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的元宵节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小火锅小火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诗里的元宵节(共含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火锅小火龙”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唐诗里的元宵节

篇1:唐诗里的元宵节

唐诗里的元宵节

春节的喜庆气氛还没有散去,元宵节已近在眼前。

据史料记载,元宵节作为正式节日是从唐朝初期才开始的。闲来翻阅唐诗,发现古代文人骚客描写元宵节的诗很多,可谓五彩纷呈,赏心悦目。

在唐代,每年正月十五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不戒严,看灯的可谓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嚣,市井百姓的欢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欢快的气氛中度过。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描写的就是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今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诗中的“火树”、“银花”和 “星桥”都写灯光, “星桥铁锁开”写出了游人之盛,读罢此诗不难想象,这是多么五彩缤纷、璀璨斑斓的奇美夜景!

崔液在 《上元夜》一诗中也写出了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越看越高兴,越玩越欢畅。 “且莫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夜开”既写出了通宵达旦闹花灯的'景象,又写出了人们持续高涨的欢愉兴致。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唐初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在 《十五夜观灯》一诗中描述了元宵节赏灯的另一种盛况。春节之后,人们都忙着拜节、贺年,虽然穿新衣品美食,娱乐游赏的活动却比较少;元宵节则将这种沉闷的气氛打破,把新春的欢庆活动推向了高潮。

张祜的 《正月十五夜灯》写道:“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写出了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街上出现了很多游人,悬挂了万盏花灯,好像整个京城都震动了。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热闹非凡、场面宏大,使上元灯节成为当时最富诗意、最为消魂的节日。

【阅读延伸: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篇2:唐诗里的七言绝句

唐诗300首里的七言绝句

一、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仁间!

二、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仁肠。

五、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六、从军行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七、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八、从军行其五(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九、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仁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十、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十一、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十二、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十三、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十四、少年行(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十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仁。

十六、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仁。

十七、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十八、伊州歌(王维)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仁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十九、清平调词其一(李白)

云想一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十、清平调词其三(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二一、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二二、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二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仁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二五、山中问答(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仁间。

二六、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七、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二八、客中作(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仁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二九、朝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十、山中与幽仁对酌(李白)

两仁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三一、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三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仁不起故园情!

三三、哭晁卿衡(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三四、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仁回?

三五、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三六、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一。

三七、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三八、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仁不识君?

三九、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四十、听张立本女吟(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四一、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四二、早梅(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四三、绝句漫兴其一(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四四、赠花卿(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仁间能得几回闻?

四五、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四六、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七、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四八、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仁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四九、山房春事(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仁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五十、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五一、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仁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五二、寒食(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五三、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四、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啼,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五五、春思(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五六、初至巴陵与李白裴九同泛洞庭湖(贾至)

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

篇3:《竹里馆》唐诗鉴赏

《竹里馆》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篇4:《竹里馆》唐诗鉴赏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篇5:唐诗里的美人诗歌

唐诗里的美人诗歌

月色琼玉,寒宫楼阁

绝美如画的江山

雾中朦胧如同深邃的梦境

谁忘记风尘滚滚的.金戈

泪珠,血雨

皇权座椅上的金袍

举手投足间万马齐喑

她不知

红袖添香时灯火早已熄灭

花露凝香后情义干涸成埃

断肠之人行走天涯

魂断在遥远的幻境里

直到最后

史书之上的字句将她丢弃

她死了,她已凋零

树下的纤绳在腐烂成浆

马蹄踏过的土壤被岁月抚平

折戟沉沙,英灵归逝

空留寂寥的云和雨

就连呼啸风声都已停息

她早已离开此地,离开纯粹的诗意

在残缺的宫阙里冷寂

无论怎样的诗情画意

也无法表达那混沌的意境

就算被掩埋的真相永无天日

隐喻的真理就算断裂

仍然会有玲珑剔透的眼睛

唐诗藏不住她的美

尽管所有故事都已远去

空洞的心灵却悄然长久

篇6:揭秘唐诗里的杏花村

揭秘唐诗里的杏花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小小一个杏花村,因唐代诗人杜牧一首《清明》而闻名遐迩,于是全国各地冒出来许多杏花村,而且纷纷以杜牧笔下之正宗而自居。但千年以降,究竟谁才是杜牧笔下的杏花村,早已成为一个无头公案,难以考证。

前段时间《金陵晚报·老南京》栏目登出一文,作者认为南京杏花村是“明代货”,并非是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对后一句,确实难以考证,但对第一句,笔者还是有不同的意见。

南京现存最早的志书《景定建康志》,为南宋景定年间太守马光祖修,周应合撰。该书在第二十三卷明确记载“制效军寨,二所,一在城南门外虎头山,一在城里杏花村”。

这说明,在南宋时期,建康(今南京)府城内已有杏花村名,可惜此处只注明杏花村大体位置在城内,具体位置未详。

但在《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二“凤凰台”一条中,却记载了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诚斋)的一首诗“千年百尺凤凰台,送尽潮回凤不回。白鹭北头江草合,乌衣西面杏花开。龙蟠虎踞山川在,古往今来鼓角哀。只有谪仙留句处,春风掌管拂蛛煤”。这首诗提到了诗人在凤凰台上极目远眺,看到乌衣巷以西有大片杏花开放。而南京杏花村,故址在今建邺区集庆门内南侧花露岗,恰好在乌衣巷以西,因此乌衣巷西的这片杏花就很有可能是宋时杏花村之所在。

而《全宋诗》里记有诗人万俟绍之的.《金陵郊行》:“快提金勒走郊原,拂面东风醒醉魂。好景流连天易晚,来朝更过杏花村。”更是说明在宋时金陵城郊杏花村即为一处佳景。

元《至正金陵新志》为元末方志名家张铉所撰,在该书卷十一记载有“大通尼寺,即大通庵,宋咸淳元年建,郡守马光祖立石。庵本在御街南隅,刘观察虎子妇秀岩落发为尼,移庵额于秦淮南杏花村内建今寺。”这里更为确定了元朝时期金陵有“杏花村”的存在。

以上宋元南京方志的记载,充分说明最迟在宋元时期南京即有杏花村的存在,而且颇为知名,因此,笔者认为“南京杏花村是‘明代货"之说值得商榷。

最后,笔者同样也查阅了清康熙年间所刊明陆应阳的《广舆记》,其卷二池州篇确实记载有“杏花村,府城秀山门外,杜牧诗遥指杏花村即此”。但同卷江宁篇也明确记载“杏花村,江宁县治西,相传杜牧之沽酒处”。同一部著作的两段记载也表明,在明清时期,池州和江宁就已存在着“谁是杜诗笔下杏花村”的争议。

唐诗里的茶香

唐诗里找春天作文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

灵魂,在唐诗里飞翔散文

夏天唐诗

温庭筠唐诗

灵隐寺唐诗

唐诗赏析

唐诗读后感

唐诗《送别》

唐诗里的元宵节(整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唐诗里的元宵节,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