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苏轼词作鉴赏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Yulia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菩萨蛮苏轼词作鉴赏(共含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uli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菩萨蛮苏轼词作鉴赏

篇1:菩萨蛮苏轼词作鉴赏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篇2:菩萨蛮词作鉴赏

菩萨蛮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

《菩萨蛮·楼头尚有三通鼓》是北宋词人孙诛的一首词作品。

【原文】

菩萨蛮

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上马苦匆匆,琵琶曲未终。

回头凝望处,那更廉纤雨。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

【赏析】

起首“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摧人去!”这两句是牢骚话:刚刚二更时分,城楼上还要敲三通鼓才天亮,何必这么死命地催人走呢!据宋洪迈《夷坚甲志》卷四,翰林学士孙洙某晚正太尉李端愿家欢宴,有美女侍妾奏乐助兴,恰逢此时朝廷宣召,心下不愿,故出怨语。“何须抵死催人去”就是本此而发的牢骚。说:“尚有三通鼓”,而不说已过二更,表示离天亮还早,希望多玩一会儿。但留连不舍之意横遭阻抑,自然转化为憾恨之情。“抵死”,犹言死命、拚命,形容竭力。对于皇帝宣召,竟是如此不情愿,可见这夜宴是何等令人留恋。“上马苦匆匆,琵琶曲未终”,一边匆匆上马,一边却还恋顾那美妙的琵琶声,深以未听到曲终为憾。琵琶的诱人魅力来自那位弹奏的女子,言外蕴含着对其人的深情眷恋。然而迷人的女乐,终究抵不住皇命的催逼,他只得无可奈何地上马离去了,但那声声琵琶似乎一直萦绕耳际。上片四句,一气流注,节奏快速,皇命催人、刻不容缓的气氛顿出,从而反衬出词人不愿从命而又不敢违命的矛盾感情。

过片写主人公恋恋不舍,人虽已上马,心尚留筵间,一路上还出神地回头凝望。但马跑得快,老天更不凑趣,又下起蒙蒙细雨,眼前只觉一片模糊,宛如织就一张漫天的愁网,连人带马给罩住了。“廉纤雨”,蒙蒙细雨。“无边丝雨细如愁”,这廉纤细雨,既阻断了视线,又搅乱了心绪;借景语抒情,情景凑泊而有酝藉之致。“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玉堂,翰林院的`别称。玉堂供职是作者平时所自以为宋宠的,此夜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无聊和索寞。从一个充满美酒清歌的欢乐世界,硬生生地被抛到宫禁森严的清冷官署,其懊丧和恼恨可想而知。“玉堂今夜长”,大有长夜难捱之感。对照开头“城头尚有三通鼓”,同时对于时间的感受,竟有如此不同的心理变化。这一起一结也自然形成两种情境的鲜明对比,使这首小词首尾相顾,有回环不尽之妙。

【作者介绍】

孙洙(1031-1079)字巨源,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北宋皇祐元年进士,授秀州法曹。迁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熙宁四年,出知海州,元丰中官至翰林学士。元丰二年卒,年四十九。《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著有《孙贤良集》,已佚。《全宋词》录其词二首。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篇3:菩萨蛮鉴赏

菩萨蛮鉴赏

玉龙细点三更月,庭花影下余残雪。寒色到书帏,有人清梦迷。 墙西歌吹好,烛暖香闺小。多病怯杯觞,不禁冬夜长。

这首抒情小令在《于湖居士文集》、《全宋词》诸选本中有几处小异,现从《全宋词》。

上片开头二句奇特,直写深更明月和空庭残雪,虽未写及人,却把人的内心世界活动留给了读者去想象。“玉龙”,传说中的神龙,诗文中常常代指飞雪。“三更”,午夜。今夜有月,不可能下雪,所以,这里的玉龙是指龙形的漏壶,即刻漏、滴漏,古代利用滴水多寡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细点”,全句关键所在,时间一点一点地滴漏着,词人的情感也在一点一点地迸发着。夜深人静,月映庭院,花之疏影和雪之残照相互衬托,其景其情唯有身临其境方能感受。这里道明正当人们深夜熟睡之时,词人却在为某种痛苦而备受熬煎不得入睡,独对空庭残雪深有感触。故下二句转向写人,不啻是脱口而出,交代有序有致。“书帏”,犹书斋。“清梦”,美梦也。这里由仄韵换为平韵,情调亦由紧促转为低沉,词人抓住《菩萨蛮》平仄递转这一格律特色,巧妙地写出了作者的情感起伏。“寒色”之“色”,用词极妙。上句一直写的是景色,这时随笔就着月色由中庭跟进书斋,想必在此寒冬之夜,许多书生正沉迷于美梦之中。有人沉迷美梦,有人感慨难眠,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比,具有极强的'色彩冲击力和情感撞击力。

下片继续转换平仄,抑扬顿挫,进而生发感慨,淋漓尽致。“歌吹”,歌声和乐声。“香闺”,青年女子的内室。这两句再由着月色推移和心情起伏,从男子书斋写到女人闺阁。庭院西首闺房内香烛温暖,歌乐欢喧,词人通过这再一次的强烈对比,更进一步刺激夜不能寐感伤。至此,我们不由想起唐陶翰的“乍使香闺静,偏伤远客情”句(《柳陌听早莺》),以及唐温庭筠的“并起别离恨,思闻歌吹喧”句(《旅泊新津却寄一二知己》)。“多病怯杯觞,不禁冬夜长”,直言感伤,读来凄然。结束这两句,脱自宋苏轼“少年多病怯杯觞,老去方知此味长。”(《次韵乐着作送酒》)张孝祥曾经写过“见说墙西歌吹好,玉人扶坐劝飞觞”(《定**》),这是欢快之情。而此时尽管还写“墙西歌吹好”,却不得不申明自己多病,不堪忍受漫长冬夜寒侵,不敢再对酒畅饮了,这是凄苦之情。

作者写这首词的目的,在于自抒郁愤,全词虽无壮怀激越之语,却情真意切。该词艺术上也有一个鲜明特点,即通过两次强烈对比写出作者自己的无比感喟。上片用“更月”、“花影”、“残雪”等寒色,写出夜不能寐之人与沉迷美梦之人的对比,这是一种静观和静思;下片则用“歌吹”、“暖香”、“怯杯”等词句,写出冬夜多病之人与香闺歌吹之人的对比,这是一种动感和动悟。全词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实在是淡语有深致,白描见功夫。该词与贺铸《子夜歌?三更月》有异曲同工之妙:“玉龙细点三更月,庭花影下余残雪。”;“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篇4:菩萨蛮(词)

烟波雾雨纱吹絮,

弥天落花池中舞,

碧水诣珠帘,

滟草漂无处。

湖心亭晚照,

映脸斜阳露,

叶语寂风古,

梦兮遥醉湖。

初三:陈明轩

篇5:《菩萨蛮》杜安世词作的鉴赏

《菩萨蛮》杜安世词作的鉴赏

【作品介绍】

这首闺怨词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含蓄委婉,独具特色。这首词格调清新自然,情真意切,运思手法颇得民歌风韵,有语浅而意深之妙。

【原文】

菩萨蛮

游丝欲堕还重上,春残日永人相望。花共燕争飞,青梅细雨枝。

离愁终未解,忘了依前在。拟待不寻思,则眠梦见伊。

【赏析】

起笔“游丝欲堕还重上”,词人就抓住空中飘摇不定的“游丝”来大做文章,是颇具匠心的。“游丝”,也就是“睛丝”、“飞丝”、“烟丝”,是一种虫类吐出的极细的丝缕,飘浮空气之中,如果天气睛朗,阳光璀璨,有时还可发现这种“游丝”空中闪着水晶般透明的耀眼的光泽。作者通过这一细微的事物反映出痴情少女内心的微妙的波动,反映出这位少女对春天、对青春和对生活的热爱。此词“游丝”一句,含蓄曲折,一语双关。它表面上似写景,实际却写少女的心境,用的是“谐音隐语”手法。词里“游丝”,正是有意与“相思”的“思”字双关。这一句形象地说明,少女的相思之情跟天上飘飞不定的“游丝”一样,一忽儿,像是要坠落下来;一忽儿,又扶摇直上。刚刚平静下来的内心,也因此卷起了感情的涟漪。这不仅增强了词的韵味,同时它还把词中的景、事、情串接一起,使全词意境和谐完整。

第二句:“春残日永人相望”。说此情况下,“相望”的时间也随之增长了。“春残”,点明季节,春归而人未归。“日永”,白昼廷长。“花共燕争飞,青梅细雨枝”二句是对“春残”的补充,同时,它又是“人相望”的必然结果。虽然这位少女“相望”的是“人”,但因“人”千里之外,可望而不可及,她所能见到的便只能是落红伴着双飞的紫燕纷纷飘坠,是被雨滋润过的'梅枝上的青青梅子。这两句还兼有映衬与象征作用。花落春归,燕已飞回,而人却杳无归期。

过片“离愁”二字,很自然地成为上下片转折过渡的关键,并具有画龙点睛的妙用。“离愁”与“游丝”上下呼应。“离愁”因有“游丝”的映衬而显得鲜明具体,“游丝”以“离愁”为内涵愈加显得充实。因之,即使相望很久,都未能冲淡她的“离愁”,故曰“终未解”。不仅如此,词人还补足一句:“忘了依前。”“忘了”二字之下省略了一个宾语,即末句的“伊”。即使你想方设法去忘却他,可他还是跟从前一样,清清楚楚地再现于你的眼前,再现于你的心头。

接着又写了两句:“拟待不寻思,刚眠梦见伊。”以申明此意。“不寻思”即“忘了”,“梦见伊”即“依前”。作者不是正面表达她渴望与所思之人梦中相会,而是以“拟待不寻思”先跌一笔,再以“刚眠梦见伊”点出正意,来一个否定之否定,运笔新奇,因而就更引人入胜。

【作者介绍】

杜安世,北宋词人。字寿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载《杜寿域词》一卷,谓“京兆杜安世撰,未详其人,词亦不工”;列于张先后、欧阳修前。黄升《花庵词选》云:“字安世,名寿域”。有陆贻典校本《杜寿域词》。《四库总目提要》卷二〇〇谓其词“往往失之浅俗,字句尤多凑泊”。

篇6:苏轼《鹧鸪天》词作鉴赏

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

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篇7:苏轼少年游词作鉴赏

少年游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笎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篇8:水调歌头苏轼词作鉴赏

水调歌头苏轼词作鉴赏

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年代:宋

体裁: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 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 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 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 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 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作者小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 《菩萨蛮·西湖》译文及赏析

《南歌子·游赏》苏轼词作鉴赏

词作鉴赏:浪淘沙

《沁园春》苏轼词作鉴赏(孤馆灯青)

菩萨蛮温庭筠课件

温庭筠菩萨蛮意境

温庭筠菩萨蛮欣赏

菩萨蛮原文翻译

温庭筠菩萨蛮意象

菩萨蛮温庭筠朗诵

菩萨蛮苏轼词作鉴赏(通用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菩萨蛮苏轼词作鉴赏,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