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共含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哎呀嘛呀”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范星冉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
摘 要:通过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职业兴趣的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得出当今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职业兴趣偏好发生变化;通过对两者的相关和回归分析得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兴趣的各个类型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02-0088-02
一、文献回顾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Betsworth将职业兴趣定义为喜欢且持久的一种取向,是了解一个人职业和教育行为有用的工具[1]。对现代职业兴趣的研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霍兰德的职业人格与工作环境理论。他认为可以把大多数人划分为六种职业兴趣,分别是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艺术型、企业型和常规型,每一特定类型的人会对相应职业类型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2]。张厚粲等人在国内外职业兴趣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高中生职业兴趣的特点,将我国当代高中生的职业兴趣类型分为七种[3]。西南大学的吴俊华结合当前中国国情编制出适合于中国大学生的职业兴趣问卷[4]。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来的,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处理事务所需能力的信念,涉及人类行为控制和调节的各个方面,直接影响到在活动中人怎样思维、怎样感觉和怎样行动[5]。众多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能够通过影响大学生职业兴趣的发展变化来影响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关于兴趣的发展SCTT认为个体的职业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对职业兴趣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职业社会认知理论,一些研究探讨了自我效能和职业兴趣的关系。Smith将社会认知理论模型应用到信息技术专业的大学生,发现自我效能感与结果预期对这一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6]。
一直以来,对职业兴趣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环境和社会影响等客观因素上,而对于个人主观心理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少。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只是着重在它的影响因素和培养方法上。也就是说把职业兴趣和自我效能感相结合进行的研究较少,即使有所结合也会在两者之间加入某些中介变量。本研究基于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把自我效能感作为职业兴趣的一个影响因素,对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兴趣的相关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着重探讨个体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兴趣各因子的影响。研究试图在丰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同时,正确引导大学生拓宽自身的职业兴趣范围,从而进一步使他们提高职业兴趣,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从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唐山师范学院、燕山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中随机抽取200名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70份,有效率为85%。其中男生74份,女生96份;文科生86份,理科生84份;大一到大四分别为38份、42份、39份、51份。
2.研究工具
(1)霍兰德中国职业兴趣测验。本研究采用北京师范大学修订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SDS),测验分为六个分测验,每个测验八道题。经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最早的德文版系由德国柏林的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编制完成。王才康等人编制的中文版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内在一致性系数为。87,一星期间隔的重测信度为。83;效度方面,GSES的10个项目和总量表分的相关在。60和。77之间。因素分析抽取一个因素,解释方差47.09%,表示GSES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7]。
3.研究方法
运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斯皮尔曼等级相关、一般线性回归分析。
三、结果
1.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情况
从表1得知,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平均数与王才康研究的常模相比处在一个中上等的水平,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各类型的平均分中,现实型最高,其次依次为常规型、企业型、艺术型和社会型,最低的是研究型。
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兴趣各因子的相关
由表2可以看出,职业兴趣的六个因子与自我效能感均呈正相关。六个因子中除了艺术型和研究型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外,其他因子均与自我效能感在0.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都在0.3以上。
3.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兴趣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分别以职业兴趣各维度为因变量,以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进行回归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除常规型以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兴趣其他维度都存在一种确定的线性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兴趣的五种类型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常规型除外)。
四、讨论
1.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兴趣的总体情况分析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平均得分为26.57,高于王才康等人修订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常模,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所提升。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当代大学生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并且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技能的培训,使大学生在学到更多文化知识的同时,增长了很多技能,这些自身能力的提升对大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职业兴趣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偏爱现实型的工作,喜欢研究型工作的大学生人数相对减少。这同李翔宇、周亚娟等人的调查结果部分相似[8][9]。这与最近几年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大学的扩招和经济形势的恶化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就导致许多大学生喜欢现实型工作,通过自身的操作技能来生产出具体的产品,社会对这类就业人员的需求量也比较大,这种工作相对比较稳定,失业率低,生活有保障。同时社会形势和就业趋势也导致喜欢从事研究型工作的大学生日趋减少。
2.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兴趣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兴趣各维度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其中在艺术型和研究型因子上的相关较小。这可能是因为艺术型和研究型工作对特殊的技能和特长的要求比较高,工作的难度和挑战性相对较大,对这两类工作感兴趣的人可能本身就存在这方面先天的优势条件,并且对这种工作的兴趣是一个长久的积累过程,到大学阶段已经基本形成并处于一个稳定的水平,因此受自身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较小。
3.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兴趣的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测定系数不高,但是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兴趣的五种类型(常规型除外)都存在确定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大多数的职业兴趣类型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对常规型的职业兴趣来说,这一类工作的特点是按计划和规章办事,服从领导和权威,喜欢关注实际和细节情况,通常较为谨慎和保守,缺乏创造性,所以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对这类工作兴趣的影响不会太大。
总之,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各个职业兴趣类型都有一定影响。两者之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自我效能感会促进职业兴趣的偏好和提高,职业兴趣的提高又会促进对职业活动的了解和参与,使个体对自身在某项职业活动的自我效能进一步考察和评估。因此,大学生努力提高自我效能感,有助于职业兴趣的培养和提高,从而为将来的择业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Betsworth D G. Fouad N A.Vocational Interests: A look at the Past 70 Years and a Glance at the Future[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46(1)。
[2]Holland J L.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A theory of careers[M].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1973:322.
[3]张厚粲,冯伯麟,袁坤。我国中学生职业兴趣的特点与测验编制[J].心理学报,,(1)。
[4]吴俊华,张进辅。我国大学生职业兴趣的特点调查[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5]Albert Bandura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2,(2)。
[6]Smiths S M.Using the Social Cognitive Model to Explain Vocational Interes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Journal,,(1)。
[7]王才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1)。
[8]李翔宇。在校大学生职业兴趣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4)。
[9]周亚娟,谢坚。贵州师范大学本科生职业兴趣倾向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PIU的相关研究
“病态因特网使用(PIU)”是加拿大学者R.A.Davis(2001)主张用来替代“因特网成瘾障碍”,我们主要用来表示过度使用互联网的状态.Kraut3等人发现过度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并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与幸福感降低.美国不列颠心理学会的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在20~30岁之间,受过良好教育的性格内向的年轻人最容易产生“病态因特网使用(PIU)”,在校大学生尤甚.目前尚未发现“病态因特网使用(PIU)”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数据调查研究.
作 者:林良华 李亘吉 作者单位:林良华(浙江工业大学教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杭州,310014)李亘吉(浙江工业大学教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杭州,310014;杭州第一技师学院,杭州,310023)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5) 分类号:G427 关键词:因特网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研究概述
自我效能感研究是近年来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从自我效能感的.本质、功能、影响因素、自我效能感在应用领域的研究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走向,为自我效能感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作 者:寇冬泉 黄技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系,南宁,530001 刊 名: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TRAINING AND RESEARCH-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1(1) 分类号:B842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本质 功能 影响因素 研究走向职业价值观与一般自我效能感论文
论文摘要:为了了解职业价值观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两者之间关系,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职业价值观自测量表”对江苏省的五所高校共219名大三理科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在职业价值观上,得分最高的三项是:人际关系、成就感、独立性。(2)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重点院校的得分显著低于非重点院校。(3)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中的8个项目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4)高自我效能感的被试比低自我效能感的被试更重视各种职业价值观。
论文关键词:大三理科生;职业价值观;一般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
大学生由于其独特的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受校园文化氛围和社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了人们关注的议题。有人认为,理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
按照Bandura的理论,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人其感觉、思维和行动都不同。自我效能感能加强或削弱个体的动机水平。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领域特定的概念,近年来在职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发现,择业效能感与职业选择有很高的相关。
在我国虽然有许多人研究自我效能感,但是涉及到职业方面的研究非常少。而且有关职业方面的自我效能感研究都是集中在择业效能感的研究,而关于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却缺乏。本文探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的相互关系,了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现状。
一、方法
(一)测试对象
被试来自江苏省五所高校(扬州大学、江苏大学、盐城工学院、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每所学校随机抽取一至两个理科院系大三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23份,有效回收率为98%。其中男生120名(55%),女生96名(45%)。
(二)工具和材料
1.职业价值观自测量表
《职业价值观自测量表》取自《成才与就业》杂志(第20、22期)。该量表信度系数为0.91。该量表共有52道题目,分别代表了13项职业价值观,每个项目包含4道题目。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最重要”、“比较重要”、“一般”、“比较不重要”、“最不重要”5个等级进行评定,分别给予5分~1分。将各项目所对应的4道题目得分相加为每个项目的得分,最高为20分,最低为4分。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Schwarzer等人于1981年开始编制,有l0个项目。GSES为单维量表,没有分量表,因此只统计总量表分。在本研究中对被试的得分进行统计,把得分高的25%的被试作为高自我效能感组,把得分低的25%的被试作为低自我效能感组。
3.数据统计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被试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
1.被试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被试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平均得分为2.54±0.46,其中男生为2.59±0.47,女生为2.47±0.425t检验表明,差异显著t(214)=1.98,P=0.049<0.05.
2.被试的职业价值观
由表1可以看出,各价值观项目的平均得分均在l2.上,说明被试对各个项目都较为重视。其中,得分最高的三项是:人际关系、成就感、独立性。3.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从表1可以看出,职业价值观有8个项目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其中成就感、独立性、社会地位、管理工作在0.05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而美感、智力刺激、社会交际和变异性则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
(二)不同自我效能感的被试的职业价值观
得分高的25%作为高自我效能感组(共49人),得分低的25%作为低自我效能感组(共50人)。高自我效能感组的平均得分为:3.15士0.27,低自我效能感组的平均得分为:1.93±0.26。对分组后的被试在职业价值观各个项目上的得分进行统计,结果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高自我效能感组得分最高的三项为:成就感、人际关系、管理工作。而低自我效能感组得分最高的三项为:人际关系、成就感、独立性。对各项目的组别差异进行方差分析、F检验和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存在显著的组别差异的项目是:美感、智力刺激、独立性、社会地位、管理工作、社会交际、变异性。这说明高自我效能感组比低自我效能感组更重视各种价值项目。
(三)重点与非重点学校被试的职业价值观和
一般自我效能感从表3可以看出,重点院校被试得分最高的三项是:人际关系、成就感、利他主义。而非重点院校被试得分最高的三项是:人际关系、成就感和独立性。重点院校被试在利他主义、美感、成就感、社会地位、经济报酬、舒适、人际关系这7个价值项目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重点院校被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重点院校的得分却显著低于非重点院校的得分,t(217)=0.217,P=0.045<0.05。
(四)不同性别与家庭背景(包括是否独生子女,城市或农村)被试的职业价值观和一般自我效能感
从表4可以看出,除了智力刺激,管理工作与变异性这三个价值项目外,男女生在职业价值观的`其它项目上的得分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女生比男生更为看重这些价值项目。从数据结果可以知道,是否是独生子女在职业价值观各项目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农村的学生比城市的学生更重视智力刺激,管理工作,人际关系和变异性。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生源地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讨论
(一)及早进行就业指导与就业规划,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在本研究中,被试最为重视的三个价值项目分别是:人际关系、成就感和独立性,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大致是相同的。理科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对工作的独立性要求较高,这与陈牲的研究结果一致。
理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数是企业。对于毕业生来说,在就职初期要进入管理层的可能性比较低。本研究中的被试认为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能充分独立地发挥个人才能,锻炼自己,不断获得成就,而对社会地位、经济报酬、管理工作、美感和变异性等这些项目的重视程度都是处于“一般”水平。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应该从低年级就开展就业指导与就业规划,让大学生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
(二)重点、名牌学校也要进行就业指导与就业规划
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学历与名牌效应比较显著,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普遍好于非名牌大学。但是重点院校学生如果对自身的期望过高的话,在职场上则更容易遭受挫折。针对这方面,重点院校的就业指导应该提醒毕业生要根据社会的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择业要求,不应眼高手低而错过就业的机会。而非重点院校的就业指导则应该提高毕业生的自信心,抛弃名牌效应的包袱,大胆尝试,争取每个就业机会.
(三)女性解放仍需关注
本研究发现,理科生在自我效能上的得分,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对自己的能力更为自信。这一结果与王才康等人的研究一致。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男性女性不同的性别角色,如要求男性要有勇气、有能力;要求女性温顺、谦和等。朱雪峰,李静在研究中提到,理科女生小时候由于学习成绩较好,较多地受到教师和家长的赞扬,她们社会化的过程中较少地受到传统意识和观念的影响,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习的不断深入,理科女生在专业学习中表现出力不从心,自信心相对下降。吴金风,黄宗青提到在男女生比例差别较大的工科类学校,女生有较强的自尊和好强心,比较关注自己的言谈举止,想以较完美的形象出现在同学面前,但对自我认识及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自我认可程度较低。这可能就是理科女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男生,但在职业价值观上对工作的要求却比男生的高的原因。
(四)自我效能感影响人的职业价值判断
在本研究中,经过相关检验,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中的美感、智力刺激、成就感、独立性、社会地位、管理工作、社会交际和变异性这8个项目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高自我效能感组在各价值项目上的得分均高于低自我效能感组。这说明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职业价值观的这8个项目存在着显著的影响作用,它们在个体择业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对各种职业价值项目的重视程度也越高。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论文
只有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即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才能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正处于其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对其职业成熟度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
职业成熟度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个体职业行为的关系,是指做出具有现实性和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致的明确的职业选择’。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的信念,是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任务的自信程度”。对大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职业成熟度和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了解自己的发展水平,并且知道自己发展中的不足和长处,及时地进行改进。
1对象与工具
1.1研究对象
从被试的性别、生源地、年级三个不同的维度进行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大同大学198名被试,发放问卷198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
1.2量表的选取
使用张智勇等修订韩国版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和姜飞月(2004年)修订的Betz和Hackett设计的“职业自我效能量表”进行测试。
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4.0进行差异检验和相关分析。
2研究结果
2.1,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研究结果
2.1.1不同性别的差异检验
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在职业成熟度的职业目标、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三个维度存在差异显著。在职业目标和职业价值维度,男生(M=3.17)的成绩大于女生(M=3.06);在职业自主维度,男生(M=3.39)的成绩小于女生(M=3.55)
2.1.2不同年级的差异检验
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在职业成熟度的职业目标、职业价值、职业自主和职业参照四个维度均差异非常显著。并且职业目标、职业价值、职业自主和职业参照维度上均是大二和大三((M=3.01,2.80,3.32,3.30)与大四同学((M=3.25,3.01,3.60,3.51)间的差异较大,大一(M=2.87,2.74,3.31,3.20)与大二和大三(M=3.01,2.80,3.32,3.30)间的差异大。
2.1.3不同生源地的差异检验
可以看出,不同生源地学生在职业价值维度差异比较显著((F=5.71,p<0.05),且城市学生(M=2.79)的成绩小于乡村的成绩(M=299);在亲友依赖维度差异显著((F=7.91,p<0.01),且城市同学(M=2.75)的成绩低于乡村同学(M=3.03)的成绩。
2.2研究结果
2.2.1不同性别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差异检验
可以看出,在完成职业的教育要求和工作职责上,男女大学生均存在显著差异。
2.2.2不同年级的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检验
可以看出,职业自我效能感教育要求在各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F=3.90,p<0.05)。通过事后比较发现,大一学生在两方面的得分均比较高,大四最低。
2.2.3不同城乡来源的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检验
可以看出,职业自我效能感在城乡不同来源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t=-1.12和t=-0.86,p>0.05),这说明在职业自我效能感方面,生源地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3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与自我效能感相关分析
可以看出,在部分维度上显著正相关,教育要求高意味着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较强的'职业自主能力,以及清晰的职业参照系统;若工作职责完成的好,则表明个体具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有切合实际的职业价值,能够自立的做出职业决策。
3分析与讨论
3.1,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结果分析
1)男女大学生在职业目标、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三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可能由于近年不太乐观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女大学生在职业成熟度方面比男大学生低,而在职业自主方面的能力比男大学生要高。
2)职业目标、职业价值、职业自主和职业参照四个维度上差异显著。
3)在职业价值和亲友依赖维度,城乡不同来源的大学生均有显著差异。
3.2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结果分析
1)职业自我效能在完成职业的教育要求上,男女大学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女生对工作职责的期待和要求上也显示出很大的差异。
2)职业自我效能教育要求在各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需要加强对大三、大四等高年级学生的职业辅导以及心理辅导工作。
3)职业自我效能感在城乡上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城乡人口流动较大,再加上交通、通讯等工具的迅速发展,使城乡人口的差异逐渐减小;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同学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渐趋于一致。
3.3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与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
二者在部分维度上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由于教育要求高的同学受父母或外界因素影响,对自己要求较高,故平时会关注较多的信息,用较多时间来审视自己,评价自己,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所以会有较明确的职业目标、较强的职业自主能力和清晰的职业参照系统;而工作职责完成的好的人,对自己总会有切合实际的认识,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
4研究结论
4.1性别、年级的部分维度是影响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和职业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
在职业成熟度的职业目标和职业价值维度,女生得分低于男生;在职业价值和亲友依赖维度,相比较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与来自城镇和城市的大学生均有显著差异。在职业自我效能的完成职业的教育要求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并且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在完成教育要求和工作职责上年级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大一学生得分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
4.2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重要因素
职业成熟度与自我效能感在部分维度上显著正相关。要求在大学生职业辅导及心理辅导方面,需要注意培养学生明确的职业目标,有切合实际的职业价值,能够参照自身的职业参照,自立的作出职业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