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那些逃离北上广的人,已经在老家买了三套房(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isp555”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那些逃离北上广的人,已经在老家买了三套房
文/三石先生
01
我就是你们眼中的“老同学”。
当你们带着一年的疲惫,风尘仆仆地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回到家时,我是那个在群里不断追问“何时约起”的老同学。
当你们在小聚的咖啡馆里面带“克制”的微笑,不断在心中默念“单着也挺好,为什么每年都是这一套”时,我就是那个“不识时务”的老同学。
当你们在聚会的酒桌上用坚定的目光不断回击着周围有意无意的“质疑”或“关心”时,我就是那个坐在旁边不停“N瑟”的老同学。
当你们在为“一日千里”的房价或绝望或兴奋的同时,我就是那个几乎从没有为“房事”操过心的老同学。
02
毕业后,凭借一腔热血,我也在“北上广”打拼过一段时间。之后的结局当然是不了了之。用父母的催促做挡箭牌的确是个好办法。可站在今天看,我必须承认做出选择时自己内心的怯弱。
那时北京的三环内的平均房价大约在五万每平米。五环的房价还处在被其地理位置拖累的阶段,“通州”真的是通州。
下班后,需要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城市的一边倒到十号线,然后在双井下车回到租住的公寓。对那时的我而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换乘十号线的长度,全天下最彻底的拥挤是随着人流直接“走”步梯的省力。
双休日同合租的兄弟一起到国贸打打牙祭,偶尔到工体看场比赛,赢了球就再加场话剧。
那时日子过得飞快而又充实。只是高出自己收入“几个数量级”的房价将留在这里的欲望深深压在心底,时间久了也就忘记了曾经的豪言壮语。工作两年后便选择了离开这里,变成了留守家乡的“老同学”。
03
房价不高,因此“老同学”家平均每个人名下都有一套房。一套离单位近,一套在学区内,还有一套待拆迁。暂时不住的便租出去,虽然房租也不高。
人是会被自己宠坏的。由于生活的压力被众多房源稀释,应负的责任有二老帮着分担。当初在外闯荡的锐气便在安逸中逐渐消磨殆尽,最终变成了自己所厌恶的人而不自知。老同学,便真的变成了“老同学”。
房子就有如此大的魔力。它让一个从拼杀在“刀山血海”的斗士变成了蜗居在四线小城中的怂包,而且还怂得理直气壮。每当看着头条中对于房价的“鬼哭神嚎”,心中的优越感便瞬间爆表。殊不知自己正义无反顾地奔向能“舒服”一辈子的井底,身边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聒噪。
04
一线城市的高房价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哪里有活力、有成长空间,人口就会趋向哪里。
人多了,竞争就更加激烈。十个人中想考前三名只需要比其他七个人强。一百个人的话,则需要比其他九十七个人强。
可是竞争量级的提升也拉高了平均水准,从服务,到收入。因此在大城市,只要你能付出高于平均水准的服务,就能获得高于二、三线城市数倍的收入。这些钱足够你过上其他城市无法提供的优质生活。
虽说买房的压力更加巨大。可是在这样的城市,如果你不是“土著”,压力便永远存在于每条缝隙之中,何况房子。
有压力,才有追求,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像“老同学”们那样,他们相对大城市生活得更加安逸,对压力的承受度更低,也就制约了个人的发展。到最后,所谓的优越感只能是建立在“不知道自己哪里不知道”上,盲人摸象。
05
因为买不起房子才回到家乡,却发现那些能买起的房子竟变成成长的枷锁。因为买不起房子而压力山大,却发现那些遥不可及的价位才是让你保持活力的“鲶鱼”。
房子很重要,不论在几线城市,不论价格能否承受。
成长也很重要,它决定了房子所承载的重量。
身在异乡的奋斗者,无论房价多高,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房子。回到家乡的“老同学”,无论有几套房子,都不能忘记曾经的梦想。
也许其间的差距永远无法抹平,但对每个珍惜生活的人来说,房子和成长已然绑定在一起,不可分割。
作者简介:三石先生,甜秘密专栏作者,一个较真的处女座。公众号:甜秘密(tiantiansecret)。
女博士逃离北上广
辞去工作到外地找拼 从考上大学到获得博士学位的这十年,王晶(化名)走得是顺风顺水. 1995年,来自许昌的王晶考上了河南大学,攻读经济地理学专业.那时,作为一个农村女孩能考上大学已经不错了,在填报专业时,她没有多想就报了此专业.
作 者:刘佳 作者单位: 刊 名:法治与社会 英文刊名:RULE BY LAW AND THE SOCIETY 年,卷(期): “”(5) 分类号: 关键词:“逃离北上广”-我的辞职信
各位领导: 附件里的文档有的是在XX平台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有的是最近几天为了今天的总结会整理的。在“XX平台系统管理手册.doc”的开篇我写到本系列文档希望能起到以下三个作用:一是为后续的系统扩展提供依据;二是为“新人”加入提供指导,希望能到达“有开发经验的人看完文档就能开发”的效果;三是让“旧人”清晰地了解整个平台的每一个细节,使项目不会因为缺少任何一人就停滞。同时也是公司的一份技术沉淀和积累。 其中第三点中的“缺少任何一人”其实指的就是我。目前XX平台的开发算是到了第一个里程碑,6月29日又是我合同到期的日子,再把这些文档整理完我也就可以安心地离开了。我选择离开不是因为找到了更好的工作,相反,四月份的时候我曾经放弃了一份年薪可以到二十万的工作。我的离开是要离开北京返回家乡云南,而在云南想要得到这么高薪水的工作根本是不可能的。我做出这个决定也算是几经波折,特别是证券公司那份年薪可以到二十万的工作摆在我面前时,我曾非常心动。最后决定离开主要是为了父母,我父母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现在也仅仅是小康生活,可从小到大他们都把最好的给我(让同学们常误以为我是“富二代”),而他们却省吃俭用。他们对我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我能常在他们身边,一家人团团圆圆地生活。《论语》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之句,而我呢,为了所谓的学业和事业在一个远离双亲的城市已经有九年。也曾试过让父母到北京生活,可他们实在是无法适应拥挤的房子、陌生的环境、恶劣的气候。人各有志,就像《三国》里同样面对“忠”“孝”选择的徐庶和李恢,徐庶选择了“孝”,李恢选择了“忠”。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徐庶,所以我选择辞职离开北京。 望各位领导能够理解、批准!谢谢!志纯、春健,抱歉!留守大城市还是去二三线城市,这个选择的确不好做,不妨仔细比较迁与守的得失,理清自我的发展目标,立足当前再规划未来。
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大城市,因高房价、就业难、生存压力大等诸多原因,不少白领纷纷想要逃离,转到二三线城市或回老家发展。是迁是守,到底该如何抉择?
白领心结
迁 外界牵绊环境制约
Fred,29岁,在京工作5年
在北京待了5年的Fred表示,春节时的同学聚会上,老同学描述的生活状态,让他艳羡不已:风光秀美的江南小城、230平方米的复式房、上下班15分钟的公交车程、隔三差五可以去父母家蹭饭……他不禁怀疑,当年留在北京发展的选择错了吗?职场上白热化的激烈竞争,每天花费三五小时奔波几十公里去上班,还有高不可攀的房价!
Fred坦言,自己也想过要回到熟悉的江南故乡,可是在北京交往了3年的女友怎么办?家人对自己扎根北京、衣锦还乡的期盼怎么办?“离开北京,我的事业发展还能延续吗?一想到这些,我就不得不打消想要逃离的念头。”
“很多人选择在大城市发展,无外乎冲着大城市丰富快捷的资讯、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生活自由度和成功机会高,以及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推动自己“不进则退”的磁场。”职业规划师闫岭指出,“无疑,如果往二三线城市迁徙,他们难免会受到爱人、家庭、职业发展等种种问题的制约。”
守 压力大很难熬
Mary,30岁,在沪工作6年
初,Mary和老公在上海外环线外花了82万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当婚房,付了30万的首付,每月还贷四千多元,从此当上了房奴。原本以为从此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谁知在建筑设计院工作的老公几乎被那份收入丰厚的工作压垮。工作带来的过大劳动强度和心理压力使他健康透支,连生病都不敢请假就医,夫妻也产生了感情隔阂。
中,苏州一家IT企业向Mary的先生发出邀请,承诺高薪高职,
尽管苏州的房价也不便宜,但相比上海而言还是便宜一些,户口问题也容易解决。几经权衡,并跟父母反复沟通后,今年春节后,他们卖掉了上海的房子,移居苏州。Mary说,搬到苏州后,生活品质明显高于上海,家庭关系也变好很多。绝大多数“换城”发展的白领其实都不想放弃在上海打拼多年的成果,只是,继续留守,让他们实在是力不从心。
规划建议
留守大城市还是去二三线城市,这个选择的确不好做。对于正处于矛盾漩涡中的朋友,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决策:
算 仔细比较迁与守的得失
城市化的加剧,让很多人蜂拥而至来到“北上广”,但,有多少人是在“进城”前,曾全面考量或评估过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座城市?又有多少人是将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理性地与大城市的发展相结合?要计算迁与守的得失,用职业规划咨询中较为常见的“得失权衡评估表”可以最直观地看出结果。
找出一张白纸,分别列出需要抉择的A、B两地,按重要程度高低依次列出你认为重要的任何内容,如居住环境、就业机会、工作环境、工作报酬、晋升发展、培训机会、自我实现、家人相处、配偶影响、资源利用、休闲时间、挑战性、成就感等多个方面,进行“得”与“失”的自评。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针对不同城市回答每个项目的得分,计分范围在-5至5分不等,例如上海与苏州相比,居住环境苏州得5分,上海可能只有3分,每项进行评估后最后算出两地的总得分。分值越高,表明你主观导向其优势较明显。
思 理清自我的发展目标
不管在哪座城市工作,都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如果我们在选择在哪个城市就业之前,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清楚地知道“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从事怎样的工作”,“我能在哪个城市更容易实现目标,从中获得最快最好的职业发展”,在面临发展城市的选择时,会不会更科学、更明智、更清晰呢?
谋 立足当前再规划未来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建议在职业生涯发展初期,更多地关注对自己锻炼最大的工作,可以在就业机会较发达地区寻找与自我职业目标相契合的职位。处于这一时期的求职者不宜过于频繁更换城市,因为你在某个城市积累的人脉资源必将会随着地域的变动而逐渐失去价值,同时对新的文化、新的环境的适应也将是不小的挑战;到了职业生涯发展中期,当职业经历、工作能力以及经济水平积累比较成熟以后,有适合的发展机会可以选择到自己喜欢的城市工作和生活,以提高幸福指数,更好地生活。
逃离北上广和考研逃避就业都不理智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发布,就业压力近4年来最大。据团市委下属的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调查,今年大学生期望月薪平均为3683.6元,比去年降低近1000元,比两年前降近元。博士生期望月薪最高,主要集中在6000元左右。但和上年相比,博士生“期望值”降幅也是最大的,降幅为1160元。
连续3年针对毕业生期望选择的工作地点调查都显示,实际上“大都市”并非大多数毕业生首选。今年调查显示,“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市”这样的二线城市在求职者选择工作地点时是最受欢迎的,占比46.9%。其次,有24.7%的学生表示愿意在“地级市”工作;第三才是“直辖市”,占比19.2%;6.4%学生表示愿意在县级城市工作;仅有1.7%表示愿意在乡镇工作。
我认为大学毕业生对工作地点的选择基本理性,但与前几年一半以上大学毕业生首选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相比,由于一线城市的高房价、竞争激烈、空气质量差和交通拥堵,让一些年轻人产生了逃离的想法与行动。连续3年,大学生就业地点的选择中,对二线城市的选择比例都在50%上下。
但我认为这样的逃避是不理智的。诚如我在《世纪大迁徙》一书中所写道的:中国社会特殊的权力单极化控制资源结构,使得越到基层,竞争的公平性越差。只有在市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人们才有相对自由的呼吸、相对公平的竞争,越大的城市越自由公平。另外,城市化的发展规律,也不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所谓实现区域均衡发展,那样梦想永远没有可能实现,而只能是万有引力定律一样,越大的城市吸引力越大。福布斯中文版最新报道也显示,世界增长最快的特大城市里,北上广深一个都不少。任何人要想更快更好地发展,借力都必不可少。但最大的借力,不是借他人之力,而是借时代、时势之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事半功倍。
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也不要中小城市一间房。大城市你都混不下去,更别想中小城市和乡村了。与其若干年后拖家带口还面临着要不要重回一线城市的艰难选择,不如现在就痛下决心,想方设法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否则,那时候各种成本和代价要比现在高得多。任何人的一生都有压力,不是年轻时有压力,就一定会在中年甚至老年时有压力。
所以不要相信大学生村官计划之类,领导的孩子往什么地方跑,你就往什么地方跑。当然,领导的孩子可以进央企可以进机关事业单位,你可能进不了,没关系,央企的好日子不会长久,市场的竞争力才是永恒。犹太人说,只有知识和能力才是别人抢不走的一辈子的'财富。
在最难就业季,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考研也不明智,浪费时间。数据显示,今年实际考研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80万(占699万毕业生总数的25.8%);其中只有12%的人真心选择毕业后考研。也就是说,在180万考研大军中,真心考研的人还不到一半。这是很不明智的。逃避的心态是一辈子的负资产负能量,它对你生命的负作用远大于高一级文凭给你带来的正能量。再说,人生的竞争永远都是和同代人竞争,当你两年后研究生毕业获得更高的起薪点,人家已经努力工作两年的,薪酬和职位也许早已在你之上。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集中时间和精力在最有效的学习上,不要为了文凭,为无关的课程浪费青春和生命。
蚁族的“逃离北上广”问题美文
“要不要逃离北(京)、上(海)、广(州)”现在成为一个在网上被炒得很热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显然是某些部门提给大学生蚁族或者将要成为蚁族的应届大学生的,当然,某些长期的北漂或者海漂,似乎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已经相当老了。几十年前,政府就号召大学生不要迷恋大城市,到内地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只不过,现在的提法,是把祖国的需要,暗中换掉了而已。
如果说逃离北上广,仅仅是离开北京、上海这样的超级都市,转到珠三角、长三角或者环渤海经济区这些地方去发展,也许还有几分可行性。但是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号召大学生去内地和边疆发展,就基本上行不通了。行不通不是因为大学生害怕艰苦,迷恋大城市,而是那些地方大体上没有他们发展的空间。
我们学校一个曾经到边疆支教的大学生告诉我,他其实蛮有理想的,在内蒙古一个县城支教,打算毕业后在那里做一个中学老师。但是,去了以后才发现,那里的中学老师早就超编了,不仅中学超编,县城里所有吃公粮的地方,统统人满为患。像他这样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人家公开说,根本不需要。这种情况其实相当普遍,很多内地的中小城市,吃公家饭的地方,早就满出来了。开公司创业,在当地没有强有力的靠山根本没门。而且由于经济不发达,大学生在市场上基本没有多少空间。一个非常清楚的.事实是,无论什么人,要想在市场上找机会,还得到发达地区,不仅农民工打工如此,大学生打工也是如此。
什么叫蚁族?实际上所谓的蚁族,多为三流大学的毕业生,漂在北京,工资收入非常低,只有一两千元,成群地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农民房、群租房或者地下半地下室里。这些人绝大多数出身农家,或者小城镇的贫民家庭,只能上三流甚至四流大学。在学校里基本什么也没学到,既无素质,也无技能。大学教育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长了一点见识(在城市里生活过一段时间),少数人英语比中学好了一点。显然,这样的大学生在市场上并不受欢迎,即便没有经济危机,他们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而回到家乡,由于父母无权无势,更是死路一条。唯一的出路,是跟众多农民工一样,到沿海发达地区去。由于大学生基本上难以接受蓝领工作(其实他们的身体也难以胜任),因此,找底层的白领工作,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地方,在目前看来,还是最佳的选择。不仅以前毕业的大学生要做蚁族,今年即将毕业的六百多万大学生,有相当部分的人,还是要做蚁族。因为比较起来,这里无论政治环境还是就业空气,甚至接受再教育的机会,都比别的地方,包括苏州、无锡这样的二线城市要好一点。
在北上广做蚁族,固然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至少还能给他们以希望。鉴于现在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基本上都得在就业岗位上获得,作为一个学习过程,在北上广这样的地方拼杀,显然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这就是为什么蚁族在忍受蚂蚁一样低贱的生活状况的时候,还能相当乐观的原因。因为,举国上下,只有在这里混,希望才最大。这种苦涩的、在外人看来似乎不靠谱的希望,正是支撑蚁族走下去的动力。政府和社会要做的,不是号召他们离开北上广,而是给现在的蚁族一点培训,给他们更好更公平的环境,给他们以机会,给后来的蚁族更好的教育。
一线城市高薪吸引力强 “逃离北上广”只是说说而已
虽然一线城市压力大,节奏快,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以及近年来的空气质量问题,使得一些人“逃离北上广”的想法变得更加强烈。然而,调查数据却显示,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仍打算不愿意更换城市,这其中一线城市职场人的比重高达4成。
据多种招聘网站等平台调查数据显示,人们选择待在一线城市的原因中,“较高的收入”“家庭、朋友、人脉”“医疗教育等公共设施资源”分别占比38.8%、32.4%、21.3%。不难看出,稳定的高收入,是人们考量就业城市的'首要因素。
“逃离北上广”对于一些职场人而言,也许真的只是说说而已,无论是出于感情归属还是其它原因,长期在一线城市工作的人们,大都不会轻易离开打拼多年的地方。
逃离北上广 研究生二线城市就业的四大理由
“逃离北上广”的口号近几年变得流行起来,甚至好多在一线大都市毕业的研究生,也选择了到二线城市工作、生活。除了经济压力之外,“幸福感”成为他们现在更重要的衡量指标。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王丹就在媒体上介绍说,今年很多硕士研究生就业时,心态更为平和务实,很多学生更多考虑的不是工作地点,而是幸福指数。而这一抽象的幸福指数,具体化的话,就会变为以下这些理由:
理由一:“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一线城市过高的生活成本和竞争压力,使“移民”环境恶化,导致青年人幸福感降低,引发部分人“逃离”。《新周刊》杂志曾盘点“逃离北上广”们放弃大都市的10个理由,分别是:一线城市是现货,二线城市是期货;一线城市有优越感,二线城市有归属感;一线城市胜在GDP,二线城市胜在CPI;一线城市适合小众者,二线城市适合生活家;一线城市是“漂之城”,二线城市是“一生之城”。
近年来大量人口涌入一线城市,但城市的公共服务没有同步发展,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提供不足,尤其是向中低收入人群、流动人口提供不足,使得青年人要在一线城市安居乐业变得越来越难。甚至,仅仅是早晨上班高峰时期堵车带来的焦虑,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对一线城市感到了厌倦和疲惫。
理由二:机会不仅在大城市
近年来,武汉、郑州、西安、成都等一大批二、三线城市都相继崛起,无论是在经济规模、基础建设,还是在城市管理、创业环境等方面都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这些二、三线城市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并且差距有持续扩大趋势。但本世纪特别是2004年以来,这种趋势得到了扭转。一方面国家出台大量区域发展政策,如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促进了一大批二、三线城市的崛起;另一方面,许多一线城市开始面临土地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其他地区转移。此外,我国中西部地区资源储备较为丰富,近年来资源价格不断上涨,推动了资源富裕的二、三线城市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工作机会增多、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收入水平提高,二、三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显著增强。而人才向二、三线城市流动,能反过来推动区域经济的继续快速发展。有助于弥补不足,推进人才的合理分布。
理由三:认清自己,理性择业
不管是“逃离北上广”,还是坚守“北上广”,都是建立在对城市环境和自身发展的理性选择基础上。过去那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心往一线城市奔的择业观明显陈旧,发展机会、收入水平、社会福利等现在成了青年择业时综合考虑的因素。理性的、多元化的择业观让青年人有更多自我实现的机会。例如,创业明星马云没有坚持在一线城市上海发展,而将创业和发展的地点选在二线城市杭州,正是出于对自身发展的理性判断。
在信息化、全球化日益推进的过程中,城市间的竞争日益增强,这有利于为不同地区的青年成长创造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去或留的决定,都是青年人经过理性思考后的'选择,都应当得到尊重。现在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的不是最好,不是最贵,而是最适合。
理由四:提前预防大都市的“挤出效应”
一些人选择二线城市就业,实际上是害怕城市的“挤出”效应。在一段时期内,一线城市由于集聚大量生产资料、社会资源,拥有绝对的发展优势,由此带来人才“集聚效应”。与此同时,社会竞争加剧,“挤出”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如果要坚持留在大城市发展,必须对竞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同时要抓住一切机会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的竞争力。但是,并不是每个学子都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也不是都准备在十几年寒窗之后,还让自己天天都绷得紧紧的,应付各种竞争和挑战。所以他们提前就对这种生活产生犹疑,与其将来被“挤出”,不如现在就撤退,还能争取个主动,在二线城市提前开展自己的人生。
【网友如是说】
中国有个很有意思的传统,就是面子问题出奇的看重。这样我们自我实现的需求就变得无比的强烈。这并不是坏事。曾经有一位作家就说过,我写书就是为了出名,出名就是为了让我妈妈感到骄傲,让妈妈在亲戚朋友面前,街坊邻里面前自豪。这都无可非议。只是,在现在这个时代,金钱成了衡量面子的尺度,所以,我怎么选择就是为了能挣更多的钱,让我妈妈过上好日子,让四周的人因为有我而感到幸运,因为我有钱有能耐了,很愿意帮助他们。这会造成什么呢?本来我国的人才是供不应求的,只是分布出了偏差。一线二线明显拥挤,而穷苦的地方却很是奇缺。我们大多数都不愿意去,以至于徐本禹一出来就感动了整个中国。但是,我们感动过后,还是不愿去,因为,这已经不在是精神需求的国度。没钱,什么也别谈。不光你在亲朋面前抬不起头,你父母都觉得窘迫……DD林山
现实就是现实,生活就是生活,不是我们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大都市你够不着,基层你不愿去,二三线城市也就凑合。务实、理性,是择业就业的第一前提。DD栗彦卿
活着其实就是为了生活,在一线城市都没有了生活的乐趣,那呆着的意义也就自然不大了。研究生回归“二线”城市其实才是更合理的生活方式。况且成都、武汉这些所谓的“二线”城市其实都不比一线的北上广差劲的。DD杨文
要不要继续留在北上广,我一直觉得这是个伪命题。你觉得好就留下来,觉得不好就走人,而好与不好,是由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做主的,不是什么指数和排行榜。这四条理由都很好,但归结到一点,还是“认清自己”。DD杨菁
没有经历过北上广的残酷竞争,身在二三线城市依然觉得生活不易。随着城市发展的加速,道路拥堵状况日益加剧,很多时间都浪费在了路上,有时候甚至想回到乡下,利用堵在路上的时间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但是其他地方无论基础设施建设的多么完善,市场就业机会依然无法跟大城市相比。DD程鹏丽
我选择留在武汉最重要的原因是离家近,家就像坐标的原点,父母驻足那里,手里拽着长长的风筝线,而我就是那风筝,如果我飞的太远父母会很担心,整天望眼欲穿等我回家。他们也老了,需要人照顾。另一个原因是在武汉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机会更多一些,我不惧挑战,也不怕大城市的压力,但是我更看重未来的发展。DD张欢
研究生回归二线城市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真正回归。没有法律或政策规定研究生就必须呆在北上广深,关键就是毕业生和城市的一种双向选择。只要能让研究生发挥特长,在二线城市又有何妨?如果是一线城市的资源浪费,我们更宁愿看到二线城市资源的充分使用,只要能发挥所长,只要能学以致用,二线城市也好,哪怕是三线四线城市。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人才资源得到最好最大的应用。DD倪卫校
现在大城市的城市病越来越严重。这种城市病不仅仅是硬件上的,也有软件上的,或者说制度上的。年轻人在大城市得不到好的机会,自然会选择离开。但是,中小城市真的准备好迎接这些归乡者了吗?中小城市相对封闭,社会形态单一,对人际关系的依赖严重,这些都会成为阻碍年轻人发展的障碍。逃离北上广并不是一了百了,更大的挑战在前面等着。DD王俊岭
随着中小城市的高速发展,个人选择更多了,也日趋理性,许多研究生选择二线城市工作生活的背后,更多的是理性的考量:与其在大城市忍受巨大的压力、过二等公民的生活,不如找到更能发挥自己优势、贡献自己力量的地方。有人离开也自然有人留下。选择留下的,或因为理想,或因为爱情,或因为习惯……无论走了的,或是留下的,希望都能切切实实地享受自己的选择。DD西铭
我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走,还是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城市,对我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吸引力,我留在北京只是因为这里有许多朋友。我曾说过,我是一棵蒲公英,本来就是随意飞的,只是偶然在北京落地,而这里的每个朋友都是伸出的一根根须,如果没有朋友,就会继续飞走。可是,现在是有朋友的,还有好多,才会慢慢安定,但仍向往着别处,也恐惧着别处。我想,最后我还是会走的,朋友都会结婚,到时,我就会懂得朋友不是落地的理由吧。各有各的生活,是鸟就应该飞翔,是鱼就应该游泳,是蒲公英就应该漂泊。DD龙在天
远离一线城市不需要太多理由,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去远离一线城市。不然,整天连饭都吃不饱,活都活不下去了,还谈什么发展?DD李特
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生存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职业规划与第一职业选择很重要!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都有自己的精彩之处。DD李斐
其实这个中缘由大家都很清楚,人们追求的就是幸福感。既然再大城市压力大,生活不如意,就去二线城市咯,哪管它发达程度,工作待遇,自己过得快乐舒心就好。说不定二线城市不适合自己,还不如回去三线,四线城市。DD汪兰
归属感是可以建立的,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建立了一定的人脉关系,自然就产生了对这个地方的归属感。现在的人把一线城市的竞争压力过分夸大,甚至有点妖魔化一线城市,不少准毕业生看到前辈对一线城市的评价而选择远离之,实际上这个因人而异,别人的不适合扎根一线城市不一定自己就不适合,这当中牵涉很多问题,例如个人能力、性格、际遇、目标等等,是不是要逃离北上广,这个问
★ 老家的三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