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共含3篇),欢迎阅读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猛虎下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摘 要: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时代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艺术的审美思维、文学创作、语言形象、文学批评等一系列文学课题在新的社会语境中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本组笔谈从不同侧面为数字化时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能引起读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讨论。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文学;审美思维;仿真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花朵。
每个时代都会培育出自己时代所独有的绚丽多姿的奇葩。
文学艺术又是时代的镜像。
莎士比亚在他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就借主人公之口说过:“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嬗变发展的模型。”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总是映显出时代,以其独特的神韵和风采而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正在走进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
一、数字化一方面使世界图像化了,另一方面,又使文学艺术这面时代的镜子,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审美特征。
1.各种艺术的交融性和审美的共通感。
这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艺作品的一个鲜明特色。
在当今时代,我们经常可以欣赏到由卫星传送,在电视屏幕上出现的世界各民族的艺术精品。
卢浮宫的绘画、西安的兵马俑、歌剧《茶花女》、悲剧《哈姆莱特》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电视剧《三国演义》与《西游记》等等,通过多种媒体,使艺术的各种成分,如声、光、色、画、语言文字交融成一体,从而给人一种审美的共通感。
这种共通感是我们单纯在书面语言的文学作品中无法获得的。
2.文学镜像呈现出多维性与立体化的特点。
在电视或电脑的屏幕上显示出的文学艺术图像本身就是多维的、立体化的。
美国学者埃瑞克·戴维斯指出:“电脑、媒体和远程通讯技术正在不断收集、控制、储存和传播着一个日渐庞大的数据流,这无疑建立了一个新的维度:信息空间。
这个繁殖力极强的多维空间是虚拟的、网络密集并十分复杂的,是一个广阔而又至高的王国,它是由我们的想象力和技术的表述来调节的。”)传统的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阅读鉴赏的方式是线性的由点到线到面,而数码图像艺术则是格式塔式的,具有直观性、整体性。
由数码图像建立起来的信息空间,不是一维、二维、三维,而是爱因斯坦所说的那种包括时间维度的“四维空间”。
图像显示出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以四维空间存在着并给接受者以审美感受。
20世纪最后两年中,《泰坦尼克号》通过影响、电视、因特网,创造出了艺术领域的神话般的奇迹。
尽管在此之前已经有35部电影和一百多部小说反复地叙说着泰坦尼克号豪华客轮因撞上冰山而沉入大西洋海底的故事,但都没有产生通过数码图像显示出的泰坦尼克号那样的艺术魅力。
3.作家和读者互为主体,相互之间具有一种互动性。
作家是创造的主体,读者既是接受的主体,又是参予创造的主体,他可以直接参加到文本的创造过程之中。
读者与作家之间形成一种全新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对话、交流关系。
多媒体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独语局面,它给世界带来了一个真正称得起是复调的、多声部的丰富多彩、万紫千红的局面。
互动性是数字化时代在网上创作、批评、交流、对话的根本特性。
正如保罗?莱文森所说,“网上的文本使我们有能力进行迅疾的互动。”互动既有同一时间的互动交流,又有不同时间、地点的互动。
“非同步的互动在网上的节奏是几分钟、几小时、几天,而不是几天几个月”,这种非同步性的互动,可以在网络上强化混合媒介的冲击力。
二、数字化与美绘制的时代镜像是丰富多样而又迷人的。
数字化本身是一柄双刃剑。
如果我们仅仅看到它给世界带来的福音的一面,而忽视它的负面效应,那就会陷入一种新的陷阱。
为此,《技术帝国》一书的作者特意发出了一个警告,他说:“我们所面临的21世纪将越来越受制于世界的数字化。”就文学艺术的发展来讲,有几个问题应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
1.数字世界的全球化与艺术的民族性、本土化的矛盾。
数字化世界,打破了地方的和民族的局限,使整个世界都进入了因特网之中。
从而,“将地球变成了一个互连或者内连的整体,并不断提高其相互依存性的必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使民族文学走向了世界文学,同时,又不可否认出现了一个全球化与民族化、本土化的矛盾问题。
数字化的进程,运用的是一种二进制的0-1的世界性的语言。
仅从使用的工具来说,数字世界的全球化与民族性、本土化就产生了矛盾。
关于这一点,《技术帝国》的作者已经感触到了,他说:“技术标准的复杂化和提高必然意味着:更好,更多!这是技术与文化的第一个矛盾,第二个矛盾是文化总是保卫本土的:它总与界限、区域、归属相关联。
只有带地方色彩的文化,与地域相关的特性,用自然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根据定义,任何自然语言都不是宇宙的也不是世界的。
某些技术语言是世界性的语言,比如二进制语言,0和1的语言。
不过自然语言不是由什么人发明的,因此不是技术语言。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即区域性的东西。
技术相反,一种语言相对于另一种语言来说,没有必要一定是可译的:它应该保留某种只能被翻译但并不等同于翻译的东西,技术与文化的不一致,造成了一种紧张状态,让我们感到难过和痛苦。”在数字化世界上,各民族文学的自然语言所保留的诗意的无穷的韵味显然是世界性的技术语言中难以表达的。
2.复制性、标准化与独创性的矛盾。
文学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它的独创性。
艺术最忌雷同化、标准化、模式化、理性化。
爱德华·杨格在《试论独创性作品》中指出:“独创性作品是最最美丽的花朵。
模仿之作成长迅速而花色暗淡。
……有些作品比别的更有独创性;而且,我认为,它们越有独创性越好。
独创性作家是、而且应当是人们极大的`宠儿,因为他们是极大的恩人,他们开拓了文学的疆土,为它的领域添上一个新省区。”[杨格认为,模仿的、机械工艺复制的作品,永远无法超越蓝本,因为原作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它们个个“都是独特无二的:没有两张面孔、两个头脑是一模一样的,一切都带有自然的区分的鲜明标记。”模仿的、机械工艺复制的作品泛滥的结果,使文学界不再是独立特行之士的结合,而是一大杂烩,乱七八糟一大群,出了一百部书,骨子里只不过是一部书。
复制性和标准化是通过数码图像制作的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瓦尔特?本雅明指出:“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他还说,“原作的即时即地性组成了它的原真性(Echtheit)。
“技术世界是能相容的标准化的世界,如果没有标准,那么既不能发射也不能传送。”对于网络世界来说,技术的标准化是必需的,对于文艺创作来讲,标准化则是与艺术家追求的独创性相左的。
3.技术理性与审美情感教育的矛盾。
数字化本身是技术理性的结晶。
它与被称之为“美育之父”的席勒所倡导的通过审美教育培养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完美的人是相悖的。
在技术理性指导下的技术决定一切、控制一切的社会中培养的人,马尔库塞称之为“单面人”。
当着技术成为物质生产的普遍形式时,它就制约着整个文化,直接影响社会生活,结果,“异化的主体为它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只有一面,它无所不在,形式多样。”理性得到空前的张扬,而感性和情感的因素则黯然失色。
在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中,“是没有什么强烈感觉的,只满足于自己干净、简化、经济,也就是吝啬到极点的形象,它会切断我们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就现实中青少年喜欢看的卡通片,如《猫和老鼠》、《米老鼠与唐老鸭》等,都是经过数字化处理而创造出来的。
它们虽然有其趣味性,但对陶冶青少年的审美情感,则是意义不大的。
至于那些含有不健康因素的、格调低下的卡通片,那就更是有害无益了。
参考文献
[1] 莎士比亚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 (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3] (波)沃·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 (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孟郊《游子吟》中那位“游子”的情怀,其实也是今天到处漂泊的人们的心声。为了种种原因,离开故土,走上了漂泊之路,其间的情境今古有天壤之别,但其心理和情绪却跨越千年,彼此相通。孟郊时代的时空距离比今天当然小得多,但在今天我们有了天涯咫尺的时空经验,却仍然无法消除我们“游子”的感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这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精神分析者曾经有一个命题对于人生很有说服力,这个命题是:我们不得不失掉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以实现我们人生的目标。我们的“游子”情怀,就是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但这又总是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人们不可避免地失去,却又不可避免地怀念。于是,《游子吟》不朽。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到处“流动”的世界。全球的资本、产品、人口和信息的巨量的流动正是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的表征。资本冲破了过去阻滞它流动的一切要素,不断地在一种逐利的冲动中跨出边界,寻找新的机会。这种进程使得人口的流动也在一个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流动当然有不同的方向,一面是寻找机会的人从自己贫困或缺少机会的故乡向经济发达、充满机会的地方“流”过去。这可以说是一种从低向高的流动。这样的流动其实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另一面从高到低的流动也在进行着,资本总是从成本高的地方流向成本低的地方,生产和消费的链条总是要向大有希望的新兴地区滑动。于是伴随着资本的流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白领也在迅速地流动着。他们身份“灵活”了,却往往被批评为数典忘祖,也会使自己漂在半空中。但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生活冲击。其间的那份进退失据的痛苦和彷徨的确难于厘清。我发现“游子”的生涯里有投入异乡的动力,却也深有对于过去的绵绵不尽的怀念感情。
人可以四海为家,可以获得一种更灵活的身份,但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游子的情怀其实是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它不仅仅是我们意识中的,而且是无意识深处的东西。对母亲的记忆乃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人正是从最初的感情上展开自己的。没有过去的记忆,我们根本无法构筑自己;但没有今天,过去的自己也没有任何价值。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一个“游子”毕竟都有些卸不掉的东西。其实,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回忆其实依然是现实的不可化解的部分。
其实,对于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来说,这个国家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都给予了她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力量一面来自它的传统,一面也来自它今天的能量。“游子”曾经分享过这个民族百年的悲情和屈辱,但今天的游子却有了分享这个国家和人民力量的欣慰。正是中国今天的力量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5.“游子的情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对此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游子的情怀”既是我们为追求人生目标而背离了母亲、故乡的那种感情,也是我们无法阻止的、面对过去的一份思恋和怀念。
B.“游子的情怀”是人若身份“灵活”常被批评为数典忘祖,太不“灵活”又会产生生存危机的那种进退失据、难于厘清的痛苦和彷徨。
C.“游子的情怀”是我们情感、记忆、感觉、意象的诸多浮现,是既存在于我们意识中,也存在我们无意识深处的东西。
D.“游子的情怀”在今天也包括了人们对这个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出活力和冲力的国家给予他们持续力量的欣慰之情。
6.下列各项中,对“对于过去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故乡和祖国今天的期望”这句话的依据,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由于无论游走到何处,无论我们已经多么灵活,《游子吟》中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仍然存在。
B.由于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
C.因为人赖以成为人的一切都不是简单地由当下的处境决定的,他的过去不可能没有影子。
D.因为个人和故乡、自我和国家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一清二楚的,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扣连。
7.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游子吟》的作者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游子”情怀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这正是《游子吟》不朽的缘由所在。
B.全球化时代各种流动每天都发生在民族国家之间,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内部,既有从低向高的人口的流动,也有从高向低的资本的流动。
C.自我虽然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但个人的记忆无法抹去,个人过往的生命痕迹无法擦去,这些东西毕竟是一个“游子”卸不掉的。
D.正是今天的中国在全球化中间所日渐显示的活力和冲力,给予了她的游子一份持续的力量,这才使得游子的文化有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参考答案:
5.C(A、B、D项,都是文中具体所指的情感内容;C项是分析说理,是虚指,不是具体所指)
6.D(最贴切的理解应含着两层含意:“过去”里含着“故乡”;“故乡”又涵盖着“国家”,尤其是对国外的游子来说。A、B、C三项都是说今天的游子有对故乡的深挚的、抹不掉的情感,未明显说出与国家或祖国的关系;因此,D项更全面一些)
7.B(B项,“从高向低”的流动也包括人口的流动)
数字时代与符号哲学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人类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也使得符号的意义及对人类的影响得以充分凸现,这使得传统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力.符号哲学将从哲学的`边缘地带走向中心舞台,成为一种重要的哲学范式.本文对符号的本质及符号世界与人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并指出符号哲学的任务在于消除符号异化现象.
作 者:邓玮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刊 名: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RAO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2002 22(2) 分类号:B15 关键词:符号世界 本质 异化 符号哲学★ 现代与典雅
★ 数字作文
★ 数字谜语
★ 数字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