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你不知道的扬州习俗-七夕传说(共含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張可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你不知道的扬州习俗-七夕传说
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聚会的日子。一个古老而浪漫的民间传说,在每一年的这一天,再一次得到演绎和传承。古城扬州,除了传说,还有许多有趣而美好的习俗,请听几位老扬州为您娓娓道来。
七夕·说爱情
《荆楚岁时记》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民俗专家曹永森说,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大概起源于魏晋年间,对爱情的忠贞是这个传说核心的内容之一。
65岁的老扬州吴德祥说,小的时候就老人们讲过这个故事,脑子里就在想像牛郎和织女的样子,想像他们驾云而来,在鹊桥上相聚。“后来,长成年轻小伙,到了七夕这天,四处寻找葡萄架和瓜棚悄悄地躲着,倒不是真的要听牛郎织女情话,而是对美好爱情的一种向往。”
说到鹊桥,有老扬州认为,是喜鹊衔来的百索子搭建的。百索子,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来避邪给孩子带在腕上的五色彩线,家长要求孩子一直戴着,到了“六月六”这天,大人们会把孩子的百索子取下,扔在屋顶上。就是所谓的“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而这些五颜六色的百索子,晒了一个月后,就会被喜鹊一个个衔去,搭建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桥。
在扬州,与七夕有关的爱情故事还有秦观与苏小妹的传说。特别是千古爱情绝唱《鹊桥仙》,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揭示了爱情的真谛。曹永森说,事实上秦观并未与苏小妹结婚,是人们把有“才情”的秦观和“貌美”的苏小妹联系在一起,编出的浪漫故事。
七夕·乞巧
《真州竹枝词引》载:“七月俗名巧月,以七夕乞巧也。”曹永森说,乞巧的风俗由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作为天帝之孙的织女,聪明美丽,心灵手巧。在民间传说里,天空中变幻无穷的绚丽云霞就是她亲手所织。“于是就利用七月初七,她到天河边与牛郎相会的机会,求赐纺织布、缝衣绣花的技巧。由此便产生了七夕乞巧的习俗。”
“七夕最能体现中国妇女的勤劳美德。”74岁的老扬州陈金龙说,在他的记忆里,当晚,姑娘媳妇们要供上水果、茶食,梳洗干净后,按照长幼次序,祭拜织女,向织女乞巧。至于要乞什么样的巧,陈金龙说就是女人家必须要会的“洗衣浆裳,裁剪织补”。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女孩子会在七月初六这一天,将一半井水一半河水混合在一起,放在同一个碗里。再将碗放在外面的太阳底下,经过初六太阳的暴晒,水面上就会结上一层膜。放一根绣花针,或者一根斗蟋蟀的草在这层膜上,等到七月初七晚上,月光照在这根针或草上,并在碗底留下投影,这个投影也许会像一支笔,也许会像观音像……女孩子们就会由影子联想到自己的姻缘,推测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婚姻,自己的郎君会是什么样的等等。
陈金龙说,平时,都是外婆、妈妈教,到了七夕这天,就要把自己的技艺拿出来和同辈人进行比试。至今,陈金龙还记得老扬州的姑娘媳妇比试的是好几样——剪花样,滚袖口,打绒线,绣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比赛穿七孔针,谁穿得又快又好,就是巧姑娘,名气一下子就会传出去。”
吴德祥告诉记者,旧时大户人家的年轻女性到这天还会有一个巧艺比赛。“听母亲说,七月初,大户人家里,年长的、有经验的老年妇女还会有意识地对家里的年轻姑娘、丫环传授女红技艺。”
“乞到巧”的媳妇姑娘,会做出各种各样的漂亮的手工织品,扬州教场曾经的乞巧市由此而来。老扬州汪维国向记者回忆了乞巧市往昔的盛况。每年七月初一起,扬州教场便开始有乞巧市,非常热闹,老百姓特别是少女少妇们,把制作的绣品、花鞋、披风、帐幔、枕套、罗帕等拿到市场上来展示或出售,一些穷人家的妇女,日夜赶制一些细针线活,到乞巧市来出售,以此谋生。过去女儿家出嫁都作兴自己绣制一些花鞋、帐幔等,俗称“女红”,作为陪嫁之用,也好显示一下女孩的才华。
当然好多有钱人家的小姐,没有这方面本领的,就在乞巧市期间,上市场“淘宝”,北门吉祥庵的尼姑们专做这些针线活,在扬州很有名气,届时苏南、苏北的绣货商们也来赶市,大肆收货。至七夕前三天,整个教场,便成了乞巧市,市场上人头攒动,人山人海,非常热闹,确似一场热闹的庙会。附近得胜街、永胜街、教场街、辕门街大街上也是车马难行,成了人的海洋,满街上人流壅塞,至七夕夜方散。
“剪纸艺人张永寿先生生前曾与我的老师周蔚祖、孙龙父二位先生讲,当年他父亲的剪纸生意主要就靠这一季呢! ”遗憾的是,教场乞巧市在抗日战争以后便销声匿迹了。
此外,喜蛛应巧也是七夕的游戏之一,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扬州人把蜘蛛叫做“喜喜蛛”,以为“喜喜蛛”预兆着喜事,家中庭院的瓜果上有了蜘蛛网,也是吉祥之兆。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七月初七,女孩子会将许多手工织品放在一个盒子里,让蜘蛛爬到里面,或者自己捉一只放在里面,盖上盖子,等到第二天,如果蜘蛛在里面织出了一张网,则预示着自己以后会有一段美好的姻缘;也有的将盒子里的“女红”换成瓜果之类的东西,用同样的方法,如果蜘蛛也能在盒子里面结出网,则同样象征着将来会拥有美好的婚姻。
七夕·看巧云
因为传说天上美丽的云彩是织女亲手所织,所以七夕这天抬着看祥云也成了七夕风俗中重要的一章。家住南河下67岁的老人许丽芬老人许多年来保留着这个传统。“孩子的时候,七夕待在房里,妈妈就喊了,小大子,小二子,小三子,出来看巧云哦。”
许丽芬说,那时候小,看所谓的巧云,是看不出什么美不美的。而年龄大些的女孩子,尤其是想象力丰富、口齿伶俐的,会把云想象成各种动物、花草或其他吉祥物,得到旁人的啧啧称赞。我一直到长大了才知道,妈妈让我们看巧云,是期望我们姊妹几个能讨到织女的巧,将来能找到好婆家,过上幸福快活的日子。
陈金龙也有看祥云的记忆。他还给记者讲了一个看巧云的传说。这一天,妇女、姑娘或登楼眺望,或出户仰望,看天上的五色彩云而乞巧,俗称“看巧云”。“南天门大开,砖头瓦砾带回家,第二天变成金子。”
你不知道的扬州习俗-七夕传说
七夕·晒书
七夕前后,正是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也是各家各户忙晒伏的日子。晒伏,寻常百姓晒衣服,读书人家还会晒书。老扬州汪维国曾经专门撰文写了一个在“七夕晒书”的故事。
“嘉庆年间,有一位贡生叫汪中的,他蔑视晒书的习俗,因为在阮元家聚会时,受了点甘泉县令的冷落。七夕这天上午,汪中敞开肚皮,躺在四望亭东的通泗街上闭目养神晒太阳,亦谓之‘晒书’。这一天,县令惯例要到县学(即现在的西门街小学旧址)与诸贡生会面讲经,汪中横卧街心,老爷的轿子过不去,衙役们上前要他让路,他称今天是七夕,他正在曝晒腹中的圣贤书。衙役们赶紧禀报老爷,县太爷只好忍气吞声,打轿绕路去县学,这就是至今流传于扬州民间‘汪中晒书’的故事。”其实七夕晒书的民间故事不仅扬州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也讲到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七夕·拜魁星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七夕是女孩儿的节日,其实并非如此。曹永森说:“七月初七,还是魁星诞辰,因而有庆贺魁星生日的习俗,但仅限于旧时的文人,所以此俗影响不大,知其究竟者也不多,今人也很少知道此俗了。”
“魁”有“首”之意,古代科举考试中了状元就叫做“夺魁”、“抡魁”。旧时文人又认为北斗七星为文昌府邸,其第一颗星叫“魁星”。在盛行星象崇拜的古代,人们相信某星主某事,便把魁星当作主科考的神灵予以祭祀。
《真州竹枝词引》记载:“是日魁星诞辰,学人设供奎光楼下,曲径疏篱,海棠、蓝菊、鸡冠,秋色杂缀其间,亦有雅人深致……”其后又有竹枝词《魁星诞辰》云:“曲径疏篱斗晚芳,鸡冠秋色总文章。凭君一管生花笔,要与秋风战一场。”从这些史料记载可以看出,清代咸丰年间扬州仪征一带确有纪念魁星诞辰的风俗。扬州的四望亭, 原名“文奎楼”,后名“魁星阁”,就是明代江都县学前的“魁星阁”。
曹永森说,至于为什么把魁星生日定在七月初七,而不是其他日期,诸多史料中未见记载。不过,确定这一日期的用意也并不深奥。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地祭拜。姑娘们把七夕定为“乞巧”日,文人们能不受到启发吗?所不同的是,姑娘们是向织女星乞巧,而文人们是向魁星庆贺。其实,文人庆贺魁星生日的最终目的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向魁星乞求舞文弄墨之巧,以使自己科考夺魁,功成名就。
七夕·巧果人
几乎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对应的饮食风俗,七夕也概莫能外。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在我们扬州,称为吃“巧人果”。清代厉惕斋《真州竹枝词》中,有一首《巧果人》。“盛来食品极荒唐,饼饵都成骨相装。我客断非朱粲辈,如何人亦当为粮。”扬州学者丁家桐解读,巧果人是一种油炸食品,也就是扬州人常吃的“大京果”,不过是做成人形。厉惕斋写这首诗是带着批判调侃的意思的,朱粲是一位隋代农民起义的首领,也是一位吃人魔王。在诗中比喻朱粲,是说吃“巧果人”,如同朱粲一样,像个吃人魔王。
厉惕斋所述的“巧人果”就是七夕的饮食。他还写过:“茶食店制巧果人酥,以应时。”据老人回忆,“巧果人”是用麦面加糖,和水后捏成人形,再用热油像炸“京果”一样,制成香脆可口的食品,这种“巧果人酥”是祭拜牛郎织女星的供品,祭拜后,把“巧果人”吃掉,以示自己已经巧艺在身。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三候
古人以鸟来表征白露时节的'物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的时节。从春分时节的“玄鸟至”,到白露时节的“玄鸟归”,人们由燕子的迁来与归去中,品读季节的更替。
一候鸿雁来
鸿大雁小,自北而来南也,不谓南乡,非其居耳。
二候玄鸟归
玄鸟解见春分,此时自南而往北也,燕乃北方之鸟,故曰归。
三候群鸟养羞
三人以上为众,三兽以上为群,群者,众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此为群鸟把食物藏起来以备过冬。
福州:吃龙眼
白露之前的龙眼个个大颗,核小甜味口感好。当地人认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老话讲,不管是不是真正大补,有吃了就是补,所以福州人也延续了这一传统习俗。
太湖:祭禹王
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
温州:采“十样白”
浙江温州的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用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这“十样白”乃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与“白露”字面上相应。
南京:饮“白露茶”
爱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睐“白露茶”。白露茶泡水之后,有一种独特的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苏州:食鳗鱼
自白露这个节气起,老苏州人会吃些石榴、白果、梨等,养阴润肺;还会吃些鳗鱼(鳗鲡),因为鳗鱼这时最为肥美,当地有“白露鳗鲡霜降蟹”之说。
郴州:喝米酒
每年白露一到,郴州资兴一带的人们几乎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
那些你不知道的元宵习俗美文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四大名著《红楼梦》中对于元宵节的表述详尽其致:团圆饭(reunion dinner)、猜灯谜(guess lantern riddles)、观花灯(watch lantern)、放烟花(set off fireworks)……可惜的是很多古人有趣的习俗,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人遗忘了,这些被人遗忘的元宵传统,你想知道吗?
根据道教所言,农历正月的第15天又称“上元”“,英文为“Official of Heaven”,所以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又称“上元节”。
约会 Finding love
Some have dug into the festival' s origin and found that it was truly a romantic day as ancient Chinese girls grew up at home and hardly had chance to go outside to meet people. But the Lantern Festival was an exception. On that particular day, young women were allowed to go outdoors at night to see the lantern displays, offering them an opportunity to meet young men.
有人深扒元宵节的.渊源发现,在古代中国这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中国古代深闺之中的女孩很难外出见人。但是元宵节是个例外。在那天,年轻女子被允许晚上外出逛夜会,并有机会和男孩约会。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
迎厕姑(卜紫姑) Sciomancy/Planchette writting
厕姑又称紫姑,据说她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小妾(concubine),因遭人嫉妒于正月十五被人害死在厕所。被天帝怜悯的紫姑升天为神。于是百姓在这一天祭拜她,祈求丰收平安,卜紫姑又可以卜问来年农耕、桑织之事。
“正月望夜,迎厕姑谓之紫姑……”(《梦溪笔谈》)
打十番(Playing drums)
又称打锣鼓。大家子弟7-10人成组,每人配备乐器一件敲至天明(唱打交融 “drum-beating” and “dialectal singing”)。
“人行月中,音度水上,殊有清趣……”(《岁华忆语》)
请春酒(Spring wine)
南京旧时习俗。一桌新鲜蔬菜——多为刚发芽的农作物,招呼亲友品尝,为妇女老人庆祝,寓意祝福亲朋好友健康长寿,还有“天人合一”(Harmony of Man with Nature)的意思。
七夕小常识:七夕习俗你知道多少?
8月2日就是七夕了,大伙想如何度过呢?有男女朋友的和自己的另一半一起吃饭看电影?那单身的朋友们呢?是一个人宅家里捧着零食看电影还是出门做路边看过往的情侣秀恩爱呢?
其实单身的情侣们也不必着急,让我们多了解一些七夕的习俗后再进行一个真情告白,说不定可以获得一个意外的惊喜,即使没有意外的收获,也可以获得七夕节带给我们的感动。
七夕习俗一:穿针乞巧
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七夕习俗二:种子求生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称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七夕习俗三: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就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七夕习俗四: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
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七夕习俗五: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七夕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七夕习俗六:妇女洗头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七夕习俗七: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七夕习俗远不止这些,还有拜魁星、七姐诞、拜“七娘妈”等等。虽然各地习俗有些迥异,但是这么多习俗足够让大家快乐的度过一个美好的七夕啦!
在这提前预祝大家七夕快乐!
你不知道的七夕为题目的作文
感谢大家,依旧如约而至的陪伴。
趁着今天七夕节,有什么话就面对面说吧!
今天就是七夕节了,全世界都沉浸在秀恩爱的氛围中;今天我们不虐狗,就来关爱下那些单身或者异地的人儿吧!也许现在你是一个人,但是请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一个来陪你过七夕的;你不是没人爱,只是爱还没到。那些有人陪的小情侣们,今天就把所有的甜言蜜语都说一遍吧!趁着今天七夕,我们不矫情只深情。
说实话,轩言我很不喜欢过这个日子,因为我是七夕前两天出生的人;7月5日破蛋的孩纸,一个注定被人遗忘的日子;自小除了家人,就没人记得我生日;可是就连我父母,都会时常忘记。我妈是7月1日过生日,好像我们一家都和七月很有缘一样,只可惜我们都是有缘无分。
我没有一段恋情是熬过七夕的,要么就是七夕前分手,要么就是异地一个人过,要么就是冷战不联络,要么就是他压根就不记得有这个日子,或者根本没时间陪我过。总之,七夕和我八竿子都打不着。何况,它本来就是属于牛郎和织女的节日,我们只是顺便凑个热闹罢了。
我的手机卡,每个月有送240分钟免费通话,240条免费短信;不过我基本每个月都会还给中国电信一两百分钟的通话时长和一两百条免费短信。因为,我基本没几个人可以联络的;因为习惯了用微信和家人朋友聊天,打电话显得更多余和矫情了;更何况,也没几个人愿意陪你聊那么久;而且打电话还会动不动就尴尬,说不上几句就没话题聊了,然后沉默许久,直到一方挂断。
就算你有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的手机那又如何!如果连个煲电话粥的人都没有,还不是一件摆设。所以,趁着七夕,有什么话想说的,都统统说出来。
七夕,结婚需谨慎,考虑要周全。
牛郎和织女,毕竟只是个神话故事罢了。假设,他们生活在这个物欲横飞,诱惑多多的时代;他们是否还能恪守爱情,忠贞不渝呢?不一定!牛郎遇到的女人就那么几个人,他妈,他嫂子,然后就是七仙女和织女了,在这几个女人中,最漂亮的就是织女;他也许只是见色起意罢了!更何况,织女还是王母娘娘的外甥女;这么算的话,那就是七仙女的表妹,金枝玉叶,那他就是高攀白富美了。
所以,这和他们所谓的`伟大爱情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伟大的只是织女而已,下嫁给矮矬穷,还为他相夫教子,抛弃锦衣玉食的生活;最后,哪怕被囚禁在凄冷的牢笼里,也没有一句怨言。所以,牛郎和织女讲的是:屌丝如何逆袭女神,捕获女神芳心;然后天理天规难容,被所谓的门当户对的封建观念思想束缚,两人被迫分离;但是,两个不离不弃的坚持,感动上天,最后王母玉帝网开一面,给他们一年一次“探监”的机会。
一年只能见一次面的牛郎和织女,告诉了我们这个教训:爱情,不是完全自由的;结婚,不单单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三个家庭的事情。你原来的家庭,她原来的家庭,你们现在的家庭,你都得考虑清楚;在一起很容易,走下去却很难。
婚姻不是儿戏,不是你们想几时结婚就能几时结婚的,要考虑好后果,万事俱备了才去领证,思想不够成熟,物质基础不够扎实,可能只会造成一个个悲剧。
爱对了人,每一天都是七夕节;爱错了人,每一年都过清明节。
我还记得,之前网络上很流行的一句话:“爱对了人,每一天都是情人节;爱错了人,每一天都是清明节。”我在其基础上加以改良,得出了以下这句结论:“爱对了人,每一天都是七夕节;爱错了人,每一年都过清明节。”
为什么,我会这样理解呢?因为,爱对了人的话,每一天,都像是在过情人节一样的甜蜜和浪漫,而七夕节作为中国最出名的情人节,再加上明天就是七夕节了,以及我们都特别爱国;所以,我觉得在中国就应该用七夕节代替情人节。情人节本来就是西方的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那一对为爱献身的情侣,其实就和七夕节的含义差不多;为什么我们都只知道一昧的崇洋媚外,而忘了要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呢?
清明节,也是中国一年一度的特殊节日;你爱错了人,就像是每一年都要过清明节一样,每一年就只有这一天才会有人记起,才会有人打扰。我还喜欢这么一句话:“我的世界里,没有前任,只有亡夫。”既然,你都死了,那么我就大发慈悲的在每一年清明节扫墓的时候,顺便给你烧点钱,让你在下面还能有点钱约炮,让你还不至于饿死街头,不至于在没人理睬你的时候才想起我对你的好。
既然分开了,就没必要再时常念起,因为我们早已断了联系。
就算一个人过七夕,也要过得自在一点,过得开心一点。
你是否也曾和我一样,小时候无论过什么节日,都特别开心,就算那个节日和我们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也会很高兴。也许,是因为小时候的我们,都特别单纯,太无拘无束了;不用费心费力的想着怎么做好工作,也不用带上盔甲防备这样那样的流毒箭伤;所以,我们那时候的笑容,都如同漫山遍野的花儿一样烂漫。
今天七夕节,单身的孩纸们,下了班就早点回家,多买点零食,边吃边看剧,或者玩游戏看书都可以;另外也可以多看看深夜告白,把你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入选,我们会帮您分享给更多的人看到。
还有就是别自讨没趣出街了,外面情侣太多,免得一不小心又受到一百万点伤害了;微博微信空间也别刷了,免得一进去就被那一群秀恩爱的小情侣虐狗了;这个世界上的伤害太多了,能避免一点就躲开一点,你的玻璃心经不起一次又一次的创伤,再碎一次就成渣了。
其实,对于轩言我来说,一个人早就见多不怪了。比起你们,我更惨。我一个人过完7月5日的生日,然后又要一个人过七夕节;过完七夕节以后,又迎来7月14日这个银色情人节:爱侣互赠银制礼品,饰物的日子。传统习俗是用银戒订婚,戴在手上,作为甜蜜心情的见证。
我还记得,有人曾和我说过,2020年的农历7月7日,也就是七夕节那天,他会和我求婚,会让我成为全世界最美丽最幸福的新娘;只可惜童话经不起是时间的万般折腾,誓言也经不起残酷现实的重重考验;我们早已成为故人,早已没有关系。
也许两个人在一起过得挺好;但我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七夕节,就算一个人也请好好过吧!
为自己点赞,为生活分享。
请留下足迹,让我们知道你来过。
晚安好梦,我亲爱的你们!
晚安好梦,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
好消息:轩言唯美缔造空间等你来投稿
说出你的故事,让大家陪你一起喜怒哀乐。
预知更多详情,可关注公众号投稿。
作者:李翊轩言,原创“散文诗美体”撰稿人,郁蓝音乐人,情感治愈师;
爱好:写作、设计、视唱、策划、旅行、摄影……
轩言语录:让故事和你说晚安,让温柔陪你入梦乡,让音乐伴你静夜眠……
亲爱的,世界因你而美好。
★ 元旦节的习俗传说
★ 七夕节日习俗
★ 七夕的传说的由来
★ 七夕的习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