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姚南仲传》原文及注释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紫椰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唐书姚南仲传》原文及注释(共含6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紫椰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新唐书姚南仲传》原文及注释

篇1:《新唐书姚南仲传》原文及注释

【原文】

姚南仲,华州下邽人。乾元初,擢制科①,授太子校书。迁累右补阙。大历十年,独孤皇后崩,代宗悼痛,诏近城为陵,以朝夕临望。南仲上疏曰:“臣闻人臣宅于家,帝王宅于国。长安乃祖宗所宅,其可兴凿建陵其侧乎?夫葬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今西近阙,南迫大道。使近而可视,殁而复生,虽以待之可也。如令骨肉归土,魂无不之,虽欲自近,了复何益?且王者必据高明,烛幽隐,先皇所以因龙首②而建望春③也。今起陵目前,心一感伤,累日不能平。且匹夫向隅,满堂不乐,况万乘乎,天下谓何?陛下谥后以贞懿,而终以亵近,臣窃惑焉。今国人皆曰后陵在迩,陛下将日省而时望焉,斯有损圣德,无益先后,欲宠反辱,惟陛下孰计。”疏奏,帝嘉纳,进五品阶以酬谠言。

与宰相常衮善,衮贬官,南仲坐出为海盐县令。浙西观察使韩滉表为推官。擢殿中侍御史。召还,四迁为御史中丞,改给事中、陕虢观察使。拜义成节度使,监军薛盈珍恃权扰政,不能逞,因毁南仲于朝,德宗惑之。初,崔位、马少微者,俱在南仲幕府。盈珍之谮也,出位为遂州别驾。东川观察使王叔邕希旨奏位,杀之。复出少微补外,使宦官护送,度江,投之水。俄遣小使程务盈诬表以罪。会南仲裨将曹文洽入奏,知其语,则晨夜追至长乐驿,及之,与同舍,夜杀务盈,投其诬于厕。为二书,一抵南仲,一治南仲冤,且自言杀务盈状,乃自杀。驿吏以闻,帝骇异。南仲不自安,固请入朝。帝曰:“盈珍扰卿政邪?”曰:“不扰臣政,臣隳陛下法耳。如盈珍辈,所在有之,虽使羊、杜④复生,抚百姓,御三军,必不能成恺悌⑤之化而正师律也。”帝默然。乃授尚书右仆射。贞元十九年卒,年七十五,赠太子太保,谥曰贞。

篇2:《新唐书姚南仲传》原文及注释

【注释】

①制科:即制举,又称大科、特科,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

②龙首:山名。

③望春:殿名。

④羊祜(2-278年),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博学能文,清廉正直。杜延年(?—前52年),西汉官员,通晓法律,长期主管朝政,论议持平,使朝廷和谐。

⑤恺悌,和乐平易。

篇3:《新唐书吕文仲传》原文及翻译

吕文仲,字子臧,歙州新安人。文仲在江左,举进士,调补临川尉,再迁大理评事,掌宗室书奏。入朝,授太常寺太祝,稍迁少府监丞。预修太平《御览》、《广记》、《文苑英华》,改著作佐郎。太平兴国中,上每御便殿观古碑刻,辄召文仲与舒雅、杜镐、吴淑读之。尝令文仲读《文选》,继又令读《江海赋》,皆有赐赍。以本官充翰林侍读,寓直御书院,与侍书王著更宿。时书学葛湍亦直禁中,太宗暇日,每从容问文仲以书史、著以笔法、湍以字学。雍熙初,文仲迁著作佐郎,副王著使高丽。复命改左正言,巡抚福建。未几,赐金紫,加左谏议大夫。淳化中,与陈尧叟并兼关西巡抚使。时内品方保吉专干榷酤,威制郡县。民疲吏扰,变易旧法,讼其掊克者甚众。文仲等具奏其实,太宗怒甚。亟召保吉,将劾之,反为保吉所讼,下御史验问。文仲所坐皆细事,而素巽懦,且耻与保吉辨对,因自诬伏,遂罢职。既而太宗知其由,复令直秘阁;逾月,再为侍读。景德中,鞫曹州奸民赵谏狱。谏多与士大夫交游,内出姓名七十余人,令悉穷治。文仲请对,言逮捕者众,或在外郡,苟悉索之,虑动人听。上曰:“卿执宪,当嫉恶如仇,岂公行党庇邪?”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得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但籍其名,更察其为人,置于冗散,或举选对扬之日摈斥之,未为晚也。”上从其言。文仲久居禁近,颇周密兢慎。其使高丽也,善于应对,清净无所求,远俗悦之。后有使高丽者,必询其出处。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五十五》)

翻译:

吕文仲,字子臧,是歙州新安人。文仲在江东,考进士,调迁补任临川尉,两次提升为大理评事,掌管宗室书简、奏章。进入朝廷做官,被任命为太常寺太祝,渐渐提升到少府监丞。参与修订《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改任著作佐郎。太平兴国年间,皇上常常到便殿观赏古碑刻,总是召文仲与舒雅、杜镐、吴淑读这些碑刻。曾经让文仲读《文选》,接着又让他读《江海赋》,两次都有赏赐赠送。吕文仲在原有职务上担任翰林侍读,夜间在御书院值班,与侍书王著轮换。那时书法学校的葛湍也在宫中值班,太宗在闲暇的时候,常常私下拿书史的问题问文仲、拿笔法的问题问王著、拿字学的问题问葛湍。雍熙初年,文仲升任著作佐郎,辅助王著出使高丽。执行命令后回报,改任左正言,巡视福建。不久,皇上赏赐高官显爵,升任左谏议大夫。淳化年间,与陈尧叟一起兼任关西巡抚使。那时宫中宦官方保吉专门管理酒业征税,用威势压制郡县百姓。百姓疲惫官吏被他骚扰,还改变原有的法令,控告他收刮民财的人很多。文仲等人详细奏明实际情况,太宗很生气。文仲紧急召进保吉,将要判他的罪,反而被保吉控告,交给御史查验审问。文仲犯的罪都是小事,但他向来怯懦,并且以和保吉辩论答对为耻,于是自己虚构事实伏法,被罢免了职务。不久太宗知道了他这样做的缘由,又让他到秘阁轮班;过了一个月,第二次担任侍读。

景德年间,吕文仲审理曹州犯法者赵谏的案件。赵谏多和当官的交往,供出七十多人的姓名,吕文仲下令全部彻底查办。文仲向皇上请求奏对,说逮捕的人很多,有的在外郡,如果全部捉拿他们,又顾虑到会触动公众的视听。皇上说:“你执行法令,应当嫉恶如仇,哪能公然结党庇护?”文仲磕头说:“御史中丞的职分,不只是像绳墨一样纠正人的过失,还应当顾全国家大体。现在纵然七十人都查出犯法的事实,但凭着陛下的慈善仁爱,一定不会把他们全杀了,只不过把他们弃置不用而已。只是登记他们的名字,再调查他们的为人,让他们担任闲职,或在举荐选拔官吏谢恩的时候排斥他们,为时未晚。”皇上听从他的话。文仲久住在禁中帝王身边,做事非常周到完备小心谨慎。他出使高丽的时候,善于答对,心境洁净没有求取的东西,偏远地区的俗人都喜欢他。后来有人出使高丽,他们一定会询问文仲是仍然出仕还是已经退隐。

[《新唐书吕文仲传》原文及翻译]

篇4:陆游《姚平仲小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①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①。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②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

③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

④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

【注】①枝梧:抗拒。

译文:

姚平仲,字希晏,他家世代担任西部边境的大将。他从小成了孤儿,伯父(或叔父)姚古把他作为儿子抚养。十八岁,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交战,消灭和俘虏的敌人很多,敌人不能抗拒。宣抚使童贯召见他,和(他)谈话,姚平仲自恃有骨气一点也不屈从(童贯)。童贯很不高兴,扣减了对他的赏赐,但是关中豪杰都推崇他,叫他“小太尉”。睦州(今浙江淳安)盗贼作乱,宋徽宗派童贯征讨贼寇,童贯虽然讨厌姚平仲,(但是)佩服他的沉稳勇猛,又调他而同行。等到贼寇被平定,姚平仲的功劳在全军最大,于是面见童贯说:“我不希望得到赏赐,只愿见一面皇上。”童贯更加忌恨他。别的将领王渊、刘光世都得以被皇上召见,只有姚平仲没有被召见。

宋钦宗做太子的时候,听说了姚平仲的名声,等到一即位,金国人侵犯宋朝,京都被包围,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等到出击后,(他)接连攻破(敌人的)两座营寨,但是敌人在夜里(已经)撤走了。姚平仲没有立功,于是骑着青黑色的骡子逃命,一昼夜跑了七百五十里,到达邓州,才敢吃饭。

(姚平仲)进入武关,到了长安,想要在华山隐居,只是担心(那里离朝廷)太近,又跑到蜀地,到了青城山的上清宫,人们都不认识他。住了一天,又到了大面山,走了二百七十余里,估计采药的人都来不到这里,于是放走了所骑的骡子,找了一个石洞来住下。朝廷多次下诏按照形貌搜寻他,都没有找到。乾道、淳熙(宋孝宗年号)年间,(他)才出山,到了丈人观道院,自己说了以上的经历。

当时(他)八十多岁,紫红色的胡子很密,长好几尺,脸上有红光;走路不躲避崖、沟、荆棘,他的速度就像奔驰的.快马;也经常给别人写草书,(字迹)非常奇特雄伟,但为保守秘密从不说他得道的原因。

篇5:陆游《姚平仲小传》原文及翻译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然关中豪杰皆推之( ) (2)顾以为浅( )

(3)度采药者莫能至( ) (4)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世为西陲大将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B.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C.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把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

4.作者在第①段中多次提及童贯的用意何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

5.第④段对人物刻画可谓“形神兼备”,请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

1、(4分)(1)推崇(2)只是,但(3)估计(4)按照形貌(搜寻)

2、(3分)B(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

3、(5分)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关键词:适、以。句式:意念上的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省略句)

4、(3分)作者用童贯阴险狡诈的行为,诸如因“平仲负气不少屈”而“抑其赏”、被迫借平仲讨贼而贼平后,阻挠其“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来衬托姚平仲蔑视权贵、英姿勃发、才能出众的少年英雄形象以及人格的伟大。

5、(3分)作者用精炼的语言,通过肖像描写,如“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以及动作描写,如“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为人作草书”,生动刻画了一位八十多岁却精神矍铄、行动敏捷、怡然自适、草书奇伟、颇有仙风道骨的隐士形象,可谓形神兼备,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和羡慕之情。

陆游人生简介: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后被罢知亳州。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他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陆游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不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山阴。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几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唐氏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著他们夫妻离散。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试时将他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志,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他积极向朝廷提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挫。宋朝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

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4年,屡次上书求职,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其时已45岁。他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次年远行入蜀就任。由于位卑职微,再加僻处山城,感到无所作为,但任期满后“归又无所得食”,不得不又上书求“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乾道八年(1172)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为干办公事,延至幕中襄理军务。这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他换上戎装,驰骋在当时国防前线南郑(今汉中)一带。铁马秋风、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算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特别是当他看到川陕地势险要,民气豪侠,觉得可用关中作根本,以谋反攻收复失地。于是便向王炎陈进取之策,提出一些经略中原、积粟练兵的战略。他充满胜利的信心,认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可是陆游的这一片报国赤忱,并不能实现。腐败的宋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取,致使将士闲置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他只好抱著「不见王师出散关”和“悲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著收复中原的希望破灭。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自称“身如林下僧”,抗战复国的壮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至引起了同僚讥议;又由于陆游的复国抱负和个人的功名事业长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脱巾漉酒,拄笏看山”为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雾中寻求精神遂又麻醉,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这样解嘲道:“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从此,“放翁”便和他的诗名同著于世。

陆游在川陕 9年,祖国的山川形势、风土民情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特别是在南郑前线,他接触到许多边防战士和“忍死望恢复”的“遗民”,使他的精神境界不禁大开,并将许多富有生活实感的爱国激情倾注于诗。这是他创作上收获最多的时期。陆游对这一创作阶段很珍视,觉得“诗家三昧忽见前”,于是将全部诗作题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五年(1178)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不辞辛苦,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已经62岁,才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其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得到孝宗的激赏,但孝宗并不了解陆游的真正抱负,只叫他到严州后,“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新职虽然不合陆游素志,但他还是勤勉从事,正如诗中所说:“忧民怀懔懔,谋己耻营营。”他在任上,力求“宽期会,简追胥,戒兴作,节燕游”,因此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为他立碑,并为他曾经作过严州太守的高祖陆轸立祠,以纪念他们祖孙二人。

篇6:《宋史·姚仲孙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姚仲孙传》原文及翻译

姚仲孙字茂宗,本曹南著姓。曾祖仁嗣,陈州商水令,因家焉。仲孙早孤,事母孝。擢进士第,补许州司里参军。民妇马氏夫被杀,指里胥常有求而其夫不应,以为里胥杀之,官捕系,辞服。仲孙疑其枉,知州王嗣宗怒曰:“若敢以身任之耶?”仲孙曰:“幸毋遽决,冀得徐辨。”后两月,果得杀人者。

徙通判滁州。岁旱饥,有诏发官粟以赈民,而主吏不时给。仲孙既至州,立劾主吏,夜索丁籍尽给之。召为右司谏。阎文应求为都知,仲孙数其罪,白上曰:“方帝斋宿太庙,而文应叱医官,声闻行在。郭皇后暴薨,中外莫不疑文应置毒者。”出文应为泰州兵马钤辖,又称疾留,复论奏,乃亟去。

以尚书户部员外郎兼待御史知杂事。时谏议大夫十二员,仲孙曰:“谏议大夫盖朝廷之选,不宜以岁月序进。请艰其选,以处材望之臣。”先是,诸路复提点刑狱,还朝多擢为省府官,仲孙请第其课为三等升黜之,即诏仲孙司考课之法。

进河北都转运使。大修城垒兵备,仁宗赐诏褒之。权知澶州,河坏明公埽①,绝浮桥,仲孙亲总役堤上,埽一夕复完。权知魏州,夜领禁兵塞金堤决河。是岁,澶、魏虽大水,民不及惠。进礼部郎中,徙陕西都转运使,未行,权三司使事。属西北备边,募兵益屯度赏赐、聘问之费,不可胜计。仲孙悉心经度,虽病,未尝辄废事。坐小吏诈为文符,出知蔡州。因母忧丧一目,卒。

(选自《宋史·例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注】①埽(sào):用树枝、秫秸、芦苇、石头等捆紧做成的圆柱形东西筑成的临时性堤坝或护堤。

译文:

姚仲孙,字茂宗,本为曹南望族。曾祖姚仁嗣曾任陈州商水令,于是就在此安家。姚仲孙早年丧父,侍奉母亲很孝顺。考中进士,补任许州司里参军。民妇马氏的丈夫被杀,马氏指控乡吏曾有索求而自己的丈夫没有答应,认为是乡吏杀害了他,官府抓捕关押了乡吏,乡吏承认了罪行。姚仲孙怀疑其人有冤,知州王嗣宗怒道:“你敢自己承担这件事的'后果吗?”姚仲孙说:“请不要匆忙处置,我希望能够慢慢辨明真相。”两月后,果然捕获了真正的凶手。

调任资州推官。转运使发文通知姚仲孙到富顺监审理疑难案件,保全了数十人的性命。资州换过两任太守,都年老昏聩,公务多由姚仲孙处理。改任建昌县知县。起初,从建昌运茶到达南康,有的露天堆放在路上,时常被雨水淋坏,主管官员甚至赔上全部家产也不能赔偿损失。姚仲孙与他们立下契约,官员百姓从山上运来木料,就着地势高的地方修建仓库,当地人都感到方便。调任彭州通判。曾认为天下长久太平无事,但不能放松军备,所以进献前代防御外敌的计策,名为《防边龟鉴》。调任滁州通判。当年旱灾,有诏令调拨官仓粮食救济饥民,而主管此事的官吏却不马上供给。姚仲孙到任后,立即弹劾主管官吏,连夜按户口簿把粮食全都分发给百姓。召回任右司谏。阎文应要求担任都知一职,姚仲孙一一陈述他的罪状,对皇上说:“正当皇帝在太庙斋宿时,阎文应却大声呵斥医官,声音都传到皇帝所在地。郭皇后突然死去,皇宫内外无不怀疑是阎文应投的毒。”于是贬黜阎文应为泰州兵马钤辖,阎文应却又称病留京,姚仲孙又加以论奏,阎文应于是赶快离开京城。

姚仲孙以尚书户部员外郎的身份兼任侍御史管理杂事。当时朝廷有谏议大夫十二员,姚仲孙说:“谏议大夫是朝廷挑选的人才,不宜按任职年限来选任。请严格掌握选任标准,让有才能声望的大臣来担任。”此前,各路恢复提点刑狱,他们还朝后多被提升为省府一级的官员。姚仲孙请求按他们考核政绩的次序分为三等予以升降,朝廷就下令让他负责制定考核的办法。

进升河北都转运使。大力整修城垒兵备,仁宗赐诏书表彰他。代理澶州知州,黄河在明公埽决口,浮桥被冲断,姚仲孙亲自在堤上指挥防堵,只用一晚就修复了决口。代理魏州知州,曾在夜间带领禁军在金堤一带堵塞决口的黄河。当年,澶州、魏州虽然发了大水,百姓却没有受损失。进升礼部郎中,调任陕西都转运使,还未赴任,又代理三司使事。适逢西北正防备外敌入侵,招募兵丁增加防御及赏赐、慰问所需费用,多得无法计数。姚仲孙尽心筹划,即使患病,也未曾耽误公务。因小吏伪造文符的事受牵连,姚仲孙外放为蔡州知州。因母亲去世伤心过度,一只眼失明,去世。

《新唐书沈传师传》原文及译文

《新唐书张文瓘传》原文及翻译

陆游《姚平仲小传》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唐兴传》的原文及译文

新唐书之陆羽传原文及翻译

梓人传原文及注释赏析

《新唐书权德舆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新唐书·颜真卿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新唐书王求礼传》的原文及翻译

《送姚姬传南归序》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姚南仲传》原文及注释(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新唐书姚南仲传》原文及注释,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