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牧童的诗意(共含7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羊羊毛毛”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牧童》诗意作文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意:
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草原,放眼一望无垠。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赏析: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五年级:萌叶云雪
牧童的诗意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1、横野:宽阔的原野。
2、弄:逗弄。
3、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
《牧童》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牧童的诗意赏析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1、横野:宽阔的原野。
2、弄:逗弄。
3、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
《牧童》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作者简介:
吕岩(一作),字洞宾,号纯阳子,唐代京兆人。一说唐河中府永乐县人。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一般认为,吕岩为唐德宗贞元十二载丙子年(7)农历四月十四生于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吕岩幼年已有仙道志,慕清虚恬淡,不好华饰富荣。后赴长安应举,于一酒肆中遇钟离祖师,被以黄粱一梦感化,遂归道门,赐号纯阳子。乃潜心修道,弘扬道法。后于鄂州黄鹤楼白日飞升。全真道尊为北五祖之一。亦为传说的八仙之一。《宋史・艺文志》神仙类著录吕洞宾《九真玉书》1卷。《全唐诗》有其诗四卷、诗二百多首。《道藏》收录吕洞宾的传说和署名吕洞宾著的作品,集为《吕祖志》。
【注释】
①弄:相合。
②蓑衣: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这首诗载于南宋诗人刘克庄编的《千家诗》,署名“牧童”。钟弱翁,名叫钟傅,弱翁是他的字,钟傅是宋朝人,以此可推断这位“牧童”是宋代人。钟弱翁曾因人推荐而做了官,但多次被降职。这首诗是在安慰他,也是在劝勉他,不必争功名利禄那些虚名,与其和人勾心斗角不如全身而退,去过一种闲逸舒适的生活。
诗的全景是一片广阔的.田野,人烟稀少,描写主体里只有牧童和他放的牛。但是这里所有的是宁静和悠闲,并没有太多孤独冷漠等等,至少诗里没有写出来那些田野里孤独的人或事,着重于山野之趣,以及一种无拘无束的快乐。
诗是工整的,像六七里对三四声等,但又脱离了对对联的嫌疑。后一句更是把七言诗这种体裁的优点发挥了出来,写得极尽意味。饱饭后牧童可以休息了,他选择穿着蓑衣躺在草地上看月亮来放松自己。一个人赏月,是有种与世无争的态度,还是躺在厚厚的草地上。牧童的心情是很轻松的,他也很惬意。虽说这样的生活没有奢侈和喧闹,但这也正是如此生活的长处,可以使人的心静下来,得到真正的休憩。纵情于野外,即使是现代,还是许多人心里向往的田园生活。政局混乱,朋党间相互倾扎,使钟傅屡遭贬职。诗人写这首诗,是想劝说他与其苦苦挣扎,不如退而求其次,既然不能达则兼济天下,不如独善其身。既然混乱改变不了,那就离它远些,省得白费力气,出力不讨好。
诗里说牧童是穿着蓑衣的,这可以和前一句有个映衬。之所以晚风中只有三四声的笛声,是因为有雨声。即使是在广阔的田野上,开阔的草地上,雨声还是遮住了笛子的声音。断断续续的音乐,有点愁绪。牧童是这样面对这愁苦的:穿着蓑衣躺在月光里,风雨过后,欣赏着明月,早把那不快扔到了九霄之外。诗人的意图是劝钟傅不妨学学牧童的人生观,间接表露了他对仕途坎坷的钟傅的同情。诗人是善意的,对文字的运用也很细心。
牧童
据说,钟弱翁和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钟弱翁于是指着牧童对道士说:“您能对此情景赋诗吗?”道士笑着说:“这孩子也能作诗,哪里用得着我呢?”他们就让牧童作诗。牧童拿起笔来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牧童,也可能只是一个化名,到底是谁,很难考证。
乐器演示与教学(99年秋冬) 【教学目的】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对乐器演奏的兴趣和认识简谱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简谱的学生,培养学生学会唱简谱的能力;对于有一定简谱基础的学生,教会学会“二重唱”。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唱准音的高度、时值。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首先,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请同学们听一听: 5 - - -│ 5 - - -│,模仿的是什么声音? 再听一听: 55 55 55 55│11 11 11 11│,模仿的是什么声音? 再听一听:│5 6 5.3│5 1 5-│4.3 2 6│5 32 3-│,象征什么意思? 二、教师用口琴吹一首《火车向着韶山跑》;用笛子吹一首《洪湖水,浪打浪》,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兴趣。提议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买一样乐器。 三、音阶教学 1-│2-│3-│4-│5-│6-│7-│1-│1-‖ duo ruai mi fa suo la si duo' do ruei sol ti do' 堵 锐 眯 发 缩 拉 丝夜 都 四、请同学们把音乐课本第七册,翻到56页,我们来学这首乐曲。 教师用口琴、横笛、竖笛、电子琴,演奏。 带领学生学习这首乐曲。 五、结束。 附: 《音乐艺术教学概论》 一、音乐理论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语言艺术,如文学;和综合艺术,如戏剧、影视。 1、节奏 节奏,是音乐术语。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交替出现,而合乎一定的规律。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对旋律的形成起着决定的作用。 2、旋律 3、交响曲 4、圆舞曲 二、简谱知识 简谱,是音乐的一种记谱方法,于十六世纪中叶,初步成型于欧洲,17-18世纪先后,经卢梭等人加工而渐趋完备。 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在教育观点上,他提出“返归自然”的口号,主张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卢梭没有什么学历,但他却成为了法国十八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有关卢梭对教育的论述,请参见笔者在兰州《新一代》96年第3期所发表的《卢梭论儿童教育》论文。 三、乐器演奏 1、口琴:簧乐器,内装一系列小簧片,按自然音阶排列, 用嘴吹吸发音。一琴只限于一调,A调和C调两种口琴较为常用。 口琴吹奏的孔位顺序,如图所示: 5 2 1 4 3 6 5 7 1 2 3 4 5 6 1 7 3 2 5 4 1 6 3 7 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吹吸 学习吹奏口琴,第一步是要学会找到“1”音。 口琴应该是初学乐器者的首选乐器,因为它价廉物美,发音又准,而一般的低档管乐器,普遍存在定音不准的现象。学好口琴,是今后学习弦乐的基础。 2、箫 3、笛子 笛子,管乐器。笛子吹奏的一般发音孔位,如下图示: 吹 膜 4 3 2 1 7 6 5 孔 孔 左 左 左 右 右 右 六 食 中 无 食 中 无 指 指 指 名 指 指 名 全 指 指 按 4、打击乐器 A、体鸣乐器。如锣、钹(bo)、拍板、三角铁等。钹,古称“铜盘”,铜制,中部隆起,如半球状,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 B、膜鸣乐器。 学校上课时打铃,有电铃,有手摇的铃,有敲击的铃。如果我们把敲击的铃,称为体鸣乐器的话,如果不考虑其敲击节奏的轻重、强弱,而只考虑间隔的时值的话,那么,学校敲铃的节奏可设计为: 预备铃:X - │X - │X - │X - │X - ‖ 上课铃:X │X │X │X │X ‖ 下课铃: 0 │ 0 │ 0 │ 0 │ 0 ‖ 集合铃: │ │ │ │ ‖ 在简谱中,“‖”表示乐曲结束。 END ★ 牧童教案 ★ 《牧童》说课稿 ★ 诗意 ★ 教案古诗牧童教案 ★ 牧童优秀作文 ★ 《牧童》教学反思 ★ 改写牧童范文 ★ 牧童教学课件 ★ 牧童改写400字 ★ 改写牧童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