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王献之成功的秘诀(共含7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顾山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王献之成功的秘诀
成功,多么富有魅力的字眼。多少人为之拼搏,为之奋斗,然而,它对人们的要求也很严格的。要想成功,应该持之以恒,也就是说持之以恒是通向成功的桥梁。
古今中外,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的人比比皆是,但大凡取得成功的人,无不是在事业上持之以恒的典范。
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一次,他的儿子王献之向他讨教成功的秘诀。王献之把儿子带到墨池边,指着那池墨色的水说:“你看,多年来,我每次练完字后,洗掉笔上的残墨,竟然染黑了这池清水。”王献之望着这池被残墨浸黑的水,似乎明白了什么。试想,王羲之不持之以恒地苦练,世间能有什么“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吗?
还有,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为了寻找合格的灯丝材料,先后失败一千多次。一千多次啊!何等的坚韧,何等的耐力!他终于成功了。他造福全人类,他的名字走进了千家万户。他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就在那千百次地失败中诞生。
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在学习上也应该拿出这种精神,努力学习,掌握文化。成为祖国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以王羲之、爱迪生等人为榜样。如此,绳便可锯木,水滴可穿石。
持之以恒是成功的秘诀。
王献之人物介绍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由于其书艺超群,历来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或尊称为“小圣”。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王献之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
王献之生于这样的家庭,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书圣”,母亲及叔、祖辈、众兄弟都是书法大家,从小的习是在所难免的。而他较之他人又更为勤勉,在学习书法时更为下力、专注、其性情也颇具乃父之风。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他说的“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成为历来赞美稽山镜水的名句。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是以一生精力研习书法的。他很有头脑,曾经对父亲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改体。”(张怀瓘《书断》)他不满意于一切都和别人一样,所以自创新体。张怀瓘《书议》说:“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 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偱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他的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
王献之主要成就
政治生涯
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故人称“大令”。
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如何教养后代成长。他自己一生为后代做出了榜样!这是王献之一生政治生涯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他最伟大的业绩。
书法成就
他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
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
他王献之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成功秘诀
布景:深蓝色的海底世界(幕布上要有海底生物的装饰)。
主要人物:张虾、赵蟹、李鱼、王龟、陈海马。(演员头上须戴符合人物名称的图片如李鱼的扮演者须在头上戴鱼的图片。)
第一幕
(背景音乐:《北京喜讯传塞边》)
张虾:“考上了!考上了!我考上了!”(从左边奔上台激动地高举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跑一圈)
赵蟹:“考上了!考上了!我考上了!”(从右边奔上台挥舞着大学录取通知书作在足球比赛中进球后的狂喜状)
(背景音乐由重到轻渐渐远去)
张虾:“阿蟹,我这回考得很好哩!可以上清华。我一直很喜欢农业,我要上农业系,以后当农民!”
(张虾说话的同时,李鱼一脸陶醉得捧着自己的录取通知书上场,缓缓走向张虾赵蟹。)
赵蟹:“阿虾,恭喜你了。我虽没你考得好,差了一分,不过也进了我一心想去的华师大。以后,我要去当教师!”
李鱼:“我来也!”(李鱼拍拍张虾赵蟹的肩。)
张虾:“啊,李鱼,你可吓了我一跳。你考入了哪所大学?”
李鱼:“嘿嘿,老虾老蟹,你们的话我都听见了。你俩也忒笨了些,竟要去做什么农民教师?这可是咱海底世界最不赚钱又最辛苦的差事呀。我考得没你俩高,上的是101电脑技术学校,但以后从事的是IT行业,既轻松又赚钱!”(做出看笨蛋白痴的表情看张虾赵蟹)
张虾、赵蟹(齐):“多谢李兄好意,只是我们主意已定……既然大家都有了理想,就为了它而努力吧。我们坚信只要努力,无论做什么,都能干出大事业!”(二人憨憨地挠挠头,一脸坚决)
李鱼:“你们不怕被人瞧不起?这可是最低层的行业!”
张虾:“何必在意他人的眼光?”
赵蟹:“劳动无贵贱之分!”
张虾、赵蟹(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李鱼:“真是冥顽不灵的傻瓜……那咱们后会有期了。”(前面一句自然是小声嘀咕)
张虾、赵蟹(齐):“后会有期!”
(三人相互一抱拳,下。落幕)
第二幕
(背景音乐:《鱼舟唱晚》主旋律。在一片安乐详和中,张虾弯着腰在舞台靠左的地方吃力地种地,却是一脸的甘之如饴;处于舞台靠右的赵蟹的面前是一块黑板,几位可爱的小海洋生物正认真地看着他在黑板前左右移动,播撒希望的种子。背景音乐由重到轻既而消逝在深邃迷人的海底世界。)
王龟:“嗨,大家好!对于本记者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了吧?什么?不认识?咳咳,那好,我是王龟,《成功报》的王牌记者兼成功电视台的名誉主持人!今天,我要带大家认识两位杰出青年――呃,大家已经认识了?也是,他们就是近年来全海闻名的农业家与教育家――张虾与赵蟹!”(王龟手持话筒,走向正种地的张虾)
王龟:“张先生,我们很荣幸能够采访到你。你培植出‘巨无霸’水草,其美味与实惠使我们的鲨鱼大婶开始吃素,令许多可爱的小鱼儿免遭杀害,为我海底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解决了我海底世界的粮食危机。你因多年弯腰种地而成了驼背的佳话是名扬海内外,更有媒体赞誉你是“海洋里的袁隆平”,请问你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呢?农民是近年来很冷僻的职业,你当初作为一个海底第一学府‘清华’的毕业生,为何会选择这一职业呢?”
张虾:“这是我的理想啊,我喜欢农业,我就做一个农民。虽然很多人都对我说当农民是会被人瞧不起的,但何必在意他人的眼光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一直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迷信大众,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我想是这一些让我一步步走向成功之路的吧?”(张虾憨厚地笑着,不时挠挠头。下场)
王龟:“谢谢张虾先生。下面我们要采访的,是因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在黑板前左右移动而养成横走习惯的赵蟹先生――”(走向忙着在黑板上写字的赵蟹)
王龟:“赵先生,可以接受我们的采访了吗?”
赵蟹:“王记者,请稍等。同学们,放学了。路上不要贪玩……”
学生:“赵老师再见!”(下场)
(王龟赵蟹二人作采访与被采访状,不发出声音。背景音乐: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春之颂〉。落幕。)
第三幕
(背景音乐:《流浪者之歌》。)
旁白:“二十年过去了,张虾赵蟹成功了,他们正出现在电视上,报纸上,――可是他们的老同学李鱼――”
(李鱼一身乞丐装〈可穿带补丁的牛仔衣裤〉,拿着只破碗出场。同一时间,师承于赵蟹的陈海马放学了,缓缓走来。背景音乐停。)
李鱼:“悔不当初啊。当年我李鱼大学毕业后到一家电脑公司上班,也算是个小白领,可是生性贪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好好工作,结果到哪里,都得落得‘下岗’二字。现在,沦落成一个乞丐,天天都有人用鄙视的目光看着我,甚至在某些人眼里,我连一条狗都不如……呜呜,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呀,我要用我仅有的积蓄――一块钱,去买块豆腐撞死!”(李鱼一脸想不开的样子。陈海马看见了这一切,急忙奔上去拦住欲寻死的李鱼)
陈海马:“乞丐叔叔,我看你年纪轻轻,和我们赵老师一样不过三十八九岁,怎能因别人鄙视你,就自寻短见呢?在迟暮之年成功的也大有人在呢――对,那儿有台电视机,是我们赵老师与农业家张叔叔在介绍成功秘诀哦,快看――”(赵蟹张虾王龟三人上场,至舞台一角。李鱼惊呼一声:“啊,那不是我的老同学?”)
赵蟹:“我想我的成功秘诀与我的老同学张虾一样,一句话,坚持自我,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张虾:“对,这就是我们的成功秘诀!”
王龟:“观众朋友们,多好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让我们向张虾与赵蟹学习吧!本期节目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三人下场)
李鱼:“啊,多么震撼的一句话。对,我就是做乞丐,也要做出个名堂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二十年后,海洋里的丐帮帮主就是我――李鱼!”
(背景音乐:《运动员进行曲》。李鱼激情澎湃地走下场。)
陈海马:“喂,乞丐叔叔,你不寻短见了吧?喂,你怎么不等我就走了?你没事吧――”(陈海马一路小跑,下)
全剧终
成功的人,赚钱靠的是智慧,而不仅仅是努力。真正下苦力的人都不赚钱,或者是刚刚够温饱而已。看看所有的打工者,赚到的钱只够生活所需,真正赚钱的是老板。他们赚钱是靠的智慧,没有赚到钱的多是不懂经营管理。或者是对市场看法不够透彻,死搬硬套而不去创新思维。当你看到别人赚钱,而去跟风的都是后者,是赚不到钱的。智慧靠的是书本中得来,靠读书来增加自己的智慧。有人说赚钱靠的是经验,那么知识就是所有人的经验。都是成功的人跟失败的人的经验。我们读了别人成功跟失败的经验,可以避免重蹈别人失败的覆辙。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让我们更快的成功。这样可以减少我们自己摸索的时间,加快成功的脚步。
赚钱的人都有的第二个特质是坚持。所有人赚钱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失败的人不是跌倒了,而是跌倒了没有爬起来。试问下谁没有跌倒过?常在河边走,那有不湿脚的。坚持一个行业,一件事情做得久了,越有机会看到它的奥秘。成功就是坚持不懈的探索,去发现成功的秘诀,发现行业的知识跟秘密。在创业成功之路上,我们要跌倒了再爬起来。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服务别人、成就自己。所有赚钱的人都是在服务别人,只想着赚钱的人是赚不到钱的。你越是想赚钱越是赚不到钱。赚钱的秘籍就是给别人他想要的。赚钱其实就是一个供需的关系,别人想要的东西,你供给他,那么你就赚到钱了。
有些人看到一些东西自己很喜欢,想卖给别人。其实你错了,你觉得好别人不一定觉得好。大多数人赚不到钱是因为自私,只想自己想要的,不替别人想别人想要的。不去为别人服务,不去分析别人需要什么。只想自己想要的,不去想别人想要的。
想要实现梦想,就要动手去做,现在就做。只去想不去实现的梦想不是梦想,是空想。我们不要做空想家,空想是不会成功的。我们要把梦想视觉化,做成图片,做成梦想版贴到抬头就能看到的地方。就像鲁迅先生的“早”字,每天都看见。让它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有梦想。鞭策自己为了自己的梦想不要停下来,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梦想就是一颗种子,种植到我们的大脑中。让它生根发芽,我们施肥浇水细心培养。我相信,经过一个夏天的浇灌,秋天到来的时候你一定会收获自己的果实。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千万别种错了种子。种子要饱满(我们的梦想要饱满)要细心呵护我们的梦想,直到成功结出成熟的果实。
成功秘诀_小学作文
下午放学,赖老师领着40名同学来到篮球场上与五(1)班举行拔河比赛。到场后,同学们便开始摩拳擦掌,看样子个个信心十足。
过了一会儿,比赛快开始了,同学们迅速摆好架势,照着老师精心策划的方阵站好,俨然背负着重大任务的将军。“嘟——”哨响了,“加油”的喊声贯满了篮球场。我身为参赛队员,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呀!可以想象出我满脸通红的景象。同学也个个都是出了全力,连脖子上的青筋都涨起来了。赛况开始比较顺利,绳子一步步地向我们这边靠近了。就在这时,五(10)班的同学一用力,把绳子一下子拽向了他们那边。我们见状,试图把绳子拉过来,可还是没有作用,但我们仍然坚持不懈,双方一直僵持着。这时,我偷偷瞄了一眼拉拉队,隐隐约约看见孙老师要把嗓子喊破的场面。看到这一幕,我仰天直叫,那响声可真是惊天地泣鬼神,拉拉队的喊声一浪高过一浪。有了拉拉队的助威,我铆足了劲,使劲把绳子往自己方向拽。俗话说“天有不负心人”,绳子又向我们这边靠拢了。过了一会儿,“嘟——”的一声哨响传进了我的耳内。我的'大脑告诉我:“我们赢了!”无法发泄兴奋感情的我一蹦三尺高,与同学们击掌欢庆。
几分钟后,第二局比赛又开始了。“嘟——”比赛开始了,我们迅速使劲,一下子把绳子拽了过来。五(1)班着才反应过来,个个都龇牙咧嘴的,那样子,就像一匹匹野狼。可我们也不是好惹的,同学们个个使出吃奶的劲,没一会儿便赢得了整场胜利。
这次拔河比赛,不仅让我们收获了喜悦,还让我们懂得了团结+毅力+谋略=胜利!
王献之
中文名称: 王献之
又 名: 大令 字子敬 小圣 小字官奴
朝 代: 东晋
国 别: 中国
籍 贯: 山东临沂
代 表 作
美术图片: 中秋帖(局部) 兰草帖 十二月割至帖 岁尽帖 廿九日帖 承姑帖 授衣帖 新妇地黄汤帖 洛神赋十三行 舍内帖 诸舍帖 鸭头丸帖 鹅群帖
类 别: 古代书法家
生平简介
王献之(344—386)
东晋大书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山东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王”。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诸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他还劝其父“改其体”,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诞生于“书圣”之家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从献之幼年起,王羲之便向他传授书艺。据说,羲之曾经从背后掣拔其笔,试测他的笔力,叹云:“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可见王羲之很早就对他寄予厚望。传为王羲之所撰的《笔势论》云:“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并“今书《乐毅论》一本”,“贻尔藏之”。献之确实书性颖悟,不仅于技法上如此,而且能将意趣渗入书法中。相传有一次献之外出,见北馆新涂的白色墙壁很干净,便取帚沾泥汁写了方丈大的字,观者如堵。羲之见而叹美,问是谁作的,众人答云:“七郎。”
王献之书学思想高超,有远见。他劝父亲改体,不过十五六岁。他的书学见解之深似乎与年龄不相称,但却是事实。唐张怀瓘《书议》记载王献之对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献之认为事贵变通,章草的字字独立以及波磔的生发,不能表现出更宏大的气势、奔逸的律动。在深入研究之后,他认为藁草与行书之间可找到突破“往法”的途径,建议父亲应当“改体”。王献之对于传统书体的深刻研究,对于创新路数的用心探索,确有过人之处。
创新变体的书学是灵魂主宰并导引著这位书圣的后代。他要突破往法,另辟一新天地,而且也想超越其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树新帜。虞(龠禾)《论书表》载:“谢安尝问子敬:‘君书何如右军(指王羲之)?’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答曰:“世人那得知。’”王献之并非是不知天高地厚之辈,他的自我评价亦非无稽之谈。孙过庭《书谱》载,羲之往京都,临行题壁。献之偷偷地把它抹掉,另外写过,自以为写得不错。羲之回家看见了,叹曰:“我去时真大醉也。”献之内心感到惭愧。这传闻足见献之虽有志与父争胜,却亦有自知之明。献之学父书,又转学张芝,他不仅劝父“宜改体”,而自己也在实践另创新法。
张怀瓘《书议》曾这样评价王献之在书艺上的创造:“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可惜他四十三岁便谢世,否则他在书艺上的成就当更为可观。虽然如此,他已将自己的天赋资质、独特的精神风貌、思想情感,一一融进他的书法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在书艺中留下不朽的名声。
王献之本性潇洒,超然于世俗礼法之外,“风流为一时之冠”。《书断》曾载:晋太康中新起太极殿,谢安欲使子敬题榜,以为万世宝,而难言之,乃说韦仲将题凌云台事。子敬知其指,乃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长。”谢安也就不再相逼。有时别人向他求书,也罕能得到;即使权贵逼他,亦不为所动。
沉酣矫变的书法艺术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故只能从碑帖拓本中见其书艺。《宣和书谱》曾著录献之遗作近九十件,而王羲之则有二百四十三件法书为宣和内府所藏,可见当时献之传世之作就已比其父少得多。而且,“二王”墨迹均有真伪之争。今人沈尹默曾谈到:“献之遗墨,比羲之更少,我所见可信的,只有《送梨帖》摹本和《鸭头丸帖》。此外若《中秋帖》、《东山帖》,则是米(芾)临。世传《地黄汤帖》墨迹,也是后人临仿,颇得子敬意趣,惟未遒丽,必非《大观帖》中底本。……献之《十二月割至残帖》,见《宝晋斋》刻中,自是可信,以其笔致验之,与《大观帖》中诸刻相近。”
“二王”父子书艺之比较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艺术的比较,书学史上众说纷坛,褒贬不一,这里略作介绍。
一、“内”与“外拓”。“二王”在技法上的特点,书家往往以“内”与“外拓”标示。如明何良俊《四友斋书论》云:“大令用笔‘外拓’而开扩,故散朗多姿”;“右军用笔‘内’而收敛,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今人沈尹默也说:后人用内()、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大王“内”,小王“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用形象化的说法来阐明“内、外拓”的意义,“内”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右军书“一拓直下”,就是“如锥画沙”。“外拓”的形象化说法,可以用“屋漏痕”来形容,放纵意多,收敛意少(参见《二王法书管窥》)。用“内”、“外拓”虽可说明“二王”书艺中许多不同处,但也不能涵盖一切,细察也未必十分科学。大王能“内”也能“外拓”,当是“内”为主“外拓”为辅,小王能“外拓”也能“内”,当是“外拓”为主“内”为辅,而取向的不同是以各自的审美理想为转移的。潘伯鹰说:“有人说羲之‘内’,献之‘外拓’。这最多也只说得一半。”(《中国书法简论》)此言颇有见地。
二、技法来源之辨。清包世臣《艺舟双揖》中曾述自己看法并批评米芾见解:“尝论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入中郎(指蔡邕);大令真行草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指李斯)。……米老‘右军中含、大令外拓’之说,适得其反。”今人侯镜昶认为:包世臣以为大王笔源于隶,小王笔源于篆,此见解值得商榷。侯氏以一语概括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三家真行书特点及渊源:钟善翻,大王善曲,小王善直;翻出于分书,曲出于篆书,直出于隶书(《论钟王真书和(兰亭序)的真伪》)。看来王氏父子书艺有两个主要来源,远源均出于秦汉篆隶,近源则出于钟、张,然后陶冶融铸,发展成各自的体势。
三、草书联绵之辨。王羲之学张芝草书,从形势上突破章草的分割孤立,加以钩连,但一般不作多字联绵,仅二至三字一笔出之。他用张草的使转,发展为内向的、敛蓄的今草。王献之既学其父,也学张芝,突破王羲之联绵模式,成为更多字的贯通,为“一笔书”;由内向而转为外侈,由敛蓄而化为奔逸。所谓“一笔书”是指“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惟子敬明其深诣,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参见《书断》)。世称“一笔书”始自张芝,王献之则是以张芝为“杠杆”,以羲之草书为“支点”,完成一种“破体”的创造。
四、骨势之辨。羊欣说:“献之善隶藁,骨势不及父。”张怀瓘《书断》中说:“惜其阳秋尚富,纵逸不羁,天骨未全,有时而琐。”王献之主外拓、奔逸,因而在快速流转中有时未能沉着痛快,而有轻滑之嫌;而王羲之主内(扌厌)、重骨气,故字势雄强。当然这是从高层次上的比较。王献之何尝不重骨势?如《洛神赋十三行》,清张廷济在《清仪阁题跋》中说:“风骨凝厚,精彩动人”;“然风神骀荡,气骨雄骏,固已无美不臻”。当然王献之中年去世,若再能锤炼多年,其骨势自能更臻胜境。
五、媚趣之辨。王僧虔曾说:“献之远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羊欣也有同样的说法。王献之书艺体势似凤舞鸾翔,以纡回钩连为流美,以纵驰放逸为快意,以墨彩飞动为神逸。张怀瓘《书议》中说其体势“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同时也指出王献之“时有败累,不顾疵瑕”。其实王羲之书也多媚趣,因此曾有人非议,韩愈《石鼓歌》有“羲之俗书趁姿媚”之句。张怀瓘也说他“有女郎才,无丈夫气”。晋人书法中的媚趣与时代风尚有关,这种“媚”,是一种雄媚,而不是柔媚。献之之媚在流动跳荡中、在险峻放逸中呈现得光彩照人,比其父更多媚趣。
六、艺术哲思之辨。王羲之书艺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中和,在多种对立因素之中调和统一。他在书法的形质(如肥瘦、方圆、短长、骨肉等)方面能无过无不及,在书法的神采(如奇正、气度、韵趣等)方面无乖无戾。项穆《书法雅言》云:“逸少一出,揖让礼乐,森严有法,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与突破其父草书模式一样,王献之也是有意识地改变其父的创作思想,他将“中和”转为“失衡”,走向以“奇”、以“险”争胜的新境界。项穆也认为“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
七、书体之辨。先说章草,王献之承其父法家范,从《七月二日帖》等可睹其章草风采。此帖章草笔法古雅,然俯仰跳荡,大小错杂,也显示自由不拘的个性。再说楷书,南朝宋虞(龠禾)《论书表》说:“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张怀瓘《书断》说,王羲之书写《乐毅论》给献之,献之“学竟,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其父。如大,则尤直而少态,岂可同年”。再说行书,王羲之情深调合,会古通今,创造卓越,《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是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开拓、立法,为后世树立了典范。而王献之在行书上虽也颇有贡献,但他的行书并未能走出乃父的规范,其凝练、器宇、才气都不及其父。在草书上,父子各有特点,羲之特出不群,颖悟此道,除繁就省,创立了新草制度,但是在“一笔书”方面却是子胜于父。吴德旋评论说:“大令狂草,尽变右军之法而独辟门户,纵横挥霍,不主故常。余谓大令草书,虽极力奔放,而仍不失清远之韵。”(见《初月楼论书随笔》)黄庭坚《山谷题跋》中又加以比较:“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耳。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入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当然也有很不公正的评价,如唐太宗崇拜王羲之而贬低王献之。其《王羲之传论》云:“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蘖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钦!”唐太宗的评论完全倾向于王羲之一边,竟至以《兰亭序》真迹殉葬。
王献之书艺的独立价值
历史上往往以“二王”并称,又往往以大王概括小王,但王献之书艺自有其独立价值。
王羲之至会稽后,书法艺术成就达到顶峰。但誓墓不仕后因笔札多为代笔人所书,乃有非议。王羲之逝世后到南朝梁初,约一个半世纪,在此期间王献之书因其媚趣研润、逸气洒脱,学其书者盛极一时。其间名家师法小王者,如《书断》所载,即有桓玄、宋文帝刘义隆、羊欣等。特别是羊欣,被称为“入于室者,唯独此公”,所以时人谓“买王得羊,不失所望”。另外还有薄绍之、谢灵运、孔琳、邱道护、齐高帝萧道成、萧思话、范晔等,也各具小王意趣。这是王献之声誉日隆的一个原因。羊欣书艺独步于王献之之后,传授门徒,使献之的影响更为扩大。
那么,唐太宗为何要贬低王献之?有的学者认为,在初唐李世民要学书,必是从王献之入手,因为那时王献之的手迹比其父的容易得到。后来李世民才看到王羲之的墨迹。李世民也许不甘心居于王献之之下,便把其父抬了出来。由于李世民推崇大王、贬低小王,当时人士慑于皇帝的旨意,遂把有王献之署名的遗迹抹去其名字,或改为羊欣、薄绍之等人姓名。但是唐人学小王者仍很多,特别是“唐人草书,无不学大令者”(吴德旋语)。欧阳询的真、行便既学大王,又学小王,而别成一体。近人沈曾植也说:“率更(指欧阳询)行草,实师大令而重变之。”虞世南和其他一些书家也学王献之,张怀瓘说:“虞书得大令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王绍宗,清鉴远识,才高书古,祖述子敬。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唐人对王献之的草书很重视,尤其是狂草。张旭的草书就从王献之化出。唐蔡希综《法书论》云:张草“雄逸气象,是为天纵”,“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之再出”。怀素也皈依小王,其《圣母帖》“轻逸圆转,几贯王氏之垒,而拔其赤帜矣”(见赵涵《石墨精华》)。由此可见,尽管李世民贬低小王,但终唐一代,还是有很多人向王献之学习的。
五代后周杨凝式兼学“二王”,学习献之取得卓越成就。沈曾植说:“草势之变,性在展蹙,展布纵放,大令改体,逸气自豪,蹙缩皴节,以收济放。(张)旭、(怀)素奇矫皆从而出,而杨景度为其嫡系。”(《海日楼札丛》)
宋代四大书家之一米芾称:“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大令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米芾服膺王献之,并且心仪手追这种“天真超逸”的意趣。米书与小王书血脉贯通。另一书家蔡襄也说:“唐初,二王笔迹犹多,当时学者莫不依仿,今所存者无几。然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号为名书,其结约字法皆出王家父子,学大令者多放纵,而羲之投笔处皆有神妙。”蔡襄追慕晋韵,其媚趣研润则与小王近似。黄庭坚也称赞“大令草入神品”,黄书“运笔圆劲苍老,结体紧密纵横处,从颜柳诸公上接羲献”(笪重光语)。即如苏轼,其书面目虽与“二王”不类,但也有相通之处。姜夔对小王也多推崇,曾说:“世传大令书,除《洛神赋》是小楷,余多行草,《保母砖志》乃正行,备尽楷则,笔法劲正,与《兰亭》、《乐毅论》合,求二王法,莫信于此。”
元明清以来学小王书法而成就卓著者有元代赵孟俯,明代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王铎等,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
总之,王献之的书艺对后世影响深远,自有独立的价值。以“二王”并称也成了书史上的专名。“父之灵和,子之神骏,皆古今独绝”,难怪人们称王羲之为“书圣”,称王献之为“小圣”了。
★ 牛顿成功秘诀
★ 谈判的成功秘诀
★ 成功演讲的秘诀
★ 求职成功的秘诀
★ 成功男人的秘诀
★ 成功的秘诀作文
★ 成功的第一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