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灵的孤独随笔心情(共含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摸着石头过h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诗歌就是诗人生命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面,可以看到他们的纯净、天真、激情、悲伤。在这个喧闹繁华的世界里面,很多人已经静不下来了。每天生活在聒噪的环境里,心不免会累,赶不上身体的步伐。而当身体的速度越来越快的时候,心却越来越孤独……
社会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思想能承受的程度。总感觉一切已经不一样了,你慢慢的和这个社会脱节了。站在世界的中央,你发现大地不是原来的大地,天空已不是原来的那片天空,渐渐的灵魂感到无比孤独。只想找片净土,安静地种上几棵果树,养几只小鸡,门边再拴一条大黄狗。时而可以听听鸡鸣犬吠的声音,时而听听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心里总住有一条小溪,心累了就躺在溪流中任由溪水抚慰变体鳞伤的心灵……
走在今日的大街上,灯红酒绿,车水马龙,慢节奏的思想会被嘈杂的车的轰隆声埋葬。脚步想慢,但是已经慢不下来了。感觉身后总有一股劲在使劲地把你往前推,一点一点地向前……慢了一分钟,你就会与公交车擦身而过;慢了一分钟,你就会失去一次面试的机会;慢了一分钟;你也许就会老板批评。你还敢慢?慢慢地,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脚步变得如此匆忙,以至于思想追不上了我们自己的步伐。
当你跻身城市一角,就如鸭入鸡群,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高楼大厦比不上几尺高的茅草屋,宽阔的广场不如青草铺地的旷野,修得再整齐的树不如高山一棵松,只想闻着乡村泥土的味道,踩在枯叶上,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听风的声音。
混凝土的味道飘散在整座小城,听着汽笛声由近至远,然后消失。思绪仿佛被那声音牵着走了很远很远,接着被黑夜隐藏。
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就那么静静地躺在床上,想着曾经走过的稻田路,曾经白天下田捉泥鳅,黑夜里抓蚂蚱,那些场景在大脑中一幕一幕的如同电视剧一样地播放着。嘴角会不经意的微微扬起。往事注定是用来回忆,用来留恋的。回忆的'越多,才发现现实的生活有多暗淡。
孤独是一种处境,更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人类是群居动物,一旦长期独处,就感到孤单、无助、失落……这绝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难以接受的状态。但人们往往还是不得不陷入孤独。
孤独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失恋的孤独、失亲的孤独、身在异乡的孤独、被排斥的孤独、无依无靠的孤独、失去权钱后的孤独以及由性格所致不合群的孤独等等。它的外在标志是独处,心里感受是落寞。这种孤独以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的无助感最为典型。当然,这种浅层次的孤独感将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是容易消除的,消除后继续在肤浅中徘徊。
深一层次的孤独者是思想者的孤独。这种孤独不是来自外界环境,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感受,是灵魂的孤独。因为人的灵魂只有一个,有这种心境人的灵魂又都是头一无二的,永远“独处”的。他们即使面对喧闹和繁华也孤独,狂欢后会陷入更加盛大无边的孤独,甚至比在荒漠中更甚。这种灵魂又往往缺乏明确的主张,左顾右盼,不知走向何方,只有找到同道者的时候,孤独感才能慢慢消失。但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情,所谓 “知音难觅”就正是指这种情况。有幸寻到知音后将幸福地一同走向前方。
神话电视剧《古剑奇谭》中,有一种叫做“梦幻枝”的植物,能消除人的孤独。使用方法是:用法术把人催眠后,给睡眠者含上梦幻枝,他就会长眠不醒,在梦中他的一切理想都能实现,一切愿望都能满足,处于快快乐乐的状态。但当他醒来之日也就是死亡之时。这种方法即使有,大约也没人愿意用。它是用虚假而残酷地方法告别孤独,更重要的是它不能引导人走向前方。
我们读书人无论是在环境上还是心灵上,独处的时间都要比一般人长得多,会经常体会到这种难捱滋味。
但是,这种孤独也有好的一面:是灵魂生活地展开,它把我们学到的知识经验进行内在的整合,实现外来印象的自我消化,拓展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有时独自面对事物能获得许多在书本上得不到的启示:一次我到山东威海的成山头旅游,那里的大海礁石很美,最后我把目光停留在佛像上。我长久的注视着大佛的面部表情:那种平静、恬淡、慈悲、深邃……让我久久的思索不忍离开,渐渐地使我深深的醒悟、震惊。刹那间,我好像读懂了好多好多的东西,还有好多好多东西似懂非懂,更有好多好多读不懂的东西,这是一本深奥的大书,需要慢慢地去研读、体悟、咀嚼、消化……
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独处可以增加灵魂的深度,不能忍受孤独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
还有一种孤独是真正的孤独,是曲高和寡的孤独,典型的是尼采式的孤独。
历史文化的星空,群星灿烂,那最早出现的,未必是最明亮的星宿。有的星宿孤独地燃烧着,熄灭了,很久很久以后,它的光才达到我们的眼睛。尼采就是这样一颗星。一百多年前,这位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漂泊于南欧的山水之间,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纵横奔驰,携雷携电。然而,这个世界却把他遗忘了。他的一生都是在孤独中度过……
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他的生前身后为他的诗做了诠释。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向孤独的。
尼采1844年生于德国,他的祖父是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1865年,21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文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文学。这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是一个反叛。他,得罪了整个家族。
1869年,25岁的尼采在李契尔教授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李契尔在推荐信里不无夸耀的说:尼采“将在德国语言学界名列前茅。”尼采的就职演说也令同行叹服。但这位前程无量的学者不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而是用“酒神精神”去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使他在德国语言学界被孤立。
接着,他又批判了最好的朋友,德皇威廉一世推崇的大音乐家瓦格纳等人,并和其彻底决裂。这次他不是像上两次那样只是得罪了某一部分人,而是彻底的被时代放逐了,陷于彻底的孤立。他不断的走向孤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灵魂注定不得安宁,不断地摒弃曾经推崇的一切,打碎一切偶像,不断进入新的领域。他总是不断地在寻找。
他寻找什么呢?他在探索创造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他要重新评估一切价值。这样的人,在他面前没有禁区,他向一切传统思想挑战。他在真理的险峰上越攀越高,同伴也就越来越少。最后,他将自己逼进了沙漠。他要将自己的全部,连同遇到的一切,都化作烈火和光明,他在为自己的思想而战,他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
对人生和世界有独特感受的他,当然十分渴望被理解,得到支持和爱。可这也是最不容易得到理解、支持和爱的。这一点他自己也非常清楚。尼采说自己是新世纪的“早产儿”,他是在为未来写作,到那时他会有读者,会受到赞美,会得到支持和爱。
他果然一语成谶。
他孤独了一生。孤独又是一个充满危险的避难所,长久的孤独会使人精神沮丧,意志瓦解,会使人病弱、奥伤、屈服,乃至毁灭……尼采自己最后也疯了。他去世后,他所希望的一切,都来了。
这就是孤独者。但他们不后悔,这条路永远断不了,永远有人走。
真正的探索者天性是最坚强的。这样的人精神足够充实,在沙漠中不会沮丧,反而感觉到孤独的乐趣;这样的人精神足够热烈,在冰窟中不会冻僵,反而感觉到凛冽的快意。这样的人虽然不能给人提供万应不变的现成答案,但他们有探索的真诚和勇气,反映出探索途中的曲折和悲欢。爱的火焰在那里燃烧,智慧的光芒在那里照耀。他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某些重大的根本性问题而激动,他们为此会奋斗不息……
标新立异、渴望爱情、期盼倾听......内心经历一次次的洗礼与阵痛,这是成长的烦恼,也是成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因为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和肯定时,人才可能对世界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可以容纳光明、也可以容纳黑暗。在接受着一切的同时,也在尝试着改变。生活是无法掌控的,只有不断去经历,才能发现生命的奥义。
——节选自《孤独及孤独创造出的面影》
孤独在中国强调群体的哲学的语境下,一向不是什么好词。上初中时,便学过一个词,叫鳏寡孤独,形容的是四种社会最凄惨的弱势群体。但是,在西方的语境下,孤独被赋予了不同的概念,其词根来自拉丁文soi,意思是太阳。西方哲学中,孤独描绘的是这样的一个意象,在茫茫天地中,作为单独个体的人与太阳相对,有点类似于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意思。
记得去年的这段时间,自己写了一篇叫《沉默的巴别塔》的随笔,记述了自己刚进入哲学这块领域的迷茫与孤独感。进入华师整整有一年的时间了,这一年的时光过的很慢,我所学习到的知识和经历过的事情远比本科四年要多很多。一年后的我,已然与一年前全然不同,但那种孤独感却愈发深重了。
记得大二的时候,因为玩游戏的原因我喜欢上了日本战国史,特别爱看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的作品,还在这块发表了我人生中的第一篇论文。大三下时候因为考研考的是哲学,在那之后便很少看日本战国史的书了。本科大三下之后就已经没有了什么课,加上我住校外,同学之间自然很少来往。毕业的时候,一位许久不见的热爱文学的同班同学见我面之后便友情的提醒我可以多涉猎某某作家的作品,不要只看司马辽太郎的,他是日本右翼作家云云。而此时的我却已经“一只脚迈进了哲学的大门”,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喜欢日本战国史的我了。
每当我回想起这段往事,总有一种巨大的孤独感笼罩着我。浅一点的原因是除了极少数的人之外,每个人印象中停留的总是某一个阶段的那个人。而完全不会想到人的成长与变化,就连我也不例外。而深一层的则是体现在对柏拉图《会饮篇》中的一个隐喻,“人由于背叛了神,被神劈成了两半,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寻找他的另一半,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思考。一个人必须在恰当的时间遇到灵魂上完全契合的人,这是多么难以实现的条件啊?如果能实现的话,那只能说是命中注定,抑或说是纯属偶然。
克里希那穆提有一本名叫《超越孤独》的书。读完之后,我感觉到克氏是一个有点危险的人。他给出的超越孤独的路径的方法不止是正视孤独,更是要完全打破权威。完全打破权威,成为一个独立而又自由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想想就有点恐怖。因为权威提供给我们太多安全感,比如父母,比如老师。如果一旦要打破权威,就意味着自己一个人得去面对这极其强大而又危险的世界。这是多么一件可怖的事情啊。
我日渐感觉到孤独是一个在我生命与灵魂中困扰着我、也吸引着我的问题,同时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我们被抛入这个世界中,生来孤独着。我逐渐开始正视孤独这个概念,而不是害怕它、一味去躲避他。
我与我的孤独。
其实,我很害怕孤独,一个人时,常常想到鬼,之所以这样,可能是因为家乡的一些风俗习惯的原因吧。记得小时候,凡是过年过节,母亲总要带领我们进行烧香祷告,一盘水果,一盘白面捏的桃子,一盘花生瓜子,整齐地摆放在小圆桌上,母亲举着点燃的香举过头顶,嘴里念念有词,带头虔诚地跪在前面,小孩子们盯着供品屏气凝神跪在后面,祈求一家人得到平安、健康和幸福,好像那便是最大的精神支柱。跪了,拜了,母亲心里就踏实很多。本来小孩子们懵懂无知,不大相信神鬼之说,但村里时常会传言发生一些令人想象不到的事情,比如某某被鬼跟上之类的,甚至身边的亲人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目睹过,玄乎的很,便有些胆战心惊。所以,对神鬼之说我开始半信半疑起来。每当夜幕降临,一个人在家时,听到一点声响便觉得害怕,害怕会是一些虚幻的莫须有的东西。直到上高中时,学了哲学,我才知道那是迷信,是不可信的,于是回家和母亲讲哲学,讲无神论,往往一开口就被喝令停止,几次三番,便败下阵来。
不知从几何起,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开始静静的享受孤独,孤独能让一个人真正安静下来,能让浮躁的心得到彻底的宁静,静静地去想一些事情。现在的都市,车水马龙,人心浮躁,难得清静,人们往往带着面具,疲于交际。若能够静坐一隅,确是安慰。陶渊明的诗中有这样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原来,心境是靠自己来调节的。对着屏幕,静静的想想,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胡乱想一通,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便觉充实。
有人说,有吃、有穿,有人爱着,就是幸福。原来,幸福是如此简单,甚至唾手可得,那我们还苛求什么,我们都应该畅游在幸福的海洋才是啊,想到此,心情就豁然开朗起来,甚至觉得自己很幸福。其实,我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什么别墅、宝马、金银首饰,真的一直都不看重这个,也可能正因为此,过得比较恬淡,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首饰。窃以为,珠光宝气也掩饰不住一颗孤独寂寞的心。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在某街角的十字路口,一宝马车副驾驶旁边坐着一位美女,珠光宝气,裘皮加身,容颜惊艳。但面无表情,目光呆滞,毫无生气,瞬间想起邻家的那只贵妇犬。所以,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我们,应该追求丰富和自由的精神世界,不能仅仅满足于外表的光鲜亮丽,不能只是一个躯壳,一具行尸走肉。
今夜,和自己聊天,有月亮作陪,真的很美,赶走一身的疲惫。孤独,给了我向心灵独白的一个机会,变得不再凄凉。在这样的夜里,月光朗照,什么都可以想,什么又都可以不想┉
本文作者:赵彩霞(公众号:南粤作家)
或许我的心属于孤独的,因为我习惯了孤独。宿舍的其她人都回家了,只有一个人在宿舍里。
每天下课后我总会抱着一本书看,我不是一个喜欢看书的人,但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看书倒是一个很不错的消遣方式。最近在读一本叫《香草山》的书,起初看不太懂,也不喜欢:书的内容是一对情侣的日记及通信,这是我不喜欢的,最不喜欢看别人的书信,读这种书让我有种窃了他人的秘密一样,只是越往下看越觉得那是两颗心的契合,他们认识的方式很简单,女生喜欢男生的书(男生是在校研究生,女生是已参加工作的白领),忍不住写了封信给男生,因为女生也是个文学爱好 者,就这样他们相识、相知、相爱,他们只所以会相知相爱不仅仅是因为对文学的热爱,而且还因为两个寂寞的心灵的契合,他们的通信一直在批判文人,所谓的知识分子也有不足之处,因为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他们把那些文人的缺点都找了出来,这是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做不到的,只有对那些文人有了足够的了解他才能做自己的判断,绝不是片面之词就可以评论的。像我所在的学校的一些校园作家,他们所写的只不过是飘渺虚无的爱情,那些幻想的感情,不切合实际的。而余杰这本书说是的真正的爱情,虽然他们的爱情的开始也是飘渺的,但他们真的相爱了,真的走到了一起,这需要多少勇气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
我真佩服他们的勇气,他们对生活是乐观的,对爱情是积极的。他们的爱情让我想起的我姐姐的婚姻,至今没有法律保障的婚姻她过得却也幸福、快乐,他们仅仅是相爱的,如果是我我想我不敢这样的。我有时会想如果我对爱情也是积极的,对自己的感情充满自信的,那么我的初恋也不会如此草草地结束,我害怕得到后失去,或许这就是我的人生,也是我的爱情观吧。
有时我真的认为我属于孤独的,而且我不怕孤独,甚至可以享受孤独。或许你会笑我说:“不是吧,还有人享受孤独,一个人不闷死才怪?”只是我一直是这样的,室友们在的时候,她们聊天我向来只做旁听者,偶尔会插上一两句,也是为了应付她们。
觉得自己她们有一种隔阂,这种隔阂是一开始就有的,她们所讨论的事,是我没兴趣的,她们爱热闹,而我喜欢安静,我宁愿一个人胡思乱想也不愿跟她们谈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有时她们会把我当成另类,我也不在乎她们怎么看我,我只要自己过自己的就行了。
在宿舍里我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接好朋友的电话了,如果有谁打电话过来可能会聊上半个小时,甚至一两个小时都不觉得。不是跟他们的话特别多,大多数也是朋友一直不停的讲,我一直不停的听,偶尔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如果朋友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就开导一下他。
大部分时间我是用来发呆的,尽管我知道胡思乱想对自己没什么好处,但又改不了这个毛病。我不怕孤独,也不怕寂寞,只想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准确地说只想找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让自己安静,远离喧哗。此外对于感情,我好象刘若英的歌里唱的那样吧?注定一辈子孤单,而且习惯了孤单,蔚蓝的天空我不怕抬头看,而且还会珍惜伤感。
你习惯一个人吗?
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习惯一个人了。一个人逛街,一个人静静地看书学习,一个人去找自己喜欢的小店吃早餐,一个人在操场奔跑,一个人在小杂货店买东买西,一个人在旧书店淘书,一个人……
自从读过蒋勋先生的《孤独六讲》,我就开始适应孤独,明白孤独,试图去和孤独的自己对话,享受那份孤独,那份只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安排。能自己一个人去旅游,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看自己想看的风景,一直是自己的愿望,我一直把这样的计划安排,当做一次成人礼,作为自己长大的标志。但是,这个愿望始终没有实现,当然主要原因还是自己患有严重的拖延症,遇到事情总是自己是最后那一个,所以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攻略”。我的依赖程度几乎到了百分之90,因为只要有一个人在我身边,我就不会去看地图,就不会担心会迷路,即使迷路了,我也会一笑过之。所以,我也害怕有人来找我玩,因为没过多久,朋友就会发现,我着实是一个无趣的人,无趣指数也是百分之90,我十分认定这是我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所致,不能怪我,如果朋友实在觉得我无趣,就会约别的小伙伴,丢下我一个人,不过,我不怪朋友,反而感谢,因为我又能快乐做自己,和自己独处了。
生活其实大多数时候是处于平静,就是那湖面,不会掀起白色的海浪,也不会自己酝酿出一场台风。除非,偶尔有人投来石子,围着波心荡漾出一圈又一圈的波纹,打破这份沉寂。也除非,是偶尔跃出湖面的小鱼,为呼吸新的空气,纵身一跃,画出美丽的弧度,就连那弧度也是孤独的角度。也除非,是春来,水藻杂生,一群野鸭兴游至此,叫出“嘎嘎嘎”的歌声,它们是在呼朋引伴吗?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孤独吗?
所以孤独是生活的常态,但是孤独绝不等于寂寞,寂寞是不能与孤独媲美的,它少了孤独的光环,多了孤独的焦灼感。孤独的生命,是圆融的,是丰满的,是充实的,绝不是如寂寞一样苍白无力,一样心神不定,一样坐立不安。孤独,就就是一本书,需要你静静去读;孤独,就是一首古诗,需要你慢慢去品味;孤独,就是一把七弦琴,需要你轻轻去抚。
你不要告诉我,你不孤独,这绝对是一个否命题。你不要告诉我,你已经参透孤独,其实这需要你用一生的时间去体悟。你不要告诉我,你只是寂寞,那么你还没有资格孤独。你不要告诉我,你怕孤独,只是你还需要时间去成长。
每日每夜,就像一个延长的梦,梦里梦到自己醒不来。
其实着眼现实,觉得活着少不了一场旅行, 没有旅行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至少在我的人生看来是这样,因为旅行除了能开拓你的视野之外,还能增长你的见识,铺平你浮躁的心态。
伟大的人物觉得孤独是一种绞心的享受,平凡的人觉得孤独是必经的成长路程,前者总是能心平气和地去接待孤独侵袭,后者则悲伤地把自己裹起来静看外面的熙熙攘攘。孤独是什么?孤独就是,融在人海中,心冷却在潮水深处。
我常常与孤独为伴,孤独就是,自己静静待着思索自我,不管是感叹自己做过的多光荣的事,还是过去犯过多嗅的事,总之将来,一定也思索在内。
我常常幻想一次孤独旅行,我的心听说我去了茫茫人海中,面对着一群熙熙攘攘的人群, 四面八方谈吐各方语言,浸入我的耳朵,我犯傻而又假装清醒地路过人行道,看一辆大巴驶过,几个穿着校服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与我擦肩而过,瞬间我的脑袋绷紧,这正像是我青春的折射,过去的我时刻盼着长大后的我快点到来,讨厌那时候跟大多数人一样悲春伤秋的度过,讨厌一种青春叛逆,却又自己时刻在叛逆中成长,以为几年后的自己会有多优秀,想摆脱眼下同众多正在度过青春的人的装伤感装忧愁,但是快乐的时光总也不少,那时候笑得自己不知世间人情冷暖,不顾暇日后是否与时光友好说再见,看着她们从我的视线里穿过,她们是如此炫灿,而我只是一个只配缅怀过去的人,如今老去在时光里,感叹后人拥着一大把时光却不懂得如何支配,进而拼命尽情地挥霍,但也正是有这样不知情的挥霍,不刻意雕琢的疯癫,也才叫做青春。
日子难免不被记忆一词打扰,好多的印象就像最迟的不愿舍去,有些人把有些人记忆深刻,有些人把有些人不屑一顾,最终沦为陌路人,聚散总是值得拿在餐桌上一提,但一场篝火过后总是迎来以泪洗面的告别。
心初似莲花,却久经风霜之后被染成淤泥,多少人本着一颗善良的心,在与日俱增的现实里被挫伤得惨不忍睹,我也会偶尔愤然这个世界的不平,但不平之处大有所在,就如同人的身世各有千秋,悲喜交加,上帝给你的注定是这些,后来的要看自己去挖掘去创造。
何时能够做到“心如止水”呢?我时刻在幻想,而我总在这样的幻想中走失我的生命时辰,我的思绪如日光一泻千里,却远在朝海里静淌,这种周期幻想恍若如梦,一梦几十年,没有醒来的欲望。
而我所谓的孤独,就是要在一种感受中成长,在一种融入社会群体时刻也能抽身反省自我的状态下保持一个贞操的自己,一个稳重的自己,一个独特的自己,一个安于现实的自己,一个为自己负责的自己,一个充分理解每一个生命的自己。
这种孤独胜似人生的享受,原本悲伤而来,不料被当做盛宴来迎接的孤独。
人的悲喜总是有的,不妨卸下身上的包袱,让心灵有一次成熟的旅行,给自己一次成长的洗礼。
我眼中的我,迷糊地不知道自己正过着怎样的人生,为一些过去的旧事不再提及影子里的我,因为生怕那样的我比现在的我还要好,没人愿意承受一种落差,每个人活在既定的改变里,时间剥夺了一场又一场的悲同欢,聚同散,如果离别也是既定,将来我不再和你走在一起,那么选择,我愿意你远远地把我忘记,也远比你将我悲伤地忆起。
但是我愿意将自己交给自然,交给不期而遇的你,愿我在这场孤独的旅行中收获一个完整的我。
孤独随笔
孤独的背影寂寂寥的心情落寞。曾经的记忆撕成了碎片。
再也拼不出从前的画面.我在想,如果不是妳的。我又怎么可能爱你?
唯壹的希望已经破灭。我还能妄想什么?泛黄的承诺。记忆的碎片
走过曾经走过的地方。让心最后再痛壹次,原来。心痛也觉得那么无力
当初我们只是在我们都寂寞的时候。给了对方壹个可以去爱的理由。
从我学会抽烟的那刻起。我就不需要任何人来安慰我。香烟的长度足够消磨我的空虚。
而烟盒的尺度也恰好容纳我的寂寞。抽到最后也不明白抽的.是烟还是寂寞。
当明白事情无法改变之后。就学会了谅解。原谅背叛与丢弃。原谅每壹次遇见与消失。
原谅我的青春与回忆。原谅自己。如果这壹切能够回头从新选择我宁愿选择不认识妳。
不是我现在后悔了。是我无法承受没有妳的结局。想壹个人才孤单
妳在哪里?那重重叠叠的远影是我们曾经的快乐么?只能看只能想却握不住抓不住
风轻拂我的发我的裙飘逸如初而心早已不是那时的心
累累伤痕快乐早不知在何处孤独的背影寂寂寥的心情落寞。
他的灵堂设在小黑屋里
屋檐木梁正在腐烂
瓦片碎落一地
夜黑了,没有灯
风从窗口飘来
屋里老鼠细语
它爬过灵堂
吞噬祭品
他的相片苍白的仁立在那
从屋檐落下一滴雨水
正好落入你的眼角
风从另一个扇窗口飘来
夜静谧
呼吸也停了
风说其实每个人都孤单
若来生,不愿相遇
总是时不时想起曾经带着向往的表情说,如果可以遇到那个生命中的人,纵是不能在一起,也没有悔恨……而如今却变成了,早知道这样的欲放,放不下,欲捡,捡不起,若来生不愿相遇。那样纵然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但依旧可以去想象,而如今连想象都觉得感伤吧……
本该人生的明媚时光,却因了那一份无法言语的情,让这段人生充满晦暗。经年后是否不再后悔这一场遇见,还是只因为此时没能释怀,才这么的一直后悔这场相遇。
现在不能知道的是以后的人生会是什么样的.,只是现在可以知道的是没与那个人一起,想要分享的心情,想要看的风景,再也不能那么美好了。
曾有段时间到处问别人是否有些爱真的会一直不能忘,想到陆游的爱情,让我觉得害,他是否真的就那么怀念了一生,想到容若的爱情也让我害怕,在有生之年总是在怀念那已逝去的人,两年前还为这样的爱情感动不已,而如今却觉得那是恶梦……老去时的心是否仍会怀念,很害怕那种纠缠一生的思念,想知道他们有没有被这样的感情困扰一生,把赌注押在时间上是否是对的……
有时候会想那么长的人生遇到无数人也只有那么一个人让心情不能平静,终是我太理性,太理性的人不那么容易动情,却是一旦动了就停不下来吧……
若来生不愿相遇,人生,平淡也就平淡着吧。
孤独患者随笔
我们其实都是孤独患者,心里藏着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内心很孤独,却只能以微笑面对生活。那样的微笑,是痛的,是无奈的。我笑着,并不表明我真的笑了。我哭了,不能说明我真的哭了。我笑着哭了,只愿在你面前展示这一面。
曾经是那么笨,居然信任别人。可一次又一次的伤害,让我以心死的代价结束了信任。曾经,心哭、心痛、心碎。可那是曾经,现在我的心,已没有了真真实实的感觉。不管别人怎么刺激它,都已没了感觉,我是该笑,还是该哭呢?
别人眼里,我有着天真、快乐,可只有我自己知道,眼泪已经流干了。伤口一次又一次的愈合着。知道,千仓百孔。不能再去愈合,那就任它去腐烂吧。我已有太多的.伤痛,这样,够了吗?
这个世界给予我太多,我不想承受,可是我要怎么拒绝呢。微笑着面对,痛苦的内心。残酷的现实,重重的打击了我。我梦想的翅膀,已经折断。像一层纸那么薄,那么不堪一击。简直是以卵击石。太多的伤痛,来不及去想,去看。只能在茶中渐渐化开。喝下去,是那么的苦。回味起来,却有了一丝甘甜,这丝甘甜,是自己对世间的感叹。苦的不能再苦,便是甜的了。
那些年,那些梦,已一去不返。
我们的病,已病入药膏,无力回天。
顺其自然吧,任他们撕开伤口,眼前是血一般的红……
自小,我便是个孤独的孩子,我习惯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远离世事的喧嚣与浮躁,享受清朗自在的安宁。
正是这宿命中的孤独,让我的生命无限延展,我可以在自言自语中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可以在自编自导中演绎我梦想的故事,可以在自娱自乐中找到我最为快乐的方式,可以在自说自话中离开他人的疏忽和冷漠。
感恩于上天赐予我的这份孤独,感恩孤独教会了我清净豁达。我的反应也许永远慢半拍,但是我一直在微笑;我的业绩也许永远差一截,但是我一直在努力。
我知道自己有很多的不完美,但从不粉饰自己的不完美,我知道自己不够优秀,却从未有野心去证明自己多优秀。感恩孤独教会了我安之若素。
在他人的误读误评我时,我从不忙着辩驳;在他人对我的种种成见下,我从不吵着去反驳。感恩于上天赐予我的这份孤独,感恩孤独教会了我胸怀宽广。让我明白了,我的不同,你的不同,都是同的一部分,因为不同,所以世界才丰富;因为不同,所以人生才圆满。
感恩孤独教会了我宽容包容,让我知道了人最高的品德是不被他人打扰,不打扰他人。所以我从不动摇自己的决定与选择,也不扰乱他人的方向与决心。
感恩于上天赐予我的这份孤独,感恩孤独教会了我读万卷书。在明月当空的夜里,在春风和煦的午后,我手捧着书与闪耀着智慧光芒的作者对谈,他们浓烈的学思启迪着我的智慧,为我指点迷津;他们细腻的诗意熏染这我的心绪,让我品尝悠然滋味。
感恩孤独教会了我走万里路。让我知晓人的生命的纵向是有限的,但其横向是无限的,所以我热爱行走,行走于我并不是对生活的躲避和逃离,恰恰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行走在路上,与蓝天、沙漠、湖泊相约:在蓝天的辽阔面前,我懂得了宽和;在湖泊的澄澈面前,我了解了淡泊;在沙漠的博大面前,我深感无穷。
感恩于上天赐予我的这份孤独,让我可以用孤独照看自己灵魂,让我可以审视自己与世界的距离。
正是在孤独的抚慰之下,让我能如此确信自己的存在,让我能如此深刻感受自己的成长,让我能如此执着自我的完善。
正是在孤独的观照之下,让我相信自己与周遭的缘分,全心倾注地与他人相处,让我能敞开地面对整个世界,全力以赴地书写自己的人生。
孤独的人,在时间的阴影里徘徊,心儿如小小的窗,紧闭不开。不知何时,一缕光不经意滑了进来。推开窗,才发现,外面春光无限。
孤独随着生命起程,总在毫无准备下悄然入侵,满满地占据整个心灵。它欺软怕硬,总是在你孤立无援时大举进攻。
新的一个学习阶段开始,崭新的地方,陌生的眼光,曾一度封闭在继续的音乐中,迷离梦想的征程。亲爱的同学零零散散地求学于各地,敬爱的父母也远离身边。感到竟然现实与梦想的距离是如此之大,眼前的路却隐入地中。
正当自己的身体如火焰上撩,心却寒冷如冰时,一个陌生的嗓音传入我的耳中:“喂,同学,去踢球么?”我抬起茫然的眼睛,不知不觉地点了点头。松软的草坪上,几个以后可能成为血肉兄弟的陌生人开始了他们第一次接触。
奔跑的身姿,滚动的足球让我想起了过去,想起了与同学共度的一个个下午,但是面前的是一个个真实的血肉之躯,而不应把他们看成是以前同学的影子,我不应该污损了这次灵魂之间的交流。
心中的阴影同夕阳一度,隐入山谷。无阻挡的心让我看到了可亲的新同学。未来三年,和他们一起闯荡,是我的荣幸。军训中的战友成了现在的兄弟。是友谊打破了我们彼此之间的壁,是真情融化了各自心中的冰。两个月的经历,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其实孤独就是冬季的白雪,它可以挡住视线,它可以带来冰冷,但是当你主动去排除它,对它加温,才发现它是多么地不堪一击。
当你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消失的自然要由孤独来填满,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并主动积极备战,以缩短其的存留期。
朋友是孤独的天敌,真情是孤独的克星,我们带着孤独出发,在生活的路上寻找这两种武器,以克制这个终身的敌人。
孤独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当遇到它时,我们应该高兴,因为一份新的感情为时不远了。
★ 孤独情感随笔
★ 孤独的随笔
★ 心灵之约随笔
★ 心灵之窗随笔
★ 随笔心情
★ 迷失的孤独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