也许会说:“再不听话,就让大灰狼来吃你。”或者说:“老妖精来了,还不快跑?”每当这些恐吓孩子的话语讲出来的时候,确实能起短暂的效果。
但是它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也是巨大的,有些甚至是无法挽回的。一些孩子怕生人、怕黑、怕独处很可能就是由于小时候家长的恐吓教育造成的。
3.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家庭,夫妇双方有矛盾,为了扩大势力,都想拉拢孩子,想让孩子站在自己一边,而手段多数是贿赂。
也有一些家庭,为了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或者实现别的什么目标,就采取许诺、贿赂的办法。比如“你如果做得怎样,我就给你什么奖励”,以此刺激作为动力。
但这的确不是个好办法。
前一种贿赂会把孩子搅进父母的是非之中,也往往造成孩子是非观念的混乱,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而后一种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他学习不是为提高自己,而是为了物质奖励。当他不需要这些奖励的时候,他的动力也就没有了。
4.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是很多家长所犯的通病。
他们总觉得孩子还小,还不能独立。因而对孩子的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掠夺式保护。但这样过度保护,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
因为当父母过分保护孩子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长此下去,就会塑造出一个没有生活独立能力,凡事依赖父母、缩手缩脚的孩子。
所以,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5.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唠叨是80%以上家长的通病,也是几乎100%孩子反感的父母的缺点。
父母之所以唠叨,是觉得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不合自己的要求,但又怕孩子不注意、不改正,因而时时提醒、事事提醒,这样就形成了唠叨的习惯。
而孩子呢又恰好反感父母这样的做法。他们认为:有些话说一遍已经够了,没有必要不停唠叨。
过分唠叨,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甚至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专门和父母对着干,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糕。
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做父母的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唠叨。
6.不要强迫孩子盲目服从
强迫孩子盲目服从也是许多家长常犯的错误。其根源还是我们灵魂深处家长专制的封建思想在作怪。
我们往往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却做出了不尊重孩子、违背孩子意愿,甚至伤害孩子的事情。
我们常常强迫孩子停下他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做一些孩子痛苦但家长认为重要的事情。很多时候,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有的只是盲目服从。
长此下去,不但扼杀了孩子的个性,也剥夺了他分析、思考、判断、选择的能力。就这样一个满身耳朵,却没有脑袋的孩子产生了。这样的结果,也绝对不是我们家长所想要的。
有时候,如果你想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要他做什么。同时,也要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抱怨的自由。
7.不要掩盖孩子的错误,不要过分纵容孩子
犯错误是孩子的共性和权利,孩子在不断地犯错误,然后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从而成长、成熟。
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家长就必须及时提醒、纠正。但是,往往有一些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采取掩饰、纵容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错误。我觉得作为父母,适当地宽容孩子的缺点、错误是可以也是必需的。
但过分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潜在能力的发展,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8.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是部分家长常犯的错误之一。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随意性很强,没有原则、没有规矩,或者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孩子同样的行为,有时遭到处罚,有时得到表扬,有时则任由他去。
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到困惑,不知道究竟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长此以往,不但使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丧失,而且会使孩子养成没有是非标准、凡事可以随自己情绪而改变的无赖习气。
9.不要对孩子滥用奖励
滥用奖励也是一些家长常犯的毛病。大人们常说:“如果你做到什么,我就奖励你什么东西”,“如果你考试达到多少分,我就奖励你什么东西”这样拿奖励来纠正孩子的错误,或者拿奖励激励孩子进步的方法,实际上是对孩子的贿赂,是非常错误的教育方法。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培养了孩子懒惰和不正确的价值观。
我曾看过一幅漫画:一个孩子拿着100分的试卷,爸爸奖励了他100元钱。第二次,孩子拿着90分的试卷,妈妈奖励了他90元钱。第三次孩子拿着88分的试卷,奶奶奖励了他88元钱;第四次,孩子拿着50分的试卷,向爷爷要50元钱的'奖励,却遭到了全家人的责骂。这幅漫画很好地讽刺了乱用奖励的恶果。
我觉得,我们在要求孩子做什么事的时候,应该有个标准。做好了表扬,做不好批评。
有时候也可以象征性地来一点小小的物质刺激,但不能滥用,更不能拿奖励作为纠正孩子错误的方法。比如学习就是孩子的职责,考好了应该表扬、肯定,但以考多少分为依据奖励多少钱的做法,就大错特错了。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切记:不能滥用奖励。
10.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
有些家庭,家庭关系不和谐,夫妻之间常常吵闹。修养好的,还能顾及孩子,尽量避开孩子。
修养差的,则根本无所顾忌,甚至专挑孩子在的时候吵闹。这样吵闹的结果,既破坏了家庭欢乐、和谐的氛围,又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还会让孩子看不起父母。
也有一些家庭,父母因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一致而公开争吵,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听谁的好。最后往往都是按一方的意见行事,长此下去,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不说,还使得让步的一方在孩子眼中的地位下降。
所以,在孩子面前父母最好保持一致。如果真有非常大的分歧,也要避开孩子进行讨论。不要让孩子感到只有一个人说了算,以免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不起作用。
11.不要将孩子的缺点揪住不放
生活中总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将孩子的缺点、过错揪住不放。
可能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醒孩子、教育孩子,但他们这样做的后果恰恰是挫伤孩子、打击孩子、不断地强化孩子对自己缺点的认同感,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时也可能激起孩子的反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思想。
比如一个胆小、见了生人不爱说话的孩子,家长不是表扬他的大方、勇敢,而是一遇到生人就说:“我这孩子胆小,不爱说话。”家长已经给孩子下结论了,还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还有就是,有的家长不停地说自己的孩子贪玩、调皮、不爱学习。时间一长,孩子真的不爱学习了。为什么呀?因为你已经给孩子贴上不爱学习的标签了。
在我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优点和不足,如果你能不断地发现并表扬他的优点,有意淡化他的不足,时间一长,他的优点会更加突出,不足反而渐渐地消失了。
同理,我们进行家庭教育也一样,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有意淡化不足,这样也许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在此,我要送大家一句话:“对于孩子,优点说了不得了,缺点不说渐渐少。”不信你可以试试。
12.不要打击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基本特征,既是孩子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又是孩子创新思维的精神源泉。
对于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他们这也好奇、那也新鲜,因此他们常常有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稀奇古怪的想法和不合常理的举动。
对这些可贵的表现,有的家长能因势利导,从而培养了孩子爱发问、爱思考、爱探索的好习惯,进而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但也有部分家长,他们很烦孩子的问题,很怕孩子的提问,对孩子可贵的好奇心,往往报以冷漠的拒绝或无情的打击。
他们常常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多话这么多问题,少问些问题好不好?”或者说“你问的问题多傻”“你的想法多可笑”“快别这样,人家知道会笑你的”。
就这样,一个对外部世界充满渴望、充满好奇的孩子,渐渐变成一个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不求进步、循规蹈矩、缺乏热情、缺乏创新精神、平静而平庸的人。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好奇心的丧失。
所以我们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千万千万!
13.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
对孩子报有希望,是每一个家庭,也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共同情怀,也是我们花大力气进行教育投入的根本原因。但是对孩子期望过高,当脱离了孩子自身实际能力阈限的时候,期望就会变成束缚、变成压力、甚至是灾难。
我们常常看到、听到因为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太严而使孩子产生精神障碍或是自杀的悲剧。我们自己也常常因为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辛苦,自己也辛苦;在达不到目标时,孩子痛苦,自己也失望。
我们常常要求孩子次次考试都得第一,各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最好是满分。我们常常要求孩子这也优秀、那也出色,但仔细想想,一个孩子能够承载那么多的期望吗?
再说了,大家都想当第一,那么谁当第二?毕竟第一只有一个,更何况孩子得不得第一、考不考得出好成绩,除了孩子自身的努力外,还有学校、家庭氛围、老师水平以及家长的遗传基因等因素。
我们怎能不顾实际而一再要求孩子呢?所以我们应当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一切。对孩子的适当希望是可以并且是必须的,但希望太高反而适得其反。大家一定要记住:“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俗语。
家庭教育中的五个心理规律
心理规律1: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小白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两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测试,A组竟然真的比B组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找到食物。这一实验在人身上也有效。
这正是“暗示”这一方法的神奇魔力。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父母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长期消极不良的心理暗示,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孩子就会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2: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演讲很让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还没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这种情况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一次、两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批评,会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对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这样,孩子的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3: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都很完善,但工人们仍然很不满,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进行了一项试验,用两年时间,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在谈话过程中,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父母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规律4: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总是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5: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家庭教育中应注意的五个方面
一是必须尊重孩子生命健康权。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为了片面追求高分,对孩子动辄实施恐吓、辱骂、打击挖苦、扣伙食、甚至关禁闭、暴打等家庭软暴力、硬暴力,严重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殊不知健康的身体是孩子一切成功的前提。要充分了解其成长规律,充分挖掘其个性特长,确定其培养发展方向,因材施教,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错过培养良机。
二是家庭教育应分工合作,讲究策略。
教育孩子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宽严相济,注重疏导。父母有唱红脸的,就有唱白脸的,不能使孩子感到哭告无门,失去安全感。一味的施压,久而久之,孩子不敢和家长交心,给孩子心理造成阴影,大了叛逆的、出走的、精神分裂的……不一而足,后患无穷。实际上孩子的撒谎多半是家长逼出来的,阳光不起来,是因为他们怕,和家长产生了心理距离。
三是要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培养有主见的孩子。
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进步的。犯了错误要分析错误的根源和严重程度,对症下药。有些错误可能是家长造成的`,有些是好奇性引起的(应予以保护),有些可能只是失误。属于孩子自己的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有担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容许孩子犯错误,并不是包庇纵容,决不允许犯同样的错误,累教不改。过分约束,生怕出错,啥都要求按家长的做,时间长了孩子不敢做主、不敢提问题,就会逐渐丧失信心,进退失据,势必影响孩子的成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庭内要创设和孩子平等对话的氛围,允许孩子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做自己的主。
四是家长批评孩子要注意场合。
不能在自己的父母面前严厉呵斥、批评孩子,这不仅容易使父母产生误会,感到无地自容,而且让孩子们错误的认识到他们大了就可以不受父母约束,为所欲为了,这种教育本身就是失败的。其次不要在人众场合批评孩子,这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而且显得家长粗暴没素质,还可能影响他人情绪。
五是正人先正己,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
身教重于言教,在孩子面前多做少说,多一些身体力行,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孩子小听不懂太多的大道理,或许有些道理根本就不适合他们。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形成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就是考验家长的智慧、方法和耐心的过程,若对孩子的优势和劣势认识不清,方法不当,就会误了孩子。“名师出高徒”,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做研究型的家长,倒逼我们不断地学习、修身、奋进。孩子的教育堪比马拉松,起跑看齐、过程看重、结局看淡。
摘自孙思权QQ空间 一,狼性法则
・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他们不会将任何事物当成理所当然,而倾向于亲身研究和体验,大自然的神迷,新奇永远令狼惊异。狼总是会有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因而它们能不断在环境中发现食物,了解危险,从而有力的生存下来。
・ 因此要培养孩子超强的学习能力,一定要培养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仔细观察生活,用兴趣来作为他学习的老师。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做个明亮之星,不断对工作有新创见和新灵感。
二,鱼缸法则
・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要想使孩子茁壮成长,就一定要给他们活动的自由,而不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鱼缸”。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应给孩子越来越多的自由,克制自已的想法和冲动,给孩子充分的空间。
・ 走进美国超大公司纽约总部,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办公室门口摆着的一个漂亮鱼缸。鱼缸里十几条产自热带的杂交鱼开心地嬉戏着,它们长约三寸,脊背一片红色,头尤其大,长得是漂亮。进进出出的人几乎都会因为这些美丽而驻足停留。头大背红的小鱼们一直在鱼缸中鲜活地生长着,它们过的相当自得其乐,时而游玩,时而小憩,吸引着众人欣赏的目光。两年过去了,小鱼们的“个头”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依旧三寸来长,在小小的鱼缸里游刃有余地游来游去。
・ 这一天,董事长的顽皮的小子来找父亲,看到这些长相奇特的小鱼,很是好奇,于是非常兴奋地试图去抓出一只来。慌忙中,鱼缸被他从桌子上推了下来,碎了一地。鱼缸里的水四处横流,十几条热带鱼可怜巴巴地趴在地上苟延残喘。办公室的人急忙把它们拣起来,但是鱼缸碎了,把它们安置在哪呢?人们四处张望,发现只有院子中的喷水泉可以暂时的容身之所。于是,人们把那十几条鱼放了进去。两个月后,一个新生的鱼缸被抬了回来。人们纷纷跑到喷水泉边捞那些漂亮的小鱼。十几条鱼都被捞起来了,但令他们非常惊讶的是,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那些鱼竟然都有由三寸来长疯长到了一尺!对于鱼的突然长大,人们七嘴八舌,众说纷纭。有的说可能是因陋是因为喷水泉的水是活水,最有利于鱼的生长;也有的说那些鱼可能是吃了什么特殊的食物。但无论如何,都有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喷水泉要比鱼缸大得多!
・ 对于孩子的教育,事实也是这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要想使孩子长得更快、更大,就一定要给他活动的自由,而不要上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鱼缸”。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应给孩子越来越多的自由来控制自己的生活。
三,南风效应
・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经写过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让行人把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狂风呼啸,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淫威,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温暖宜人,行人慢慢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教育活动中,幼儿犯错误那是常有的。教师需要用爱心去化解,而不是用“北风”式的惩罚。小溪里,鹅卵石的前身曾经是棱角分明的顽石,狂风暴雨都不能改变它的秉性,而缓缓的溪水却让它变得圆润晶莹。臻于完美。对孩子的教育,就应该是“缓缓的溪水”、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温暖的“南风”。 美术活动刚结束,爱好画画的婷婷还是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连喝水和上厕所都不去,我反复催促她快去,孩子依旧我行我素,低头画画。于是我提高了声音:“再不去我没收你的图画。”她抬头看着我,眼里满是委屈,极不情愿地去喝水和小便了。后来的一个教学活动中,她几乎一直是心不在焉。 几天后又是一次美术活动,爱好绘画的婷婷还是像上次一样全神贯注地画着她的图画,几乎忘记了时间。我改变了处理方法,和颜悦色地用开玩笑的语气对她说:“瞧我们婷婷,真会节约时间,但是,现在要做好上下节课的准备了,把手上的图画放一放,等下有时间的时候再画,好不好?”她很乐意地答应了,把未完成的图画放到储物柜里,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去做上课准备了。还很高兴地告诉我,等下有时间了,她还要在图上画出最美丽的花草,最可爱的小鸟,最慈祥的太阳公公。 我知道,这是温暖的“南风”的力量。对于孩子,我们不能吝啬朋友式的商量、富有深情的眼神、不露痕迹的暗示,只有这样,才能荡出孩子上进的涟漪。 四,“罗森塔尔效应”
・ 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有其神话色彩。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塞浦路斯的一位王子。他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女,雕刻时倾注了全部感情和心血,雕成后每天爱不释手,深情凝望着它,终于有一天这个雕刻的美女活了,成为王子的妻子。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受到这个神话故事的启发与助手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们到一所学校随意抽取一组一年级的学生然后告诉这些学生的老师们说,班上的这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们听。结果也是出人意料的.在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明显优于第一次测验的结果。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出人意料的效应呢?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有潜力,因此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这个实验充分证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同时也总结出了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期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情况,使其朝好的方向发展。它的神奇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赞扬和爱所创造的。但事实上,“罗森塔尔效应”是很多教师都非常熟悉的心理学中的一个典型现象。不少教师已开始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对其加以运用,注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表现出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并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与鼓励,使学生树立起极大的学习信心,从而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爱的效应,关注的效应,就是暗含期待效应,它是指教师对学生未来造就的可能性怀着暗含期待的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期待是一种最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深沉而挚爱的情感,它对学生能产生奇特的,巨大的鞭策力和感召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期待变得真诚呢?除了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外,教师必须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学会仰视学生
第二、学会换位思考
第三、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
总之,实践证明,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一位优秀的教师肯定认为:“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而教师这种期望不仅是教师自身工作的动力,而且也会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这种期望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对被实验的期望越大,倾注的心血越多,付出的感情越深厚,那么被试者的上进心就越强,进步就越快。所以我们需要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我们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五,钥匙原理
就是个性化教育,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不同的,在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相比美国,在中国,个性化教育似乎还只停留在一句口号、几本教育书刊的中心思想的程度上。虽然人人都在说个性化,也越来越了解所谓个性发展的必要性,但只要一提及无法避免的考试、分数,其它便成了浮云,个性化教育虽然叫好,却很难叫座。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本质往往从社会根源就被忽略殆尽。
家庭教育的五个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
三:强调没有家庭就没有社会
因为任何有机体,如果没有组成它们的细胞,那么这个有机体就无生命可言了。所以,家庭虽然只是组成社会的最小的组织,但家庭却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组织。
四:家庭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每一个人都有各种需求,从吃饭、穿衣、居住,到游戏娱乐、学习教育、劳动交往等,无论是物质的需求还是精神的需求,大都由每一个人所在的家庭来提供满足。
五:家庭教育良好更易出人才
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
职场达人:面试时需要注意五个雷区
Be professional,
Looking businesslike is the first step to acting businesslike, and people will take you more seriously if you are well-groomed. This also applies to body language, so always make eye contact and keep good posture, or you may appear to lack confidence。
(表现职业化。衣着职业化是体验你是否专业的第一步,如果你注意修饰的话,人们对待你总是更认真一些。这还适用于肢体语言,要经常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并保持好的身体姿势,否则会看起来象没有自信的样子。)
Make it personal。 我要收藏
Remember people’s names and they will remember you. Do everything you can to avoid addressing a message “Dear Sir/Madam”. Remember that business is about building relationships。
(针对个人。记住别人的姓名同时别人也会记得你。尽量不要使用“亲爱的先生/女士”这样的称呼。记得商务的本质就是建立一种关系网。)
Be formal but not stiff。
If you are too formal, people won’t be at ease around you. Act too casual and people may not take you seriously. Aim for the middle ground!
(正式而非拘谨,
如果你表现的太正式了,别人呆在你身边就觉得很不自在。表现的.太过随便,人们又可能不认真对待你。表现要适当!)
Be clear and concise。
Get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quickly and don’t waste words. On the other hand, don’t assume that the person you’re talking to knows who you are and why you are contacting them - they may need a reminder and some background。
(清晰而简明。直接阐明问题的关键而非转弯抹角。另一方面,别期待和你谈话的人一上来就知道你是??并知道你是为何而来——他们需要一些提示及背景情况的了解。)
Keep quiet!
Communication is a two way street. Listen to the opinions of others, don’t interrupt people when they are speaking, and don’t ignore criticism. Also, people will be more willing to listen to you if they see that you’re listening to them!
(保持安静!交流是双向的事。耐心听别人的意见,别人说话时不要打岔。
不成熟家庭教育的五个特征
一、不成熟家庭教育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立即要回报。
作为家长的你,是否立即就要回报?
不成熟家庭教育的表现之一就是不懂得只有春天播种,秋天才会收获。很多家长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刚刚付出一点点,马上就要得到回报。(比如说家长自己学钢琴,学英语等等,刚开始就觉得难,发现不行,立即就要放弃。)很多家长们做生意,开始没有什么成绩,就想着要放弃,有的人一个月放弃,有的三个月放弃,有的人半年放弃,有的人一年放弃,我不明白大家为什么轻易放弃,但是我知道,放弃是一种习惯,一种典型失败者的习惯。同时,也会影响着我们孩子们,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们言传身教的第一人,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努力者”习惯。
所以说你要有眼光,要看得更远一些,眼光是用来看未来的!对在家庭教育和生活中有放弃习惯的人,有一句话一定要送给你:“成功者永不放弃,放弃者永不成功”。那为什么很多的人做事容易放弃呢?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过:
穷人有两个非常典型的心态:
1、永远对机会说:“不”。
2、总想“一夜暴富”。
今天你把什么机会都放到他的面前,他都会说“不”。就是今天你开饭店很成功,你把你开饭店的成功经验,发自内心的告诉你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也去开饭店,你能保证他们每个人都会开饭店吗?是不是照样有人不干。
所以这是穷人一个非常典型的心态,他会说:“你行,我可不行!”。一夜暴富的表现在于,你跟他说任何的生意,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挣不挣钱”,你说“挣钱”,他马上就问第二个问题“容易不容易”,你说“容易”,这时他跟着就问第三个问题“快不快”,你说“快”!这时他就说“好,我做!”呵呵,你看,他就这么的幼稚!
大家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种:“又挣钱,又容易,又快的”,没有的,即使有也轮不到我们啊,所以说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懂得付出。那为什么你要付出呢?因为你是为了追求你的梦想而付出的,人就是为了希望和梦想活着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没有追求的话,那一辈子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样的人生理念也会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们,当你作为父母,孩子们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上一辈父母们的想法的影响。
在生活中你想获得什么,你就得先付出什么。你想获得时间,你就得先付出时间,你想获得金钱,你得先付出金钱。你想得到爱好,你得先牺牲爱好。你想和家人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你先得和家人少在一起。
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你在这个项目中的付出,将会得到加倍的回报。就象一粒种子,你把它种下去以后,然后浇水,施肥,锄草,杀虫。最后你收获的是不是几十倍,上百倍的回报。
学到了这种人生的思考方式,对你自己,对你的家庭,对你自己下一代孩子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在生活中,你一定要懂得付出,你不要那么急功近利,马上想得到回报,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你轻轻松松是不可能成功的,一定要懂得先付出!
二、不成熟家庭教育的第二个特征:就是不自律
作为家长的你,是否不自律?
不成熟家庭教育的不自律的主要表现在哪里呢?
1、作为家长的你,是否不愿改变自己?
做为父母的你要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你要改变你的坏习惯。其实,人与人之间能力是没有多大区别,区别在于思考方式的不同。一件事情的发生,你去问成功者和失败者,他们的回答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违背的。
我们今天的不成功是因为我们的思考方式不成功。一个好的公式是:当你种植一个思考的种子,你就会有行动的收获,当你把行动种植下去,你会有习惯的收获,当你再把习惯种植下去,你就会有个性的收获,当你再把个性种植下去,就会决定你的命运。
但是如果你种植的.是一个失败的种子,你得到的一定是失败,如果你种植的是一个成功的种子,那么你就一定会成功。
很多家长们都有很多的坏习惯,如:看电视,打麻将,喝酒,泡舞厅,他们也知道这样的习惯不好,但是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改变呢?因为很多人宁愿忍受那些不好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意忍受改变带来的痛苦。想想,当孩子们也在你面前学着同样你的做事方式,同样的习惯,你却无法改正他们的时候,你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是不是你自己的这些坏习惯的折射呢?
2、作为家长的你,是否在背后议论别人?
如果在生活中,你喜欢议论别人的话,有一天一定会传回去,中国有一句古话,论人是非者,定是是非人。在孩子面前,你从来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当着孩子的面,经常说着别人的是非,这时候,是不是应该思虑一下作为家长,这样的教育就是一个反面教材呢?
3、作为家长的你,是否消极,抱怨?
你在生活中喜欢那些人呢?是那些整天愁眉苦脸,整天抱怨这个抱怨哪个的人,还是喜欢那些整天开开心心的人。如果你在生活中是那些抱怨的,消极的人的话,你一定要改变你性格中的缺陷。如果你不改变的话,你是很难适应这个社会的。你也是很难和别人合作的。
生活当中你要知道,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也会怎样对待你,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所以你不要消极,抱怨。你要积极,永远的积极下去,就是那句话:成功者永不抱怨,抱怨者永不成功。不抱怨,不消极,用自己的最积极的状态和生活理念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我相信,这样的家庭教育,也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好的教育。
三、不成熟家庭教育的三个特征:经常被情绪所左右。
作为家长的你,是否经常被情绪所左右?
成功与否,取决于五个因素:
学会控制情绪。
健康的身体。
良好的人际关系。
时间管理。
财务管理。
如果你想成功,一定要学会管理好这五个因素,为什么把情绪放在第一位呢?把健康放在第二位呢?是因为如果你再强的身体,如果你情绪不好,就会影响到你的身体,现在一个人要成功20%靠的是智商,80%靠的是情商,所以你要控制好你的情绪,情绪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人与人之间,不要为了一点点小事情,就暴跳如雷,这样是不好的。
所以在生活中,作为家长的你要养成什么样的心态呢?
你要养成“三不”,“三多”:
不批评、不抱怨、不指责;
在家庭教育中,你要多鼓励、多表扬、多赞美。
你就会成为一个受社会大众欢迎的人。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更加的优秀,很简单,永远的激励和赞美他们。
即使他们的确有毛病,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是不是应该给他们建议,在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这样一个现象,有人给孩子们建议的时候,别人能够接受,但是有建议的时候孩子们就会生气。其实建议的方式是最重要的,就是“三明治”赞美,建议,再赞美!
想一想,你一天赞美了孩子多少句,有的人可能以为赞美就是吹捧,就是拍马屁。赞美和吹捧是有区别的。
对孩子们赞美有四个特点:
1、是真诚的。
2、是发自内心的。
3、被大众所接受的。
4、无私的。
四、不成熟家庭教育的第四个特征:不愿学习,自以为是,没有归零心态。
作为家长的你,是否不愿学习,自以为是,没有归零心态?
其实人和动物之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动物的自我保护意识比人更强(婴儿与小猪)但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会学习,人会思考。人是要不断学习的,你千万不要把你的天赋潜能给埋没了,一定要学习,一定要有一个空杯的心态。我们象谁去学习呢?就是直接向成功人士学习!给孩子们以榜样作用!
你要永远学习积极正面的东西,不看,不听那些消极,负面的东西。一旦你吸收了那些有毒的思想,它会腐蚀你的心灵和人生的,从而去腐蚀你的孩子的心灵和人生。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学习是你通向未来的唯一护照。在这样一个速度,变化,危机的时代,你只有不断的学习你才不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一定要有学习,归零的心态。去看每一个人的优点,“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孩子们也会从你那学师而来。
五、不成熟家庭教育的第五个特征:做事情不靠信念,靠人言。
作为家长的你,是否做事情不靠信念,靠人言?
我们说相信是起点,坚持是终点。很多人做事不靠信念,喜欢听别人怎么说。对自己所做的事业,没有100%的信心,相信和信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相信是看得见的,信念是看不见的。
信念是人类的一种态度,但是很多的人他们做事,不靠信念的,而是要听别人怎么说,你要登上山峰,要问那些爬到山顶的人,千万不能问没有爬过山的人。
这里不是说别人的建议不要去听,你可以去参考,但是你要记住,你来做这个生意是为了实现你的梦想,实现你自己的价值。其他的人是不会关心你的梦想的,只有你自己关心你自己的梦想,只有你自己关心你自己能否真正的成功。也许,下一个成功的也会是你家的孩子。因为他的父母就是这样做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只要你的选择是正确的,永远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说,以上的不成熟家庭教育的五个特征,你们自己去对照,那一个特征是你有的,你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改正,只要你相信你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不成熟,你就会逐渐的成长,成熟起来。你的家庭教育也会越来越成熟。
作为一个销售专家,我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在主导着销售的成败?究竟是哪一点在销售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质量、价格、品牌、人情……我们总能联想到类似的名词。然而,有一个问题却经常容易被人忽视:有时候,销售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价格过高、也不是因为牌子不够硬、与关键人关系不够好恰恰是因为一些原本完全可以避免的疏忽,对于新销售人员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将这个疏忽称之为销售中的“雷区”。
正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不是机器人。所以在销售活动中,所有不可能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这些可能性往往就会成为我们销售中的“雷区”,我们必须提前考虑到,并一一排查,否则很有可能陷入“雷区”全军覆没。
别以为湖面平静,鳄鱼就已经走开
营销就是一个不断排除障碍直至签单的过程,盲目乐观不知道障碍的存在,犹如进入雷区而不自知,是销售中最危险的事情,如果不采取措施及时排除地雷,销售人员必将“触雷身亡”――销售失败。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有一位非常优秀的销售员姚小姐,平时工作十分勤勉,工作业绩突出。有一天,她很高兴地告诉经理,马上会有一个大单子,让经理等她的好消息。
但是,半个月后,经理却等来了泪流满面的姚小姐。原来,客户虽然最终使用了她设计的销售计划书,但却不是同她签的单。
她泪水汪汪,连连倒苦水:“没想到,真是没想到……”
(提示:因为“没想到”,所以没有采取措施去排除障碍,这在销售中是极其危险的。)
她说:“我是通过朋友介绍结识这家公司主管人事和财务的副总裁的。副总裁告诉我,公司刚好有买设备的计划,让我马上设计建议书,并承诺这件事他有决定权。我反复几次修改后,副总裁表示,公司各方面对计划书均表示满意,估计半个月后可以签单。”
当时她信心十足,以为很快就可以吃上“煮熟的鸭子”了。
(提示:姚小姐这个时候只找到了副总裁这一把钥匙,凭这唯一的一把钥匙能否打开成功的门呢?这个时候,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客户企业内部找到“教练”,收集更多的信息:门上还有哪些锁?还要准备哪些钥匙?等等,但遗憾的是,姚小姐在当时选择了一味的被动等待。)
半个月后的今天,她拨通副总裁的电话,本来是去约签单的事的。哪知副总裁带着很遗憾的口气告诉她说:“在昨天的总经理办公会议上,关于采购的事情已经定下来了,决定在另外一位销售员那里购买,而且那个销售员在总经理的邀请下还参加了昨天的会议。”
姚愣了半晌,决定去搞清楚情况再说,不想这样不明不白就丢了“煮熟的鸭子”。
副总裁给了姚小姐一张她那位潜在竞争者的名片,并告诉她:“公司里从总经理往下,所有参加会议的`人都同意在那位销售员那购买,自己也没有办法。”
(提示:姚小姐到这个时候才知道有一个竞争者存在,而且也才知道副总裁并不是最后的决策者,才知道这家公司购买设备要经过一个复杂的程序。如果她早一些获得这些信息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或许她就不会失败,就是失败了,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糊里糊涂。)
姚小姐进一步打听,才知道:当她很开心地等着时,她的竞争者正在紧锣密鼓地拜访包括姚熟悉的副总裁在内的所有购买者:他从财务部那里知道这次购买的金额比较大,必须由总经理办公会议最后敲定;他从办公室那里得到了参加这次会议人员的名单;他从设备部那里拿到了姚的设备计划书最后定稿的版本;他抓紧时间拜访了出席会议的每一个成员,他还主动到公司员工中间去调查摸底……
竞争对手的这些动作,姚小姐始终没有觉察到。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姚小姐的销售过程中究竟出现了哪些危险的障碍,到底是什么东西在阻碍她获得最后的成功:
★ 五个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