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的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赤龙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朗读者的散文(共含9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赤龙”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朗读者的散文

篇1:朗读者的散文

朗读者的散文

有几年,妹妹热衷于各种朗诵比赛。在选择朗读作品、作品所需把握的语调乃至情感处理这些细节上,我充当了她的编导、指挥和听众。作为前期准备和训练时期唯一的见证,我对妹妹来说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那几年,各种名义的竞赛在社会上此起彼伏,单位接到来自任何机关的比赛通知,无一例外都要将此重任交给妹妹。而妹妹在踌躇间会在第一时间想到我――她的姐姐,一个可以依靠的比她年长的人。

当时,我是个典型的文艺女青年,热爱诗歌,喜欢民谣,照相机,并附庸着学了一段吉它演奏。黄昏时分,我穿着长裙,走在小城的街道上,忧伤漫漶,对任何事情充满着无法企及的伤怀。除去知识竞赛的规定题目,像主持人大赛、普通话大赛、巾帼风采演讲这些需要自己准备篇目的比赛,我会选择一些诗歌让妹妹练习,然后将自认为把握最到位的那首作为参赛作品,誊抄在信纸上,为她具体讲解这些诗歌的写作背景,情境,以及隐藏在句子下面的一些我所能察觉到的秘密讯息,并在句子中间标注朗读时所需停顿或者拉长的符号,让妹妹来试读。开始读得时候,她的声线和对作品的理解都是令人遗憾的。一帆风顺的经历使她的声腔和举止中拥有一种超然自信,这种自信,恰恰是我所欠缺的。而我选择的作品常常充满伤感、创痛、犹疑、深情。像《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她朗读起来,轻巧而甜蜜,完全是另外一种诠释。我让她闭上眼睛,想象黑暗、淤泥、伤痕、饥饿和暗淡的灯火,然后用声音里最低沉的部分,缓慢地演示那种深厚的、感伤的、带着一种疼痛的爱意。她无数次地对我所表达的作品意思表示关注,她努力一句一句地,将尖利的声线从鼻息中压下去,压到声带中,用宏亮、圆润、充满质感的语调说出来。在当时,妹妹以为,只要是我所推崇和确定的,便是她所要抵达的。

事实上,在比赛中,当更多人用奇怪的装束和化妆来赢取评委和观众的眼球的时候,他们忽略了比赛本身所需要的那种庄重感,这种略带敷衍的姿态使他们在选择朗读作品时欠缺了深度和广度,他们用报纸上的一则时政新闻,或者中学教材上一篇课文来作为自己的比赛作品,这就多少使妹妹在选材上占到了一定的优势。可惜评委们的水平有限。那次,当妹妹饱含深情,克制而热烈地朗读出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时,全场第一次响起了如雷的掌声。但评委当场质疑,参赛者选用的诗句中,“红焰”是什么意思。观众席上的我,不得不解释一番。也就是在那次,我突然觉得,朗读者所肩负的责任,只是将这些文字用语言说出来,仅此而已。他无须承载更多的,诸如传达给人一种震撼或者带来快乐伤悲。即便他真的传达出来一些除去诗句之外的东西,面对的这些观众和评委却是麻木的,他们不懂不接受这样一种深度的传达,他们更容易接受平易、简单的词汇和讯息。

我把妹妹的朗读录到盒带里,在夜里反复聆听。我发觉为妹妹选择的都是自己喜欢的诗句。突然就感到了内疚,我更像是利用了妹妹,利用了她的比赛和她的努力,而实现内心埋藏的某个秘密愿望。妹妹试图将我所体会到的内质表达出来,但她永远也无法抵达我想愿里所需要抵达的那个地方,所以,每部录下来的作品,都有或深或浅的遗憾。妹妹曾说,姐你为什么不自己来朗读?当然,其他人并没有这样的体会,他们仅仅用普通话说的好,或者形象好这些表面袒裎出来的东西评价妹妹的朗读,妹妹对此深感满足。

一直感觉,妹妹之所以没有完美地表达出那些诗歌的含义,是因为她尚无法体会到生活所赐予的一些苦难和无可奈何,更无法体会到巨大失落和失败所带给一个人的灰心,伤感。我推荐一些书籍给妹妹读,幻想在不久之后,她能够通过书籍中的故事和启悟,更准确地将诗歌中所传达的隐秘意味表达出来。妹妹后来参加巾帼风采的比赛,比赛要求朗读作品必须是原创,于是,我写下一篇现在无法找寻到的朗读稿。我用过怎样的谴词造句,怎样激越澎湃过,到现在已毫无印象。但通过妹妹的朗读,所有观众和评委都看到了一个女人柔韧的坚强,似河流山峦,久久不息。那次,我跟妹妹同时站到了领奖台上,像一个完满的结局。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之前妹妹的朗读之所以从未达到过我的期许,并非她的错,还有我的。如果追溯源头,是我从未真正正确体味过诗者所要传达的那种独一的味道,才使我们一次次错失作品中所蕴涵包裹的气韵。我跟妹妹同时成为被隔阻其外的朗读者,用自己的判断表达出部分外在的显露,而更深的东西,我们从未触及过。

仿佛还能听到不甚整齐的朗读:“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那时,我是朗读者,也是倾听者。别人的声线穿过我的耳膜,给我感觉自己更像一架发声机,机器本身听不见自己发出的任何声音。这种朗读,宛如河流的合奏,满世界都是流水声,但你不是流水。我们空洞无味的朗读所带来的效应,仅仅使教室里充满人声,使教室之外附近的人们走过时,心里因这种毫无目的和收获的朗读感到一丝安慰。老师在我们的朗读中会做一些她自己的事,比如织毛衣或者绣花。而我们之中有的人会在课桌下做小动作。我们的朗读,更像是声音制造出来的庞大而虚假的遮蔽物,它所带来的一切均是毫无意义的。

学校是唯一提供众人朗读的场所,在这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大家一起朗读书本所规定的字句,不动心肠,亦不动他人心肠。许多年后,跟建筑工地上的人聊天,他问起县城的街道,大致方位以及构成情况,当他问到一些具体事情时,我茫然无知,那一瞬,觉得自己是个带着面具的朗读者,用另一种无声朗读,来诠释现实的字句。满当当算下来,我在这里居住已近三十年了,虽然其间搬过四次家,但怎样的搬迁亦未曾离开过县城半步。仔细想想,这么多年来,除去居住过的地方,以及周围的学校和医院,我从不关注那些小巷子,民居,庙宇和牌楼。我更像一个自私而目光狭窄的人,只敷衍着生活表层的物事,而不做试图陷入到生活的内里的任何尝试,更未用匀称的气息和抑扬顿挫的声调,成功地做一个真正的体验者、践行着。我尚不如他――一个外乡人对一个小区、一栋楼房、楼房的内部结构以及外在构成更清楚,他甚至了解楼房在建筑之初,这块地盘曾经的样貌,他记得树长在哪里,地里长着什么样的庄稼,庄稼的长势情况,他记得地里的'地鼠和虫子,飞走的麻雀。就像时常对问路者心怀愧疚一样,此刻,我对他也心怀愧疚。

不止一次遇见来自外县的出租车司机。他们对县城路段的熟悉程度令我惊诧,他们竟然知道北草市,猪毛沟这些旧年传下来的街巷名称,也知道近年来城市改造,那些街巷已被和平路,新华街之类的替代了,亦知道某超市有几个分店,知道馒头店和纸火铺,他们说这些的时候带有炫耀的成份,似乎很明白,在这里居住的人,并没有他们知道的多或者更多。我心里亦有羞愧,为自己对居地的冷漠,甚至在城北的一条街巷里迷过路,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都让我用来找寻出去的路了。那些相似的房屋和道路,甚至墙壁上的透气孔,冰冷的后墙,角落里昨年残留下来的干叶子,偶尔一两个老辈人用过的磨盘,都我令人迷惑,我在短时间内失却了方向感,直到夜晚来临,灯光亮起,我才从恍然中醒悟过来,遁着一弯淡月,从熟悉的迷宫中走出去。许多年后,在我的居地,会有更多的外乡人把它当做故乡,这样的趋势是社会的,也是像我这样潦草的生命个体所造成的。

朋友曾疑问,为什么我的大部分文字都是回忆性质的,故意营造出某种仙境般的假象,并浸淫其中?为什么我不用笔去描述现代生活中的缺失,人们的麻木和无路可走?当时我的心疼了一下。就像要逃避某种悲痛一样,现实越是痛意丛生,我愈是没有勇气撕裂。一个浮于表面的旅人,生活在一个窠臼里。一个容纳几十户人家的村庄,一条消失的河流,一些早已死去的人,一段记忆,这些构成了我全部的生活,我以为自己拥有足够的财富,却原来,自己更像一个表情苍白,内心肤浅、语调平淡的朗读者,只用现成的字句,将它说出。拾荒者的吆喝声是一种异于正常口吻的叫喊,“破烂”这两个字,被他们演绎出千奇百怪的调子,某次,我居然听成是一个熟人的名字,而我正好出门,楼下阿姨同样也在这声叫喊里听出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但无论他们怎样喊叫,他们都无法走脱来自工种的特色。当他们面无表情穿过,或许是跟我一样的,没有对房舍以及周遭的人、路过的狗和猫,茂盛或稀疏的植物,树上停驻的鸟雀有任何感觉,他们只是机械地摇着手中的小鼓,机械地喊出那两个字,表情平淡,眼神空荡。写到这里,我吓了一跳,莫不成,我在此居住了三十年,貌似认真而负责地活着,拿文字记录和刻画着部分生活真相,却到底,竟然只是一个拾荒者的愿望,只求拣拾自己所愿意牢记的过去、一点小安慰、见不得人的欲望、深藏的回忆?这种醒悟仿佛是不小心点开了电子书的读音开关,一种来自机器设定的朗读,无任何起伏,无感情流露,甚至忽略词组和标点,这样的朗读,让我陷入了绝望和厌恶。

更多的朗读者更在意当下场景所包纳的一些浅表组成,在专注的同时亦茫然体悟。仿佛一些既定形式必须要通过朗读来完成,包括生命的,生活的,还有强加来的不得已感受。朗读似乎仅仅是一种可以出声的阅读方式,对于心灵的震撼却很粗糙。麦克和汉娜用朗读的方式彼此靠近,取暖,朗读成为欲望和驱除寂寞的理由。朗读宛如一种媒介,连接着生命个体与个体之间隐秘的心迹,这种不能示众的、无法理直气壮被现实认承的事件质地,让羞涩、怀疑、不信任、甚而略带恐惧的心理,充斥着整个朗读过程。而所谓的尊严,恕求,还有爱,都在刚刚逝去的声音和画面变淡变浅,同时也变暗变深。总有些东西在失去的时候会留下很深的印记,或许已非当初的具体呈现,但它深刻存在的事实,却是毋庸置疑的。

我常常会记起那次朗诵。一个独属于他的舞台,一个独属我的剧场,这世上,仅有一个表演者,仅有一个观众,场景很小,很隐秘。后来我曾怀疑当时在我们所未知的角落里,是否还有一些事物存在并分享了我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朗读,但这么多年,从未有过相似的提醒,来自某些固定的建筑,灰尘或者季节,一条河流或者一株草,直至连同我自己有时都不屑记起那场朗读所带给其他物种的震撼。除了我。或许原本就没有吧。我矫情地以为自己会在闭上眼的时候,真切地回到跟他在一起的那个黄昏,想象着思绪一点点穿过起伏的山峦,河流,道路,抵达他的城市。然后,会像风,追随着公车的脚步,穿过那些熟悉的街道,来到他门前,不必按响门铃,他会像以往,披一件外衣在门边等我。那是秋天吧,秋天的植物之中有一种浓郁的味道。特别是雨后,门前的石砖缝里残留着雨水的痕迹,使我的步子不自觉地循着某种既定的节奏,像跳跃,像舞蹈,也像蹀躞。当我坐在他面前,季节已经抵达冬天,窗外开始飘雪,瓦楞和树隙里开始细细收集。只有冬天才有那么温暖的灯光,宛如一团团桔色的云朵,将我围在其间。我会故意放慢到达此时的想象速度,有时,我会返回去重走一遍。所有故事的高潮,都在结尾部分。当他亮起灯光,当他将披着的衣服搭在椅子上,当我坐到他对面,狭小的空间里,我们被书籍拥抱,于是,在他写字台玻璃板的反光中,我第一次听到了朗读的声音――来自他的。那是他留给我的唯一的记忆宝藏。那么美又那么痛。像一把刀又像一副药,刺伤的同时让我痊愈。他朗读的那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棵水草”至今令我心神荡漾。我再未遇见过那样的声音,那样的眼神,那样闪光的字句,那样一场所谓的爱情。一个朗读者,用运了朗读之外的情感,能将字句通过情感注入到我的内心。俨然一场影事,只要灯光亮起,一切便将结束。

风朗读给大地,河流朗读给堤岸,小鸟朗读给绿色,麦克朗读给汉娜,他朗读给我,这世上总有两两相望的缘分,既短暂又长久,无法更改也无法消磨。但风已非是去年的风,流水亦非是当初的流水,小鸟也不是昨日的小鸟,他跟我,在频易的岁月面前,早已陌生不堪。但这些,似乎并没有带给我更多的伤痛。比起生活本身,记忆的衰老和频繁更替的面孔、声音,更令人惶遽、折骨惊心。

时至今日,我依旧会在疲惫的时候,去听一些朗读,一个人,面对一种声音,一种来自未知的孤独。这些貌似深情蚀骨,却总有瑕疵的朗读,在安慰我的同时构成了更大更多更深的遗憾。我愈发沉默,不着一言,并更愿意通过想象,用心脏这个无法出声的器官来朗读,而不轻易动用日渐苍老僵硬的声带。意念里,那个黄昏,那首诗,是我短暂青春的完美句号,当他朗读完毕,我也就完毕了。

他和他的朗读永远被截留,从未走远过,亦未走近过。我流于浮世的经历经不起任何推敲。更多的来自心理的不稳定,永远漂泊的情绪,使我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时间所裹挟的粗砺风沙慢慢浸淫到骨头缝隙里,我日渐迟钝、粗俗、陌生。当然,世上更多的物种都被迫卸掉曾经拥有过的身份,同时又被强加的其他身份所替代。青丝白发,沧海桑田。电车撵过厚厚的雪,他的琴声响在许多年之后,那时他在遥远的地方,住在一间温暖的大房子里。作为一个成功朗读者的过去式,他或许会说,他依旧愿意读出那首诗。如果那样,我也会说我依旧愿意当你最杰出的听者。在山溪依旧清澈、天空依旧蔚蓝、青春依旧的时候。而此刻,山风浩荡,枯色的北方春天,一两枝桃晃人心动。这些表面上的风景使人安慰和喜悦,但我依旧无法用完美的表达方式将它们依次说出,即便效仿风、流水和鸟雀,或者仅仅以空洞的、无表情、无感觉的朗读者身份。他亦不能。

篇2:朗读者观后感

春节前后的电视荧屏,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文化的沉静。

先是201X年岁尾,一档《见字如面》为岁末年初的喧闹荧屏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简约、质朴、大气。紧接着,《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开播,成收视热点,“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节目定位让不少观众连连感慨“除了生活中的苟且,电视里也有诗和远方。”而就在不久之后,另外一档文化节目《朗读者》也将接力,在央视综合频道和综艺频道同时播出,力求让喧嚣忙碌的现代人在“悦读”经典中,感受美好与诗意。

在综艺节目充斥电视屏幕的当下,几档节目弘扬人文精神、坚守文化品格,既收获了不俗的收视率,也得到了观众的口碑。

先来看《见字如面》,这档定位于“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节目没有豪华的舞美、没有绚丽的灯光、没有繁复的包装,只是一方舞台、一些观众、一位读者、一封信,在朗读者的朗读过程中,让人透过文字和声音,感受信件所展示的那段历史、那些往事。在节目中,读信人,著名演员张国立、王耀庆、蒋勤勤、何冰等人需要朗读多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写出的信件,著名画家黄永玉、著名戏剧家曹禺、中国铁运之父詹天佑、诗仙李白、诗人顾城、末代皇帝溥仪、大文豪鲁迅以及科幻作家刘慈欣、歌手邓丽君等,“一封信将两段时空打通,历史感应运而生,与众多节目不同,越是在简单与质朴中,越是展现出了一种别样的沉静之美、历史之美。”有学者评价。

再来看《中国诗词大会》,让观众沉浸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意境中,不禁发出“不知唐诗宋词,焉知中文之美”的感叹,也让多位擅长中国古典诗词的素人高手为人熟知:13岁的初一学生叶飞,擅长用文言文写作,小小年纪就有不俗的诗词积累;北大博士生陈更,工科出身,却满腹才情;有着强大实力和淡定气魄的16岁复旦附中小美女武亦姝……在诸多高手的对决中,彰显的是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诗词的执着与热爱。对此,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评价:“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

由著名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也在此后不久接棒央视黄金档。“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介绍,《朗读者》力求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希望这档节目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从这几档节目的共性中不难看出,当下,观众对于高品质的文化节目,已经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此,成功制作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的关正文介绍:“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这是人们离不开故事阅读的根本原因,也是《见字如面》等节目最坚实的底气。”

同时,关正文直言,“当我们不断地亲近经典,真正地进行经典传播时,我们找到了更利于扎根的沃土,这个沃土是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源头。”

而更能带来启发意义的'是,从几档节目的热播能够看出,其实文化与娱乐并不矛盾。在清晰的赛制、良性竞争的氛围中,好的内容不仅不会被遮蔽,反而会焕发出更富有朝气的生命力。“正如一封封触动人心的书信、一段段不因岁月流逝而失去光泽的文学作品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空间的隔阻,与今时今地的观众心灵相通,那些真正好的文化产品,一定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空间。”有学者分析。

有的节目可以做一时,但有的节目可以做一世。让观众在电视荧屏上邂逅“诗与远方”,需要电视创作人对人文精神的坚守,正如关正文所说,“一个精神上特别丰富的人,生产的产品才具有深厚的精神价值。”

篇3:朗读者观后感

看完每一期的《朗读者》,心中都有一种感慨,原先综艺也能够这样“非同寻常”!或许是随着年龄增长的缘故,对于那些“整人”的综艺,总觉得异常“假”,异常“作”。

开学第一周的周末,我无意间在网上发现了这个节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相对于那些“整人”节目,我更倾向于内心的表达,因为它能真实地反映我们生活的世界。每次看节目,每个人物背后的故事,无不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与其说节目煽情,更不如说它真实。不是拼“明星”,笑得“前仰后合”才叫综艺。《朗读者》它告诉我,有时候,触动内心的世界也是不失为一种“精神食粮”。无声的文字,有声的倾诉。《朗读者》绝对值得一看!

篇4:朗读者观后感

董卿曾说过,坚守一颗庄重之心,给文学以礼遇——不要赋予书“强心针”的功能。“生活里还可以有一顿饭,是耳朵的饭。”一卷书,一盏茶,在轻声吟诵中走入诗意的世界;一段文,一个人,从翰墨幽香中感受文化的沉淀。

观看完第二季的我最印象深刻白岩松的演讲,从他的演讲中,我学会了很多;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白岩松也是一样,他的少年时代充满着艰辛,也有难忘的回忆。家乡是忘不掉的牵挂。当下我们被太多的成功学包围,我们这个时期的人,都太过去热衷成功学,从而导致了一种畸形的判断标准。只有成功,别人才会高看你,只有成功你才会有地位,只有成功你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我们都想去成功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中国老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句话我们也能够看出,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会沮丧、就会消沉、意志就会削弱、自信心就会丧失。这样的标准要不得。

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条单行线,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赢得了全世界,你也赢不了死亡的这个结果。面对死亡这么大的一个失败,你该怎么办?

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就像一个纯净的玻璃球,有一点磨损,在别人眼里就会失去光彩夺目的本来。高处不胜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来就会摔的越狠。如果我们经历过挫折经历过失败,再次摔下来的时候,疼痛感就会大大减弱。

一个人有一个不成功的一生是失败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篇5:朗读者观后感

这次品综课,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节目《朗读者》。这是董卿阿姨自己花多年时间制作的节目。

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这次我遇见了朗读的魅力。

不管是创业人、无国界医生、世界小姐还是话剧演员、相恋二十多年的夫妻,他们都爱朗读,都是朗读者。他们从不同角度,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濮存昕朗读是因为他心怀感恩,感恩改变他命运的荣大夫。他读文章的时候,双手捧着书,来回有韵律地走着。当读到高潮部分时,他一只手挥起来,好像表达自己对荣大夫说不尽地感恩。《宗月大师》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感恩宗月大师给他学费,而我感恩的人是小婵老师,是她教会我朗读,并与我一起坚持已有30多天。

柳传志朗读是因为他庆幸自己儿子终于成家,四十多岁终于找到配偶。

蒋励朗读是因为她很同情刚出生的婴儿,希望阿富汗不再被攻击,希望孩子都好好地活着。

周小林朗读是因为他深爱他的妻子,希望给妻子最好的一切,种出最美丽的花。

这几周我也坚持朗读课文,不知不觉也渐渐成为了朗读者。我会沉浸在朗读的喜怒哀乐中,享受朗读带给我的体验。看了《朗读者》后,我才明白这就是朗读的魅力,遇见朗读,遇见魅力。

篇6:《朗读者》观后感

如果你在视频网站翻开朗读者的内页,标题内容基本被明星的朗读占满了。就拿第3期来说,麦家讲述的故事明显比徐静蕾更走心、更诚恳,可为了流量,封面和主打宣传仍然是话题女王徐静蕾。

第7期,董卿开头片花里就说,这一期最喜欢曹文轩的一句所有的故事都是生死离别,可宣传的时候,用的还是姚晨。

《朗读者》更相信名气,这是粉丝市场,还是董卿的不自信?

要想了解真相,我们不妨先从节目的定位说起。

朗读者的宣传语:一个人、一段文。你没看错,就是人在文前面。就连节目的名字,也暴露了董卿的野心:突出的是者,而不是朗读本身。

董卿,知性和智慧的代表,央视一姐,当红炸子鸡,她的人脉和资源绝对一流。于是,利用这些人脉和名人效应,来号召大家读书,不是顺理成章、两全其美的事吗?

可事情就是这样,重点太多,往往容易喧宾夺主,有道是此消彼长,看重了明星的人,就看轻朗读的文。

看节目时,我很喜欢看起来有点偏执的程何,她翻译的《我,堂吉诃德》音乐剧中的歌曲《不会成真的梦》,那些语句多美啊!然鹅,我到网上搜歌词,却几乎搜不到。我搜出来的都是程何、刘阳和罗颖珊的故事,最后,我好不容易才在一个门庭冷落的博客里找到所需要的内容。

面对这赤裸裸的人比文红,只有一声叹息吧。

不过我仍然相信,董卿的初衷是好的,她希望利用明星或是自己制造的明星的号召力,让大家把他们当作偶像,来推广阅读。但殊不知,真正热爱阅读的人,不是为了谁读,而是热爱文字本身,热爱去书本里体验自己没有体验过的感受。

篇7:《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观后感

董卿阿姨是我最喜欢的主持人。她主持的《朗读者》我每期必看。

父亲节前夕,我看到了这样印象深刻的一个爷爷——魏世杰老爷爷。他是中国的核弹专家。现在退休在家。我敬仰的不仅是他的学识,更敬重的是他的为人。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合格的丈夫,父亲。

他退休以后,回到了青岛。一家四口人。这是怎样的四口人啊。妻子精神分裂,女儿精神分裂,儿子智力残疾。70多岁的爷爷本该享受天伦之乐。他每天不辞辛苦的照顾着家人,没一句怨言。

爷爷说:“照顾亲人是应尽的责任,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爷爷还说:“痛苦像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你怎么来看待这样的'苦难,要学会排解自己的苦闷,写作是爷爷的最爱。”

小说中的爷爷把自己的家庭写的很幸福,儿女都已经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苦难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如何战胜苦难。这就要学会正确的调节自己的心情。有段时间,因为自己的身体的原因,我都觉得活着没有希望。这样的痛苦不仅给我,和我的家人都带到了生活的深渊中,妈妈爸爸想方设法的安慰我,我没有觉得是幸福,一直想:为什么得病的是我?为什么我这样倒霉?

现在看来,正如托尔斯泰说过的: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要坚信: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出现,只要不灰心,生活一定会善待我们的。

篇8:《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第一次的遇见,遇见第一次的朗读者。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深铭者,非汝又孰。生命的历程中,我已遇见过今后都不可再会遇见的人。无论我是否还记得他们,无论他们是否还记得我。

“生命原本闷有意义,在于你赋予它怎样的价值”。第一次的遇见,最初给人的印象对以后的交际总是有影响的,不过是看何人何事,影响深浅罢了。亦如,他说你任何为人称道的美丽,不及他第一次遇见你。人言,杏花,烟雨,江南。终不及,骏马,秋风,塞北。在那里,长河落日,大漠孤烟,遇见一位早已不记得我的老者。

“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那是陪伴我的认识很多的,不知何时,它们随着时光的流逝也慢慢消失,我向来是不畏惧这样的陪伴逐渐少些的,但倘使要次次都发生在我的身上,那不免会有些落寞了。

爱到最美是陪伴。却惜,无人会守一人爱到最美,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常伴你一生。那样,便有告别一词了。有人说,这一次的告别,是为了下一次的重逢。这话不错,告别时的气氛大都凄凉,“别时茫茫江浸月”算是应验。这是告别,亦作离别。更有甚者,唤于诀别。已从书中看惯太多的生死,从未亲生经历的我对这些早已冷漠,知道爷爷的离开,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那年我九岁。往后每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再无他撑伞待我放学的身影。他生前我从未意识到珍惜,每日都烦于他的唠叨。我不知那时他的身体早已垮下,却依旧坚强的站在我们面前,甚至穿着那件已经很多年的白袄在凛冽的冬夜寒风中去给别人家看门。长歌当哭,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最大的宽慰。

所以当真正碰到一个生命中彼此将至关重要的人,从你的第一次遇见他开始,你所做的,就是珍惜他。

篇9:《朗读者》观后感

在满屏皆是明星真人秀、歌舞秀的当下,今年的电视综艺开始涌现出一股清流,先是黑龙江卫视《见字如面》的清风袭来,沁人心脾,紧接着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轮番登场,尽显文学风范。《朗读者》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融入经典篇章中,传递真实的情感。节目播出后,豆瓣评分高达9。5,微博榜单持续上榜3小时,连续两小时总榜第一,张梓琳、许渊冲等嘉宾纷纷登上微博热搜,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文学类综艺节目若只是正襟危坐地谈古论今,抑或一本正经地解析评说,只会收获曲高和寡的距离感,很难引发共鸣。《朗读者》的成功在于将文字和人结合,以情感贯穿始终,使观众在重读经典中回味朗读者的非凡人生。“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让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如果仅仅是心灵鸡汤,这句话确实谈不上多么非凡脱俗,但是经由一位96岁高龄的翻译家说出来后,就更容易引人感怀。在国内外先后出版英文、法文翻译作品160余部的许渊冲并没有止步于以往的成就,已近百岁却依然笔耕不辍。面对疾病的侵扰,依然坚持“白天时间不够,就向夜晚偷时间”。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说,就连年轻人都很难做到的事情,他却坚持了下来。听障者杨乃斌的母亲心甘情愿作为儿子的耳朵陪伴其16年,终将儿子培养成大学生,儿子朗读起冰心的《不为什么》时,便更具情感的温度。当杨乃斌用流畅的语言当场朗诵“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相信泪湿于心的并非杨乃斌的妈妈一人。当老舍笔下的《宗月大师》再次由濮存昕读出来后,人们体味到的不仅是由老戏骨抑扬顿挫的朗读展现出的老北京的生活画卷,更多的是作家与朗读者相似的人生经历。

朗读者 影评

《朗读者》读后感

朗读者影评

朗读者开场白

朗读者读后感

朗读者电视观后感

朗读者那一天观后感

中学生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观后感400

朗读者有感400字

朗读者的散文(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朗读者的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