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粽飘香的端午节800字记叙(共含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eac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每当端午节来领之际,孩子们活蹦乱跳的盼望吃到香甜可口的粽子,大人们也开始忙乎着准备包粽子的佐料。
小的时候,对于吃粽子只是一种奢望,一来那个时候没有充足的粮食;二来那时会包粽子的满村也没有几个。自我记事到十四五岁完全懂事,也没有吃过几次粽子。到了我十五岁以后,吃的粽子歪与好在,每年都在端午节吃一次粽子。
在过去吃粽子,没有一颗软大米;只有大软米。说了软大米和大软米也许好多人分不清,就连我自己以前在农村期间,因为见的软大米很少。现在我细细解释一下这两种米的区别:软大米就是用稻子碾的米,稻子又分为软硬两种,这个也许好多人都懂;而大软米则是用“糜子”碾的米,这糜子也像稻子一样,分为软硬两种。一般农人不种些软糜子,因为人们觉得种软糜子产量太低,种软糜子不划算。糜子碾下的米金黄金黄,吃起来香甜爽口,盛世美味;但是要是包粽子光用大软米包的粽子,总觉得没有软大米所包的粽子光滑爽口,再加上人们总觉得买来的白花花的软大米包的粽子一定很好吃。当然这是孩子们嘴里念叨的,大人们总是说“还是我们自种自产的软糜子碾的米黄阁搓搓(方言,表示特别黄的意思)的,是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
要说农村人过去吃粽子,那才有趣。因为绝大多数人不会包粽子的缘故,也是由于好多人舍不得买包粽子的粽叶,所以有的人想吃粽子,就在锅上放上锅屉,铺上笼布,然后撒一层金黄色的大软米,撒一层洗干净的枣;有的为了简单,就把大软米和枣放在一个小盆子里,用快火蒸熟,凉冷以后,美餐一顿;有的人买来了粽叶,但是不会包,又不好意思请人,所以他们就铺一层粽叶,然后一层大软米,一层枣的蒸熟,然后挖在一个小盆子里,晾冷美餐一顿。
在过去的时光里,由于人们吃的少的缘故吧!会包粽子的人少之又少,自我记事以来,只要是村里人包粽子,经常叫我的妈妈去包粽子;到了我十五六岁的一个端午节,妈妈在家里包粽子,我们姐妹几个早已在山上砍一些篓草(一种野生草本植物,叶子类似粽叶,窄而短小),回家以后,把植物的茎喂了羊,叶子留下,在妈妈包粽子的不远处放一些土和一些小石子,代表米和枣,妈妈的手动一下,我们姐妹们跟着妈妈动一下;三番五次的重复,终于我的第一个成功了,但是姐姐妹妹怎么也弄不成功,后来她俩索性放弃了,再也不学了。从此以后,我学会了包粽子,一次妈妈包过时间长,一时难以把握哪个巧道,我还指点妈妈。
自从我学会包粽子,也重复了妈妈跑遍全村包粽子。每到端午节来临,我可是忙人了,东家门里进,西家门里出的忙乎着。
记得在我十八岁的那一年,我去姐姐家里做客,走到姐姐家半道上,开始包粽子,从中午的十一点开始,一直包到下午五点;在三婶(姐姐的三妈)家安营扎寨,张家三升米,李家二升米,大家都是姐姐的婶婶和妯娌,从中午到下午一共包了一斗八升米的粽子,还不算枣,那么多的米的粽子,枣基本占粽子的百分之三的空隙吧!可想而知包了有多少个粽子啊!那么多的粽子,只有姐姐的一个嫂嫂给我打下手,别的人就在一边说笑话,开玩笑。那一次包粽子,让我刻苦铭心的记忆犹新。三婶是得了癌症晚期的患者,她对吃粽子兴趣最大,但是她又不敢吃大软米粽子,而且不敢放入红枣;所以三婶给她自己泡了二升酒谷米(用谷子碾的米,也属于软性的。),当三婶看到我包好的一个个粽子,口里咽着口水,仿佛已经吃到自己嘴里。三婶吃了那一次粽子三个月以后去世了,我一想到三婶看我包粽子的眼神,以及她哪渴望的贪恋口水,心里真不是滋味。
不会包粽子当然是比我们大多的婶婶阿姨们,自从我结婚以后,村里同龄的媳妇们陆续进门,村里会包粽子的人也多了,但是每到五月端午来临之时,还是摆脱不了一些不会包粽子的邀请。
而今人们都吃的是软大米粽子,就是从农村拿来一些大软米,人们也会如获珍宝,舍不得多搅如,搅一小部分,偶尔在粽子中撒几粒金黄色的大软米,也是一种稀罕。
如今每当和邻居们坐在一起包粽子,总是免不了和邻居们讲讲过去的故事。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十几年前,邻村的一位二十几岁的妇女,由于常年舍不得包的吃粽子,那一年她早早准备好包粽子的佐料,二升大软米,一升左右大枣,二斤粽叶。把米泡好以后,请村里的一妇女包粽子,母子几个沉浸即将吃粽子的喜悦之中,孩子们活奔乱跳到处宣扬自己家在包粽子,母亲声称今日能美餐一顿粽子了。请来的包粽子妇女给她把粽子包好,并且放到锅里面,给她交代了如何煮粽子。包粽子的走了,这一妇女烧火煮粽子,她不懂火候,在上面压的东西过轻,快火煮了一个多小时以后,二升米的粽子成为一锅糨子,急的这妇女坐在地下大声啼哭。从此以后,这煮粽子也是一种教训,开始要慢火煮,并且在上面压上较重的石块或者水盆,这也是一种巧道吧!
我做粽子的基本渠道是。头一天把米掏一遍,然后倒水泡上,这泡米的过程一般是一天两夜,中途换水两次。包粽子一般是下午的两点左右,包好粽子正好到做下午饭时候。把粽子整整齐齐放入锅内,放的时候棱角压好,这样煮出的粽子不易变形,然后在上面压上一块菜石。生火一边煮粽子,一边做饭,饭做好了,粽子慢火蒙的差不多了,为了让粽子煮出好看,所以把慢火蒙一个多小时以后的大菜石拿出,放一小盆水,为的是比刚才轻一些,快火再煮几个小时以后,天气黑了,粽子煮差不多了,孩子们闻到香味,早已垂涎三尺了,叫着喊着妈妈,问能不能吃了,挖出一些粽子,一家人说说笑笑吃粽子,锅里面的还是不往出挖,因为粽子再蒙一夜,粽子既酥软,又爽口。我这人做别的做不好,煮粽子从来没有煮破过,也没有煮的把粽子之形状变形过。
自从住到县城以后,每年端午节包的粽子包的不少,自己一家人吃,捎回老家爸爸妈妈,公公婆婆也吃。年年如此,但是吃的人越来越少,让人不免有点心酸;开始是四位老人吃,后来公公去世,对于捎粽子总是一视同仁,不分爸爸妈妈两个人,婆婆一个人之多少,总是捎同样多,为此邻居经常提醒我“你爸爸妈妈两个人多捎一点,你婆婆一个人吃得少,少捎一些嘛。”我总是说“一样的老人,一样对待吧!”而今年的端午节,捎粽子只有爸爸一个人吃了,妈妈去弟弟家带孙子,婆婆去世了,就是想给吃,她们也吃不上了,不免有点心酸。
回忆中的包粽子很有趣;回忆中的往年吃粽子时,老家等待捎回的粽子香味飘溢两边,而今只有爸爸一个人吃到我亲手包的粽子,却快乐不起来了。
[经典散文:端午节,粽飘香]
再过几天就是中国民间节日端午节了。这个节日在我们家乡也算的上隆重热闹的,划龙船、插艾蒿、吃粽子。
提到粽子,是我最喜欢吃的一种点心了。每当端午节,奶奶就会包粽子给家里人吃。端午节的前一天,奶奶会准备一盆白白的糯米,绿绿的粽叶、“红珍珠一样的赤豆”、红彤彤的蜜枣、香喷喷的咸肉,想到这些就能让我垂涎三尺。
粽子不但好吃,包粽子的过程也充满着乐趣。我坐在奶奶旁边,看她拿起几张粽叶,挽成一个小兜兜,在里面放入糯米,再放入馅料,包成棱形,或者包成像“小脚”一样的形状。我在旁边看的都出神了。没过多久奶奶就包好了满满一大篮粽子。奶奶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足足煮了2、3个小时之后,打开锅盖一阵阵粽香扑鼻而来。我都忍不住流口水了。奶奶帮我拿了一个我最爱吃的蜜枣粽,轻轻地剥开粽叶高中优秀作文 原创分享 ,蘸上白糖放到我手中,我大大的咬了一口,真是香甜可口,耐人寻味!
我喜欢过吃香喷喷的粽子,喜欢过端午节。
“哦耶!”班级里传来一阵响彻云霄的欢呼声和掌声。原来,端午活动要开始了!
一进教室,扑鼻而来的便是浓郁的茶叶香,伴着茶叶香的,还有一丝淡淡的粽叶香。在座的同学跃跃欲试,早已经迫不及待想动手做粽子了。只听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整个班级便沸腾了。大家立刻行动了起来。
看,有的人在急切地询问父母粽子的做法;有的人在创作着自己的花样粽子。我拿着粽子四处张望着,忽然一个小小的背影映入我的眼帘。他一手拿着粽叶,一手用勺子把白白的糯米和馅料放进刚才搭好的粽叶中,再加一把糯米用线固定好,一个粽子就完成了。他把粽子高高举起,仔细打量了一番,嘴角微微上扬,眼里露出满意的神情,似乎捧在手里的不是粽子,而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奖杯。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刚刚放入锅中的粽子终于出炉了。刚煮好的粽子是淡褐色的,就像一块诱人的蛋糕,浑身散发迷人的芳香。大家纷纷打开软糯的粽子开吃。一口咬下去,淡淡的肉香在口腔中回荡,香软的糯米就在齿上留香。
活动持续了许久,大家被热闹包裹,沉浸在节日的气氛里。笑声伴着粽叶的香气飘在了校园上,快乐在空气中弥漫,久久不能散去!
粽叶飘香作文800字
童年的趣事犹如沙滩上的珍珠,如今一颗颗拾起,仍然光彩夺目。当我拾起那颗光洁圆润的珍珠时,鼻腔里便又飘满粽叶的清香与糯米的醇香……
我是一位十足的`吃货,号称吃遍通城美食,对好吃的粽子更是“爱不释口”。可我只会吃,不会包粽子。八岁时一次偶然机会,妈妈带我去木子老师家学包粽子。
坐在电瓶车上,我一边看路旁的风景,一边想:粽叶是就是芦苇叶吗?粽子中的米是醇香的糯米,还是平日吃的大米?肉是煮熟了放入粽子还是生的放里面和米一起煮……带着满心的疑问,敲开木子老师家的大门。
前脚刚踏入门槛,一股芦苇叶的清香便扑鼻而来。它像一只小精灵,跳过桌上的勺子,钻出厨房,带着一身清香钻入鼻腔。走进木子老师家厨房间,只见桌上摆放着一箱用水浸泡的粽叶片,两盒米和几只小碗,碗里有红枣、鲜肉、赤豆。桌边围着几位阿姨。
我赶忙洗净手,站到人群中看老师示范后便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学者老师的样子,我先从水中捞出两片粽叶。叶子足有三指宽,深绿色,绿得发亮发黑。我把它们用水粘上边缘,在头部卷成锥形,卡在中指和中名指中间,舀起一大勺米。妈妈担心我把米撒在桌上,就拿来一只碗放在我手下。谁知,我卷成的锥形底部是露洞,放进去的米好似跳伞兵,从那个洞中跳了下来,宛如一串断线的珠子。旁边的阿姨都在偷笑,我却不知内情,只觉得米越来越轻,心中有些奇怪。我把粽子举过头顶,换右手小心翼翼地托着它,头伸进粽子底下一看。只听“哗啦”一声,糯米全撒在我的脸上,粽叶粘在我的脸上,我眼前一片模糊。丢下粽叶和米洗净脸回来,妈妈还在捧腹大笑,阿姨们则像成熟的高粱,笑弯了腰。只有我眼巴巴地看着一碗米,心里酸溜溜的。面对失败,我股足勇气,重新灌好米,小心翼翼地用粽叶把“漏斗”口盖上,并把余下的粽叶尾围着粽子裹好,用线绑起来。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我终于有了第一只属于我自己的粽子。回家的路上我沉默不语,想着满脸是米的搞笑样子,心里又气又笑。
直到今天,每当粽叶飘香之时,我就会想到第一次包粽子时发生的糗事儿,嘴角总会情不自禁地上扬……
粽飘香散文
又是一年端午节,忽然收到远在北京的女儿发来的照片,是几张包粽子的全部过程,看到她手上擎着一个精致又漂亮的小粽子,一脸的幸福和自豪,忽然想起二十多年前的往事。
那个时候,总是企盼端午节,因为每年端午节家里都会散发着浓郁的欢腾和粽叶飘香,那时候,妈妈还不会包粽子,总是请来隔壁的大娘过来给我们家包粽子,端午的味道总是浓郁而温馨。年复一年,大娘的年纪大了,也就不好意思请了,之后的几年,端午节总是到街边买上几个粽子表示一下而已,从此家里再也没了端午节的气氛,看着那几个冷冰冰的粽子,回想起那些年跑到芦苇塘摘粽叶、泡江米、红枣、花生。然后端午节的`前一天请来大娘,孩子们忙着屡粽叶,大娘灵巧的双手转的飞快,不一会一锅粽子包好了,然后妈妈又忙着在柴火上架一口大锅,煮粽子的时刻是在节前一天晚上,香味一出来,孩子们就在这样的香气里,走过来,走过去,探头探脑的。心里是欢喜的等待,脸上是无忧的笑容。闻着粽香,咽着口水,睡梦中也依然会有一些轻轻的牵挂。第二天一大锅香喷喷的粽子煮好了,妈妈总会给左邻右舍的送一些过去,这时候,就感觉满弄堂都是我们家里幸福的味道。
思绪落回桌上那几个冰冷的粽子,忽然我直奔里屋,叫妈妈再去请大娘一次,这次我决定学会自己包粽子,不能让端午节失去那种欢腾,不能让弟弟妹妹们失去对端午节的企盼,我学的很努力,很快就能自己包上一锅粽子了,于是,每年的端午节又延续了那份欢腾和企盼,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坐在圆桌前,弟弟妹妹吵嚷着挑选自己喜欢的各种馅的粽子, 角角落落都飘满粽叶的香味,忽然觉得,那一刻,幸福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女儿如今也二十多岁了,端午节那一天,她说,很感谢妈妈教会她包粽子的手艺,自己包粽子过端午节会觉得很开心,能感觉到家的味道和妈妈的味道。说现在所怀念的并不仅仅是家乡的粽子的味道,更多的则是对父母的想念,父母在家里挂念着我们,心中才会有一个依靠。学会包粽子的女儿,延续着我们的生命,延续着端午节的温暖,同时也延续着中华的传统文化。
在这个传统节日,粽子不仅仅是美食,它还是一种文化,端午的粽子会久久飘香,中国的文化也将源远流长!
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人们都要舞龙舟、做香袋、吃粽子。战国时期,粽子就已经诞生了,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屈原。而今年端午节和往年却不一样,因为在这天,金都天长校园里弥漫着浓浓的粽香。
一只只生龙活虎的喜庆狮子在校园里欢腾,包粽子大战正式拉开了帷幕。准备就绪后,假日小队成员各就各位,把桌布铺开,平整地铺在桌子上;红豆、糯米、粽叶都放在网兜里清洗一遍后,把食料均匀地和在一起。小组成员个个摩拳擦掌,只等一声令下。
我们不打没把握的仗。因此,早早地就把参谋长――可亲可敬的奶奶和爷爷请来助阵了。有了军师的出谋划策,果然不同凡响!
瞧,首先把粽叶围成一个兜,将糯米往里填满,量要均匀,多了米会漏出来,少了粽子没有肌肉不够结实,吃起来口感不佳,所以六只小手经常在米兜里走荡。经过调整,粽子变成了大力士,肌肉股股的。再将粽叶往上一盖,为粽子做一次时装秀,配上了一件绿外套,把两头叠住,不能有一丝漏缝。最后用绳子把粽子五花大绑地绑起来。一个胖股股的小粽子诞生了。各组包的粽子样式不同,有三角形扁状的,有四个尖角的,有像枕头的,有像火箭的,有……。
操场上热闹非凡,小粽子师傅们一个个紧缩眉头,放米、裹粽叶、扎绳这每一个步骤都没有忽略,每一步都做得很到位,小巧手从来没有休息的时候。
粽子糯,粽子香,在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中,吃上一个个自己亲手包的热腾腾、香喷喷的粽子,一起来怀念屈原吧!
别看奶奶们年事已高,可包起粽子来,那可都是得心应手,堪称“大神”啊!只见徐善茨棠滔冉三四片箬叶叠在一起,铺开呈一个扇形,正面朝下,反面朝自己,再用剪刀把头上的分叉剪去。她灵活地用食指与中指夹住箬叶的最前端,把手逆转180度,卷起的箬叶瞬间成了一个锥形。这个锥形可不能有一点点空隙,否则米将会逃之夭夭。徐奶奶用勺子盛了少许米倒入锥形里,再放上一两颗红枣,最后再用米盖住红枣,若铺了一层雪。填完馅后,将余下的长长的“尾巴”盖在锥形上,再沿着边对折,直到能完全遮住为止。最后再将粽子来个五花大绑,一个粽子就神奇般地诞生啦!
这活看起来如此轻松,再加上我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信心满满,可谁知我却遇上了大难题:不会卷。怎么也卷不起来,不是卷得太小,就是卷的有漏洞,要知道我可是个要面子的人,可不能因为一个粽子丢了我的脸面。我前思后想,脑海中全是奶奶们卷叶时的动作,与自己的动作比较着,究竟是哪里出错了呢?哦,原来是手法错了,我忘了逆转180度了。险过了这关,谁曾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好不容易攻克了卷箬叶这一难题,我又迎来了下一个难题:盖箬叶。这余下的箬叶在我手中折来折去,怎么也做不成一个正三角体。眼看别人都已经包了好几个了,我连一个也没有做好,急了,随随便便一折,嗬,竟然也成了!瞎猫遇上死耗子,福星高照呀!找到窍门后,我快马加鞭,一连包了好几个,虽有些丑,但也算是过把瘾了。
起身看同学们的粽子,真是千奇百怪:有的是牛角粽,有的已然成了个粽叶饼,有的还没端上锅就已“解放”了,有的则毫无瑕疵,堪称艺术品……
下午,刘老师拎着一大堆的粽子进了教室,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棕叶的清香,肉的鲜香,枣的甜香,米的糯香。同学们每人拿一个,拆开箬叶,糯米似穿上了金黄色的盔甲,肉点缀其中,多一分则盈,少一分则亏,一切都是那么刚刚好。我咬上一口,米,软糯,肉,鲜美,加上箬叶的香气,令人回味无穷。
经过四个小时的等待,“粽子大军”总算姗姗来迟了,肉的鲜美,枣的醇香,米的糯香,使大家都醉了。一个个都坐不住了,恨不得一个个都长翅膀飞过去。粽子烧熟后,箬叶已经褪去往日的翠绿,取而代之的是带着一点点灰。打开箬叶,一股肉香扑面而来,使我沉浸在里面,无法自拔。我轻轻咬了一口,在口中慢慢咀嚼着,舌头都被它缠绕着。哦,这就是美味。
欢声笑语间,刘老师带着我们的“特邀嘉宾”闪亮登场了。她们个个都是粽子大腕哦!瞧,她们麻利地取出原料,分门别类地放入了事先准备的盆中,操起勺子,左一下,右一下,如玉龙走潭,晃得没了影儿。我屏息凝神,闭上眼睛祈祷着:一定要分到肉馅的一组呐!蓦地,一股浓重的香味迎面而来,让我顿时为之倾倒。我心中大喜,微微睁开眼睛,只见一块块腌制过的肉包裹着雪白的糯米,耀武扬威地坐在盆里,宛如坐在祥云端,我仿佛听到了自己喉结滚动的声音。
万般期待中,拜师学艺开始啦!我信手提起三片粽叶,仔细端详起来:它上宽下窄,重叠在一起颇有芭蕉扇之风范,阳光下错落有致,如半透明的玉石,让人动容。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超级大咖”罗奶奶便说开了:“首先,用右手的两根手指夹住粽叶一端,左手扶着,右手顺势旋转。形如漏斗……”说话间,只见她的手上下翻飞,如一只蝶。卷粽叶、放入馅、封上口、系好线,动作如行云流水。不一会儿,一只小巧可人的粽子便横空出世。
咦,为什么我的“漏斗”和别人不一样?人家的都像大腹便便的将军,而我的却像窝窝囊囊的小兵?正在我沮丧万分思考人生之时,罗奶奶笑眯眯地说道:“你把它再铺开些不就行了吗?”真是一语道破天机,我一试,当真如此。舀起一勺米,倒入漏斗,没想到,假漏斗成了真漏斗,糯米大珠小珠落玉盘,挡也挡不住,不一会儿,我的粽子便只剩下一具空壳了……
虽然初试惨遭失败,但我并不气馁,一次,二次,三次……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我终于成功了!
在漫长的等待煎熬后,粽子可算出锅了!浅绿色的粽子清香扑鼻,深绿色的纹路若有似无,如一幅泼墨山水画,里面却暗藏玄机。“肉的,肉的……”我在心中默念了几遍,一咬牙,果断地拆开了封印――绳子。我一层一层地剥开,似揭开一个谜底。修长的粽叶一泻千里,露出了丰满而富有光泽的糯米,在灯光下泛着油亮亮的橙色。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下去。米的粘糯,肉的鲜美在口中氤氲,顿觉唇齿留香。细细品味,又隐隐感到一股清香,如一杯香茗,久久让人回味……我不由得惊呼:“太爽了!真是‘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啊!”
狼飧虎咽间,教室里俨然成了一片粽的海洋:肉的鲜香,枣的甜香,米的糯香在空气中互补、交织,营造了其乐融融的气氛,直钻到我们的心里,暖暖的……
以前我是不爱吃粽子的,虽然软软糯糯、清香扑鼻,确实十分黏牙。而后来我又爱上了吃粽子,是因为外婆的端午。
小时候每到端午,妈妈变会起个大早带着我回到外婆家,走走亲戚,拉拉家常。我不太热衷大人们的这些寒暄,总是只顾着和小伙伴们玩耍,奔在田间,跑在小路上。
唯一能够吸引我的恐怕就剩包粽子了。吃过午饭,外婆便会把早早准备好的材料端出来放在堂前的大桌子上,一大盆的又白又嫩泛着光的糯米,和一大盆洗得干干净净还滴着水的粽叶,当然也少不了裹馅儿用的鲜肉和红豆了。我总爱看着那大盆里那白净的糯米瞎想,屏气凝神,好似武林高手在暗暗运功,然后大喊一声“铁砂掌”,便迅速的把双手插入糯米中,不停的还会捣腾,把糯米溅得满桌都是,心里头还暗自得意“功力”又更上一层楼了。而这个时候,妈妈总会责备我,“真不懂事,把外婆辛苦准备的东西都弄乱了。”我当然是不会怕的,只要朝外婆身上蹭蹭,摆出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外婆便会心领神会的笑笑,一边收拾着我的残局,一边跟妈妈说:“小孩子嘛,淘气点正常的,别怪她了。”每每听到外婆这么说,我就好像得到援军的大力支持一样,朝妈妈做鬼脸,庆祝自己赢得了胜利。
那时总觉得小孩儿就应该吃小粽子,玲珑可爱,只看着就特别香甜可口。我爱挑细细小小的粽叶,绕一个圈儿,放入一点糯米铺底,再贪心的挑块最大的鲜肉埋在里面,然后再铺上一层糯米就可以折起粽叶、绕上线了,就此,我的个小料足的“一口粽”就完成了。我时常把许多小粽子串成串儿,然后拎着它们向周围亲戚邻居显摆我的巨大成果,而外婆总是跟在我身后,笑得满脸褶子,好像我的小粽子已经飘香到她的心里了。
记得有一年的端午,父母要去外省做生意,决定把我也一起带上,大约是太阳西下的时候,我坐在一辆小卡车的后面,小卡车在有些泥泞的小路上颠簸,而外婆则一路跟着卡车小跑,还笑着跟我说话,叫我早些回来。夕阳的余晖照在外婆的身上,黄黄的,暖暖的,像是发着光一样,耀眼得令人睁不开眼,乡间的路不大好走,在过一座小石桥的时候外婆跑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开始走走停停,我不停的朝外婆挥手,只记得当时鼻子酸酸的,声音有些哽咽的喊着:“外婆你回去吧,快回去吧。”
记忆像粽叶香越飘越远,飘到了外婆家,又是端午了,我也长大了,回去看看她,包一个饱饱满满的大粽子,好让外婆咬得满口清香。
在我的记忆里,除了春节的喜气洋洋,端午的热闹也不曾例外。闻着粽香,也便嗅到了童年的味道。总感觉那么近,仿佛就在昨天。
还记得每年端午节的前些日子,母亲就会买回许多粽叶,细长的。说它宽大,却又是那样的小巧玲珑,说它小巧,却又能装下一块小米团。母亲把它浸在水里,让它们洗个凉水澡,又把不情愿的它们系成一捆捆的,挂在阳台上,晒个暖和的太阳。我也曾问起过母亲为何要那样做,母亲告诉我风干是让它们的叶子又韧性,不易劈开烂掉,以便以后使用。
当我还在朦胧的睡梦中,端午清晨的喧闹已早早等候着我。母亲淘米的水滴声,碗盆碰撞的清脆声,在我耳边隐隐约约的出没。好奇的我便也早早起床趴在厨房的桌台上,心里捣鼓着摸摸这个,碰碰那个,于是便被母亲嫌弃地赶出厨房,我也只能可怜巴巴的站在门外看着母亲忙活着。
母亲忙完后,便看到可怜的我,同情着让我搬着小板凳坐在她身旁,极力睁着圆溜溜的瞳孔看着,生怕错过什么细节。
只见母亲拿起两片粽叶,重叠又错开一点,卷成一个小漏斗,又在“漏斗”中装上糯米和各种馅,将余下的叶子压下盖在大口上,变成一个三角锥形,多余的粽叶尾卷起来,用一根绳为它们绑上腰带,一个诱惑可口的粽子就做好了。看着母亲灵活的双手我也按耐不住,用自己的小手跟着学,可弄了好久,它就是不听话,好不容易绕成一个差不多的锥形,但放进去的米却跟逃亡似得,不停滚动下来。气的我干脆放弃三角,我抓起一小把米放在粽叶上,再从叶末滚到叶尖,卷成一个像蛋卷似的长方体,最后笨手笨脚的胡乱用绳子系了个结。虽然包好的粽子看上去扁扁的,似乎没有任何胃口,但我还是十分期待它出锅的样子。
等待许久后,香喷喷的粽子终于出锅啦!我迫不及待的找到我骄傲的作品。打开粽子的绿色大衣,一股浓香夹杂着叶的清香扑面而来,“方锥四角”的粽子让我赞不绝口,开心地蹦跳不已。
今天,又闻粽飘香,似乎看见儿时的我依偎在母亲旁,撒娇的求着母亲帮着倒忙。就让我把回忆裹进粽子里,再把它放在心里。
★ 粽叶飘香端午节
★ 端午节粽飘香作文
★ 粽飘香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