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的散文和作品有哪些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blueink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顾城的散文和作品有哪些(共含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lueink”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顾城的散文和作品有哪些

篇1:顾城的散文和作品有哪些

与他的诗文文笔一样,顾城散文同样是干净无瑕,充满幻想也略有情感忧郁,甚至包涵积极的人生态度。顾城一生的散文前前后后归纳在《顾城散文选集》里一共有58篇。其中包涵:《两个梦》、《启开天国的门》、《在万物中》、《母亲》等散文。从这些优秀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到顾城除诗歌之外的对文学,绘画和音乐爆发性的创作和从未改变的心中思想。其实顾城在文学界的名声已经很大了,对于写作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从他的散文里面就可以领略到他对于文学的热爱和坚持,对于纯真的执着。

而且伴随着诗歌的流传,也有不少散文也渐渐出名。“我喜欢海洋也露水,我喜欢永恒也爱生命。”这句很出名的句子是来自于顾城的散文,这句话很直接坦白表露了顾城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个人追求,与以往顾城的诗的风格大不一样。再有“有些灯火,是快乐的,它知道熄灭以后的'日月,我知道她的快乐。”读完不难感受到,顾城很欢快的意境氛围和他与自然心灵互通的灵魂释然。所以说,顾城的散文其实是更高层次的一个表达方式。

关于顾城的情诗

顾城的诗普遍是朦胧的意境,从诗文真正意义上来讲完全纯粹的情诗。而且,在顾城的诗集资料上,顾城的情诗并没有单独记载,而是与其他诗集一起归档一册。所以,对于顾城情诗的鉴别,只能由我们读者来自行判断。在顾城死后,顾城的诗更为人们所知,而顾城的情诗大概就是《远和近》、《我是一座小城》、《别》、《铁铃》、《雨行》等诗。

顾城情诗略带有丝丝朦胧的伤感和绵延的思绪,并非浓烈的爱情和心心相映的惬意。就拿《远和近》来说,“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首情诗并没有常人所读的爱人心心相惜,心灵互通之寓意,而是用大自然的惬意和淳朴在象征这爱情的美妙氛围,触景生情。另外运用“远”和“近”这个物理上的衡量标准婉转的表现了与爱人之间那份似近似远,亦或是对于爱情的存在之疑惑,爱在哪里?有多深?伤感层层流转在诗间挥之不去。顾城的情诗也并非都是伤感的,又有《雨行》就像是他的妻子谢烨的爱情之路,“我们打开了雨伞,索性涂黑了天空”二人互相扶持去面对人生的苦难,情诗里面又有“两对行星,似乎没有定轨”表露了:其实顾城的心里对于爱情或者是感情,是空虚的。所以才写出来了这么空灵,若即若离的情诗。

顾城的情诗自然是由情而发,也许是在他年少成年时所写,也许是他邂逅爱人是所创,也或者是与爱人携手天涯时所作,这个世人都不知道,但对于顾城的情诗,我们能够深入理解他的意境和涵义,这才是最重要的。

顾城和谢烨之间的关系

1979年,顾城和谢烨相遇在一列火车上,茫茫人海,相识在那里,也算是缘分,当时顾城就坐在谢烨的对面,谢烨也更加不知道这就是很出名的诗人顾城。

后来,顾城给谢烨写了表白的情书,谢烨对顾城的情分记在心里,就去顾城家里找他。从此,他们二人便开始了恋爱的历程。

顾城和谢烨得感情如胶似漆,在四年之后共结连理,正式成为夫妻。谢烨其实是生性豁达,为人乐观,吃苦耐劳,而顾城在生活上基本无法自理,买菜做饭等都不会,所以很依赖谢烨。谢烨为了让顾城更好的写诗,自己养鸡卖蛋赚钱来维持家庭。两个人互相依赖互相扶持,据说在顾城国外演讲的时候,顾城也要带上她,等顾城演讲完,他们就一起回家,那一幕猜想应该很温馨。在朋友的眼中,他们是一对模范夫妻。

1987年顾城和谢烨一起去了国外,为的是顾城找一个思想的自由空间。在国外,顾城英语不行,那是的汽车他也不会开。跟之前一样,顾城很依恋谢烨。但谢烨对于顾城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因为这件事,曾经和他闹过矛盾。后来,顾城和谢烨,并迎来了第一个他们的家庭新成员,桑木耳。但顾城对于他们的还是并不是很喜欢,因为他对于生活思想单纯,觉得孩子的出现,带走了谢烨对他的照顾。于是,桑木耳和他们二个人,并没有像其他夫妻一样成立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顾城和谢烨的感情是很深厚的,这点无可厚非。

篇2:顾城现代诗歌作品

顾城现代诗歌精选作品

结束

一瞬间——

崩坍停止了

江边高垒着巨人的头颅

带孝的帆船

缓缓走过

展开了暗黄的尸布

多少秀美的绿树

被痛哭扭弯了身躯

在把勇士哭抚

残缺的.月亮

被上帝藏进浓雾

一切已经结束

雨后

雨后

一片水的平原

一片沉寂

千百种虫翅不再振响

在马齿苋

肿痛的土地上

水虱追逐着颤动的波

花瓣、润红、淡蓝

苦苦地恋着断枝

浮沫在倒卖偷来的颜色……

远远的小柳树

被粘住了头发

它第一次看见自己

为什么不快乐

在春天

你把手帕轻挥

是让我远去

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

什么也不因为

就像水中的落花

就像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

只有风能体会

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

还在心花中纷飞……

篇3:顾城作品读后感

很早就买过顾城的诗集,印象里的是人应该是执着于“黑暗的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朦胧诗人。他就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将心中那些倏忽而至的意象与色彩转化为飘忽、绚丽的诗句,童话般明媚,还带着些许忧伤。我始终记着形容他的那句话:“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说的很矫情,却又很妥帖。

大众印象里的顾城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腿改造成的帽子,为什么呢?按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思想。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一层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拿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篇4:顾城作品读后感

在我的印象里诗人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并且也是多愁善感的。有一种“罗纱轻遮伊人面,眼目含情似无情。樱唇欲语又还羞,婷婷袅袅似烟飞。”的神秘气质。

顾城也不例外,可能有很多人都会问:“他为什么走到哪儿都会带着一顶帽子?”顾城的帽子是用他的一条牛仔裤的裤腿做的, 在访谈录中张穗子也曾问过顾城:“为什么你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永远戴着这顶帽子?” 顾城说:“当我完全不在意这个世界对我的看法时,我就戴着这顶帽子,也就是说,我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过这顶帽子确实是我和外界世界的一个边界,戴着它给我一种安全感。它像我的家。戴着帽子我就可以在我的家里走遍天下。”这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的思想,也是想保持自己有一颗纯洁,干净的心。

一首《远和近》最触动我的心灵。虽然只有短短的两段,简简单单的两个表示距离的用词,却能确切地表达出,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和社会的现状。就如作者所说:“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要比人与云之间的距离要近很多,但却是”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可见人心与人心之间的戒备,信任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现在的人们都是为了利益拼搏,自私得甚至不惜伤害身边的人,原本一颗单纯,懂得信任的心,在镜头的推拉中,渐渐地,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扭曲,甚至失去了当初的模样。信任已无存,何来单纯?就像一块纯洁无暇的碧玉,在战

火纷飞的战场,被摔得支离破碎,又被烟熏得乌黑,变得一文不值。戒备心也是如此恐怖:它带走了人性的美,带来了人性的恶;它带走了纯洁的友谊,带来了笑里藏刀;它也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苦短,每天如此勾心斗角,不如快快乐乐的过,多去为别人着想着想,收获心灵的快乐,这也不尝是给自己最大的回报。

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遥远,但“你看云时很近”。这云代表的是大自然,可见人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恋,对大自然的崇敬。大自然的鸟语花香,可以使人抛开一切凡尘俗世的杂念,来净化心灵的圣地,它可以让你敞开心扉,大声倾诉自己的心声与难以说出口的苦衷。站在原地,让鸟儿的歌声来安抚你的心灵,把疲惫的双脚伸进凉爽的清泉,抚平浮躁的心,微风带来一阵阵花朵的清香,时刻围绕着周围,就像一片片柔软的花瓣,轻轻地落在身上,尽情的把自己融入大自然,放松心情,这世界就与你无关了。()

《一代人》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一种对黑暗的抗衡,对光明的渴望。黑暗想要吞噬光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这黑暗反而激起眼睛要寻找光明的渴望这是一种叛逆,这是一种反抗,对光明的向往。黑暗与光明的对立,可见顾城的清澈,纯净的心,是一种与生俱来,也是对心灵上的光明的憧憬,就像泥土对水分的憧憬;就像花朵对阳光的憧憬;就像大人们对童真的憧憬。

尘世纷杂,便多给自己留一席清净之地吧。

篇5:顾城的作品

我失去了一只臂膀,

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黄昏(以下一九六八年)

猛烈的北风,

吹散了人们淡薄的脚印;

太阳落山了,

世界像是一幅巨大的剪影。

篇6:顾城的作品

烟囱犹如平地耸立起来的巨人,

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

不断地吸着烟卷,

思索着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

篇7:顾城的作品

洁白的塔呵,

围着绿色的腰带,

像一枝春天的竹笋,

在召唤满天蓬松的`云彩。

这是一个美丽的晨景,

到处都悬着露水,

像无数儿童的眼睛。

在湿湿的霞光里,

水光映着铜铃,

铃响伴着和风。

在云雾消散的松林里,

回荡着啄木鸟工作的歌声。

篇8:顾城的作品

白云是天的雪山;

碧空是天的海洋;

阳光是天的熔岩;

阴霾是天的煤矿;

星团是天的城市;

流星是天的车辆;

天上的一切只能遥遥相望,

所以天是幻想的家乡。

篇9:顾城的作品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

但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

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

人们把它叫作月亮和星星。

篇10:顾城作品特点

顾城作品特点

童话阶段

1969年至1982年是其创作的前期,整体风格明丽纯净,这个阶段出现了两个创作高峰——1970年到1972年以及1977年到1982年。顾城在这个时期写出了许多天才之作,他专注于自然界那些美好、纯净而明媚的事物,辅以丰富奇崛的想象,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令人神往、不可思议的艺术空间,也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理想的童话世界。他是一个天生的诗人,他此时的创作不是依靠社会经验,而是依仗其对万物的敏感和与生俱来的才华,当然,他也在用心思考和探索,诗中也流露出轻微的虚无和颓废的情绪。

顾城早期的童话诗语言简洁,具有孩童语言的特征,空灵纯净,句式通常很短,意境十分优美,精细的艺术感觉将一切声色光味都混合成一个奇妙的世界。孩子可以说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意象,顾城的诗歌中的孩子意象有自己独特的所指。这样的诗歌意象的营造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同为艺术门类中的不同样式,表演艺术中的意象营造有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顾城在诗歌的内容上,写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童话元素;在技法上多采用拟人态;在写作视角上是童年视角;而在在艺术风格上单纯明丽出自一颗童心。顾城的诗句是自然天成的。他的诗固然离纷纭复杂的社会人生的表象远了一些,但他贴近的是安静自得的宇宙生命的本真状态。这恰是诗的最为真实的,也是最好的状态。顾城的诗言简易读,没有意象、语言及形式上的障碍。顾城的诗歌一般句式十分简短,语言不生僻,一般都是司空见惯的词语,文字纯净简单。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诗人构建了一个清新流丽的童话世界,用诗人独有的想象力,打破了现实世界给他的束缚,实现了在心灵上的自由。在《北方的孤独者》和《爱斯基摩人的雪屋里》顾城不仅在艺术世界中参悟婚姻和爱情的真谛,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倾其一生去追求,甚至为了心中的真爱不惜与世俗为敌,向道德开战。

转变时期

1983年到1986年属于他创作的中期,这个时期的作品是诗人自我的探索和转变的时期,褒贬不一。从这部分作品读者能明显感觉出与前期和后期作品的`差异与联系,承前启后,这个阶段是诗人创作转变的过渡期。这时期的作品依然保有浓郁的童话色彩,同时也有了更深的内涵,可能是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在顾城身上发生的作用,使他不能继续一成不变地作简单的诗,不得不去处理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他不得不变。

梦幻阶段

1987年之后是其诗歌创作的后期。出国后的顾城几乎停止了对自己诗歌的任何抄

整工作,他也越来越感受到写诗对他而言是一种最为基本的纯自然的生命现象。他的诗会随手写在任何地方,旧报纸上,废纸上都可以见到,他自己1992年在德国时说过:“我在岛上写得非常好,有时闻便能写,总是有感觉的”,“但保留就有些无所谓了,也没地方放”。他也曾说自己的诗十有八九都是“写了就没了”的。诗人自认为这个时期的作品才是他最好的作品,最有感的作品,他在自己人生最后的这段岁月里完全是处于“无我”的状态,完全独立自己于时世之外,跟从的是梦、是思、是灵感,诗歌语言及其意象有一种破碎之美,从其表象上又好像回到了刚开始写诗的状态,只是少年时他在建立童话世界,现在,他在建造一座更奇幻的梦幻城堡。然而,不论如何分期,童话之美,一直贯穿他的整个创作,这点是我们在阅读和分析顾城作品的时候不能放弃的。即便是后来,他依然是以儿童的眼光在打量这个世界,只是那时他已经有了一个成人的身躯和沉重的心,他对童话之美的追求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乃至于成年后还执着于去一个小岛上建立自己的乌托邦。

顾城作品经典语录

顾城作品《回归》赏析

顾城作品中的经典语句

顾城《远和近》赏析

林清玄散文作品读书笔记

顾城诗

顾城经典语录

顾城经典语录

描绘春天优美散文作品

张爱玲最好的散文作品

顾城的散文和作品有哪些(锦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顾城的散文和作品有哪些,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