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开元寺李绅,开元寺的意思,开元寺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使劲看啊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开元寺,开元寺李绅,开元寺的意思,开元寺赏析(共含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使劲看啊”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开元寺,开元寺李绅,开元寺的意思,开元寺赏析

篇1:开元寺

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该寺创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武周天授三年(692年)为兴教寺,唐神龙元年(7)改额龙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宋代有支院百余所,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为大开元万寿禅寺。元末寺焚毁,明洪武年间重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准提禅院;西翼有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仁寿两石塔。

在福建省泉州市也有开元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国福建泉州市鲤城区西街(从前的西城外),于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由黄守恭开创,有逾13历史。

泉州开元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位于市区西街,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名莲花寺,后改名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今名。开元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现存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二。在宋、元鼎盛时期有寺院120所,僧侣达千人。1950年政府拨款整修。1960年重修拜亭和大雄宝殿,1973年政府拨款重建东、西廊。后接受海外侨胞捐资,先后重修大雄宝殿、山门和准提禅院。

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传说

泉州开元寺的檀樾主黄守恭,为轩辕黄帝子有熊氏之后。据《江夏紫云黄氏大成宗谱》记载,黄守恭为黄姓一世祖第一百一十二世子孙,生于公元629年,卒于公元7。黄守恭为官泉州(另说,黄守恭家中种桑养蚕,为泉州最早的桑蚕业开拓者),成巨富,有地三百六十庄。有僧名匡护禅师,向黄守恭求地建寺,黄不给。匡护禅师遂朝来暮往,殷勤日久。黄守恭对匡护禅师说:“若欲吾地,待吾后园桑树开莲花。吾将舍地给你。”匡护禅师欢喜而去。第二天,匡护禅师又来,对黄守恭说,你后园的桑树开了莲花,请去欣赏。黄见花,颇不安,欲拂前言。僧飘然而去,并无踪迹。公即染病,三年不愈,桑树三年开花不绝。公(按:黄守恭)叹曰:此僧人非常人也。乃榜贴各街寻之。僧忽自至。公拜曰,前言已发,故所愿也,但未知地要几许?僧曰,一袈裟影足矣。公许之。僧以袈裟抛至半天,三百六十庄地尽行遮荫,黄守恭献地造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开始,先后建成莲花寺、兴教寺、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改名开元寺)。因其处常有紫云盖地(另说寺的大殿建成后,忽然天降“紫云盖地”,致使殿前大庭一千三百余年众草不能繁殖。这一历史悬案,成为1992年《飞碟探索》杂志的UFO遗址探讨对象),大书“紫云”二字揭于山门。开元寺的土地是黄守恭献的,寺内建檀樾祠,专奉黄守恭的禄位,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

寺院景点

拜亭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也许也是因为这一天不收门票的缘故,吸引了不少游客在这一天拜访。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P痢Mブ谢怪昧⒆乓蛔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天王殿

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请看这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已十分久远了。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

藏经阁

戒坛之后,就是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这里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五代时的开闽王王审知身居王位,独霸闽疆,纯属机缘偶然,因此他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后舍钱百万缗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两部金银《大藏经》,现二楼还保存有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是我国珍贵的佛学典籍。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12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钟上铸有与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台湾与泉州经济史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大雄宝殿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z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

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一百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它与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主印教寺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桑蓬古迹

百柱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看到它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岁高龄了,对其是否开过白莲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过,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言之凿凿,似乎确有其事。在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甘露戒坛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敦莺蜕腥衔戒坛不符合规范,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限制。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它们与百柱殿的频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与南戏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东西二塔

简要说明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东塔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梁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

公元16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1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东塔已于入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9)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

篇2:开元寺,开元寺李绅,开元寺的意思,开元寺赏析

开元寺,开元寺李绅,开元寺的意思,开元寺赏析 -诗词大全

开元寺

作者:李绅  朝代:唐  体裁:七律   十层花宇真毫相,数仞峰峦s月扉。攒立宝山中 ,

散周香海小轮围。坐隅咫尺窥岩壑,窗外高低辨翠微。

难保尔形终不转,莫令偷拂六铢衣。

篇3:潮州开元寺

潮州开元寺 -资料

我国著名佛教寺院,位于城区开元路,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时国中奉诏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均以“开元”名之,此寺即其中之一。元代称开元寺为开元万寿禅寺,明代起改称为开元镇国禅寺至今。开元寺经历代修建。带有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

开元寺规模庞大,肃穆壮观。原占地100亩,现存203亩,是一组较完整的唐代建筑群。其山门外照壁,嵌有“梵天香界”石刻。全寺内分四进,分别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有廊厅,纵深60余米,建有观音阁、六祖堂、地藏阁、方丈厅等。其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建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上,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殿脊以葫芦、雉尾为装饰。大殿和殿台四周的石栏板上,嵌有唐代石刻78块,敷演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并刻有猴子莲花等动植物图案,

资料

殿前有1对石经幢上镌《准提咒》和《尊生儿》。殿内神案前有元泰定二年1325用陨石刻成的大香炉,净高15米,由大小 6层叠成,上镌“天人献花”字样及走兽、蟋龙、变莲瓣、梅花鹿等图案,刀锋犀利,棱角分明,刻工精美,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殿内还有建于明末的金漆木雕千佛塔,璀璨夺目。塔基6个柱头分别刻成6尊力士,基座6面浮雕唐僧取经故事,人物栩栩如生。基座的每个门洞,均置十八罗汉及二十四诸天尊塑像。此外,还有南宋政和四年(1114)铸造的千斤铜钟、元代的.铜声板等一批珍贵历史文物。寺内的藏经楼至今还保存着 8大橱乾隆钦赐的雍正版《大藏经》7240卷,内有汉、番、梵对照本,还有木刻印刷的佛教故事、连环图卷,其数量之多,资料之全,为国内寺院所罕见。

开元寺古朴雅致,处处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1980年,开元寺进行大规模重修,千年古刹又重放光彩。每天,前来朝拜旅游的海内外人士络绎不绝,不胜其数。

篇4:开元寺作文

我曾饱览过黄山的奇松怪石,也曾漫步在如诗如画的西子湖畔。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家乡名胜――开元寺。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泉州大地上。

走进开元寺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庭院。院内的几棵千年松树苍翠欲滴,那茂盛的枝叶遮天蔽日,给大地洒下了一片浓荫。人在绿荫下徜徉,感到无比的清爽,无比舒服。

登上几层台阶,就来到了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大雄宝殿。站在门外,就可以看见那五尊金光闪闪、面目慈善的五方佛。佛祖两旁还站着两位守护神,他俩手拿兵器,横眉竖目,令人不寒而粟。大雄宝殿是由一百根石柱支撑的,所以又称之为百柱殿。最为奇特的是殿内斗拱间的飞天乐伎。只见她们身披轻纱,有的怀抱三弦;有的口吹洞箫;还有的手弹古筝望着她们,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优美动听的南音,伴着轻轻的拍板声,我好像来到了一个梦境般的境界。

沿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观赏着千姿百态的花儿和绿油油的小草。我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开元寺的中心――东西塔。远远望去,两座古塔一东一西,仿佛是两个钢铁巨人,屹立在开元寺内。走近了古塔,仰望塔顶,只觉得那塔似乎要倒了下来,那不就是第二比萨塔了吗?可我转念一想:东西塔哪有这么容易就倒了,它可是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据说,有一次发生了八级大地震呢!东西塔依然巍巍屹立。古塔上还雕刻着精美的浮雕:有神态安祥的长须老人;有各种奇花异草;还有两只欢快嬉戏的喜鹊真是美不胜收!叮叮咚,叮叮咚咦?是什么在响?我抬头一看,原来是挂在25个向上弯曲的檐角上的小铜铃呀!唧唧、喳喳小鸟响起了轻快悦耳的欢叫声,和铜铃声勾成了一支轻快的乐曲。真成了人的世界,鸟的天堂。

篇5:泉州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 -资料

开元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位于市区西街,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名莲花寺,后改名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今名。开元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 万平方米,现存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二。在宋、元鼎盛时期有寺院120所,僧侣达千人。开元寺双塔耸立于拜庭两侧的广场中,相距约200米,高插蓝天,巍峨壮观。它以雄伟的身影,形制的奇胜,建筑的神工,清美的雕镂而闻名遐迩,扬誉海宇。东塔称为镇国塔,西塔名仁寿塔,双塔是我国现存的最高石构古塔,

资料

座落在开元寺中两侧的'双塔,东为“镇国塔”,高48.27米;西为“仁寿塔”,高45.06米。东、西两塔是我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两塔塔座均作须弥座形,塔心为八角形实心体,每层修有楼梯,供游客上下。塔每层的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计八十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塔须弥座束腰部有三十九幅青石浮雕佛传图,故事多取材于佛经及古代印度的民间神话传说,生动而精致。东西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了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也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其中东塔被列为1994年“中国古塔”邮票四图案之一。

篇6:泉州市开元寺

泉州市开元寺

泉州市开元寺

中国著名的侨乡福建省泉州自古有“佛国”之称。自晋隋以来,佛教兴盛,寺庙林立,现有史可考的寺庙有400多座,保存下来的约200余座,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要数开元寺。1983年,开元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西街,创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相传唐代时这里是一片桑园,园主黄守恭因“桑开白莲,舍地为寺”。初名莲花寺,开寺祖师为匡护法师。后又改称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称开元寺,一直沿习至今。

开元寺创建以后,在中央政权的支持和蔽护下,规模不断扩大。经过五代、两宋的发展,拥有下院百余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合并为“大开元万寿禅寺”。明朝时,开元寺的名僧住持有永觉和木庵法师。1655年,木庵法师东渡日本,继隐元法师成为日本黄檗宗第二代祖师。现寺内保存着木庵法师亲笔写刻的衣版楹联:“鹫岭三车,不离当人跬步;曹溪一指,好看孤塔云中。”

1924年,圆瑛法师接任开元寺住持,在新加坡、菲律宾等地华裔僧尼的资助下,主持修复了开元寺大雄宝殿、甘露戒坛、东西双塔、功德堂,重建了法堂,增建了藏经阁,创办了开元慈儿院、养老院。1928年至1942年,著名的弘一法师在福建弘法,多年在开元寺讲经说法,留下许多珍贵墨宝。

1935年,弘一法师书写了宋代理学家朱熹给开元寺的题句:“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至今为寺中所珍藏。

抗战期间,开元寺曾遭日本飞机轰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进行修复和保护。特别是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寺庙后,移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僧人们以院为家,把开元寺修缮得金碧辉煌,巍峨壮观。

现在,开元寺占地面积为7.8万平方米,分布在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紫云屏、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台和藏经阁。东侧有檀越词、准提禅林。西侧有功德堂、尊胜院和水陆寺。东西广场分别耸立着镇国、仁寿双塔。所有殿堂亭塔组成一个布局完整、宏伟壮丽的寺庙建筑群。寺内还有枝繁叶茂的菩提树,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桑树以及众多文物古迹。开元寺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前的照壁建于明代,嵌有明代书法家陈于王隶书“紫云屏”石刻。入山门后即是天王殿,殿后紧连着一座卷棚歇山顶的拜亭,亭旁排列着宋、元、明、清历代石经幢、石塔,其中有古希腊哥??古印度婆罗门式方石塔,十分珍贵。

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要建筑,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相传建寺时有“紫云盖地”,又称紫云大殿。现存建筑为明代重建,重檐歇山式,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因殿内立石柱一百根(内糟减去六根)又称百柱殿。这些石柱和柱础,形式多样,有海棠式、龙柱式,方柱式和圆柱式、有的还刻着古印度和斯里兰卡流传的神话故事,是中外文化相互交融、吸收的产物。石柱及铺间炉斗作仰莲式,屋架上重梁叠栋,秀巧精致。斗拱间附雕着二十四尊飞天乐伎,有的`手持乐器,有的手捧文房四宝,轻歌曼舞于屋粱之间。与敦煌飞天形象不同的是,这里的飞天都长有翅膀.而这些翅膀不但是装饰品,也是拱顶的支撑点,建筑上的力学原理与艺术上的美学原理巧妙地融为一体。这种二十四飞天雕刻为中国佛教寺庙所罕见。

大雄宝殿供奉的佛像也与众不同。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供奉一尊释迦牟尼像或三世佛、三身佛等三尊佛像,而这里供奉的是五尊佛祖像,正中一尊是释迦牟尼,两侧分别是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z佛、北方成就佛。供奉五尊佛祖像,属于佛教密宗的独特塑像方式,在全国汉地佛寺的大雄宝殿中实属罕见。

大殿后为甘露戒坛,建于北宋天禧三年(10),明清重修,为重檐八角攒尖式。坛分五级,最高层正中供奉明代木雕的卢舍那佛坐像,周围还有释迦参尼佛、阿弥陀佛、千手千眼观音佛等。伸缩像四周,菩萨侍立,金刚护卫。坛座环列“护三皈”、“护五戒”诸神神主牌位64座,气氛十分庄严。坛顶正中藻井结构复杂而精巧,斗拱间雕刻有飞天乐伎,衣结飘带,翩翩飞翔。

中轴线建筑群最高处是藏经阁,建于1925年,为水泥仿木建筑,共两层。阁上珍藏宋代刻板的《大云轮请雨经》等佛经2万余卷,阁下是古钟陈列室,有宋代以来铜、铁钟12口,有一口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所铸铁钟,上有“台湾鹿港郊公置”、“泉州南关外浯江铺塔堂”等铭文,反映了闽台两岸的经济、文化往来。

镇国塔与仁寿塔合称紫云塔,是开元寺的另一组重要文物。东塔镇国塔,为唐咸通六年(865年)文称法师所造,初为木塔,后毁于火灾,宋宝庆三年(1227年)由守淳法师改建为砖塔,共七层。宋熹熙二年至淳v十年(1238-1250年重建),改为八角五层楼阁工仿木结构的石塔,一直保存至今。塔高48.24米,塔基须弥座上有浮雕的释迦牟尼本生故事30多幅,塔身每一门龛有浮雕的佛像,龛旁及门旁两壁雕有罗汉护法、中印僧人等佛教人物,共有浮雕80尊,神态各异,刻工精巧,是宋代雕塑艺术的佳品。塔心为巨大实心柱,周围有阶梯,可攀登塔顶。全塔在大石柱40根,大梁40根,大拱120支,小拱80支。塔顶用铜铸造的葫芦形塔刹,历时700余年仍光彩夺目。

西塔即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初名无量寿塔,木塔,高7层,后毁于火。宋宝庆年间由守淳法师改建为砖塔。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寺僧自证法师改建为石塔。此塔外观与东塔相同,高44.06米,八角五级,基座上雕刻有禽兽和花卉的图案。特别是西塔第四层东北壁的一尊猴行者的浮雕引起国内外游人、学者的兴趣与关注。这尊猴行者身穿直缀,头戴金箍,项悬数珠,腰挂葫芦和一卷《孔雀王咒经》,手握鬼头刀,右肩背一尊小佛像,与《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相似,但西塔建造比《西游记》早三百年。因此,中国一些学者及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中野美代子都提出“孙悟空出生在福建”的观点。 东西双塔结构合理、雕刻精美,气势雄伟,堪称为中国古代石构建筑中不可多得的奇珍瑰宝,也成为泉州古城独特标开元寺自对外开放以来,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人香客。

大批海外侨胞、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港澳台佛教界和信徒专程来此朝拜。1983年,西哈努克亲王专程到开元寺进香。日本黄檗宗也经常派代表团前来参拜,有的日本佛教徒还能用闽南话诵经。今天的开元寺成为联系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的桥梁和纽带。

篇7:广东开元寺

广东开元寺

开元寺是我国著名佛教寺院。位于城区开元路,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时国中奉诏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均以“开元”名之,此寺即其中之一。元代称开元寺为开元万寿禅寺,明代起改称为开元镇国禅寺至今。开元寺经历代修建。带有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

开元寺规模庞大,肃穆壮观。原占地100亩,现存203亩,是一组较完整的唐代建筑群。其山门外照壁,嵌有“梵天香界”石刻。全寺内分四进,分别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有廊厅,纵深60余米,建有观音阁、六祖堂、地藏阁、方丈厅等。其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建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上,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殿脊以葫芦、雉尾为装饰。大殿和殿台四周的石栏板上,嵌有唐代石刻78块,敷演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并刻有猴子莲花等动植物图案。殿前有1对石经幢上镌《准提咒》和《尊生儿》。殿内神案前有元泰定二年1325用陨石刻成的大香炉,净高15米,由大小 6层叠成,上镌“天人献花”字样及走兽、蟋龙、变莲瓣、梅花鹿等图案,刀锋犀利,棱角分明,刻工精美,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殿内还有建于明末的金漆木雕千佛塔,璀璨夺目。塔基6个柱头分别刻成6尊力士,基座6面浮雕唐僧取经故事,人物栩栩如生。基座的每个门洞,均置十八罗汉及二十四诸天尊塑像。此外,还有南宋政和四年(1114)铸造的千斤铜钟、元代的铜声板等一批珍贵历史文物。寺内的藏经楼至今还保存着 8大橱乾隆钦赐的雍正版《大藏经》7240卷,内有汉、番、梵对照本,还有木刻印刷的佛教故事、连环图卷,其数量之多,资料之全,为国内寺院所罕见。

开元寺古朴雅致,处处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1980年,开元寺进行大规模重修,千年古刹又重放光彩。每天,前来朝拜旅游的海内外人士络绎不绝,不胜其数。

相关链接:白马寺 龙马负图寺

篇8:游开元寺作文

大家好,我叫仝泽康,是大家的导游,今天我们要去开元寺塔游玩,那里有许多名胜古迹,一定会让大家流连忘返的。

首先,我们来到塔下,抬头看去,上面有一只用木头做的仙鹤,好像要展翅飞走了,真是栩栩如生啊!

塔有十二层高,一层有吕布和刘备、关羽、张飞打斗的画。吕布手拿一丈长枪和刘备、关羽、张飞打得大汗淋漓,你看他们骑着大马多么威风呀!

二层都是一些名言锦句,如:学,然后知不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句都非常的有道理。这是告诉大家要更加勤奋的学习哟!

三层诗人的画和诗句让你目不暇接。画上有大诗人李白、袁枚等等。诗句曹植的著名《七步诗》等等,大家好好观赏一下吧!

四层是餐厅。这里有鲜美的鸡汤、鲜嫩的白菜和浓郁的牛肉汤,还有可口的海鲜……看到这么多吃的,你们口水都流了三千尺了吧,那赶快去品尝吧!

今天的时间过得真快,我给大家的介绍结束了,祝大家旅途愉快,身体健康,再见!

《柳州开元寺夏雨》阅读答案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

《题宣州开元寺》诗歌鉴赏

题开元寺阁,题开元寺阁薛能,题开元寺阁的意思,题开元寺阁赏析

开元寺楼看雨联句,开元寺楼看雨联句陆龟蒙,开元寺楼看雨联句的意思,开元寺

柳州开元寺夏雨诗歌鉴赏及答案

《柳州开元寺夏雨》阅读训练答案及翻译赏析

新楼诗?新楼,新楼诗?新楼李绅,新楼诗?新楼的意思,新楼诗?新楼赏析

悯农,悯农李绅,悯农的意思,悯农赏析

入扬州郭,入扬州郭李绅,入扬州郭的意思,入扬州郭赏析

开元寺,开元寺李绅,开元寺的意思,开元寺赏析(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开元寺,开元寺李绅,开元寺的意思,开元寺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