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了设计前方案分析范文(共含12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我考试很厉害的”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序号 4
二、教材来源:小学一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三、内容来源: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 2 单元 四、主 题:前、后的位置 五、课 时:1课时 六、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七、设 计 者:刘全良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韩庄小学 八、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要求: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
2.教材分析 : 本节课教学简单的方位知识,使学生能够分辨自己的前、后,并会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简的相对位置。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都很容易界定,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中获得自主的认识。
3学情分析:一年级下的.小学生在学前已经初步确立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有了一定的实际经验,尤其在生活中在具体的活动中,基本能确定上、下、前、后的位置。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教学中要注意安排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上、下、前、后的位置。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是很强,在描述物体的位置时,有时会不全或者遗漏表达方位的关键词语,教师要注意进行强调和纠正。 九、学习目标:
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十、评价任务:
任务1.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完成目标1)
任务2.会辨认和区分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完成目标2) 任务3.完成P9做一做(完成目标3)
十一、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前鼻韵母》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前鼻韵母aneninunün和整体认读音节yuanyin
yun,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前鼻韵母组成的音节,准确拼读音节,读准三拼音节,复习ü上两点省写规则。
3、能够看图说话,根据音节拼读词语和句子。
4、能够自己拼读儿歌,做到词语连读。
5、认识“山、田、左、片、右、风、云、她”8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教学重点
学会前鼻韵母aneninunün和整体认读音节yuanyinyun。
教学难点:
掌握eninyun的读音,掌握整体认读音节yuan。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前鼻韵母anenin和整体认读音节yuanyin,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复韵母:aieiuiaoouiuieüeer。
教师小结:我们已经学了8个复韵母,1个特别韵母。
2、出示整体认读音节yeyue,让学生找出和它们读音相同的复韵母。
(二)提出教学任务。
今天我们要学习鼻韵母,板书:anen
in。这三个复韵母后面都有-n,这个-n,不是声母n,只表示鼻音。发音时摆好发“n”的准备,舌尖顶住上颚的前部,让气流从鼻孔出来。(教师用手势演示。)因此,这样的韵母叫前鼻韵母。领读“前鼻韵母”2遍。
(三)教前鼻韵母an和整体认读音节yuan。
1、看插图说话引出an:图上画着什么?(天安门)领读2遍,读准“安”的音。指名读“天安门”。简介天安门,天安门的“安”就是韵母an。
2、教学an的发音。
(1)讲解发音要领:把an和-n合在一起,先发a,口不宜张得太大,马上用舌尖顶住上腭的前部,使气流从鼻孔出来,要念成一个音。
(2)教师范读、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看看an是怎么写的。先写a,再写n,团结友爱不分开。学生书空。
3、an的四声练习:ān(天安门)ǎn(俺家)àn(黑暗)
4、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an,看图,图上画着什么?
5、教学发音,yuan是整体认读音节,板书yuan。教师范读、领读。
6、yuan的声调标在a上,进行四声练习:
yuān(冤家)yuán(原因)yuǎn(遥远)yuàn(庭院)
(四)教学前鼻韵母en。
1、看插图说话:图上画着谁?他在干什么?板书:en
2、教学en的发音:启发学生用学习an的方法练习en
的发音,提示,先发e,马上用舌尖顶住上腭的前部,使气流从鼻孔中出来。
3、教师领读、指名读、齐读。
4、en的四声练习,声调标在e上。ēn(恩情)(周恩来)an(摁铃)
(五)教学前鼻韵母in和整体认读音节yin。
1、看插图说话,引出in和yin: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小白兔在树荫下乘凉)领读:树荫2遍。“荫”的韵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又一个前鼻韵母,在in的前面加上声母y,就是整体认读音节yin,它的读音和前鼻韵母in相同。板书:in yin
2、练习发音。
谁能学着发anen的样子,发in的音?(学生试读,师生共同正音。)
3、告诉学生in的声调标在i上,去掉i的点。
4、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练习。
树荫下面多阴凉,yīnyīnyīn
十五的月亮洒银光,yínyínyín
夏天热,喝饮料,yǐnyǐnyǐn
杯上有个小手印,yìnyìnyìn
5、拼读音节练习。
(六)巩固练习。
1、认读anenin,对比发音,教师发音,学生辨别。“开双列火车”对比发音,看哪对小朋友读得好。
2、“摘花瓣”游戏,认读音节。
将一些音节写在几朵花的花瓣上,读对一个摘下花瓣送给读的.同学,看谁摘的花瓣多。
(七)书写指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前鼻韵母anenin及整体认读音节yuanyin。
2、学习声母与anenin组成的音节,读准三拼音,复习ü上两点省略的书写规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前鼻韵母anenin和整体认读音节yin
yuan,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的尾音是什么?(它们的尾音是“-n”。)
2、对比读:ai—anei—eniu—in读后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3、听音,说说是哪个韵母,是第几声。
安全黑暗()恩情()摁门铃()
(二)拼读anenin构成的音节。
1、出示:sh—ān→shānzh—ēn→zhēnl—ín→lín(分别说声母、韵母各是什么?)
2、指名读、齐读四声练习。
shān(高山)shǎn(闪亮)shàn(扇子)
zhēn(打针)zhan(地震)zhěn(枕头)
līn(拎东西)lín(树林)lǐn(凛冽)lìn(吝啬)
(三)学习带an的三拼音。
1、出示:g—u—ǎn→guǎn等三拼音。问:这是一个什么拼音?介母是什么?an和声母做朋友,中间人既可以是i,也可以是u。
2、填空:j—ü—an→q—ü—an→()x—ü—an→()复习ü上两点省略规则。
(四)游戏。
做“摘星星”的游戏。
(五)小结。
an en in un vn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景、游戏等学会an en in un vn
5个前鼻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练习拼读,能正确拼读声母与前鼻韵母组成的音节。
3、通过创设故事,培养孩子学习拼音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前鼻韵母的正确读音及拼读
教学准备:
拼音卡片、纸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孩子们,秋天来了,丰收的季节到了,拼音王
国里可热闹,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开始了。王国里的各个韵母家族都来了。和他们打个招呼吧(课件出示:声母、单韵母、复韵母、特殊韵母)
生:男生读(单韵母)女生读(复韵母)齐读(特殊韵母)
2、过渡
师:这时候,又有一群拼音宝宝过来了,你们瞧(出示课件:an en in un vn )咦,这他们是谁呀?
生:(会在下面读)
师:哦,有一些小朋友啊已经认识了,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熟悉他们吧。
学习an en in un
(一)教学an
1、师:其实认识他们不难,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图画,请看 (出示PPT天安门图片),提问小朋友知道的这是哪里吗?生:天安门(齐读)
师:你能把你知道的天安门介绍下吗?
请一两个学生回答 (肯定表扬)
(天安门在首都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
师:是的,天安门的安就是这个大哥an
生:天安门(多读)
2、教学an的发音。
(1)教师范读,学生观察教师嘴型。讲解发音要领:先发a,口不宜张得太大,马上用舌尖顶住上腭的前部,使气流从鼻孔出来,也就是n的尾音,要念成一个音。
(2)、①领读 ②开火车读③齐读。
师:谁能编个小口诀:天安门,an an an
(3)师:现在老师要给它带上帽子了,你会读吗?读an 的四声(出示PPT)ān án ǎn àn
生:①自由读②指名读(按顺序)③齐读(打乱顺序点读)
3、教学an的拼读
(1)师:哪些词语里有这些音呢?你能来找找朋友吗? (安全、俺们 、岸边)(点一个找一个)
生:点名读
(二)、学习en
(1)师:真棒呀,我们已经认识了大哥,现在二哥也迫不及待地来了。你们听,叮咚,叮咚,他正在摁门铃呢
生:摁门铃,摁门铃(一边做动作)
师:还可以摁什么呀?
生:摁遥控、摁手印、摁图钉
(2) 师: 它的第一声就是我们要认识的二哥 en ,我们念en的时候,也是先摆好e的口型,让气流从前鼻腔出来,-n音,念成一个音。
①教师范读②指名读③开火车读。
师:谁能给en 编个小口诀
摁门铃 en en en
(3)师:现在老师要给它带上帽子了,你会读吗?读en 的四声(出示PPT)ēn ?n ěn an(打乱)
生:①齐读②开火车读
(4)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看到an,en来了, 魔法师也来了,看看谁能通过他的考验
生:比一比,赛一赛读(开火车)
师:看来魔法师都难不住大家,那么三拼音节呢?
生:①自由拼②指名带读
师:这个呢?谁来说一说出示jqx三拼,复习相拼要注意点? 生:和v相拼时就要把帽子摘取。
开火车拼读(两轮)
(三)、学习in un
1、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大哥和二哥,三哥和四弟呀,一起跑来了,他们在哪呢?原来天气太热,他们正躲在树荫下呢!树荫的in就是三哥in
生:in
师:这个in该怎么发呢?
生:先发i再发n(n的尾音)
师:真棒,你的学习能力真强啊
2、①指名带读②齐读。
师:哎呦,哎呦,是谁在叫疼,原来是四弟,他的额头上怎么有个大包,是谁咬的啊?点蚊子图片
生:蚊子
师:是啊,树下有蚊子呢,你能根据an en in 的读法,喊一下四弟吗?
出示un图片
生:un
①小老师带读 两轮
②出示in、un,ppt 四声
生:①齐读②点名读
(四)学习拼读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an en 和一些声母的拼读,现在其他的二兄弟也想和他们交朋友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PPT(拼读环节)
生:小老师带读 指名读
(五)练习带调拼读
师:今天的秋天聚会,真热闹呢,老师这里有好多礼物你们想送给拼音宝宝吗?
生:想
出示PPT
生:齐点读
(六)总结,记字型、学书写
师:刚刚我们认识的四兄弟呀,他们都有什么相同之处,谁有火眼金睛看出来了?
生:都是n在后面,前面是单韵母
师:看看几个单韵母没有来呀?
生:o,v
师:跟老师一起来读吧(一遍)
①抽读②齐读
师:他们兄弟呀,有一个名字叫做前鼻韵母
生:齐读前鼻韵母
教学目标:
1、学会前鼻韵母an en in。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前鼻韵母组成的音节,准确拼读音节,读准三拼音节,复习ü上两点省写规则。
3、能够看图说话,根据音节拼读词语和句子。
4、能够自己拼读儿歌,做到词语连读。
教学重点:
学会前鼻韵母an en in。
教学难点:
掌握an en in的读音。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前鼻韵母an en in,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复韵母:ai iu ao ui ie er。
教师小结:我们已经学了8个复韵母,1个特别韵母。
2、出示整体认读音节yeyue,让学生找出和它们读音相同的复韵母。
二、出教学任务。
今天我们要学习鼻韵母,板书:anenin。这三个复韵母后面都有-n,
这个-n,不是声母n,只表示鼻音。发音时摆好发“n”的准备,舌尖顶住上颚的前部,让气流从鼻孔出来。(教师用手势演示。)因此,这样的韵母叫前鼻韵母。领读“前鼻韵母”2遍。
三、教前鼻韵母an和整体认读音节yuan。
1、看插图说话引出an:图上画着什么?(天安门)领读2遍,读准“安”的音。指名读“天安门”。简介天安门,天安门的“安”就是韵母an。
2、教学an的发音。
(1)讲解发音要领:把an和-n合在一起,先发a,口不宜张得太大,马上用舌尖顶住上腭的前部,使气流从鼻孔出来,要念成一个音。
(2)教师范读、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看看an是怎么写的。先写a,再写n,团结友爱不分开。学生书空。
3、an的四声练习:ān(天安门)ǎn(俺家)àn(黑暗)
四、教学前鼻韵母en。
1、看插图说话:图上画着谁?他在干什么?板书:en
2、教学en的发音:启发学生用学习an的方法练习en的发音,提示,先发e,马上用舌尖顶住上腭的前部,使气流从鼻孔中出来。
3、教师领读、指名读、齐读。
4、en的四声练习,声调标在e上。ēn(恩情)(周恩来)èn(摁铃)
五、教学前鼻韵母in 。
看插图说话,引出in和yin: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小白兔在树荫
下乘凉)领读:树荫2遍。“荫”的韵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又一个前鼻韵母,在in的前面加上声母y,就是整体认读音节yin,它的读音和前鼻韵母in相同。板书:in
2、练习发音。
谁能学着发an en的样子,发in的音?(学生试读,师生共同正音。)
3、告诉学生in的声调标在i上,去掉i的点。
5、拼读音节练习。
六、巩固练习。
1、认读an en in的音,教师发音,学生辨别。“开双列火车”对比发音,看哪对小朋友读得好。
2、“摘花瓣”游戏,认读音节。
将一些音节写在几朵花的花瓣上,读对一个摘下花瓣送给读的同学,看谁摘的花瓣多。
七、书写指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前鼻韵母anenin。
2、学习声母与anenin组成的音节,读准三拼音,复习ü上两点省略的书写规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前鼻韵母anenin和整体认读音节yin
yuan,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的尾音是什么?(它们的尾音是“-n”。)
2、对比读:ai—anei—eniu—in读后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3、听音,说说是哪个韵母,是第几声。
安全黑暗()恩情()摁门铃 ()
二、拼读anenin构成的音节。
1、出示:sh—ān→shānzh—ēn→zhēnl—ín→lín(分别说声母、韵母各是什么?)
2、指名读、齐读四声练习。
shān(高山)shǎn(闪亮)shàn(扇子)
zhēn(打针)zhèn(地震)zhěn(枕头)
līn(拎东西)lín(树林)lǐn(凛冽)lìn(吝啬)
三、学习带an的三拼音。
1、出示:g—u—ǎn→guǎn等三拼音。问:这是一个什么拼音?介母是什么?an和声母做朋友,中间人既可以是i,也可以是u。
2、填空:j—ü—an→( )q—ü—an→( )x—ü—an→()复习ü上两点省略规则。
四、游戏。做“摘星星”的游戏。
五、小结。
《认识前和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被岜嫒锨啊⒑蠓较颍会用这些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体会前、后方向的相对性。
2迸嘌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碧寤崴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会辨认前、后方向,会用这些方向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
教师:请小朋友们来看这样一幅图。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33页单元主题图。
教师:熟悉这样的情景吗?对了,这是一条热闹的大街,小朋友从图上看到些什么呢?
学生说自己看到的一些情景,教师抓住学生的一些回答进行追问,有意地引进这节课的一些学习内容。比如学生说看到了街上有汽车,教师马上追问:“你知道哪辆汽车在哪辆汽车的前面?哪辆汽车在哪辆汽车的后面吗?”学生说看到了图上的牌子后,教师追问:“牌子上写了些什么字?你认识吗?你知道东大街在哪个方向,北门港又在哪个方向吗?”用这样一些追问,让学生关注图中的一些方位。
教师:刚才老师问同学们这些问题,都是有关方向与位置的问题。其实,图中有关方向和位置的内容还很多,大家看最前面的两个小朋友,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学生:他们在用指南针测方向)还有右边两个工人叔叔在做什么呢?(学生:他们在用经纬仪测定物体的位置)当然这些仪器和一些高深的知识小朋友们还不懂,这节课我们就从小朋友最熟悉的方向开始学习,这节课我们认识前、后。
(板书课题)
[点评:在主题图的教学中,用追问的方式,把学生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本课的教学内容中来。教学中对学生熟悉的一些内容进行追问,如上、下、前、后这些知识,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尽管还没有进行系统的认识,但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回答这些问题。对于单元主题图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内容,比如指南针和经纬仪,就采用教师介绍的方式。这样采用追问和介绍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主题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方向与位置的兴趣,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动力性的准备。]
二、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有关前后的知识,有些小朋友已经会用前后来给同学们介绍小朋友的位置了。下面请你介绍一下,谁坐在你的前面,谁坐在你的后面。
抽几个学生介绍。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进行一些追问,通过追问加深学生对前后的理解。例如学生介绍到“小青坐我的前面,小林坐我的后面”时,教师作这样的追问:
教师:你是怎样判断小青在你的前面,小林在你的后面的呢?
让学生理解自己眼睛看到的方向是前面,自己后脑勺对着的方向是后面。
教师:这就对了。在判断前后时,是以自己坐的方向来判断的,自己目光能看到的方向就是前方,后脑勺对着的方向是后面。现在你往前面看一看,就只能看着小青一个人吗?让学生意识到他的前面不是一个人,小青、小洋、小李、小吴等都在这个小朋友看到的方向,所以这些小朋友都是在这个小朋友的前面。
教师: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前面是正前面,侧着看到的小朋友就不是正前方了,这个方向是什么方向呢?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学习。你的前面不止一个小朋友,你的后面也不止一个小朋友,你能说一说你后面有哪些小朋友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朋友能在教室里认识前后了,下面我们还是到大街上去,看看在大街上怎样辨认前和后。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的情景图。
教师:小朋友们能介绍这队小朋友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吗?
学生可能会跃跃欲试。
教师:别急,在介绍这些小朋友的位置前,根据前面的经验,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确定这队小朋友的前后方向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小朋友看的方向是前方,相反的方向是后面。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图上出现箭头(如图)标示前后方。
教师:是这样判断的吗?看来,图中判断前后方向的方法和我们教室里判断前后方向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面向的方向是前方,背向的方向是后方。现在你能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吗?
学生相互说后,教师抽几个学生回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然后让学生翻开书,把第34页的空填完,填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小东在小军的后面的呢?
要求学生说出小军背向小东,所以小东在小军的后面。类似的问题教师可以多追问几个。
教师:小军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
学生:小军在小东的前面,在小红的后面。
教师:同样是一个小军,为什么一会儿在后面,一会儿又在前面呢?
让学生意识到这是针对谁来辨认方向的。针对小东来说,小军在小东的前面,针对小红来说,小军在小红的后面。
教师:你看,和不同的小朋友比,就会用不同的方向词来介绍小军的位置。所以,我们在介绍位置时一定要注意是以谁为标准来辨认方向的。下面请你用前和后来介绍你的位置。
让学生介绍自己在某某同学前面,在某某同学后面。
教师:小朋友们都会用前和后来介绍自己的位置了,下面你能说一说教室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些什么吗?
学生自由地说。
教师:请小朋友完成书上第42页第1题。
学生按第1题的要求相互说,学生说后教师抽几个学生说,集体订正。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从学生的座位入手,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来判断前和后,但教师不停留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判断,通过继续追问“怎样辨认前后的”,让学生理解面向是前、背向是后,这样把学生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生能基本辨认前后的基础上,再把辨认方法作用于例1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说自己辨认的理由,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对小军位置的思考,让学生感受方向的相对性,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应用拓展
教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什么叫前后了,下面能按老师的要求排队吗?
学生:能。
教师发出一些指令,如“请小红站到小华的前面,小林站到小青的后面”,学生按要求站队,下面的同学作评判。然后让小组展开活动,一个学生发指令,另外几个同学排队。
教
师:下面我们再来排一次队,我请小红站最前面,小青站小红的后面,小林的前面是小青,小林的后面是小华。学生站队后,其他的学生判断站得对不对;然后让其他的学生看着站队的学生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说得很好,下面听老师的口令,站队的同学全部向后转。(学生后转)现在你能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吗?
学生介绍略。
教师:从中你知道什么?要求学生说出面向的方向不一样,前后的方向也随着面向的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小朋友真聪明。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前和后,除了前和后以外,我们还可以用很多方向词来介绍方向,还有哪些方向词可以介绍方向呢?在什么情况下选用什么样的方向词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点评:把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于排队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同时通过后转的设计,让学生体会方向的变化是随人的转动方向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辨认方向,可以提高学生对前后方向的掌握水平。]
(重庆市江津区路平)
课题二认识前和后(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例1。
【教学目标】
1笔寡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景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理解“前、后”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比醚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与顺序。
3背醪脚嘌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前、后”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孩子们你们玩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吗?今天老师就首先带领大家来到热闹的操场上,你们看,有位老师和孩子们玩得正起劲了!
多媒体课件出示师生玩游戏的图片。(教师做母鸡,一学生做老鹰,其他学生做小鸡)
教师:仔细观察一下他们排列的队形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说自己观察到的一些特点。比如学生说队形成“一”字形,教师马上追问:“老师和学生之间是怎样站成这个‘一’字队形的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是面对着当老鹰的同学站的,还可能会说教师是背对着小鸡们站着的。学生还可以说当老鹰的同学是面对所有的同学和老师站着的。通过这样一些追问和观察,让学生关注图中人站的位置,从而教师抓住学生的一些回答进行总结,有意地引进这节课的主题。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面对和背对,这正体现了有关方向与位置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小朋友最熟悉的方向开始学习——认识前后。(板书课题)
[点评: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情景中初步感知人们所处位置的前后顺序,同时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回答一些问题,从而感知方向与位置问题随时存在于我们周围,激发学生学习方向与位置的兴趣和动力,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有关前后的知识,例如你们做操的队形(课件出示本班做操队形图)有些孩子已经会用前后来描述自己的位置了,谁来说说谁站在你的前面?谁站在你的后面?
请一个学生回忆做操的队形,凭借生活经验很容易介绍出:“李林站在我的前面,张明站在我的后面”时,教师进行追问,通过追问加深学生对前后的理解。
教师:你是怎样判断的呢?
让学生理解自己眼睛看到的方向,也就是面对的方向就是前方,自己后脑勺对着的方向,也就是背对的方向就是后面。
教师:对了,在判断前后时,要以自己作为标准来判断,孩子们再想想你前面只看到有李林一个人吗?让学生意识到他的前面不是一个人,还有一些同学也在自己看到的方向,所以他们都是在自己的前面。
教师补充说明: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前面是正前方,侧着看到就不是正前方了,这个方向是什么方向呢?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探讨。
教师追问:你又在李林的哪一面呢?张明的哪一面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出我站在李林的后面,我站在张明的前面。教师总结:不错,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教师追问:你在判断前后时,所选的判断标准一样吗?
学生举例说明比如:李林站在我的前面,是以我作为判断标准,李林在我面对的方向那就是前面。我站在李林的后面,是以李林作为判断标准,我在李林背对的方向那就是后面。
教师:看来要找准前后位置,就必须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刚才的回答得出首先要找到判断标准。
教师马上给予肯定并补充说明:对了,也就是要找到基准点。
还有的学生会说:还要看作为基准点的人是背对我们,还是面对我们。
教师:看来孩子们已经清楚关于前后方向的辨别,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来到上学的`路上,看看在大街上怎样辨认前、后。(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的情景图)。
教师:孩子们仔细看图,你怎样确定这队小朋友的前后方向的呢?
学生认真观察过后会发现小红手的指向,小朋友走路的朝向,还有红星小学标有箭头的路标。可能有的学生根据前面的经验说出图中小朋友看的方向是前方,相反的方向是后面。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图上用箭头标示前后方,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看来,这跟刚才做操队形辨别前后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面对的方向是前方,背对的方向是后方。
教师:现在小朋友们就相互介绍一下这些排队上学的小朋友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吧?
同桌之间交流之后,再抽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前后关系,例如:小红在小军的前面。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判断的呢?
要求学生说出因为小军面向小红,所以小红在小军的前面。要求学生根据前面的经验继续说出以小军作为基准点来判断。教师抓住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可以把基准点——小军用笔圈起来。类似的问题教师可以多追问几个。
教师:孩子们请用这样的方式来完成第34页的填空题(填完后集体订正)。教师:小东在小军的哪面?
学生很容易答出是后面,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小东在小军的后面的呢?”
要求学生说出以小军为基准点,小
军是背对小东,所以小东在小军的后面。
教师继续追问:“小军又在谁的后面呢?”
学生会回答在小红的后面。
教师:同样是小军,为什么一会儿在后面?一会儿又在前面呢?
让学生意识到这是因为所找的基准点不一样,辨认出的方向也就不同。针对小东来说,小军在小东的前面,针对小红来说,小军在小红的后面。
教师:看来,找准基准点很重要,我们在介绍位置时一定要注意是以谁为标准来辨认方向的。那小红的后面有什么人呢?小方的前面有什么人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填空回答,教师追问:“为什么小红的后面,小方的前面都不止一人呢?”教师的追问让学生认识到不管几个人只要在背对的方向都是后面,只要在面对的方向都是前面。
教师追问:“这些话还可以怎样说?”
学生会用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这样的话来回答,这样再次巩固加深了对前后方向的应用及理解。
教师:孩子们你们学得真好,下面我们就用所学的知识来说一说教室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些什么?
学生自由地说,强调要找出基准点,学生说后教师抽几个学生说,集体订正。
教师:看来孩子们对前后的方向掌握得不错了,刚刚提到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你们也能用前、后这个方向词描述师生们排列的位置吗?(回到老鹰捉小鸡的图片)例如:学生说出老师背对“小鸡”,所以“小鸡”们在老师的后面。
教师追问: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自然说出老师在“小鸡”们的前面。
[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贴近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从学生每天的做操队形入手,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来判断前和后,采用追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面向是前、背向是后,让学生感受方向的相对性,从中总结出辨认前后方向的注意重点——找准基准点。在学生能基本辨认前后的基础上,再把辨认方法应用于例1的学习中,学习的过程中再次通过教师追问,学生阐明理由,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利用所学知识返回解决课前涉及的疑问,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
三、应用拓展
教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什么叫前后了,下面我们就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坐车游戏中吧?
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手持站牌横向排列,其余学生扮演等车的乘客(可任意选择一个站牌)。
教师:各位乘客,欢迎您乘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乘客请上车。
学生会依次排队上车,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中的前后位置关系,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遵守公共秩序。
教师选择几位乘客问到:你想到什么地方?到你要去的地方,你该怎么坐车呢?
要求学生说出我要到文化宫,朝动物园方向坐车,并要求转动自己身体表明坐车的方向。(答案不唯一)
教师及时追问:那你该朝前方坐几站呢?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目的地作出回答。(还可以用判断的方式问答)
教师:现在汽车已到终点站,即将返回,乘客请上车。
用同上的方式追问学生,学生回答略。
教师:从游戏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前后位置的关系,而且我们要遵守公共秩序。
要求学生说出面对的方向不一样,前后的方向也随着面对的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前和后,除此以外,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方向词来介绍方向,在什么情况下选用什么样的方向词呢?下节课我们再进一步探讨。
[点评:把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加强了学生的社会道德修养,从生活的细节中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同时在汽车反向行驶的情况下,让学生体会到车辆行驶的方向不一样,乘客面对的方向也不同,站台的前后位置也就不同。在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辨认方向,这是对前后方向的辨认知识的提升,进一步考验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性。]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
• 知识目标:
1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2 、学习本文主要以对话形式开展议论的写法。
•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
•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精神。
• 美育目标
培养学生欣赏优美语言艺术的能力。
[ 学法指导 ]
• 学法指要
1 、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不必像上语法课那样细讲。主要让学生体会情此力矩所表现的美妙意境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旷达情怀。
2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简要交代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全文的感情基调,认识、分析主客观两种思想的差异,以及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
• 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主客问答两个段落。
• 师生互动设计
• 学生阅读课文,向老师提出疑难问题;
• 教师指导学生集体讨论
• 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
• 如何看待失意?
• 苏轼提出的寻快乐的良方对现代人是否可行?
[ 复习旧课 ]
《故乡的榕树》一文的写作特点?
[ 教学步骤 ]
• 导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人们旅游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呢?留影纪念。而古人也喜欢出游,尤其是文人墨客,他们出游时最喜欢做什么呢?吟诗作赋。譬如今天要学的散文,就是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虽说游的是假赤壁,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题为《前赤壁赋》。
(二)写作此文的原因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 1082 )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
作者是元丰三所( 1080 )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人叫《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三)课文解析
• 正音及解词
属( zh ǚ ):劝请。舷( xi á n )
窈窕( y ǎ oti ǎ o )指女子步行舒缓的样子。
少( sh ǎ o )焉:不多一会儿。酾( sh ī )又读 (sh ā i) :斟酒。
冯( p í ng )虚:冯,通“凭”。凌空之意。
倚歌而和( h è )之:按照歌曲的节拍,同声应和。
嫋嫋 ( ni ǎ o )形容声音悠长婉转。嫠( l í )妇:寡妇。
愀( qi ǎ o )然:忧愁的样子。缪( li á o ):通“缭”,盘绕。
舳( zh ú )舻 (l ú ) :舳,船尾;舻,船首。
槊( shu ò ):长矛。糜( m í ):鹿的一种。
扁( pi ā n )舟:小船。渚( zh ǔ )水中小块土地。
• 内容及结构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它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避的情景。文章通过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全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从篇首至“羽化而登仙”)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飘飘欲仙的欢快心情。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仅 20 字就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方式,言简意赅。接着便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明丽如画、恬静优美的环境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描绘了初秋时节江上的自然风光,衬托出游人平静爽快的心境。“举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显示出作者对明月的.喜爱。作者与客人乘坐在小船上,微风拂面,举杯共酌,一时雅兴大发,朗诵起描写明月的诗歌来。从游人这些活动里,逼真地写出了封建社会人士大夫特有的兴致和雅怀。“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两句是写月出的情景。作者突出地写了月出时的动态。“徘徊”一词,用拟人化的手法,使月亮也具有了感情色彩。你看那月亮像游人一样陶醉在良辰美景之中,不愿离去,以致缓缓而行。这就委婉地折射出了游人的意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月下景色。白茫茫的露气像轻纱一样笼罩着江面,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月光映照着辽阔的江水,水光远接天边,水天连成一片,呈现出极其优美的景致。作者与客人在这样美的江面上怡然自乐,乘坐一叶扁舟,尽兴漫游,任船随水飘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浩浩荡荡,凌空驾风,任意翱翔,不知要飘到什么地方;又好像离开人世而超然独立,像飞到仙境一样。浩荡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一齐浮现在人们眼前,泛舟而游之乐深深感染着读者。
本段重点表现漫游之乐。表现的手法极其巧妙,全段不曾出现一个“乐”字,但字里行间充满乐的气氛,使人们具体形象地感受到乐在其中。
第二部分(从“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嫠妇”)写由乐转悲的感情变化,表达了作者惆怅失意之情。
本部分以“饮酒乐甚”开头,承接上段,把游人之乐推向一个高潮。在“乐甚”情况下,自然是“扣舷而歌”了。作者在政治上屡屡受挫,长期郁结心头的苦闷在酒的刺激下,也要有所流露。这就是“饮酒当歌”。借歌唱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用的是骚体诗,文字优美,思绪缠绵,含义深刻。以“桂棹”、“兰桨”喻自己的品质高洁,用“溯流光”喻百折不挠、决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性格,以“望美人”来表达自己朝夕所思慕的人(及终生所追求的理想)。在此氛围中,接着又写客人依着歌声伴奏起凄凉的洞箫来,“其声呜呜然”,好象哀怨,好象爱慕,好像哭泣,好像申诉,余音缭绕,经久不绝。郁闷凄凉的箫声,使潜伏在深渊中的蛟龙舞动起来,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落泪。作者一连用了 5 个比喻,两个夸张,把失意哀伤之情引向深入。
第三部分(从“苏子愀然”至“托遗响于悲风”)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
一阵呜咽悲凉的箫声之后,引起了作者强烈反响。从作者“愀然”的面部表情里,可以看出作者已被那悲凉的箫声深深打动。接着是“正襟危坐”的端庄举止,惊异之下的发问,自然地引出了客人的回答,以此作为对立面,便于表达作者苦闷、矛盾的心情。这样来写,不仅为行文的过渡很好地创造气氛,而且也为下文突现文章的意义起了促进作用。作者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描绘赤壁一带的山川景色,追忆当年曹操的英雄气概,连用两个带有启示性的发问,不仅使行文泛起波澜,更重要的是引起人们怀古之情。当年不可一世的曹操,亲率几十万大军,就是在这赤壁之下惨败的。像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转眼间就消失了,何况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呢?我们在江边打鱼砍柴,以鱼虾麋鹿为伴,像朝生夕死的蜉蝣一样短暂,像沧海里的一粒小米一样渺小。因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幻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可是作者这种愿望是不能实现的空想,所以才把悲伤寄托在悲凉的萧声里。
在这一段里,作者通过吊古伤今,处处表达了一个“悲”字:凭吊英雄人物,自己感到悲;哀叹人生短促,自己感到悲;幻想无法实现,自己感到悲。作者层次清楚地道出了悲的三个原因。
第四部分(从“苏子曰”至“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显示出作者的胸怀和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
本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文章的主旨所在。本部分三层,步步深入地进行议论,阐明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万物的看法以及应抱的处世态度。第一层,作者即景生情,就眼前的水和月作比,发出议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认为,若以不变的观点看事物,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的。既然客观世界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又何必去羡慕滔滔长江的无穷尽呢?何必自寻苦恼去哀叹人生的短暂呢?由此,作者的忧愁得到解脱。这番含有哲学意味的议论,说得多么旷达超脱!可使人们的胸怀开阔,从人生无常的苦恼中解脱出来。当然,作者受时代的限制,其“变”与“不变”的观点,不是唯物的,是老庄哲学中虚无主义思想的表现,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第二层,作者进而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的观点加以论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而莫取。”在这里表现了作者自己洁身自爱的高尚品质。假如不是属于自己所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强取。
第三层,主客认识有了飞跃,思想上的也矛盾也解决了,出路在哪里呢?这就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所给予的美景,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尽宝藏,是永远享受不完的。只有忘怀得失,才能知足常乐,这是作者解脱苦闷的对症良药。
第五部分(从“客喜而笑”至结束)写主客得到解脱的喜悦。
主人(作者)的一番议论说服了同游的客人,从他们饮酒作乐、醉于山水的一系列动作中,具体地勾画出这些文人雅士洒脱的精神气质,酩酊大醉之后的精神状态,以及泛舟夜游,陶醉在山水风月之中的欢快心情。这段舟中尽心饮酒的结尾,与开头泛舟饮酒遥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显得紧凑。综合全文,作者写作此赋 , 旨在展示对被贬的不满和与现实抗衡的心迹,以旷达乐观的态度表明自己决不妥协
(四)《前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1 、多种表现方法综合运用
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巧妙结合,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创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浓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赋中先通对对清风的徐来,水波的不兴,明月的升起,大江的辽阔等叙写和描绘,寓情于景,渗透了欢快之情,达到了“飘飘乎”“羽化而登仙”的程度,可见乐到了极点。接着,叙写了对思慕之人的怀念,描绘了阵阵悲凉的箫声,传出了不可言状的哀伤。以主客对答的形式揭示了哀伤的原因,最后集中进行仪论,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从思想上得到了解脱。
作者根据所见所闻和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不断变换表现手法,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得十分巧妙、自然,创造出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意境,产生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 、材料安排上,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作者把组成文章的材料,即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感情的线索,有机地组合成文。不管是事件的叙述,景物的描写,还是感情的抒发,或对人生的的议论,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基点来构思全篇的:先写泛舟夜游,饱赏秋景,是乐;次写吟诗听箫,吊古伤今,由乐转悲;再写悲中求解,自我安慰;最后写转忧为喜,开怀畅饮,以致酩酊大醉。整篇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乐 ─悲─喜”,其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天衣无缝。
3 、语言形象生动,准确优美。
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优美,对文字的锤炼达到了炉火纯表的地步。如开头一段写景,好词比比皆是。以“清”形容风的清爽宜人,用“徐”描绘清风的微微吹拂,用“不兴”描绘水波的平静。眼前这幅安谧宁静的画面,使人感到舒适畅快、爽然无比。写月用“徘徊”一词,既写出了月亮升起时的真实情况,又赋予月亮以人感情。“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白”、“横”、“接”,写出了江面上白茫茫的雾气和月光下水天相接的情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用“纵”、“凌”,二字描绘小舟在宽阔的江面上自如地随意荡漾的动态。
[ 相关知识 ]
(一)关于散文赋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前者便出现了骈赋和律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发展为文赋,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
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二)关于乌台诗案
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元丰二年,( 1079 )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 ( d ǎ n ),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 4 次上述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随即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
[ 解题指导 ]
基础训练
三、1 .从“泛”字我们好像看到了小船漂浮在江面上,自由自在的样子。
2 .“徘徊”一词用的是拟人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缓缓升起的动态,更重要的是,“徘徊”一词还透露出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眷恋之情。
3 .白茫茫的雾气“横”在水面上,是从近处看;月光下三水光遥“接”天边,是往远处望。一“横”一“接”,就像中国画的大写意,准确、简洁而又传神地描绘出一个静谧的夜景。
4 .从“纵”字我们又好像看到了小船已经放开,毫无拘束地冲向前去;“凌”字又让我们体会小船在波峰浪尖飞快掠过的动态,衬托了愉快的心情。
四、翻译下列句子,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 引得潜藏在深涧里的蛟龙起舞,惹得独守在空船上的寡妇抽泣。“舞”“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 “使……起舞”“使……哭泣”
• 何况我和您像渔人和樵夫一样,生活在江湖与山野之间。“渔、樵”本为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打鱼、砍樵”。
• 同鱼虾做伴侣,跟麋鹿交朋友。“侣”“友”原为名词,这里是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 小结 ]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它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避的情景。文章通过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 作业 ]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课时
3课时(本教案是第2、第3课时)
四、教学手段
课前印发相关写作背景资料及余秋雨散文《东坡突围》。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自学、讨论为主,教师适时点拨,翻译全文,疏通文意。反复采取自读、齐读等读法,使学生感受赋的音乐美。注意朗读指导。)
附录:
1、绝命诗
《狱中寄弟子由》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2、知识小结:关于散文赋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前者便出现了骈赋和律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发展为文赋,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
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3、知识小结
Ⅰ一词多义
(1)适
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
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适合)
E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刚刚,才)
F适大病,不能行(适逢)
(2)逝
A、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流逝)
B、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通“誓”,发誓)
C、淑尔远逝,往来翕忽(去,消失)
D、时不利兮骓不逝(跑)
(3)曾
A、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B、曾不知老之将近(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4)虽
A、虽一毫而莫取(即使)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
(5)固
A、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B、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险固)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使……稳固)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Ⅱ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
(2)山川相缪(通“缭”)
Ⅲ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
(2)顺流而东也(名作动)
(3)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
Ⅳ特殊句式
(1)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2)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3篇)】
前赤壁赋教学方案
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通读两遍。
分别划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或段落。
二、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ppt)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三、范读
配乐朗诵课文。
1.指导学生注意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
第一段 间 天 然 仙
第二段 桨 光 方
慕 诉 缕 妇
第三段 稀 飞 诗
昌 苍 郎
东 空 雄
鹿 属 粟
穷 终 风
第四段 往 长
瞬 尽
主 取
月 色 竭 适
第五段 酌 藉 白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现代汉语语音来读,有些字今天已不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变化了的缘故,在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至于其间发展演变的规律怎样,那是音韵学研究的`课题。这一点,向学生交代一下即可,不必求之过深。
2.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举酒属(zhǔ)客 歌窈窕(yǎotiǎo)之章
少(shǎo)焉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冯(píng)虚御风 扣舷(xián)而歌
桂棹(zhào)兮兰桨 溯(sù)流光
幽壑(hè) 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lú)千里 酾(shī)酒临江
横槊(shuò)赋诗 江渚(zhǔ)
一叶之扁(piān)舟 举匏(páo)樽而相属(zhǔ)
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shùn)
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 洗盏更(gèng)酌
肴核(yáohé)既尽 杯盘狼籍(jí)
相与(yǔ)枕藉(jiè)
四、诵读、感悟、背诵
学生诵读、感悟。教师从句法、层次理路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记诵速度,逐段练习背诵。
1.第一段
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指导要点
句法。“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其余皆为骈句或近乎骈句,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舟”后可断,为两个六字句;“浩浩乎”一句中,去掉第一个“而”(骈体文中有些虚词只有辅助作用,常不计入),也可视为宽对。
层次理路。首句点题,“泛舟”“赤壁”四字是下文写景、议论的依托。次写泛舟所见景象,而以风、水、月为主,为下文“苏子曰”一段张本;写景用虚实相济之法,先实后虚,虚景(即“浩浩乎”一句)伏下段“乐”字。
熟读成诵。
2.第二段
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指导要点
句法。这段开头是散句,次用楚辞句法(与《九歌》中“桂棹兮兰”“目眇眇兮愁予”等相似)。“客有……其声呜呜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骈句。
层次理路。“乐”字承上。由“乐”而“歌”,歌词暗写苏子胸襟,为下文“苏子曰”一段作烘托。以下写箫声,为“客曰”一段作烘托,兼伏下文苏子“问客”。
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1.巩固1~2段,熟读3~5段。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分析
李清照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词风别具特色,“易安体”词风给后人留下了独特的印象。前后期词风以靖康之难为分界点。前期词风悠闲风雅,后期词风悲怆婉约。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她是宋代词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在古代诗歌史上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她让很多文坛“英雄汉”黯然失色!不愧是女中豪杰,词坛传奇。
她的词与她的人生密切相关。以南渡为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闺情相思,歌咏离愁别恨,爽朗明快,充满了早期生活的欢乐和浪漫气息,即使是表达离愁和相思之苦的词中也透出夫妻恩爱,两情相悦的幸福之感。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沉郁忧伤、苍凉凄楚的,多表现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以及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令人动容。下面就李清照的家庭生活、时代背景以及她的部分词作来探讨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创作风格的异同。
一.上阕——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风格
李清照出身名门,家庭环境对她起了很正面的影响。父亲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做过太学禄,太学正,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惟其如此,李清照少了许多女子固有的礼教束缚,活泼开朗,有大方优雅的气质。
这期间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活泼清新,语意隽秀,抒写了生离之愁、暂别之愁、个人之愁,有一种悠闲风雅的情调。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体现了其独有的价值。
以《如梦令》为例: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这里没有丝毫的造作和粉饰,作者捕捉了闺阁生活中一次荡舟的活动,形象地描绘出塑造了一个天真无邪,娇态可人的纯真少女形象,细腻地表现了她开朗、清纯、多情、善感的性格。在封建礼教十分森严的宋朝,一个闺中女子酒醉晚归,可视为有伤风化,大逆不道,深闺中的女子多是纤弱,没有自由,而词人并非这样。词人笔法精致、生动、细腻,寥寥数笔,将人和景融为一体,仿佛已经让我们看到夕阳映衬下的那一张张充满稚气,但个性张扬的年轻人,这此情此景多么壮观而美妙啊!
再以《点绛唇》为例: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还挂着汗珠、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的娇美形象。刚荡完秋千,两手又是土又是泥,而懒得去洗一洗,就这么悠哉、怡然地在花园中游逛。这种不拘小节的举动,只有天真烂漫、未被礼法束缚的少女才做得出。这里对人物的描画是多么真切、自然,又是多么细腻、生动啊。“露浓花瘦”,打秋千时已玩到了忘乎所以,才感觉到花园里是这么美。这样的景,衬托出主人公欣喜、兴奋的心情,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赞叹。下阕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跑去,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封建礼教束缚下“礼”是不得不遵守的。但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倚”、“回”、“嗅”三个动作,准确地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心理活动。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的少女的复杂情感,十分清楚而委婉、真切而自然、细腻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回味无穷。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生活十分美满。夫妻博学多才,情投意合,非常般配。爱情使李清照的美好人生更上了一层楼。李清照的词充满了爱的甜美,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例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中有流淌出来的甜蜜、温馨,亦有对自己月容花貌的充分自信。离愁别绪,欲说还羞。这是夫妻小别,赵明诚在外地为官,李清照切切思念。爱之愈深,思之愈切。简单平易的语言,却把一个闺中多情女子的形象鲜明丰满地勾勒了出来。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在空房里以词打发寂寞、寄托相思,她完全陶醉于其中了。
例如:《醉花阴 九日》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佳节,怀念远人的心更甚。但作为一个女性独特的心理,却自始至终并未直接说明这一点,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客观景物。最后两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突然把主人公内心的秘密深刻的揭示出来,使读者理解到原来活动在这平淡环境里的人物,内心却隐藏着难以排遣的别离的苦闷。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确实是高人一筹,独树一帜。
二.下阕——李清照后期词的主要风格
公元1127年是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政治变化巨大的一年。金人的金戈铁马搅乱了李清照平静幸福的生活,随着赵宋的命运一同南渡,政局的巨大改变使李清照不得不面对现实,民族危机直接影响到她的生活,她的爱国主义思想因此受到刺激而发生强烈的反映。1129年,李清照的丈夫——明诚病故,从此,李清照被迫走上了流亡的道路,她承受着国破家亡的痛苦,流落到江南,开始了凄苦孤寂的晚年生活。
正因为如此,李清照后期词的词风发生了转变,转变为缠绵哀婉、沉郁悲伤,演绎了她后半生孤苦,文如其人。
李清照后半期的代表作是《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开篇词人连用十四个叠字,分三个层次描写了自己的孤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历经战乱和家人故去之苦的李清照失去了很多珍贵的东西:美好的青春、闲适的生活、美满的婚姻、亲爱的丈夫……她极力在往事的回忆中获得一点点心灵的慰籍,而现实却是冷清凄戚的.从前3句中便可感受到词人无法派遣的愁苦,以及在绝望中痛苦的挣扎,奠定了整个词的情感基调。声音抑扬顿挫,透过乐音可以感受到词人如泣如诉。欲断还流,心中堆积的郁闷。难以言传的情感,千回百转,意境上清冷异常。
让我们再来欣赏《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是一首回忆往昔的词作。元宵佳节的晚上,春意渐浓,天气渐暖。女词人独坐家中,思念那些不幸逝去的故人、亲人。忽然, “酒朋诗侣”邀她去观花灯、赏月、吟诗。她婉言拒绝了,宁愿在孤灯下回忆往昔的“中州盛日”。词人之所以婉言谢绝朋友相邀,是因为时过境迁,历史浩劫,苦乐有别了,与其这样,倒不如在纱帘下听别人的欢声笑语。词人虽然如今落魄,再无往日的风光了,但是念 念不忘故国的情怀,这首词不仅抒发了盛世之感,也抒发了家国之思、身世之悲。 词人的不幸是时代的缩影和化身,如今的凄凉早已使词人无心感怀这元宵佳节的热闹了,个人的不幸早与民族的灾难紧紧相连了,不仅是个人不幸的咏叹了,也包含着对国家灾难的忧伤,字字凄楚,动魄惊心,一腔幽怨,令人感动!
从词人的后期之作中,可以更感受到那种深沉、浓郁的情感,痛失故土的悲伤,家破人亡的痛苦。这个时候家国之恨。民族危难与词人的情感相连,个人的愁苦逐渐消减,取而代之的是对民族、国家以及时代的思考。
三.李清照前后期的词作差异性对比分析之归结:
(1)内容之显著变化
由于在封建制度的桎梏下,李清照的早期词作较为单调,内容单一。词是多描写闺中生活的,还有一部分抒发“离愁别绪”的佳作。如前文提到的《如梦令》,就是以词人少女生活为题材的,词中描写了她在一次出游时所遇到的有趣的生活场景,这首词不仅使一群嬉戏游玩的少男少女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表现了词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另外,李清照早期词还有一些描绘美好自然的佳作。
后期,由于异族入侵,在激烈的民族斗争中,李清照的生活发生很大的改观,优越的`词人被迫推出深闺,卷入了社会的动荡。因此,忧国感时的主题多了起来,较以前期,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深刻。
(2)语言风格之比照
前期词的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点闲愁点缀。如小词《如梦令》中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一群少女游玩归来,“争渡,争渡”,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将人物当时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后期的词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沉重了许多。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句无不描绘出一个消瘦,苍老,愁绪满怀的女人形象。
(3)相同意象之比照
李清照前后期词中的意象“酒”,赋予的内涵则大为不同。前期有“浓睡不消残酒”、“东篱把酒黄昏后”等,其中的“酒”意,不是欢愉的游兴诗意,就是闲处的无聊和散愁闲情。
后期则大大不同。“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其中的酒意再无以前之欢快的兴致,而是充满了愁情和悲苦,词人是借酒浇愁愁更愁。
(4)选取题材之比照
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如《如梦令》、《醉花阴 九日》等都是如此。
后期词作题材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她的名作《渔家傲》,这首词在题材上选用了自己走投无路、学无所用的心境,用“星河”、“帝所”、“天语”、“蓬舟”、“三山”等意象,以惊人的想象力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词人的心情,词人前期作品中并无此类。
李清照的词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后世某些具体情况下,也有它的社会效果。就是在今天,她的大部分词作,也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对她的词作里表现的那些比较感伤的情绪,我们应该综合其出身和时代环境来理解。至于她的艺术技巧,那就更应当为我们所继承。
(5)思想内涵之比照
李清照是一个具有文化修养,但缺乏政治思想的上层女性。她的生活美满,词作多以“离愁别绪”为主,多属于个人情感抒发之作,就其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较为薄弱。
南渡以后,她的贵妇人角色已变为“飘零遂与流人任”的寡妇。在民族受辱,国家危亡之时,她与人民一起逃亡,因而也有了共同的愿望和命运,也发出了共同的哀叹,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荣辱紧紧相连,抒发出怀念故国旧家的情意,表现了词人爱国主义的精神。较之前期,社会价值和思想内涵深刻了起来。
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卓越的女词人,在寂若星辰的女作家之中,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文成一格,赢得后人的好评,她的词成了婉约的高峰,在整个古典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不仅源于她自身的优越的文化修养,才华本领,还与她生活的特殊年代和所经历的时代变迁血肉相连,李清照用她敏感的心灵,真挚的情怀,抒发了她传奇一生的爱恨情愁,其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
“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这是李清照对自己诗才的肯定,也是对其自身价值的肯定。她用自己的词作抒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家国沦亡的悲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她的诗,我们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李清照,一个柔中带刚,自信潇洒,才华横溢的一代才女。而其词风前后期风格之不同,恰好折射出了这个才女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情感的发展历程。正所谓:
“词采秀千秋,看风雅流传,才情自古无男女;
生年交两宋,究悲欢转换,命运从来系国家。”
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内容及方案切忌复杂,以免过于凌乱,步骤最好有一流程图。
其实许多评审专家看一份标书最多半个小时。
那么便要求我们在填写研究内容及方案的简表的时候需要注意:
1、简表内容将输入电子计算机,必须逐项认真填写。
表中代码按当年发布的《项目指南》或《项目分类目次及代码》或指定的书籍、文件要求填写。
2、凡选择性栏目,按提示符A、B等相应填入栏中。
3、项目性质(类别),应分清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发展(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系指以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不直接考虑应用目标的研究活动。
应用基础研究系指有广泛应用前景,但以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为主要目的的研究。
应用研究系指以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并为某种特定实际目的,探讨新知识应用而进行的研究。
发展(开发)研究系指运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实验的知识开发新材料、新产品、新装置、新方法或对现有材料、方法作重大改进而进行的研究活动。
4、报审学科系指申请项目所属最基础的学科。
如涉及多学科可填写2个,并先填为主学科。
5、申请资助金额:以万元为单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注意小数点。
6、起止年月:从申请的次年1月至完成年度的12月止。
7、参加单位数:指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数,包括主持和合作单位。
8、项目组主要成员:指在项目组内,对学术思想、技术路线的制定、理论分析及对项目的完成起主要作用的人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项目申请者和主要合作者的水平、能力和知识、专业、年龄结构,是决定申请项目是否资助的重要因素。
申请者的专业和过去工作基础应该与申请项目的学科领域相近或相同。
项目组成员的专业应包括项目所涉及的主要学科。
在队伍结构上,既要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又要有掌握实验技术、从事具体研究和操作的人员,要充分依靠和发挥中青年专家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切忌为了中标,请许多有名望的专家挂名。
二、可行性分析可包括:理论上可行、有预实验基础、课题组成员力量雄厚、技术成熟、实验设备有保障这几部分。
可行性在一份课题设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管你的课题设计的如何的完整,倘若不能付诸于实施,那么这个课题设计便是无用的,为此我们需要达到四个基本的指标:
(1)技术指标和措施。
包括动物质量及数量、病例数、研究手段、技术参数、操作程序和实施方案等。
(2)效益指标,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效益高低是衡量科研课题设计价值的客观指标之一,所以要认真计算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帐。
(3)科研课题设计进度计划指标,要长计划短安排。
对每一阶段应完成的指标,要有明确要求,以防课题无限期拖延。
(4)科研课题设计的规模与选点,应根据研究内容来确定,但要事先作好调查研究。
要考虑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生态条件、人群分布和交通水电等条件。
目录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投资方基本概况
三、经营范围和规模
四、市场预测
五、主要技术和研究设备 六、研究流程
七、企业组织及人员培训。
八、环境保护影响及治理方案。
九、投资概算
十、项目实施的综合计划及进度预测。
十一、经济效益分析
十二、综合评价结论
一、企业基本概况
1) 投资方名称: 深圳市**冷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2) 法定地址:
深圳市寶安區大浪街道办鹊山工业区********
3) 法定代表人: **
4) 注册类型: 私营有限责任公司 5) 人员总数: 15人 6) 注册资金: 50万人民币 7) 经营期限: 8) 企业简介:
深圳市**冷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致力于发光学发展的中型高科技企业.坐落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经济特区.具有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全自动生产设备和技术,采用电子计算机精心设计制作,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公司专业生产,开发和销售EL冷光片(EL场致发光片,EL发光片,EL背光片,EL背光源),EL冷光线(发光线),EL冷光片背光源,,EL片,EL冷光胸牌,EL冷光胸章,EL冷光仪表盘,EL冷光广告,EL应用产品及配套EL驱动电路,EL驱动IC(EL DRIVER IC,EL BACK LIGHT DRIVER),EL驱动器,EL冷光驱动IC芯片,EL冷光源背光片驱动IC,EL背光片驱动IC芯片,EL冷光驱动IC,EL背光驱动IC.
公司质量方针:满足顾客要求,超越顾客期望,创造最佳效益。
二、投资方基本概况
1) 注册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2) 法定代表人姓名: **
3) 职务:深圳市**冷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股东) 4) 股东姓名:****、陈**、扬***
三、经营范围和规模
1) 经营范围: 从事冷光片、电子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技术开发。
进出口贸易。
2) 产品名称: 冷光片、发光片、背光片。
3) 发展规模: 研发队伍在将达到10人,市场遍及大陆及东南亚,美,日,欧等国家及
地区。
4) 产品销售渠道: 代理,零售,技术及专利转让。
5) 内外销比例: 内50%,外50%。
四、市场预测
1) 产品的.特点及用途
EL冷光产品具有传统光源无法比拟的优点:超薄(0.24mm)、重量极轻、耗电极低(每平方厘米10mW)、光电转换效能高(95%)、抗震、抗压、抗冲击、使用寿命长(5万小时)、光色纯正(蓝色
、绿色等自然色)、无光害、无紫外线辐射、且亮度连续可变等一系列优良物理性能。
它是新一代高科技节能型的光电产品。
冷光技术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它起源于美国,在美国海军潜艇上用作仪表显示和通道照明,后逐渐应用在空军战机仪表上。
目前,美国空军、海军在仪器仪表上广泛使用冷光产品。
我公司已为美国、日本、台湾提供了先进的冷光仪表盘。
传统的汽车仪表照明是利用普通小灯泡通过多次反射到仪表盘,光线损耗大,且发光又不均匀。
尤其是小灯泡容易损坏,需要经常更换,很麻烦;既误事,又花钱。
而冷光仪表不需更换(冷光仪表设计寿命,按夜间显示行驶在100万公里以上)。
特别是冷光仪表它科学地利用了人体工程学,按照人的视觉原理设计成浅蓝色、浅绿色,眼睛长时间观看不疲劳。
冷光仪表的亮度和颜色可根据个人喜好不同而随意调整,能更充分地满足驾驶人员的欲望。
总之,汽车安装冷光仪表,是人心所向,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EL冷光片的用途:
1、LCD背光源:使用于电话机、遥控器、手机、电子字典、PDA、音响器材、MP3、影印机、收银机、电子秤、家电设备、手表、汽车仪器仪表按键等。
2、艺术广告类:冷光片用于商业广告,既避免了灯箱形式的单一、画面无法跳动的缺点,又弥补了霓虹灯无法制作精细画面,且不亮时图案效果差的不足,特别在户内可产生明显的广告效果。
如:图片展示、巴士、飞机、轮船、汽车内饰广告。
3、艺术招牌类:应急指示牌、标志牌、汽车车牌、汽车贴纸(彩贴)、动感车身广告、动感卡通图标等。
4、工艺礼品类:EL闪光帽子,EL闪光T恤、EL闪光玩具、EL发光节日礼品等一系列EL冷光工艺礼品。
5、装饰装潢和城市景观照明:歌舞厅、咖啡厅、商场柜台装饰、桥梁和建筑物的景观照明装饰。
6、安全与救生 可应用在高楼大厦安全出口通道指示、消防指示、夜间公安交警标志、夜间安全指示标志、旅游区夜间安全指示、危险地带救生指示等一系列与安全有关的指示标志。
7、军事与航空、交通可应用在军事地图背光、飞机夜间降落标示、靶标、地铁标示、夜间识别标示等一些重要军事、航空、交通设施。
2) 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随着近几年来光电技术的发展,冷光片已经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尝试,由于它发光均匀,耗电量低,重量轻薄,安装方便,已在许多领域广泛应用,在国外许多广告商也纷纷将其用于广告牌的发光体或直接印成广告图片。
绿色环保新材料:传统的日光灯、霓虹灯是含有汞及微量放射物质。
绿色环保产业已成为我国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
每年用于环保产业的投资总额已超过一千亿元,并且以15%以上的速度逐年递增。
尽管冷光片更换的价格高于其它产品,但考虑到电费的节省及环保的等因素,采用冷光板光片二次投资增加不会很大,总费用大大低于喷绘与霓虹灯。
随着国内冷光
源的技术开发,材料的国产化将增加,冷光片的生产成本会大量下降,这将使它的应用更加广泛,前景更广阔! 3) 产品销售预测
五、主要技术和研究设备
1) 公司技术力量:
公司现有人员25人,其中管理人员2人;技术研发人员4人;维护及售后服务人员1人;工人18人。
公司拥有一流的研发和营销队伍,学士学位3人,高级技术职称1人,技术力量雄厚。
2) 公司主要研发设备:
六、生产流程
贝粉用研磨机研磨-→用胶水与调制贝粉调制贝粉浆-→贝粉浆用过膜机涂于导电发光膜-→隧道烘干机烘干-→温控箱定型-→裁剪成型-→检测-→包装
七、企业组织及人员培训。
1) 企业组织构成
现在基于scenario的设计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各种产品设计中,大家发现,很多时候一个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往往比一大段枯燥的介绍更来的实在和有趣。但是在我的工作过程中,实在是见过不少非常糟糕的scenario,下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Joe在Fortune 500公司上班。他的工作常常需要他查询客户的Snarfbladt资料。他发现Bladtblaster 2000能够让他在bladtblaster的网站上更快的获得Snarfbladt的信息。这让Joe非常高兴。
这个scenario有什么问题?简单来说,全部。它其实算不上是一个scenario,而只是一个单薄又毫无营养的“广告”,用来告诉某人:“OK,那里有个客户需要Snarfbladt的资料,所以别砍掉这个功能。”除开这个,这个scenario就没什么其他作用了。不幸的是,我见过的大部分scenario都跟上面这个例子差不多。
基于功能的设计 和 基于任务的设计
为了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所在,我这里先先简单回顾下基于情景设计的历史(scenario-based design)。在早期的软件设计中,大部分公司的软件都很给力。因此,同行之间经常会有“功能竞赛”,比谁的软件能做的事情更多,比谁的软件附加功能更多。在那段时间,基于附加功能的设计(feature-based design)诞生并占了主导位置 — 哪家软件公司的产品的feature列表越长,哪家公司就貌似越NB。
这个东西的弊端就在于,用户的根本目的不是去使用这些功能,而是通过这些功能去完成不同的任务。所以,这些丰富的功能一开始貌似非常吸引人,但不久,用户就发现其中很多的功能对于他们完成主要目标没有任何帮助。因此,基于用户任务的设计(task-based design)诞生了,用来帮助用户更加快捷方便的完成他们的任务。
基于情景的设计
尽管基于任务的设计在一段时间内看上去挺不错的,设计师们还是越来越感觉到了它的局限性,问题出在哪里呢?因为在设计用户体验的过程中,“目标用户群”这个概念越来越重要,然而基于任务的设计完全就没有考虑这一块!另外,基于任务的设计往往导致“设计师设计他们自己喜欢,而不是用户喜爱的东西”。
好的设计需要在设计时候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这个产品是为谁设计的?”,“这个产品需要为这些人做什么事,解决什么问题?”。随后,基于情景的设计(scenario-based design)才渐渐被引入进来。前文说了这么久的scenario,到底什么才是scenario呢?
一个情景(scenario)描述的是目标用户怎样在特定的环境里完成特定的任务。
或者更简洁一点:
情景 = 用户 + 任务 + 环境
因此,scenario-based 和 task-based的最大区别是牵着专注于产品的用户和使用环境。好的设计必须同时具备易用性和高的用户满意度。设计scenario瞄准的是用户满意度这一块,而基于任务的设计大部分时间只能让产品可用和易用而已,
因此,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scenario将对你的产品带来极大帮助。如果你在设计过程中弄出来的新东西没法跟你的scenario对上号,那你很可能是做错了。
Scenario 分析
让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的scenario — 它到底有什么问题?我们来逐字逐句的分析下。
Joe在Fortune 500公司上班。可以说这是用一种最没意义的方式带出用户和他所处的工作环境。你从这句话中了解不到任何关于joe的具体信息,目标用户并没有被准确定义 — 他可以是任意人,处于任意地点,做任意事情。
他的工作常常需要他查询客户的Snarfbladt资料。还好,至少用户目标被定义了。
他发现Bladtblaster 2000能够让他在bladtblaster的网站上更快的获得Snarfbladt的信息。这就是那条“为什么Joe需要这个功能”的广告了。但是难道就没有任何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只此一条路?如果有其他途径,你需要把他们放到scenario中,然后通过scenario说明Joe为什么不选择它们。
这让Joe非常高兴。这是一个典型的在写Scenario时很容易犯的先入为主的错误,下面会详细说说。
“这让Joe非常高兴”这句有什么问题呢?
也许会显得有点太钻牛角尖了,但是用一个“高兴”的用户来为一个scenario结尾是一个大错误!为什么?参考下Everett的“基于情景设计的原则”:
如果写scenario的意义在于证明某个/某些功能是成功的,那显然你并不是在做基于情景的设计(scenario-based design),你是在做基于功能的设计(feature-based design)!
使用scenario的目的不是为了“取悦”Joe,否则你直接给他他想要的功能不就得了。Scenario的目的是找出Joe为什么高兴,系统中的那一部分取悦了他。这一部分重要的信息必须要包含在scenario里,遗憾的是它并没有。总的来说,举的这个例子,它名义上是基于情景的设计,实质上又回到了基于功能的设计的老路上。
改进后的新Scenario
Joe在一家大型公司的货运部门工作,平均每天要负责200个包裹的签收和发送工作。为了保持一个积极的工作态度,他经常加班,做一些额外的工作。
在做包裹的发送工作的时候,Joe常常需要查询客户的Snarfbladt资料。他发现Bladtblaster 2000能够让他在原理办公室电脑的地方从bladtblaster的网站上轻松获得Snarfbladt的信息。无论如何,他可以在签收和发送货物的时候使用它,只需要单手操作 — 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在3次点击下完事。
可以看到,新的scenario更加丰满。它并没有告诉你“Joe很开心”,而是详细的绘制了Joe的个人和工作情况。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可以更加自信的捕捉那些会让Joe高兴和挫败的部分,从而发展出新的,更加丰富客观的Scenario。
本文编译自唐卓,。
译文出处:,转载请注明出外链接。
★ 教学设计分析
★ 学情分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