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诗《夏日山中》(共含6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奇怪奇怪真奇怪”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夏日”和“山中”是理解这首小诗的关键。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为是山中,所以有扇而懒得摇。
诗仅四句,描写的场景也不大,但却真实、贴切地把夏日的山中和山中的夏日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夏日的'清风吹来,山中的松叶沙沙作响,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爽宜人。全诗写出了作者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王维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王维诗鉴赏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产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由天塞和石出。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显出几分萧瑟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稀疏点缀着的几片红叶,反倒更为显眼。甚至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回忆和流连。
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后两句所展示的则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因此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人行空翠之中,就如同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甚至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因此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译文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树林中。
脱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注释
①裸袒:指诗人在青林里脱去头巾,不拘礼法的形态。
②青林:指山中树木苍翠、遮天蔽日。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赏析:
“夏日”和“山中”是理解这首小诗的关键。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为是山中,所以有扇而懒得摇。
诗仅四句,描写的场景也不大,但却真实、贴切地把夏日的山中和山中的夏日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夏日的.清风吹来,山中的松叶沙沙作响,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爽宜人。全诗写出了作者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
★ 唐诗《山亭夏日》
★ 山中问答体会
★ 山中访友说课稿。
★ 山中送别王维
★ 山中避雨教案
★ 山中问答 李白
★ 读后感山中访友