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亮的诗句——《菩萨蛮·梅花吹入谁家笛》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亲爱的咪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月亮的诗句——《菩萨蛮·梅花吹入谁家笛》(共含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亲爱的咪”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关于月亮的诗句——《菩萨蛮·梅花吹入谁家笛》

篇1:关于月亮的诗句——《菩萨蛮·梅花吹入谁家笛》

梅花吹入谁家笛,行云半夜凝空碧。

欹枕不成瞑,关山人未还。

声随幽怨绝,云断澄霜月。

月影下重帘,轻风花满檐。

篇2:关于端午节的诗句——《菩萨蛮》

《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满江红?端阳前作

(不详)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

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

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

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

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

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

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

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菩萨蛮》

【宋】 陈与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

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菖蒲。

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

对景承欢宠。

何日玩山家。

葵蒿三四花。

篇3:关于端午节的诗句——《菩萨蛮》

菩萨蛮 [宋] 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

五日·选一(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篇4:菩萨蛮温庭筠诗句赏析

菩萨蛮温庭筠诗句赏析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打扮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孤独忧伤的心情。开头两句是写她退了色、走了样的眉毛、额黄和凌乱的头发,是隔夜残妆。三四两句写刚起床时“弄妆”,用一“懒”字、一“迟”字由人物的外表进入人物内心的描写。下阕开头两句写妆成之后的明艳,极写其人之美。最后两句写穿衣时忽然看见衣服上有新贴的“双双金鹧鸪”,到此,全词戛然而止。

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动态。这二句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鲜明的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颜色。“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或以为画上金碧山色有所脱落,或明或灭,以见久别后闺中萧索之象。此二说均可通,后者意蕴较深,而前者景象鲜明。“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也鬓发轻扬之状。“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的时间过程。这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的脸腮。

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行动。“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懒起”即懒懒地起来。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弄妆”谓妆扮时频繁反复做弄。“迟”字总承“弄妆”与“梳洗”诸事。在这二句中,主人公娇慵之状宛然可见。

下阕写其人之继续活动。“照花”二句写其对镜簪花。于客观地描写人物活动中,暗寓其人对镜时自赏自怜之意。自赏:人而如花;自怜:盛年独处。此“花”当于插于发髻之饰物,非喻人面。从次句之花而并提可知。前后镜对照,脑后发髻簪插之花映于前镜,乃与镜中人面将相辉映,其人之容色光丽可想。最后二句写其梳妆后穿着衣服,不写动作,但点出主人公眼中的衣上彩绘--金线绣的一双双的.鹧鸪。试想她满怀心事,懒洋洋地勉自梳妆罢,刚要着衣时,而入眼的乃是“双双金鹧鸪”,则其情当如何堪!

整首词通过写这女子从起身梳妆到妆成着衣,并没有明显地从正面写这女子的心情。但是,读者从结句“双双金鹧鸪”的“双双”二字上可以领会作者的寓意。作者运用用反衬的笔法,“双双”二字反写这女子的孤独,看见衣服上的“金鹧鸪”都是双双对对的,就使她触景生情,自怜孤独。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双双”二字,它是上阕的“懒”和“迟”的根源。

本词写法上有其特点:

其一是作者只是在生活的片段过程中,选取最具有特点的动态或物象,略加勾画,省云彼此间的表面联系,如首句仅写床周屏风的景色,而略去这景色所依附的屏与榻,次句只是突现出一个睡起的女子面貌,其他一切事物都隐藏在可感触的暧昧之中,两句合看,即可依据已勾勒出的形象加以想象补充,构成一幅完整的“晨闺”图画。

其次是表情隐蔽,作者只是对人物动态及有关景物作客观描绘,但于其中微露或暗示人情,给读者尽多的想象体会余地。

至于辞藻浓丽,更是温词的普遍现象。因此种种,常使读者感到晦涩,然如细心玩索,得其艺术匠心所在,当更觉情味丰腴。

篇5:关于七夕的诗句——《菩萨蛮·七夕》

《菩萨蛮·七夕》原文

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急雨洗香车,天回河汉斜。

离愁千载上,相远长相望。终不似人间,回头万里山。

《菩萨蛮·七夕》赏析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一个古老的神话,《诗经·大东》就有了织女与牵牛两星分居银河两旁的叙述。到《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形成了故事的大致轮廓。以后在《岁华纪丽》、《尔雅翼》及六朝梁殷芸《小说》(《月令广义》引)等书中,关于这个神话的记载渐趋完整。到近代,流传于民间的,更是丰富充实,积极健康,成为脍炙人口的一则古代神话。由于这个神话在诸书中一般是以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只能在一年一度的七夕靠鹊桥相会,终究被蒙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因此历代文人经常借这个神话故事来抒发离愁,陈师道的这首《菩萨蛮·七夕》也并不例外。

词的上片写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起句:“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是说平日牛郎织女在天河两侧,不得相见,“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只有到了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由乌鹊架桥,在天河相会。“东飞乌鹊西飞燕”,状乌鹊和燕纷纷前来架桥的忙碌场景,这也是让牛郎织女克服“盈盈一水”的阻隔而相会聚首的唯一条件。经年不见,只能隔河对泣;此时相逢,相见自然恨晚。“急雨洗香车,天回河汉斜”,衬托了两人盼望见面的急切心情,也隐含了历经劫难的艰苦历程。香车,泛指古代贵族妇女的专车,梁孝元帝《车名诗》:“佳人坐椒屋,按膝对兰薰,绕砌萦流水,边梁图画云,锦色悬殊众,衣香遥出群。”这里指织女所乘之车。河汉,即天河,《广志》:“天河曰银汉,又曰银河,亦曰天汉、天津、绛河、明河。”

下片以“离愁千载上”换头,抒发天上“不似人间”的感喟。牛郎织女的悲剧,其核心是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千载悠悠,离愁绵绵。远隔天一方,“相远长相望”,这是何等的憾事。但是,“相远”犹能“长相望”,“人间”却“回头万里山”,连“长相望”亦不得,这种“终不似”就显得越加沉痛了。得到这个结论以后,“回头万里山”,对坎坷不平的人间,一种夹杂着钦羡和惆怅的复杂心情不免油然而生。据《宋史》载,陈师道“高介有节,安贫乐道”,平时常“终日不炊”,死后由友人“买棺敛之”。这首词作,作者恐怕也有借天上的牛郎织女的悲剧来衬写人间无数悲剧的意思。

《菩萨蛮·七夕》作者介绍

陈师道(1053—1101)宋代诗人、词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别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宋哲宗年号,公元1086—1094年)时,由苏轼等推荐,为徐州教授,后历任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家境困窘。“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有《后山先生集》,其词集为《后山词》。

菩萨蛮温庭筠课件

温庭筠菩萨蛮意境

温庭筠菩萨蛮欣赏

菩萨蛮原文翻译

温庭筠菩萨蛮意象

菩萨蛮温庭筠朗诵

菩萨蛮温庭筠课文

菩萨蛮辛弃疾拼音

改写菩萨蛮的作文

李清照菩萨蛮阅读答案

关于月亮的诗句——《菩萨蛮·梅花吹入谁家笛》(通用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关于月亮的诗句——《菩萨蛮·梅花吹入谁家笛》,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