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红楼梦》背后的故事(共含7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双木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关于《红楼梦》背后的故事
曹雪芹(1715-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溪,《红楼梦》是他晚年的作品。曹家的祖上本是汉人,其远祖因被俘,很早就成了满洲正白旗的包衣(即家奴)。后其高祖曹振彦随清兵入关,立下军功,曹家开始发达起来。其曾祖曹玺的妻子当过康熙的保姆,而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因此格外受康熙恩宠。三代四人担任江宁织造前后达六十余年。江宁织造名义上是为皇室管理织造、采办宫廷日常用品的,但实际上是皇帝派驻江南、督察军政民情的心腹。曹家几代世袭此职,控制着江南的丝织业,且康熙六次南巡,便有四次由曹家接驾,并以江宁织造府为行宫。其显赫富贵可见一斑。曹雪芹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种家境中度过的。康熙死后,曹家在激烈的宫廷斗争中败落下来,家产被抄没,全家迁回北京,子弟们逐渐沦落到社会底层。曹雪芹本人也困顿潦倒,常常要靠卖画才能维持生活。晚年,他流落到北京西郊的一个小山村,生活更加困顿,甚至到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因爱子夭亡,伤感抑郁,不到50岁就一病而亡。死后,只有壁上琴剑,案上残稿,靠朋友资助才草草殓葬。
曹雪芹经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使他熟悉贵族阶级的日常生活,又比较清醒地看到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同时,曹家又以文采风流闻名,曹寅能诗能词,又是名藏书家,还主持刊印过《全唐诗》,这种风雅传统使曹雪芹自幼受到文化艺术熏陶,为他的创作打下生活和知识基础。
今通行的l20回本《红楼梦》,后40回一般认为高鹗所续。《红楼梦》以其独到的笔墨对封建社会末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剖。作品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为中心,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衰亡的背景上,描写贵族之家贾府家庭内外多种复杂矛盾,揭示封建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从而显示出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宝、黛爱情的产生和发展,展示出封建贵族阶级内部产生了具有叛逆思想的人,在他们身上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新思想,构成了对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威胁,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所含的社会内容是十分深广的。
《红楼梦》艺术成就
《红楼梦》表现生活,生动真实,平凡而不肤浅,细腻而不琐碎。像贾府这样的贵族大家庭,迎来送往、婚丧嫁娶、结社吟诗、赏月观花、争气斗口是司空见惯,而在描写这平凡习见的事件里却显示出它的深刻含义。如元妃省亲时的大观园题诗,从生活事件看它只是一种应酬,但从这次大诗会却表现宝、黛、钗等人不同性格和贾府的阔大排场。
塑造出众多的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贾政、贾赦同是兄弟和官僚,尤二姐与尤三姐是一母所生的姊妹,袭人与晓雯同是奴婢,他们的性格并不一致。曹雪芹塑造人物采取多层次多角度描绘。如贾母,她是典型的贵族夫人,但又怜老惜贫,她的地位至尊,但在儿孙面前并不板起脸孔,而是有说有笑。她纵容儿孙淫乱,但对男女间自由恋爱又表示反对。她不是一个简单的以维护封建礼法的老顽固面目出现。
前人多采用单线或复线式结构,而《红楼梦》采用多头复线式网状结构。《红楼梦》以宝、黛爱情和婚姻悲剧作为作品的主线,结合贾府的衰落和众多青年女子的不幸等其它线索,组合贾府复杂多变的生活场面。从纵的发展角度说,它利用贾府存在的多种内外矛盾,作为情节发展的动力,让所写的事件各有其前因后果,一个事件的原因即前一事件的结果,前一事件的结果又成为下一事件的原因。如三十二回“宝玉挨打”,在这之前则有金钏儿之死、结交优伶事件,这两个事件是宝玉挨打的重要原因,而在宝玉挨打之后,又引起黛玉、宝钗、凤姐等人的探伤,这样一步紧随一步,逐步形成高潮。
《红楼梦》的语言成熟优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人物对话具有高度的.个性化,从中可以看出人物各自的出身、经历、社会地位和文化教养,如凤姐说话尖酸刻薄,粗俗虚伪,干脆果断,一看即知出自她之口。写景状物的语言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如宝钗扑蝶、晴雯补裘、湘云醉卧芍药裀,不仅画面美丽,而且人物神态活灵活跳。
《红楼梦》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古典长篇小说。以其深刻的反封建思想内容,鼓舞人们反封建主义束缚,追求新的理想。也给后世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和创作题材。在清代单是咏叹《红楼梦》人物和故事的诗词即达3000多首。现在《红褛梦》又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出现在银幕和荧屏上,曹雪芹本人也被当作小说的主人公写进小说。
《红楼梦》--医德高尚的曹雪芹
据著名民间艺术家孔祥泽老先生说,20世纪70年代初和吴恩裕(《红楼梦》研究专家)先生去白家疃访问,曾听一位村民说:当年前山(指香山)旗里有位大夫时常过来给穷人看病不要钱,每次来都在南边山根一间空庙临时借来桌椅给人看病,后来这位大夫搬到桥西住,有了家看病的人方便多了。一次舒成勋先生曾对孔老说,在蓝靛厂原有多家药铺,曹雪芹经常到这些药铺给病人抓药或配药,这些药铺的名字舒老都一一记得,并说给孔老听,遗憾的是孔老当时没有记下。
孔老还说:雪芹因医术高明,为不少的人治愈了病,一些有钱人的病被雪芹医好了后,常常要买些东西送于雪芹,以报雪芹医病之恩。雪芹往往告诉这些人,你不要给我买东西,你的钱先留着,一旦有病人看病,抓不起药,我让他找你,你把他的药钱给付了,这不是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解除病痛吗?就这样雪芹为许多贫苦的百姓,治愈了多种顽症,人们交口称赞雪芹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看来,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贯做好事。雪芹为西山百姓医病,不要钱,甚至为贫苦的百姓采药,出自于雪芹对西山百姓的爱,百姓口中、心中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证明。
红楼梦的背后历史知识
《红楼梦》传世以来,大家都说它不是一本单纯的小说,正如清代乾隆时期的进士戚廖生在《石头记》的序里所言,《石头记》之书,“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感叹作品如稗史小说中的残人司马迁盲者左丘明在世而作,因为“真事隐”、“假语存”,人们都极力寻找着其背后的东西,索隐派努力寻找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考证派掘墓挖坟去找曹家“本事”,归根到底,也可以用“历史”来涵盖。
历史,像是远古射出的手电,永远不会有绕弯或者回头的光束。然而,把历史以文字的方式记载和传承过程,却是多元的,我们叫做这些文字为史书。可怜的是一些人,竟然把史书也当做开弓不能回头箭。见闻的狭隘,知识的匮乏,以为史书也是一成不变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其实,史书的分类是最基本常识,有纪传体,如《史记》,有国别体如《战国策》,有编年体如《左传》、《春秋》,值得注意的是一种罕见体例,叫做“纪事本末体”,如创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如果连基本的史书分类都搞不清,就一个劲去喊《石头记》是史书,那就笑话百出了,近来,人们开始认知《红楼梦》确实隐藏一段清人不让书写的历史,有人就打着“历史”口号,要欺师灭祖自成一派,呼风唤雨之下,也有不少响应者,一面把每个人物与历史人物捆绑,一面牵强附会把小说故事情节生搬硬套去解读自己都一无所知的历史。请问这些人,你知道《红楼梦》背后的历史,是什么体例?连基本体例还没搞清楚,也敢出来说历史讲红楼?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小说,是艺术作品,小说就必不可少的要素,人物与情节,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过程,巧妙把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抽象为小说元素,把不便书写的历史,化作流畅的琐杂的家族生活而作为小说的情节进行铺设的,因此,要是以时间顺序来记载历史,是不可能实现塑造流畅的故事情节的,所以,即便读者发现作品中,存在惊人的历史,那也就是你发现的一段,也许与其他情节的“历史”根本不会对接或者关联,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红楼梦》背后的“历史”,绝不是“编年体”!
正因为不是“编年体”,小说把最为重要的一些历史事件能巧妙汇聚在一个舞台,而因为不同历史事件的浓缩,人物在演绎对应故事情节时,随时都会转化自己的角色,作者要表达的某个历史人物立马附身,所以小说人物,时而像历史上的`某人,时而又像另外某人,不同情节,承担不同的表演任务。传统那种把人物与固定历史人物捆绑的索隐的做法,如果不调整,必将走向荒谬。例如,在流传的《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中,黛玉之死情节,吸收的是历史上甲申之变,但是把整个小说中的黛玉当崇祯去理解,黛玉塑造当成崇祯传去生搬硬套,那么就远离了对《石头记》的正确认识道路。甚至得出,截止黛玉之死,前面回目就是明末故事,后面就是清初,如此荒唐而无知的划分,犹如壤蚁看山,井蛙论海。因为这些人连历史的基本体例都没搞懂,还四处张扬,未免不知天高地厚了。
《红楼梦》背后的历史,是明末清初为背景的小说,这段历史,作者以罕见的“纪事本末体”灵活运用的,所谓“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大纲,各种事件组合成书,每个事件都有独立的时间与空间,这就是《石头记》为何是12个九回形成108回体系的根本。每个九回都是一个独立体,彼此串联照样,靠的是作者巧妙的构思与过度。
原来,《红楼梦》中的历史,是这样写!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再去解读,也许你会发现更多,而且每一个发现都会比一味的原型说、本事说更接近作者构思。
《红楼梦》背后的曹雪芹作文
《红楼梦》,说它是中国文学小说史的巅峰,都一点不为过。而作为一部巅峰之作,它的作者,就更是了不得了。
我们都知道英国文坛有一位巨匠,莎士比亚,他一生啊,写了37个剧本。作为一位全世界公认的大文豪,在这些剧本中,他一共塑造了400多个人物。而曹雪芹的一部《红楼梦》里,就包括了600多个人物形象。所以说,曹雪芹因为一部《红楼梦》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我想这是没有人可以质疑的。
也许可能很多人都想过,曹雪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才思呢?
其实啊,曹雪芹,原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就是说,雪芹这个号,是他自己想出来的。他本人是生于南京,13岁的时候迁回北京,他们家其实非常非常地厉害,出身清代内务府的正白旗世家,这在当时,是十分受皇上的信任的。所以曹雪芹在自己前边的很长一段时间,过得都是十分富庶的生活,以至于我们都能明白了,曹雪芹能写出这样一部创世奇书,其实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大家想想看,曹雪芹如果没有这样足够的物质条件以及写作的资本,他是写不出这样一本颇为后世追捧的好书的。
曹雪芹他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还是诗人,还是厨师,还是画家……我们来看,诗人,在《红楼梦》中有出现所有的'诗句,那其实全都出自曹雪芹的手笔。画家,说到画家,就不得不来说一说大观园,好个大观园,我们现在的大观园之所以能够被复原,就是因为曹雪芹在书中把大观园整个的架构的细致内容描绘地如临其境。还有很多值得一说的,就总结成一句,说《红楼梦》就是一本百科全书,一点都不为过。
回过头来想想,曹雪芹真的特别伟大,一部《红楼梦》在真正意义上更成了一种文化,以至于可以养活许多人靠从事研究《红楼梦》来生存,这本身,就是很有价值意义的事情,不是吗?
这也许就是《红楼梦》的地位会了不起的原因,它的作者,本身就很了不起,懂写作,懂画画,懂作诗,懂厨艺,细心,善谈,善发现……这样的一个人,写出来的故事,怎么可能会不好看?
在《红楼梦》一书出版后,我便买来读了这本书,读完脑海中不觉涌起了一些评议。
红楼泪
宝玉、黛玉之间的凄美爱情是《红楼梦》的主线。但宝玉却纠结于宝钗和黛玉之间,下不了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宝玉才发现自己爱的是黛玉,敬的是宝钗。本来感情大事是由自己作决择的,但由于宝玉 的长辈们插手,贤惠的宝钗成了最佳人选,在宝玉头脑不清的情况下,糊里糊涂便和宝钗拜堂成了亲。在宝玉和宝钗成亲时,可怜的黛玉忍痛割爱,烧了心爱的诗稿,消香玉殒,本来黛玉死后宝玉应该对宝钗好,但最后却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一段感情牵扯了三个人的幸福,也毁了三个人的幸福,这一切都是因为封建社会的婚姻理念,才酿成了这一悲剧。
论黛玉
黛玉是贾敏的女儿,在母亲去世后,她被贾母接进了贾府,此后便和宝玉结下了不解之缘。进入贾府后,黛玉凭着她的礼貌懂事,很快便博得了贾府人的喜爱, 也因为宝玉 的一句“这个妹妹好象在哪见过?”,便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黛玉能吟诗,能作对,在贾府里也称得上是才女,但她的小气,自私,无理取闹也为贾府的人们出了一个个难题。黛玉宛如一朵芙蓉花,经不住风吹,也经不住雨打,她总是一副若不经风的模样。
论红楼
《红楼梦》不愧为文学经典,它虽然是悲剧,但也不失对女性的歌颂。
青春守寡的是史湘云,出嫁不久便被丈夫虐待而死的是贾迎春,远嫁的是贾探春,悲观绝望落发为尼的是贾惜春,投井而死的是金钏儿,含冤而死的是尤三姐尤二姐,被斥逐郁愤而死 的是晴雯,被强盗抢去的是妙玉......她们都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红楼梦》中有封建婚姻的悲剧,有封建道德礼教的悲剧,有封建社会纳妾制度的悲剧。封建社会压抑了太多情感。一曲红楼倾诉,述尽封建情仇。
在这个五一小长假,我读完了红楼梦,思绪万千,不知是为黛玉的红颜薄命而惋惜,为凤姐的心狠手辣深表痛恨,还是为尤三姐的执着而感动……红楼梦主要讲述了宝黛千古绝唱的爱情悲歌,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沉浮。
红楼梦的人物描写实在是透彻淋漓,把人物的个性鲜明地表达了出来……宝玉是一块顽石,在长辈姐妹眼中,是个长不大的孩子。爱玩儿,任性,爱耍小孩子脾气,估计是因为家中的男丁少,被惯出来的吧!黛玉与宝玉青梅竹马,她性格多愁善感,有一篇黛玉葬花让我记忆犹新:黛玉怜悯落花被人踩踏,白白糟蹋,把花儿们埋葬了起来。黛玉的诗句与她的性格正好相反,奔放,潇洒。读书不多的她写诗还真是有一手呢!只可惜最后在宝玉新婚之夜病死于床,与宝玉虽两情相悦,却不能终成眷属。这一切悲剧的主谋就是凤姐了,若比心狠手辣,凤姐居第二,就没人能居第一,机关算尽的她,就是那种典型的女强人,害死尤二姐不说,还破坏了宝黛的美好姻缘。不过,她也有好的一面,她聪明,遇事考虑周全,支起了整个家!宝钗,拥有与宝玉的玉相匹配的金锁,贤惠、美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长辈眼中的好孩子,同辈眼中的好大姐……红楼梦让我明白了许多,黛玉虽得宝玉倾心,却不懂得争取,任人摆布,最后在宝玉新婚之夜病死了。如果黛玉争取了,为自己争取了机会,结局是否就会不一样呢?我想是!生活也一样,争取不一定能成功,但成功一定是努力争取才能取得。贾家如此之庞大,昌盛的家族,竟这么短短的几日内家破人亡,这是为什么?因为贾家的人不够团结,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如果他们团结起来,共同掌握家族的航舵,也许也不会败落、消亡。我们也要团结起来,如果不能团结,何谈班级和家庭。亲人、同学不就都成了陌生的路人了吗?如果人与人之间都有一道透明的墙,一道防人之强,那你的朋友就会与你疏远,你就会无比寂寞。
在这个红色五一,一团积极争取,团结友爱之火在我心中燃起,争取将给予我机会,团结给予我力量,他们是成功的前提。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部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一首暗示着兴败繁衰的荒唐诗,在这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贾府中,在这光鲜的浮华后,又暗藏着什么呢?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从此,一块纷纷扰扰的石头陨落人间,牵系起一群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红楼女。在那浮华的贾府中演绎着“美中不足今方信,如花美眷空蹉跎”的凄美故事。浮华的悲剧,即将开幕。
贾元春,贾府第一个传奇人物,贾家嫡系孙女,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大观园真正的主人,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享尽荣华的她用二十年的青春看清了这人间是非。一曲“恨无常”道出了她悲、美的一生。同时也说出了她那华丽的凤袍下掩盖的无限的悲伤和痛苦。可怜薄命女,生因浮华,死亦因浮华。
一个道金玉良缘,一个念木石前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孤高自诩,一个处事圆滑,一个肌肤如雪,一个娇花似水。一个薛宝钗,一个林黛玉。只可惜了两个薄命女,入了富贵家,却不知那浮华之门易进不易出啊。“可叹停机德,甚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富贵一生只落得个空劳牵挂,枉自嗟呀!败落的大观园,没有了昔日的繁华,潇湘馆在那几束翠竹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清幽,可是里面却没了颦儿的笑音和哀叹。宝钗啊,当你再一次看到这景象是想必也会为那“登上青云”的追求而后悔吧!
金银散尽,家业凋零,有恩逃生,无情报应,欠命命已还,欠泪泪已尽。食尽鸟投林,皆因浮华散尽!一卷红楼落幕,不禁慨叹:“陋室空堂芴满床,衰草枯杨歌舞场。金箱垠箱又怎样,只可惜你命不长。浮华门里唱大戏,那结局怎一悲字了得!莫要不舍富贵乡,浮华皆可抛!
相,交互也。处,交往也。相处,天下之难事也。
相处之道,若水。
水至柔。
人常言“柔情似水”。《红楼梦》亦云:“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相处,需水般柔情,去体贴,去关心。柔,是黛玉为宝玉被打而哭肿的双眼,是宝钗为黛玉炖好的燕窝,是晴雯为宝玉补的雀金裘。相处之道,像水般浸润每一寸土地,抚摸每一丝肌理,滋养每一方心田。
水至刚。
自古就有“滴水穿石”之典。水何其弱,石何其刚,而水可以穿石,可见水之刚也。水之刚,乃柔中带刚。似王熙凤妩媚动人,操办家事却干净利落。相处,不可过分纵容,遇着不爽利的人、事,则需快刀斩乱麻,不可藕断丝连。
水至韧。李白有诗言“抽刀断水水更流。”宝刀可削铁如泥,却无法阻挡涓涓细流,可见水之韧。亦如《红楼梦》中丫鬟香菱,原本也只略识得几个字,后每日苦读,熟读李杜、王孟之诗,竟也写出“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的新巧之句,也终入得海棠诗社,与探春、宝玉吟诗作对。相处,则因坚忍不拔而觅得新的天地。水至洁。“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水晶莹透明,不浸染万物,却可清刷万物之尘埃。似宝玉,家族世代为官,人人追名逐利,而他看破官场污浊,绝不入仕,心自如积水空明。披上袈裟,只留下雪地一拜,便消失于世间。心清净,相处则不会被污浊所染。至柔、至刚、至韧、至洁,此乃相处之道乎?非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非其不争,而是举世莫能与之争。似杨绛“我跟谁都不争,我跟谁争都不屑”,终成一代大师;有似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赢得万人敬仰。“我们曾如此期盼被外界认可,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道于我心,意在我行。相处之道,乃是提升自我啊!
★ 故事背后作文
★ 分流背后的故事
★ 安徒生背后的故事
★ 照片背后的故事
★ 白居易背后的故事
★ 老照片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