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粽叶飘香时经典美文(共含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kek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粽叶飘香时经典美文
剥开粽子,就好像剥开了历史、剥开了屈原的故事,剥开了屈原《离骚》中的味道。
——引子
因粽叶的香气、粽子的缠绕,加上雄黄酒的诱惑力,再加绿豆糕的香飘飘,招回来了亲情的眷念和拥抱,借此,端午把祝福、喜悦浓缩到了团圆里,形成粽子那质有的味道——端午节。
翻开历史的写照,屈原的《离骚》曾经激励了多少豪气冲天的斗士,陶醉了我们几千年的传承和祈祷,五月初五的汨罗江,屈原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千古悲歌,为后人留下了不屈不饶的先驱精神,这份精神,像财富一样,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渗入到了国人的血脉中,生生不息。
我赞叹屈原的'爱国精神,更赞叹《离骚》中的英雄气概,如屈原的诗:【“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译)心灵受屈精神压抑啊,强忍指责把侮辱承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译)我宁愿暴死而尸漂江河,也绝不和他们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屈原用性命捍卫尊严,不肯在浊世中苟活,故而“蝉蜕于污秽”,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这份英雄气概,曾经激励了历朝历代,多少能人壮士,这份崇高精神,曾经勉励过多少爱国将领,为国捐躯,这就是屈原精神的功劳!
屈原没有吃过粽子,也没能享用过粽子的味道,人民把裹好的粽子投入到江中,是想用粽叶的艾香,糯米的粘稠,去寄托人们的哀思,人们用这种方式,纪念这样一位爱国之士,无疑不是在告诫后人,鞭策后人,激励后人,让子子孙孙牢记屈原,谨记《离骚》。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放鞭炮,从原来单一的纪念屈原活动,发展至今,已演变为集纪念、团圆、热闹为一体的民俗节日,这个节日不但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成了亲情、友情、爱情的渴望日,人们利用这个喜庆的日子,即烘托出民族的喜悦精神,也借此表达了人们在情感上的交流与厚望,这本是体现端午节的历史发展,在继承中不断地发扬和光大,当然,无论什么样的气氛演变,都脱系不了屈原与《离骚》的味道,这是永恒的实质,因为屈原的故事,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粽叶、菖蒲草(艾草),糯米、红枣、绿豆糕,是端午节的象征,而雄黄酒则是端午节,赛龙舟勇士们借以豪威的壮士酒。
在赛龙舟的故乡,勇士们凭借雄黄酒,斗意气、斗奋发、斗精神,不论在秦淮河上,还是在大运河旁,或是在美丽的江南水乡,每逢端午,总有龙舟赛事,花哨的船,花俏的人,华丽的景,把个端午节折腾的沸沸扬扬,那份欢悦,那份喜庆,那份场景,不言而喻,即在诠释着浓浓的民俗风味。
锣鼓喧天,鸣炮齐响,你看,水域里,龙腾虎跃,岸边上,如歌如潮,龙舟,一艘比一艘靓丽,斗士,一人比一人勇往,竞技,一轮比一轮雄起,景致,一个比一个娇娆,再看那闲散的玩童,浸泡在池中,如鲤鱼戏水,也狂凑热闹。
粽子的味道,伴着《离骚》的味道,一并带入到了端午节的氛围中,成了端午节不可缺少的思念成分,你倾情,她心印,我情操。
我借端午也寄一份深情:
端午节
我怀念屈原
更敬重《离骚》
屈原的精神是魂宝
端午屈原《离骚》艾草
打成中国结
粽叶糯米咸鸭蛋绿豆糕
拼成端午好
......
临近五月初五
又到粽叶飘香时
思念的欲望更加浓烈
我把思念拌入到糯米里
裹成精致的粽子
里面还掺了些爱的乳汁
寄给我思念的远方
当你剥开粽子
闻到粽叶清香的那一刻
你可嗅到了思念的味道?
我的味道?
希望这枚香气的粽子
能撩起昔日你我的暖意
让爱的味道,把你重重熏倒
好让我乘机把你拥入怀抱
希望,再现
昔日那纷纷扰扰的情锁
将你我缠绕成一个纠缠不清
像粽叶与糯米一样的粽子
紧紧的裹在一起
拥抱爱情,可好?
粽叶飘香时散文
五月端五节,粽叶飘香时,我总会吃到在乡下生活的婆婆和嫂子包的粽子,收到一份浓浓的亲情与牵挂。
今年同样不例外,嫂子和婆婆总在节前就包好粽子,托人捎给了我们。这看似简单的工序却要花很多的时间来完成,糯米的浸泡、配料都要有一定的功夫,盐、碱,这些都很重要,少了,味不够,多了,味就重了,等把料配好了,就用几张竹叶叠加,足够放二两糯米的宽度就好,然后将拌好的糯米放到手中的竹叶中,再将沾满芝麻的五花肉放到到铺好的糯米里,加几颗板粟,等这些都放好了,再铺一层糯米,就可以把竹叶折回包紧、扎好草绳,然后放进锅里,慢火煮上三几个小时,等糯米烂了,里面的肉汁浸到糯米中,就全部完成了。
解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糯米中各种香味就出来了,有竹叶香、板粟香、芝麻香、肉香,可谓是色香味具全。
我喜欢吃放有板粟、五花肉、芝麻的粽子,而且这些都不能放少了。曾尝试过包粽子,记得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我还在乡下工作,单位离嫂嫂的家不远,曾和嫂子一起包过,但没有成功,或许是我这双小手托不起宽大的竹叶,放在粽叶的'糯米和配料总也握不紧,包起来的粽子散散的,咬不出那种韧香的味道,后来就一直没有再包过了,但每年我都会吃到嫂子包的粽子。
对粽子我总是情有独钟,没想儿子和我也一样,特别喜欢粽子,每到端五节,他总会说:“妈妈,打电话给伯娘啊,让伯娘包些粽子来吃”。其实,不用电话,嫂子都会很挂心,问回不回来过节啊,没有时间回来就托人把粽子给你们捎去了。说真的,我很庆幸,能有这样的好嫂子,很多的家庭,婆媳不和,妯娌不好,但没想,我和嫂子却象姐妹一样,聊家庭,聊儿女,聊生活。
让我更感动的是妈妈今年也学着包粽子,妈妈其实很能干,很多事情都会做,但也是这粽子包不起来,包不紧,容易散。每到端五节,我只有等嫂子捎来了。可是今年,妈妈说:“今年我包粽子给你们吃。”我说:“你会吗?别太麻烦了,等我嫂子捎来了,就有得吃了。”可是妈妈还是操起了这份心,我也不知她怎么做的,粽子做好时就打来了电话让我开车过去拿。
说实话,味道并不是那么好,糯米盐放多了,碱少了,但这却是一份浓浓的爱,因为那份爱,所以才将竹叶,糯米,芝麻,肉块捆扎成团,用爱火慢慢炖熟,将爱传递给我,我懂妈妈的用心良苦。
粽叶阵阵飘香,亲情与爱浓浓传来,过多的言语都显得苍白,我只有用心、用爱来传递我的情感,用我的方式去回报这份浓浓的亲情与关爱。
又到粽叶飘香时美文鉴赏
六月,一个飘香的季节,各色花香在轻风的吹拂下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北方的夏天虽说也已来临,但还是给人一种微热亦凉的感觉。绵绵的细雨接连几天下个不停,顽皮的夏日偶尔的会探出脑袋,露出可爱的笑脸,却又被无情的乌云深深的遮盖。无边的芦苇荡里时不时的就会传出鸟妈妈对儿女的呼唤。细长的苇叶挂满了晶莹的水珠,风吹着片片苇叶,发出悦耳的沙沙声,愈发的散发出淡淡的粽香。
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前几天,姐姐们就会去苇塘掰粽叶卖钱(妈妈说那个钱归自己所有)。那时的粽叶才二三角钱一斤,但一天下来也能挣个几块钱。自己那时还小,连芦苇最下面的叶子都够不着,所以姐姐根本就不愿意带我这个累赘去,自己只能跟在姐姐屁股后面拼命的讨好人家,并且答应分一把粽叶给她。
苇塘离家很远,要走好久的路才能到达。那时家里穷,根本没有自行车之类的交通工具,只能一步步的走着去,可倒也没有觉得累。偌大的苇塘虽然有苇场工作人员看管不让进,可里面还是藏着一个个小脑袋。我个子小,藏在里面当然不会被发现。把苇条轻轻的压弯几根,从上到下也不管叶子长短一扫而光,一根苇条只剩下光秃秃的一个尖。有时候幸运还会在几根苇条中发现鸟窝,把鸟蛋揣在小褂兜里,生怕碰破了这意外的收获。
从苇塘出来怕被看塘人发现没收叶子,每次都是我先出来侦查,如果安全大家再出来,一旦被发现了我就哇哇大声装哭,看塘人没辙了就会放过我。就这样每次我们都会安全的撤离,一路享受着回家数钱的喜悦。
妈妈身体不好,每当过节时邻居的婶子大娘就会过来帮忙包粽子,我则乖乖的坐在那里偷偷地学。先把生粽叶在锅里煮一下,那浓浓的粽香就会飘出来,这样叶子变熟了也软了很容易包。我们北方的粽子大多都是三个角,把粽叶一片挨着一片的略微斜着摆上个五六片,共两层,然后折叠成三角形,在最下面的'那个角里先放进几颗豆(这样米粒不会从角里流出来),再放米,顺着边缘把叶子折叠成完整的三角形,再用马莲绑好,这样一个完整的粽子就成功了。妈妈说把鸡鸭鹅蛋放进粽子锅里一起煮那味道格外香软可口。每当闻着沸腾的锅里散发的浓浓粽香,感觉世上再没有比它更香的美食了,贪婪的眼神恨不能把整个粽子一口吃下。
端午节一早,妈妈就把鸡鸭鹅蛋给我们姊妹几个分好,分别用小瓢装着放在各自的枕头边,再把五色的丝线系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腕上,那时自己就如同一夜间变成了小公主,别提有多高兴了。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粽子也不再是只有在端午节才能吃到的高档美食(我们这里一年四季随时都可以品尝),但每次闻到那浓浓的香味,我还是会深深的狠吸几口气把那粽香久久的回味。
如今,又到了粽叶飘香的时节,亲手包上几个粽子,里面装上五色的豆——红豆——代表着思念,绿豆——代表着平安,黄豆——代表着吉祥,黑豆——代表着甜蜜,白豆——代表着幸福。再用糯米把它们紧紧相连,这是一份祝福,一份永久不散的爱。粽香在远远的飘溢,好香好香......
粽叶飘香时800字作文
还未到五月初五,超市里的粽子已是琳琅满目了。有圆锥形的,长方形的,四个角的;有火腿的,咸鸭蛋的,豆类的;各式各样,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将我的淡淡思乡的愁绪一点点解开,泛起阵阵清香的涟漪,拨动我内心的清炫,把我带回了儿时的记忆。
小时,每当端午节前日,母亲就牵着我的手,挎着竹篮,带我到小河边去“打”粽叶,所谓的“打”就是一片一片摘下来。我们这儿的粽叶就是芦苇叶。春雨过后,芦芽如春笋,节节拔高。到了夏季远远的就看见芦苇丛在河边一丛一丛的,碧绿色的入了眼帘,郁郁葱葱,那芦苇的叶子个个宽大厚实,在夏季的小河边葳蕤弥漫着。我也学着母亲的去“打”粽叶,可怎么也摘不下来,只见母亲轻轻一摘就下来了,母亲手把手地叫我,让我顺着芦苇的叶子顺势往下一“打”,真的就摘下来了。不一会儿,就满满一篮的竹叶,还能听见风中吹过芦苇的声音,清脆悠扬的响彻在我的耳边。
母亲回来后把粽叶洗净,两头剪掉,再把粽叶煮熟,这样包的时候就粽叶不会裂开。那时家 里的条件不太好,她变着戏法似的将雪白的糯米里加上一些自家产的各种豆子,红豆、绿豆、花生,拌在一起,五颜六色的,真得很好看。只见她手脚麻利的`将粽叶先圈成一个圆锥,再从旁边再插上两张粽叶,把五颜六色的糯米填满在裹好的筒子里,最后缠线,扎紧。,一会儿,桌子上就摆满了,五个一小串,十个一大串。我也学着去裹,可最后全都散了,母亲笑了笑这粽子的的后面,俗称“屁股”要捏紧,她手把手地教我,可最终没有学会。等粽子全部裹好后,放入大锅里,水全部没过粽子,用木柴架在灶螳里,熊熊火焰燃烧起来。大火烧开,再用小火慢慢煨,那满屋子的香气扑鼻而来,缠绕在鼻尖,让站在灶台前小小的我,馋得口水都流了出来,急不可耐地想掀开锅子瞧瞧,母亲说这时是不能吃的,还得浸泡一夜。
第二天早晨,母亲便把带着余温尚存的粽子,送给左右隔壁的邻居家的小孩,让他们也尝尝。在那个物质嫉妒匮乏的年代,能把粽子送给别人的,真的是不易的。她的想法是让大家都吃点,打一下牙祭。岁月在指尖悄悄得流失了,转眼就几十年过去了。尽管现在粽子随处可见,随时能买到,可每当端午节母亲还是会亲手再裹粽子给我们吃。回忆是那么温馨,母爱是那么深切。粽叶飘香时,我想起了乡下的老母亲,看着袅袅娜娜升腾的蒸气里,那深深的母爱浸软在满满的粽香里。
粽叶飘香时优美散文
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三十年来,我们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端午节粽叶的清香中,我记住了那份浓浓的亲情和爱意。
端午节这个印象,最早是在我读小学三年级时留下的。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就读的南村坝小学,小学生在大片的麦田里拾麦穗。妈妈悄悄地对我说:“快走,明天是端午节了,你爸一清早到顾山街上买回了粽叶,回家我们包粽子”。
第二天一清早,妈妈叫醒我,让我送几个粽子到宅基上邻居家,讲他们平时经常送蔬菜给我们,这几天正好农忙,他们可能也没空裹粽子,今天我们送几个粽子给他们稍为谢意一下,并拿个小瓶子捎上一些蜂蜜给他们蘸粽子吃。我拿着粽子到同学小三和建珍家,她们的`父母都出早工还没有回家,她的姐姐一边烧早饭,一边对我说根本不知道今天是端午节。后来小三告诉我,因为她家人多,平日里粮食就不够吃,没有糯米裹粽子。当时,我就想,如果每年端午节大家都能裹白米粽蘸着蜂蜜吃,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但在那物质匮乏的年月,农村里人每天能吃到掺着杂粮的饭,就已不错了。顿顿麦片饭就是高档次的了。
过了几年,端午节上还多出了咸鸡蛋。母亲讲本来过端午节应该是吃咸鸭蛋的,因为养鸭的人少,就用鸡蛋代替了。那时一个咸鸡蛋要全家三个人分着吃。又过了几年,端午节能买到正宗的咸鸭蛋了,家里吃饭时,每人有了一个咸蛋。父亲跟我讲,他小时最眼热人家过端午节,胸前挂了咸鸭蛋,手里提一串粽子在街上招摇过市。再后来,我家的粽子也从单纯的白水粽变成了赤豆粽、咸肉粽。
今年的端午节,在我的记忆中是终身难忘的。有着传统文化历史的端午节,第一次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小孩穿虎头鞋,成为一道节日风光。而我们常熟五月端午“尚湖里厢看龙船”更是妇幼皆知。今年尚湖镇也举办汪桥龙舟赛,吸引了周围百姓近万人驻足观看。
今年端午节前,因婆婆已年迈,我工作忙,丈夫提前两天从常熟欧尚超市买回了几盒真空包装大小不一的各色粽子和高邮双黄鸭蛋,他说,端午假日里,他还要带些王庄西瓜,驾车到苏州去看望父母,并接他们到沙家浜去看赛龙舟,丰富一下他们的退休生活。
★ 粽叶飘香端午节
★ 粽叶飘香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