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短歌行》的引用及比喻之妙看曹操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上野树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透过《短歌行》的引用及比喻之妙看曹操(共含7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上野树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透过《短歌行》的引用及比喻之妙看曹操

篇1:透过《短歌行》的引用及比喻之妙看曹操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短歌行》来剖析曹操

【关键词】《短歌行》曹操

正在进行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的曹操《短歌行》教学,记得去年讲到此诗,学生用疑惑的口吻说道:怎么老是照抄《诗经》的句子啊?

仔细想想,也是,其中有不少都是《诗经》原句。但是,至少可以说明:

1.《诗经》手法对后世诗作的影响深远,魏晋诗歌对《诗经》依然有传承。

2.曹操熟读《诗经》,也证明了《诗经》的地位很是重要。

除此而外,还有什么?我也不断思考这个问题,也不仅仅局限在此诗对于《诗经》的引用上。

今年再次执教本文,忽然从诗行间看到了那个备受争议的曹操,由隐约而清晰,便觉得此诗魅力无穷。

曹操这首《短歌行》起于“忧”,落于“志”。这种“忧虑”是雄心勃勃者的忧虑,胸襟宽广者的忧虑,目光长远者的忧虑,也是余年不多,时日有限者的忧虑。在天命不能违的规律前,年过半百的曹操依然能够葆有年轻人的宏远志向,并为之奋斗,且以睿智的头脑看到了贤才对他的重要性,多么可贵。

在宏远志向与天不假年的矛盾中,曹操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认识到各种人才是他成就大业的凭借。他对人才的渴慕通过形象的诗句让人们觉得曹操不再是戏剧舞台上、文学作品中的那个狡诈的奸臣,而是一个睿智可爱的老者、慈爱家。

如果说有人喜爱收藏珍宝的话,那么曹操是喜爱“收藏”人才的。曹操对人才的渴求不仅仅在于认识“收藏”和欣赏,更在于人尽其才,真正做到礼贤下士,“不以一眚掩大德”。

曹操爱才,名闻天下,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旁证。他曾三次颁布“求贤令”。在这些求贤令中,要求“有司”做到英雄不问出处,不论德行,唯才是举、野无遗贤。由此可见曹操是多么求贤若渴。《三国演义》中对关羽送新袍、赠良驹,对许攸曹操是忘履相迎,对徐庶则是不择手段。且不论他的不择手段导致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否埋没了一位人才,但就其爱才一点来说,应该是至极了。

那么这首诗是如何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心情的呢?诗人大量地引用诗句和典故。

好的引用不仅仅是词句的照搬,而应与自己的作品内容、情感的契合,为己所用,大象无形,自然天成,天衣无缝为最佳。否则只会增添辞藻的华美,不会对内容和主题提供帮助,甚至以文害义,弄巧成拙。

而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艺术手法则是高质量的,有对《诗经》的引用,也有对《管子》的引用;有眼前的实景描写,也有见景生情的慨叹。如此多的引用、典故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博学多识,更重要的是这样方可最恰当地表达出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

试举几例:

一、巧用引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文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这原是一首情诗,应该是一个女子的口吻,她在思念自己的心上人,沉于深情的爱恋之中,有思念之苦,有娇羞之态,亦有埋怨之意。诗句的大意:情人青色的衣衿,令我情思悠长,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但是曹操信手拈来,模拟女子口吻,用情人的关系来抒写自己对人才渴求。作者只引用前两句,后两句只字未提,却引人联想。他想说的是:你们可让我想苦了。我如此地爱你们,无时无刻不思念你们,你们怎么不跟我联系,到我这来呀?这是一种平等的甚至是恳求的语气,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表达诗人念念不忘贤才的一片真情。试想,假若曹操不用沉于爱情中的女子口吻,而是模拟天子口吻来表达,那么会有居高临下的气势,恐怕就只有命令的意思,再无巧妙有趣之感。想见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老者,模拟怀春少女的语气,你不觉得很可爱吗?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语出《诗经・小雅・鹿鸣》(首章),原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送)。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指大路)。”

鹿发现野苹时欢快地鸣叫,既是自己有美食的享受,又是呼朋引伴地分享。此句原是周代宴请宾客的诗句,用在此处恰和曹操眼前之境。曹操从建安十三年“挟天子以令诸侯”起,一路走来,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的豪强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想来此时的曹操,定是雄心满满,志在必得。

平定孙刘,应该比官渡之战时强多了。不说刘备此时还不成气候,自己已经今非昔比了。眼下,大战在即,即是一统天下在即,功业即建,怎能不“横槊赋诗”?

此刻,他正在大宴群臣,而且眼前这些文臣武将将是他平定江南的依仗,各个都是贤才。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这里用以表达对贤才的礼遇。但是,渴慕贤才的曹操更希望他们能够呼朋引伴,为自己招揽更多的人才。

此处引用不仅主题相合,而且与眼前情景相合,诗人的与思想感情相合。肯定在坐的各位都是人才,希望欢宴能够引来更多的“嘉宾”――人才。

二、巧用比喻

此诗中比喻很多,但是我个人觉得最有韵味的是“明明如月”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饶树三匝,何枝可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应是实写眼前之景。曹操宴请文臣武将,欢宴正欢,忽闻鸦声向南飞鸣而去。见眼前之景,想现今之境,诗人生发联想,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那些清高的、犹豫的人才。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这是当晚宴会时景象,曹操兴之所至,举头望月,此时恰是皓月当头,明亮皎洁,有感而发。可是诗人用一个“如”字,分明不是写月亮了。那么谁似明月高悬于太空?是那些有着美好才华的贤能,他们有耀眼的才能,但却让人可望而不可即,那么冷峻的远离“明主”。明月有许多别称,以“玉盘”之“玉”喻才华,以“寒宫”之“寒”喻清高,以“高悬于上”之“高”喻不肯屈就,不能相亲,曹操心里是多么焦急挠心,所以发出“何时可掇”的疑问。因此此句比喻人才难得,求贤不得,正把诗人渴慕、急迫的心态表现出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饶树三匝,何枝可依?”

以乌鹊喻贤士,似乎不太雅观,但恰是证明着诗人即景抒情的高超技艺。他用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凤翱翔于天际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这是写诸葛亮的诗句。孔明恰是与曹操同期的高士,他的想法就是当时许多士人的共同心声。凤凰是要选择梧桐树才肯栖息的,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这些贤士或是无处投奔,或是不肯投奔,或是正在犹豫之中。战乱频仍,有些人才不知该投奔何方;在三国鼎立尚未形成的局面下,局势并不明朗,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在这里可见诗人时刻关注着犹豫不决的贤才们,自然界的风吹草动都是他求贤心情的直接写照。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此句既是引用,亦是比喻。语出《管子・形势解》,原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此句字面意思是大山不满足于现有的高度,大海不满足于现有的深度,实际是比喻我也不满足于现有的人才。在曹操看来这些贤士不要再犹豫了,赶快到我这里来吧。诗人在这里用此表达自己渴望贤士人才,有些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贪婪。表达明主不厌人才,广求贤才以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承接上句疑问“何枝可依”,曹操给出有力的肯定的回答:都到我这里来。言外之意是:我就是明主,我有山海一样的胸怀和气度,可以宽宏大量广纳人才。你看,曹操对人才是渴求是多么迫不及待。

此句同样是肯定眼前的在座的各位都是人才,不能一味表白自己渴慕人才,指别人都是人才,言外之意是身边的都不是,那样,曹操就太傻了。大战前夕的兵将一心,文武同力是很重要的。

三、巧用典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吾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洗发)三捉发(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往)鲁,慎无以国骄人。”

此句意为洗一次头发,吃一顿饭,只要有贤士来投奔周公,周公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前去迎接,从不怠慢。曹操表白自己不仅有山海的胸襟和气度,而且还有周公礼贤下士的真诚态度。作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宽大广博的政治胸怀,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曹操自比周公,也许是自负,但是我想说自负也好,自信也罢,对于那些时刻想着建功立业,展示才华的人才们来说,有这样的领导实在是一件幸事。否则,就不会有时隔千年的那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隔空呐喊了。

结尾,诗人还是把自己至于高处了,不再是那个梦想情郎的怀春少女了,但是在我心中,曹操似乎也不再是奸诈的白脸了,他好像是个可爱的狡黠的老头,贪婪地找寻着一切为我所用的人才,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在他晚年助他成就梦想。

纵观《短歌行》,这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应该早已磨去意志,达观地看待一切了,想着安度晚年,想着含饴弄孙。然而,作为曹操,却想着搜罗人才,的确如他所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既令人佩服,又令人伤感,确有慷慨悲凉萦绕心头,时不时地用他的事迹自勉一下。

附:

建安《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建安《举士令》或《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建安22年《求逸才令》或《举贤勿拘品行令》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于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篇2:曹操《短歌行》中引用的典故

“周公吐哺”

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这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所以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 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 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表达求贤若渴之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以鹿鸣起兴,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

短歌行诗文朗读

重音: .

停顿: /

语速:快 慢

语调:升调↑降调↓平调→ 曲折调√

语气节奏:( )

前半部分感情基调:沉郁苍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慢(慷慨激昂 气满声高)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慢 (沉郁悲壮 气沉声低)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 慢(凝重苍凉 气缓声沉)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慢(苍劲悲凉 气沉声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慢(惆怅轻柔 气徐声柔)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慢(深沉悠长 气徐声柔)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慢(深情舒缓 气舒声平)

我有./嘉宾,鼓.瑟/吹. 笙。↑快(轻快高昂气满声高)

后半部分感情基调:慷慨激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 慢(深情激昂 气足声高)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慢 (沉郁悠长 气缓声沉)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快(轻快愉悦气满声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快(轻快高亢气满声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慢(惆怅舒缓 气舒声平)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快(急促高亢 气短声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慢 (铿锵有力 气满声高)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慢(慷慨激昂 气满声高)

篇3:短歌行(曹操)

短歌行(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注释

(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 :通“耸”,高。峙,挺立。

(9)萧瑟 (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鉴赏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水何澹澹六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写出了大海涌起阵阵波涛,显示了大海的力量和宏伟气象。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日月之行四句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诗人丰富的想像,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也是全诗的高潮。

景情结合的特点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前面已经表明,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这种抒情方式与其他古代许多写景诗的抒情方式有所不同。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或上文侧重写景,下文侧重写情。如荆轲《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写风水;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壮士决死的感情。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上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侧重写景,气魄也很大;而下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侧重写情。《观沧海》完全是把情包含在景中的,寓情于景中。《观沧海》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像,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篇4:短歌行曹操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简评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篇5:曹操短歌行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总括:

本篇书写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和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意志。全诗感情充沛,带有浓厚的悲凉情调,是曹操的代表作品之一。

主题中心:

一为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二为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

创作背景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长矛)立于船头,慷慨而歌。

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建安十三年(公元2),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下令:“今晚在大船上摆酒设乐,款待众将。”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长江宛如横飘的一条素带。再看船上众将,个个锦衣绣袄,好不威风。曹操告诉众将官:我自起兵以来,为国除害,扫平四海,使天下太平。东方人来道谢,曹操非常高兴,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并横槊告诉众将说:我拿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达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在这良辰美景,我作歌,你们跟着和。接着,他唱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篇6:曹操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释

1.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是对着的意思。

2.几何:多少。

3.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4.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5.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6.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7.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8.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

9.鼓:弹。

10.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另解: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 ,即停止的意思。何时可掇,意思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呢?

11.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12.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13.讌(yàn):通“宴”(原文中讌为“䜩”)。

14.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15.海不厌深:一本作“水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翻译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篇7:短歌行 曹操

曹操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钜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翻译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利。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

百姓深受恩惠,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全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曹操短歌行翻译

曹操短歌行赏析

曹操短歌行诗词赏析

鉴赏曹操《短歌行》一诗

我看曹操

高一语文必修二曹操《短歌行》原文及翻译

透过现象看本质作文

透过爱心看世界作文

透过车窗看世界五年级作文

透过不良贷款看银行不规范

透过《短歌行》的引用及比喻之妙看曹操(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透过《短歌行》的引用及比喻之妙看曹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