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卖火柴的老阿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给方法,培养能力(共含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卖火柴的老阿姨”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篇1: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小学生作文训练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根据《大纲》的规定和教材的编排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事物的能力来确定训练方式。多年来,我在低、中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心作兴趣,指导学生在学习观察、表达的同时悟出方法、掌握方法,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为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给观察方法,举一反三

观察是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观察练笔范围广,形式多,它对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有着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小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序的情况下,这种观察练笔能起着铺路架桥的作用。

教给观察方法,要选择好观察对象。观察对象的选择,一要切合实际,二要为教学目的和习作训练重点服务,观察练笔有整体的,也有部分的;有单项的,也有多项的;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可以先写简单的、静态的,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如墨水瓶、文具盒、储蓄罐、小玩具等,让学生知道观察要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

以“书包”为例,我在指导观察中,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按从外到里的顺序,仔细、具体观察书包的特点,并以详细描述书包外形特点、内部结构和作用为例,指导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从一般的“看”上升到真正的观察,帮助学生把个别、部分的认识加以综合,把各部分连起来说。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加深对观察对象的认识。如问学生: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书包经久耐用又美观大方呢?

在这一环节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学习“按观察顺序、抓住重点”以外,还应做到:

1?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练说:有初步观察的说,有按顺序连起来说,有小小组相互说;有整体练说,有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生动的语言详细说(描述)等。

2?针对实际及时进行评说。如书包是方形还是四方形;对书包上的大字的描述是用“端端正正”,还是“引人注目”好呢,等。进行词句辨析,较好地把培养观察能力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3?当场指导试写。通过说的评点,学生对要写的内容和要求更加明确,思路更加开阔,当即动手试写。在学生试写时,教师应做到:

(1)对差生重点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调节自己的教学,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2)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练说的反馈信息,同时及时从同学的“说”中捕捉“写”的即时信息,以提高学生自学自改的能力。

二、掌握观察方法,反复运用

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以观察练笔“书包”为例,在观察说写训练过程中,学生悟出方法,从单肩书包到双肩书包,再说写各自不同的书包,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观察,叙述自己用的书包。从实践中,学生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转化为技能,反复实践就能形成能力。在指导观察和说写中要着重抓以下两点:

(1)主动观察,独立运用。小学生观察事物时,往往见大不见小,更不会小中见大。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来认识客观事物,抓特点,抓关键。做到观其形,辨其色(视觉训练),闻其声(听觉训练),触其体(触觉训练),嗅其味(味觉训练),以提高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写出自己的书包,让学生动手量一量书包的长度、大小,掂一掂书包的重量……使学生对事物有个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我在指导学生写《小花园》时,不仅观察树木花草的.形状、颜色、姿态,还让学生嗅其味,摸其质,做到睹其物,思其神,适当展开联想……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爬满篱笆的喇叭花,不愿把喇叭吹响,大概是怕影响我们的学习吧。”“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是万花园中的一朵小花,把它献给最可亲的母亲----祖国。”“一盆盆茂盛的仙人掌,像带着武器的卫士,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学生年龄虽小,只要认真看,仔细想,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来的作文不仅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生动活泼,言之有味。

2?培养观察习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利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引向课外,引向日常生活,做到每日必观察,观察必有所得,得而记入观察日记。日积月累,坚持不懈,使观察成为习惯。有位学生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到三年级上学期,共写观察日记150多篇,其中《螃蟹》一文被出版社选用。

三、激发习作兴趣,寓练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有了兴趣,就会乐在其中。

1?针对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常给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并指出,他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重视观察,善于观察,从小养成认真观察、分析事物的好习惯。

2?教学中重视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教材,课后指导学生在家养蚕、养金鱼、养蝌蚪等小动物;或种花、种菜、种向日葵等,认真观察这些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边观察,边记录。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的习作兴致。

3?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引导学生写简短的观察日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还经常把学生的习作办成墙报、小报,选送报刊,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习惯,把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与习作挂起钩来,消除了学生没东西写的畏难心理。

篇2: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小学生作文训练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根据《大纲》的规定和教材的编排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事物的能力来确定训练方式。多年来,我在低、中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心作兴趣,指导学生在学习观察、表达的同时悟出方法、掌握方法,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为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给观察方法,举一反三

观察是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观察练笔范围广,形式多,它对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有着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小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序的'情况下,这种观察练笔能起着铺路架桥的作用。

教给观察方法,要选择好观察对象。观察对象的选择,一要切合实际,二要为教学目的和习作训练重点服务,观察练笔有整体的,也有部分的;有单项的,也有多项的;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可以先写简单的、静态的,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如墨水瓶、文具盒、储蓄罐、小玩具等,让学生知道观察要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

以“书包”为例,我在指导观察中,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按从外到里的顺序,仔细、具体观察书包的特点,并以详细描述书包外形特点、内部结构和作用为例,指导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从一般的“看”上升到真正的观察,帮助学生把个别、部分的认识加以综合,把各部分连起来说。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加深对观察对象的认识。如问学生: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书包经久耐用又美观大方呢?

在这一环节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学习“按观察顺序、抓住重点”以外,还应做到:

1?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练说:有初步观察的说,有按顺序连起来说,有小小组相互说;有整体练说,有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生动的语言详细说(描述)等。

2?针对实际及时进行评说。如书包是方形还是四方形;对书包上的大字的描述是用“端端正正”,还是“引人注目”好呢,等。进行词句辨析,较好地把培养观察能力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3?当场指导试写。通过说的评点,学生对要写的内容和要求更加明确,思路更加开阔,当即动手试写。在学生试写时,教师应做到:

(1)对差生重点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调节自己的教学,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2)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练说的反馈信息,同时及时从同学的“说”中捕捉“写”的即时信息,以提高学生自学自改的能力。

二、掌握观察方法,反复运用

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以观察练笔“书包

[1] [2]

篇3:培养能力加强应用

莫新华

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是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重要手段。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完成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研究的课题。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目前教学中忽视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些教师还没有完全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地学习知识,只习惯于接受,不习惯于思考,一旦涉及到生活实际问题,学生就不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比如,不规则的农田或池塘,不知道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原因是课本中没有,教师也没有讲。你请他们估算一下一个小学生的身长,不是出现过高就是过矮的笑话,他能算出老师给出条件的圆柱体体积,却不能算出家里打水用的铁桶容积。他能计算出课本中的有关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却不能解决自家农田喷农药的正确配方,诸如此类的现象可以说是不胜枚举的。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教学意识的培养,理论脱离实际,他要求学生的是整齐划一,每一步骤,每一环节都要按老师说的办,回答的问题也是书上的原话,即使是一题一练也都是书本上的题目,多属于“规范”的简单的重复训练。这样的做法,把学生的智能差异人为地掩盖了,同时对信息的感知取向也被局限在计算公式(或简单的逻辑推理)所需的现成已知条件上。因而知识学得死,当出现现实中具体的感知事物或是隐含条件的问题,学生就无从下手。

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际运用

我们知道人们认识事物一般都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从实际感知到的事物中去发现数学,在实际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兴趣,学生就一定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做到: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训练语言表述,在观察中形成概念,在观察中弄清算理。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如在低年级数的认识教学中,老师可请与所教的数相等的男生和女生到黑板前,引导学生观察男生有几个,女生有几个,共有几个,穿蓝校服的有几个,穿红校服的有几个,共有几个等等。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表述,不但认识了数,还能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自己做一遍”,心理学也告诉我们,操作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规律的感知过程,又是脑与手密切沟通把外部动作系列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因此,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使他们在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展开思考,形成表象,进而推动他们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揭示出本质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条件,尽量让学生自己摆一摆、做一做、想一想,比如动手量一量自己的身高、课桌凳、黑板的长和宽、从家到校的距离等等,通过对周围事物的切身操作,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得到了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紧密结合基础知识教学,?加强实际应用。知识的掌握,目的在于应用,在教学中应注意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每当教授完一个新知识,就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在周围事物中寻找联系点,并指导他们尝试去解决问题。如教学三角形时可引导学生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帮助修桌凳、撑支架等;学习了几何图形面积后,量一量并计算家庭承包的责任田面积;学习了比和比例帮助父母配制农药,学习了比例尺在地图上计算出某点到某点的实际距离;学习了百分数帮助父母计算出在银行的存款利息等。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增强了数学意识,又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能力加强应用]

篇4:教给检验方法 培养检验习惯

教给检验方法 培养检验习惯

在应用题教学中,检验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大纲语)。

应用题常用检验方法有以下几种:

1.?联系实际检验法数学中的应用题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实经过加工而成的,所以,根据应用题的条件求出的结果也应与实际数量相符,否则有误。如求得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是26岁,每公顷产小麦13千克,汽车每小时行400千米等,就与实际相距甚远,可判断计算结果是错误的。

2.?估计―――比较检验法根据题中条件,先粗略估计正确结果的取值范围,如计算结果不在此范围之内,说明解答有误。例如:

有甲、乙两堆煤。甲堆有400千克,比乙堆多20%。乙堆有多少千克?

由条件可知,甲堆煤比乙堆多(不必考虑多多少),所以,求得乙堆煤的重量必少于400千克,否则必误。

在解平均数应用题时,平均数必须在所给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在工程问题中,合做完成所需时间必少于单独完成所需时间;等。

3.?代入检验法把解答的结果当作已知条件,把题中的某个已知条件当作问题,进行逆解答。如果求出的结果与原已知条件相同,说明原解答正确。如:

某车间有13人,平均每人每小时生产零件30个,这个车间5小时可生产零件多少个?

30×13×5=1950(个)

检验:某车间有13人,这个车间5小时共生产零件1950个,平均每人每小时生产零件多少个?

1950÷13÷5=30(个)

检验结果与原已知条件相同,说明原解答正确。

4.?替换检验法检验时,可用另一种方法解题,如果这两种方法求出的结果相同,则原解答正确。如:

现有250棵树苗,按2∶3分给甲、乙两个组去栽。甲组要栽多少棵?

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250×2/(2+3)=100(棵)

然后,可用归一法、倍数法和比例等方法去解答,进行验算。

如用归一法解:

250÷(2+3)×2=100(棵)

两种解法所得结果相同,可初步判断解答正确。

若通过检验发现解答有误,可分以下两步寻找错误所在。

第一步:检验列式是否正确。

这需要重新审视题目,弄清题中事件发生、发展顺序,每个数量所表示的意义,题目所反映的数量关系,然后据此分析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否正确。若列式正确,则进入下一步检验。

第二步:检验计算是否正确。

检验时,如果是综合算式,首先检验运算顺序是否有误,再分别用逆运算检验每一步计算是否正确。

除此以外,还要对解题细节进行检验。如应用题中单位的化聚是否正确,是否用指定的方法解答(有的题目要求用比例解,方程解),是否按要求解答(有的要求计算结果保留若干位小数,或用多种方法解答,或列综合算式解答,或列分步算式解答等)。用方程或比例解时,是否写上解、设,计算结果是否带单位名称,答句是否完整等。

让学生掌握应用题的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篇5:教给方法 从读学写

教给方法 从读学写

安徽 王中义

教师在中年级的作文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写片断作文?《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方法是:“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即:从阅读中学作文。我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课文中学习连句成段的方法。如:《爱迪生》第三段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把句与句联系起来的;《三味书屋》第二段是按照方位顺序(空间位置)把句与句联系起来的;《周总理的睡衣》第三段是围绕一个中心把句与句联系起来的;《我的弟弟“小萝卜头”》第二段是按照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把句与句联系起来的;《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三段是按照句子之间的并列关系把句与句联系起来的;《赵州桥》第三段是按照句子之间的总分关系把句与句联系起来的;等等。指导学生运用教材中的`基本段式写片断作文,他们就会逐步掌握连句成段的方法和规律形成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2.从课文中学习观察方法。通过一篇篇叙述和描写人、事、景、物课文的学习,学生就从中学到了观察方法:一要按照顺序。由人到物或由物到人,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等。二要抓住重点。如:观察景物要抓住特点、形状、变化,观察事情要抓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及事情中的人物(《一次科技活动》第二段),观察动物要抓外形和生活习性(《翠鸟》第一段),观察植物要抓特点及生长过程(《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三段),等等。通过学习和指导观察,学生就逐步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和规律,他们认识事物、社会和自然以及分析事物的能力,也会从中不断得到提高。

3.从课文中学习把一段话写具体的方法。如:写活动场面的片断可采取点面结合、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课间十分钟》第二段,围绕“课间活动丰富多彩”这个意思,写了七项课间活动。其中写打乒乓球、爬竿、丢沙包三项活动用了16句话,而写跳皮筋、跳绳、踢毽子、老鹰捉小鸡四项活动只用了两句话。指导学生读懂这段课文,提示学生注意作者用“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活动场面的好处,学生就会从中受到启示。

4.从课文中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表达感情的方法。一是通过细致描写表达感情。《春蚕》第二段“我用簸箕接蚕沙的时候,忽然看见母亲的额角上渗着汗”,“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等句,流露出“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二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句等表达感情。《五彩池》最后一个自然段,“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赞扬了现实中的五彩池比神话中的瑶池更美,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是运用联想或想象表达感情。《小足球赛》第二段:“守门员后边站着个腆着肚子的小男孩,他好像是后补的,一心想着让他快点上场,好显一显身手,扑住几个险球。”作者由那位小男孩的衣着、神态、站位及急不可待、跃跃欲试的神情引起的想象,突出了那位小队员的天真可爱、忠于职守的形象。

篇6:循序渐进,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网友来稿)

甘肃省临泽县城关小学 李春梅

新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量作了具体的规定,这就把学生课外阅读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然而学生阅读能力的水平并不让人乐观,为此,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十分有必要。读书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教会了学生读书也就教会了学生对语文的自主学习。

一、 读通

由于小学生识字量的限制,不可能对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能认识,这就需要首先扫除文字障碍。而要解决文字障碍,可以求教于老师、同学、家长,也可以借助于工具书。我们常说:字典是一位不会说话的老师。小学生在低年级就已经学习了汉语拼音,又学习了常用的查字典的方法,完全可以通过字典来扫除文字障碍。因此,对于独立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利用工具书既可以读通课文,又可以在查到字音的同时,了解一下字意,为下一步读懂课文做一下铺垫。待每一个生字都已经被你克服,你不仅读通了文章,同时,还增大了识字量,为以后进行课外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步克服了孩子们在读书中抄近路,想偷懒的做法,那种在读书中念偏旁、漏生字的情况得到了控制。

二、 读熟

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为写作积累素材。由于小学生的读书能力有限,很难做到读一遍文章就可以读准确,因此,在读通课文之后,必须趁热打铁把文章读熟,才能不至于很快遗忘。根据心理学中有关记忆规律的原则:及时的复习是克服遗忘的最好方法。而且,扫除文字障碍之后,多读几遍达到能够熟练地朗读,做到一字不错,可以保证在以后能准确运用。在这一环节中还可以鼓励学生摘抄文章中的好词佳句,扩大自己写作词汇的积累,以备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三、 读懂

在前面两步读的基础上,孩子们凭借自己已有的语感,对文章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如果能进一步地展开阅读,并能努力地去理解每一个句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而体会文章思想,达到真正读懂文章。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孩子们在大量阅读中自然地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就形成了较强的语感。这样,必然会伴随着他们读书量的增大而让读书变得轻松,读书的兴趣也就会越来越高,理解能力也会得到很大提高。在真正读懂了文章的基础上,再鼓励孩子们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学生既进行了小练笔,提高了写作能力,又进一步扩大了语言的积累,充分起到了课外阅读的作用。

四、 读美

读美,即美读,也就是有感情地朗读。当孩子们对文章的内容能够真正理解之后,也就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时,要求能够有感情地把文章读出来,也就完成了自己对文章的再创造。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同一篇文章来说,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不同。当你能够把自己对文章中情感的把握完整地表达出来的时候,也就真正地学会了这篇文章。这时再进一步鼓励孩子们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大胆对文章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又可以在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的同时,强化个性,使之逐步形成独立写作的能力。

作者邮箱: lfjzhangye@163.com

[循序渐进,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网友来稿)]

篇7:指点方法 培养能力―――现代文教学之我见

指点方法 培养能力―――现代文教学之我见

一、抓认知理解,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筛选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继续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筛选能力,仍是关键的一环。在教学中,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写一写,记一记,即首先通读原文,在通读的过程中,找出并分类摘录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及精采的句、段,并要求理解和记忆。通过这些方法,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可逐步形成较强的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抓重点、难点,圈点批画,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

法国著名思想家布丰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这里的“做记号”就是让学生把该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找出来,然后进行圈批,以点带面,加深理解。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即先通读原文,在通读的过程中找出重点、难点进行圈画,也就是做记号,然后再从为什么或怎么样的角度想一想。以《纪念刘和珍君》第二部分为例,这部分内容学生不易弄懂,但只要抓住中心词“猛士”“庸人”“世界”,进一步围绕“猛士”怎么样,“庸人”干什么,当时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等问题,圈画住猛士:・・“敢于・・直面・・”“敢于正视・・・・……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庸人・・:偷生;世界・・:似人非人。把这些词圈画好以后,再提问:作者对猛士、庸人、世界的看法怎样?根据以上这些重点词,学生很快就会批注出作者是在颂猛士,批庸人,诅咒黑暗现实。圈批重点、难点、疑点的作用,是为了攻破难关,解决问题,也是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或直接或间接向老师提出质疑,逐步培养他们的钻研能力。

三、同中求异,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

现行教材中,同一单元的课文,类型相似,体裁相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如《白杨礼赞》和《松树的风格》这两篇课文,都是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都采用象征的手法,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象征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用松树象征共产主义风格。都写得情景交融,形神兼备。不同点:写法上,《白杨礼赞》以描写见长,形象逼真,意蕴含蓄,隽永绵长,显示出大文豪的风范;《松树的风格》熔记叙、抒情、议论、说明为一炉,直抒胸臆,明朗坦诚,体现了政治家的气度。比较两者的异同,有助于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原文。

另外,在同一篇课文中,也可进行分析比较。如《长江三峡》中作者对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描写各不相同,阅读学习时可从各自的特点、引述的内容以及主要写作特点诸方面进行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通过分析比较,逐步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

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以《梁生宝买稻种》和《分马》这两课为例,教学中先重点讲授前者是怎样选择和安排材料的,什么地方详写,为什么详写;什么地方略写,为什么略写。让学生掌握这个“一”,然后以本文为例子,引导学生去“反三”―――分析后者是怎样运用材料、安排详略来表现主题的。学生由于有了前者的“一”,就能顺着思路得出后者的“三”,并由此懂得:写一个人、一件事不能面面俱到,而应依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来选择和安排材料,这样才能突出文章的中心。再比如《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竟”这个表示意外的副词运用:“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这句话中的三个“竟”字,都是用表意外的'方式抒发作者对不同的人或事的感情,或褒或贬,或赞颂,或揭露,赞颂什么,揭露什么,则视文章的内容而定。正因为有了这一基础,所以,当讲到《文学和出汗》中“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这段文字时,略加点拨,不少学生就能正确指出,前面的“竟”字是为了突出论据的虚伪,后边的“居然”是为了突出推理的荒谬。这和《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几个“竟”字相比较,大同小异。这样通过类推,得出正确的解释,既能拓宽学生思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类推和迁移能力。

篇8: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

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

[作者]  赵跟喜

[内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这就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能力的关系,更强调了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这二者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有了正确的方法,有了较强的思维能力,读、写、听、说中的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一通百通。

一、抓认知理解,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筛选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继续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筛选能力,仍是关键的一环。在教学中,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写一写,记一记,即首先通读原文,在通读的过程中,找出并分类摘录课文中关键的字、词及精采的句、段,并要求理解和记忆。通过这些方法,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可逐步形成较强的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抓重点、难点,圈点批画,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法国著名思想家布丰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这里的“做记号”就是让学生把该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找出来,然后进行圈批,以点带面,加深理解。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即先通读原文,在通读的过程中找出重点、难点进行圈画,也就是做记号,然后再从为什么或怎么样的角度想一想。以《纪念刘和珍君》第二部分为例,这部分内容学生不易弄懂,但只要抓住中心词“猛士”“庸人”“世界”,进一步围绕“猛士”怎么样,“庸人”干什么,当时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等问题,圈画住猛士:・・“敢于・・直面・・”“敢于正视・・・・……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庸人・・:偷生;世界・・:似人非人。把这些词圈画好以后,再提问:作者对猛士、庸人、世界的看法怎样?根据以上这些重点词,学生很快就会批注出作者是在颂猛士,批庸人,诅咒黑暗现实。圈批重点、难点、疑点的作用,是为了攻破难关,解决问题,也是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或直接或间接向老师提出质疑,逐步培养他们的钻研能力。

三、同中求异,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现行教材中,同一单元的课文,类型相似,体裁相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如《白杨礼赞》和《松树的风格》这两篇课文,都是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都采用象征的.手法,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象征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用松树象征共产主义风格。都写得情景交融,形神兼备。不同点:写法上,《白杨礼赞》以描写见长,形象逼真,意蕴含蓄,隽永绵长,显示出大文豪的风范;《松树的风格》熔记叙、抒情、议论、说明为一炉,直抒胸臆,明朗坦诚,体现了政治家的气度。比较两者的异同,有助于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原文。

另外,在同一篇课文中,也可进行分析比较。如《长江三峡》中作者对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描写各不相同,阅读学习时可从各自的特点、引述的内容以及主要写作特点诸方面进行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通过分析比较,逐步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

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以《梁生宝买稻种》和《分马》这两课为例,教学中先重点讲授前者是怎样选择和安排材料的,什么地方详写,为什么详写;什么地方略写,为什么略写。让学生掌握这个“一”,然后以本文为例子,引导学生去“反三”―――分析后者是怎样运用材料、安排详略来表现主题的。学生由于有了前者的“一”,就能顺着思路得出后者的“三”,

[1] [2]

如何教给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

培养能力加强应用

教给读书方法 落实训练重点――《挑山工》教学建议

教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给孩子的10种气质

父母应该教给孩子的基本技能

家庭教育应该教给孩子的事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目标研究

利用引言培养能力挖掘引言潜在使用价值论文

教给孩子聪明人不做的10件事

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推荐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教给方法,培养能力,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