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近英美哲学的进展(上)(共含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zsheq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近20年英美哲学的最新进展(上)
近20年来英美哲学在四个方面有一些新进展:分析哲学特别是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研究;实用主义在与分析哲学的互动中重新获得主动地位;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扩展;英美与欧陆哲学交流互动以及后现代主义的话语霸权地位.当代英美哲学的特点是:不受传统主导思想观点的`束缚、更加注重社会文化因素在哲学思考中的作用、强调理论思考本身就是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更多关注时代提出的现实问题与未知领域.
作 者:江怡 Jiang Yi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100732 刊 名: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年,卷(期): “”(5) 分类号:B0 关键词:分析哲学 实用主义 政治哲学 道德哲学 后现代主义 最新进展浅谈英美刑法理论的哲学问题
摘要:道格拉斯•N•胡萨克,男,现任新泽西州立大学、鲁杰斯大学教授,堪称美国当代著名刑法学家。《刑法哲学》是道格拉斯•N•胡萨克的有一著述。胡萨克的《刑法哲学》分八章对自己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论述。他明确提出了刑事责任的一般原则的阐释和适用,应当以道德和政治哲学为总的前提的中心论题。胡萨克还对犯罪行为和控制原则辩证关系的精彩论述。他的很多观点有新意、赋予了时代的特征,胡萨克的《刑法哲学》不失为英美刑法理论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胡萨克 《刑法哲学》 经典力作
一、胡萨克和他的《刑法哲学》
道格拉斯•N•胡萨克,男,现任新泽西州立大学、鲁杰斯大学教授,堪称美国当代著名刑法学家。《刑法哲学》是道格拉斯•N•胡萨克的有一著述。《刑法哲学》作者胡萨克从道德、政治哲学的角度出发,对于英美称为正统的刑法理论进行了大胆的深刻的批判,《刑法哲学》一书就此问世了,胡萨克本人将其称之为“修正的刑法理论”。 《刑法哲学》逐渐突破了正统的刑法理论框架,对于学派林立,不断迅猛发展的英美刑法理论体系以及流派,是极大的挑战、突破与冲击。
胡萨克的《刑法哲学》分八章系统论述了正统的刑法理论,对正统刑法理论的评述,正义与刑法理论,犯罪的客观构成,犯罪的主观构成,不作为、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实体辩护,道德的强制推行。
二、胡萨克的《刑法哲学》实例分析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崇尚思辨的时代,是一个反思的.时代。胡萨克在其编著的《刑法哲学》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刑事责任的一般原则的阐释和适用,应当以道德和政治哲学为总的前提的中心论题。胡萨克首先对英美正统的刑法理论在总体上给以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许。之后,又在其正统的刑法理论的基础之上,重点性的论证了胡萨克自己的理论——即对英美正统刑法理论的大胆突破与深刻的批判。胡萨克在此方面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关于正义、权利、道德政治哲学与刑事责任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是关于犯罪行为与控制原则的辩证关系问题。
胡萨克的刑法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刑事责任的基本原则应该将“正义的需要”作为基本出发点与落脚点。这一点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符合最广大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突破了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大前提下的法律的狭隘性,与阶级性。他认为,正义则是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有效保障。“整个刑事责任基本原则的核心是限制国家当局滥用刑罚”,违反了这一基本的原则就构成了对人权的侵犯。刑事责任的最基本原则是必须要充分尊重与维护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权利。
胡萨克认为脱离开道德和政治哲学,刑法理论就是飘摇无根基的、可悲的。他极其反对分析主义法学理论,他认为这类行为是不是构成了犯罪,理所当然应由法律来决定与规定,但是究其缘由,法律为何将此类行为规定为犯罪,这个时候就必须需要道德以及政治哲学来共同解决。假如没有道德和政治哲学,人们就无法合理解释为何国家将一些行为规定为构成犯罪,而另外一些行为不构成犯罪。
胡萨克最独特、最具特色的刑法理论论述在于其关于犯罪行为和控制原则辩证关系的精彩论述。胡萨克还对犯罪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核心地位的基本观点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他明确表示“无行为即无犯罪”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深刻的指出这种论述存在着问题。谈到不作为犯、身份犯、持有犯刑事责任问题时,胡萨克个人认为,没有犯罪行为就不会有刑事责任的思想,是完全无法解释不作为犯、身份犯、持有犯的刑事责任问题的。因此,他明确提出了“无行为的刑事责任”这一命题,并强烈建议与主张犯罪构成中的行为要件要以“控制原则”取而代之。尽管他的提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他的确忽视了在具体法律判断与执行之中的可操作性。
三、胡萨克的《刑法哲学》——英美刑法理论的经典力作
简单来讲,胡萨克的基本立场是:刑法理论不能、也不应该全盘抛弃、否定英美正统的刑法理论,但重建刑法和道德、政治哲学的紧密关系的重建至关重要,任务迫在眉睫。应该以控制原则为核心取代和摈弃刑事犯罪构成的二元结构模式。并且,要求在控制原则问题上尽量做到将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达成完美的统一。只有不同的声音才会有不一样的行动,只有敢于批判,才能获得进步。他的观点有一定的先进性,能有力的推进英美正统的刑法理论及世界刑法理论的不断完善与进步。
由以上论述可以做出评判,首先,胡萨克的修正刑法理论也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淆了道德和法律关系的问题。他过重的宣扬与发挥了道德、政治哲学在法律中的作用与地位,有夸大的嫌疑。其次,他的控制原则也不能合情合理的解释“人们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做出另外的行为,而不是做他已做出的行为。”而是勉强自圆其说。但是,胡萨克的《刑法哲学》仍然对于英美刑法理论进行了一定意义之上的正确的批判与大胆的突破。他的很多观点有新意、赋予了时代的特征,具有哲学价值,胡萨克的《刑法哲学》可以作为研究犯罪构成理论的必备参考工具之一,其不失为英美刑法理论的经典之作。
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应用进展
摘要:简要介绍了现代近红外光谱的发展、技术特点和测量原理,对近年来近红外光谱仪器、化学计量学方法及软件和应用的.进展情况及我们在这几个方面开展的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 作者: 徐广通袁洪福陆婉珍 Author: Guangtong XU Hongfu YUAN Wanzhen LU 作者单位: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100083,北京 期 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ISTICEISCIPKU Journal: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年,卷(期): , 20(2) 分类号: O4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 仪器 化学计量学 应用 机标分类号: TN2 TH7 机标关键词: 红外光谱技术 应用 近红外光谱仪器 化学计量学 技术特点 测量原理 方法及 软件 基金项目:近20年熊十力哲学研究综述
自1932年熊十力的《新唯识论》问世以来,学术界关于熊氏哲学的研究不绝如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海内外熊学研究状况可参阅郭齐勇著《数十年间海内外熊学研究动态综述》一文[1].其后迄今的'近20年间,熊学研究进入高峰期,著述不断、创见迭出.本文试对这一时期熊学研究状况做一番梳理,以为研究者提供一点可资参考的资料和线索.
作 者:秦平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刊 名:哲学动态 PKU CSSCI英文刊名:PHILOSOPHICAL TRENDS 年,卷(期): “”(12) 分类号:B261 关键词:我国地球科学哲学研究成就与进展
本文是以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近年来学术活动为背景,反映我国地球科学哲学的研究成就和进展.
作 者:吴凤鸣 作者单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北京 100026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16(10) 分类号:N031 关键词:地学哲学 地学哲学委员会 地学哲学研究成就和进展老子哲学源流(上)
郭店<老子>出土面世,为解决“老子其人其书”问题提供了可靠证据.老子姓老氏,名聃,春秋时宋国沛人,与孔子同时且长于孔子.孔子死后二百年左右流传的郭店<老子甲>是老聃思想的表述,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有明显差异.郭店<老子甲>积极应世,主张以“道”佐人主治国,以“亡事”取天下.春秋老子的历史真实性不容怀疑.郭店<老子>的“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是老子的发明,是中国古始神话本原的理性升华.老子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领会,把握住“混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进入“本体”(物自身),以理性的“道”取代神话本原,宣告古始神话本原的终结.老子的“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而且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是支配天下万物的原动力.郭店<老子>的“德”是得之于天道的人生准则,是以天道(自然之道)为内涵的.老子在两三千年前关于宇宙“生态平衡”(“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天道员员,各复其根.”)的论述,以及对天道无为(“道恒亡为”)的热情赞扬,是中华文明宝贵的思想财富,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人道无为”是春秋道家保证“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治国方略得以实行的思想路线.坚持“人道无为”,天下必然大治.
作 者:涂宗流 Tu Zongliu 作者单位:荆门大学,湖北,荆门,448000 刊 名: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4(z1) 分类号:B223.1 关键词:老子 反思 老子传 老子甲 真实性本原 神话本原 象 混沌 本体德 无为 天道 人道 生态平衡 天下大治近五年秦观研究的进展与期待
新世纪以来,对秦观其人、其词的研究开始提速,并以徐培均先生《淮海集笺注》《淮海居士长短句笺注》《秦少游年谱长编》三部著作的面世而达到一个阶段性的高度。但学术总是在不断进步,在过去的五年(—)间,秦观研究又取得了不少进展,出现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秦观是一个研究相对成熟的文人,目前的研究工作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不揣谫陋,对最近五年秦观研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发表一些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 秦观研究的基本情况
总体而言,近五年的秦观取得不少进展,研究成果呈现增加、质量也有所提高的特点。在高邮举行的第六届全国秦少游学术研讨会上,我提交的论文对之前十二年的秦少游研究做了一个统计:当时在中国知网检索到有关秦观研究的各类论文有201篇,平均每年16篇多一点,其中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的有16篇,比例约为8%。而在过去近五年的时间,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论文约130篇,平均每年近26篇,总量明显增加。其中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的约有18篇,比例14%左右,这还不包括发表在CSSCI来源集刊,如《词学》上的文章,比之前有大幅度提高。CSSCI来源期刊的论文未必每一篇都比一般期刊的论文质量高,但大致上还能说明一些问题,至少影响因子要大一些。因此从总体上看,最近这五年的秦少游学术研究不仅数量增加,总体质量也有所提高。
从秦观研究者的构成情况看,具有老中青三代学者一起发力的特点。老一辈学者宝刀不老,继续在秦观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过去五年中,他们在全国各类学术刊物中发表的秦少游研究论文有:上海社会科学院徐培均先生的《试论新发现的秦观〈辋川图跋〉》(《文学遗产》20第1期)、湘潭大学刘庆云先生的《秦观词声律美浅探》(《词学》第27辑)、中国社会科学院陈祖美先生的《试析秦淮海作词的独步“一法”》(《词学》第31辑)等等。中年学者逐步担当大任,已然成为国内秦少游研究的主要力量,最近几年在全国各类学术刊物中发表的秦观研究论文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诸葛忆兵教授的《秦观俗词论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期)、吉林大学王昊教授的《秦观晚年和临终心态窥测》(《词学》第27辑)、扬州大学刘勇刚教授的《论秦观的策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江西社会科学院胡迎建研究员的《秦观与九江、庐山的文字缘》(《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第3期)、绍兴文理学院高利华教授的《秦观的越州之行及相关作品绎说》(《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期)、南京师范大学曹辛华教授的《论秦观词调选、用特点及其意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第5期)、兰州大学庆振轩教授的《凄凉其词高尚其志——秦观后期词探论》(《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华东政法大学王晓骊教授的《期待视野的形成与失落——秦观“诗似小词”评价的接受学考察》(《晋阳学刊》年第1期)、安徽师范大学叶帮义教授的《宋人对秦观词的接受与宋代的词学观念》(《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广东海洋大学邓建博士的《秦观流寓雷州诗文的情感心态》(《江汉论坛》2014年第6期)等等。程郁缀先生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年第2期的《第六届全国秦少游学术研讨会闭幕致辞(节录)》,则对当下的秦少游研究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
另外,在其他综合性研究论文中论及秦少游的文章还有不少,如钱锡生教授《论唐宋词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江海学刊》20第3期)一文,就有一些篇幅论及秦少游词在古代韩国的传播与接收情况,观点和材料都有新意,可以说是秦少游研究的一种新拓展。青年学者这几年投入到秦观研究中的人数也在增加。最近几年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秦观研究论文,不少就是青年学者写的。另外从这几年硕士学位论文的情况看,有好几篇以秦观研究为选题。当然硕士论文总体质量并不能令人满意,加上硕士毕业生的趋向也早已多样化,选秦观研究作为论文选题的,未必会继续此方面的研究,但他们无疑是秦观研究潜在的后备力量。
另外,这几年秦少游宗亲会作为一支特别的研究力量,在秦氏家族与世系研究,秦观生平与作品研究方面也取得可喜的进展,正如程郁缀先生在第六届全国秦少游学术研讨会闭幕致辞中所说:“秦氏宗亲是秦少游研究的一支十分可贵的力量,他们之间的凝聚力和对秦氏祖先的深厚情感及研究热情,是国内其他研究会所缺少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支持他们。”秦氏宗亲会所办的《秦氏文化研究》,也是发表秦少游研究成果的一块重要阵地。
在秦少游研究的内容和视角方面,最近这几年也有一些新的进展,除了上面提到这些论文,有些动态值得关注。如刘庆云先生《秦观词与现当代文学艺术创作》(《中国韵文学刊》2014年第2期)一文,将秦少游研究和当代的文艺创作联系起来,体现出古典文学研究的当下关怀。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秦观研究,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种新的动向,非常值得关注。欧明俊先生《秦观词研究之反思》(《中国韵文学刊》2014年第2期)则对秦少游研究和评价提出一些自己看法,也值得引起关注与思考。秦观的书法研究这几年也比较受到重视,出现了一些成果,如《秦观〈墨君帖〉三题》(《书法》年第9期)、《秦少游书法思想研究》(西南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等等。另外,由于秦观研究起步比较早,已经积累一些成果,并且在研究中也开始形成一些特点,因此秦观学术史研究最近几年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如《宋人的秦观批评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建国后秦观研究之再研究》(陕西理工学院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等等。这些文章有的是青年学者写的,有的则是硕士生学位论文,尚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其选题值得关注。
值得高兴的是,作为研究的先导,已经有秦少游研究课题获得地方社科规划办的立项,如广东省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秦观雷州行迹、诗文及其影响研究”。这类项目目前还不多,级别也不高,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此我们呼吁,请大家多申报有关秦少游学术研究的项目,争取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使秦少游学术研究更加兴旺。
在秦观研究的著作方面,最近五年也出现了一批成果。程郁缀先生和朱惠国先生主编的《秦少游诗词文精品》丛书于2013年底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丛书专业性和普及型并重,一方面吸收了秦观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学术著作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又强调用简明的语言和通俗的表达方式,能被非专业读者接受。丛书由徐培均先生作总序,包括《秦少游诗精品》《秦少游词精品》《秦少游文精品》各一册,分别由王思维、谢燕以及刘勇刚和吴雅楠编撰。编写此套丛书的设想最初由全国秦少游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程郁缀先生在2011年8月第六届全国秦少游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提出,得到与会学者的热烈响应。后在程郁缀先生的积极运作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历时近两年,终于顺利出版。此外,由秦氏后裔参与撰写的《秦观诗词选》一书,也在2013年由广陵书社出版。两套书一套注重实用,一套注重典藏,特色鲜明,互为补充,为近年秦少游研究增色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在2012年出版了两本秦观词的研究专著,分别是许淑惠的《秦观词接受史》和林怡君的《秦观词的女性叙写研究》。我们相信,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秦观研究也将迎来两岸互动,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二近五年的研究热点
近五年的秦观研究一如以往,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但仔细梳理,还是有些比较集中的热点论题,表现出研究者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共识性,同时也表明目前对秦观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和细化。
一、对秦观词的个性化研究。秦观是一个在多方面取得成就的文人,但到目前为止,对他研究最多的,依然是他的词。这几年对秦观词的研究开始出现深入、细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从词的体性特点来考察秦观的词,对秦观词的用调、用韵以及声律方面的特点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刘庆云先生的《秦观词声律美浅探》(《词学》27辑)一文,从“知音识理,严于守律”“四声择用,韵与情谐”“抑扬亢坠,高下相须”“去声揭举,震响歌音”四个方面对秦观词的词律、用韵以及四声搭配、去声运用等情况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认为“秦观本是诗人而兼词人,又长于辞赋,对于词中律化句式的把握与运用,自能驾轻就熟。”他“对合乐带来的词律新变,持有一种特殊的敏悟与严谨。”“不仅严于守律,在用韵、用字及字声组合方面,亦多有讲究,即善在韵脚、句脚用字中讲求变化,以臻于音律的和谐与感情的完美表达。”从而得出结论:“秦观存留词作仅八十余首(依《全宋词》),数量不算很多,但大都可宝,成就很高,不少作品脍炙人口,不仅称美一时,且流传千载。其所以然者,除情感深沉秾挚、体制淡雅精美、风格婉约轻灵、韵致悠远不尽等因素之外,与其词作的音律谐美亦密切相关。”[1](P51—52)由于刘先生本人精于声律,对词的创作具有独到的体悟,因此文章的分析往往能搔到痒处,表现出词人论词的特点。又如曹辛华先生的《论秦观词调选、用特点及其意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对秦观词的词调选用情况作了专门的研究,认为在选调方面,秦观词具有短调小令与长调慢曲兼采的特点,但是总体而言,小令明显多于长调。作者认为,秦观填词具有用调得体、用调错位、一调多态、多技提升等特点。并认为从词调角度研究秦观词,对于把握秦观的“词心”、揭示秦词受欢迎的缘由、阐释关于秦观的各种评论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对秦观词作分类、分期的细化研究。如诸葛忆兵先生的《秦观俗词论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一文,避开研究比较多的秦观婉约词,选择之前少有人关注,更少有人研究的俗词作为选题,很有新意。作者认为秦观词以婉丽清雅为特色,但其实也有一定数量的俚俗词,“秦观虽然尽量拉开与柳永词的距离,然而,歌词题材是市井世俗的声色享受,其过程描写和场景展现,就必然会与俚俗发生关联。”因此秦观的俚俗词“与柳永词有直接的渊源承继和发展关系。”文章从俚俗词的本质、俚俗词的表现、俚俗词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秦观的俗词。认为这些俚俗词与柳永艳词一样,“都喜欢描写具体的人物和事件,甚至描摹人物或事件的细节,将词风引向浅俗直白”,并指出“秦观元祐年间屡屡遭受政敌攻击,成为政敌打击苏轼的一个突破口,应该都是这些通俗词带来的负面效应”。文章的结论是:“秦观俚俗词,被时人所诟病,被政敌所利用,被后世学者所忽略。然而,这一部分词作或真挚坦诚,或新颖别致,或充满激情,共同构成秦观词的全貌,也成为北宋词发展历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庆振轩先生的《凄凉其词高尚其志——秦观后期词探论》(《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一文,则对秦观后期词的内容、风格特征,以及形成原因做了考察。文章结合北宋激烈的党争,将秦观的人生经历和词风变化联系起来,认为“宋代党同伐异的朋党之争、贬谪生涯对秦观的沉重打击,造成了他心中无尽的哀痛。秦观在痛苦绝望中对人生的拷问反省和探求,虽辞哀情苦,却自饶风骨,”以此“形成了淮海后期词凄凉其词、高尚其志的独特风貌。”文章不同意前人对秦观后期词因过于愁苦而评价不高,认为秦观“后期二十几首词作,无论是对宦途的眷恋,还是对贬谪生活的倾诉,不管是对人生的反思自省,还是在痛苦中追求解脱,都充满了他独特的人格精神——在生活的重重打击下始终不低头、不屈膝、不迷失的品节操守。”并指出“秦观后期词不仅在淮海词的整体研究方面至关重要,当我们将其置于宋代党争与贬谪文学的大文化背景下观照时,更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3]薛正新《论秦观词风的转变》(《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也有近似的观点,但更侧重于对秦观词作整体性的分期。认为“从科考到出仕以及被贬,其词风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转变过程,并说“若单把秦观早年和晚年的词风放在一起对比,可发现其风格变化之大。”[4]
二、秦观的地域性研究。文学地理的研究在最近几年发展较快,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古代作家的个体研究。从秦观的研究看,地域性研究其实早就存在,只是所占比重并非很大,但最近五年则明显上升,形成一个热点。如高利华教授《秦观的越州之行及相关作品绎说》(《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一文结合宋代越州的山水和人文特点,对秦观越州时期的创作做了比较全面的考察,认为越州对秦观的诗词创作具有积极影响。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首先,越州之行为落第后处于情绪低谷之时的诗人提供了一个驰骋文才的平台,使其在频繁的登临宴游、唱酬活动中找回了早年豪迈自信的感觉。其次,越中山水和人文都给他应接不暇的感受。众多宴游唱和、登临怀古的次韵诗,体现了诗人早年以诗赋见称,擅长‘对客挥毫’才情横溢的一面。”最后,“秦观词名之远播与越州之行不无关系。此行不但是怀古词创作之发韧,也影响着恋情词的广为传诵。怀古词体现了以‘数典’为特色,多‘故实’的初期特色;恋情词创作则渐入佳境,并开始引起文坛的联翩关注。”[5]又如邓建先生的《秦观流寓雷州诗文的情感心态》(《江汉论坛》2014年第6期)一文,是其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秦观雷州行迹、诗文及其影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文章通过分析秦观雷州时期的诗文作品,力求还原其彼时彼地的心路历程,并进而评估流寓雷州对其思想、性格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作者认为:“流寓雷州是秦观人生的最后一个时期,他人至老境”,“情感心态极其纠结,遍历幻灭、痛悔、苦闷、消释、暂憩、不甘等种种”,而他“在累受迁谪、颠沛流离中遭遇的种种人生苦劫与世间无常皆寓之于诗文”。秦观的心态“最终达于平复与超脱”,而他在雷州时期的作品也“浑朴苍劲,尽脱铅华”,成为“秦观晚年灵魂纠结与超脱的最本真的写照”。作者认为,秦观晚年的`“作品浑朴苍劲,直抒胸臆,语淡情深,感人肺腑,呈现出一种锐利幽深的独特风格,是秦观诗作中最为成熟、最经得起咀嚼的作品。”[6]胡迎建先生《秦观与九江、庐山的文字缘》(《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一文也属于此类研究。胡先生近年比较关注庐山的历史文化研究,出了一些成果,此文将秦观研究和庐山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也颇有特点。
三、秦观的接受研究。接受与传播研究也是学界近十来年比较热门的课题之一,这同样影响到当下的秦观研究。早在,朱丽霞教授就在该年《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上发表了《八百年词学接受视野中的秦观词》一文,对过去八百年秦观词的传播与接受情况作了比较概括的梳理。此后有学者专门对秦观词的宋代接受、清代接受等作了专题研究,发表过一系列论文。最近五年,对秦观的接受研究依然热度不改。如上所述,海峡对岸的台湾,已经出版了《秦观词接受史》的学术专著,而大陆在此方面的研究也颇有一些专门成果。如叶帮义教授《宋人对秦观词的接受与宋代的词学观念》(《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一文,将秦观词在宋代的接受情况与宋人词学观念的变化联系起来考察,较有特点。文章认为,“宋人对秦观词的接受,在词学史上具有突出的意义:一是确立了秦观词的正宗地位,二是使秦观的词名盖过了诗(文)名,三是使秦观的代表性词作被选择出来。”文章还认为:“宋人对秦观词的接受,体现了宋代两种最为流行的词学观念——本色观和雅词观及其演变轨迹。”“宋人(特别是北宋中后期)之所以将秦观词作为词的正宗,是因为它符合时人的本色词学观念。”同时“秦观的词倍受宋人的推崇,是因为它符合了宋代雅词的标准。”[7]王晓骊教授《期待视野的形成与失落——秦观“诗似小词”评价的接受学考察》(《晋阳学刊》2014年第1期)一文则对秦观“诗似小词”评价的接受情况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文章认为,元好问“女郎诗”的评价,源出于北宋苏门文人对秦观“诗似小词”的评价。对于此种评价产生的原因,除了秦观诗歌创作本身存在的清丽风格外,文章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一方面是“由于诗人早期投献酬赠诗给以苏门文人为主的读者群留下了豪宕奇峭的第一印象,使得秦诗的清丽风格由于溢出了苏门文人的期待视野而受到批评”,另一方面则是“‘晕轮效应’”即“秦观诗词的共同审美特征及其影响”,文章认为,随着秦观的“词受到文人和乐工阶层的广泛赞誉之后,秦观诗词清丽婉约的共性不断加强,并逐渐掩盖了其他风格,而被接受者视为最具少游‘自家面目’的风格特色。”[8]
四、秦观文的研究。以往对秦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词,这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秦观的主要成就是在他的词。但秦观还是北宋政论家,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文也很有特色,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学界最近几年对秦观的文逐渐重视,相应的研究也多了起来。但从目前来看,主要集中在他的策论。如刘勇刚教授《论秦观的策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一文,集中对秦观的策论做了系统研究,认为“秦观策论以儒家思想为根本,以仁德为核心,达于时变,富于实践理性精神。其史识过人,善揣帝王权臣之心机,借古讽今。”但“偶尔亦有不切于实的书生大言”。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对秦观的《进策》和《进论》做了具体分析,以为“秦观《进策》三十篇,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他的治术、军事、财政、铨选、人才、官制、治安、役法等思想,直笔说论,达于时变,切中时弊,具有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有些见解至今仍不过时。”“《进论》二十篇系历史人物论,立足当下政治语境,以古讽今,翻空出奇,能成一家之言。”在谈到秦观策论的影响时,认为“秦观策论重君子小人之辨,洞烛小人肺腑。派系观念为自己埋下了悲剧的伏线。”除了对秦观策论的内容和特点进行阐述外,文章还对秦观策论的文风做了分析,认为“秦观的策论词采绚发,议论锋起,既师承东坡,又上溯陆贽、贾谊及先秦诸子,博采众长,拟议而成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真面目。”[9]另外,朱晓青《秦观策论写作范式论略》(《江汉学术》2013年第3期)一文,从文章立意、章法结构、说理方式、修辞策略四个方面对秦观的策论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认为“秦观策论是为应制科举而作,有着明确的写作目的”,“表现出强烈的政治热情和参政意识,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其别出新意,精心结撰,在表达识见、章法结构、说理方式、修辞策略、语言锤炼等方面表现出严谨而成熟的写作风格。”[10]
除了以上四方面比较集中的热点问题,徐培均先生《试论新发现的秦观〈辋川图跋〉》(《文学遗产》2011年第1期)和欧明俊先生《秦观词研究之反思》(《中国韵文学刊》2014年第2期)也是值得关注的两篇研究文章。徐培均先生文章对新发现的秦观《辋川图跋》的真伪情况及其与《书辋川图后》一文的关系作了辨析,并对这篇跋文的价值做了揭示,认为“这份举世罕见的遗文,不仅如出土文物那样珍贵,而且在书画史上、书画理论上,也有重要的价值。”[11]欧明俊文章对秦观研究谈了多方面想法,认为张綖最早将秦观词视为婉约词正宗,但“张綖是高邮人”,“对乡先贤秦观带有主观偏爱”,因此“我们对影响学术评价的地缘因素应有清醒的认识”,并说“秦观对词的自我评价并不高,与他者评价以及后世评价反差较大,对历史‘当事人’的自我评价应给予起码的尊重。”[12]表达了一些与传统观点不一致的看法,也有参考价值。
三 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毫无疑问,最近五年的秦观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有不小进展。但由于秦观研究开展得比较早,也比较成熟,因此目前也遇到一些困难,一定程度上说,开始进入学术瓶颈期。据我们所知,这并非秦观研究一家遇到问题,也是其他名人研究多多少少遇到的相同问题。目前秦观研究最大的困难在于能够发现的材料基本上都已经面世,一些大的基础性研究,如《淮海集笺注》《淮海居士长短句笺注》《秦少游年谱长编》等,也已基本完成。留给我们的研究空间比较有限。因此如何开拓、求新,在有限的空间里找到一条新的研究之路,取得比较大的突破,确实是我们每一个从事秦观研究的学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认为,今后的秦观研究有几个方面可以进一步重视:
第一、对秦观作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在2011年第六届全国秦少游学术研讨会上,程郁缀先生就提到秦观不仅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政论家,目前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文学创作方面,而对他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等方面的关注不够,不利于全面、准确把握秦观其人,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他生平思想、甚至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这几年随着秦观的策论受到关注,他的一些治国思想也开始引起重视,但整体而言,此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还有许多工作可做。我们认为,将秦观视为一个政论家,北宋政治的参与者,对他作全方位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秦观,还原秦观的历史本来面貌,而且还将打开新的研究空间,使秦观研究的道路更为宽阔。
第二、秦观文的研究。这一问题其实与上面第一点有一定联系。与秦观词研究的蔚为大观相比,目前对秦观诗文,尤其是文方面的研究依然显得比较薄弱。据徐培均先生的《淮海集笺注》,秦观文的数量多达260多篇,且文体齐备,有赋、策、论、表、传、说、启、简、文、疏、志、铭、赞、跋、状、书、序、挽词等等。如上所述,近年来学界开始对秦观的文有所关注,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但这些研究从整体上说,数量还比较有限,研究的深度也有待加强;即使是这些有限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秦观的策论,对秦观其他文体几乎没有加以关注,更谈不上像样的研究。因此,秦观文的研究空间较大,或许会成为今后秦观研究的学术增长点。
第三、秦观的地域性研究。秦观一生到过不少地方,留下不少遗迹。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对秦观的思想以及文学创作带来重要影响,同时秦观的创作活动更为当地的文化发展带去积极影响。我们一直认为,文化名人对贬谪地的文化影响十分重大,而且深远。唐朝时韩
愈曾贬谪到潮州,现在潮州最大的一条江叫韩江、最大的一座山叫韩山,说明韩愈对潮州文化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秦观被贬谪到各地,对各地的文化发展同样有重要影响。因此,贬谪地对秦观的创作带来什么,秦观又为贬谪地的文化发展带去什么,是我们所要关注与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秦观研究如果还有什么新的、未被发现的材料,那么秦观所到之处的遗迹,以及当地的地方文献是最值得关注的。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始受到重视,如上面所述近五年秦观研究热点中的第二点,就属于此类研究。但总体来说,此方面的研究也刚刚开始,还有较大的空间。
第四、秦观词的深入、细化研究。对秦观生平事迹以及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研究都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还是对其作品本身的研究。秦观之所以有价值,主要还是其文学创作的成就和文学史的影响。近几年学界开始提出的回归文本的倡导,对秦少游研究同样适用。目前对秦观的文本研究,就词而言,文章虽多,但大多着眼于一些“经典”词作,而对于一些非主流的词作,则很少顾及。另外,对于秦观词的声韵研究、选调情况的研究、字法、句法的研究以及作品的深度解读,如创作时间与背景研究、词的实际含义与价值发掘等等,也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三百多年前,山东才子王士祯来到高邮,仰慕秦少游的风采,面对浩瀚的高邮湖,抚今追昔,发出“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的浩叹。今天,对秦观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将秦少游的文章风采发扬光大,使秦少游的研究不再寂寞,也是我们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近20年国内文化哲学研究述评
文化哲学作为近年来的一种新兴学科,对其自身合法性的论证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国内学者们首先从认识的历史演化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这两个角度对文化哲学的'合法性展开论证.同时,他们还对文化哲学的涵义及其研究对象等问题进行了大量富有建设性的探讨,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文化哲学的体系建构.
作 者:臧公余 丁忠锋 ZANG Gong-yu TING Zhong-feng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江苏,苏州,215021 刊 名: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NAN SOCIAL UNIVERSITY 年,卷(期): 4(1) 分类号:B261 关键词:中国 文化 哲学 文化哲学 述评哲学的未来观念(上)
西方将哲学称作“形而上学(metaphysics)”,“meta”和“physics”缺一不可.“形而上学”不能“形式化”,“时间”与“自由”进入“形而上学”,也不能“形式化”.“时间”不可分割,但“时间”与“自由”皆有“度”.“自由”有“你-我-他”,“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同时这也是“存在”的状态--“人-自由者”的一种特殊“存在状态(Dasein)”.“人”作为“Da-sein”是“有死者-会死者”,以“死”来划分“时间”的“维度”.“生-死”这一过程,就是“自我”的“现时-在世”.然而,“死”仍提示着“他者”.在“Dasein”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度”中,“未来”居于核心的地位.“人”作为“自由者”,是“创造者”.“自由”的“创造”,使“非存在”成为“存在”.“自由”之“创造”,使“未来”成为“希望”.“希望”又使传统哲学范畴的地位发生变化,“可能性-现实性”如同“自由-必然”一样在理解上有所推进.
作 者:叶秀山 YE Xiu-shan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刊 名: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1) 分类号:B5 关键词:未来 过去 现在 时间 存在 希望 自由 创造中国古代哲学与水(上)
水,作为大自然中最普遍的`物象和生命之源,孕育和滋养了中国古代哲学.“水,万物之本原”,在自然宇宙生成论中,水曾经被作为世界万物的“质料因”.“上善若水”,在老庄哲学中,水被看作是“几与道”.“智者乐水”,在儒家哲学中,水又被看作是事物变化和人类品德的象征.
作 者:金戈 作者单位: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天津,300170 刊 名:海河水利 英文刊名:HAIHE WATER RESOURCES 年,卷(期):2003 “”(1) 分类号:B21 关键词:水 古代哲学 中国★ 论文进展
★ 进展情况汇报
★ 英美文学教学
★ 英美十大体育运动
★ 项目进展情况汇报
★ 近、反义词
★ 英美文学选读复习
★ 哲学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