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牧童课件(共含10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周末没有玩具”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学音乐牧童课件
教学目标:
1.用快乐的情绪和优美的歌声演唱《牧童》,表达牧童快乐的生活。同时,让学生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培养他们二声部合唱的演唱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
3.通过演唱歌曲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及了解相关的牧童作品,体现文化艺术多元文化特点, 在体验中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1.用和谐的声音唱好歌曲的二声部合唱。
2.准确地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做律动进教室(第一段音乐学生做律动,第二段音乐学生加上奥尔夫的.节奏乐器拍击)。
二、复习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伴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来到了教室,春天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礼物,大自然它那风情万种、绚丽多彩的景色你感受到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你最喜欢大自然中的哪些景色?
生1:我最喜欢碧波万顷的大海……
生2:我喜欢清晨的蓬勃红日……
生3:我喜欢美丽的黄昏……
师:假如你现在身临其境,你最想做什么?
生1:我很想拿起画笔,把美丽的黄昏画出来。
师:你的想法太浪漫了。
生2:我很喜欢田野的景色,因为它的绿、它的黄、它的静……
师:田野是这么美,让我们一起奔向田野吧!
学生随伴奏演唱《田野在召唤》(在演唱中,学生加上跺脚、拍手、捻指等喜欢的动作)。
师:你们美妙动听的歌声深深地感染了我,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唱好吗?
生:好!鼓掌……
师生一起再次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师:我们在奔向田野的时候,还看到了什么景色?(这时教师将一幅牧童骑在牛背吹笛子的图画贴在黑板上)
生:在奔向田野时,我看到了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笛子的景色。
师: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杜牧写的一首古诗《清明》。
师:你能背诵一下吗?
生:能(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生:老师,我还想到了袁枚的《所见》 。
师:你真聪明,你能为我们再背诵一下《所见》吗? (学生朗诵,其余同学会背诵的可以同时背诵)
师:你背诵的真有感情,能不能简单地为大家讲解一下诗意?
生:能(学生讲解,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三、学习歌曲《牧童》
1.引入新课。
师:你们朗诵的有关牧童的古诗,让我想起了一首唱牧童的歌曲,想听吗?
生:想。
师:老师现在把歌曲唱给你们听,歌曲的名字就叫《牧童》。
教师用有感情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师:刚才老师演唱的这首《牧童》,是斯洛伐克的民歌,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活泼、跳跃,是一首带二部合唱的歌曲。下面,我们就学习歌曲。首先,看一下歌曲中老师用黄色标记的节奏。
学生先练习切分节奏,再完整地唱一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
2.学习歌曲旋律。
师:首先来学习高声部的旋律(教师指导学生唱高声部的旋律,特别提示要唱准1 3 2 及1—[插高音1]音高)。
学习低声部。
师:高声部的旋律你们已经学会了,再来学习低声部的旋律。首先,找一找在低声部中出现了什么音乐知识?
生1:我看到了一个小#字。
生2:我知道它叫升记号(老师表扬他说的正确)。
师: 那么,你知道它写在音符的前面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讲解)
教师在琴上范奏fa与#fa音高,让学生区别。
听琴唱一唱低声部旋律,随时纠正不准的音符。
把《牧童》的旋律完整地唱一次,重点提示难点乐句。
3.学习歌词。
师:旋律我们已经唱得不错了,现在我们来唱唱歌词,为了你们更好地学习,让我们一起再听一次录音范唱。
(1)随音乐伴奏完整地唱高声部歌词。
(2)唱准低声部歌词。
(3)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完整地唱《牧童》。
4.分组合作。
师:大家一起唱得很精彩,我想听听你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演唱,怎么样?
学生自组小组练习,并随老师伴奏演唱。
评价:对于小组的演唱,学生进行评价,老师小结。
师:最后,一起再完整唱一次《牧童》,用你们的歌声把牧童快乐的生活表现出来。
四、了解与牧童有关的歌曲
师:你们在感受斯洛伐克牧童的生活后,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两首歌唱牧童的歌曲,第一首是《牧童之歌》,老师唱给你们听(歌词:红太阳,从天山,慢慢地爬上,风吹绿草,草儿把头扬,骑着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唱上一支歌呀,心花开放)。
第二首是《小牧笛》(歌词:小牧笛,吹吹歌,哥哥放羊我放鹅,他把羊群赶上山呀,我把鹅群赶下河,两支歌儿一样美哟,伴着白云飘飘落哟)。
生:老师,这两首歌这么好听,我也想学。
师:想学的不止你一人吧,老师一定教给你们。
五、了解钢琴曲《牧童短笛》
师: 现在,老师请你们欣赏一首钢琴曲《牧童短笛》,它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作品。
学生听赏《牧童短笛》。
师:今天我们对乐曲只作了一次浏览,下次课将完整、仔细地听赏。老师今天给你们留一个作业,回去查找贺绿汀的资料,包括他的创作经历、主要作品及生平,下一课将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最后,学生们伴随着《牧童短笛》的音乐走出教室。
《牧童》PPT课件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下面请直接下载《牧童》PPT课件!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
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
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牧童》PPT课件 |
五年级下册语文《牧童》PPT课件
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
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五年级下册语文《牧童》PPT课件 |
教学目标:
1、会认1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教学难点:
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欣赏国画,营造氛围)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位大画家画的画,看你们能不能猜出这些作品是哪位大画家画的?
(课件出示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八骏图》、李苦禅的《鹰》让学生猜。)
播放当代名家国画作品,简要介绍
生:自由发言。
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苦禅的鹰,张大千的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和画画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画家和牧童”
二、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师:(1)认读生字。
生:带拼音认读(指名读、齐读)、去拼音认读(男女生赛读)。
师:(2)带拼音认读词语。
生:(小老师带读,齐读。)
师:拱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礼节,是左手抱右手。表示感谢的意思。牛蝇是专门叮咬牲畜的苍蝇。
三、研读文本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把故事的大致经过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过渡:画家戴嵩和牧童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做进一步的交流。
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并交流。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戴嵩的“著名”
师:画家指的是谁?请用一句话简单介绍一下。
“著名”是什么意思?(出示第一自然段)
“著名”这个词虽然只有两个字,但是却可以写成好几句话。请你认真读一读,体会戴嵩的著名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学生自读,读后交流。
1、“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体会两件事紧接着发生。用这个关联词语仿说句子,若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适当的词语。比如(着凉,肚子痛。等等。
2、“没有不,争着”用场景表现“争着购买”的情形。师生配合表演。
教师小结:这戴嵩,名气可真大,真受欢迎。请你读出戴嵩的著名来。
生:学生朗读。
(二)学习《斗牛图》的传说,领会人物的品质。
师:戴嵩的名气好大,再来看看牧童。他姓甚名谁?有名气吗?他是干什么的?
这样一个著名的画家,竟然和一个默默无闻的放牛娃一起出现在课题当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学生简单描述,师随机指导。
下面我们就去详细了解一下这件事。看看:
1、戴嵩仅仅是画画好吗?
2、一个小牧童为什么可以给大画家进行指教呢?
要说这事儿,还得从戴嵩的一幅画开始说,是哪一幅画儿呢?
生:《斗牛图》
师:什么叫斗牛?怎么斗?
生:说,师指导
师:区分“斗”的读音(投影出示)
师:戴嵩是怎么画《斗牛图》的?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勾画出描写戴嵩画画的句子,反复读,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学生读后交流
①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体会“抹”“描”的不同。
生:学生先口头理解,再出示一幅国画,让学生指出哪里是“浓墨涂抹”,哪里是“轻笔细描”。
②抓住关联词语“一会儿?一会儿?”,体会戴嵩画牛的熟练速度,并读出这种熟练来。
师总结:戴嵩不愧是大画家,画技高超,画得又快又好。
C.周围人的赞叹
师:看到这样高超的画技,周围的人不禁发出一声声的赞叹,他们都是怎么赞叹的呢?
生:指生读。
师:老师告诉你,每个词语都有自己的表情和温度,请你读出他们的表情来。
生:学生再次练读。
师:如果你也在场,你还会怎样夸这幅画?你也来赞一赞戴嵩的画吧。
师:我知道大家都想好好夸一夸戴嵩,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现在,老师借给你一些词语。
出示词语“活灵活现”“妙笔生花”“栩栩如生”
学生合理的运用这些词,仿照课文赞叹就再也不会空洞了。大家一起来赞叹吧!
生:造句。
D、体会牧童
师:1、过路人、商人、教书先生,那么多人都在纷纷称赞着戴嵩的画,可是就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冒出一个不同的声音,是谁?
生:(牧童)
师:2、是呀,关键人物牧童出场了。他的这句话好像炸雷一样,你知道什么是“炸雷”吗,为什么这句话像是“炸雷”呢?
生:“炸雷”不但是指牧童的声音大,还指在周围的一篇赞扬声中,这句批评的话语是多么让人意外啊。
师:3、他是在说谁画错了?怎么可能呢?是真的画错了吗?
周围的人不愿意了,你听听他们在说什么呢?你听见了吗?没听见就对了,因为他们还没说呢,心里正琢磨呢。你替他们说说吧。
E.场景再现,体会牧童这句话给周围人带来的震撼,了解牧童的直言和勇敢。
教师随机采访,学生扮演商人和教书先生等。
生:商人说:“———————
教书先生说:“————————
师:我也要说,这是谁家的孩儿,真是没大没小,满口胡言,赶快领会家去好好教育教育吧。
究竟是哪里画错了呢,请同学们自读第五自然段,找答案。
师:板书。
原来是牛尾巴画错了。
F.通过人物话语体会人物品质。
师:这篇课文里,戴嵩特别会说话,他说的这几句话可不简单。请你再好好读一读,细心的你能发现什么呢?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生:戴嵩谦虚有礼。
师:牧童的话也不简单,你也再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新发现。牧童的认真,观察仔细,敢于直言。
师:这么多围观的人,为什么只有牧童指出了画中的错误呢?
生:牧童每天都和牛打交道,看过两牛相斗的情形,所以知道。而画家,商人,教书先生等没有看过两牛相斗的.情形,所以不知道。
师:画家仅仅是画技高超吗?牧童在你心里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对其中的一个说一句心里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信息资料】
多媒体课件及我国名画家的作品、学生给画配话的练习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启思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呢?
(板书:画家牧童)
2、齐读:
你发现了什么?猜猜我为什么这样写?
(因为戴嵩是大人,是画家;牧童是小孩,是放牛的)
(板书:大人,小孩,画画,放牛)
那么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二、初步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在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2、学生回答交流。
3、教师小结:
大画家画了《斗牛图》后,小牧童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指出他的错误。大家都呆住了,然而,画家却把小牧童叫到跟前,虚心听取牧童的意见。
4、认识画家:
⑴你了解戴嵩吗?
⑵从哪些句子看出他很著名?将句子画下来。
⑶(课件出示句子)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学生练习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⑷练习用一就说话。
⑸课件出示我知道中有关戴嵩的内容。
5、过渡:
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作画。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斗牛图》是怎样画的呢?
三、对比感知
1、默读课文第二段,画出画家画画的句子。
⑴课件出示句子,练习朗读。
(突出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指名读,老师评,学生互评。
(以评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画家的高超技艺。)
⑵边表演边用自己的话说说画家是怎样画画的?
⑶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2、思考:
对于戴嵩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
⑴出示商人、教书先生的话,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用称赞、赞扬的语气)
范读,分角色读,指名读,师生互评。
⑵结合插图学生想象:图上还有些什么人,他们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
3、谁的眼睛亮:课文里有三个词语表达的意思差不多,找找看?
4、大家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说他画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⑴轻声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练读牧童的话。
⑶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形:
人们的表情怎样?又会说什么?
⑷有感情地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
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评议读、范读、表情朗读。
5、指导:
像炸雷一样的声音怎么读?
此时,人们有什么表现?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戴嵩的画错在哪里?
谁能当一当小牧童帮大画家改改他的画?
老师与改画的学生交流。
四、朗读感悟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话想说?
(相机板书:谦虚、勇敢、实事求是)
2、对比感悟:
戴嵩和牧童有什么不同?
3、小结:
他们年龄不一样,地位不一样,生活不一样,,但是他们具有的优秀品质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那,课题这样写合适吗?
(教师重新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4、小组内分角色表演朗读,体会人物品质。
五、拓展延伸:配乐欣赏中国画家的作品
重点欣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李苦禅的《鹰》,请学生为他们的画配上话,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几句都行。
六、总结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向我们展示了大画家的谦虚、崇高与伟大,展示了小牧童的率真,敢于挑战权威的好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定州市大渡河小学
鲍晓华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2.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理解诗词的意思、想象描述的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无暇和美好。
2.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1.读准字音,通读诗词句,认识生字词。 2.查阅工具书,借助资料,弄清古今字音、词义的变化。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4.适当批注,并对疑点进行标注。 5.学生收集积累描写的童年生活的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童年》歌曲节选,学生猜测歌曲的名字---《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令人留恋的,童真童趣依然会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古诗,回忆童真。
出示27 古诗三首,讲明学习第一首
(二)出示《所见》图片,回顾引入。
1.出示“牧童骑黄牛”的图片,学生说一说看到每张图片之后会想到哪句古诗。
2.课件出示《所见》古诗,大家齐读,勾画“牧童”一词,引出今天的讲课内容。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学习《牧童》 1.检查预习效果。 (1)学生介绍诗人吕岩。 (2)指学生读,从字音与节奏上去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读准确、读清楚、读得有节奏就是一种美。同时指导书写“蓑”。
字词解释 弄:吹
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跟“蓑衣”相关的诗句(学生思考并回答) 柳宗元的《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卧:睡到,躺或趴
含有“卧”的诗句(学生思考并回答)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分小组读,读整齐、响亮,读得有节奏,读出味道。 (设计意图:古诗是一种经典,千百年前的作品,我们如今读来,依然让我们感动,引起我们的共鸣,就像今天写的一样,它是我们民族思想情感的宝贵财产。如何亲近经典,诵读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不断的回旋往复的朗读中,在不同的朗读要求下,多次反复地读。读得多了,自然就懂得了祖国言语与文字的音韵。)
2.品读想象,理解诗意。
(1)小声地静静地用心去读,诗中哪些词句,让你有所想,有所悟。从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生活趣事?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2)小组交流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场景),同时结合学习。 a.“草铺横野六七里”
①重点理解“铺”:从“铺”让你感受到什么? 视觉: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铺: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b.“笛弄晚风三四声” ①结合注解理解“弄”。
听觉: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弄:显出一种情趣,把风中低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②从笛声中你听出了什么或感受到什么?
(设计意图: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③结合指导朗读。
“六七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知识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旁晚的寂静。
c.“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①“不脱蓑衣卧月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②牧童不脱蓑衣卧月明,那是因为什么? ③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④你的脑海中牧童的形象?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 饥来则食,困来即眠。 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⑤请同学们把四句古诗连起来说一说所描绘的场景。 ⑥轻松话主题。
⑦一起诵读此诗,能背的背。
六、布置作业
(一)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二)默写《牧童》
七、板书设计
牧童
唐.吕岩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 饥来则食,困来即眠。 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牧童》向我们展示了一副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充满了儿童的纯真与烂漫。
《牧童》教学设计和课件
《画家和牧童》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分角色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画家?牧童呢?
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2、出示生字游戏识字。
3、出示课文的新词,认读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把词语涂好。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自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戴嵩是个著名画家的句子。
2、全班交流。
随学生回答朗读感悟有关句子:
⑴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理解“观赏”,用“一……就……”说话练习。
⑵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换种说法说句子:看画的人都点头称赞的,有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说说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
⑶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
理解“沉思”“片刻”,教学多音字“斗”
⑷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教师用简笔画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练习。
(5)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说说“夸赞”的近义词。
(6)“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抓住“绝妙之作、活、神笔”,让学生明白戴嵩的画技超群。练习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两句话。
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②、小组派代表展示朗读成果。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抹、挤、拱、批:都是提手旁的字,重点指导“抹”。
2、生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游戏引路,复习巩固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四自然段
二、朗读感悟最后两段。
1、看图说说牧童是在什么情况下指出画家戴嵩画错的。
2、默读课文,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
如:写“戴嵩”谦虚的句子:
(1)这时,戴嵩吧牧童叫到跟前,和蔼地说:“……”
抓住表情、称呼,可以看出他的虚心。
(2)戴嵩挺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
同样抓住表情、动作体会戴嵩的虚心。
写“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句子:
“画错啦,画错啦!”……
3、分角色朗读。
4、人们听了牧童的话和戴嵩的表现,会说些什么?
5、学了课文,练习自己的体会,说说自己向对谁说什么?
如:我想对牧童说:“……”
三、自由诵读课文。
四人一组,合作练习,再表演朗读评议。
四、拓展
我国还有很多有名的画家,你知道吗?
五、写字指导
“商”字要跟“摘”字的右半边区别,写字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写,然后作点评。
假如课文原文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
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让小树在冬天
也能快活地成长,
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
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
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鸟妈妈再也不用
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
让小鸟呆在家里
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
画一双好腿,
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屋里
望着窗外的小树和小燕,
而是和我们一起
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人教版小学课件语文
1燕子
一身乌黑光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2.古诗两首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荷花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4珍珠泉
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山包上,树很密,草很深,花很多。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小山包的密林。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
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周围镶嵌着不大整齐的石头,石头上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你要是踩上去,准会滑倒。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草,那悄悄地开放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可惜没有鱼,是水太清太凉的缘故吧?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不用说我是多么喜欢珍珠泉了。我很想知道,它哪来这么多冒不完的水泡?在小河断流的时候,在村里的井水干涸的时候,它还是不停地冒着水泡。难道是有许乡快乐的孩子,躲在什么地方吹泡泡玩儿吗?他们一定玩得很高兴吧?每次,挑着阿爸给我做的小桶,来到珍珠泉边,我都这么想。
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
5翠鸟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跟我们说:“孩子们,你人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逮它很不容易呀!”我们只好打消了这个想法。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6燕子专列
有一年春天,在欧(ōu)洲(zhōu)瑞(ruì)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qǐ)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shū)的客人——燕子。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2
事情是这样的: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fɑn)。当地气温骤(zhòu)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bá)涉(sha),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bīn)临死亡。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
于是,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yù)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一个叫贝蒂(dì)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fù)盖着皑(ái)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xiānɡ)里唧(jī)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村子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那个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8路旁的橡树
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这条公路将会宽阔、平坦又漂亮。
开始筑路了。一天,工人们来到田野上,那里长着一片不大的灌木林。工程师批示未来的路要铺在哪里,工人们就往土里埋进排水管。
突然,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计划[hu4]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
“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
几年过去了,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北方延伸到南方。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 牧童教学课件
★ 小学语文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