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小升初必考知识点(共含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yo8899”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描写山水花鸟长江黄河月亮四季的古诗词
诗中山 :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诗中水 :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中鸟: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4.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诗中长江: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诗中黄河: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4.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诗中春: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中夏: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同上)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诗中秋: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志远《天净沙-秋思》)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诗中冬: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升初语文必考知识点:积累与运用
考点 格言、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对联、俗语
1.格言是熟语的一种,是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
2.名言一般指著名的言论,多出自名人的话语、著作之中,如“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3警句指简练而含义深刻的话。一般是一句话或一段引语,主要用来激励和告诉当事人某些道理,提醒人们在生活中要时刻保持某种精神品格。
4.谚语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常用的谚语有以下几种:
农业谚语。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气象谚语。如:朝霞雨,晚霞晴。
生活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哲理谚语。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学习谚语。如:活到老,学到老。
5.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口语中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一般分为以下两种寓意歇后语。就是采用打比方来表达意思。
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有时只说出前部分的比喻,不说出后面的解释,让听话的人自己去领会。如:老虎头上捉虱子。谐音歇后语。就是歇后语的一部分借助某个字(词)跟另外的事物同音或近音来表达双关的意思。如:“四两棉花—免谈(弹)”“封面上的美人—不可取(娶)”。
6.对联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是有一定的格律要求的:一是字数要相。即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二是位置相同的字词性要相当;三是结构要相称;四是节奏要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六是内容相关。
7.俗语,亦称“俗话”“俗言”,是流行于民间的俗语句,带有一定的方言性。
小升初语文必考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写人记事类文章阅读
写人类文章侧重于写人,着意于刻画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并以此突显主题。记事类文章则侧重于记事,并从中发掘所叙之事的实质。
写人记事类文章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
写人记事类文章一般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外貌描写:通过对人物衣着、身材、容貌等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
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来表现人物性格。
心理描写: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的性格特征。
神态描写: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
写人记事一般有三种叙述顺序:A.顺叙,即按事情发生的经过或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叙述方式。B.倒叙,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再写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等。采用这种叙述方法,能使人感受到叙换述的波澜或悬念,让读者产生急于寻找答案、不睹不快的感觉。C.插叙,即在叙述中心事例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等。
写景状物类文章阅读
写景,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衬托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写景类文章一般分为三类:游记;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色。
状物,就是把事物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以此来寄情、寓理或言志。
状物类文章一般包括写静物、动物、植物。
写景类文章和状物类文章在写作顺序、结构安排上各有特点。
在写景类文章中,作者常采取这样几种顺序来写:①观察的先后顺序。按参观的顺序移步换景,逐步描写。②时间顺序。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依次出现不同的变化。③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或
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④景物的不同类别。比如先写某地的自然景观,再写某地的人文景观等。
而状物类文章,作者或是按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或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写作顺序写,或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写。写静物一般按形状、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写
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气味等的顺序。
说明性文章阅读考点知识梳理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功能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形式、本质和规律的文章。它的特点是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
阅读说明文的重点在于理解说明的内容,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其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明确说明对象,抓住特征。
阅读说明文,只有把握住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特征,才能清楚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功能等方面。
2.理清说明顺序
常用的说明顺序有以下三种:
空间顺序。就是按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整体到部分依次说明。
时间顺序。即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这到部分依次说明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如从现象到本质、从整体到部分、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等。
3.了解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下定义。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做定性说明。
举例子。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在说明中举出一些恰当的例子。
作比较。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比较,使说明象的特点显得更加突出。
打比方。用比喻的方法进行说明,突出事物的某些特点,增强说明的生动性、形象性。
列数字。就是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引用。通过引用一些固有的资料来说明事物特征,使之更容易让人信服。
4.整体感知,把握中心。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了解文章的结构。把握结构后,再来归纳说明的中心就不难了。
5.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抓住关键性语句的中心语或起修辞限制作用的词语,如动词、数量词等在具体的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推确性。
寓言、童话阅读
能够理解以童话和寓言形式揭示一些人生与社会的现象或内幕。
散文阅读
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气裁,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说理的文章。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具体体现在:①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②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③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④从侧面暗示,引发读者的想象;⑤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散文的分类:
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及说理散文。
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抒情散文在表达方式上以直接抒情为主,传达感情不像叙事、写景、咏物类散文那样含蓄,读者比较容易把握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
说理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一点入手,入题较小,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给读者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感喟,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独特感受。
现代诗歌阅读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了解现代诗歌代表诗人以及他们的作品
名著阅读
主要以课外扩展为主
扩句和缩句
1、扩句:首先找出句子的主干词,再在主干词前加上合适的修饰词。扩写后的句子比原句的意思更具体、充实,但主要意思不变。如:小明去看电影。 扩写为:小明(穿着一件新衣服,高高兴兴地)去(新华电影院)看电影。不能扩写为:小明和妹妹高高兴兴地去新华电影院看电影。
2、缩句。首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然后找出每部分的主干词,再去掉修饰性的词语,把主干词连成完整的句 子,但要保留原句的主要意思。如: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应缩写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不能缩为:曹操听到呐喊声。
变换句式
1、“把”字句或“被”字句。改写时可这样思考:什么“把”什么怎么样;什么“被”什么怎么样。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意思。如:我打死了一只老鼠。应改为:我把一只老鼠打死了。不能改为:一只老鼠把我打死了。
2、转述:把一句话通过你的口转告给别人。改写时注意人称的变化,要去掉冒号、引号,根据句意及通顺与否可对个别文字作适当改动,但不能改变句 意。如:王老师对小明说:“我下去买水,你在这里好好练习。”改为转述句:王老师对小明说,他下去买水,叫小明在那里好好练习。
3、陈述句和反问句:转换特点: 陈述句 反问句
(肯定)------ (否定) (否定)------ (肯定)
如: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 ———— 马跑得越快,难道不是离楚国就越远了吗?
4、肯定句和否定句。如:(“肯定句”改为“否定句”)街上的人很多。—— 街上的人真不少。将肯定句改为否定句,一定要在句子中加“不”“没有”等词,然后将“不”“没有”后面的词换成反义词。
修辞
认识并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能让我们把话说得更好,说得更准确、生动、鲜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排比是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夸张是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6、反问。反问是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修改病句
1) 句子不完整。如:战士的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优秀品质。
改为:战士的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优秀品质令人敬佩。
2) 用词不当。如:我的书包里还缺乏一个像样的铅笔盒。
“缺乏”用得不恰当,应改为“缺少”。
3) 搭配不当。如:他穿着一件灰大衣和一顶红帽子。
“穿”与“帽子”搭配不当,应改为:他穿着一件灰大衣和(戴着)一顶红帽子。
4) 词序混乱。如:打乒乓球对我是很感兴趣的。
应改为:我对打乒乓球是很感兴趣的。
5) 前后矛盾。如:油菜地里一片金黄的菜花,五彩缤纷。
“一片金黄”与“五彩缤纷”相矛盾,应把“五彩缤纷”去掉。
6) 重复啰嗦。如:他是我们班成绩最优秀、功课最好的学生。
“成绩最优秀”和“功课最好”意思重复,这里只需保留其中一个。
7) 不合逻辑,不合事理。如:他在霞光中读着书,不知不觉过了两个钟头。
“霞光”稍纵即逝,持续两个小时是不符合现实的。应把“霞光”改为“阳光”。
8) 注意常用修改符号的用法。
描写山水花鸟长江黄河月亮四季的古诗词
诗中山 :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诗中水 :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中鸟: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4.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诗中长江: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诗中黄河: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4.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诗中春: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中夏: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同上)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诗中秋: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志远《天净沙-秋思》)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诗中冬: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韵母表
1、单韵母
a[阿] o[喔] e[鹅] i[衣] u[乌] ü[迂]
2、复韵母
ai[哀] ei诶] ui[威] ao[奥] ou[欧] iu[由] ie[耶] üe[约] er[儿]
3、前鼻韵母
an[安] en[恩] in[因] un[温] ün[晕]
4、后鼻韵母
ang[昂] eng[摁] ing[英] ong[雍]
5、整体认读音节
zhi [吱]chi [吃] shi [使] yi[衣] wu[吴] yu[鱼] yin [因] yun [晕] ye [夜] yue [月] yuan [圆]
声母表
b [玻] p [坡] m [摸] f [佛]
d [得] t [特] n [讷] l [勒] g [哥] k [科] h [喝]
j [基] q [欺] x [希]
z [资] c[;雌] s [思] r [日] zh[知] ch [嗤] sh [诗]
y [医] w [巫]
一、劝学类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字聿》
二、惜时类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汉乐府 《长歌行》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王贞白 《西洋记》
三、送别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故草原送别》
四、四季类
春天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雨》
夏天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秋天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冬天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柳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五、爱国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日知录》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
——文天祥《过零丁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绝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六、友情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七、思乡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八、节日类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蓃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情绪类
悲伤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示儿》
高兴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忧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阅读短文做题方法
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
什么叫“读懂文章”,给学生这样一些界定:读完文章后,(1)要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写物?(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是说明某个道理?(3)我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4)我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主人公的品质或心情。(5)文章的题目是想表达什么?是主人公,还是主要内容,还是中心。题眼很重要,不能放过。
想回答这四个问题,文章不读上三遍是不可能一下子弄清楚的。因此教育孩子阅读短文,文章至少读三遍,
读第一遍,标小节号,题目边上写清楚:写 ;
读第二遍时,想文章的内容,是抒情还是说理;题目的作用是 ;
读第三遍时,写中心词或者在文中勾画中心句。
在做阅读题目的时候,一些方法,与大家分享: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瞻前顾后 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其实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在基础部分复习时大家一定会注意的。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生活所谓“字面+中心+生活实际”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最后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三、概括段意(内容)的方法: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4、概括段意的要求:
(1) 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卢沟桥烽火》:不能写成,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叙述了我军和敌人在卢沟桥打仗的清况。
(2) 不能写成提纲式,如这段写了卢沟桥烽火的战争起因。
(3) 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如:这段话写了我军为什么要和日军在卢沟桥开战。
四、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
2、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
3、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
4、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
5、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6、说明的阅读多半是提醒我们该怎么做,日后要注意什么,要考虑多一些。
五、回答问答题的方法:
1、回答“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要就是“抓手”,然后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2、回答“为什么”的题型:
教会学生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因为的
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3、回答“怎么理解……”的题型:
首先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
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