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阅读翻译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wjianhan

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苏轼字子瞻阅读翻译(共含9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jianha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苏轼字子瞻阅读翻译

篇1:苏轼字子瞻阅读翻译

苏轼字子瞻阅读翻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到刚成年时,就博览精通经传历史,写文章每天达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后来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些见解,不能表述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后来写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一下,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当时王安石正创设推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当之处。王安石更加愤怒,叫御史谢景温论奏苏轼的过失,彻底审查而一无所得,苏轼就请求到外地任职,做了杭州通判。高丽来进贡,使者向官吏分送见面的.礼品,书函用甲子纪年。苏轼拒绝说:“高丽对本朝称臣,而不接受我们的年号,我怎敢接受!”使者换了写熙宁年号的书函,然后才接受。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无法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苏轼到武卫营去,叫来士卒头目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说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士卒头目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力听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来,筑起东南长堤。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寄托谏言,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诬陷皇上,把他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惟有神宗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篇2:《苏轼,字子瞻》阅读答案

《苏轼,字子瞻》阅读答案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③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④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板。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

【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涂潦(láo):泥水。③吾侪(chái):我们。④锸(chā):锹。

17.解释加点词语。(2分)

①徙知徐州。( )

②卒全其城。(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参考答案:调任、保全

1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母程氏亲授以书何以战(《曹刿论战》)

B、泛于梁山泊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C、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其真无马邪(《马说》)

D、朝廷从之悉以咨之(《出师表》)

19.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解释。(2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

参考答案:D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本题考查: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文中的重要的句子。

参考答案:(1)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

(2)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

21.根据语段,你认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2分)

[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概括能力。

参考答案:苏轼不仅是一个文学大家,也是一个心忧天下的清官廉吏。(意思对即可)

篇3: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翻译赏析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翻译赏析

文言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板。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注释】

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

②涂潦(láo):泥水

③吾侪(chái):我们

④锸(chā):锹

【翻译】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

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篇4:“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阅读答案

试题内容: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泥水),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程氏)慨然太息——太息:长叹

B.轼诣武卫营——诣:到……去

C.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属:归属

D.城不沉者三版——版:筑墙用的夹板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活用作使动词的一项是()

A.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B.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D.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3.“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译文如果用上关联词语,最好的一项是()

A.既然……就……

B.只要……就……

C.只有……才……

D.即使……也……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对他成为文学家影响极大。

B.苏轼少有大志,决心为民除弊兴利,所以为官一任能造福一方。

C.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动员富民出资修筑被洪水冲坏的城墙,受到朝廷嘉奖。

D.在洪水汇于城下的危急时刻,苏轼亲率家人冒雨增筑城墙,保住了徐州城。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C

2、C

3、B

4、A

5、(1)你能做范滂那样的忠臣,我难道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良母吗?

(2)黄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了,即使是朝廷直接指挥的正规军也要暂且替我尽力护城。(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苏轼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主要考查你对文言文阅读,关联词语,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翻译句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篇5:“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阅读答案

【古文阅读】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③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④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板。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

【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涂潦(lao):泥水。③吾侪(chai):我们。④锸(chā):锹。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辄能语其要()⑵轼诣武卫营()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母程氏亲授以书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B、泛于梁山泊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C、率其徒持畚锸以出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D、朝廷从之悉以咨之(《出师表》)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⑴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⑵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询对他成为文学家影响最大。

B、洪水汇于城下的危急时刻,苏轼亲率士兵冒雨增筑城墙,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很小就树立起为民除弊兴利的大志,所以后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D、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动员富民出资修筑被洪水冲坏的城墙,受到朝廷嘉奖。

12.根据节选文字,结合已经学过的苏轼的诗文,你认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8.(1)语:说出;(2)诣:到……去;各1分

9.D2分

10.(1)(若、许各1分)苏轼如果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母亲是否答应我呢?

(2)(虽且各1分)河水将要危害到城墙,事情非常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暂且替我竭尽全力(保护城市)。

11.B2分

12.苏轼不仅是一个文学大家,也是一个心忧天下的清官廉吏。(2分意思对即可)

篇6: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的阅读答案和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的阅读答案和译文

试题内容: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泥水),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程氏)慨然太息——太息:长叹

B.轼诣武卫营——诣:到……去

C.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属:归属

D.城不沉者三版——版:筑墙用的夹板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活用作使动词的一项是()

A.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B.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D.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3.“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译文如果用上关联词语,最好的一项是()

A.既然……就……

B.只要……就……

C.只有……才……

D.即使……也……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对他成为文学家影响极大。

B.苏轼少有大志,决心为民除弊兴利,所以为官一任能造福一方。

C.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动员富民出资修筑被洪水冲坏的城墙,受到朝廷嘉奖。

D.在洪水汇于城下的危急时刻,苏轼亲率家人冒雨增筑城墙,保住了徐州城。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C

2、C

3、B

4、A

5、(1)你能做范滂那样的`忠臣,我难道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良母吗?

(2)黄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了,即使是朝廷直接指挥的正规军也要暂且替我尽力护城。(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篇7:《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阅读答案和翻译

苏辙

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公生十年,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太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先君晚岁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

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普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平生笃于孝友,轻时好施。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于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苏辙集》,有删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平确的'一项是(3分)

A.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属:写作

B.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 杜:关闭

C.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 发:发展

D.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恨:遗憾

1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学术成就的一组是(3分)

①比冠,学通经史

②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③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④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

⑤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⑥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A.②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少年时即胸怀大志,以前贤为榜样,渴望用自己的才干造福社会。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他发奋学习。

B.谪居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此前的苏轼,才高而自负;此后的苏轼,潜心读书,学贯儒佛道三家。

C.苏轼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了《易传》、《论语说》和《书传》。苏轼担心这三本书在当世无人能够理解。

D.苏轼晚年特别喜爱陶渊明的诗歌,把陶渊明的诗几乎追和了一遍。书法造诣也很高,可与唐代书法名家比肩。

1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l)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8:《题子瞻枯木》阅读题及答案

黄庭坚

折冲儒墨阵堂堂,书入颜杨鸿雁行。

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

【注】

子瞻:苏轼,字子瞻。

折冲:这里指调停、协调。

儒墨:儒家和墨家。

颜杨:唐朝书法家颜真卿和后周书法家杨凝式。

(1)如何理解“胸中元自有丘壑”一句中的“丘壑”?(2分)

(2)诗中两处引用典故,有什么作用?(4分)

(3)结合全诗,分析“故作老木蟠风霜”的内涵。(5分)

参考答案

(1)形容苏轼人生坎坷,阅历丰富。(2分)

(2)用儒家和墨家,书法家颜真卿、杨凝式衬托苏轼的'学识和书法成就。(4分)

(3)从绘画艺术来说,画品即人品,苏轼的枯木画,是他内心世界的艺术体现;(2分)从人生经历来说,苏轼为人平和而坚强,历经贬滴和打击,气节愈坚,就像那老木经风霜袭击而愈加坚硬一样。(3分)

作者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篇9: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阅读答案及翻译

苏辙

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公生十年,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太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那?”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否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教千言。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笑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先君晚岁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徽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

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普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平生笃于孝友,轻时好施。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于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平确的一项是(3分)

A.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属:写作

B.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杜:关闭

C.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发:发展

D.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恨:遗憾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学术成就的一组是(3分)

①比冠,学通经史②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③今见《庄子》,得吾心矣④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

⑤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⑥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A.②④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少年时即胸怀大志,以前贤为榜样,渴望用自己的才干造福社会。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他发奋学习。

B.谪居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此前的苏轼,才高而自负;此后的苏轼,潜心读书,学贯儒佛道三家。

C.苏轼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了《易传》《论语说》和《书传》。苏轼担心这三本书在当世无人能够理解。

D.苏轼晚年特别喜爱陶渊明的诗歌,把陶渊明的诗几乎追和了一遍。书法造诣也很高,可与唐代书法名家比肩。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l)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2)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

(3)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

参考答案:

5.C(发:发掘,发现)

6.B(②句突出治学态度,③句为苏轼学习中的感受,⑥句赞美苏轼的人品)

7.C(苏洵只要求苏轼完成《易传》,后两本书,是苏轼自己主动完成的,并非父亲遗志。)

8.(1)(苏轼)听了古今成败的故事,就能说出它的要旨。(“成败”“要”各1分,整句通顺1分。)

(2)他的文风一变,(文章气势就)像大河奔流而来,我只能惊叹却无法企及。(“川”“瞠然”各1分,整句流畅1分。)

(3)他对待别人,见到好的就赞美他,唯恐不能达到做的'那么好;见到不好的就责备他,唯恐不彻底。(“于”“善”“称”“斥”各1分)

参考译文:

先生讳名轼,姓苏,字子瞻,又字和仲。家族世代居住在(四川)眉山。先生十岁时,母亲亲自教育他,苏轼听了古今成败的故事,就能说出它的要旨。一次,母亲读《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慨然叹息。苏轼侍立在一旁,说:“我如果是范滂,母亲也会赞许我吗?”母亲说:“你能成为范滂,我怎么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先生更加勤奋有志于效力社会。母亲欣喜道:“我真有一个好儿子啊。”等到苏轼成年,学问通贯儒家经典和史书,写文章一天能下笔千言。

公的文章,是上天赋予的。小的时候和我一起向父亲学习,起初喜好贾谊、陆贽的文章,议论古今成败,不说空话。后来读《庄子》,感慨万千说:“我过去心中有所得,但不能说出,今天看《庄子》,说出了我的心里话。”于是写成《中庸论》,语词精妙,都是古人所不知道的。他曾经对我说:“我看当今做学问的人,只有你可和我不相上下。”后来贬谪到黄州,关门读书,挥洒文墨,他的文风一变,(文章气势就)像大河奔流而来,我只能惊叹却无法企及。后来他读佛书,深刻地感悟到宇宙人生,融合儒道,广博雄辩没有阻碍,知识渊博,无边无际。

父亲晚年作《易传》,没有完成,就病重了,让公继承他的遗志。公哭着接受父命,最后完成了这本书,从这以后,千年以前的精微道理才鲜明彰显而能让人知晓。又写《论语说》,不时发掘孔子的深奥道理。最后在海南,写《书传》,推测探索上古宏伟独到的学说,许多都是先儒所未能达到的。三本书写成后,公抚着书叹息道:“今生今世如果不能有人理解我,后世也一定有君子理解我。”

公诗本来与李白、杜甫相近,晚年喜欢陶渊明,追和陶诗之作差不多遍及每一首,诗共有四卷。年轻时喜爱书法,老了也不厌倦,自称比不过晋代书家,唐时的褚、薛、颜、柳,差不多可以比得上。一生忠于孝道友情,看轻财物,乐于救助。他对待别人,见到好的就赞美他,唯恐不能达到做的那么好;见到不好的就责备他,唯恐不彻底;只要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并不顾那样做(有无)危害,因此多次被当世所困扰,但始终不感到遗憾。孔子称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才,说:“追求仁爱而得到仁爱,又有什么怨恨?”公确实具有仁爱的品德。

赤壁赋 苏轼 原文翻译

苏轼的《浣溪沙》翻译

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诗词翻译及鉴赏

苏轼正公文集翻译

苏轼传文言文原文翻译

贺新郎·夏景苏轼翻译

子余知人文言文翻译

苏轼《方山子传》的阅读答案

寄子由,寄子由苏轼,寄子由的意思,寄子由赏析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及赏析

苏轼字子瞻阅读翻译(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苏轼字子瞻阅读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