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求职,实话实说别直说(共含8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不雅”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仅凭一面之交,就要挑到理想的人才,主考官的确有些任重道远,所以招聘单位不得不使出各种测试手段,来了解你的方方面面。面对五花八门的试探,你要处处提防,以免被暗箭所伤。
假如老板问你——“我们厂里有个篮球场,你进来时看到了吗?”
老板笑眯眯地问你这个问题时,你要快速回忆你是否在“业余爱好”栏中填写了“打篮球”。如果你答没看到,老板一定在你为人诚实度上打个问号。很显然,球爱好者肯定不会对一个偌大的篮球场视而不见。
假如主考官问你——“你说你爱好写作,可是在你的表格中有两处语法错误,
你怎么办?”
小黄应聘报社记者,笔试过关后参加面试,主考官问道:“你说你爱好写作,可是我看了你填的报考表,在‘自我评价’栏中居然发现了两处语法错误。现在既没有多余的表格,也不准涂改,你怎么办?”小黄吃了一惊,填表时他字斟句酌,怎么可能出现这样的错误呢?时间不容他多想,他当机立断,边想边回答:“为了弥补失误,我将在表格后附一张‘更正说明’,上面写‘某某地方出现两处语法错误,实属填表人的粗心大意,特此更正,并向各位致歉’”,他顿了顿,说:“在我发出这份‘更正说明’之前,我想知道是哪些错误,我不愿错误地发出一份‘更正说明’。”考官们笑了,原来这是故设的一个圈套。
特别提醒:遇到类似上述的提问,临走时人家还“热情洋溢”地说一句“回去等通知吧”,说不定你早已被他们照了“×光”,把你读得十分透彻了,你却还蒙在鼓里全然不知呢!
闲聊英语:直说好了 别兜圈子
昨天在新浪英语学习论坛上,看到一段英语对话,内容是一个职员A拐弯抹角地说话,试图向他的老板B借点钱,而老板却不肯借,作者希望通过这段对话,让读者掌握一个英语习语beat about the bush(说话兜圈子)的用法。下面首先请看这段对话。 A: Tom, I want to ask you something. 汤姆,我想跟你说点事。 B: Say what you want to say. 说吧。 A: You see. The wage is not paid yet, I have a big family to raise. 你看,工资还没有发,而我必须养活一大家子人。 B: Yes. What else? 是的,你想说什么? A: Last night, my son warned me that if I did not buy a toy car for him, he would no longer call me dad. 昨晚我儿子警告我,如果我不给他买一个玩具汽车,他今后就不再叫我爸爸了。 B: Stop beating about the bush. Say what you really want! 别兜圈子啦!你到底想要说什么? A: I am wondering if you could possibly lend me some money. 我想知道,你是否能借我一点钱? B: I am sorry. But I do not have any money to lend to you. 抱歉,我没钱借你。 您大概注意到了,上面这段对话有明显的“中国味”,因此很可能中国人编写的。的确,在我们中国人之间,确实喜欢这样兜圈子说话,但不是出于恶意,而是中国人讲究面子,说话比较含蓄,层层铺垫,以便让对方有一个心理接受的过程,因此上面这段对话,是很典型的.中国式说法。但在美国,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则比较直率,说话喜欢直来直去,不习惯这种吞吞吐吐的说法方式,因此向老板借钱这件事,如果我是那个职员,我会在第一句话中,就把结论说出来。请看: A: Tom, I want to borrow 300 dollars. 汤姆,我想借300块钱。 B: What do you need it for? 干什么用? A: For birthday gifts to my son. 给我儿子买生日礼物。 B: Okay! 好吧! 当然,这样说的前提是:我跟老板的私人关系很好,我以前的信用状况也很好(能及时还钱),才可以这样说。但从总体上看,与美国人打教导,说话直率,往往比说话兜圈子效果更好,这就是我写这个小帖子想要表达的意思。 作者:张宏(info@italian.org.cn)单位求职有一说一这样不会吃亏
“可以会说,但不要说得太多。”针对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的表现,蜀都英汇人力资源市场有关负责人说,每年一般单位都会拿出部分岗位面向大学应届毕业生,看重的就是他们是一张白纸,可塑性强,面谈目的就是从众多应聘大学生中,选拔出一些综合素质强的加以培养塑造。
用人单位的招聘负责人认为,大学生无论应聘任何职位,问什么要如实回答,不知道不要装懂。不会就不会,知道的不深就不深,不要装聪明,面试人很容易看出来,“就像打篮球一样,你是防守,面试的人是进攻,你的反应肯定慢一拍。”一招聘单位负责人说,有些面试资料教的求职技巧,不一定都管用,不可全部照搬。
大学生求职面谈 用人单位喜欢有一说一
身穿正装,手里拿着简历,穿梭于招聘会各企业摊位前……昨日,蜀都英汇人力资源市场举行的大型招聘会,拉开了本周连续多场大型招聘会的序幕。招聘会上,与招聘单位面谈时,很多大学生表现得什么都懂。现场不少招聘负责人提醒大学生,面谈时要有一说一,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看重综合素质,如实回答也许比装懂强,懂不懂聊几句就看出来了。
现场大学生面谈要么话太多要么装懂
昨日上午10时,招聘会现场已进入了人流高峰期,蜀都英汇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大厅开始变得拥挤。不少穿西装、化淡妆的应届大学生,拿着精美的简历,与中意的单位进行着简单交流。成都客运段、仁宝集团等单位人气最旺,吸引了大量求职者。
一家贸易公司现场招聘一名人事专员和行政助理,吸引了不少大学生。每个大学生在递交简历后,招聘主管邓忠明都要问两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应聘这个岗位?”“你觉得你的优势在哪里?”
在回答这两个相对开放的话题时,不少大学生都回答得头头是道。邓忠明说,有的学生大谈现在单位人事部门存在的不足,有的则说自己如何了解这个职位。有的学生在面谈时,又表现得太过活跃,招聘负责人问一句话,他就是滔滔不绝。邓忠明说,与大学生简单交流,大致能判断他们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装懂不好,话太多也要不得。
学生急于表现还不是为了一份工作
“其实我们也晓得工作后,一切从零开始。竞争这么激烈,把所有优秀的一面呈现给用人单位,还不是为了一份工作。”今年大四的黄学韵的求职简历上,就
详细注明了自己大学期间获得的奖励、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以及个人的优点。
黄学韵说,应聘时没有同学愿意把自己曾挂过科、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事说出来,“这些不好的东西,用人单位一听,多半没戏,毕竟现在优秀的同学多的是,不差一个学习不算优秀的人。”黄学韵认为,大学生应聘时急于美化自我、表现自我,并不代表什么,“找工作需要,再说学习好并不一定工作就会表现优秀。”
阅读延伸:大学毕业生面试四忌
忌临阵怯场
面试前一天,与朋友彩排一下,准备好经常提及的问题的答案,让朋友提提意见。
面试前一小时,浏览一下自己的简历,特别是所获奖励等项。
面试前半小时,深呼吸,提醒自己以前再大的坎儿也闯过来了,今后找工作会经历更多的面试。
面试前五分钟,试着背一下唐诗三百首,或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放松一下情绪,以便投入紧张的战斗。
忌与众相同
“能介绍一下自己吗?”是面试时常问的问题,切记不要把自己的简历复述一遍。你甚至可以讲一个自己的故事,让对方了解你的性格特征。面试时,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速。要想让考官满意,你可以模仿他们的语速。
忌“口直心快”
如果每次考官刚说完问题,你就迫不及待地去回答,会显得不够稳重。当然了,如果每个问题都要想了又想,又显得过分谨慎,畏首畏尾。正确的做法是:大多数问题一经提出,你可以立即回答,边回答边考虑如何收尾。其他比较棘手或意想不到的问题,你可以采取下列对策:
把对方提出的问题用陈述的语气自己讲一遍。如对方问“你有时会不会感到与他人合作很困难啊?”你可以这样回答:“在学校的各种社会活动和小组课题中,我从没有听到别人说跟我合作很困难。如果有的话,我想那是因为有时我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太投入了。”要想确认一下对方的问题,比较合适的方法是问“您是指……吗”,把刚才的问题用你的理解方式再回放一下。
忌无视规则
面试是程式化很强的活动,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如:衣着得体;第一印象至关重要;肢体语言要恰到好处;不要老是盯着考官;面试后写感谢信或询问录取情况以表示你很重视这份工作。无视规则的人,往往都会输掉比赛。
求职面试是不是必须得实话实说
面试的时候是不是得实话实话?离职原因、目前薪酬待遇、职业空白期……对于这些问题,应聘者是否该如实交代?HR又是怎么看待应聘者的“谎言”?
案例:小玲上个月辞职后一直在找工作,面试了五家公司但都没有下文,这几家公司都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离职”,小玲都说因为和上司不和……
对此,网友展开了讨论,面试是不是得实话实话?
正方:诚实赢得主动
坚持实话实话的网友认为,诚实应该是所有企业招聘时都很看重的基础品质,什么问题实话实话都是没错的,人无完人,HR作为打工一族,也能体会员工的各种情况,而且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假话什么是真话。说假话的话还会留下把柄,哪家公司会要一个满嘴谎言的人?说谎得不偿失,还不如自己把握主动,再解释一下。
反方:实话实话死得快
认为实话实话不利于面试结果的网友则认为,太过诚实很容易被面试抓住把柄。就像案例中的小玲,简直就是自找死路,可以说公司企业文化不适合自己,然后把自己的优点说一说,期望可以有这样的一个空间让自己发挥,比如贵公司,这样不是很好吗?
小编有话说:视具体情况再说
面试说话得虚虚实实,反正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就对了。而且,说不说实话也得看应聘什么岗位什么问题。
很多时候,说话要有技巧性,并不是说要撒谎,而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表达,HR的理解可能就不同,就像应聘者其实就是为了薪酬来这里应聘的,如果直接说,HR就会觉得这个人是冲着钱来的,太不靠谱了,但如果你说看重这里的发展空间和平台,那HR就可能觉得这是一个有规划的人。
像离职原因的话,如果应聘财务,应聘者说是与上司不和,因为上司总要求做假的账目,自己觉得三观不合,所以就辞职了。这种真话应该没错吧?这么耿直的boy做财务没走错地方啊。但如果是面试其他如美容师、美导这样的,说跟同事相处不来,那面试官就可能觉得是个人问题了。
所以,说不说实话真得是具体情况再说。
求职简历别“注水”
简历“注水”成惯例做法
“到了毕业季,大家在填写简历的时候,多少都会掺点水,只不过有人掺水多,有人掺水少而已!”毕业于我市某高校的理工科毕业生陈建(化名)这样解读简历“注水”。近半年来,陈建每天奔波于各大人才市场和招聘会,一共投了100多份简历,随着毕业季的临近,自己的简历“注水”也越来越多。
“我大学期间只在一家企业进行过一个月的实习,一开始我如实填写,但是后来发现这样实践经验太少,在同学的提醒下,干脆改成了4个月。这样写,用人单位会觉得你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经验。”陈建说,现在就业形势太严峻,为了获得面试机会,在简历上造点假,实属不得已。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学生的求职简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校、学历、学位等“硬件”,因为有案可查,所以较难造假,而另一部分则是社会实践经验、实习经历、获奖证书、任职经历等“软件”,由于没有统一可查询的标准,就成了一些毕业生“注水”的重灾区。
青岛农业公司人事经理韩先生说,公司曾经到一个高校招聘,在一个班投递过来的简历中,有两个班长,三个团支书。“还有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再不济的也都是班委。这种简历,让人一看就是造了假。”
而青岛股份公司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说,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会要求毕业生出示由实习单位等盖章的实习鉴定或社会实践表,不少大学生就委托亲戚朋友的公司盖章,影响了企业在招聘时的判断力。“还有一些毕业生,连获奖证书都能造假,确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注水”简历“打湿”前程
采访中,不少用人单位表示,“注水”简历的泛滥让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
我市一家大型国企的招聘人员吴峰说,一个求职者的综合素质绝不是通过一纸简历就能看出来的,若企业决定对毕业生进行录用,一般会通过多种渠道核查简历的真实性,倘若发现求职者所注明的内容不实,求职者的诚信就会大打折扣,求职者或将失去宝贵的工作机会。
“没有一个企业愿意使用不诚信的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费女士说,公司本来打算对一个高校毕业生进行录取,但是该学生简历上所填的实习单位刚好是他们的伙伴公司。在核实后发现,该学生没有过去实习,“所以我们也就没有给这个学生机会。”
采访中,不少企业都表示,因为发现学生简历造假而弃之不用的情况并不在少数。律师说,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以欺诈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情况,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如果应聘者就职后,企业发现员工提供的比较重要的信息是虚假的,并误导了企业的判断,企业可以劳动合同无效为由要求解除合同。”
最新鲜的求职招数,非求职博客莫属,
求职博客别“不设防”
。在个人简历中写上自己的博客网址,或干脆将自己的求职博客挂上人才网站,许多人期待通过这种方式脱颖而出,被用人单位慧眼相中。然而现实让人警惕,一些求职博客没有吸引到正规用人单位的眼球,却招来了 的关注。有关人士提醒求职者:不要在求职博客中完全公开个人信息,以免求职不成反上当。
求职博客风生水起
以“求职博客”为关键词在百度上搜索,立刻跳出数十万个相关网页。强国博客的编辑隋芳告诉记者,在该博客上注册并拥有自己求职博客的会员约有5000人,目前正以每月500至1000名的速度递增。而中国教育在线于底开通求职博客,经过一年的发展和升级,目前求职博客有近3万用户。据了解,开设求职博客的大部分是学生,也有不少专业技术人员。
在中国教育在线网站上,记者看到一个名为“水禾的天空”的求职博客。建此博客的女大学生显然动了不少脑筋:照片和文字个性十足;求职宣言言辞恳切;个人的学习经历、实践经验、求职意向等都通过“教育背景”、“辉煌瞬间”等板块得到了充分展示。精心制作的求职博客为她赢得不少人气,目前点击率已经超过了8万次。
逾半用人单位不买账
求职博客能否真正成为找工作的“利器”?近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对全国407家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57%的用人单位选择不看求职者的博客。
“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看求职者博客”,是这些用人单位拒看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告诉记者,光从成百甚至上千封简历中筛选合适的人选就要耗费大量精力,根本没时间也没有必要去浏览求职者的博客。
不过,求职博客也并非毫无用处。调查显示,当求职者应聘一些层次较高、专业性较强的职位时,用人单位会选择去看求职者博客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警惕求职不成反被骗
与其他博客不同,为了让用人单位能在第一时间注意并联络到自己,求职者唯恐自己在求职博客上的个人信息不够详细,姓名、身高、体重、毕业院校、专业、联系电话等应有尽有,一些人还把自己的家庭地址也放了进去。
今年毕业于洛阳大学的一位姓张的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开出求职博客后不久,就接到一个电话,声称公司在南方某城市,希望他去工作。而当小张表示自己去过那座城市,并追问公司详细地址时,对方立刻挂断了电话。最后,小张还是通过最传统的方式――人才市场找到了工作。而另一位开设了求职博客的求职者小应的遭遇也很典型:有人打电话给他,说是公司经理看了他的求职博客,有意录用他,但要他先往一个账户里打入所谓的押金。
这样的结果,恐怕是很多求职者始料未及的。有关人士因此提醒广大求职者要提高警惕,树立自我防范意识,不要把家庭住址和电话等私人信息在求职博客中公布;应聘之前,应多向老师、同学、朋友等熟人咨询,确定没有危险以后再行动。
日前,一位“特殊”的求职者让记者犯了难:求职全过程都由父亲“包办”的求职者,我们该帮他找工作吗?
80后求职“怪象”
儿子求职父亲“包办”
求职者小黄(化名)今年21周岁,只有初中文化,刚服完兵役待业在家,眼看着儿子待业在家,父亲老黄(化名)比儿子还急。7月9日,老黄找到本报,希望帮儿子找份工作。
为了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负责,记者告诉老黄,必须由小黄带上自己的相关证件,到报社来面谈。当时,老黄与记者约定,7月10日他会和儿子一起来报社。然而,到了7月10日,记者接到老黄的电话,说他只能一个人来。
“我正好在延安路办事,能不能我替儿子到报社来?”老黄在电话里一再问记者,当被告知小黄本人必须来报社后,老黄说,他会告诉儿子,下午一起来报社。
两小时后,老黄再次来电:“我儿子下午有点事,不方便。不过也不是很重要的事,就是他说他赶不回来。能不能我替他来?或者改天也可以。”
最终,老黄无奈地告诉记者,他会回家和小黄谈谈,改天再一起到报社来。挂断电话后,记者却犯了难:很明显,小黄对于找工作这件事并不怎么在意,反倒是父亲比他更着急。像小黄这样的求职者,我们到底该不该帮他找工作?
调查显示
40%大学生求职也“啃老”
事实上,像小黄这样的求职并不是特例,随着“80后”和90年代初的独生子女们开始进入职场,求职“啃老”也成为了职场中的一个现象。而早在几年前,这一问题已经开始受到关注。
调查显示,有41.61%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家庭社会关系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而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1.29%。
在网络上,也有不少职场人就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家庭关系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一道重要门槛,依赖父母不仅是求职的捷径,在某些时候甚至成了必要条件。
不少大学毕业生表示,他们并不想依赖父母,实在是“形势所迫”,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在某些时候会直接关系到求职的成败。但是,家庭背景是父母给的,社会关系的建立主要靠的也是父母的基础,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找工作靠关系、靠父母已经在大学生的意识里生根发芽了,甚至还有人直言:“大学生找工作就是比爹!”
大学生找工作竞争太激烈
不少人无奈选择“啃老”
那么,在我们的身边,有多少大学生也认同这一观点呢?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其中有一半都表示,找工作时,或多或少得依靠父母,
“想在杭州找工作,当然是本地人更有优势,毕竟爸妈的关系都在这里。像我们这样的外地人,就要让爸妈想方设法托朋友找关系才行。”杭州某大学法律系的应届毕业生许同学告诉记者,因为她是外地人,父母的关系网不在杭州,在杭州找工作时,她四处碰壁,只好无奈地回到家乡就业,“我在杭州找工作时,曾经四次获得面试机会,还有一次面试到了最后一轮,但都没有通过。看到不如我的人被录用,我很不甘心,但现实就是这样,找工作确实得靠点关系。”
还有一些大学生求职时选择了“啃老”,认为父母帮忙找的工作比较安全可靠,不太会上当受骗。余同学就是在父母的帮助下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而他表示,他周围的朋友多半也是这样找到工作的。
职场专家建议
家长和职场新人都应打开“枷锁”
可以说,职场新人求职“啃老”已经成为职场中的普遍现象,HR顾问袁苑认为,由于“80后”职场新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承受了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两代人的宠爱,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到了求职的关口上,父母们习惯性地为孩子“包办”一切,而这些即将走入职场的新人也对父母有着很深的依赖,才造就了“80后”职场新人求职也“啃老”的现象。
那么,这些家长和职场新人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职场专家建议,家长和职场新人都该放开架在彼此身上的“枷锁”,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相对地,职场新人也应该减少对父母的依赖,靠自己的能力去适应社会。
“我们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多参加学校、学生会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家长从侧面观察孩子,发现孩子已经长大了,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通过这样的活动,也能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所在,从而减少对父母的依赖。”袁苑说,“此外,我们也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与心理学家、职业规划师等专业人士多聊聊,从中增进家长对孩子的了解,让孩子发现除了父母之外,他们还有别的求助的渠道。”
另外,有些职场新人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感到迷茫,因而依赖父母去决定做什么工作。针对这类职场新人,袁苑建议,他们不妨去专业的测评机构,对自己的性格、人格、能力等做一次专业的测评,通过电脑测评结果去寻找自己的职业方向。
毕业生求职,别轻易就说放弃
对于不少打算放弃求职的应届毕业生,高校就业部门的专家提醒,大学生就业形势只会越来越激烈,越来越严峻,应届毕业生切忌成为“求职灰心族”,不应轻易放弃求职。
“求职灰心族”不在少数
至今没有找到工作,索性全然放弃,等待明年的求职大潮再说。高校应届毕业生离校已有一月有余,一些还未找到“东家”的毕业生的情绪逐渐从焦虑不安转为灰心丧气。
“我已经投了几十份简历,却只得到很少的几次面试机会。”近日,在济南一家外语培训机构内,记者遇到了前来报班的应届毕业生小马。就读于济南大学的小马,之前也曾意气风发地奔波在各招聘会之间,但要么一直没有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要么也一直没找到自己感觉称心如意的工作。从年初到现在,他一无所获。
“现在大型招聘会基本上没有了,来招人的单位也不大理想,不如等到明年各家企业大规模招人时,再去求职,
”正是因为此,小马才决定提前撤出“求职大战”,转而走进培训班学习英语,也好为明年增加点求职砝码。
在一些高校BBS的就业板块中,记者又发现了不少“收兵帖”。根据内容可以判断发帖者几乎都是应届毕业生。“反正再折腾希望也不大了,不如等等再说。”甚至不少毕业生还为此达成了共识。
据记者了解,在省城各大高校中,像小马这样的“求职灰心族”不在少数。他们觉得找到工作或找到好工作的希望已非常渺茫,完全放弃了求职的念头,准备明年“再战”。
耐心求职莫让“应届”变“往届”
对于“求职灰心族”的这些想法,高校就业部门的专家、老师却并不认同。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副主任沈老师告诉记者,最近他也碰到不少已打算放弃求职的.应届毕业生,但他们的这些想法很不理智。
“今年找工作不成,明年就好找吗?其实难度有可能会更大。”沈老师表示,在求职中发现自身不足,参加培训班提高求职砝码本是好事,但全然放弃求职却大可不必,“其实直到年底之前,他们仍然可以以应届生的身份去求职。很多企业的人才需求会不定期出现,招聘会也不会间断。但如果等到明年他们的身份真的变成了往届生,再去求职未必就能得到好机会,也没有什么优势。况且,就业形势会越来越严峻,明年的很多事甚至还无法预料。”
因此,沈老师建议至今没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生,一方面要稳住心态,继续耐心求职;另一方面不能轻言放弃,若实在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不行就先找一个单位实习,边积累经验,边等机会。
★ 白居易《南浦别》
★ 杜甫三别
★ 杜甫——《恨别》
★ 别低估任何人
★ 别淡漠情感
★ 别高一作文
★ 影别挂念散文
★ 别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