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菩萨蛮阅读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kyg2008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李清照菩萨蛮阅读答案(共含11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yg200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李清照菩萨蛮阅读答案

篇1:菩萨蛮李清照阅读答案

菩萨蛮李清照阅读答案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①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①沉水,即沉香,一种名贵的香料。

题目:

①请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2分)

上阕: 下阕:

②有人认为,末句的香消酒未消的两个消字用得好。请简要说说理由。(4分)

③简析本词的主要艺术手法。(4分)

参考答案:

①能力目标:理解、概括诗词内容。

参考答案:早春之喜 思乡之愁 (1点1分 共2分)

②能力目标:准确理解诗词用字。

参考答案:消:消散。睡卧时所烧的`熏香已经燃尽,香气已经消散,说明已过了长长一段时间,但作者的酒还未醒,可见醉得深沉;(1分)醉深说明愁重,(1分)愁重表明思乡之强烈,(1分)对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的谴责。(1分)

③能力目标:比较准确地分析诗词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对比手法(乐景衬哀情)(1分)上阕写早春时天气的暖和和词人欢欣的情绪,衬托下阕愁思深重,借酒浇愁,(1分)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1分)和对统治者的不满。(1分)

篇2:李清照菩萨蛮阅读答案

李清照菩萨蛮阅读答案

【原文】

菩萨蛮①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闽。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问题】

11.阅读上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4分)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2分)

(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1.(1)运用双关手法,点明早春的季节特点(天气微冷)及词人的凄凉心情,是词人思乡的情感触发点(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2)思乡之情(思念亲人),亡国之恨(对朝廷的`不满、对时局的担忧)。

解析:(1)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完成时,根据题意,应抓住题干中的“微寒”一词,所以应从写作手法或修辞手法人手。(2)此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把握。答题时,应思考为什么酒拳消,同时,注意题干中的“哪些”以及此题的分值。

篇3:李清照《菩萨蛮》阅读答案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菩萨蛮·咏梅

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娥寒初透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

(1)朱词“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一句在表达上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答:这一句运用比拟的写法,赋予“梅花”人的情感,(2分)作者似乎埋怨花不知人,实则表达了词人渴望理解的心境。(2分)

或:这一句运用对比的写法,(1分)花依旧与人变瘦对比,“人怜花”而“花不知”对比,(2分)突出了词人的幽思寂寞之苦。(1分)

(2)两首词都描写了早春景色,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李词表达的是由早春明媚的春光引发的思乡怀人的故国之思(2分),朱词表达的是因早春梅花而兴起的孤独寂寞的身世之感。(2分)

对比赏析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上片写作者早春日里用醉酒浓睡来开解浓重的乡愁的情景,下片写她除了神经受到麻醉否则是不会忘记故乡的愁苦心绪。全词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构思超妙。

《菩萨蛮·咏梅》这首词,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质。作者在词中以梅花自况,直接和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以及对美与生活的热爱。

篇4:李清照《菩萨蛮》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

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18.下面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一项是

A.“背窗雪落炉烟直”,写出了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升起了一缕炉烟,以窗外的雪花作室内香烟的背景,匠心独运,描绘的画面给人以静而美的印象。

B.从“残云碧”到“凤钗明”到“曙色回牛斗”,既表明空间从狭小的居室到寥廓的天宇以至枕边,也说明时间从薄暮到深夜,以至天明。

C.漏是指古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引申为时刻、时间;着一“催”字,似乎是一夜角声把晓色催来。

D.“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描写作者形容服饰,一个“明”字和一个“轻”字,看似愉快,却给人以哀愁的感觉。

19.赏析“归鸿声断残云碧”一句。

答案:

18.B

19.归鸿声断”、“残云碧”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景,那嘹嘹亮亮的雁声渐渐消失了,词人想寻觅它的踪影,可是天空中只有几朵碧云。渲染了凄清冷落的气氛。表达作者自己怅然若失的情绪和思乡之情。

篇5:菩萨蛮李清照阅读答案

菩萨蛮李清照阅读答案

《菩萨蛮》为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下片后二句与上片后二句字数格式相同。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平韵。菩萨蛮李清照阅读答案,我们来看看。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菩萨蛮·咏梅

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娥寒初透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

(1)朱词“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一句在表达上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答:这一句运用比拟的写法,赋予“梅花”人的情感,(2分)作者似乎埋怨花不知人,实则表达了词人渴望理解的心境。(2分)

或:这一句运用对比的写法,(1分)花依旧与人变瘦对比,“人怜花”而“花不知”对比,(2分)突出了词人的幽思寂寞之苦。(1分)

(2)两首词都描写了早春景色,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李词表达的是由早春明媚的春光引发的'思乡怀人的故国之思(2分),朱词表达的是因早春梅花而兴起的孤独寂寞的身世之感。(2分)

对比赏析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上片写作者早春日里用醉酒浓睡来开解浓重的乡愁的情景,下片写她除了神经受到麻醉否则是不会忘记故乡的愁苦心绪。全词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构思超妙。

《菩萨蛮·咏梅》这首词,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质。作者在词中以梅花自况,直接和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以及对美与生活的热爱。

篇6:李清照《菩萨蛮》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清照《菩萨蛮》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

⑴菩萨蛮:词牌名。

⑵日薄:谓早春阳光和煦宜人。

⑶乍著:刚刚穿上。宋方潜力《蕙兰芳》:“乍著单衣,才拈圆扇,气候暄燠。”

⑷梅花:此处当指插在鬓角上的春梅。一说指梅花妆。《太平御览》卷九七O引《宋书》,谓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自后有梅花妆。

⑸沉水:即沉水香,也叫沉香,瑞香科植物,为一种熏香料。《太平御览》卷九八二引《南州异物志》云:“沉水香出日南。欲取,当失斩坏树着地。积久,外皮朽烂。其心至坚者,置水则沉,名沉香。”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全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2)全词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充分表达词人情感的?

参考答案

(1)全词抒发的是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故乡何处是”一句直接点明了这种情感,而“忘了除非醉”则更是将这种情感表现得深沉真挚。

(2)词的上阕写初春的景色及词人的感受,是为下阕抒发思乡的悲情作反衬。“忘了除非醉”则直抒胸臆,说明这种思乡之情只有在醉时才能忘却。

译文

春风柔和,阳光淡薄,已经是早春的季节了。刚脱掉棉袄,换上夹层的青衫,我的心情很好。一觉醒来微微有些寒意,鬓上的梅花妆现时已经乱了。

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只有在醉梦中才能忘却思乡的愁苦。香炉是我睡的时候点着的,现在沉水香的烟雾已经散了,而我的酒气却还未全消。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南渡后眷念沦陷的北方故乡而作的。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徽钦两帝被金兵所俘。李清照南下江宁,她接踵遭际国破、家亡、夫丧、颠沛流离的种种不幸。词人在南方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内心郁积着国破家亡的无限苦楚。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词人为倾吐深重的故国之思和怀乡之情,写下了这篇《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赏析

根据这首词本身看来,很可能写于李清照南渡后。词中写的是一种思乡的浓愁,颇耐思味。当时是早春时节,天气温和,风光柔丽,女词人刚刚卸去冬装,换上夹衫,心情轻快而又愉悦。这是美好的大自然给词人心灵投上的一抹明亮的色彩。女词人睡起,感到几丝寒意,鬓上的“梅花”也已残破。上阕四句,委婉地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含蓄、朦胧、带有几分凄冷的心境和幽细的愁思;女词人先淡淡几笔轻轻拈出了春“寒”和花“残”这样的审美感觉,放在读者的心头,通过这种“微寒”之感和残破的“梅花”意象,巧妙地闪射出她心灵深处的某种不如人意但又难言的惆怅之感。一位心灵触觉极为敏锐细腻的`知识女性对良辰美景的复杂感触在这里已微露端倪。

下阕则波澜顿起,女词人将上阕曲折透露出来的那种凄清感和残缺美的底蕴一笔揭示出来:“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这实在是带着血泪的痛楚悲呼。她只能将一怀思乡愁绪诉诸杯中物。至此,读者已经明白了女词人心灵深处不安的原因;而上阕预先作为一种情感铺垫而悬垂的“微寒”之感以及那残破的“梅花”,也有了着落。

李清照在表达白己的这种思乡心绪时,很讲究笔法和技巧。全词风格婉约、含蓄,深沉、强烈的情绪并不施以浓墨重彩,却以清淡、省简的文字轻描淡写,情感表达得强烈而又有羁勒,陡然从心灵深处涌出,但随即又轻轻一笔打住,使这短短的一首小词在情感表达上产生一种起伏和跌宕,形成美感上的节奏。上阕的情感,一路平稳而冲淡,下阕劈头便是“故乡何处是”,使前面那一路冲淡的情绪顿起波澜。而上阕那种乍着夹衫的好心情到了下阕也陡然一变,跳到思念故乡的一怀愁绪上来。这种情感上的节奏和突变,无疑具有诗词创作和审美欣赏上的美学意义,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实在是女词人复杂、深刻的精神心理的真实显示。这首词相当深刻、有力地揭示出女词人灵魂深处的悲愤、不安和强烈的思乡情绪。细心的读者不难透过女词人深闺中的袅袅香雾、沉沉酒杯、昏昏醉意而窥见那颗与民族命运共存亡的崇高心灵。

篇7:菩萨蛮阅读答案

菩萨蛮阅读答案

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何处望归鞍?春云山外山。

梨花新月下,独自烧香罢。惟有梦相寻,惊乌啼夜深。

8.请结合对词的理解,谈谈“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妙在何处。(6分)

9.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阅读答案:

8. 用秋后萧疏的树叶来比喻心上人渐淡的情意,用田间飞舞的蝴蝶来比喻女子纷乱的思绪。(比喻1分,解释2分)两句构成鲜明对比(2分),将女子内心的幽怨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哀婉动人。(1分)

9.下阕融情于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手法1分)诗人借助梨花、新月、惊乌等意象,营造出凄清惨淡的意境氛围,女子夜晚独自在花下焚香祈祷,盼望远行的情郎归来,相思无果,只能在梦中找寻。(分析2分)把女子内心的幽怨和思念之情写得绵绵无尽。(情感2分,答出一种情感1分)

篇8:菩萨蛮阅读答案温庭筠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

①小山:1.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②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③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④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⑤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⑥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⑦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⑧罗襦:丝绸短袄。

(1)如果为这首词拟一个题目,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闺怨 B.梳妆 C.相思 D.送别

(2)请对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一句作简要赏析。(2分)

(3)曾经的.经历与该词中主人公的境况有相似之处的诗(词)人是( )(2分)

A.李清照 B.李贺 C.李白 D.李绅

参考答案:

(1)D

(2)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3)A

篇9:菩萨蛮阅读答案温庭筠

1.花面交相映化用了唐代诗人 的诗句 。(2分)

答:.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

2.简要赏析度的妙处。 (3分)

答:度,度过,纷披,描写了如云鬓发纷披于白净如雪的脸庞的情状;(2分)化静为动,富于联想与想象。(1分)

3. 简要赏析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两句。(3分)

答:最后两句运用反衬手法,(1分)以绣罗襦上的金鹧鸪的成双成对反衬美妇的孤独和寂寞。(2分)

赏析: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代表词作。此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词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篇10:菩萨蛮周邦彦阅读答案

菩萨蛮周邦彦阅读答案

菩 萨 蛮

周邦彦

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②。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①银河:天河。借指人间的江河。②浴凫飞鹭:凫:野鸭。鹭:白鹭。③浪发:滥开。

1.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拟人手法。作者说上天憎恨梅花滥开(开得茂盛),所以下起大雪封住梅花树枝,实则写出了春寒料峭(强调寒冷亦可),衬托出远在异地漂泊之人的凄寒苦楚。

或是:借景抒情(以景写情)。作者描写了梅花绽放之际,天降大雪。天气越发寒冷袭人,让远在异地之人倍感凄寒苦楚。(6分。手法2分,景2分,情2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自己在外漂泊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3分,漂泊+孤寂+思念)初春时节作者思家无奈路途遥;天降大雪更惹家人牵挂。(2分)(5分。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角度比较广,一般从最低层次的修辞手法入手,其次再从表现手法考虑,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出发。

题干指定分析“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这句的表达技巧,从修辞看是拟人的手法,“憎”、“封”字赋予了上天人的情感,写出了春寒料峭,衬托出了羁旅之人的凄寒苦楚。也可以答“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的情感,要根据诗歌描述的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根据意象、情感关键词等来揭示诗歌的情感。

诗歌开头句“浴凫飞鹭澄波绿”,野鸭飞鹭双双对对,暗含自己与妻子分离两地,羁旅他乡。紧接“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表达了诗人夕阳下登高,不知何处有自己乘坐的归舟,孤寂无奈涌上心头。最后两句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天气的寒冷,路途遥远,无法回家。归纳起来,诗歌情感大致就是孤寂、思念妻子、牵挂家人、无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理解诗歌题型答题方法

1.分点答题,点后例证。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诗歌鉴赏方法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2.就诗论诗,不枝不蔓。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泛泛而谈。

3.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等鉴赏术语,使答案显得更技高一筹。

做阅读题技巧顺口溜

浏览问题和背景,整体把握很从容;

确定区域定目标,圈点勾画细推敲;

回答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关键;

阅读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字词句意重语境,四不分离会贯通。

篇11:黄庭坚《菩萨蛮》阅读答案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1)本词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4分)

(2)本诗表达感情含蓄委婉,请结合下阕对此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4分)描绘了一幅春天烟雨迷蒙中(1分),草木生机勃勃(1分),渔翁醉眠桥

畔(1分)的闲适自得(1分)的图画。

(2)(4分)下闺抒情含蓄委婉。一方面借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表明自己对自然、田园的渴慕之情((2分);另一方面借问答收束全词,通过“君行到自知”含蓄地表达田园风光美好,向往归隐之意,意味无穷(2分)。

译文:

此词原有序云:“王荆公新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垒石作桥,为集句云:‘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戏效荆公作。”作者曾批评王安石作集句诗 是“百家衣”,以为“正堪一笑”(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后来不知怎么,自己技痒难禁,也效法王安石写了这首集句词。

菩萨蛮晏几道阅读答案

菩萨蛮温庭筠课件

温庭筠菩萨蛮意境

温庭筠菩萨蛮欣赏

菩萨蛮原文翻译

温庭筠菩萨蛮意象

菩萨蛮温庭筠朗诵

菩萨蛮温庭筠课文

菩萨蛮辛弃疾拼音

温庭筠《菩萨蛮》的阅读答案总结

李清照菩萨蛮阅读答案(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李清照菩萨蛮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